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
註冊
|
會員中心
|
結帳
|
培訓課程
魔法弟子
|
自資出版
|
電子書
|
客服中心
|
智慧型立体會員
書名
出版社
作者
isbn
編號
5050魔法眾籌
|
NG書城
|
國際級品牌課程
|
優惠通知
|
霹靂英雄音樂精選
|
夢想行者:15則活得精彩的人生閱歷
此作者無相關書籍
文學小說
文學
|
小說
商管創投
財經投資
|
行銷企管
人文藝坊
宗教、哲學
社會、人文、史地
藝術、美學
|
電影戲劇
勵志養生
醫療、保健
料理、生活百科
教育、心理、勵志
進修學習
電腦與網路
|
語言工具
雜誌、期刊
|
軍政、法律
參考、考試、教科用書
科學工程
科學、自然
|
工業、工程
家庭親子
家庭、親子、人際
青少年、童書
玩樂天地
旅遊、地圖
|
休閒娛樂
漫畫、插圖
|
限制級
仁智的山水:張元濟傳
作者:
吳方
分類:
社會•人文•史地
/
人物傳記
叢書系列:中國文化名人傳記21
出版社:
業強(明田)
出版日期:1995/2/1
ISBN:9576832969
書籍編號:sb0059374
頁數:268
定價:
220
元
優惠價:
79
折
174
元
書價若有異動,以出版社實際定價為準
暫停販售
暫無供應商:尋找供貨商中(也有可能出版社已結束)。
團購數最低為 20 本以上
評價數:
(請將滑鼠移至星星處進行評價)
目前平均評價:
文字連結
複製語法
仁智的山水:張元濟傳
圖片連結
複製語法
分
享
內容簡介
同類推薦
■總序
出版緣起 《中國文化名人傳記》是業強出版社的一項宏大計畫;它旨在打破時空限制,讓當代讀者直面中國文化群巒上的奧林匹斯諸神,在與一代又一代的文化精英們心靈交感和精神對話中,尋找和確定我們當代人安身立命的價值取向。 人類在不斷反省中進步。當我們步入本世紀的最後十年,又一次面對世紀末的種種困擾之時,我們更需要靜心反思我們走過的路,尤其是這一百年來,我們究竟做對了什麼,做錯了什麼。一百年是歷史長河中極其短暫的一瞬間,但是,中西文化的撞擊和交融,新舊文化的蛻變與交替,使這個時代包容了中國文砲史上從未有過的豐富性。本世紀中國知識分子在這洶湧的文化變革中付出過特別沈重的代價,因此也最有權利要我們充分重視他們的實踐經驗,從他們為開創新文化蓽路藍縷的艱難歷程中,獲得走向未來的智慧和勇氣。也許,二十世紀的文化只是這座巍峨的奧林匹克最底層的部分,但是,路必須由最下面往上走。 文化名人是一個涵蓋面很廣的概念,它包含思想、哲學、文學、藝術、科學以及一切文史領域中曾經做出過傑出貢獻的人們,無論是以高尚人格和創造性發明進入成功者的行列,還是以失敗的代價成為後來者前進道路上的一塊階石,只要是為中國文化的繼往開來認真付出過心血與才智,只要是曾經為尋求真理,捍衛真理而不屈鬥爭過,這樣的人,這樣的知識分子,都應該成為樹碑立傳的主人,因為他們的一生,是當代思想文化發展的最好見證。 這是一項意義,同時又很艱巨的工程。作為第一步,我們準備先出版現代文化名人傳記,進而再推向古代;在各種領域範圍中,將先出版文學家傳記,進而再推向文史各類。我們不想好高騖遠,只求腳踏實地,成功一種出版一種,以涓涓細流匯集起濤濤江河。 這套叢書系列將是海峽兩岸學人通力合作的結晶。大陸近年湧現出一批見解深刻,膽識俱全的中青年學者,他們在文革廢墟中成長,帶著對人生、社會和歷史的獨特理解去研究文史學科,尤其是研究現代文化和文學。他們從資料的搜集到觀念的更新,都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就。本系列願意將他們辛勤耕耘的成果及時介紹給臺灣的讀者,以起到真正溝通兩岸學術思想,促進兩岸文化交流的作用。
■引言
中國現代出版事業的開拓者張元濟先生曾手書過一副舊對聯,給我印象殊深。對語是: 數百年舊家無非積德 第一件好事還是讀書 人海茫茫,恐怕並無多少人了解張元濟的生平事略。如果說「響遠不在高音」,那倒也是。作為一位令人起敬的文化老人,前輩風範,卻很少引起人們的特別注意;作為一位長壽者,他幾乎是寵辱皆以淡泊處之地穿過了九十年的歷史風雨。或者可以說,張元濟乃是一位平常人,但這種「平常」也許比某種「非常」更難做到,也許可以說是超脫流俗的一種樸素的境界。那情形,或如一句老話:「桃李無言,下自成蹊」,庶幾近之。 史海茫茫,知人論事,關於張元濟及其時代,說到這一層,也許會想到一個問題:張元濟在近現代歷史上的地位如何? 出自敬仰之意而褒贊,說是「高」、「重要」,以至於稱之為「傑出」、「非凡」等等,固屬一種看法,但總嫌是泛泛之論,不免有拔高、牽強之痕跡。因為這未必符合、切近張元濟本人的實際情況。他的平和氣質以及不騖高遠、安於篤實的人生選擇。說來,在半個多世紀風雲迭起的時代中,尤不乏種種「高調」的思想行為,不乏浮沈於「高調子」中的戲劇性歷史現象和人物角色,但張元濟卻算不上其中的佼佼者。另闢蹊徑而不在趁逐波流中「弄潮」,張元濟一直擁有他「低調」式的姿態,換句話說,他「躲避崇高」、躲避極致,也躲避進入歷史漩流的「中心」,或者追求聲名榮耀,或者自任重大的使命。 譬如:他不是一個重要的政治人物,只有一次曾直接參與的重大政治活動是清末戊戌變法。「在曇花一現的變法初期曾受到光緒皇帝召見,這是他能影響最高決策層的『近日點』。然而他並不是一個為了替變革辯護而重新解釋儒家哲學的精神領袖。儘管他在恪守傳統倫理道德時絕不狹隘保守,但沒有試圖像康有為、譚嗣同那樣提出一種完整和有系統的激進思想,也沒有為推理出一套現代化的理論基礎而煞費苦心。……他很少為自己選擇的人生道路作任何解釋。當康有為宣稱在廣州創辦學堂是為中國培養現代化人才,梁啟超在雄辯的社論和隨筆中再三聲言他的報紙是以現代思想喚醒民智的時候,張元濟在參加商務印書館時,卻沒有留下任何公開的記錄以說明同樣的崇高目的和意圖。與此相似,幾十年以後,王雲五提出了數萬言詳細材料,說明他為什麼和怎樣選擇了追隨蔣介石政府的道路,而張元濟卻沒有直接聲明或公開闡述他留在中國大陸的決定。」 由此可見一斑。還可以補充說到,張元濟對於名位利祿,始終持守淡泊心情,早期登上仕途,即私懷戒厲戒躁之警惕。他雖然是個懷有維新思想開明意識的士子,卻很少寄身於甲午至戊戌間組織的各種政治團體和派別。遭革職處分後,他轉向文化出版事業,亦始終甘於寂寞,本來不乏機會可重登仕途或躋身重大的社會活動,但他或者辭官不就或者敬謝不與。張元濟與嚴復、蔡元培均有知交,且在文化史的貢獻上與嚴、蔡二先生有相似之處,但他在聲氣方面,不如嚴、蔡之著名。嚴復以譯介宣傳啟蒙思想影響大,蔡元培以教育家著稱,對新文化運動影響大。張元濟雖然致力於開闢現代中國出版事業,盡其一生,但他個人的作用卻很少被強調過,或者說,他始終避免被強調。張元濟儉於著述,不論是關於社會生活還是關於個人思想的文字,包括自傳和回憶錄,他都未多致意焉。因此其人留存的思想、傳記材料亦不免疏簡。這也正和其人的秉性夙習相一致了。在五○年代,張元濟尚在世,桃飛李謝,故舊飄零,當年的戊戌黨人,碩果僅存此老。晚輩後學向他訪談當年情況,張元濟所談有限,只是強調:「戊戌時我是外圍。」。這「外圍」二字,非標榜語,是講實話,其一生大旨似亦在此有意味的「實話」二字。 相對於中心,是邊緣;相對於外爍,這是收斂沈潛;相對於絢爛,這是平淡;那麼,相對於「進」來說,大約是「退」了吧。然而此人之「退」,非為消極的退,退隱的退,非為對彼生彼世人生價值與責任的否棄、逃避,而轉現為另外一種承當、一種進境。有所不為方能有所為。張元濟之入世本色如此,究竟屬於他對歷史省鑑的結果,還是個人性格所致,已經不容易考求析論了,他對自己對此也沒有解釋過。也許他不曾深想,只是認為重要的莫過於走自己的路,做自己的事,有益於民族、國家、社會。人非聖賢,亦非螻蟻,這也足以於滔滔囂囂的塵世中,覓一清涼,得一慰藉,也算起了一些實際作用吧。至今看來,這種含有幾分證悟幾分明智的「平常心」,可慕可風,不想起到什麼大作用,卻因此起到了「作用」,也是可以惠人以啟發的。我感覺著,張元濟的歷史地位是獨特的,是在平實抱素中體現出某種精神的超越。 陶淵明曾寫過一篇《自祭文》,其中寫道:「春秋代謝,有務中園,載耘載籽,迺育迺繁。欣以素牘,和以七弦。冬曝其日,夏濯其泉。勤靡餘勞,心有常閒。樂天委分,以至百年。」又說:「寂寂我行,蕭蕭墓門。奢恥宋臣,儉笑王孫。……匪貴前譽,孰重後歌。」他老先生真是既達觀、從容又不落頹唐無聊。不由得由此想到張元濟的素志。他在晚年寫有一首《留別絕句》: 形體積成泡沫耳,一朝化去更空虛。世人幻說遼陽鶴,魂夢可能相見無。 另有一首《別商務印書館同人》: 昌明教育平生願,故向書林努力來。此是良田好耕植,有秋收穫仗群才。 詩如其人,雖不見慷慨深沈,卻也是從容自詠捫心叩骨之言。 從舊式的讀書人到以傳播新知為己任的出版家,一生慘澹經營努力不懈,張元濟以一種「耐性」,堅持了他最初的目標,也不能不說有賴於他的達觀與執著。過去曾國藩說過:「大抵揮霍者蒙卓聲,謹守者沈散秩;生辣者鵲起,和厚者蠖伏;標榜者互相授引,務實者獨守岑寂。……然君子之道,不汲汲於名望。」從這兒也可以看出張元濟的選擇。他之所以肯於不求急功,以「耐久」自矢,也要歸諸於他所認識到的──中國現代化的道路必然是艱難的、緩慢的,絕非急驟、劇烈的政治、經濟、文化變革可以短期奏功──歷史癥結原在於:如果中國人不能獲得良好的教育,沒有現代知識的傳播和更廣泛的對變革要求的覺醒,「富強」和「現代化」終是不切實際的口號,歷史的課終不免得補上才行。自然,在無情的現實面前,這條思路像是不合時宜的一廂情願,因而張元濟的努力亦遭到了許多困難挫誓效果實際上非常有限。但是,堅持,仍然具有意義,它的意義首先在於,它揭示了各種矛盾纏繞的中國近現代歷史的困境,以及走出困境所不可忽略的東西。 在把關於張元濟的若干思考稍加陳述後,不妨了解一下張元濟的簡要經歷: 張元濟,字筱齋,號菊生,浙江海鹽人,生於清同治六年(一八六七)。父張森玉,字雲仙,號德齋,歷任廣東知縣,光緒七年(一八八一)歿於海南任所。張元濟幼年隨宦在外,十四歲時隨母回海鹽老家。光緒十年(一八八四)入縣學為生員,五年後杭州鄉試中舉人,越三年,光緒壬辰(一八九二)入京會試,中進士,館選庶吉士,散館後分發刑部主事,翌年考充總理衙門章京,接觸洋務、西學。因傾向維新,主辦通藝學堂招官紳子弟習英文、天算、輿地等。光緒二十四年戊戌(一八九八),詔定國是,實行變法,翰林院侍讀學士徐致靖上「密保人才摺」,向皇帝保荐張元濟,三天後張元濟受到光緒召見,並奏請實行新政,另上「痛除本病統籌全局以救危亡摺」等,為變法建言。八月政變起,被「革職永不敘用」。後攜家南下,至上海,主持南洋公學譯書院。光緒二十八年(一九○二)張元濟進入商務印書館,先任編譯所長,後任經理。光緒三十一年(一九○五),詔旨開復原官,然此後授職皆辭不就。宣統二年(一九一○)曾被推舉為「中國教育會」會長。民國以後,張元濟致力於經營商務印書館,曾赴歐美各國考察及聯繫出版事業。一九二○年由經理改任監理。一九三○年當選董事長,直至逝世為止。張元濟參與、主持和督導商務印書館近六十年,使商務從草創初期的簡單印刷企業,轉變為集編輯、印刷、出版、發行及其他文化事業為一體的出版重鎮,以協助教育、傳播文化為經營宗旨,其貢獻不為不巨。一九四九年後張元濟曾擔任人大代表、上海文史館長等職,晚年臥病,一九五九年八月逝世,享年九十三歲。 由於所敘傳主既非傳奇性的人物,又不曾為往日的政治明星,而且也不是文學家、藝術家、哲學家,其經歷難免更多具有平常意味。但平常也許恰恰體現了人與時代的某一種關係。這裡面,張元濟的人生定位與價值定位是怎樣的,就不妨投以一瞥,並進而由此了解或者說較為生動地了解近代中國歷史變遷的一頁。這是一種歷史讀解,希望它不光是對一個文化人物經歷的記錄,還可以成為一個古今對話的渠道,一種歷史思考的參照。「深秋簾幕千家雨,落日樓臺一笛風」,也許,過去與現在總是相通的。
■作者簡介
吳方,原籍安徽懷寧,一九四九年生於北京。中學畢業後做過工。一九八二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中文系,曾為《文藝研究》雜誌編輯、副主編,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員,現為北京語言學院副教授。曾著有《世紀風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末世蒼茫》(香港中華書局出版)、《中國文化史圖鑑》(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等著作。
■書前語
張元濟,字筱齊,號菊生,浙江海鹽人,一八六七年生。為現代出版事業的開拓者。參與、主持和督導商務印書館近六十年。其間,教科書編印、西方文化學術思想的譯介、《四部叢刊》等書的輯印、善本古籍的整理出版等,不僅提升商務為出版重鎮,並促進了中國近代文化學術的發展。
■書後語
《中國文化名人傳記》是海峽兩岸學人通力合作的結晶:它旨在打破時空限制,讓當代讀者真面中國文化群巒上的奧林匹斯諸神,在與一代又一代的文化精英們心靈交感和精神對話中,尋找和確定我們當代人安身立命的價值取向。 文化名人是一個涵蓋面很廣的概念,它包含思想、哲學、文學、藝術、科學以及一切文史領域中曾有傑出貢獻的人士。我們準備先出版現代文化名人傳,進而再推向古代;在各種領域、範圍中,將先出版文學家傳記,進而再推向文史各類。
為台灣經濟奮鬥一生:
視而不見:【震驚全球
泥濘裡奔馳的青春:台
我是孫佳琪:不被定義
擁抱智慧,從敏捷到傑
喬治.歐威爾之妻的隱
毛澤東私人醫生回憶錄
漫畫版世界偉人傳記(
自君別後:陳大禹及其
漫畫版世界偉人傳記(
為了保障您的權益,新絲路網路書店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七天的鑑賞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鑑賞期內寄回(以郵戳或收執聯為憑),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內外包裝、隨貨文件、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