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
註冊
|
會員中心
|
結帳
|
培訓課程
魔法弟子
|
自資出版
|
電子書
|
客服中心
|
智慧型立体會員
書名
出版社
作者
isbn
編號
5050魔法眾籌
|
NG書城
|
國際級品牌課程
|
優惠通知
|
霹靂英雄音樂精選
|
AutoCAD 2012電腦繪圖基礎設計與應用
此作者無相關書籍
文學小說
文學
|
小說
商管創投
財經投資
|
行銷企管
人文藝坊
宗教、哲學
社會、人文、史地
藝術、美學
|
電影戲劇
勵志養生
醫療、保健
料理、生活百科
教育、心理、勵志
進修學習
電腦與網路
|
語言工具
雜誌、期刊
|
軍政、法律
參考、考試、教科用書
科學工程
科學、自然
|
工業、工程
家庭親子
家庭、親子、人際
青少年、童書
玩樂天地
旅遊、地圖
|
休閒娛樂
漫畫、插圖
|
限制級
電腦生命天演論
作者:
作者:喬治•戴森
譯者:
王道還
分類:
電腦與網路
/
繪圖排版
叢書系列:NEXT
出版社:
時報
出版日期:2001/2/1
ISBN:9571332410
書籍編號:bu0023909
頁數:312
定價:
280
元
優惠價:
79
折
221
元
書價若有異動,以出版社實際定價為準
目前缺書中
目前缺書中:暫時性存量不足,或需與供應商確認後才能訂購。
團購數最低為 20 本以上
評價數:
(請將滑鼠移至星星處進行評價)
目前平均評價:
文字連結
複製語法
電腦生命天演論
圖片連結
複製語法
分
享
內容簡介
同類推薦
內容簡介
自然演化出了人類,人類創造了電腦。 以網際網路串連的電腦,最後會不會形成一顆「地球心靈」, 超越了人類,超越了所有的自然物? 本書識見深邃、文字優雅,書名源自英國人巴特勒(Samuel Butler, 1835-1902)1863 年發表的一篇文章。巴特勒見到新型機器體積逐漸縮小,又有複製能力,而且機器之間的常距通訊也方興未艾,他預言:人類仿冒自然的智慧,一時間似乎風生水起,彷彿即將征服自然,可是最後「自然」勢必反撲,「人類的創造物」(機器/電腦/網路)終將重歸自然指揮。戴森在本書討論的是人類以機器模擬智慧的歷史,從 17 世紀的霍布斯談起,眼界不凡,以遠距數位通訊與數位電腦的發展史,發揮巴特勒的論證,從達爾文出生之前 150 年,談到現代──達爾文的眼界不及之處,正在地平線上逐漸現身。電腦是馮紐曼在二次世界大戰中發展成功的,而他已指出人腦運算的邏輯與電腦的不同。電腦正在自行演化……
作者簡介
喬治.戴森(George Dyson)
1953 年出生,父親是著名物理學家傅利曼.戴森(Freeman Dyson, 1923-),從小就生活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而高等研究院是現代計算機的誕生地,這可說是本書的因緣。喬治高中輟學,離家出走,最後自修成名,與父親和解,成就了一段學術佳話。本書展現的眼光,為自修者立下了新的典範。
譯者簡介
王道還
台北市出生,台大人類學碩士。曾赴哈佛大學受生物人類學訓練,目前任職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人類學組生物人類學實驗室。譯有《達爾文》、《性趣何來》、《好小子貝尼特》、《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第三種猩猩──人類的身世及未來》、《紅色皇后》等書。
導言
人類大腦與「智慧」 .王道還 本書是人類以機器模仿智慧的歷史,特色是從 17 世紀的霍布斯講起。大部分談計算機研發史的書,都局限於 20 世紀。可是作者視野之廣闊,不僅止於此,從他祖孫 3 代都在本書中提供重要的思想線索,就可以看出。 祖父老戴森(George Dyson)是個音樂家,可是卻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以手榴彈教戰手冊致富。父親戴森(Freeman J. Dyson)是個數學物理學家,成就可與諾貝爾獎等級的人物匹敵,除了對核武問題有獨到見解之外,後來對生命起源的問題發生了興趣,寫出了專書。 作者小戴森(George B. Dyson)16 歲就從家裡、從正規教育出走,逕赴加拿大、美國阿拉斯加太平洋岸晃蕩,先成為愛斯基摩人傳統皮舟(kayak)的專家,出版過專書,後來寫成了這本思考「機器思考」是怎麼回事的書。 這三代的背景差異不可能再大了,可是他們的經歷都協助作者穿針引線,織出了一幅背景洪闊、圖案誘人的錦繡。 不過小戴森花了整本書談科學家以機器模仿智慧的各種路數(approaches)與問題,對人類智慧本身卻沒有深入考察。筆者以下將從人類的自然史談起,捻出一些值得注意的現象,聊做補白,請讀者留意。
人類的自然史
人類與非洲大猿同宗,大約 700 萬年前到 500 萬年前,才與黑猩猩分化開來,走上獨立的演化道路。雖然現在還沒有一個完整、融貫的人類自然史「故事」可說,大關大節可是清楚得很,足夠我們「認識自己」。 一,大約在 700 到 500 萬年前,人類的祖先(人科始祖)才從非洲大猿家族中分化出來。那時的「人」,除了行走姿態已經直立,腦量與行為似乎與大猿沒什麼差異,把他們看成「直立猿」,比較貼近事實。 二,「直立猿」解放了的雙手,起初沒搞出什麼名堂。這樣過了好幾百萬年,沒留下什麼業績可供憑弔。 三,到了 250 萬年前,「直立猿」開始製作石器,揭開了舊石器時代。這時「直立猿」已分化成南猿屬(Australopithecus)與人屬(Homo),每個屬都不只一個物種。在東非與南非,各有一個以上的物種生活,棲境也重疊。 四,學者相信人屬才會製造石器,我們是人屬這一系的後代。 五,200 萬年前左右,人屬開始「走出非洲」。(最早在歐亞活動的人,是直立人(Homo erectus)──東亞的北京人就是晚期的直立人〔約 40 萬年前上下〕。) 六,150 萬年前,新型石器「手斧」出現。手斧造型對稱、形制固定,顯示製作石器的觀念與技術都有突破。 七,約 40 萬年前,舊石器時代步入中期,石器以「石片器」為主。製作石片器,必須先修整石頭,成為形狀適當的石核,再從石核打下石片做工具。生活在舊時期時代中期的人類,化石最豐富、也最有名的就是歐洲的尼安德塔人(約 12 萬年前到 3 萬年前)。 八,4 萬年前,形態與我們完全一樣的現代人在歐洲出現(克羅馬儂人),舊石器時代晚期隨即展開。石瓣器(比石片器更細緻的小型石器)、複合工具(如裝著石矛尖的長槍,以及弓箭)、骨器、藝術品、繪畫都出現了,所有物品都有我們一眼就可以辨認出的「人的特質」,尤其是洞穴壁畫。 謎團
從上面的大綱,我們可以得到幾個結論:
一,人類的自然史並不反映什麼「天命」。「人」從非洲大猿家族中分化出來了之後,至少 300 萬年,沒有表現出什麼「人性」。 二,人科在三百萬年前到兩百萬年前,似乎突然開枝散葉,興盛得很。但是這並不代表後來成為我們的直接祖先的人屬,是「直立猿」的命定歸宿。我們最多可以說,「直立猿」花了 300 萬年以上的時間摸索演化的出路,這時才找到了新的實驗途徑。而發明石器,只是其中的一個方向。 三,值得注意的是,三百萬年前到兩百萬年前之間,地球的氣溫已經朝向「冰河時代」(175萬年前開始的更新世)滑落。人類自然史最關鍵的階段,是在氣候變動劇烈的「冰河時代」中完成的。 三,最難以理解的,就是人類的「文化史」與「自然史」並無呼應的態勢。例如舊石器時代開始的時候,石器並無固定形制,這樣維持了 100 萬年,然後才發明了「手斧」工藝。然後再過了 100 萬年以上,才再度發展出新的石器工藝,舊石器時代進入中期。在這 200 萬年之內,人類從巧手人演化成直立人、早期智人,到尼安德塔人,腦容量持續的增加。可是腦容量與文化發展之間的關係並不明顯。 四,最能凸顯腦容量與文化發展似乎不相干的證據,就是尼安德塔人。他們的腦容量與現代人並沒有差異。可是我們一眼就能辨認出的「人類文化特質」,卻是與形態與我們一樣的現代人(Homo sapiens sapiens)一齊出現。 五,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不僅與尼安德塔人的「舊石器時代中期文化」有質的差異,連文化的演化速率都突然加速了──3 萬年之內就從舊石器時代進入了原子、太空、以及電腦時代。比較起來,人類文化史在現代人出現之前(或舊石器時代晚期之前),真是「萬古如長夜」。 怎麼回事?
說話能力與認知演化
1960 年代末期,第一個發展出嶄新進路(approach)解答上述問題的學者,是李柏曼(Philip Lieberman)。最有意思的,是他的出身背景:他是麻省理工學院的電機工程博士、美國布朗大學的語言學教授(實驗語音學),而不是人類學家。他追問的問題是:人從什麼時候開始說話? 因為他認為文化發展涉及的是認知能力,而最能凸顯人與非洲大猿認知能力的差異的,就是說話的能力。過去學者訓練大猿說話的實驗,全都失敗了。除了大腦的差異之外,就發聲器官而言,人與大猿就有很大的不同。簡單的說,大猿的發聲道根本無法發出人類的語音,難怪大猿無法學會人類的語言。 其實,人類的發聲道在哺乳類中,是個例外;大猿的發聲道與其他哺乳類的基本上構造非常相似。所有哺乳類都可以一面發聲,一面進食,只有人例外。因為人的喉頭低,進食(與喝水)的時候,必須以會厭軟骨蓋住氣管上端,免得食物掉落氣管。子曰:食不言,這是非常實際的告誡。說話時,氣管中的空氣從肺中呼出,通過聲帶發聲,再由氣管上端的口腔、鼻腔、以及唇、齒、牙、舌的「塑模」,才成為特定的語音。吃飯的時候說話,會厭軟骨被迫掀起,食物就容易掉落氣管中了。 李柏曼推論:不管人類的大腦怎樣演化,要是沒有適當的發聲器官,人就無法說話。而說話是最有效率的通訊方式,使人可以在很短時間內交換資訊與交流思想,是增長見聞、磨練心智的利器。 因此他詳細檢驗人類發聲器官的解剖構造,以及發聲器官與周邊構造的相對解剖位置;再以那些知識檢驗人類祖先化石,企圖找出人類發聲器官的演化過程。結果他發現:即使尼安德塔人,也還沒有現代人的發聲器官。也就是說,尼安德塔人無法發出所有的人類語音。他們也許可以說話,可是與我們熟悉的語言不同。既然尼安德塔人不能像現代人一樣地說話,他們的認知能力與現代人有別,當然是可以預期的。既然尼安德塔人都還沒演化出現代類型的發聲器官,更早的人類祖先當然就不用談了。 於是語言學家李柏曼解決了「人類文化演進速率」的問題。 人類學家當然不服氣。外行人闖進來撒野也就罷了,萬一李柏曼真的對了,人類學家還有何顏面再混下去?反對李柏曼的主要意見,集中於「重建軟組織的可能性」。由於發聲器官(咽喉構造、喉頭位置)是軟組織,形成化石的機率很小,事實上李柏曼從未在化石人身上找到發聲器官的化石。他根據現代人發聲器官的解剖、形態研究,「復原」尼安德塔人的發聲器官,再以電腦模擬,推測那「復原」的發聲器官的發音能力。 比較解剖學家知道得很清楚,重建軟組織的確問題重重,因此人類學家有充分理由不信任李柏曼的論證。 不過李柏曼成功地讓年輕學者對這個研究路數發生興趣,說話能力成為後來學者研究尼安德塔人的焦點問題之一。另外,學界也對於人類的發聲解剖學,產生了新的興趣。30 年來,李柏曼當年的結論,已經大幅修正了。現在學界相信:200 萬年前的直立人,已經配備了具體而微的現代人類型的發聲器官。 我們又回到了原點。
再探「文化發展速率」
其實,人類自然史的「文化發展速率」問題,可能是學者「建構」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李柏曼似乎忽略了「現代人」族群之間的不平等事實。澳洲土著直到 19 世紀仍「沈淪」在「石器時代」。與澳洲大陸只有一水之隔的塔司馬尼亞島,島上土著甚至給白人殖民者認為是「野獸」,而遭到族滅的命運。 我們常識中的「文明古國」,只有中東、埃及、印度與中國。可是天下至廣,只出現了寥寥可數的幾個文明古國,不是對我們所謳歌的語言能力/認知能力的侮辱嗎?現代人社群通行的語言,語言學家李柏曼絕對不會認為其中有任何一個是「原始的」。可是從生活形態來說,一位西方白種學者將澳洲土著貼上「石器時代」的標籤,似乎從未引起異議。所以說話能力/認知能力/文明創造之間,並不是一個等式。 強調「過去三萬年之中,現代人的文明從舊石器時代發展到原子時代、太空時代、電腦時代與網路時代」,忽視了更重要的問題:為什麼只有少數社群成功地發展出「文明」?更具體地說,文字、國家等創造文明不可或缺的「工具」,也不是每個社群都能發明的。 所以,對於「文化發展速率」,最有啟發性的資料,事實上就是我們的歷史。現代人各社群並無一致的發展軌道,語言、文化、社會形態、政治組織各不相同。「文明」是極少數社群的業績,若是民主一點,就不會以少數人的業績作為全體的代表。如果 1856 年發現尼安德塔人化石的是個澳洲土著,他會有什麼結論?「為什麼現代人出現後,文化發展速率突然發生了量子跳躍?」假使我們以澳洲土著的居住遺址,與舊石器時代的考古遺址比較,還會追問這個問題嗎? 因此我們得重新探討人類大腦的功能以及演化的動力。人類的大腦究竟是做什麼用的? 然而,有一點倒可以肯定:「智慧」是集體的。在一個單獨的大腦中搜尋智慧,是無謂之舉。人類是一種特殊的共生生物,不僅是形體,還有精神。
前言
世界的邊緣 本書討論的是機器的性質。我把本書寫成一部歷史,但是,我不刻意分別寓言與事實。人類與技術已經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造就了我們今日的生活,這個過程解釋起來,神話與科學都得軋一角。 我以我的生命與這本書,試圖調和對於自然,以及對於機器的熱愛。在生命與演化的牌局中,有三個玩家在交手:人類、自然、機器。我堅定地站在自然這一方。但是,我覺得自然卻站在機器那一方。 1972 年 11 月,我 19 歲,到加拿大卑詩省太平洋岸的柏拉島(近溫哥華)上,在海灘上建了一座小樹屋,住在裡面。冬天裡,我生火、讀書;夏天,在卑詩省與阿拉斯加海岸遊歷。那座樹屋,距地面 29 公尺,位於一棵道格拉斯樅樹上。屋壁是杉木板釘成的,都是從喬治亞海峽中撿回的漂流木,從紋理看來,它們的壽命高達 700 年。 我住在樹屋的那些冬天裡,有許多時間可以思考。下午四點天就黑了,雨有時沒日沒夜地下,霧從海上湧進來,大地龍藏,可是天空依然在目。有時,沒來由地,我會懷疑樹木有知,也在思考。不是以我們思考的方式思考,而是以樹的方式思考;舉例來說,一個念頭要花上兩三百年,才會逐漸浮現。 夏天裡,我在船上工作,各式各樣的船。夜裡,我喜歡值午夜至黎明的班。到了清晨三、四點,我單獨一人,伴著我的,是眼睛看不見的陸地──雷達螢幕上有它們的輪廓,還有黑夜最後一兩個鐘頭。有時我離開舵輪,在甲板上溜。世界正對著磷光航跡後退,鳥兒在船上的燈火光輝中,像似紅色或綠色的幽靈,視它們從左舷或右舷起飛而定。我也發現:自己常常會溜進引擎室,超過了職務上應盡的義務。 當你住在船上,船的引擎在神經線路上留下的痕跡,比心靈還深刻,而我們的神經線路最初學會辨識的,是一顆人類心臟的脈動特徵。 我有時會在樹頂上漂入夢鄉,船隻在遠方經過,我懷疑樹木也許在思考;在黎明前的一兩個小時,我坐在引擎間入口扶梯上,黑暗的蔥鬱島嶼在眼前經過,我也不由得懷疑:引擎是否有靈魂?這個問題貫串了本書各章。 我們與我們創造出來的機器是同胞手足。自從我們的祖先將石頭乾淨俐落地敲裂,製造出鋒利的切割刃緣,心靈與工具就一直相互砥礪。黑燿石石片與(電腦)晶片,都是在同一個營火畔製造出來的,那是人類心靈出現以來,一脈相傳的。 本書不討論未來。我們目前的地位已經很令人困惑了。我寧願回顧過去,享受史家的特全──挑選後來果然實現了的預言。過去是我們找尋答案的地方,我們的問題是:我們是誰?為什麼?對我們的問題,我們有權選擇答案,我們選擇的答案,決定了我們的未來。 我們會維持單一物種,還是會分化成許多物種? 我們會維持許多心靈,還是會凝聚成一個心靈?
設計好好玩!Phot
Illustrato
Photoshop設
Midjourney
Autodesk I
Autodesk I
實戰解析!電繪人物上
Illustrato
跟我學Photosh
TQC+ 影像處理認
為了保障您的權益,新絲路網路書店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七天的鑑賞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鑑賞期內寄回(以郵戳或收執聯為憑),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內外包裝、隨貨文件、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