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
註冊
|
會員中心
|
結帳
|
培訓課程
魔法弟子
|
自資出版
|
電子書
|
客服中心
|
智慧型立体會員
書名
出版社
作者
isbn
編號
5050魔法眾籌
|
NG書城
|
國際級品牌課程
|
優惠通知
|
霹靂英雄音樂精選
|
台灣這裡有貓
此作者無相關書籍
文學小說
文學
|
小說
商管創投
財經投資
|
行銷企管
人文藝坊
宗教、哲學
社會、人文、史地
藝術、美學
|
電影戲劇
勵志養生
醫療、保健
料理、生活百科
教育、心理、勵志
進修學習
電腦與網路
|
語言工具
雜誌、期刊
|
軍政、法律
參考、考試、教科用書
科學工程
科學、自然
|
工業、工程
家庭親子
家庭、親子、人際
青少年、童書
玩樂天地
旅遊、地圖
|
休閒娛樂
漫畫、插圖
|
限制級
哺乳動物們:英國博物學家的自然觀察筆記
作者:
約翰.亞瑟.湯姆森爵士
譯者:
張毅瑄
分類:
科學•自然
/
動物
叢書系列:Biophilia
出版社:
新樂園 Nutopia
出版日期:2017/4/7
ISBN:9789869447522
書籍編號:kk0440161
頁數:320
定價:
360
元
優惠價:
79
折
284
元
書價若有異動,以出版社實際定價為準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目前無庫存量,讀者下訂後,開始進入調書程序,一般天數約為2-10工作日(不含例假日)。
團購數最低為 20 本以上
評價數:
(請將滑鼠移至星星處進行評價)
目前平均評價:
文字連結
複製語法
哺乳動物們:英國博物學家的自然觀察筆記
圖片連結
複製語法
分
享
內容簡介
作者介紹
同類推薦
哺乳動物們:英國博物學家的自然觀察筆記 「希望本書能引導更多人與我們共享最深刻的生命之喜。」 媲美法布爾如詩的昆蟲觀察、布封生動的自然史 用科學之眼看萬物的奧妙 以感性擁抱最深刻的自然真理 如果生命是部循環不終的電影,動物即是演繹其奧妙的存在。 約翰.亞瑟.湯姆森爵士明白這道理,他奉獻一生於教學、書寫,深掘野性與人性、自然與文明間看似對立卻暗暗相連的紐帶,並因在學術的貢獻被追封為爵士。本書為其著作《簡明自然史》(The Outline of Natural History)的第一部分,收錄他對哺乳動物的細緻觀察。他用一雙善於觀察的眼,看出哺乳動物們特殊行為背後的用意;用一顆總是想著要歸納全世界的聰明腦袋,從地毯式細密的觀察之中理出了演化之路方向的奧秘,和在食色、生育之中演繹出的豐富生命意義;更用一顆細膩善感的心,感知牠們在野外林地求生的喜與苦。 動物們天生有迷人的氣質 不同於達爾文硬派的科學書寫,湯姆森筆下的動物們形象更活潑、靈動,帶有純粹的欽佩與熱愛,從不吝於讚美這些自然造物的美麗,書及人們的偏見時,他總是忍不住為動物們平反。 他誠心讚嘆松鼠,牠們嬌小的身軀與蓬鬆大尾構成了絕妙的美感平衡,棕紅毛色更賞心悅目,連看著人的眼神都討人喜歡。對於詩人老嫌蝙蝠長得醜,還總是喜歡用「像蝙蝠一樣瞎」這種譬喻,湯姆森憤憤發出不平之鳴,因為在他眼裡,蝙蝠的長相有種古怪的趣味,牠們失去的視覺則由更敏銳的感知取代,全身上下都是演化的精妙結果,堪稱自然的傑作。 在湯姆森筆下,萬物無一不美,而且美得深刻。 動物們華麗的毛皮和靈活的動作是美,牠們萬千變化的外貌和構造也是美,那是凝聚了漫長時間締造而成的生命模樣,展現了自然的和諧與平衡。 野生動物其實不野,牠們很有人性 對湯姆森而言,動物並非無法與我們毫無交集的野獸,牠們也有與人心意相通之時,而且時常展現與人雷同的性格。 他替大猩猩澄清,說牠們的兇猛其實在虛張聲勢,只因不想與人衝突,絕非人們以為的那樣野蠻;他說黃鼠狼令人肅然起敬,因為牠能英勇無懼的挑戰體型比自己還大的獵物;岩羊之所以沒什麼天敵,原因來自牠總是三思後行、安全至上的個性;麋鹿則是酷愛安靜,忍受不了騷擾,因此一被獵人包圍就愛逞血氣之勇。 至於沒事就愛躺在岸上做日光浴的海象,湯姆森寫道牠們的守望相助模式有些懶散,一點也不兢兢業業,總是偶然想起才起身查看四周有沒有危險,與牠們堆疊岸上、眼睛半閉的形象真是相輔相成。 湯姆森以人的角度揣摩萬物,同時賦予萬物人性,在他筆下,動物並非一「野」字就能道盡,牠們獨樹一格的個性,就展現在日常生活中各樣微小的反應之中。 動物們演化出各項絕技,是天生的求生高手 除了感性的傾訴對自然的傾慕,湯姆森也以科學的視角檢視了哺乳動物們身懷的絕技。 不論是體型巨大如象,還是小如家鼠的生物,都有其致勝生存方式。牠們是天生好手,隨著棲地的不同演化出各樣讓人類驚奇的能力。比如北極熊,他厚實多層的毛皮不但能耐得住極地的寒冷,能完美融入其生活環境,還在狩獵海豹時發揮了令人驚異的絕佳隱身效果。生活在另一極端氣候地區的駱駝,則因應沙漠的嚴苛環境,蹄特化成適合在沙地漫步的構造,還在背上自備食糧倉。 人類必須仰賴衣服、工具等外物才能獲得飽暖,當我們跟著湯姆森的筆鋒探看其他哺乳動物天生的精妙構造與求生技能,便能夠從汲汲於自身生存的努力之中抬頭,看見與我們並行的自然界生命,是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之下,用與生具備的天賦活出讓人驚異的璀璨生活。 在文明腳步加速之時,必須保有自然 從湯姆森的書寫之中,我們也可以看到日趨緊張的人與自然關係。這尤其展現在那些與人類生活圈相近、重疊的動物身上,例如狐狸,他為這活躍於英國淺山的生物叫苦,說比起牠們從畜欄偷走的幾隻雞,人們狩獵、開墾林地的行為還更惡劣;他也提及人類夾帶文明利器奮進為開發的自然,如何造成了歐洲野牛族群的殞落。 文明與自然的平衡是湯姆森本書底層的憂慮,他深切思量人類生存範圍的擴張,和自然生物生活領域的縮小情況,指出自然並非取之不竭,而失衡將會為人類文明帶來衝擊性的後果。他對此反思自問:「問題在於,人類面對自己犯下罪孽,是否能夠洗心革面?」 從哺乳動物身上,我們能學到什麼? 人是哺乳動物,然而我們卻是哺乳動物家族裡,唯一一種會系統性分析其他動物的,甚至自己也不放過。觀看與我們同屬哺乳綱的生物們,人類可以更加了解各樣的生命在廣闊自然中各自扮演著什麼角色,也能藉由觀察牠們的生活、習性、性格,找到人與其同與不同之處,在更加定義人自身的同時,也反思至今對待自然的態度是否合適?期許能以更不帶分別,更同情的眼光審視這世界,讓生命更開闊。 湯姆森的觀察平實、細膩,帶有最溫暖的關懷和對自然之美的讚頌,在他的筆下,生命是綿延不絕,隨新生命誕生而不斷擴展,永不結束的傳世卷軸。我們每卷動一分,就越能了解自身所處大地的豐富樣貌,發現潛藏在每一雙獸目背後的真理,每一個微小動作背後的深意,每一次閱讀,都能自最細微之處有更新的體會。 科技的腳步雖然快速,但觀察、發現是從不退不的科學基礎,感性與同情則是永不褪色的溫柔關照。就讓我們張大眼睛,和湯姆森一起觀察這世界的最細微之處,一窺龐大深邃的生命奧秘。 「希望本書能引導更多人與我們共享最深刻的生命之喜。」 媲美法布爾如詩的昆蟲觀察、布封生動的自然史 用科學之眼看萬物的奧妙 以感性擁抱最深刻的自然真理 如果生命是部循環不終的電影,動物即是演繹其奧妙的存在。 約翰.亞瑟.湯姆森爵士明白這道理,他奉獻一生於教學、書寫,深掘野性與人性、自然與文明間看似對立卻暗暗相連的紐帶,並因在學術的貢獻被追封為爵士。本書為其著作《簡明自然史》(The Outline of Natural History)的第一部分,收錄他對哺乳動物的細緻觀察。他用一雙善於觀察的眼,看出哺乳動物們特殊行為背後的用意;用一顆總是想著要歸納全世界的聰明腦袋,從地毯式細密的觀察之中理出了演化之路方向的奧秘,和在食色、生育之中演繹出的豐富生命意義;更用一顆細膩善感的心,感知牠們在野外林地求生的喜與苦。 動物們天生有迷人的氣質 不同於達爾文硬派的科學書寫,湯姆森筆下的動物們形象更活潑、靈動,帶有純粹的欽佩與熱愛,從不吝於讚美這些自然造物的美麗,書及人們的偏見時,他總是忍不住為動物們平反。 他誠心讚嘆松鼠,牠們嬌小的身軀與蓬鬆大尾構成了絕妙的美感平衡,棕紅毛色更賞心悅目,連看著人的眼神都討人喜歡。對於詩人老嫌蝙蝠長得醜,還總是喜歡用「像蝙蝠一樣瞎」這種譬喻,湯姆森憤憤發出不平之鳴,因為在他眼裡,蝙蝠的長相有種古怪的趣味,牠們失去的視覺則由更敏銳的感知取代,全身上下都是演化的精妙結果,堪稱自然的傑作。 在湯姆森筆下,萬物無一不美,而且美得深刻。 動物們華麗的毛皮和靈活的動作是美,牠們萬千變化的外貌和構造也是美,那是凝聚了漫長時間締造而成的生命模樣,展現了自然的和諧與平衡。 野生動物其實不野,牠們很有人性 對湯姆森而言,動物並非無法與我們毫無交集的野獸,牠們也有與人心意相通之時,而且時常展現與人雷同的性格。 他替大猩猩澄清,說牠們的兇猛其實在虛張聲勢,只因不想與人衝突,絕非人們以為的那樣野蠻;他說黃鼠狼令人肅然起敬,因為牠能英勇無懼的挑戰體型比自己還大的獵物;岩羊之所以沒什麼天敵,原因來自牠總是三思後行、安全至上的個性;麋鹿則是酷愛安靜,忍受不了騷擾,因此一被獵人包圍就愛逞血氣之勇。 至於沒事就愛躺在岸上做日光浴的海象,湯姆森寫道牠們的守望相助模式有些懶散,一點也不兢兢業業,總是偶然想起才起身查看四周有沒有危險,與牠們堆疊岸上、眼睛半閉的形象真是相輔相成。 湯姆森以人的角度揣摩萬物,同時賦予萬物人性,在他筆下,動物並非一「野」字就能道盡,牠們獨樹一格的個性,就展現在日常生活中各樣微小的反應之中。 動物們演化出各項絕技,是天生的求生高手 除了感性的傾訴對自然的傾慕,湯姆森也以科學的視角檢視了哺乳動物們身懷的絕技。 不論是體型巨大如象,還是小如家鼠的生物,都有其致勝生存方式。牠們是天生好手,隨著棲地的不同演化出各樣讓人類驚奇的能力。比如北極熊,他厚實多層的毛皮不但能耐得住極地的寒冷,能完美融入其生活環境,還在狩獵海豹時發揮了令人驚異的絕佳隱身效果。生活在另一極端氣候地區的駱駝,則因應沙漠的嚴苛環境,蹄特化成適合在沙地漫步的構造,還在背上自備食糧倉。 人類必須仰賴衣服、工具等外物才能獲得飽暖,當我們跟著湯姆森的筆鋒探看其他哺乳動物天生的精妙構造與求生技能,便能夠從汲汲於自身生存的努力之中抬頭,看見與我們並行的自然界生命,是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之下,用與生具備的天賦活出讓人驚異的璀璨生活。 在文明腳步加速之時,必須保有自然 從湯姆森的書寫之中,我們也可以看到日趨緊張的人與自然關係。這尤其展現在那些與人類生活圈相近、重疊的動物身上,例如狐狸,他為這活躍於英國淺山的生物叫苦,說比起牠們從畜欄偷走的幾隻雞,人們狩獵、開墾林地的行為還更惡劣;他也提及人類夾帶文明利器奮進為開發的自然,如何造成了歐洲野牛族群的殞落。 文明與自然的平衡是湯姆森本書底層的憂慮,他深切思量人類生存範圍的擴張,和自然生物生活領域的縮小情況,指出自然並非取之不竭,而失衡將會為人類文明帶來衝擊性的後果。他對此反思自問:「問題在於,人類面對自己犯下罪孽,是否能夠洗心革面?」 從哺乳動物身上,我們能學到什麼? 人是哺乳動物,然而我們卻是哺乳動物家族裡,唯一一種會系統性分析其他動物的,甚至自己也不放過。觀看與我們同屬哺乳綱的生物們,人類可以更加了解各樣的生命在廣闊自然中各自扮演著什麼角色,也能藉由觀察牠們的生活、習性、性格,找到人與其同與不同之處,在更加定義人自身的同時,也反思至今對待自然的態度是否合適?期許能以更不帶分別,更同情的眼光審視這世界,讓生命更開闊。 湯姆森的觀察平實、細膩,帶有最溫暖的關懷和對自然之美的讚頌,在他的筆下,生命是綿延不絕,隨新生命誕生而不斷擴展,永不結束的傳世卷軸。我們每卷動一分,就越能了解自身所處大地的豐富樣貌,發現潛藏在每一雙獸目背後的真理,每一個微小動作背後的深意,每一次閱讀,都能自最細微之處有更新的體會。 科技的腳步雖然快速,但觀察、發現是從不退不的科學基礎,感性與同情則是永不褪色的溫柔關照。就讓我們張大眼睛,和湯姆森一起觀察這世界的最細微之處,一窺龐大深邃的生命奧秘。
約翰.亞瑟.湯姆森爵士 約翰.亞瑟.湯姆森(J. Arthur Thomson)(1681-1933) 出身蘇格蘭,1899到1930年間,作為博物學的特聘教授(Regius professor)任教於英國的阿伯丁大學(University of Aberdeen),教授動物學和生物學,對軟珊瑚的研究尤其知名。1930年他退休時獲得加冕,成為約翰.亞瑟.湯姆森爵士。湯姆森致力於科普寫作與教學,涉獵的研究範圍寬廣,除了動、植物、演化等,他也著重探究於自然與宗教這兩學科的衝突,著有《何謂人?》(What Is Man? (1923))、《科學和信仰》(Science and Religion (1925))、《科學簡史》(1~4冊)(The Outline of Science Vol.1~4)等。 張毅瑄 台大化學系、台大歷史研究所畢業,目前專職翻譯,譯有《非凡物種:形塑人類文化、改變世界的25個自然造物》、《The Danger Zone世界歷史》、《如何成為恐龍探險家》等書。 聯絡信箱:epictetu@hotmail.com
與路共生:道路生態學
我們的星球【藍星+綠
遠東冰原的貓頭鷹
座頭鯨赫連麼麼:小說
國家地理終極昆蟲百科
超微昆蟲圖鑒
傷獸之島:我當野生動
黑潮尋鯨:遇見噴風的
重返藍色星球:發現海
鳥兒在唱歌:生活與藝
為了保障您的權益,新絲路網路書店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七天的鑑賞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鑑賞期內寄回(以郵戳或收執聯為憑),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內外包裝、隨貨文件、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