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
註冊
|
會員中心
|
結帳
|
培訓課程
魔法弟子
|
自資出版
|
電子書
|
客服中心
|
智慧型立体會員
書名
出版社
作者
isbn
編號
5050魔法眾籌
|
NG書城
|
國際級品牌課程
|
優惠通知
|
霹靂英雄音樂精選
|
大災變:你必須面對的全球失序真相
此作者無相關書籍
文學小說
文學
|
小說
商管創投
財經投資
|
行銷企管
人文藝坊
宗教、哲學
社會、人文、史地
藝術、美學
|
電影戲劇
勵志養生
醫療、保健
料理、生活百科
教育、心理、勵志
進修學習
電腦與網路
|
語言工具
雜誌、期刊
|
軍政、法律
參考、考試、教科用書
科學工程
科學、自然
|
工業、工程
家庭親子
家庭、親子、人際
青少年、童書
玩樂天地
旅遊、地圖
|
休閒娛樂
漫畫、插圖
|
限制級
記疫:臺灣人文社會的疫情視野與行動備忘錄
作者:
林文源與「記疫」團隊
分類:
科學•自然
/
一般•科普
出版社:
網路與書
出版日期:2022/12/12
ISBN:9786267063149
書籍編號:kk0560567
頁數:468
定價:
580
元
優惠價:
79
折
458
元
書價若有異動,以出版社實際定價為準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目前無庫存量,讀者下訂後,開始進入調書程序,一般天數約為2-10工作日(不含例假日)。
團購數最低為 20 本以上
評價數:
(請將滑鼠移至星星處進行評價)
目前平均評價:
文字連結
複製語法
記疫:臺灣人文社會的疫情視野與行動備忘錄
圖片連結
複製語法
分
享
內容簡介
作者介紹
書籍目錄
同類推薦
以「記疫」之名, 我們一同記錄三年走過的疫情起伏, 累積未來面對危機的共存基礎。 * 臺灣人社學者跨界視野 * * 千人精選日常記疫風景 * * 抗疫期間實際行動見證 * * 三年疫情完整年表紀事 * 八大主題、百篇文章,綜觀抗疫之路的思辨軌跡與局勢演化, 深刻思考後疫情時代共同體的「新日常」樣態。 《記疫》八大主題 【經濟與科技新常態】 【後疫情時代的自然、生態與風險】 【後疫情社會的公民、人權與民主治理】 【心靈與情感的新日常】 【後疫情時代的知識與文化】 【防疫第一線新日常】 【後疫情國際衛生治理與臺灣定位】 【後疫情共同體的心理社會價值】 跨界學者視野(按姓名筆劃排序) 杜文苓/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特聘教授 李尚仁/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李宜澤/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李建良/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 李柏翰/臺灣大學全球衛生學程助理教授 邱大昕/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社會學與社會工作學系教授 林子倫/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暨公共事務研究所副教授 林宗弘/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林建甫/臺灣大學經濟系名譽教授 林益仁/臺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副教授 林耀盛/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暨研究所專任教授 徐美苓/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特聘教授 陳美智/亞洲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 陳美華/中山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陳美霞/成功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特聘教授 陳嘉新/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連賢明/政治大學財政系教授 黃俊儒/中正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特聘教授 趙恩潔/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蔡友月/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蔡甫昌/臺灣大學醫學院教授 劉紹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 ․以及精選「人社風景」、「記疫行動」數十位各界作者選文分享! ․「記疫」網站 +《記疫臺灣》紀錄片,共三集:口罩背後/疫正當中/大疫家園 相關資訊連結(「記疫」國圖典藏):https://covid19.ncl.edu.tw/ 【簡介】 因應百年大疫,「記疫」計劃持續推動網站、演講、紀錄片、Podcast等各面向的探討與記錄,累積了數百個組織與上千名作者的參與。本書從中精選22位學者及數十名作者的寫作,共有八大主題,涵蓋疫情間與後疫情階段的各項議題,每個議題都由「記疫風景」、「人社分析」與「行動記疫」構成。其中的人社分析來自我們在全國各地舉辦的座談會時,各領域專家學者深入淺出的對話發展而成;也嘗試匯集各界經驗與行動。在過去兩年多的時間裡,我們都能體會防疫體制並非單一網絡,其運作仰賴各界合作。如同疫調過程彰顯出個人在疫情中的各種活動、連結與蹤跡,面對疫情的考量交織著各種慣性與情境理性,如醫護、警消、鄰里長的使命與壓力、移工的污名與日常、各種產業的經濟考量、運輸業的責任與壓力、分眾的兩岸情結與政治偏好、各種弱勢者看不見的壓力、母職的工作負擔、眾人生活變與不變、生涯規劃與展望、鄰里凝聚合作與猜疑獵巫、全球移動者的新常態、海外臺灣人的世界觀察與自救、科技產業與股民的起伏、邊緣群體的恐慌與污名、政客的投機與見獵心喜等,這些都未必在某一瞬間是翻轉社會的決定性事件,但卻點點滴滴地,以各自方向位移著社會。本書試圖綜觀回顧上述種種現象,關注不同經驗的多元視野,深刻記錄三年疫情的多面社會現象與省思,從試煉中累積臺灣社會未來面對重大危機的共同基礎。 【記疫的三種練習】 ․記疫做為「集體參與」的練習 這些經驗與反思中所交錯折射浮現疫情的在地人文與社會樣貌,都是此重大社會危機的堅實後盾,不但證實疫情不斷開啟人社領域參與貢獻的可能性與必要性,也是累積人社知識社群共同學習的機會。 ․記疫做為「共存」的練習 本書蒐集了疫情中的大眾日常,盡力保留這些轉瞬即逝的片段,期待有助累積公共反思的資產。社會中你我的無數行動都同時在切割、縫補,也同時有更多持續介入、想像著更好社會的努力。這些就是人文社會本身的樣貌,也是我們共存的多重面向。 ․記疫做為「認識在地」的練習 我們可以說「記疫」是一種「在地認識論」。疫情暴露全球化產業長鏈「及時」模式的缺失,因而必須轉向「以防萬一」的在地短鏈模式。臺灣的疫情策略與表現,不正是改變臺灣習於歐美知識與政策風潮的及時快速追隨慣性,轉為正視在地萬中選一、獨特處境的短鏈模式?指出這個不同的認識策略,有助於提醒各種意義下的知識與政策模仿慣性,轉向在地公共經驗資產,探索未來。
林文源 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暨「記疫」團隊總籌劃。「記疫」團隊集結數百臺灣人文社會領域之大學院系、學會、圖書館、傳播媒體、書店、出版社、網路自媒體與非營利組織等單位,邀請包括數百位人文社會學者及上千位各界作者,共同記錄疫情中的臺灣人文社會風貌與反思。本書精選「記疫」團隊之網站、紀錄片與活動成果。
處長序(林明仁) 總計畫主持人序(蔡甫昌) 出版者序(郝明義) 前言:記疫的三種練習(林文源) 團隊記疫 __記疫現場的蝴蝶(王盈舜) __人如何判斷真假(陶振超) __疫情對醫學教育的三個挑戰(蔡博方) __疫情之下的醫學人文教育省思(鄭昌錡) __見微知著,反思不止(蔣顯斌) 疫情時間軸/大事紀 1.經濟與科技新常態 記疫風景 人社分析 新冠疫情的經濟衝擊與未來發展(林建甫) 新冠疫情的新經濟危機(連賢明) 行動記疫 2.後疫情時代的自然、生態與風險 記疫風景 人社分析 疫情時代:臺灣的環境風險與轉型契機(杜文苓) 原鄉記疫:一個傳統生態知識的觀點(林益仁) 行動記疫 3.後疫情社會的公民、人權與民主治理 記疫風景 人社分析 COVID-19疫情下的民主法治人權圖像:臺灣視角(李建良) 新冠疫情時代的臺灣網路公民科技:新型態協力治理模式的崛起 (林子倫、蔡甫昌) 臺灣COVID-19疫情的風險治理初探(林宗弘) 行動記疫 4.心靈與情感的新日常 記疫風景 人社分析 「礙」在瘟疫蔓延時:身心障礙者的防疫經驗(邱大昕、陳美智) 由物出發,終歸於世:疫情中的針具以及其他(陳嘉新) 民主之神:抗爭、仲裁與宗教防疫(趙恩潔) 行動記疫 5.後疫情時代的知識與文化 記疫風景 人社分析 在原來的生活裡流離失所:疫情下的人際互動與學習情境(李宜澤) 新冠肺炎疫情的最壞與最好時代:疫苗、謠言與傳播(徐美苓) 假新聞、陰謀論與意識形態:疫情中的科學溝通(黃俊儒) 行動記疫 6.防疫第一線新日常 記疫風景 人社分析 拆解「人與人的連結」:性別、污名與科學防疫(陳美華) 反思防疫:掙脫個人主義,回歸預防性、公共性、集體性與組織性(陳美霞) 國產疫苗緊急使用授權之反思(蔡甫昌) 行動記疫 7.後疫情國際衛生治理與臺灣定位 記疫風景 人社分析 疫病與政治:COVID-19與美國大選(李尚仁) COVID-19與後瘟疫政治:重新想像全球傳染病防治(李柏翰) WHO、新冠病毒與臺灣例外的國家治理(蔡友月) 行動記疫 8.後疫情共同體的心理社會價值 記疫風景 人社分析 暗影下透光:後疫情/新常態下的共同體(林耀盛) 擺渡紀錄,為了驀然回首後的省思(劉紹華) 告別三年疫情之後與之前(郝明義) 行動記疫
怪奇事物所:你知道嗎
鐵道的科學(暢銷修訂
令人大開眼界的貓頭鷹
齒顎不正:一個隱藏的
基礎建設全圖解:秒懂
臺灣藥用植物圖鑑(典
機器中的惡魔:從薛丁
臺灣熱帶植物圖鑑
喬木與蔓藤賞花圖鑑
量子意識論,跨越感知
為了保障您的權益,新絲路網路書店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七天的鑑賞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鑑賞期內寄回(以郵戳或收執聯為憑),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內外包裝、隨貨文件、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