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
註冊
|
會員中心
|
結帳
|
培訓課程
魔法弟子
|
自資出版
|
電子書
|
客服中心
|
智慧型立体會員
書名
出版社
作者
isbn
編號
5050魔法眾籌
|
NG書城
|
國際級品牌課程
|
優惠通知
|
霹靂英雄音樂精選
|
說故事的神奇教養力
此作者無相關書籍
文學小說
文學
|
小說
商管創投
財經投資
|
行銷企管
人文藝坊
宗教、哲學
社會、人文、史地
藝術、美學
|
電影戲劇
勵志養生
醫療、保健
料理、生活百科
教育、心理、勵志
進修學習
電腦與網路
|
語言工具
雜誌、期刊
|
軍政、法律
參考、考試、教科用書
科學工程
科學、自然
|
工業、工程
家庭親子
家庭、親子、人際
青少年、童書
玩樂天地
旅遊、地圖
|
休閒娛樂
漫畫、插圖
|
限制級
接住孩子前,先接住自己:陪你照顧內在需求,度過情緒風暴
作者:
童童老師, 鍾宛玲
分類:
家庭•親子•人際
/
親子關係
出版社:
境好出版
出版日期:2023/2/10
ISBN:9786267087862
書籍編號:kk0563434
頁數:304
定價:
420
元
優惠價:
88
折
370
元
書價若有異動,以出版社實際定價為準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目前無庫存量,讀者下訂後,開始進入調書程序,一般天數約為2-10工作日(不含例假日)。
團購數最低為 20 本以上
評價數:
(請將滑鼠移至星星處進行評價)
目前平均評價:
文字連結
複製語法
接住孩子前,先接住自己:陪你照顧內在需求,度過情緒風暴
圖片連結
複製語法
分
享
內容簡介
作者介紹
書籍目錄
同類推薦
接住孩子前,先接住自己:陪你照顧內在需求,度過情緒風暴 內容簡介 其實在教養小孩之前,你需要先學會照顧自己。 兒童職能治療師 × 臨床心理師聯手,給崩潰父母的療癒之書 21題測驗×9種大類型──檢視自己需要照顧的內在需求 「停」「緩」「破」三步驟,打破重複的情緒爆炸循環。 由「需求」「動機」到「行為」,照顧7大內在需求 在育兒打怪的路上,你做了好多努力, 所有的教養書都說要溫和而堅定,傾聽接納孩子的情緒, 但卻沒有人告訴你如何接納自己的情緒。 ──兒童職能治療師童童老師×臨床心理師鍾宛玲這樣說── 身為家長,有情緒很正常,情緒爆發往往是內在需求尚未被滿足的結果,藉此發出訊號告訴你,還有什麼沒照顧到。為了確保生存,人類基因裡埋藏著許多「天生程式」推動行為。 這些基礎心理需求和餓了要吃飯,渴了要喝水一樣,和生存、生理及心理健康息息相關,是最「基本」的需要。 ──與其忍耐抗拒,不如先找到照顧內在需求的方式── 本書從兒童職能治療師和臨床心理師在教養現場的觀察出發,針對7大基礎心理需求的設計情境測驗,分析「依附」「預期」「控制」「成效」「自尊」「道德」「歸屬」等內在需求,並找到照顧自己的方式。 ((((改善緊繃的親子互動,從照顧內在需求開始)))) ★「為什麼你做什麼事都只想到自己,都沒有想到爸媽?」 ──被忽視的〔依附需求〕背後,是情緒也需要被理解的家長。 .學習照顧〔依附需求〕>>>練習明確地說出情緒、原因及需求,學習情緒共享。 ★「叫你看書,你就真的只看一頁,將來你怎麼辦?」 ──被忽視的〔預期需求〕背後,是家長對事情不如預期的不安。 .學習照顧〔預期需求〕>>>練習面對「未知」,找到不只一種可能性的預期。 ★「我數到三,把電視關掉。」 ──被忽視的〔控制需求〕背後,是家長需要可掌控的安全感。 .學習照顧〔控制需求〕>>>練習從失控中找到深層的本質問題,一一解決。 ★「為什麼字寫得像鬼畫符,擦掉重寫。」 ──被忽視的〔成效需求〕背後,是家長需要付出和收穫成正比的成就感。 .學習照顧〔成效需求〕>>>將對孩子的標準轉化成「可測量」的方式,也透過溝通形成共識。 ★「別人都會幫爸媽做家事,叫你洗個碗在那邊唉唉叫!」 ──被忽視的〔自尊需求〕背後,是自我價值需要肯定的家長。 .學習照顧〔自尊需求〕>>>練習平衡自我評估與社會回饋,建立自我價值的交集。 ★「我好糟糕!我真不是個好媽媽/爸爸。」 ──被忽視的〔道德需求〕背後,是羞愧、自我價值感低落的家長。 .學習照顧〔道德需求〕:練習透過行為修正,彌補破壞規範時對孩子造成的影響。 ★「你都肯不分享,這樣以後沒有人想跟你做朋友。」 ──被忽視的〔歸屬需求〕背後,需要維護團體和諧的擔憂。 .學習照顧〔歸屬需求〕:練習進入團體前先確定規則,歸屬需求需要的不是「互相比較」,而是「被接納」 ──除了看見自己,也要訓練心理肌耐力── 「雖然是我生的,我真的不知道孩子到底在想什麼」」 「很想在育兒的過程中有成就感,只有煩躁和滿滿的挫敗感啊!」 >>>建立儀式行為──幫身體和大腦重新開機。 >>> 10題認知彈性與成就感練習──將「自己的想法」與「孩子的想法」做切割,習慣看到孩子努力,也找回育兒的成就感。 我想要依附,所以我會珍惜親密關係; 我想要預期,所以我會試著面對改變; 我想要控制,所以我會思考如何解決問題; 我想要成效,所以我知道付出很重要; 我想要自尊,所以我會認同自己的自我價值; 我想要道德,所以我會修正自己的行為; 我想要歸屬,所以我會重視人與人之間的相處。 當我們找到平衡的方式照顧自己,就不再需要透過情緒訊號來當警訊。 因為需要而產生的動力,讓我們能永保赤子之心。 名人推薦 【專文推薦】 神老師|沈雅琪 【暖心推薦】 親職諮詢師、親子部落客|口羊太太 國小資深教師|林怡辰 諮商心理師|洪仲清 臨床心理師|胡展誥 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陳志恆 兒童職能治療師|張旭鎧 黃瑽寧醫師健康講堂|黃瑽寧 閱讀人社群主編|鄭俊德 親職教育講師|魏瑋志(澤爸) 臨床心理師|蘇益賢 臨床心理師、哇賽心理學執行編輯|蔡佳璇 (以上依姓氏筆畫排序) 「我們常常責怪孩子的錯誤行為、批判照顧者不適當的教養,但是如果深入探究,就能發現不管是孩子還是照顧者,一定有內在需求沒能被滿足而造成行為上的偏差而不自覺。如果我們能透過檢視情緒的方法來了解自己情緒發展的過程,就能減少很多衝突和不適當的對待。」──神老師/沈雅琪
作者簡介 童童老師 本名童雋哲,畢業於中山醫學大學職能治療學系、台灣大學腦與心智科學研究所,幼思職能治療所負責人。 專長為神經科學、感覺統合、兒童發展、職能治療與評估、教養諮詢、兒童情緒調節與訓練、亞斯伯格特質兒童人際訓練、過動與注意力不足之評估與治療。 在協助過許多家庭後,開設臉書粉絲專頁「童童老師的孩子這樣說」,以簡易的圖文說明複雜的腦科學、心理學、神經科學等,讓更多父母能理解孩子的行為、情緒。提供確切有效的方式,讓父母能以適當的方式輔助,解決孩子的各種疑難雜症,因此廣受父母好評。 現在更從父母的角度出發,不僅要照顧孩子,更要照顧自己。 臉書專頁「童童老師的孩子這樣說」 www.facebook.com/otbrainscience 鍾宛玲 兒童臨床心理師,政治大學心理學博士,現任清華大學助理教授(兼任)。 學術專長為心理諮詢與治療、大腦與心智、認知學習、因果知識、情緒調節、兒童與青少年發展、行為科學、測驗與評量、研究方法。 曾任職於台大醫院家醫科、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台安醫院兒童專注力中心、安美診所。 至今十二年的實務經驗,結合學理知識,應用在每一次與孩子、與家長的相遇,致力促進孩子的積極成長,發揮各面向的潛能,提供家長容易施行的適性教養方針及親職紓壓策略。
目錄 推薦序──在教養小孩前,先學會照顧自己──沈雅琪 作者序──阿嬤的痠痛藥膏──童童老師 作者序──身為父母,有情緒很正常──鍾宛玲 ──Part1照顧情緒,從察覺內在需求開始── 01一位挫敗的母親 孩子是人生中最大的挫敗 02情緒與內在需求的關係 情緒,該如何照顧呢? 什麼是「基礎」心理需求? 七大「基礎心理需求」的簡單介紹 改變,從了解自己的心理需求開始 03二十一題情境測驗,找出內在需求 內在需求類型分析 04了解自我的內在需求了,然後呢? ──Part2 調節情緒警報器,安撫內在需求── 01家長與孩子的戰爭 解決問題前,要先解決情緒 02打破情緒循環的三步驟 當內在需求和孩子產生衝突 Step1停>>>設定事件的終止線 在事件中,「情緒」的終止線 .適時、且明確地表達自己的情緒 .平時要試著練習抓自己情緒強度 在事件中,「行為」的終止線 .事件「前」──將事件終止線設定成「規則」 .事件「後」──利用「協商」完成事件終止線 Step2 緩>>>趨緩情緒反應 用儀式行為,幫身體跟大腦重新開機 .什麼是儀式行為 .試著建立自己的儀式行為 面對反芻思考 .先試試儀式行為 .察覺自己正在反芻 .試著察覺自己是否「設定」不能有情緒的框架 .想想反芻的事件中,有沒有下次一定能做到的事 Step3破>>>打破情緒的循環 .試著把孩子出現的狀況,視為「待解決的問題」 .比起規定孩子只能怎麼做,給方法更重要 .如果有很多狀況,試著一次解決一個 .事情沒有一次解決,不用氣餒喔!問題本來就需要分段解決 ──Part3照顧自己的內在需求── 01 進步最多的家長 其實成長的不只有孩子 02照顧,需要資源 內在的健康與成長,需要心理資源 內在資源──「認知彈性」 .認知彈性練習範例 .認知彈性練習1|認知彈性練習2|認知彈性練習3| 認知彈性練習4|認知彈性練習5 內在資源──「成就感」 .成就感練習範例 .成就感練習1|成就感練習2|成就感練習3| 成就感練習4|成就感練習5 外在資源──「教養路上的隊友」 03照顧,需要關照 為什麼內在需求的議題會出現在我身上呢? 如果內在需求沒被滿足,我該如何關照 依附需求的衡突|預期需求的衡突|控制需求的衡突|成效需求的衡突| 自尊需求的衡突|道德需求的衡突|歸屬需求的衡突 04照顧,需要方法 如何照顧依附需求 .明確的說出情緒、原因以及需求 .試著將生氣的情緒,轉換成可以被同理的方式表達 .平時就要與依附對象有「情緒共享」的經驗 .增加自己情緒緩解的策略 .提醒自己依附是雙向的 如何照顧預期需求 .對未知狀況有所準備 .對未來不只有預期一種可能性 如何照顧控制需求 .面對孩子的失控,要控制的不是行為,是背後的原因 .控制需求的滿足,可以從「控制權」著手 如何照顧成效需求 .將標準轉化成「可測量」的方式 .溝通標準與形成共識 .除了訂定明確標準,也要衡量能力 如何照顧自尊需求 .平衡自我與社會回饋 .建立自我價值的交集 如何照顧道德需求的方法 .區分羞愧與罪惡感 .面對罪惡感的方式:彌補與行為修正 .彌補是彌補破壞規範時對孩子造成的影響,而不是一味迎合孩子 如何照顧歸屬需求 .進入團體前可以先確定規則 .協商技巧的討論 .歸屬需要的不是互相比較,而是「被接納」 ──寫在最後──
無意良母貳:我很會養
無意良母貳:我很會養
過動兒父母完全指導手
好好生活:職能治療師
薩提爾的親子情緒課:
有些媽媽比你糟糕多了
一句話收服小孩子:聰
愛的教養,讓孩子更傑
讀懂孩子內心話:教授
看見孩子的高敏感天賦
為了保障您的權益,新絲路網路書店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七天的鑑賞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鑑賞期內寄回(以郵戳或收執聯為憑),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內外包裝、隨貨文件、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