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
註冊
|
會員中心
|
結帳
|
培訓課程
魔法弟子
|
自資出版
|
電子書
|
客服中心
|
智慧型立体會員
書名
出版社
作者
isbn
編號
5050魔法眾籌
|
NG書城
|
國際級品牌課程
|
優惠通知
|
霹靂英雄音樂精選
|
中外歷史大事酷搜本
.
赤道上的極地:新加坡
文學小說
文學
|
小說
商管創投
財經投資
|
行銷企管
人文藝坊
宗教、哲學
社會、人文、史地
藝術、美學
|
電影戲劇
勵志養生
醫療、保健
料理、生活百科
教育、心理、勵志
進修學習
電腦與網路
|
語言工具
雜誌、期刊
|
軍政、法律
參考、考試、教科用書
科學工程
科學、自然
|
工業、工程
家庭親子
家庭、親子、人際
青少年、童書
玩樂天地
旅遊、地圖
|
休閒娛樂
漫畫、插圖
|
限制級
度量瘋狂:精神疾病和世界衛生組織的科學主義
Mad by the Millions: Mental Disorders in the Age of World Citizenship Experts and Technology
作者:
吳易叡
譯者:
湯家碩
分類:
社會•人文•史地
/
歷史地理
叢書系列:左岸科學人文
出版社:
左岸文化
出版日期:2024/10/23
ISBN:9786267462218
書籍編號:kk0589795
頁數:352
定價:
500
元
優惠價:
79
折
395
元
書價若有異動,以出版社實際定價為準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目前無庫存量,讀者下訂後,開始進入調書程序,一般天數約為2-10工作日(不含例假日)。
團購數最低為 20 本以上
評價數:
(請將滑鼠移至星星處進行評價)
目前平均評價:
文字連結
複製語法
度量瘋狂:精神疾病和世界衛生組織的科學主義
圖片連結
複製語法
分
享
內容簡介
作者介紹
書籍目錄
同類推薦
度量瘋狂:精神疾病和世界衛生組織的科學主義 內容簡介 ◉台灣為何一度成為世界衛生組織的精神醫學研究中心? 2023年國際行為與社會科學史學會凱隆書獎(Cheiron Book Prize)決選 同時去殖民化,卻又援引殖民時期的資料;想要平等合作,卻又不免依循相同訓練背景,產生同質化研究方法;想要超越國家,卻又不免抱持民族國家的夢景。 二次大戰後,和平降臨,隨著「世界公民」理念的興起,「如何衡量人類集體的心理健康?」這個世界衛生組織的願景,隨著科學與技術的創新、人員組織的新設計、各式資金的啟用,以及理論層次上的反省,逐漸落實成形。 在這個跨國、跨專業的全球冷戰網絡裡,台灣人林宗義醫師扮演了關鍵的重要角色。他是誰?為何有能力擔任主持精神醫學計畫的大任?冷戰的地緣政治因素如何影響此全球計畫的進展?專家(精神科醫師、人類學家、社會學家、流行病學家…)如何協商出全球普世性的標準,同時又能涵納多元文化價值?什麼樣的組織設計,才能有利各國合作?成就了什麼,又失落了什麼?這段歷史又如何引領出當今精神醫學、全球公衛的樣態? 作者身體力行,進行地理大尺度的跨國檔案追尋,從檔案文獻、會議紀錄、醫學論著及口訪資料,一步步拼湊出這段歷史的軌跡。前半部從世界衛生組織出發,後半部從台灣角度重新出發,「雙向書寫」世界衛生組織運行的面貌,描繪「中心」與「地方」的互動,期許台灣成為一種方法學。 推薦人 王秀雲 成功大學醫學系人文暨社會醫學科教授 王文基 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所特聘教授 吳佳璇 遠東聯合診所身心科主治醫師,作家 吳易澄 新竹馬偕醫院精神科主任 胡海國 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精神科名譽教授、精神健康基金會董事長 陳嘉新《每個人都是精神官能症》作者、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教授 各界好評 精神/心理疾病是否放諸四海皆同?這個問題涉及了不同文化有關正常與異常的分野、精神疾病如何比較、測量與分類,甚至可擴及至全球性地改善精神衛生如何可能。要回答這組問題並發展出行動方案,是一大挑戰。本書《度量瘋狂》是關於戰後的世界衛生組織(WHO)中的科學家與精神科醫師在「世界公民」、「去殖民」的理念與全球化的企圖下,所進行的相關研究與行動。書中提供了豐富精彩的歷史案例,引人入勝。例如,疾病分類無疑是全球標準化的關鍵。在戰後統計技術的發展下,分類系統的修改(ICD,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是重要的工程。本書的原文版已為跨國精神醫學史及國際組織史開拓新的議題與方向,引起不少的關注與好評,中譯本的問世將能進一步擴大社群,引發討論,進而深化我們對相關議題的歷史性理解。——王秀雲(成功大學醫學系人文暨社會醫學科教授) 迄今關於精神醫學診斷的歷史,大多從藥商利益、生物精神醫學的興起、病患經驗與身分如何重新形塑等角度切入。《度量瘋狂》相當細緻且全面地剖析一九五〇-一九七〇年代,世界衛生組織附屬的精神疾病相關研究團體,如何在二戰之後「去殖民」及「世界公民」的理想下,在西方與非西方世界推動跨國的精神疾病研究。除了梳理當時此項研究的時代背景及地緣政治,吳易叡教授十分精闢地描繪該研究團隊的組織文化、內在的張力、特殊的知識分工型態(跨國企業加上外包制的加工出口區),以及運用的各項研究技術。在紀錄與分析精神醫學專家的研究活動時,作者特別著重「標準化」的診斷系統是如何形成。對台灣讀者而言,書中關於林宗義醫師的篇章,清楚呈現當時非西方社會的知識菁英如何在困境與機會交織的夾縫中,在國際學界找到一席之地,甚至發揮不小的影響力。此外,不同於其他論著對精神醫學發展較為單向與直白的批評,《度量瘋狂》除了凸顯相關研究人員崇高的理想,也點出該跨國研究計畫乃至一般國際團體內存的矛盾與盲點,極具洞見。《度量瘋狂》使用大量檔案文獻,醫學論著及口訪資料,視野宏大,分析縝密,為晚近醫學史、科學史及科技研究(science studies)的力作。——王文基(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所特聘教授) 《度量瘋狂》爬梳了世界衛生組織(WHO)在1950~1970年代,從全球各地召集了一群關注心理衛生的精神科醫師、社會學家與人類學者,本著樂觀、且近乎浪漫的世界公民與國際科學主義精神,推展精神醫學診斷標準化的工作。 身為21世紀的台灣精神科醫師,或多或少都聽過前輩們積極參與WHO的事蹟,尤其是第一任心理衛生工作小組召集人林宗義教授的種種傳奇。如果沒有吳易叡的研究,再現他們的身影與學思歷程,青史幾已成灰。 雖然作者批判世界衛生組織總部的運作方式像一家公司,參與的會員國則像加工出口區,並質疑標準化診斷工具的產出過程,淡化了文化差異與忽略了冷戰脈絡,卻又從他稱這群學者「夢景」團隊,感受到作者的溫柔。——吳佳璇(遠東聯合診所身心科主治醫師,作家) 「醫學」是相當晚熟的「科學」;對比於醫學各領域的發展史中,「精神醫學」更難以科學之姿立足,如今卻也成為主流的助人工具,這個過程絕非偶然。《度量瘋狂》爬梳了精神醫學的近代發展過程;相較於專注在某些特定疾病或治療技術的演變,本書所探究的問題在於精神醫學如何在戰後人類歷經了巨大的衝擊後,在既是命定般又不失巧合的前提下,逐漸長成我們當今所熟悉的樣貌。在全球社會多元的地緣政治因素與文化脈絡下,人們的心智狀態是否是能夠相互翻譯並被理解呢?這段歷史挑戰了科學史中所謂典範之不可共量性的預設,也讓我們看見過程中不同專業領域的行動者如何並肩合作,抑或分道揚鑣的軌跡。 本書的另一個特點,是從全球的視野下思索台灣。在當代全球政治氛圍中,往往被全球衛生官僚組織排除在外的台灣,曾經卻是至關重要的參與者;這背後的意義是什麼呢?唯有讓歷史說話才能明朗。如果說科學技術往往在是在實驗室中誕生,《度量瘋狂》則是一本另類的實驗室史,而這個實驗室是以全球之規模尺度來運作。作者吳易叡透過豐富的史料,包括實驗檔案、書信文件、會議記錄等,企圖勾勒出這段充滿迂迴跌宕的精采敘事,值得當代精神醫學、公共衛生與全球醫療的實踐者與研究者細細品味。——吳易澄(新竹馬偕醫院精神科主任) 吳易叡博士立足台灣,在此世界精神醫學翻轉的世代,竭盡所能地,由歷史學、社會學、與文化的觀點,審視世界衛生組織與台灣精神醫學在人與事的交互運作,獲得精彩而深邃的成果,這是《度量瘋狂》這本書最珍貴之處,它整理過去精神醫學的混淆,開啓對現下精神醫學的瞭解與掌握,助益台灣當代醫學精神醫學發展與大衆化。當代精神醫學以「腦與人生交相互動」的精神發展為主軸,它整合「家庭、社會、文化、心理、腦結構與基因-體質等多面向元素」,融入一個人由少而老的精神發展歷程。負向的精神發展,經由神經可塑性原理,構建了缺乏適應效率的神經廻路,形成腦結構與功能障礙,造就了精神疾病的精神病理。因此,以精神發展為本的精神醫學診斷與對應的精神醫療(含生物學治療與精神會談治療),既重「精神狀態的度量」,也強調精神內涵「主觀與直觀」的心理、家庭、社會、文化內涵。如此,開創了未來「開展性與常態性(非革命性)」的精神醫學。因此《度量瘋狂》這本書,引導大眾掌握舊時代精神醫學在理論與實務的混淆狀況,進而鋪陳了現代精神醫學發展的方向。我鄭重推薦這本歷經七十年世界精神醫學史《度量瘋狂》的書,它具有顯著而重要參考價值。——胡海國(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精神科名譽教授、精神健康基金會董事長) 《度量瘋狂:精神疾病和世界衛生組織的科學主義》處理了二戰後世界精神醫學史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也就是世界衛生組織與其會員國當中的醫療菁英,如何建構出一套共通的精神醫療語言與相互理解架構;且以之作為基礎建設,讓相關的研究、政策、跨國網絡的國際合作得以可能。作者點出了這個龐大的國際社會精神醫學計畫如何與世界公民身分的理念相互交織,而台灣又是如何在這個跨國計畫的開展中嶄露頭角。本書章節結構井然,使用材料非常廣泛。雖然描述的對象是歷史事件、人物、組織與行動策略,但對於當前學術與實務界的關切,也非常貼合。對於醫療史、全球史、精神醫學、科技研究感興趣的人,這本著作都是絕對不可錯過的傑作。——陳嘉新,《每個人都是精神官能症》作者、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教授 作者撰寫了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跨國精神病學史。——馬修.史密斯(Matthew Smith),斯特拉思克萊德大學健康與照護社會史研究中心健康史教授 在這部力作中,作者探討了一群有抱負的專業人士如何受到平等主義和世界公民身份的烏托邦承諾驅使,因爲新成立的世界衛生組織而聚在一起,共同發展出了舉世首創、統一的精神疾病分類系統。——漢斯.波爾斯(Hans Pols),雪梨大學歷史與科學哲學學院教授,《為印尼給養》(Nurturing Indonesia)作者 這本書展現了眾人嘗試在全球層級打造統一的精神病學語言的過程,非常具有說服力。這個過程又如何與二戰後更廣泛的「重新定義世界公民身份」社會脈絡息息相關。本書提供我們所急需的歷史背景,有助理解當今全球心理健康相關討論。——安娜.安蒂克(Ana Antic),哥本哈根大學教授,《治療法西斯主義》(Therapeutic Fascism)作者
作者簡介 吳易叡 國立成功大學全校不分系、醫學系醫學人文暨社會醫學科(合聘)任教,曾於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香港大學任職數年。目前研究聚焦於精神醫療的跨國史與全球衛生、醫療外交史。業餘從事藝文創作,著有詩集《島嶼寄生》(春暉,2005)、散文集《赤道上的極地:新加坡微民族誌》(行人,2011),目前也致力於台灣文學的音樂轉譯。 譯者簡介 湯家碩 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社會科學研究中心(Amsterdam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Research)「健康、照護與身體研究群」(Health, Care and the Boday Program Group)博士候選人。主要興趣為健康、資料、數位科技與跨國治理。
目錄 中文版作者序 第一章 前言:共同的願景 曇花一現的國際性願景/置疑全球衛生史/章節概覽 第二章 結構 戰爭的教訓/心理衛生成為公共衛生/心理衛生的早期實踐與「世界衛生組織模式」/一九四八年的心理衛生大會/從同床異夢到實踐合作/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新心理衛生議題/可行的計畫以及「四人幫」/從彼此妨礙到彼此合作:民族誌研究取徑/一個國際團隊的誕生 第三章 方法 對於共同語言的需求/美國國家心理衛生院/世界衛生組織的斥候以及他們的跨國之行/一九六一:世界心理衛生聯盟與世界心理衛生年/尋求來自邊陲地帶的貢獻/「共通語言」計畫的付諸實現/世界衛生組織的國際社會精神醫學計畫的重要性 第四章 專家 非洲與拉丁美洲/台灣:一個理想的枕邊人/一段並不完整的去殖民過程/「中國」作為科學中的他者/台灣:一個用於理解「中國人」的實驗場/專家們的「夢景」/僅存在想像中的對等立場 第五章 科技 打造國際主義/分類做為一種達成標準化的手段/資訊科技/標準化診斷工具/翻譯、語言、與誤解:PSE 所存在的問題/一個管理上的領導者/科技所帶來的承諾/使用錄影帶進行記錄/資料管理的科技/計算軟體/對科技的疑惑/中立性的錯覺 第六章 不滿 因內部爭議而提出的各種方法/超越分類謬誤/在兩個「中國」所發展的精神醫學/用於達成世界性標準的工具與其生產過程/一種「文化依存」的 ICD/在全球各地移動的專家們/同一世界,多樣文化? 結語:回歸到基質 鴻溝的起源/心理衛生標準的未來:未見分曉/傾聽過去的迴響
加薩:從圍困到浩劫,
世紀高雄:城市變遷與
考前衝刺看漫畫!補教
廣島:發生在人類身上
越過高牆:1949至
富國強兵:西元100
二次建國:重塑美國憲
【漫畫版】海賊先生的
茅台傳奇:從匠心傳承
漫遊歐洲中古時代:為
為了保障您的權益,新絲路網路書店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七天的鑑賞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鑑賞期內寄回(以郵戳或收執聯為憑),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內外包裝、隨貨文件、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