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
註冊
|
會員中心
|
結帳
|
培訓課程
魔法弟子
|
自資出版
|
電子書
|
客服中心
|
智慧型立体會員
書名
出版社
作者
isbn
編號
5050魔法眾籌
|
NG書城
|
國際級品牌課程
|
優惠通知
|
霹靂英雄音樂精選
|
劃掉劃掉劃掉
此作者無相關書籍
文學小說
文學
|
小說
商管創投
財經投資
|
行銷企管
人文藝坊
宗教、哲學
社會、人文、史地
藝術、美學
|
電影戲劇
勵志養生
醫療、保健
料理、生活百科
教育、心理、勵志
進修學習
電腦與網路
|
語言工具
雜誌、期刊
|
軍政、法律
參考、考試、教科用書
科學工程
科學、自然
|
工業、工程
家庭親子
家庭、親子、人際
青少年、童書
玩樂天地
旅遊、地圖
|
休閒娛樂
漫畫、插圖
|
限制級
寫字療疾:臺灣文學中的疾病與療癒
作者:
編者:李欣倫
分類:
文學
/
經典散文
叢書系列:綠蠹魚Read It
出版社:
遠流
出版日期:2023/8/30
ISBN:9786263611900
書籍編號:kk0571012
頁數:280
定價:
420
元
優惠價:
79
折
332
元
書價若有異動,以出版社實際定價為準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目前無庫存量,讀者下訂後,開始進入調書程序,一般天數約為2-10工作日(不含例假日)。
團購數最低為 20 本以上
評價數:
(請將滑鼠移至星星處進行評價)
目前平均評價:
文字連結
複製語法
寫字療疾:臺灣文學中的疾病與療癒
圖片連結
複製語法
分
享
內容簡介
作者介紹
書籍目錄
同類推薦
寫字療疾:臺灣文學中的疾病與療癒 內容簡介 26位作者合寫,反映時代的疾病之書。 瞭解臺灣「疾病文學」的重要讀本。 疾病編年,文學度日。 寫給曾經、正在或即將被疾病考驗的我們。 疾病是人類共同的、普遍的、恆久的身體經驗,並與人類的社會、政治、環境等多面向有著複雜交錯的關係。疾病書寫反映時代,如何與疾病共存,是所有人類的共同課題。 《寫字療疾》由26位作家、學者、醫師共同刻畫臺灣疾病的多元面貌,針對臺灣文學中經常書寫的傳染病、精神疾病、集體創傷、慢性病以及近年來備受重視的長照等五大主題。內容從疾病文學擴及醫療史、生活史與醫療從業人員、患者的前線觀點。從作家如何將疾病體驗轉化為創作力量,延伸至疾病的社會與歷史背景的探討。 還好有文學,還好作家記錄下大疫病與小毛病,見證銘刻在身心上的傷痕,抒發與慢性病共處及陪伴老病的心路,於是,文學提供了另一種療方,供我們在漫漫長夜的疫病中度日。 「記疫行動,讓愛蔓延」聚焦於傳染病在臺灣文學中的圖景,林秀蓉介紹日治時期患有肺結核的作家楊逵、鐘理和,將疾病符號化為動能,成為反抗殖民政府與帝國主義的利器。黃宗潔回顧SARS與COVID-19期間,作家如何以文字回應、見證疫情,並藉由文學連結彼此。紀大偉則回顧不同世代作家對愛滋病的描寫。梁秋虹介紹梅毒成為小說家隱喻資本主義和殖民威權的毒害之物。許宏彬回顧臺灣傳染病歷史,看似成效良好的隔離防疫政策,其實也是高壓統治的結果。醫生作家黃信恩介紹結核病的醫療知識,以及文學中的疫病和痲瘋。 「憂鬱來襲,書寫自療」呈現作家筆下的瘋狂、憂鬱症與躁鬱症圖像。廖淑芳從日治臺灣小說的女瘋子談起,瘋魔的背後隱藏著被男性壓迫的痛苦。李癸雲介紹女詩人將憂鬱症的身心狀態具象化,進一步探討書寫能否療癒。李欣倫探究作家如何具象體現了憂鬱症之體感,抵抗內心風暴,甚至能理解憂鬱症餽贈的陰影之美。王浩威追索憂鬱的來源,從最早記載憂鬱的古巴比倫帝國石板到現代醫學史,帶領讀者穿梭千年,思索瘋狂。 「指認創傷,修復記憶」談天災、戰爭及白色恐怖在人們身心留下不可磨滅的傷痕。許劍橋呈現作家筆下的九二一震災,造成人心的恐懼與創傷。宋玉雯評介臺灣小說家書寫的戰爭後遺症,如噩夢、失眠,譫妄和精神崩潰。朱嘉漢關注白色恐怖記憶的書寫,期望每一個傷口,都能找到適合的方式發聲。李雪莉聚焦少年工與移工的「傷」與「殤」,「殤」的恐怖不僅鍛鑄於身,更在他們飽受磨難的內心鑿痕。阿布則從醫學背景介紹精神疾病患者的「創傷後壓力疾患(PTSD)」,以詩意筆法將創傷具體化為陰影,如幽魂。 在「慢病緩療,與病共存」中,陳佩甄探討紀錄乳癌的散文,評介平路、隱匿等作家如何以文字直面自身罹患乳癌的經驗,藉此重新度量時間。栩栩從慢性病的「慢」談起,由於療程長,共病成為一門學問。陳宗暉介紹三位同為慢性病人的作家,如何因為閱讀與寫作而互相療癒。吳妮民描述慢性病被時間定義,而癌病迫使人正視時間,也重新定義了時間。除了西醫治療,中醫漢方也成為慢性病患者的選項,蔣竹山從日治時期的臺灣報刊中介紹人參的故事。 在「陪伴長者,照亮長路」中,石曉楓介紹臺灣作家照護老年父母的艱辛歷程與書寫,也透過照護至親的歷程照見自我。張郅忻聚焦於臺灣長照產業的生力軍——來自異鄉的移工,還有女性照顧者對高齡者的陪伴。蔣亞妮介紹醫事作家的散文,理性平衡感性,展現疾病書寫新途。劉介修分析高齡者疾患的複雜度,聲聲叩問著關於高齡、健康與照護的多重敘事。 書末於附錄附上臺灣文學館「寫字療疾」展覽的簡介與圖片,在展期結束後仍能留下紀錄。 ◎本書作者:林秀蓉、黃宗潔、紀大偉、梁秋虹、許宏彬、黃信恩、廖淑芳、李癸雲、李欣倫、王浩威、許劍橋、宋玉雯、朱嘉漢、李雪莉、阿布、陳佩甄、栩栩、陳宗暉、吳妮民、蔣竹山、石曉楓、張郅忻、蔣亞妮、劉介修、王嘉玲、黃偉誌(依文章順序排列) 好評推薦 林巾力(國立臺灣文學館館長)、陳耀昌(醫師作家╱臺大醫學院教授)——專文推薦 平路(作家)、宋尚緯(作家)、林黛嫚(作家)、郭強生(作家)、楊斯棓(《人生路引》作者)、廖梅璇(作家)、鍾文音(作家)、隱匿(詩人)——一致推薦(依姓名筆畫排序)
策劃單位簡介 國立臺灣文學館 國立臺灣文學館,設立於2003年,座落於1916年建造的古蹟「臺南州廳」,是國家級的文學專業博物館。臺文館典藏有臺灣多元族群的文學文物,並發揮研究、展示的能量,傳遞過去的豐富文學史、串聯當代的繽紛創作力。臺灣文學館也是臺灣最重要的文學政策推動機構,擔負臺灣文學外譯、國內館舍結盟、專業紙類修復、跨域媒體改編等任務。 主編簡介 李欣倫 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著有論著《苦難敘事與身體隱喻:從身體感知的角度閱讀當代女作家作品》,散文則有《藥罐子》、《此身》、《以我為器》及《原來你什麼都不想要》等,《以我為器》獲2018年國際書展非小說類大獎,亦入選《文訊》「21世紀上升星座:1970後台灣作家作品評選」中二十本散文集之一,近年散文集入圍台灣文學館金典獎、Openbook年度好書,散文作品也收入年度散文選及數種散文選集中。
目錄 【推薦序】文學發聲,指認病痛╱林巾力 【推薦序】憂鬱樹與萬壽果╱陳耀昌 【導讀】疾病編年,文學度日:寫給受折磨的我們╱李欣倫 記疫行動,讓愛蔓延 貧窮是疾病的溫床:楊逵、鍾理和小說中的沉痾語境╱林秀蓉 當我們再次仰望星空:疫情時代的寫作╱黃宗潔 汙名,讓我們更閃亮:臺灣文學的愛滋顯影╱紀大偉 【特寫】玫瑰的名字:速寫梅毒文學史╱梁秋虹 【特寫】從抵抗、習慣到準備:傳染病與防疫措施╱許宏彬 【特寫】傳染病老地圖:文學作為一種公衛印記╱黃信恩 憂鬱來襲,書寫自療 文明的外邊:臺灣文學的癲狂史╱廖淑芳 詩歌作為抗抑鬱劑:談臺灣當代女詩人的憂鬱書寫與自療可能╱李癸雲 書寫,用以抵禦內心冰火風暴:臺灣作家筆下的躁與鬱╱李欣倫 【特寫】當正常也是一種瘋狂:觀看千年憂鬱記事╱王浩威 指認創傷,修復記憶 共震•共存:天災書寫的創痛與修復╱許劍橋 指認創傷:戰後臺灣小說中的戰爭記憶與情感書寫╱宋玉雯 記憶與失語:白色恐怖的傷痕如何言說?╱朱嘉漢 險地孤生:來自勞動體制邊緣的傷與殤╱李雪莉 【特寫】創傷的幽靈:如何看見與對待創傷經驗╱阿布 慢病緩療,與病共存 與病共存:臺灣當代(乳)癌症散文的多重時間性╱陳佩甄 慢老,久病,故事多:當慢性病進入疾病書寫╱栩栩 生病如果是一趟自助旅行:三位臺灣作家的痊癒路上╱陳宗暉 【特寫】時間的命題:慢性病與癌症╱吳妮民 【特寫】食補・養生・人參小史:日治臺灣人參的社會生命史╱蔣竹山 陪伴長者,照亮長路 照護至親,照見自我:作家的中年練習題╱石曉楓 照亮長路:熟悉又陌生的照護者╱張郅忻 節制的深情:當醫學遇見文學╱蔣亞妮 【特寫】他們都說我「沒有病」:高齡、健康與照護的多重敘事╱劉介修 附錄 展覽簡介 寫字療疾:罅隙中的粼光╱王嘉玲、黃偉誌 作者簡介 展覽資訊
富士山今天也是好天氣
大地上的家鄉
刺蝟抱月亮(附贈首刷
刺蝟抱月亮
每個轉彎,都是人生:
無限恨:百年離騷記事
再見鋼琴
顯影記
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暢
間隙:寫給受折磨的你
為了保障您的權益,新絲路網路書店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七天的鑑賞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鑑賞期內寄回(以郵戳或收執聯為憑),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內外包裝、隨貨文件、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