登入
|
註冊
|
會員中心
|
結帳
|
培訓課程
魔法弟子
|
自資出版
|
電子書
|
客服中心
|
智慧型立体會員
書名
出版社
作者
isbn
編號
5050魔法眾籌
|
NG書城
|
國際級品牌課程
|
優惠通知
|
霹靂英雄音樂精選
|
巴黎人
此作者無相關書籍
文學小說
文學
|
小說
商管創投
財經投資
|
行銷企管
人文藝坊
宗教、哲學
社會、人文、史地
藝術、美學
|
電影戲劇
勵志養生
醫療、保健
料理、生活百科
教育、心理、勵志
進修學習
電腦與網路
|
語言工具
雜誌、期刊
|
軍政、法律
參考、考試、教科用書
科學工程
科學、自然
|
工業、工程
家庭親子
家庭、親子、人際
青少年、童書
玩樂天地
旅遊、地圖
|
休閒娛樂
漫畫、插圖
|
限制級
文化帝國主義
作者:
作者:湯林森;
譯者:
馮建三
分類:
社會•人文•史地
/
文化風俗
叢書系列:文化叢書
出版社:
時報
出版日期:1999/7/29
ISBN:957131160X
書籍編號:BA0124
頁數:0
定價:
300
元
優惠價:
79
折
237
元
書價若有異動,以出版社實際定價為準
絕版書
絕版書:確定不再版的商品,僅提供書籍資訊參考。
評價數:
(請將滑鼠移至星星處進行評價)
目前平均評價:
文字連結
複製語法
文化帝國主義
圖片連結
複製語法
分
享
內容簡介
同類推薦
●內容簡介
在朱門恩怨 (Dallas) 、迪斯奈樂園、可口可樂……已成為西方/美國文化表徵的今天,「文化帝國主義」概念已成為學院辯論、文化批評、媒體爭議,乃至於國際組織中各國代表激辯的對象。本書針對這個議題討論並進行介紹與批判,特別著重於這個概念與有關議論背後的理論、意識形態與政治預設。 解毒 《文化帝國主義》 1 一九九四年二月廿日會是台灣史上重要的一天:在官方主導推動下,台灣第一個在海外建立的根據地——蘇比克灣工業園區——正式破土動工。這當然不僅意味著「南進」政策的象徵性實踐,更重要的訊息是:台灣帝國主義的形成。過去歐美帝國主義挾持資本優勢對亞、非、拉美各地的廉價勞動力大肆收刮,終於輪到第三世界地區以相同的邏輯進行下一波的內部殖民。南進也好,西進也好,所展現的都是資本與政治權力集團的結盟,對於勞動力的宰制。 在一片為國家機器辯解正名,企圖建立「台灣自主性」的聲浪中,所有關鍵性的分析字眼,如新殖民主義、多國公司主義、跨國資本主義、全球性資本主義,乃至於剝削、宰制與霸權,都無法進入「公共領域」成為辯論的參考座標。批判性思維的缺席,所投射的到底是民族主義自我中心的集體潛意識(以台灣帝國主義的形成為榮耀),還是批判性學術論述感染了後現代健忘症,在後冷戰時代來臨之際,將以往對資本主義的分析工具徹底掩埋? 《文化帝國主義》一書在這樣的歷史時空中出現在台灣,或許能夠重新招回些許被埋葬的幽靈,提供一些思考上的刺激,提醒我們面對過去殖民時期的傷痛,面對現今新殖民結構中依然受制於美日政經霸權及滲入日常生活各種形式的文化帝國主義,面對未來東南亞反殖民帝國主義運動中極可能成為被攻擊的對象。 2 《文化帝國主義》準確的來說是對文化帝國主義「論述」的分析。它主要的企圖心在於整理西方(特別是英語世界)在一九六0年代以後有關文化帝國主義的討論,分析對象以學院內的理論論述為主軸,小部份觸及第三世界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立場。 作者的組織分析架構是將文化帝國主義視為四個不同切面的論述,或是說四個不同的分析層次:媒體帝國主義,國族論述,對全球資本主義的批判,以及對現代性的批判;同時又企圖將前三者整合到對現代性批判的架構之下,因為媒體、民族國家、全球資本主義都是現代性運作的主要面向及因子,也就是前三種論述都必須建立在對現代性討論的前提之上。 這個分析架構的提出大致上是循著一九七0年代末,一九八0年代初期起英美學院對媒體帝國主義,二次戰後民族國家形成的轉折,全球資本主義的再結構,以及現代與後現代論爭等重要議題的浮現,而將文化帝國主義這個主題鑲入其中;這種配置方式,在一個層次上,反映了八0年代以後部份學術思潮的發展,在另一個層次上,一方面開展了更為寬廣的討論空間,另一方面卻也受限於這些論述原有的問題意識,並未能將文化帝國主義的議題作更為精細的扣連。例如,作者企圖將媒體、國家、資本主義與文化帝國主義的連結,收編到有關現代性討論的問題意識之下,但是原有的論述空間裡並未對文化帝國主義的理論位置提出深入的探索,而作者直接將「西方現代性」的爭辯轉接到全球化的議題之上,失之粗糙,甚至模糊了原先各層次辯論中原有的焦點。 3 然而作者如此的配置並非沒有脈絡可尋,任何理論的整編其實都暗示了論者的立場及發言位置。貫穿全書的理論(政治)立場是這樣的:資本主義、民族國家、大眾傳播、現代化(發展)是所有現代社會的特性,也是現代性文化狀況的決定因素;文化帝國主義應當被視為現代性的擴散,是文化「傳統」流失的過程而不是一種文化性的強制(impositon)狀態;所有對於文化帝國主義反抗所使用的語言(宰制、強制……)都不適切,因為這些語言中的意象都來自高度帝國主義及殖民主義時期,然而這一切都已經是歷史的陳跡,成為去過的記憶,不再適用於當下的現實狀況:一九六0年代以後,帝國主義已經不運轉,取而代之的是全球化(globalization):兩者之間的差異在於帝國主義是動機及目的性極強的企劃性方案,企圖將一種社會體制強行推銷到全球,而全球化並沒有明顯的動機,結果卻是全球各個區域都相互依靠,相互聯結,這種全球化的效果對所有的國家都削弱了他們文化上的一致性:無力感、不確定性、困惑感是全面性的而非第三世界國家所專有。在另一個層次上,作者持續堅持的立場是雖然在政治經濟的環結裡,國與國,地區與地區之間,仍然存在著強制的關係,因為過去殖民帝國主義史使得西方仍處於主導性位置,然而在文化層次上如果仍然持有「強制」的這種概念,論者就必然跌入父權主義錯誤意識的論調,這也正是馬克思主義傳統對文化帝國主義批判的問題所在。從作者的觀點來看,對於文化主體而言,外來文化的滲入不是強制的結果,而是主體自我的選擇,因此不應該成為批評的對象。稟持著上述的基本立場,作者不儘整理各種論述,同時也對這些論述提出批判。 4 在舖陳了《文化帝國主義》的分析架構及其基本立場之後,我們可以開始進行討論,以下的批評旨在點出本書所隱藏的問題,值得讀者思索,並不在於否定作者的重要貢獻:在一九九0年代全球權力再結構的過程中,重新引爆文化帝國主義的討論,提醒所有本土在地的文化分析都必須面對全球化層次的運作,以及其間所暗含的權力關係。 在現代/後現代辯論的波浪中,作者很可以理解地選擇了現代性做為其統攝性的分析範疇,但是這其中除了過份膨脹其時間空間的指涉外(現代性是所有現代社會的指稱),一方面抹煞了差異性,另一方面則呈現出最大分析範疇的混淆:在第五章中,作者多次使用「資本主義現代性」一詞,又強調現代性與資本主義之間關係密切,那麼到底資本主義的範疇大於現代性,抑或是現代性大於資本主義?事實上,論者從歷史的角度來觀察資本主義的轉變,會將帝國主義、殖民主義、民族國家的興起、現代化、科技、媒體、消費文化、生活世界,統合在資本主義發展的軌跡之中,以「全球跨國資本主義」來描繪資本主義的新歷程。這裡我們可以捕捉到分類的政治性。在作者的分類中,現代性不只是最大的分析範疇,同時也是全球性的文化宿命(Cultural fate),所有的社會都面臨同樣的走向,社會與社會的差異性被抹掉;而在跨國資本主義的圖像中,我們不僅可以掌握到結構中所佔位置的差異性,也能夠看到其間的權力關係,對於現象的解釋也更具說明力。作者的分類效果其實是在替資本主義優勢主體「脫罪」,掩蓋不均衡的權力關係。 作者的脫罪策略除了表現在隱而不見的分析範疇外,也呈現在將批判性字眼「中立化」(neutralization)——結論一章「從帝國主義到全球化」,點明了作者的立場。在作者的論證中,全球化過程似乎不遷涉結構性的資源、權力分配不均,沒有所謂的宰制與壓迫,一切的問題都是全人類要共同面對的;第一世界/第三世界,強勢/弱勢,資本/勞動,國家機器/社會主體……之間的差異都被全球化所剷平。帝國主義似乎已經被全然置換,其實是值得辯論的問題,六0年代以降的去殖民帝國主義潮流確實遏阻了領土侵略式的帝國主義,然而新殖民帝國主義也立刻脫胎換骨,透過經濟資本、大型國家機器組織乃至於文化生產結構的直接間接控制,繼續對第三世界原殖民地進行結構性的剝削,生態環境持續惡化,農業傾銷、廉價勞動力的壓榨,文化資訊的單向交流,資本的愈發集中,軍事武力的集中……這些都顯示著資本主義的運動方向並沒有產生轉折,回過頭來攻擊廿世紀以來資本主義核心地帶。 作者潛意識的脫罪,或許必須連結到他的發言位置:第一世界白人男性的自由主義市場經濟國家中心論者。雖然他一開始即提出我們必須追問是誰在發言?而且認為不該替別人發言,但是「第三世界」一直是他所指稱的重要主體,而他所引用的資料卻幾乎沒有第三世界發言的空間,就是有大致也僅侷限於國家機器的代言人,弱勢群體的觀點根本無法浮現,而是由他代言——「人們似乎並不反對這些成品的輸入,也不視這些東西是強加給他們的」。將第三世界徹底的同質化,也使得他在討論全球化過程中無法分辨地理、地緣位置上的差異性。將政經與文化徹底割裂,迫使其落入方法論上個人主義的陷阱(跨國文化產品的影響力必須在個人消費者層次來檢證)。 作者個人自由主義的立場雖然運用了傅柯「論述分析」的方法論,卻忽略了傅柯的核心架構——權力關係;批判了古典馬克思主義錯誤意識的概念,卻又沒有面對葛蘭西「霸權」(hegemony)的分析架構。去除了「霸權」及「權力」,使得作者非得走上宿命論的死巷子,也將資本主義全球化的過程徹底的去政治化。 5 如果說《文化帝國主義》受限於作者西方中心的發言位置而無法衝破其結構上的盲點,那麼身處第三世界台灣國家機器/資本之外的批判性論述又能如何面對文化帝國主義呢? 在進入全球跨國資本主義的過程中,我不認為文化帝國主義是可以輕易割除,為全球化所取代的概念;但是僅有文化帝國主義的概念也是不夠的,因為它並不能觸及本土/在地文化生產的核心問題。較為動態,歷史的來看,台灣的主流文化形構必須被放在第三世界所共有的結構性經驗來看待:殖民—去殖民—內部殖民及新殖民的資本主義運動過程。少了這個歷史的面向,文化帝國主義只是空洞的道德名詞,無法捕捉到歷史的痕跡,也無法解釋黨國資本機器如何在過去建造國族文化,如何壓制主體群(subject-groups)自主性的建立,更無法解釋大眾文化的形式何以混雜了美日商品文化的因子——也只有在這條軸線上,在地與全球才能夠辯證地扣連在一起。 過去我曾經提出「新國際在地主義」的觀點,企圖打破狹隘的本土民族主義以及以國家機器為核心的跨國聯結。這種立場我依然認為有它實質的意義存在,特別是資本、國家機器已經形成快速連結的情況下,處於結構性劣勢位置的主體群、另類文化,更需要交互連結,彼此提供資源,從不同的在地分析中拼貼出具有整體觀的地形圖。這樣的提法暗示著多重更為細緻的區分與反省:「第一世界」、「西方」的論述不必然就是新殖民帝國主義的產物,事實上反帝、反資本、反種族歧視、反父權體制的反霸權論述都可能是第三世界批判性要聯結的對象及資源;但是,同時我們必須看到這些論述的盲點,極可能來自所處的結構性位置(「後殖民論述」雖然成功的接收、轉化後現代論爭的能量並將其政治化,但是在香港、澳門仍處於殖民狀態,在大多數第三世界地區仍處於新殖民時空,宣告後殖民文化結構的形成確實是肇因於其所處的政經結構位置)。同樣的,「第三世界」的論述不必然是批判性的,它極可能打著民族主義的旗幟,親帝、親資本、親父權、親種族主義、親國家機器。在批判文化帝國主義的同時,如果只是導向絕對的本土化,所能挖掘的資源是極其有限的,甚至是殖民結構以降的產物;真正缺乏的不是第一世界的批判性論述,而是第三世界的反霸權論述。 面對國家機器/資本結盟的「南進」政策,(諷刺的是)批判性論述必須在這個契機中將目光轉向,連結、挖掘蘇比克灣邊緣的反霸權論述。 譯序 一九九四年元旦,墨西哥原住民薩帕斯民族解放軍,群起攻佔近鄰城鎮,引發墨國政府武力鎮壓。因為就在這一天,美國與這個拉丁美洲第二大國簽訂的北美自由貿易協定,正式生效,將使原本處於劣勢的墨國以農為生的原住民,加遽被剝削的程度。 位居中心的大資本集團,聯合半邊陲地區的小資本集團,在美墨兩國的國家機器共謀下,推進了相當「傳統的」帝國主義的政經行動。 同月十八日,「台灣學生反帝行動委員會」前往墨西哥駐台辦事處及美國在台協會,拉布條靜坐抗議。這個事件,雖然本地的新聞媒體幾乎沒有報導,但並不能抹煞台灣還是存在著進步青年,他們的行動微弱,卻明確表達了反帝的意識。 一九九三年十二月,歐洲聯盟與美國政府因為農產品與影視產品的貿易問題,險些大打出手,最後雙方各讓一步,以「文化免議」作決:電影、電視與錄影帶等等文化產品,不完全適用所謂的自由貿易原則。 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兩個核心地區,因為文化財貨而起的經濟利益爭執,表現在美國好萊塢為首的影視集團,挾其超強優勢,希望透過「自由」貿易,打進歐洲每年百億美元以上的市場,歐聯方面,在法國政府的主導下,祭出文化訴求,作為維護歐洲影視經濟與文化利益的依據。然而,或許可能出現的矛盾情況是,歐聯策略如果真要奏效,則其境內十餘個國家的影視業跨國經營幅度,必須擴大,速度也必須加快,但經濟上這個必要的邏輯,卻又可能危害到文化上追求多元的價值。 這個隨著歷史前移的新形態帝國主義,本質上仍然未脫不同資本(美國、歐聯)與不同國家機器之間的合縱連橫及對抗的過程,差別只在此時的爭議對象,是六十年前尚不致引起爭議的影視媒體文化產品。 經由視聽等文化品項而凸顯的衝突,同樣存在於台灣。一九九三年四月二十二日,數十位文化工作者發起緊急聯署,反對「美國帝國主義」強迫台灣修改著作權法禁止真品平行輸入,這是例子之一。一九九四年四月二十日,有線電視播送系統聯合會聲明,將從該日起,拒絕轉播美國籍媒體鉅子梅鐸(Rupert Murdoch)所擁有的衛視五個頻道的節目,因為梅鐸要求台灣業者每年支付近千萬美元,極度不合理,這是例子之二。 不過,必須明白的是,相較於美歐的對抗,台灣與美國之間的衝突,並沒有強烈顯現,原因應該是美歐雙方位處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核心,彼此實力相距未遠,而台灣地處半邊陲,資本家與國家機器的實力,過過落後於美歐的資本集團與國家機器。以小博大,或是微聲吶喊,甚或是無聲無息就走下舞台,其來有自。 Tomlinson這本書,誠如陳光興序文所說,由於多處強調消費的主動意義,並且過度注重均衡論點的陳現,反倒容易讓人懷疑,作者是不是刻意,或至少是在無意間,「替資本主義的優勢主體脫罪」。雖然存在這層疑慮,但這本書仍然不失中上之作,整理並且清楚回顧了英語世界至一九八0、九0年代之交的相關論述,放在英語世界中,已是相當難得,放在台灣的讀物裡,尤其可貴,畢竟,本地民眾身處美國、日本與中國大陸三大勢力,以及黨國「資本主義」的夾縫情境,需要更多一些意識上的澄清、覺醒,希望這本譯書可以在這方面,扮演酵母角色。 初次在文字上知道光興,已有五年多,從光興及間接透過他而結識的朋友身上,領受到年齡既長,仍能找到同路人的快樂。謝謝他提筆助陣,為譯書撰寫序文;謝謝蔡雅純襄助頁碼對正、整理文稿。最後,借此篇幅抗議,由於資本帝國的版權規定,不分青紅皂白,致使這本譯書的售價,比應有的價格,高了一些。
●目錄
解讀《文化帝國主義》 陳光興 譯序 第一章 文化帝國主義的論述 文化帝國主義這個概念 文化帝國主義的課題:盲人無象可摸 誰在那邊說話? 談論文化帝國主義的四種途徑 文化帝國主義作為「媒介帝國主義」的一種論述 文化帝國主義作為一種「國族」的論述 文化帝國主義作為批判全球資本主義的一種論述 文化帝國主義作為現代性的批判 怎麼讀?巴斯葛的建議 第二章 媒介帝國主義 媒介帝國主義的理論與文化的隱退 解讀唐老鴨:批判「帝國主義文本」的意識形態 「收看朱門恩怨」:帝國主義者的文本與閱聽人研究 嘲笑卓別林:閱聽人研究的種種問題 媒介與文化 第三章 文化帝國主義與國族性的論述 文化認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論述 民族國家與文化,其實是「想像出來的社群」 民族國家認同是現代性的一個結果 文化與時間 支配與文化自主 第四章 資本主義的文化 文化帝國主義:資本主義的先鋒? 跨國資本主義與文化同質化 蘭姆甜酒與可口可樂:資本主義、消費主義與第三世界 西方的消費文化:「陶醉於抑鬱不樂之中」 「批評的道德化」 「批判理論與消費主義」 消費與資本主義的結構性脈絡 資本主義的文化 第五章 現代性、發展與文化宿命 現代性是曖曖昧昧 現代性的文化宿命 現代性的不盡意與怨懟:發展是「社會的想像」 現代性有什麼好譴責的? 結論:帝國主義到全球化 索引
●作者簡介
湯林森( John Tomlinson) 英格蘭布雷德福大學(University of Braolford)博士(1985),現任諾丁罕綜合科技人文社會學院(Nottingham Polytechnic)高級講師,講授社會與文化理論。著作主題概屬批判與社會理論方面的課題。
●譯者簡介
馮建三 政治大學新聞系所畢業,英國李斯特大學大眾傳播研究中心博士。現任政大新聞系副教授。著有《資訊.錢.權》、《文化.賄賂.脫衣秀》。譯有《電視:科技與文化形式》、《廣告的符號》、《統理BBC》、《大眾文化的迷思》、《媒體經濟學》。編譯《資訊社會:問題與幻影》。喜閱讀、寫作、登山。筆名敦城。 頁數:344
言論自由
從雲端走下來的家族─
那些案件,如果能遇見
日本雜學圖鑑:日本大
二十四節氣:中國人的
請仙遊戲:請神容易送
史上最有梗的東方魔法
朝鮮一姊金與正:北韓
通識教育的全人、跨域
學習的隱形推手--科
為了保障您的權益,新絲路網路書店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七天的鑑賞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鑑賞期內寄回(以郵戳或收執聯為憑),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內外包裝、隨貨文件、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