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
註冊
|
會員中心
|
結帳
|
培訓課程
魔法弟子
|
自資出版
|
電子書
|
客服中心
|
智慧型立体會員
書名
出版社
作者
isbn
編號
5050魔法眾籌
|
NG書城
|
國際級品牌課程
|
優惠通知
|
霹靂英雄音樂精選
|
巴黎人
此作者無相關書籍
文學小說
文學
|
小說
商管創投
財經投資
|
行銷企管
人文藝坊
宗教、哲學
社會、人文、史地
藝術、美學
|
電影戲劇
勵志養生
醫療、保健
料理、生活百科
教育、心理、勵志
進修學習
電腦與網路
|
語言工具
雜誌、期刊
|
軍政、法律
參考、考試、教科用書
科學工程
科學、自然
|
工業、工程
家庭親子
家庭、親子、人際
青少年、童書
玩樂天地
旅遊、地圖
|
休閒娛樂
漫畫、插圖
|
限制級
吸煙賽神仙
作者:
作者:理查.克蘭;
譯者:
許薔薔
分類:
社會•人文•史地
/
文化風俗
叢書系列:文化叢書
出版社:
時報
出版日期:1999/7/30
ISBN:957132230X
書籍編號:BA0149
定價:
240
元
優惠價:
79
折
190
元
書價若有異動,以出版社實際定價為準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目前無庫存量,讀者下訂後,開始進入調書程序,一般天數約為2-10工作日(不含例假日)。
團購數最低為 20 本以上
評價數:
(請將滑鼠移至星星處進行評價)
目前平均評價:
文字連結
複製語法
吸煙賽神仙
圖片連結
複製語法
分
享
內容簡介
同類推薦
●內容簡介
本書從哲學、文學及文化史等角度來探討人間日常生活的一大顯著景觀──吸煙。為了替吸煙行為定位其哲學意涵、衡判其美學樂趣、量度其文化分量,作者廣從哲學著作及詩歌、小說、電影、攝影作品中尋解與吸煙相關聯的片段,並引論至吸煙的性及政治面向。當然,作者不忘強調吸煙的負面效應;香煙在經濟面上的矛盾,亦在其追究之列。 本書的前提是,香煙雖對健康有害,但卻是一項偉大而美麗的文明化工具,也是美國對全世界的一項驕傲的貢獻。從這個觀點來看,戒煙行動不僅應被視為一種生命的肯定,而且因為生命不只是存在,它更應被視為一種哀悼的情狀。如果戒了煙,你就必須為生命中失去某樣東西或者某人而哀悼──無邊的、極端美麗的,為一顆星星的殞落而悲傷。寫這本書讚頌香煙,是我為戒煙而設計出來的策略,這是我已做好的──確定的了;因此,它就成為對香煙的謳歌與輓歌了。 序 我寫這本書的動機,是很複雜的。當然,剛開始的動機,是來自我急於想要戒煙。為了避免再去碰它,我覺得根本之道是我需要了解它的特質和我吸煙習慣的一般情況。這一種需要,引領我到構成本書概念的問題上:是什麼促使全世界近十億人士即便知道香煙有害健康,卻仍每天點燃香煙後吸將起來?即使曾經可信,現在要假設他們對這些危險一無所知,已經不足採信了。每天都有新的研究顯示,香煙對暴露於其有害影響、不斷擴張的人群,造成越來越廣泛的潛在傷害。光說吸煙的人對煙草上癮是不夠的。「上癮」這個事實本身並未解釋任何現象,畢竟,數以百萬計的人或者選擇戒煙,也或者從未開始抽煙。開始上癮和繼續抽煙,都暗示出從這種藥物中發現了某些好處或快樂——但是,在目前這種氛圍中,連要去想像它們是什麼都很困難。任何使用這種物質如此廣泛、且又應因它為害健康該受指責的人,到底能因此產生什麼好處或優惠?如此口味不佳的嗜好究竟可能有多愉悅——它令所有人一開始會不舒服,接下來更經常如此——多到每天都這樣?我想寫一本書,可以在目前的氛圍中,揭開香煙所帶來的優點本質及滿足感,以獲得吸煙的另一種觀點,並做為戒煙的第一步,而且或許是絕對必要的一步。 已經有人指出,「藥物」這個字眼近來已過於泛濫地使用,它描述了很多不同的東西而且其效果也非常分歧,結果許多無害的、事實上是有益的重複性行為——例如運動,就被按上了這個名詞。用「藥物」這個字來描述像運動這樣的活動,可能顯示它已開始失去它傳統的意義或甚至它具詆毀性的意涵。最後可能還是需要另外一個名詞才能更正確地描述我們所謂「吸毒成癮」的刺激緣由。但在發明新字以前,我們必須更謹慎地分辨不同種類的藥物,將它們的類型明確化並且分析它們特定的習慣化機制。只有當我們更深入了解不同的成分或活動,在私下或公開濫用的多重而複雜的方式,我們才能開始一窺它們在社會及文化層面中扮演角色的某些主要解釋的外貌。而且,可能只有當我們對目前所概括統稱為「藥物」的東西取得新觀念或一種更普遍的概念,要與之抵禦的成功策略與治療方式才能發明得出來。 在我自己和這個習慣掙扎的過程中,決定性的遭遇是在我閱讀伊大路.斯維渥(Italo Svevo)的《季諾的告白》(The Confessions of Zeno)時,這本書被許多人公認為廿世紀的偉大小說之一。這本書講的是一個終其一生都在嘗試戒煙的人的虛構性回憶錄,他最後在晚年時成功了,當時已垂垂老矣的他終於得到一個結論,也就是持續地戒煙本身,就是一種生活的方式,不比其他生活方式好或差。在那個時刻,抽煙或戒煙對他而言都已無所謂了。我當時對只重複嘗試戒除一種無謂的習慣外什麼都很少做的狂熱,感到莫名的震動。我開始認為,抽煙和放棄抽煙是一種沈思的形式,一種在指端旋轉的陀螺——一種呼吸的訓練,和一種食用的聖餐。 我後來更對十九世紀時的狄奧多.德.班維爾(Theodore de Banville)稱之為「香煙玩家」(cigarette dandy)的英雄主義深感興趣——也就是一種貴族類型,這種人每天要捲煙和吸煙達六十次以上。這令我對那些偉大的男性和女性情不自禁的吸煙,寄予莫大的同情,他們的生命曾因難以戒除自己這種習憤而悲劇性地縮短。他們的實例所引起的搖首批評,他們的吸煙行為在視長壽為絕對價值的文化中所遭致的屈辱性指責,在在忽視了香煙可能以各種我們難以完全掌握的方式所帶來的可能,它可能造就了我們景仰的偉大品質。對這些人而言,香煙是一種犧牲,也許我們該因此而榮耀他們。無論如何,香煙在戰時是受到榮寵的,在那種情況中,長命百歲不太可能是可以選擇的,因此吸煙不僅被容忍,而且眾所同意地成為一種消除緊張和減輕憂慮的極端有效工具。部分是由於它們特定的心理效果,香煙經常成為出征士兵不可或缺的良伴,他們依靠香煙,在面對難以忍受的壓力環境時,仍能持續勇氣與毅力。 但在最後,我得到的結論是,無論香煙的效能是多具意義地有用,這種效能並不足以解釋它們仍能吸引數十億的忠貞人士,這些人甚至因此而喪命。倒不如這麼說,能夠解釋它們巨大的吸引力的品質,是和它們所產生的特定美感形式息息相關。這種美感從未被理解或解釋為清晰而正面的;自它十九世紀發源以來,吸煙一直和疾病、犯罪及死亡相提並論。康德(Emmanuel Kant)對美學的滿足感稱之為「崇高」(Sublime),它涵括各種負面經驗、一種震驚、一種封鎖、一種致命結果的暗示。康德是在這層嚴格的意義上,才指出香煙之美可以被視為是「崇高」的。這套結論讓我想到,我最好要了解香煙在私人運用與社會接受度方面令人疑惑的異常性或矛盾。香煙的崇高性解釋了為什麼人們喜歡這些口味不佳而令他們不舒服的東西;它也闡釋了政府為何採取像我們一樣衝突的政策,一方面透過活動反對吸煙,一方面卻又為煙草商提供大量的津貼補助。 最後,我也被香煙周遭的、以及它所引發的文化所吸收——也就是說,香煙所展示的豐富與生機——它成為許多現代的重要哲學、詩歌、小說與戲劇中的引例、主旨、題材、或甚至一個角色。我開始相信,香煙是我們現代世界中的一個整體,而且它們在文化上的意義當面對兇猛、通常是激烈或迷信、更常常是懷疑性的攻擊時,這些意義就都被遺忘了,這些攻擊經常、但非總是由那些立意良善的人所發動的。有些攻擊不禁令人回想起美國清教反對享樂的氣氛,尤其是女性們持續在香煙中所找到的樂趣,因為幾代以來的祖先都置身煙草叢中。在某些狀況中,這些攻擊似乎十分合乎政客們的興趣,他們樂於詆毀私人抽煙,卻對他們擁有較大及直接權威的更普遍及公開性污染源,比較沒興趣提出評論。 在投注在所謂健康工業及其於政府中同盟的巨大力量共同攻擊下,香煙的全盤美麗文化也許就此消失了——對某些人而言,它卻又不夠快。班維爾在十九世紀末時寫道,「很快地,就不再有真正的吸煙客了。」(頁二三三)他當然是錯了;在廿世紀,吸煙變普及了。但再過一百年以後,他的預言也許就將要實現。屆時煙霧事業中最易燃的香煙,可能正面臨消失,那麼問題就會是:有任何東西會就此失去嗎?有任何理由去哀悼香煙文化的逝去嗎? 這本書的目標,是要同時作為一件文學批評、一份大眾文化的分析、一種政治上的疾言力呼、一次理論上的練習,以及一段對香煙的謳歌。它並不想要折衷,而是希望儘量避免傳統的類型分野,而期待產生出一種比一般人習於讀到的文章更富於風采的批判性作品。這本書也許會落得不負責任、在愚昧自滿的陡坡上滑倒,或流於虛構或激怒邊緣,以避免沈悶無聊。本書意圖在理論上定位為介於文學批評與政治論述之間,但其後的內容也許會既落於兩邊都是又兩邊都不是,理由是涉入了其中一方以致於永遠不能成為另一方。然而,它還是努力要同時成為兩者,而且是更不合邏輯的東西——是批判性作品錯誤示範的佳例,讓文學批評帶了些許輕薄來談重要的社會問題。 香煙在這裡是介於大眾文化與高級文化之間,被視為既是文學又是所謂文化批評的目標。它的終極目的應該是依據它的社會性用途及神秘性識別,它交易的狀況以及它美學的特質來完成。本書將香煙賦予一種特定的哲學尊嚴,這是來自它被視為一種象徵性的工具,也使它因而染上了一種聖物或激情物體的詩意品質,賦予神奇的特點以及誘人的魅力,環繞著的是禁忌與一絲危險的氣息——一間違法愉悅的儲存庫、一條通往超自然的管道以及一道對於壓抑的激勵。有六個章節是在追憶香煙的歷史、它們在哲學及故事、詩歌及小說、戲劇與照片等當中的呈現,總而言之,目的是要思考它們目前被貶為惡魔的理由。 讀者也許曾往這些行文當中,觀察到某種重複性或者回應的效果,但談的只是香煙——只是從香煙的觀點談所有事物。但這漠不關心的純粹數字的重複,卻屬於它們核心的特質;每一根香煙都是之前及之後所抽相同香煙的階段性重演。香煙被視為反芻的目標,因此使得相同物品再返轉,就像煙在消散之前會先繚繞成圈。這復發性就是個信號,指出寫下的內容不過是煙霧、或者胡謅——香煙在永久消失於無形時沈默鋪陳出如水流瀉般的閒談故事。 緒論 La vida es un cigarillo Hierno, ceniza y candela Unos la fuman de prisa Y algunos la saborean. ——曼紐爾.馬恰多(Manuel Machado),<安達魯西亞之歌>(Chants andalous) 我在本書中的目標是要讚美香煙,但當然不是要鼓勵抽煙——絕無此意。但我也不想勸阻此事。即使我真的想這麼做,我也不會直接站出來這麼說(也就是說,為了要勸阻就提及我正在勸阻),根本上,這就是本書的結論之一,亦即公開地指責吸煙通常都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經常都達成它企圖的反面效果,有時會使這習慣更堅強,或許還會使人開始這個習慣。對許多人而言,在香煙一事方面,勸阻反而是一種保證他們繼續抽煙的形式。而對另外有些人而言,這可能會引起他們開始抽煙。 這番結論的一種當然的結果指出,光知道香煙有害健康是不足以讓一個人決定戒煙的。煙草的有害效果早在它在十六世紀末期被引進歐洲時,已是眾所週知的事了。大家都知道,當尼古丁的生物鹼微量而質純地注入老鼠時,會立刻導致死亡。凡是吸煙的人最後都會在身體日漸升高的警訊中,得到它傳遞的這種信息;事實上,每個吸煙者也許都會從體驗點燃香煙的第一次激烈效果,直覺地感受到這種毒性;而且也許會從第一根煙的第一次吸噴之間,每天確認自己的這種了解。但是了解香煙的有害效果,通常都不是致使任何人戒煙或拒絕開始抽煙的充分理由;反而是,知道它有害倒成為開始或堅定吸煙習慣的絕對先決條件。確實,如果香煙真的有益健康,反而很少人會去抽它,這是值得爭議的,事實上是很可能的;這種推論確認了——如果香煙有益健康,它們就失去崇高莊嚴了。 香煙並非優美動人,但它們由於擁有康德所稱「負面的快樂,」這股迷人的力量使它們變得崇高:這種快樂是一種邪惡的美,由於某種永恆的暗示而成為無可避免的痛苦的快樂;香煙當中所隱藏的無限的滋味,就是在吸煙者很快學會喜愛的「難聞」味道上。香煙因為它的崇高尊貴,基本上抗拒了所有由健康及效能的觀點出發的爭議。警告吸煙者或煙國新手吸煙的危險,只會更強力地引誘他們進入無底洞的邊緣,到了那裡,就像置身一幅瑞士山水美景的遊人一樣,他們會被每一口吞雲吐霧所散發出致命的恐懼觀點之細膩偉大感,所深深懾服。香煙很不好。這就是為什麼它們好的理由——不是好,不是美,而是崇高。 戒酒協會很久以前就發現,回應自己或外在權威而發出的強制性指令所執行的簡單意志行動,所謂可使酗酒者戒酒的效果,實際上有其限制。一個人可以「只要說不」的暗示,恰好也為激發吸煙成癮的想像,提供了助興的效果。任何習慣都不斷地相信,自己有足夠的自制力可以隨時戒除它:相信自己可以停止正是持續下去的優先條件。 一次又一次地只管說不,一方面卻又繼續抽煙,變成了伊大路.斯維渥小說《季諾的告白》中英雄的引發動機的目標,以及消費娛樂的痛苦。他終其一生都在上演這種虛幻的信仰,也就是他能抽「最後一根煙」(The Last Cigarette)。但這最後一根總是變成另一根煙,另一根在所謂最後的香煙陣容中的煙罷了;總括而論,它們形成了季諾矛盾存在的故事架構,作為他並不英雄但卻奇特地莊嚴的一生的里程碑,這里程碑標示著時間的流逝與他生命前進的階段。無止盡地嘗試戒煙,導致一場無所事事只會抽煙的人生(直到最後一章,季諾已垂垂老矣,才發現智慧的治療方法)。 要介入這個難題,一種修正的——更矛盾、更虛偽的——策略定必要的——並不刻意地要阻礙抽煙,以達到阻礙的目的。本書並不是要指責抽煙,因此也許真正會有一種正面的——亦即一種否定的——效果。情況也許會是,讀到本書讚頌香煙的社會及文化上的益處、它們對工作及自由的貢獻、它們所提供的慰藉、它們所促進的效率,它們帶給吸煙者生命中的邪惡的美時,將會為他們的習慣得到一種新的觀點。觀點的改變有時會激勵第一步——也許會形成絕對的先決條件——做出一次關鍵性的突破。 但要戒煙,需要的將不只是觀點的改變。還需要點別的,例如活躍地與它發生關連,一種愛好的承認。也許只有當某人開始愛香煙時,他才能戒煙,他會深深為它們的魅力所迷惑,並且為它們的益處深為感激,而終於領悟到,戒煙後失去了多少,以及尋找香煙所優越組合的誘惑與力量的替代品有多急迫。 本書的前提是,香煙雖對健康有害,但卻是一項偉大而美麗的文明化工具,也是美國對全世界的一項驕傲的貢獻。從這個觀點來看,戒煙行動不僅應被視為一種生命的肯定,而且因為生命不只是存在,它更應被視為一種哀悼的情狀。如果戒了煙,你就必須為生命中失去某樣東西或者某人而哀悼——無邊的、極端美麗的,為一顆星星的殞落而悲傷。寫這本書讚頌香煙,是我為戒煙而設計出來的策略,這是我已做好的——確定的了;因此,它就成為對香煙的謳歌與輓歌了。 這個時候在美國讚美香煙,並不是件簡單的差事。我們正處於那些周期性的壓抑時刻,此時由清教所衍伸下來的文化,強將它歇斯底里的觀點及它應受譴責的限制加諸社會之上,在公共衛生的假面具之下將道德判斷予以立法,同時並擴大監管的權力及檢查制度的範疇,以達到對自由的普遍箝制。目前對香煙所有的歇斯底里,可與國內其他激烈的反煙草(antitabagism)時期相較;它和美國歷史中人口大量流動的時期成對比——例如,在戰火硝煙的年代,當香煙不僅被視為存活的必要憑藉(潘興將軍[General Pershing]寫道它們對於軍隊就像食物一樣重要),而且是還倖存時的生活憑藉,因為倖存可能是短暫的。在戰爭與蕭條時期,抽煙不僅被認可為一種娛樂,而且由於同志愛的原則及面對悲劇需要慰藉的要求,也幾乎被視為一種責任。它也被視為某人長大成人後信賴度的指標。在那些時期當中,吸煙是被欣賞、讚美以及鼓勵的。無論何時,當社會需要更多的士兵(平民與軍隊,男人與女人),抽煙的價值就會改變,不僅變成令人讚美的,而且是愛國的。在西元一九二0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剛結束後,有些反煙草人士勇敢地在印第安那州重新展開他們的活動(同樣的團體在一八九0年代時的勝利,已經帶領廿六個州明文禁止公共場合吸煙),他們被起訴的罪名是……叛國罪! 美國熱愛香煙的歷史,在目前這種氛圍中,正被忽略,或甚至被抹滅了。早在哥倫布將煙草帶給渴望的歐洲人以前,煙草對這片大陸所做的貢獻,就已經造就了這句美國人自己最常忘記的知名口號,這句過去經常被引用的話是:「煙草即是美國人」(Tobacco is American.)。就是美國,代表性人物即是達拉謨(Durham)的詹姆斯.杜克(James B. Duke),使得吸煙成為全球普遍的事,給予全世界一個原先是階級特權的東西,以及皮耶.洛威(Pierre Louys)在一八九六年所寫道的「一種新的享樂」(une volupte nouvelle)——是現代歐洲文化超越古代所達成、享樂知識的唯一關鍵性進步。 智力上的良知,至少要求我們要探尋尚.考克多(Jean Cocteau)所稱一包煙的「強悍魅力」來源何在。自己即是幻覺派藝術家的考克多,即在一篇如煙繚繞的序文中以斷續的片語寫道:「一個人絕不能忘記,這包香煙,抽出它們的儀式,點燃打火機,穿透我們和我們的鼻子吸噴的奇特煙霧,已以強大的魅力誘惑和征服這個世界(Il ne faut pas oublier que le paquet de cigarettes, le ceremonial qui les on sort, allume le briquet, et cet etrange nuage qui nous penette et que soufflent nos narines, c''est par des charmes puissants qu''ils ont fait la conquete du monde)。(考克多,頁i)考克多此處暗示了香煙所發揮在各地的普遍誘惑神奇力,這是橫跨每個階級、每種背景的;無論它的價值是多富宗教狂熱以及它的風俗習慣有多奇特,任何社會都會屈從於香煙的危險吸引力,它們的美所產生出來的誘惑而火熱的風險。世界上所有國家的人民,只要獲得允許抽煙,就沒有不抽煙的。 假設帶給世界煙草和香煙的美國,也許是第一個禁止它們的國家,雖然不是第一個嘗試要這麼做的,這樣的想法很誘人。然而,在上個世紀末,人們就預言了吸煙即將告終,因此現在就要預見它的消失,也許時機過於早熟。更可能的狀況是,我們正處於禁止吸煙和鼓勵吸煙循環運動的最高峰,美國在此演出壓抑與回復的動作——已在廿世紀重複數次的循環。這就表示,我們該擺盪到另一個方向上了。所有人口中特定族群中劇增了吸煙率,面對的卻是普遍的緩降現象,這就讓我們好奇,在經濟或社會危機的情況下,反煙運動會遭遇什麼樣的命運。 這是不太可能的,但假設吸煙行為會從美國消失。那麼社會會失去任何東西嗎?倘若數十億的人在將近一百年之間,已經由萬億計的香煙中吞雲吐霧無數次,那麼其中一定有些什麼益處——至少是可以覺察到的一種——在吸煙行為裡。如果明天就要終止吸煙,那麼不僅可能失去某種效能性的東西(即使大眾健康方面的收穫已做了補償),但吸煙才能帶來的某種獨特經驗,也會就此消失。也許只有當吸煙行為消失時,我們才能發現它在我們的社會虛構印象——在神話與夢想,慰藉與強化過程,以及它所導致的本能與魅力中,所佔有的地位。我們是不是該寫一篇對香煙的告別辭? 在考克多的程式裡,吸煙的儀式性魅力「已征服了這世界」。這項軍事性的隱喻意味誘惑,含蓄地結合了吸煙的兩塊主要支柱,它們永恆的同盟關係由兩個最受歡迎的法國煙品牌所顯示——高盧(Gauloises)與茨岡(Gitanes):危險與美麗的標幟,實踐「強大的魅力」,都體現在香煙盒上的士兵與吉普賽人的造形中。「強大魅力」的說法準確地回應一個法國人耳中所聽到的「強大慰藉,」由查爾斯.波德萊爾(Charles Baudelaire)的名詩<煙斗>(La Pipe)中的煙斗所逐一展現,它「迷惑了[吸煙者]的心,而且治療了它疲憊的精神。」(波德萊爾,卷一,頁六七)波德萊爾將吸煙賦予女人的美麗,它的驚艷與誘惑掌握了詩意的魔力:它們安慰並取悅了這顆心,使精神復甦,給予它勇氣。法國詩人保羅.梵樂希(Paul Valery)將他的一本書定名為《魅力》(Charmes),希望賦予它們神奇的力量——藉由運用文字內容,產生一種遠距離的蛻變的實質效果。他也想要召喚Carmen,這是拉丁文中詩的意思,尤其是一首吟唱詩。梵樂希,一個與香煙戀愛的男人,一天要抽六十根煙,也許早已想到吉普賽卡門(Gypsy Carmen)的誘惑,他是文學界中第一個與香煙認同的人。 當喬治.比才(Georges Bizet)的吉普賽女英雄遇見她的戰士愛人唐.荷西(Don Jose)時,她是塞維亞(Seville)一家煙草工廠中以捲煙為業的女工,他們在劇中第一幕時就從那裡出現。卡門的塞維亞,並非機緣巧合,乃是十九世紀的製煙中心以及歐洲製煙的可能發源地——這個城市以它巨大的工廠而知名,廠中雇有成千名女工,許多都是年輕而穿著簡陋的,在煙草味與人身汗臭的高溫與毒氣中沈悶地捲著雪茄,受到煙葉、人體及她們自己不斷抽煙所散發出來的惡臭所蠱毒,她們的皮膚因為尼古丁的污漬已染成令人陶醉或自我陶醉的深棕色了。 在普斯培.梅里美(Prosper Merimee)的《卡門》(Carmen)中,比才的歌劇劇本以這部中篇小說為基礎,唐.荷西以描述塞維亞的那座煙草工廠,做為敘述他與卡門相遇的開始: 你一定要知道,先生,工廠裡隨便就雇了四、五百個女人。她們在一個大房間裡捲雪茄,男人沒有得到「廿四」的允許是不准進去的,因為她們是半裸著的(elles se mattent a leur aise),特別是年輕的,尤其當天氣暖和時。當工人在晚餐後回家時,很多年輕人就去看著她們走過,而且告訴她們各種故事。這些年輕女人中只有少數人不戴塔夫綢的黑絲紗罩,像這種人的愛人想要釣她們時,只要彎個身就可釣到魚。(Merimee ,頁三六七) 在這歌劇中的第一幕,煙草廠的女工下班時「出現,抽著煙,慢慢地走入廣場。」(Bize,頁十)她們的合唱讚頌著緩緩飄起的醇香煙霧不斷地在它繚繞的吞吐複雜結構中,散發出來的愛戀召喚。香煙變成她們不斷寫作的一首情詩,並且煙霧竟日寫意不斷——造成了她們所吟唱的夢幻般的旋律: 甜言蜜語,愛人的甜言蜜語, 煙霧瀰漫 他們的狂喜,他們的銷魂,和他們的誓約 都如煙霧罷了! 我們看著煙霧散盡空中(Bizet,頁十一) 法國文學中第一次出現「香煙」(cigarette)這個字,是在波德萊爾的<一八四八年沙龍>(Les Salons de 1848)。其中-ette的字尾為原來陽性的名辭le cigare增加了一絲睥睨的女性暗示。這個字,就像這個物體一樣,在波德萊爾的文中是出現在漂亮輕佻的年輕女人軟弱的指間,在第九區聖母大教堂附近地區的下流社會妓女——波德萊爾在往訪貧民區時,便注意到她們所持的是一種憤世嫉俗、沈悶無聊而受挫的美感:「她們疲憊地展示出一種無聊的絕望態度……吸煙是為了殺時間。」(卷二,頁七二一)香煙可以殺時間,精密計算的時間,生命幾多的僵化、機械性計算,它無情的滴答聲令波德萊爾在詩作<時鐘>(L''horloge)中深為震驚於它囈語般致命的暗示。時鐘所記錄的時刻不僅是一連串的「現在,」而是一種減少死亡前所餘秒數的日 儀。但是,香煙打斷其間並且逆轉了這股頹勢,達成了時間上的一次小革命,因為它安插了一段(無論如何短暫)自身以外的時間。在一八四八年的六月天,波德萊爾說他目睹了革命分子(他自己也許便是其中之一)帶著來福槍穿過大街,射擊所有的鐘。吸煙,誠如接下來的章節所要顯示的,永遠與延緩正常時間流逝及重組另一段更具穿透力的時間之概念相關連,在詩意敏感度所認為難以抵抗的迷人冷漠與消極狀況中。 一根香煙為吸煙者代言,就像詩代表詩人一樣。閱讀它,你就可以偷聽到吸煙者已展開一段和香煙的抒情對話了,範圍是在一種廣泛承認的吸煙文化語碼所決定的結構及語彙限制之內。憑藉一支煙,吸煙者便演出一段細膩的舞蹈或開始一段對話,伴隨著每個姿勢與字眼。香煙從煙盒中抽出並被吸吭,它寫下一首詩,唱出一首曲調,或者編出一段舞,敘述一個以空間和呼吸的象形表現方式寫作標識的故事。穿著簡潔的紙衣,香煙比粗俗而活力充沛的男人和心理分析家喜愛的雪茄,要更細緻、莊重而富個性。吸煙者不知覺地和香煙本體跳著一曲探戈,它的美令吸煙者也美了起來,而她(他?)也吸收了它的力量。香煙就類似語言學家所謂的「轉換字,」像「I」(我)這個字;這種表達我內在自我不可抹滅的特性的方式,是每個演說者都可以普遍運用的,因此就變成世界上最不特別的事情了。吸煙者操縱著香煙,就像「I」這個字,對自己說著自己的故事——或者對別人。 許多作者都已了解香煙被當成通常所謂溝通的工具的用法。吸煙體現了一種姿勢與行為的暗示語言,這是我們都已下意識去學習詮釋的,同時也是電影導演有意識地靈活運用以順遂其為定義角色及推展劇情的清楚意圖。細心的觀賞者早已注意到,在電影裡,你不能只看、而且還要將香煙當成副標題來閱讀——將螢幕上的行動詮釋成另一種語言,攝影機已將其記錄,卻鮮少凸顯。這個媒體的厚質感幾乎從未成為焦點。它就是攝影機看見卻從不宣布它看見每樣事物的信號。幕中的香煙被用做次屬內容,一段無聲的標題或次標題,某種附隨的東西,有時和行動的清楚前提或信號的公開意義相互衝突或分歧。倘若有人相信香煙不僅是一種道具而是場景中的一個角色的話,而且有時更是重要的演員的話,那麼它在電影中的出現將可能更為複雜。在有些電影中,香煙是如此普遍及一貫,因此便自己擁有了一種角色,甚至是重要的角色,有姿態也有人格,甚至還有聲音。香煙主義(cigaretticism)可能性的說明,將留待分析《北非諜影》(Casablanca)中的香煙角色那一章中再述——那部電影,除了英格麗.褒曼(Ingrid Bergman)以外,每個人都經常、熱切而有意義地抽著煙。 在傑克—亨利.拉第格(Jacques-Henri Lartigue)的平面攝影中,在一九八0年的《拿煙的女人》(Les femmes aux cigarettes)的照片集中,主角和她的香煙之間的對話,成為攝影機鏡頭的清晰焦點。香煙機智、動人與美麗的語言,和它們如何構成女人的姿態密切相關,也就是她所表蹈的「氣質。」。這小巧、看不見的渣燼,在煙灰下的煙頭渣燼的火光,便是看不見的另一種神靈,或者照片中的靈魂,和擺姿勢的女人擺出姿勢相關的另一種生命觀點——可以這麼說,用她的身體在自我安排的過程、自擺姿勢的過程的語言,和香煙對話,和香煙尾端火焰相關。一根香煙說出來的故事也許和抽煙者講出來的故事,非常相容,但它們或許也變成吸煙者的一張面具,洩漏出她幾乎難以察覺的故事及動機。拉第格也許是第一個定義出伴隨女人抽煙的全部姿勢組合範疇的人,那是一種特具的氣質及體系,決定了一種暗示但卻深受了解的溝通符碼,溝通的目標即是我在最後一章所稱的「時代之風。」 但香煙不僅僅是一面反映吸煙者主體的鏡子。不僅是一個人握在手上的物體,它必須被視為一個主體,一個自己擁有身體和精神的生物體。不僅僅是一首詩,香煙是個詩人,字尾是-esse或ette都可以:火光明亮的渣燼煙灰便是一個生物體的核心,一種女人味的-ette,或許甚至是一個女性個體,帶有豐富的誘惑及分心力量的資源,以使心思集中。若將香煙想成一個惡魔、一尊小小的聖靈,一位小女神(de-ette),也並不嫌誇大。如果你想想美國印第安人,從伊洛魁族(lroquis)到阿茲特克族(Aztecs),都一概視煙草為一種神,就明瞭了。羅馬人有他們巨大的眾神廟,可能會將早上的第一根煙奉為一尊小女神,梵樂希就推測:「若他們早知道它,也許就會稱它為Fumata Matutina(早晨的煙)。」(Valery quoted in Alyn,頁八六)至於對他們而言,「煙草是羅馬人唯一不知道的快樂(volupte)。」(Louys quoted in Alyn,頁五四) 一個人要如何調和香煙的神性和由反對抽煙的力量所造成的惡魔化氣質?「尼古丁女士」並不是一位淑女,而是從「邪惡的植物」製造出來的「一個白色小魔鬼,」在麻州創建反煙草聯盟的喬治.垂斯克牧師(Reverend George Trosk)如此寫道,他在內戰前便成功地使波士頓明文禁止在公共場合抽煙。(Rival,頁二一0)你也許會問,當前美國公共衛生局局長艾弗瑞.庫柏(Everett Koop)指責將香煙賣出國外就形同「出口疾病、殘障和死亡一樣,」(《國際前鋒論壇報》,一九八九年八月八日)你怎麼還可能堅信香煙之美?眾所週知,沒有人在第一次試抽香煙時就喜歡它們,也沒有人說過香煙有益健康——至少自十六世紀以來就沒有,當時曾有愛好時尚的醫生視它為萬靈丹,可以和哲學家的石頭相比的藥物。 煙草的歷史研究家經常注意到,反煙草主義和煙草介紹到西方,幾乎是同時並起的事,伴隨而來的還有它的全球化。但當然,最早對煙草的反對是出於道德層面而非醫藥層面的;牧師很快就知道,他們面對的是一種改變心靈的藥、一種潛在的快樂來源,以及一種威脅到他們自己麻醉別人的萬應藥的競爭性慰藉品。雖然對把煙草引進西班牙的印第安人而言,煙草是一種神,但對基督教信仰而言,它立刻顯得是另一種邪惡的萬物有靈之說。 巴多洛梅.德.拉.卡薩(Bartholome de Las Casas)曾於一四九八年至一五0二年跟隨哥倫布,就是最早虔誠地觀察煙草及其效果的人之一。在他的《印度群島史》(Historia de las Indias)中,他提出香煙存在的第一份經過記錄的證據,並且以一種高明的先知簡明地預測到未來四百年的公共衛生中主要的道德課題。他寫道: 這些乾草包裹在特定的葉子裡,葉子也是乾的,形狀就像那些男孩在聖靈降臨節時製作的紙鞭炮一樣。在一頭點燃後,就在另一頭吸,他們把它吸進體內以吸收或接收它,他們用這陣煙使肢體沈睡,幾乎像喝醉一樣。所以他們就說不感覺累。這些鞭炮,或者我們稱呼它們的任何名字,他們稱之為煙草。我認識有在西班牙的西班牙人已習慣於抽它們,而且在我申誡他們以後,他們便說那是一種惡習,卻也回答說他們無法戒掉它。我不知道他們在那裡面發現什麼滋味或口味。(quoted in Rival,頁Ⅱ) 由於還沒有養成抽煙的習慣,難怪德.拉.卡薩無法欣賞到它的魅力。這位道德家立刻就下結論,認為吸煙就像任何強制執行的行為一樣,無法抗拒被它掌控,它令人麻醉與沈迷,又能神奇地減輕疼痛和工作的疲勞,那麼吸煙一定是邪惡的。但做為一個哲學家,他試了它,既滿足了這個新的惡習,他便聲言它口味並不佳。偉大的現代煙草歷史家奈德.萊佛(Ned Rival),確認了沒有文章曾稱讚香煙的口味。他寫道:「事實上,有項令人興奮的觀察是,在煙草的史前時期,吸煙鮮少被視為一種娛樂或消遣。至多,編史者只強調煙草可以安定飢餓、平撫疲倦,並且獲得麻醉……但他們從沒寫過它口味或氣味宜人。」(Rival,頁三六) 詹姆斯一世國王(King James I)曾在一六0四年用拉丁文寫道:「Misocapnus, sive De abusu tobacci),猛烈地攻擊他的部屬熱切沈浸的可鄙嗜煙習慣。國王寫道,「抽煙的習慣看起來非常惡心,聞起來十分反胃,會危及腦部、毒害肺部,而且還散發像是來自地獄般惡臭的煙。」(James I,頁二七)國王也向華特.饒列爵士(Sit Walter Raleigh)的脖子磨刀開刀,他已經將後者以未經證實的「叛國」罪名嫌疑斬首——貴族私掠船肆虐加勒比海,他將維吉尼亞煙草引進英國,詹姆斯眾人憎恨的祖先最寵的勇士,是新娛樂的象徵,以及伊莉莎白時代已帶給十六世紀嚴酷宗教觀的新觀點。然而,華特爵士卻拒絕放棄煙斗,並且直到他人頭落地時,嘴裡還含著煙斗。事實上,已經有人寫過,「沒有人比饒列死得更光榮。他微笑地在前去目的地的路上拾起斧頭,在刀緣玩弄著手指並且說:『這是猛藥,但它會治癒所有疾病。』」(Blair quoted in Rival,頁三三)隱含在饒列雋語中的健康哲學,以及它與吸煙間的關聯,是第三章的焦點,它會經由伊大路.斯維渥的作品重述並重新詮釋。 就像其他的獨裁者如路易十四、拿破崙和希特勒,詹姆斯一世睥睨抽煙並且將煙草視為惡魔。獨裁者和壓抑種植、出售、使用或吸用煙草的權利之間的關係,可以清楚地在解放運動中看到,政治革命兼文化革命,總是將那些權利置於他們的政治訴求的核心內。對抗獨裁者的歷史總經常和爭取抽煙自由的抗爭難以劃分,這個現象最普遍的莫過於在法國及美國革命期間。國內最早的政治史,從第一個在維吉尼亞州落腳的英國移民時期,這些移民目睹煙草交易興起,到對抗英國稅制的革命戰爭,便是以種植及使用煙草的權利及自由之名而出師的——不受國家的強制條文約束。政府總是想要控制煙草的使用,所持的理由,和第一個制定全國禁煙政策的拿破崙所稱它明顯的可課稅性有關:它是一種令人養成習性的奢侈,即使最貧窮的人也會付錢買。但這些理由也可能和這些獨裁者的道德化傾向及他們對充分自由的個人行為的敏感反應有關。拿破崙,像路易十四和希特勒,本身都非常厭惡抽煙。希特勒對抽煙是激烈而執著地憎恨;最著名的是,他只同意墨索里尼成為唯一在他面前破戒抽煙的人。第三帝國時期的戰爭中,隨處都有標示寫著「德國女人不抽煙」;然而事實上,相反的現象反而是普遍的真相。只要人們獲准抽煙,世界上沒有任何地方的人是不抽煙的。 抽煙和解放運動間關聯的最新證據,由本世紀來女人們為自由所進行的抗爭行動中看得出來。一九四五年四月,女人在法國獲得投票權,兩週之後,她們便獲得戰爭以來第一次的香煙配給,這種發展也許並不是意外。不過,她們僅分配到男人配給的三分之一——「很長的一條路,寶貝,」但還到不了那裡。在結論部分,我會檢討一份歐洲共同市場的健康調查,顯示凡是由傳統的地方及角色解放出來最多的歐洲女人,最可能抽煙。這個事實證實了某項懷疑,也就是當前反煙草主義的部分動力,來自它隱含的「厭女症,」,或者「反女性主義。」 今天的美國人,如同總是忘記他們自己的歷史一般,激起參與反吸煙的煽情,總以為他們發明了它。在本世紀的結束前後,以及在一九二0年代與一九三0年代,強大的政治力與「邪惡之草」戰鬥。那時就和現在一樣,代表公民健康的抗議為道德反對戴上面具。就像執行檢查制度者總是藉提出某種表達方式或娛樂形式會傷害社會整體的說法,來為他們的禁制規範辯護。 香煙的美麗和好處已在美國被壓抑與遺忘,意見範疇的氣氛抽象地從社會性異議的模糊形式到法律禁止所有國內班機吸煙。最後那個做法,代表反煙的衝動已危險地衍伸到剝奪他人在壓力及恐懼時刻享受吸煙所提供的慰藉與優勢的自由。許多平常不抽煙的人,會在個人或公眾危機出現時開始抽煙,也會在當需要自我控制及專心而焦慮感加深時開始抽煙。這些日子以來,沒有人會在任何地方聽到讚美煙草的聲音浮現,像人們通常會往戰時做的,為的是他們多重的心理及社會利益,為了他們的文化價值,或者為了他們的美學力量。但當時光荏苒,風水就會輪流轉。本書進行時預感到目前的氛圍會改變,也許就像時裝那麼溫和一樣——就像轉動循環性歷史發展的模糊過程的效果一樣——在分布各處的社會緊張關係的壓力之下,也許是激烈的。美國並不需要等到一次大災難發生,才能重新發現香煙的社會利益或者體會到它們對現代化的傑出貢獻——以及重新開始它對香煙的眷戀,這是美國贈送給世界的禮物。它可以突然來臨,激烈地,當這個社會需要集體控制它所能召喚的焦慮時刻時。 要喚起一個不同於目前氣氛的意見氛圍,我們只需喚起曾經賦予一條煙的價值即可,例如一九四五年的歐洲。香煙對他們的作用,就像煙草為維吉尼亞的最早移民者所做的,以及稍晚為劉易士與克拉克(Leuis and Clark)所做的,是一種通用的交易代用貨幣——「黃金代幣,」和金子一樣好。喬治華盛頓寫給美洲殖民地國會這樣的信:「如果你們無法送錢來——就送煙草吧。」(Rival,頁一八八)劉易士和克拉克將它當成和印第安人交易的主要代幣。在法國集中營的德蘭西(Drancy),出發前夕吸一口煙是要花十法郎的;花一百法郎就可以買兩根完整的煙。 這世界只能感激醫生精準而堅持地提醒眾人,煙毒的危險;那是他們的工作。但令人懷疑的是,那份信息傳遞時的激情與用途,和煙草所代表的危險,非常不成比例——特別是其他人抽煙。目前,香煙已成為清教徒禁令的焦點或迷戀,就像在過去,這些禁令間歇地以保護集體利益免受傷害之名,限制自由及篩檢娛樂方式一樣,但總是令人暗暗懷疑其僅是期望藉以增加政府控制或為遮掩其他的興趣。不久以前,衛生部長才譴責了香煙行銷行為,同一週內,白宮幕僚長削弱了清淨空氣法案。香煙在各處所受污蔑時的狂熱激情,也許意味著有更瀰漫、隱藏及危險的激情已釋放出來,直接威脅到我們的自由。吸煙的自由應被視為一種階級自由的有意義象徵,而且當它受到威脅時,我們應該立刻看看有什麼其他的控制也緊縮了,看看有什麼其他對於自由的檢查已開始執行。一個社會對於抽煙自由的態度,正是它如何了解人身一般自由的測驗,因為一直以來無論何時,這世界總有四分之一到半數的成人就著香煙吞雲吐霧。關於社會中抽煙自由和一般自由間關係的這個問題,很難以證明,但本書將建議這個問題不應受到錯誤的牽連。 環繞著抽煙的許多個矛盾之一是,這個加了雙重藥劑的藥物,既能平靜人心又令人興奮,受到聯邦政府既打壓又補助的待遇。當吉米.卡特(Jimmy Carter)眼中噙著淚水,對一群北卡羅萊納州的煙草種植者發誓,他絕不會批准刪減他們的補助預算之時,衛生教育福利部長約瑟夫.卡利佛農(Joseph Califano)正展開一項有史以來斥資最鉅、達美金五千萬的活動,來反對吸煙。本書想要顯示這明顯衝突之下的連貫性——這是「崇高」的概念應允我們感知的更深層邏輯。 在一八五六年,有一本刊物專門談吸煙的,叫做《巴黎吸煙客》( Paris fumeur),它的開卷語即是「抽煙是祈禱」(Qui fume prie)。對許多現代作家而言,著名的有在《日間煙火)(Au feu du jour)的安妮.雷克列克(Annie Leclerc)寫道:「香煙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祈禱。」(頁四十九)抽一根煙的時刻,讓我們在尋常的經驗之外再展開一段插播內容,集中注意力的一段空間和時間,帶來一種超越的感覺,經由火焰、煙霧、手持的煙燼、肺、氣息和嘴的儀式而激起。它獲得一種驟然的永恆感,足以扭轉視野,無論多麼輕微,並且短暫,還允許人產生一種自外於本身的沈迷。 反對吸煙的法律在州議會大廳上通過,同一個地方三百年前坐著印第安人,抽著煙,對他們而言,煙草曾是儀式行為的一部分,整合了個人和種族、以及和他們先祖神祇的集體記憶,這些神祇是它認同神話的守護者。當吸煙的宗教尊嚴被完全模糊之時,我們就失去了一種在公眾場合祈禱的權利。抽煙的自由也許不能受到宗教的憲法保護。但本書仍希望探討吸煙的諸多儀式行為。 為反對吸煙而陳列出來的諸多力量,對於他們地位的歷史性諷刺,並無太多感覺。他們無法了解,他們的行動居於吸煙草及反煙草之間的永遠的、平行的聯盟,貫穿了煙草普世化的歷史而存在。似乎不只是電檢執行者,還包括被檢查者,不僅是反吸煙者,還有吸煙者,要求彼此永遠保持仇恨,以做為他們繼續存在的條件。 國內的反煙力量,並未成功地禁絕香煙,只成功地改變他們周遭的標識價值。本書在回憶時便要提醒各位香煙另一個神秘的面向,這個面向在目前大眾異議的氛園中受到全面的壓抑。有一刻它想要扭轉判決的反面,並非貶抑香煙,而是去讚揚它們——目的並不是要推薦它們或者將它們對身體所造成的傷害減到最低,即使它們有許多害處,而且這些害處一直為人所知且廣受稱讚,為了使人憶起這些,他們提出了正面的好處,廣受社會認可。那些好處和香煙所提供的輕鬆和慰藉的特質有關,也和它們為規約焦慮及調節社會互動所提供的機制有關。它們也能激勵專心一致以及因此能造就許多種工作的有效生產。 然而,本書的目的並不在於稱讚香煙的用處,而在稱讚狄奧多.德.班.維爾對它們所稱許的「無用。」正是因為它們的無用,才坐實了香煙的美學吸引力——香煙所帶給吸煙者生活的高貴、陰沈而美麗的愉悅。這一種愉悅是民主的、受歡迎而四海皆然的;它是一種美的形式,是高級社會和大眾文化近一個多世紀以來已認可及公然讚美的,無論是以散文和詩,或是以靜態及變動的影像。香煙之美已受到廣泛的了解,因此本書似乎可以要求嚴肅對待它們,一如現代文明所產生的最有趣及有意義的文化性製品一樣。我們將會看到,這就是皮耶.洛威(Pierre Louys)的《新式享樂》(La volupte nouvelle)女主角所持的立場:洛威引誘讀者探索香煙在最謙遜及最困苦的情況下所激勵出來的美的生活,更別提最複雜及精緻的情境了。它們在個人生活及社會互動交流中所發揮的複雜功能,已遭它們目前所被賦予的負面價值所壓抑,以至於羞辱了吸煙者,鼓勵他們延宕喜悅,並逐漸地掩飾起這個習慣。吸煙過去曾是一種反叛的行為,現在卻主要成為一種罪惡的場合,儘管反叛和罪惡總是屬於吸煙的心理層面——踰越煙草禁令的暴力形式。香煙總和犯罪之間劃上等號;本書中的許多內容都指涉到開始抽煙時的情況,它們傳統上發生在和偷竊或違犯法規的關聯中。 如果有人想要讚美香煙,他會發現很難採用一種說服別人的說詞。香煙是瑣碎的、骯髒的東西,不適合哀悼的目的。在目前的氛圈中。它們已遭玷辱、醜化到幾乎不可能對它們的美德和缺點給予適當的討論;一提到它們就會引起激烈的否定意涵。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用誇張法了,這種語法可以將它的目標物提昇,大幅地超越其真正的特質:這不是要藉誇大而欺騙,指稱有人目標射歪了,而是要讓真正的價值,那些未經充分評價的真相,顯現出來。誇張法的效力,誇大往往能傳達的真相,這是依據一種射手們非常熟悉的原則:有時候刻意要射超過目標正是要命中它的條件。最近若有人想稱讚香煙,不能不表現出口是心非的樣子;你只能過度讚美它們,希望讀者聽見這誇張法的過分之處,不會拒絕這種放肆,而會將已遭無端貶抑但更接近其真正價值的事物還其本來的面目。要將香煙誇讚地遠超過它們的價值所需要的想像功夫,可以讓人度量它們的價值已下跌了多深。稱香煙高貴,就好比插入一個比例讓人斷言它們根本不是深不可測的。伊拉斯莫斯(Erasmus)坐下寫《愚人頌》(In Praise of Folly)時,便發明了這種修辭的問題。 要完成這份工作,一個作者需要一段沈思,因為他無法創造一種足以稱讚周遭已受譴責及蔑視的事物的語氣。斯維渥小說的敘述者季諾,面對同樣的困境,以祈禱開始他的日誌:「不知如何開始,我召喚和我手中這根香煙雷同的所有香煙的協助。」(Non so come cominciare et invoco l''assistenza delle sigarette tutte tanto somiglianti a quelle che ho in mano)(Svevo,頁四) 抽煙的沈思總是伴隨著寫作。作者們,像斯維渥的季諾,手上總是既握筆又拿煙,交互地做著噴墨和吸煙的動作。奈德.萊佛在《煙草,時代之鏡》(Tabac, miroir du temps)中,重新塑造了持煙坐在案前寫作的大眾情人形象,他們頭上的每個煙圈都包含了一個他們摯愛的人的影像。香煙使作家在吸煙時,也獲得靈感,能夠讓他召喚所愛者的影像,並且以文字的流露來體現——這個傳統中最近的沈思要回溯到佩脫拉克(Petrarch)。香煙本身是一個女人——這個字,這個概念,以及所被認同的事物,從它的源頭開始,就有一種特定的陰性屬性——寫十四行詩和詩歌讚美它陰沈的現代之美的詩人從來不缺。 以香煙為主題的頌歌,今天很難想像,雖然朱爾.拉佛格(Jules Laforgue)曾在一八六一年寫過一首<香煙>(La cigarette),其中一再重複香煙最早的一個比喻便是被比為美麗而危險的女人,被比為「漂亮輕佻的年輕女人」(lorettes),或者「輕挑的年輕女縫紉工」(grisettea),或者「波希米亞女人」(Bohemiennes)。讚美香煙就像製作一束「惡之花」(Fleurs du mal),人們所稱道的美並沒有產生滿足的美感和寧靜,而是產生了困擾的、威脅的愉悅。它提昇了原來不應該被吹捧的東西(如果稱讚一定總是意味讚美好的東西和值得稱讚的東西)。它無可避免地成為一種為了要圍困讀者的偽善所設計的虛偽姿態,而他的公共福利良心掩飾了他已清楚地知道那危險、醜陋及可恥的東西有違背常情的魅力之真相。在本書第一章<香煙為何物>中,類似香煙概念或觀念的東西要先經定義,憑藉一位哲學家和一名詩人的幫助。這個定義來自沙特(Jean-Paul Sartre)在《存有與虛無》(L''etre et le neamt)中對香煙的思考以及狄奧多.德.班維爾所著之<香煙>(Cigarettes),這是這位詩人在世紀末出版的一本名為《巴黎的靈魂》(L''ame de Paris)著作中所收錄的一篇作品(在他一生都奉獻給純粹詩作的高蹈派詩人理想的終站)。在我的第二章<吸煙特高尚>中,這種美物的本質經由閱讀詩句而被喚起,它們的崇高性在詩中受到讚揚和描述,回應我們在康德的《判斷力批判》(Critique of Judgment)中所看到的對崇高的分析。 在第三章<季諾的弔詭>中,對伊大路.斯維渥偉大小說的第一章仔細閱讀,那章的標準英文譯文總稱是<最後一根香煙>(The Last Cigarette),但在義大利文中只是簡單的Il fumo。這本小說藉由治療備忘錄的創作形式,由一名吸煙者自己寫出吸煙者的案例史,依據的是自我心理分析的模式。敘述者季諾並不追憶他兒時最早的記憶,而開始談的是他第一根煙,產生他所謂的「煙齡分析」(fumo-analysis)。季諾的吸煙寫作治療法,以非常嚴格的方式提出了「健康」概念的問題,這個詞的意義一向被視為理所當然,以至於它表面上的不言自明早在香煙的使用和濫用前,就配置在我們社會的了解範疇中。季諾藉由重新檢視一段不時受戒煙之舉折磨的生命,來使我們重新思考吸煙和健康間的關係。他發現,真正健康的狀況不是生命,而是死亡——這個結論令他重新詮釋惡習、寄生蟲和疾病的價值。 女人可以是美麗的;而一個吉普賽女郎則是高貴的。對尼采而言,茨崗人的偶像是比才的卡門,是地中海激情的致命具體化,超越了理查.華格納(Richard Wagner)北方迷霧的嚴肅心靈。尼采寫比才的音樂時好像自己在描述卡門本人:「比才的這部音樂對我而言似乎是完美的。它進行的方式是用一種精緻的引誘,豐足而完美的。它是親切的,不令人冒汗的。所有好的東西都是輕的,神聖的東西總是舉步輕盈。這是我美學(Aesthetic)理論的第一原則。這個音樂是態度不恭的、精鍊的、宿命的;然而它仍然是一個種族而非個人。它是豐富的。它是精確的。」(來自杜林的信,一八八八年五月)尼采對比才音樂的閱讀,用語來形容,立即喚回了在普斯培.梅里美原作中,敘事者所賦予卡門這個角色的品質,歌劇劇本便是由這本原作而來。卡門第一次出現,就帶著不吉祥而著名的美貌,同時也是第一次在文學裡一個女人被呈現出來時,是接近一根煙然後抽它的。本書的目標之一,是要提出,圍繞著卡門的神話般魅力,和她與潛存於香煙中的美有關的事實是息息相關的,煙在她這個角色被創造出來時,正經引介進入玩世不恭的法國。 在第四章<卡門的魔性>,在考慮完梅里美的故事與比才的歌劇之後,我們要轉向另一個邪惡的女性形象。泰瑞莎.戴斯奎羅(Therese Desqueyroux),芳新華.莫里埃(Fancois Maueiac)的陰鬱小說中高貴的女巫,她餵自己中產階級的丈夫喝毒藥,目的是要將他從難以救藥而得意的自以為是中喚醒一次。莫里埃稱她為「聖羅曲」(Sainte Lacuste),是尼祿(Nero)善製毒液的藥劑師的神聖化,以標幟她應該代表的負面性超越(有些太精確了,沙特註明);她一天抽三包煙,這本小說中幾乎沒有一頁不提到正在抽或贈送的香煙,無論是還燒著的或已熄滅的,喜歡的或討厭的。一本小說中的每一根煙都有意義——也許並非在生命中都是如此;閱讀泰瑞莎.戴斯奎羅的作品將會獲得抽煙的文學符碼,這些符碼被解釋為與它自己的傳統、規則及語法間有組織的交談。 香煙有關的熱情與風險,由卡門和唐.荷西這對悲情的情侶形象所象徵,也就是吉普賽人和士兵。他們雙雙成為第四章和第五章簡略的變焦點。他們神話般的關連至今仍被保存鮮明,靠的便是兩個最受歡迎的法國香煙品牌——茨岡(Gitanes)和高盧(Gauloises)。這兩種品牌都創立於一九一0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其中茨岡被視為第一種「現代」香煙,口味清淡而包裝精緻。高盧原先稱做荷蘭奶牛(Hollandaises),後來因為和一個同名的外國品牌出現爭議,這個法國品牌才改名。香煙包裝是強調愛國的藍色,是一次大戰時法國兵的制服顏色——孚日(Vosges)山的藍。稍後,包裝盒上放了一個法國頭盔,周圍是連續的環形。第五章是藉由香煙出現在自第一次世界大戰到(想像的)第三次世界大戰間的六、七部偉大的戰爭小說的角色分析,來探討香煙在戰爭中的角色。香煙是每個軍人的知交,因為它帶來了慰藉、它提供了飢餓與疲倦的抒解、它助長了消遣、並且在苦戰中激勵了勇氣。艾力克.馬里耶.雷馬克(Erich Maria Remarque)的《西線無戰事》(Im Westen nichts Neues)一書是許多在二十世紀創作出來的戰爭小說的範本:為了這個理由,而且因為香煙在其中扮演了如此核心的角色,它成為檢視其他小說之用的經典傑作。 香煙可以殺時間。波德萊爾寫道,女人「抽煙來殺時間,帶著東方聽天由命生命觀的消極。」(卷二,頁二七一)這種東方研究者的毀謗(並非所有東方人都是宿命的)來源也許是取自法文中已成陳規的比擬,「像土耳其人一樣抽煙,」它在波德萊爾指定給這些女人展現「消極」的崇高價值裡,有誇張的過度補償。在他的價值系統裡,它是一種打扮得像紈 子弟的英雄主義,一種超越自負的粗俗形式的勝利,一種跨越慾望和恐懼的壓力群眾的昇華。對狄奧多.德.班維爾而言,香煙所引致的消極,是野心的反義,和詩意的表現情況緊密相關。我的第六章,<時代之風>,也可以稱為「但我不吸入。」它喚起每個抽煙者的模糊烏托邦企圖,即是獲得香煙的所有快樂卻沒有絲毫它的有毒結果——彷彿在一部電影中或經由一面濾鏡觀看吸煙者。 情況顯示,只要和香煙有關的地方,事情就不簡單;它們在許多方面都是對立性的重複。它們都會既加速脈博又降低它,它們既能鎮定人心又能興奮人心,它們既是令人幻想的場合又是集中注意力的工具,它們既膚淺又深沈,既是士兵的又是吉普賽的,既可恨又美味。香煙是一個殘酷又美豔的情婦,它們也是忠誠的同伴。它們所提供的快樂中的衝突性特質,既是感官的且是美學上的,以及它們社會及文化價值上的二重性,是它們心理效果的結果,是令人驚訝的相反。斯維渥創造的季諾此人,便是超自考慮香煙時所有豐富矛盾的現代大師。 馬恰多(Manuel Machado)的心詩(以上已用作卷首引言)力言生命有如一支煙。本書的主要目標之一,便是要思考隱藏在那個隱喻之中的可能性。隱喻在傳統上便是藉由給予我們已知的事物用比較的方式來說明未知的事物。如果我們認真看待馬恰多的隱喻,我們很快就會了解,任何東西想要永遠做為隱喻,它本身就必須是浩瀚的、深奧的和神秘的——不論它正常時似乎有多瑣碎、膚淺和熟悉。知道生命有如一根煙,也許只能答覆某些生命的問題,但它卻開啟了香煙問題的實際無限考慮。隱喻應該提供的答案,隱藏了本書所欲探討的一種新的奧秘。因此我非常注意那些允許我們反駁馬恰多立論的條件,這種時刻並非是生命有如一根煙,而是一根煙大於真實生命時。班維爾對「真吸煙者」的絕對論充滿了著迷的欣賞,一種香煙中的「紈 子弟,」奉獻每一個清醒時刻,以極端的高貴與訓練,幾乎只消費它——例如,在喝兩匙的湯之間吸煙,他甚至想像,在做愛的場合亦復如此。 德.班維爾欣賞這個習慣的絕對無用,即使他不希望為它付出代價;但他也體認,在它所促使的昇華冷漠中,有一種藝術生活最高形式的形象。畢竟是他給予這個世紀這句話——Lart pour l''art(為藝術而藝術),波德萊爾在證明它合格之際,並將此運用為對抗文化功利主義的武器。這個陳述的重複自足,不少於它宣稱的美學意識形態,波德萊爾指出,為永遠在一面鏡子面前生活的花花公子冷酷而光鮮的表面代言,而且它美的自制來自對自我的無限的反省("Le peintre de la vie moderne, " "Le dandy"卷二,頁七0九—一二)(譯註——即<現代生活畫家>、<紈 子弟>)。對波德萊爾而言,「真吸煙者」屬於馬恰多所說「其他人」的快樂少數,這些人品味著香煙,給予生命美學的證明: 生命有如一枝煙 渣燼、煙灰與火 有的人匆促之間抽起它 其他人則細細品味它。
●目錄
序 謝辭 諸論 一、香煙為何物 二、香煙特高尚 三、季諾的弔詭 四、卡門的魔性 五、軍人之友 六、時代之風 論戰式結論
●作者簡介
許薔薔 一九六二年生於基隆,是許志強先生與蘇玉葉女士的三女兒。畢業於北一女,台大外文系,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新聞研究所。 曾經擔任記者、歌手、譯者、秘書、行政主管、企劃與大人物的小助理。原來計畫右手採訪,左手翻譯及寫作,但因哀樂紅年已屆,於是乎和寶貝女兒「小喃喃」遊戲人間。P.S.希望我的先生Niki能因這本書而戒煙。 頁數:246
言論自由
從雲端走下來的家族─
那些案件,如果能遇見
日本雜學圖鑑:日本大
二十四節氣:中國人的
請仙遊戲:請神容易送
史上最有梗的東方魔法
朝鮮一姊金與正:北韓
通識教育的全人、跨域
學習的隱形推手--科
為了保障您的權益,新絲路網路書店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七天的鑑賞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鑑賞期內寄回(以郵戳或收執聯為憑),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內外包裝、隨貨文件、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