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
註冊
|
會員中心
|
結帳
|
培訓課程
魔法弟子
|
自資出版
|
電子書
|
客服中心
|
智慧型立体會員
書名
出版社
作者
isbn
編號
5050魔法眾籌
|
NG書城
|
國際級品牌課程
|
優惠通知
|
霹靂英雄音樂精選
|
奇士勞斯基的電影藝術:命運與機遇的變奏
此作者無相關書籍
文學小說
文學
|
小說
商管創投
財經投資
|
行銷企管
人文藝坊
宗教、哲學
社會、人文、史地
藝術、美學
|
電影戲劇
勵志養生
醫療、保健
料理、生活百科
教育、心理、勵志
進修學習
電腦與網路
|
語言工具
雜誌、期刊
|
軍政、法律
參考、考試、教科用書
科學工程
科學、自然
|
工業、工程
家庭親子
家庭、親子、人際
青少年、童書
玩樂天地
旅遊、地圖
|
休閒娛樂
漫畫、插圖
|
限制級
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第六版)
作者:
大衛•鮑德威爾、克莉絲汀•湯普森;
譯者:
曾偉禎
分類:
電影戲劇
/
電影型式
出版社:
美商麥格羅希爾
出版日期:2001/10/1
ISBN:9574934136
書籍編號:kk0032257
頁數:586
定價:
750
元
優惠價:
79
折
593
元
書價若有異動,以出版社實際定價為準
絕版書
絕版書:確定不再版的商品,僅提供書籍資訊參考。
評價數:
(請將滑鼠移至星星處進行評價)
目前平均評價:
文字連結
複製語法
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第六版)
圖片連結
複製語法
分
享
內容簡介
同類推薦
內容簡介
分析整部電影 《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提供系統化的研究途徑,它當然可以盡可能地(不管願不願意)把近代研究美學的方法,全部拿出來做地毯式的檢閱和套用。但是我們判斷那樣會太過傾向於折衷主義。相對的,我們決定只選擇其中一個研究方法,有效地引領讀者一步步了解電影美學的種種層面。我們採用這個論點的重點在,它視電影為一個完整體,觀眾得經驗一整部影片,而不是零碎分鏡的意義顯現。因為,如果那部電影是了解電影美學幾個重要問題的重要作品,我們需要的是一個能幫我們完全了解這整部電影的方法。這個方法強調電影是一件作品--由特殊方法製造,具有整體性及一致性。並存在於歷史之中。我們可以用以下一系列問題來描繪這個方法的輪廓。 電影如何從企畫到變成銀幕上的一部電影?要了解電影的藝術得先了解人類如何製造它,以及如何將它傳遞給觀眾。這個問題將導引我們去研究電影的製作、發行以及放映(第一部份)。 整部電影如何運作?我們認為電影就像許多藝術作品一樣都是一種形式構組(formal construct)。意即它是由各組件依特定的方式所組成,以對觀眾造成感官的效果。在第二部份,我們將研究電影形式並了解形式如何影響觀眾。我們也將介紹最熟悉的電影形式-敘事( the narrative)。 電影如何分類? 我們看電影時很少不知道要看的是什麼樣的片子。第三部份就是研究兩種最常分類的方式。一個是電影類型(genre),例如西部片、歌舞片或恐怖片。另外一種是我們判斷電影工作者的拍片動機以及電影它被製作的模式。例如真人演出的敘事電影外,我們可以認定該片是紀錄片、實驗電影或動畫片。 電影技術如何幫助電影形式?電影是一個特定的媒體,每部電影都有風格手法的獨特組合來構組成一整部電影。在第四部份,我們將探討四種主要電影手法的不同藝術可能性:場面調度、攝影、剪接及聲音。每一個個案中,將分析這些手法如何造就該片的全面的形式。 如何精確地分析一部電影?把對電影形式的了解和電影技術上的知識做為 武裝自己的武器,即可著手分析為什麼某部特定影片是件藝術品。為此,我們分析了幾部影片以為範例(第五部分)。 電影藝術如何隨著歷史的演進而改變?雖然交代一部電影美學史需要花掉好幾個章節,但是在本書中,我們提示了電影在形式上的特性一定存在於可識別的歷史年代裡,我們因此檢閱了幾個重要年代裡的電影思潮及美學運動,來告訴讀者,了解電影形式的不同如何幫我們為某些片子定位於電影史裡某些屬性相關的年代(第六部分)。 值得一提的是,這種研究整部電影的方法,是來自於我們教授「電影入門」課程多年來累積的心得。身為老師,我們希望學生能在我們所研究的電影裡,看到、聽到更多。但明顯的是,只在課堂上提供學生老師自己的觀點,並不能有效地教導學生如何去分析一部電影。因此,我們決定,學生至少應該能掌握一些賞析電影的基本原則,來幫他們更接近電影。我們成功的地方在於,本書完全以技術層面出發,所以讀者在學習電影藝術的形式及技術的基本概念時,能使他們對電影的看法及感受更加敏銳。 在技術上的強調還帶來另一個結果:你將發覺在書中的舉例和例證相當多樣;我們參考了許多影片。當然沒有一個電影系的老師能夠放映每部影片,然而,本 書強調的是概念性技巧的取得,讀者並不需要看完所有書中提到的影片,才能體會一般性的原則。很多其他電影都可用來做同樣的說明。譬如說明攝影機運動的可能性在《輪舞》(La Ronde)和《大幻影》(La Grande Illusion)中一樣明白;拿古典好萊塢電影製作的例子,《My Darling Clemenine》和《北西北》一樣好用。要舉例敘事上的瞬時性,《辣手摧花》(Shadow of a Doubt)和《憤怒之日》(Day of Wrath)一樣好用。沒錯,本書內容的設計可以是某堂電影課的課程進度,但是該堂課的老師還是可以用其他影片來說明本書的觀點(運用不同的電影為例,以比對相反的概念,或者是用更準確的電影片段確切地說明書中的概念,都是很好的練習)。本書不是靠提到眾多片名起家,而是靠它要引申的概念而存在。 底片放大及圖說 《電影藝術》這本書有一些特殊的地方。電影書通常需要大量的圖片說明。事實上,大部分的書都是採用劇照--拍攝時以相機在一旁拍下來的,而不是從攝影機鏡框中取下來的。它的結果是那張說明的圖片和電影中的景像毫無關聯。我們因此很少用劇照。相反的,本書裡的圖片都是攝影機拍下來的--都是某格底片的放大,大部分都是從35厘米正片翻印出來,而不是毛片上的鏡頭剪下來。近年來許多電影書的圖說均從電影的錄影帶版本掃瞄(scanned)摘印下來。本書則從35厘米 或16厘米的發行版本的電影片中直接放大來使用(見第一章的「註釋與議題」有詳細說明)。 註釋與議題的部份 本書另一個特徵是在每章後面都有「註釋和議題」。在這個部分我們提出問題、引發討論,並且建議更進一步的閱讀及研究。相信文後的補充說明、註釋和議題這部分,為高年級的電影系學生、研究所學生,及有興趣的讀者提供了一個專論研究的資料來源。 參考書目,辭彙解釋,及網站 雖然「註釋與議題」的部份在大部份的章節就像是「書目」一樣,但在最後一章的電影史中,則需要它獨立的參考書目。在第十二章我們就不同的電影時代或運動分別介紹了近代最常使用的的基本參考書。 電影這種藝術是根據像攝影及剪接這樣的技巧成份的謹慎運用所形成的。為了釐清很多術語,在書末我們提供了辭彙解釋。另外,我們也提供了許多電影網站供讀者參考。 第六版新增 在 1977年開寫本書時,我們並沒有想到本書會如此受歡迎到增印到第六版。因此我們希望這第六版可以比以往內容更豐富,也希望讓它更容易閱讀,更有彈性,更現代。 第一章新增的篇幅 原來只提到電影製作的第一章在本版幾乎重寫。我們認為應在本章加入發行及放映的資料,因為戲院是觀眾最先與電影接觸的地方,所以我們以反過來的方式,先說發行,再來談電影怎麼發生的。在製作的部份我們也加入了新的電影科技,強調的是特效的數位科技領域。 重新整理電影型式的討論 在以前的版本,我們談到電影分類的方法。當時的第二章介紹的是電影的類別--紀錄片相對於劇情片,實驗電影相對於主流電影,而動畫相對於真人演出。也談到類型(genre)(例如西部片或歌舞片)。在另外一章則提到非敘事電影可以依它們運用的形式來分類。 在這第六版中,我們則修正了電影的分類。新的第四章全用來討論類型。新的第五章則處理「紀錄片、實驗電影及動畫片」。這些非敘事電影是以他們不同的拍片模式(modes of filmmaking)來進行討論。 圖說 以前的圖片都只有號碼,本版則加上了圖說,可幫助讀者看圖一眼就可掌握所討論的議題。 引述方塊 我們找了許多電影工作者如導演、編劇、影評人及其它領域的藝術家所說過的話來放在邊緣方塊。這些可提供切題,有時是幽默的註解來幫助讀者了解內文所討論的題目。 新例子及新的圖解 我們一向努力廣泛地找不同的電影範例,從當代電影到默片,彩色與黑白及不同時代的電影。在第六章我們找了更新的電影,如《蘿拉快跑》(Run Lola Run)、《鐵面特警隊》(L.A. Confidential)、《The Usual Suspect》、《靈異第六感》(The Sixth Sense)及《鐵達尼號》(Titanic);另外還有「當代經典」("modern classics")如《沉默的羔羊》(Silence of the Lamb)、《回到未來》(Back to Future)、《暫時停止今天》(Groundhog Day)及《窈窕淑男》(Tootsie)。 另外也新增了許多底片放大的圖來解說內文的重點。 新的範例分析:《正義難伸》 每一版本我們都會改變範例電影來供教師在課堂上使用。這次我們引用導演埃洛•莫里斯(Errol Morris)的《正義難伸》(The Thin Blue Line),本片是討論劇情片與紀錄片分野的重要作品,電影本身也是在風格上引人入勝又豐富複雜的作品。 教師教學輔助 更新的教課手冊 教師手冊已大量更動以配合大幅更改內容的第一章、第四及第五章。以及提供更多教學用的幻燈片。 網路輔助 www.mhhe.com/filmart 是為教師及學生設計的網站,教師需有密碼進特區,提供了廣泛的教材、測驗題目及研究的選擇。 本書的網站內容是由WebCT,eCollege.com以及Blackboard, 所提供。需要更多資訊請與當地的麥格羅希爾代表連絡,或請至www.mhhe.com/solutions 來尋求解答。 你也可合法引用我們的PageOut服務來設計你的課程--免費且無須懂得HTML語言即可。需要更多資訊請與當地的麥格羅希爾代表連絡,或請至www.pageout.net 來尋求解答。 學生學習輔助 新的看電影指導手冊 本手冊將建議看電影時如何有更多收穫,並將之轉成文章。它提供了實用的看電影竅門,不管是在電影院或在家看錄影帶,該如何記筆記,如何下手寫論文或者是報紙上的電影評論。 新網站學習中心 www.mhhe.com/filmart 麥格羅希爾公司提供學生豐富的網站資源。學生可在網路學習中心看到專門的『電影藝術』專區,每一章都有客觀的討論提綱、及測驗題目。除了與書的內文相關的習題,也與電影相關的網站有連結。 當我們在1977年著手開始寫《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時,電影才剛開始在大學變成正規的課程。在當時是有些電影的入門書,但我們認為太過簡化,又無適當的組織來解說電影的技術以及如何製作出一部電影。 我們的目的在於提供一個教科書文本能描述電影技術--如場面調度、攝影、剪接、及聲音--用一種系統化的、清楚且從一而終的方式來介紹。除此之外,我們也希望能提到一些在早期電影書中忽視的部份--電影工作者選擇及組合特定技巧後該部電影的整體形式(或稱模樣或結構)。我們要討論整部電影而不是某些單獨的場景而已。 雖然本書已好幾版了,我們的目標仍然不變:就是要介紹給讀者知道電影是一個藝術的形式。在強調藝術的同時,我們分析電影的一些基本特性來說明它們如何形成藝術。並探討電影這個媒體如何與繪畫、雕刻、音樂、文學、戲劇、建築及舞蹈等一樣帶給我們藝術的體會。 當我們開始執筆時,在腦海中將讀者歸成三類:第一是對電影有興趣的一般讀者。第二是在學學生,他們上的課包括電影欣賞、電影概論、電影批評以及電影美學等等,這本書可充當教科書使用。第三類是電影系的高年級學生,他們可以在這本書中發現有效的論述模式,幫助他們在做某方面電影專論的研究報告時,系統化整理論點的參考。 自本書出版二十餘年來,其它電影介紹的書籍也相繼出版,我們仍堅信《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還是書市場中最容易懂且最系統化介紹電影藝術的書。事實上是這本書在提及電影的形式或風格的論點上,也常被許多電影學術文章所引用,更肯定了我們的觀點。
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翻譯這本書的原始動機相當單純:一是從翻譯中溫習及反省自己的電影思考,二是提供國內大專院校電影系或相關科系學生作為教科書之用。 1989年自紐約大學(NYU)電影研究所(Cinema Study)畢業回國之後,由於在母校輔仁大學大傳系兼課,為了準備學生教材,我開始在書店中搜尋一些適合學生閱讀進修的中文書,結果發現市面上關於電影的書大部分是影評文集、資料性電影書或電影作者(auteur)專論的編譯。當時較適合做課堂教科書的,除了焦雄屏老師譯自Louis D. Giannetti著作的《認識電影》(Understanding Movies)是較具電影入門性格的書外,理論方面以陳國富先生譯自道利•安祖(Dudley Andrew)的《電影理論》(The Major Film Theory)是比較進階介紹影史中各重要理論現象的好書。前者以知性感性兼具的方式著重簡介影史中已出現的電影技術;後者可幫助學生從幾個基本問題去概知各理論家對電影現象提出自己系統化的看法。但是光這兩本並不夠,要讓學生除了體驗電影外,更去思考影片,並能對電影保持高度興趣,需要一本綜合這兩類且有系統的方法去討論電影的書,書架上的其他書本雖有參考價值,但僅是課後學生充實自己視聽之用,並不能當做教科書。我因此開始調查了解學生的需要,然後回頭到以前在國外求學的外文資料,尋找適合的教材。 這本書原名為《Film Art:An Introduction》,是當年入學時,研究所裡規定第一學期必修課之一的規定教科書。雖然Cinema Studies研究所著重的是學術性的電影研究,但是所裡並不只收電影科系的學生。所有受過相關的文學、戲劇等學科訓練的申請者,經過系內評估之後,都可獲准入學。所以為了先統合來自世界各地不同背景的學生以往對電影的認識,這本《Film Art》遂在第一學期的課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是學生在選修其他專論課程前的基礎訓練。 這本書最大的特點,我認為是:它以一個非常系統的方式進行電影「形式」與「風格」方面的概念思考,同時佐以鉅細靡遺的影片舉例,詳細分解構成電影的元素,說明電影的形式系統(敘事與非敘事性)與風格系統(攝影、剪接、場面調度與聲音)如何在影片中交互作用。所以對學生的幫助是讓他們在了解一部電影時,不再是以過往觀影經驗所累積的慣性直覺方式,去感受影片技術或屬於情感上的精彩片段,而能將電影看作是一個創作者在凝粹創作意念之後,執行到影片膠卷上的完整呈現,是一個像其他藝術如詩歌、建築、音樂與舞蹈一般的完整體。 而從教學者的觀點而言,由於本書作者在序言及其他重要部分的前言已詳細揭櫫他們寫作此書的理念,以「形式」與「風格」為主的美學方法論,理論邏輯軌跡明晰可循,也具通論性質,因此拿來當教材用,可以隨時在同一議題提出其他美學論點,並佐以不同影片的例子,讓課堂更活潑,學生因此可以有一個更周延的管道融會貫通地了解、體會及思考「電影是什麼」這個問題,進而發展出屬於個人的觀點。 當然從九十年代初期到今年已是二十一世紀的第一年,電影書出版已蓬勃太多,多元的書類與愈來愈多的進口原文書,使喜歡電影多元閱讀的人覺得不孤獨。但書架上屬電影教科書的書籍,還是有限。同樣是麥格羅希爾公司出版,廖金鳳老師譯的《電影百年發展史》填補了電影史這個空白。 在書的內容上,2001年第六版增譯,作者夫婦更針對新世代讀者的需求,重新編排章節,許多章還加上更多新的、更易讀的內容,並加入更多新片資料以增加閱讀的認同感。許多網路資源搜尋資訊也加在章末,供讀者進一步查閱。而附加的電影手冊,更是具有特效的導讀小品,值得喜歡隨時研究電影的人隨身攜帶。 在翻譯時,由於該書內容相當豐富,整個譯事工程約橫跨半年時光,2001年的增譯時。也花了不少力氣。在盡力統合各章術語譯法中,想必仍有疏忽之處;同時為了讓讀者及學生能更快進入本書的內容精神,我假設自己用了深入淺出的文字,想必也有頗多疏漏。人的性格影響文字性格,內文之中必有許多前輩、專家讀起來不對勁的地方,在此懇求指正,使本書更臻助益學生的學習效果。 剛開始翻譯這本書時的動機相當單純,然而,隨著整個譯事的龐大工程,才了解單純動機需要諸多客觀條件協助才能竟全功。因此,在這裡我不免俗地要感謝許多人。王瑋是我剛從國外回國就一起發想如何有計劃地做一些電影事的好友。這幾年來,我們編譯除了本書外,還有幾本關於實際電影製作的技術書籍(電影攝影、沖印、編劇與剪接)均在不同的出版社已出版。希望能夠補充電影教科書書架的空缺部分。這些書分別是:《電影製作手冊》、《電影編劇新論》、《電影剪接概論》、《導演功課》、《信手拈來寫影評》等。 另外在翻譯中碰到許多關於技術與專有名詞之疑難處時,在過去數年來焦雄屏小姐、王志成先生、張昌彥先生、林良忠先生、藍祖蔚先生、胡幼鳳小姐、李幼新先生、石偉明先生、章蓁薰小姐及《影響》雜誌諸君及李泳泉先生等,在不同時期都提供了相當珍貴的資料及意見。而譯名的統合上,我們也已盡力符合一般已出版的中文電影辭典以及一般常用的片名。此外,譯事的龐雜工程中,趙曼如小姐,紐約的同窗好友林宜欣、輔仁大學英文系學妹董佩琪、王郁君、劉蔚然以及余桂花小姐等在這幾年間,也都先後幫了不少忙,謝謝她們。 這本書能一直在市場長銷,要感謝麥格羅•希爾公司在台灣成立中文部。能夠出版這些好書,是讀者的福氣。感謝麥格羅希爾公司發行人施宣溢及前後任的編輯人員周韻如經理、李念慈、陳亦軒及現任王筱璇小姐等人的耐心及費心。 最後再次請前輩專家對本書能不吝指正。 曾偉禎 (第四版1996.6/ 第六版增譯2001.7)
目錄
前言 第一部份 電影製作、發行、映演 第一章電影製作、發行、映演 第二部份 電影形式 第二章 電影形式的意義 第三章 敘事是一種形式系統 第三部份 電影的型式 第四章 電影類型 第五章 紀錄片、實驗、及動畫片 第四部份 電影風格 第六章 鏡頭:場面調度 第七章 鏡頭:攝影 第八章 鏡頭與鏡頭的關係:剪接 第九章 電影聲音 第十章 風格是一種形式系統 第五部份 電影批評 第十一章 電影批評--電影範例 第六部份 電影史 第十二章 電影形式與電影史 辭彙解釋 網路資料:相關電影網站介紹 圖片資料來源 索引 目 錄 前言 第一部份 電影製作、發行、映演 第一章 電影製作、發行、映演 電影的技術構造 將電影帶給觀眾 製作電影:電影製作 製作的模式 註釋與議題 第二部份 電影形式 第二章 電影形式的意義 電影形式的概念 電影形式的原則 結論 註釋與議題 第三章 敘事是一種形式系統 敘事結構的原則 敘述:故事的流程 古典好萊塢電影 《大國民》的敘事形式 結論 註釋與議題 第三部份 電影的型式 第四章 電影類型 了解類型 三種類型 結論 註釋與議題 第五章 紀錄片、實驗、及動畫片 紀錄片 實驗電影 動畫片 結論 註釋與議題 第四部份 電影風格 第六章 鏡頭--場面調度 何謂場面調度 寫實主義 場面調度的威力 場面調度的元素 組合起來:場面調度的時間與空間 場面調度的敘事功能:《待客之道》 結論 註釋與議題 第七章 鏡頭--攝影 攝影的影像 取鏡 影像的時間長度:長時間鏡頭 結論 註釋與議題 第八章 鏡頭與鏡頭的關係--剪接 何謂剪接 電影剪接的特性 連戲剪接 連戲剪接之外的剪接法 結論 註釋與議題 第九章 電影聲音 聲音的威力 電影聲音的基本要素 電影聲音的特性 電影聲音的功能--《死囚逃生記》 結論 註釋與議題 第十章 風格是一種形式系統 風格的概念 分析電影的風格 《大國民》的風格 《門牙有縫的女人》的風格 《河流》的風格 《機械芭蕾》的風格 《一部電影》的風格 註釋與議題 第五部份 電影批評 第十一章 電影批評--電影範例 古典敘事電影 古典敘事之外的其他電影製作 紀錄片的形式與風格 形式、風格、及意識型態 註釋與議題 第六部份 電影史 第十二章 電影形式與電影史 早期電影(1893-1903) 古典好萊塢電影的發展(1908-1927) 德國表現主義(1919-1926) 法國印象主義及超現實主義(1918-1930) 俄國蒙太奇運動(1924-1930) 聲音技術引進後的好萊塢電影 義大利新寫實主義(1942-1951) 法國新浪潮(1959-1964) 新好萊塢及獨立製片 參考書目 辭彙解釋 網路資料:相關電影網站介紹 圖片資料來源 索引
作者簡介
大衛•鮑德威爾(David Bordwell)和克莉絲汀•湯普森(Kristin Thompson)夫婦定居於威斯康辛州的麥迪遜市。 大衛•鮑得威爾是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傳播藝術系(Communication Arts)教授。擁有愛荷華大學電影碩士及博士學位。著作包括《The Films of Carl-Theodor Dreyer》(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1),《Narration in the Fiction Film》(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85),《Ozu and the Poetics of Cinema》(British Film Institute/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8), 《Making Meaning:Inference and Rhetoric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Cin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9),The Cinema of Eisenstei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On the History of Film Styl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Planet Hong Kong:Popular Cinema and the Art of Entertainment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0)。並獲得優良大學教授獎。 克莉絲汀•湯普遜是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榮譽研究員,擁有愛荷華大學電影碩士學位,及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之電影博士學位。已出版了《Eisenstein's Ivan the Terrible》(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1),《Exporting Entertainment:America's Place in World Film Markets, 1907-1934》(British Film Institute, 1985),《Breaking the Glass Armor:Neoformalist Film Analysis》(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8)Wooster Proposes, Jeeves Disposes, or, Le Mot Juste(James H. Heineman, 1992),Storytelling in the New Hollywood: Understanding Classical Narrative Techniqu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9)。在餘暇時,她也研究埃及古物學。 兩位作者合著《Film History:An Introduction》 (McGraw-Hill, 1994)(國內已由廖金鳳先生翻譯《電影史》上下集),並與珍娜•史塔格(Janet Staiger,NYU,紐約大學電影教授)合著《The Classical Hollywood Cinema:Film Style and Mode of Production to 1960》(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5)。 關於譯者 曾偉禎 紐約大學電影碩士(NYU, Cinema Studies),輔仁大學英文系畢。現任輔仁大學兼任講師,自由寫作、翻譯、家管。曾任年代影視公司電影事業部經理、台北金馬影展國際組組長及副秘書長。編譯多本電影書及電影教科書,《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麥格羅希爾公司)、《導演功課》(遠流)、《信手拈來寫影評》(遠流)、合譯《伍迪艾倫的戲夢人生》(遠流)、《女性與電影-在攝影機的兩端》(遠流)及增譯《認識電影》(遠流)。劇本《鴨賞》獲2000年新聞局優良電影劇本獎。
視覺與認同:跨太平洋
楚浮電影課
角色人物的解剖:你寫
奉俊昊,與他心中的電
魔杖之外:湯姆.「跩
樂來越愛電影配樂:鋼
我們的藍調時光 (2
漫威工作室十年創造史
一部電影,一個旅程:
火神的眼淚:職人影視
為了保障您的權益,新絲路網路書店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七天的鑑賞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鑑賞期內寄回(以郵戳或收執聯為憑),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內外包裝、隨貨文件、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