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
註冊
|
會員中心
|
結帳
|
培訓課程
魔法弟子
|
自資出版
|
電子書
|
客服中心
|
智慧型立体會員
書名
出版社
作者
isbn
編號
5050魔法眾籌
|
NG書城
|
國際級品牌課程
|
優惠通知
|
霹靂英雄音樂精選
|
中外歷史大事酷搜本
此作者無相關書籍
文學小說
文學
|
小說
商管創投
財經投資
|
行銷企管
人文藝坊
宗教、哲學
社會、人文、史地
藝術、美學
|
電影戲劇
勵志養生
醫療、保健
料理、生活百科
教育、心理、勵志
進修學習
電腦與網路
|
語言工具
雜誌、期刊
|
軍政、法律
參考、考試、教科用書
科學工程
科學、自然
|
工業、工程
家庭親子
家庭、親子、人際
青少年、童書
玩樂天地
旅遊、地圖
|
休閒娛樂
漫畫、插圖
|
限制級
東南亞史:多元而獨特,關鍵的十字路口(未來十年顯學,東南亞研究經典)
A History of Southeast Asia: Critical Crossroads
作者:
安東尼•瑞德
譯者:
韓翔中
分類:
社會•人文•史地
/
歷史地理
叢書系列:東南亞與海洋
出版社:
八旗
出版日期:2022/8/10
ISBN:9786267129647
書籍編號:kk0554161
頁數:624
定價:
900
元
優惠價:
79
折
711
元
書價若有異動,以出版社實際定價為準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目前無庫存量,讀者下訂後,開始進入調書程序,一般天數約為2-10工作日(不含例假日)。
團購數最低為 20 本以上
評價數:
(請將滑鼠移至星星處進行評價)
目前平均評價:
文字連結
複製語法
東南亞史:多元而獨特,關鍵的十字路口(未來十年顯學,東南亞研究經典)
圖片連結
複製語法
分
享
內容簡介
作者介紹
書籍目錄
同類推薦
東南亞史:多元而獨特,關鍵的十字路口(未來十年顯學,東南亞研究經典) 內容簡介 ——安東尼•瑞德(Anthony Reid)—— 東南亞史研究權威、亞洲版的布勞岱爾、 美國亞洲研究學會傑出貢獻獎得主 ★★台灣首次出版!東南亞史最權威經典,未來十年顯學!★★ ★★台灣版作者新序,找回台灣人身上的東南亞性★★ ◆ 弱國家性╳季風貿易╳多元性別╳外來文化挪用╳語言種族的多樣性 「東南亞」是超越國別史的大集合 是一塊多元而獨特、只能以「東南亞性」名之的 多元族群文明和濕熱叢林水域 東南亞何以成為「關鍵的十字路口」? 台灣位處十字路口的北大門,該如何與之交流? ■東南亞「不是中國,不是印度」,始終保持自己的獨特性 長久以來,東南亞地區在它的鄰居眼中就十分獨特,中國人稱之為「南洋」,印度人稱它為黃金之地「蘇瓦納德維帕」(Suwarnadwipa),阿拉伯人將它稱為「爪哇」,歐洲人則稱其為「更遠的印度」或「超出恆河的印度」。 由此可知,東南亞一直都是有著無窮多樣性的獨特區域——它有特殊的環境,包括濕熱的季風氣候、密集的叢林、廣泛的水系,還有火山和海嘯等周期性的自然災害。由於地形的破碎和水域的隔離,人群相互連結的方式主要是透過海洋而非陸地,使得東南亞沒有整合並統治廣大疆土的大帝國。一直到十九世紀初,外人眼中的東南亞依然是個連貫一致的整體,尚未形成民族國家的概念。 現代東南亞的基因庫與語言庫大多來自北方的中國,宗教與書寫文化則是來自西邊的印度。但是這兩個巨大鄰居的文明對東南亞的影響是有限的,東南亞「不是中國,不是印度」,它始終保持著自己的獨特性。也由於東南亞位處東亞人南下及西方人東來的交會之地,隨著伊斯蘭文明及歐洲文明的進入,各種文明因地理、氣候、貿易等因素於此地邂逅、交匯和衝突,創造出多元燦爛的東南亞文化,使其終成關鍵的十字路口。 ■從無國家、弱國家到民族國家,看東南亞的千年轉變 東南亞地區最早的社會具有強烈的「無國家」(stateless)性。無國家的人們以採集、狩獵和遊耕為生,小心翼翼與更具階級性的王權展開貿易和交流,防止自己被其併吞。這種無國家的性質在東南亞的陸地區(如:今日的緬甸、泰國和寮國和中國境內雲南等地),被作者稱之為「佐米亞」(Zomia,即高地生活)。 在十九世紀西方民族國家的概念進入前,東南亞的國家概念並不強,可以用「弱國家性」來形容,其中兩種代表的政權形態為:「納加拉」(nagara)和「內格里」(negeri)。前者「納加拉」於第十至十三世紀之間宰制著東南亞大陸區,例如吳哥、蒲甘以及爪哇島的滿者伯夷,它們自視為文明的焦點和神聖王權的中心,依賴水稻耕作取得穩固的糧食來源。後者「內格里」則是十五世紀持續到十七世紀商業時代的主宰者,類似港口城市國家,最著名的有麻六甲、馬尼拉、汶萊……等,因位於航運樞紐而興起,是一系列以海洋貿易為基礎的小型政體,接待國際貿易商可說是它們存在的根本理由。 至於形塑現代東南亞民族國家的關鍵期是十九世紀上半葉,在此之前,東南亞地區除了區分大越國與中國的疆界之外,並無其他的固定邊界存在。隨著歐洲民族主義的進入,東南亞被納入了一個新的世界體系,荷蘭、英國、西班牙/美國、法國在這片區域上畫定邊界,現代化教育的引入,逐漸形成國語及國族的概念,導致民族主義獨立運動。現今的東南亞各國,便是在二戰後的民族國家獨立潮裡如雨後春筍般形成的。 由此可知,現今東南亞的民族國家、國族語言和邊界是近兩百年的產物。這段期間,在東南亞人生活之中,國家、民族與宗教的重要性變得越來越高,造成了原本是一個整體的東南亞的破裂與分歧。在回顧千年的東南亞史時,便不能用已知的現代邊界來描述,否則會進入歷史的誤區;也因此,本書作者瑞德便使用島嶼或集水區等地理單位,詳細論述東南亞從無國家、弱國家、到民族國家的複雜歷程。 ■只有理解「東南亞性」,才能看懂東南亞諸國的歷史和本質! 如何保持「多樣性」與「獨特性」兩者之間的平衡,向來是東南亞的挑戰所在;本書正是以「關鍵的十字路口」為基準,橫跨上古至現代兩千年的幅軸,以探尋東南亞地區的多樣性與獨特性。假如我們用最少的詞彙描述何謂「東南亞性」,那就是:環境、性別和弱國家性。 ◎「環境」——指的是東南亞所處的濕熱氣候、季風吹拂的土地,以及板塊交界處不穩定的地質條件 在遠洋航行依賴風力的帆船時代,每年風向固定交替的季風,對東南亞的海洋航行十分有利,進而成為全球商貿發展的搖籃;由於位處板塊交界處的不穩定地質條件,為東南亞帶來了火山爆發的災難、人口周期性減少,以及因火山灰的覆蓋而產生的稻作文明等特點。 透過日漸精密的定年技術,人們發現巨型火山噴發會導致全球氣候的短期波動,因此瑞德認為東南亞的環境影響是世界性的,東南亞劇烈的火山噴發往往是全球小冰河期的罪魁禍首。正是這樣的獨特環境,造就了東南亞物種和文明的多樣性,這正是東南亞的獨特性之所在。 ◎「性別」——指的東南亞歷史上的女性曾享有人類社會最大的自主性 在經濟方面,東南亞夫妻的財產是由雙方共同持有,各自有經濟自主性。東南亞人認為應該由女性控制家庭的金錢收入並進行理財,女性的財產權有足夠的保障。因此,東西方貿易商人要和當地女性締結短期婚姻以取得貿易代理權。 東南亞女性的強勢地位,也導致了男性發展出獨特的性服務,以及多元的、跨性別的文化。即使儒家、伊斯蘭教、佛教、基督教將外來的男性主導模式帶進了東南亞,這種性別關係依舊維持某種東南亞的獨特屬性。直到十九世紀殖民主義進入,當地女性的地位才因此下降。 ◎「弱國家性」——指的是東南亞社會不存在統一的中央政府,沒有發展出官僚國家 高地無政府主義一直是東南亞的特質,然而他們依舊發展出自己獨特的文明,例如自給自足種植水稻的「納加拉」,和位於轉運樞紐成為貿易港口的「內格里」。東南亞文明也因為缺乏政府的箝制而更有活力、更加平等、更重視貿易、更加多樣性。 ■東南亞性獨特而多元,東南亞史將成為未來十年的顯學 本書作者安東尼•瑞德是國際上研究東南亞的第一人,他的研究不是從決定歷史的所謂大事件出發,而是注重環境、地理和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等年鑑學派的研究方法,因此有「亞洲的布勞岱爾」之稱。此外,瑞德堅持全球史的研究視角,印度、中國、伊斯蘭、近代歐洲的力量在這個關鍵的十字路口相遇、交織和互相影響,正是東南亞在全球史中的重要特徵。 目前台灣出版的東南亞相關主題以國別史居多,且偏重民族主義視角。要探討長達一千三百多年的東南亞通史,若只依賴殖民主義和民族主義的視角,將無法洞悉東南亞的本質;這是因為東南亞直到十九世紀末才出現所謂的「政治體制」,到二十世紀中葉才出現「民族國家」。 本書便是首部全方位、多角度分析東南亞的多樣性和獨特性的權威之作。行文上不以單一的時間線從古敘述至今,而是分為氣候、貿易、宗教、政治、人文等不同主題深入研究;不同時代所側重的描寫主題也不盡相同,甚至在不同的時代裡,東南亞的大陸區、半島區和群島區幾大區塊之間並非相互接續,有時可能會互相重疊,更能呈現東南亞地區乃至於東南亞史的多元獨特之處。 ■位處十字路口的北大門,台灣是泛東南亞文化的一部分 十七世紀以來,隨著大航海時代的開始,台灣再次涉入東南亞的海洋網絡。作者就特別指出,台灣島乃是一個龐大語族──南島語族的誕生地,「如果沒有台灣,就不會有東南亞的語言地圖」。 台灣歷史的弱國家、強社會特質非常類似東南亞,事實上,台灣原本就是東南亞文化的一員——台灣社會文化底層的東南亞性非常醒目,不僅僅表現為原住民的南島語言,閩南族群也是泛東南亞文化的重要承載者。此外,台灣和東南亞國家一樣,都位在太平洋火環帶,地震與地熱活動相當活躍,原住民的文化十足珍貴,同時也瀕臨消失的危機,這是因為南島語族原住民在自己的國度當中也一樣被殖民者當成了少數族群。 一直到現代,台灣與東南亞各國都曾向對方學習,但台灣看待東南亞社會的歷史和未來的視角仍舊「從北向南看」,以陸地思維看海洋世界,甚至出現抱持經濟殖民主義的新南向政策;作者瑞德便強調,「看東南亞,由南往北看的觀點至為重要」——對台灣讀者來說,東南亞絕非只是表層的新南向政策,而是應該透過東南亞看清自己的過去和未來,才是海洋國家台灣與東南亞正確的連結方式。
作者簡介 安東尼•瑞德(Anthony Reid) 東南亞史大家。紐西蘭維多利亞大學經濟與歷史學士、歷史學碩士,英國劍橋大學歷史學博士。是澳洲人文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歷史學會會士、英國國家學術院通訊院士,現為澳洲國立大學榮譽教授。 拿到博士學位後,最先在馬來亞大學歷史系教授東南亞史,1970-1999年期間在澳洲國立大學執教,之後任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至2007年,最後在澳洲坎培拉退休。 1980年代曾經主持召集劍橋東南亞經濟史。1999年前往UCLA協助創辦亞洲研究中心,2002年得到福岡亞洲文化獎的學術研究大獎,又蒙王賡武邀請而至新加坡協助成立亞洲研究中心。2010年得到美國亞洲研究學會的亞洲研究傑出貢獻獎。 著有《東南亞的貿易時代:1450-1680》(Southeast Asia in the Age of Commerce, 1450-1680)、《人民的鮮血:北蘇門答臘的革命與傳統統治的終結》(The Blood of the People: Revolution and the End of Traditional Rule in Northern Sumatra)、《印度尼西亞邊境:亞齊人和蘇門答臘的其他歷史》(An Indonesian Frontier: Acehnese and other histories of Sumatra)等書。 審訂者簡介 鄭永常 香港新亞研究所博士,專長於中越關係史、明史、東南亞華人史、東南亞史、東亞海貿史。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退休教授。著有《漢文文學在安南的興替》、《征戰與棄守:明代中越關係研究》、《血紅的桂冠:十六至十九世紀越南基督教政策研究》、《來自海洋的挑戰:明代海貿政策演變研究》、《海禁的轉折:明初東亞沿海國際形勢與鄭和下西洋》、《明清東亞舟師祕本:耶魯航海圖研究》、《瞬間千年:東亞海域周邊史論》等書。 譯者簡介 韓翔中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士、碩士。譯有《流動的疆域:全球視野下的雲南與中國》(八旗文化出版)、《城牆:從萬里長城到柏林圍牆,一部血與磚打造的人類文明史》、《英倫視野下的歐洲史:從希臘雅典的榮光到普丁崛起,全新觀點和幽默解讀》、《榮格論心理學與宗教》、《歷史獵人:追尋失落的世界寶藏》等書。
目錄 導讀/文:鄭永常(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退休教授) •作者序 •台灣版作者新序 第 一 章_潮濕熱帶的人民 •良好的氣候,危險的環境 •叢林、水文與人民 •為何人口稀少卻多樣? •農業和現代語族 •稻米革命與人口聚集 •國家和社會的農業基礎 •食物與衣著 •女人和男人 •不是中國,不是印度 第 二 章_風下之地的佛陀與濕婆 •關於印度國家的辯論 •考古紀錄中的青銅、鐵器與陶器 •佛教世界與梵文化 •「憲章時代」中的濕婆與納加拉:九○○至一三○○年 •南島語族的門戶港口:內格里 •大越國以及與中國的邊界 •憲章時代中無國家的多數人 •十三/十四世紀的危機 第 三 章_貿易及貿易網絡 •陸路與海路 •專業化生產 •亞洲海洋市場的整合 •南島語族及印度先驅 •一二八○至一五○○年的東亞貿易體制 •伊斯蘭網絡 •歐洲人 第 四 章_城市與運往世界的產品:一四九○至一六四○年 •東南亞的「商業時代」 •供應世界市場的作物 •船舶與貿易商 •作為革新中心的城市 •貿易、槍枝與新國家型態 •亞洲的商業組織 第 五 章_宗教革命與早期現代性,一三五○至一六三○年 •東南亞宗教 •上座部佛教國際圈與大陸區國家 •伊斯蘭的開端:貿易商與神祕主義 •第一次全球戰爭的兩極對立:一五三○至一六一○年 •對立競爭的普世主義 •多元性、宗教邊界與「高地蠻人」 第 六 章_亞洲與歐洲的相遇:一五○九至一六八八年 •歐─華城市 •作為文化媒介的女性 •文化混合體 •伊斯蘭的「大發現時代」 •東南亞啟蒙運動:望加錫和阿瑜陀耶 •作為早期現代形式的火藥國王 第 七 章_十七世紀的危機 •大分流的辯論 •東南亞人喪失長途貿易的利潤 •全球氣候與區域危機 •危機造成的政治性後果 第 八 章_本土身分認同:一六六○至一八二○年 •十八世紀的凝聚 •宗教融合主義和本土化 •宮廷、浮屠和村莊內的表演 •歷史、神話與身分認同 •整合與它的限制所在 第 九 章_華化世界的擴張 •大越的十五世紀革命 •越人的「南進」擴張 •交趾支那的多元南方邊疆 •阮朝的大越南 •「中國人世紀」的商業擴張:一七四○至一八四○年 •南方經濟邊疆上的華人 第 十 章_成為熱帶種植場:一七八○至一九○○年 •胡椒和咖啡 •主要作物的商業化 •新壟斷事業:鴉片與菸草 •爪哇的殖民壓迫農業 •種植園與大莊園 •大陸區三角洲的稻米單一作物經濟 •前殖民與殖民時代成長之比較 第十一章_亞洲自主性的最後一搏:一八二○至一九一○年 •暹羅:「文明的」倖存者 •貢榜緬甸:注定失敗的現代化 •阮朝越南:儒家基本教義盛期 •「受保護」的內格里 •蘇門答臘穆斯林的另類選擇 •峇里島的末日啟示錄 •東方群島的行動「大哥大」 •最後一批躲避國家之人 第十二章_國家的塑造:一八二四至一九四○年 •歐洲民族主義與畫界封疆 •「努山達拉」:從多個政權到二個政權 •最大的緬甸,苟全的暹羅 •西發里亞體制與中國 •打造國家基礎建設 •印度支那要有幾個國家? •新主權空間內的民族建構 •國家,但不是民族 第十三章_人口、小農化與貧窮問題:一八三○至一九四○年 •人愈來愈多 •內捲化與小農化 •二元經濟與中產階級的缺席 •屈服女性 •共有貧窮與健康危機 第十四章_消費的現代性:一八五○至二○○○年 •脆弱環境下的房舍 •食物的演化 •魚、鹽、肉 •興奮劑和飲料 •布料與衣物 •現代服飾與身分認同 •表演:從節日到影劇 第十五章_進步與現代性:一九○○至一九四○年 •從絕望到希望 •教育和新菁英 •一九三○年代國族觀念的勝利 •現代性的男子氣概 第十六章_二十世紀中期的危機:一九三○至一九五四年 •經濟危機 •日本占領時期 •一九四五年革命時分 •是革命造就獨立,抑或協商促成獨立? 第十七章_軍方、君主制與馬克思:一九五○至一九九八年的威權主義走向 •短暫的民主春天 •承繼革命的槍桿子 •菲律賓獨裁風格 •重塑「被保護的」君主制 •印度支那諸王的晚暮 •再造泰國法王 •共產威權主義 第十八章_商業大崛起:一九六五年以降 •終於到來的經濟成長 •多點稻子,少點孩子 •開放統制經濟 •損益得失 •黑暗面的代價:環境破壞與貪汙腐敗 第十九章_塑造國族、塑造少數族群:一九四五年以降 •高度現代主義時期:一九四五至八○年 •教育與國族認同 •清教式全球主義 •加入整合但多元的世界 第二十章_東南亞地區在世界上的定位 •區域的概念 •全球性比較
考前衝刺看漫畫!補教
廣島:發生在人類身上
越過高牆:1949至
富國強兵:西元100
二次建國:重塑美國憲
【漫畫版】海賊先生的
茅台傳奇:從匠心傳承
漫遊歐洲中古時代:為
成為幽魂的總統:一段
一本就懂中國史【修訂
為了保障您的權益,新絲路網路書店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七天的鑑賞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鑑賞期內寄回(以郵戳或收執聯為憑),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內外包裝、隨貨文件、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