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
註冊
|
會員中心
|
結帳
|
培訓課程
魔法弟子
|
自資出版
|
電子書
|
客服中心
|
智慧型立体會員
書名
出版社
作者
isbn
編號
5050魔法眾籌
|
NG書城
|
國際級品牌課程
|
優惠通知
|
霹靂英雄音樂精選
|
台灣這裡有貓
此作者無相關書籍
文學小說
文學
|
小說
商管創投
財經投資
|
行銷企管
人文藝坊
宗教、哲學
社會、人文、史地
藝術、美學
|
電影戲劇
勵志養生
醫療、保健
料理、生活百科
教育、心理、勵志
進修學習
電腦與網路
|
語言工具
雜誌、期刊
|
軍政、法律
參考、考試、教科用書
科學工程
科學、自然
|
工業、工程
家庭親子
家庭、親子、人際
青少年、童書
玩樂天地
旅遊、地圖
|
休閒娛樂
漫畫、插圖
|
限制級
希望:珍.古德自傳
作者:
珍.古德,菲立普.柏爾曼;
分類:
科學•自然
/
動物
叢書系列:人文書房13
出版社:
雙月書屋
出版日期:1999/10/1
ISBN:9579803498
書籍編號:sb0058992
頁數:0
定價:
240
元
優惠價:
79
折
190
元
書價若有異動,以出版社實際定價為準
絕版書
絕版書:確定不再版的商品,僅提供書籍資訊參考。
評價數:
(請將滑鼠移至星星處進行評價)
目前平均評價:
文字連結
複製語法
希望:珍.古德自傳
圖片連結
複製語法
分
享
內容簡介
同類推薦
■ 內容簡介
保育學者珍.古德對黑猩猩的研究,改寫了每一個「人性」的定義。 現在,以一種深沉的、充滿內省的語調,她個人的回憶錄終於問世。 她向她的生命探索。 這是她生命的故事。 這也是一個有信心、決心和有意義而受到祝福的生命, 但並非沒有危機, 經歷過二次世界大戰,大屠殺的陰影、戰後的頓困, 與摯愛的人永別,乃至學術界的誤解攻訐,恐怖主義的威脅, 物欲高漲,社會不公,自然生態更在惡化, 然而「希望」帶領她通過一連串考驗,幫助她強韌的存活下來。 在這本書裡,她誠實的和讀者分享她的故事, 她的母親、過世的先生、兒子、朋友,乃至陌生人對她的愛和支持, 她在四十年前引進世界的岡貝的黑猩猩,她對人性光明面的信念, 都是支撐她的力量。 她也給我們繼續抱持希望的理由,有希望,困境就會有轉機。
■ 內文選錄
第一章 開始
這是一個歷程的故事,一個人類在地球歲月六十五年歷程的故事:我的歷程的故事。通常,故事總是始於開始之處。但什麼地方是開始之處呢?是我在倫敦一家醫院醜而迷人的誕生那一刻?是我吸進第一口空氣,因而能將從子宮迸出的痛苦與憤怒嚎出的一刻?或應該往前推到更早,到那幽暗、潮濕的祕密處所,在那裡,上億精蟲中的一隻擺尾泅泳、奮力鑽入一個小小的卵子中,因而神祕的化生為一個嬰兒的一刻?但畢竟這還不是開始。因為,遺傳自父母的基因是很久很久以前締造的,而我繼承的特質則是由早年周圍的人與環境所塑造:例如父母的性格與地位、我生身的國家和成長的時代。那麼,我的故事應該始於我的雙親,始於一九三○年代塑造了歐洲、造就希特勒、邱吉爾和史達林的歷史與社會事件?或者更應回溯到第一個真正的人類自猿與人的血統中出現?或直溯最早的溫血哺乳動物?或更該回溯到那亙古的迷霧中,直追地球第一個生命火花閃亮的一刻?不論那一刻是出於神聖目的或宇宙偶然使然。我的故事是否應該從那一刻開始,然後述及阿米巴、類人猿,到那可以沉思神之存在的心靈出現,而這個心靈足以領會地球上和星空中生命的意義? 但是,我並不想從這麼深遠的視野來探討生物的演化,而只想從自己的立足點來觸及它:從我站在賽倫蓋提(Serengeti)平原,拿著古生物的骨頭,到有一刻我看入一隻黑猩猩的眼睛而知道一個會思考、推理的生靈在回看我開始。你可以不相信演化,那沒關係,人類如何變成現在這樣並不那麼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如何跳脫自掘的陷阱。那足以沉思神與宇宙的心靈應如何跟人類同胞互相對待?如何跟地球上其他生靈互相對待?人類的責任是什麼?最後,人類的命運是什麼?我想從自己吸入第一口氣、抬起臉來發出第一聲哭聲說起就已足夠,那是一九三四年四月三日。 多年來,我遇到許多人,參與了許多事,這些都對我產生重大的衝擊,磨去了我粗硬的犄角;或把我推上喜悅的高峰,或投入悲傷的深谷,教導我笑,尤其是笑我自己。換句話說,我的生活經驗以及與我分享經驗的人乃是我的老師。有時候,我覺得自己像一塊無助的漂木,一時被困在死水中,不知自己身在何處,也不在乎身在何處,一時又被沖入無情的大海。又有時候,我覺得自己被強大、無名的暗潮吸入毀滅之淵。然而,於今回顧起伏悲歡的一生,我相信它順隨的是一個整體的計畫,儘管有許多次我從這個計畫中迷失出走。但我又從未真正迷途。現在,在我看來,這塊漂木其實是被無形的、不可見的風輕輕推著或猛烈吹著,走過一條非常明確特定的歷程。那漂木,就是我。 毫無疑問的,我受到的教養、誕生的家庭,以及童年世界所發生的事塑造了我的為人。我和妹妹茱蒂(整整小我四歲)成長在一個被基督教倫理溫和浸透的家庭。家人從沒有對我們做填鴨式的宗教灌輸,也從不強迫我們上教堂,飯前也不用感恩(學校除外)。不過,晚上就寢前我們照例跪在床邊禱告。從最開始我們就被教導人性價值的重要,例如勇敢、誠實、慈悲和寬容。 像大部分在電視與電子遊樂器時代之前成長的人一樣,我喜愛在戶外、庭院中的祕密地點玩耍,學習有關自然的事。我對生物的喜愛受到鼓勵,自年幼起就能發展那驚奇與敬畏之心,而這會導致精神的覺醒。我們家一點也談不上富裕,但錢並不重要。我們買不起汽車,甚至買不起腳踏車,沒錢出國度假,但這些都沒關係。我們有足夠的東西吃,有些衣服可穿,有豐富的愛與歡笑。其實,我的童年就是最好的童年:由於每一毛錢都當一回事,凡是多得的,例如一客冰淇淋、一趟火車旅行、一場電影,都是大事,足以珍惜與回憶。如果人人都有這樣的童年和家庭多好!我相信世界會很不一樣。 現在我回顧六十五年的歲月時,似乎每件事情都各得其位。我的母親不但容忍並鼓勵我對自然和動物的喜愛,更重要的是教我要信任自己。現在看來,每件事情似乎都自自然然的導向一九五七年來自非洲的神祕邀請;在那裡,我將遇到路易士•李基(Louis Leakey)博士,而他將帶著我走向岡貝和黑猩猩。事實上,我非常幸運,雖然,正如我母親凡妮經常說的,幸運只是故事的一部分,她和外婆一向認為成功來自決心與辛勤工作,而「錯誤……不在命定,是由自賤」。我確實如此相信。雖然我一生都在辛勤工作,只要可能避免,誰想「自賤」呢?但我必須承認,「命運」似乎有時還是有其作用。畢竟,並非我致力於要誕生在我們這個奇妙的家庭(這是就我所知的範圍而言)。我剛滿一歲時,父親(摩爾特譚默•「摩爾特」•古德〔Mortimer "Mort" Goodall〕)送給我一個禮物朱比利。這是一個大型的黑猩猩填充玩具,為了慶祝倫敦動物園第一隻誕生的黑猩猩寶寶朱比利而製作的。母親的朋友都覺得這個玩具很可怕,生怕會嚇著我,讓我作噩夢。然而朱比利卻立刻成為我最珍愛的寶貝,幾乎在我童年所有的行動中都陪著我。直到今天,朱比利仍在我身邊,幾乎已經沒有毛了,因為在我英格蘭的成長歲月中,他幾乎總是在臥房裡接 受我心愛的撫摸。 我一直對各種動物著迷得不得了。然而我生在倫敦市中心,那裡的動物只有狗、貓、麻雀、鴿子和居民共享的小公園中的一些昆蟲。即使後來我們搬至市郊,父親因而天天往返於家庭和他的工程工作之間,自然界仍侷限在步道、房屋和修剪過的小花園中。 母親,今年已九十四歲,總愛訴說我小時候如何沉迷於動物,又如何關心他們的福祉。她最喜歡說的故事之一,是我一歲半時從倫敦公園蒐集了一整把蚯蚓,拿到我的床上。 當她看見我那些扭來扭去的蒐集品時,說:「珍,如果妳把他們留下來,他們都會死掉。他們需要泥土。」 我立刻匆匆忙忙把蚯蚓都收起來,搖搖擺擺放回公園。 這件事發生後不久,我們搬到康瓦爾(Cornwall)郊外靠近岩石海岸的朋友家中。當我們來到海邊,我被潮水潭和其中豐富的生物給迷住了。沒有人想到我桶裡裝回家的貝殼都是活的。凡妮到我的房間,發現到處爬滿了黃色小蝸牛,臥室地板、牆上、衣櫥的後面都是。她向我解釋:蝸牛離開海會死掉,我一聽就歇斯底里起來。屋裡所有的人,不管在做什麼,這時都立刻出動,幫我蒐集蝸牛,衝回海邊。 另一個故事也說過許多次,因為它顯示出我年僅四歲就已經有明顯的自然學家傾向。凡妮帶我到祖母的農家小住。祖母是紐特太太,我管她叫丹妮•紐特(Danny Nutt),因為我不會叫「格蘭妮」(granny,譯按:「奶奶」)。那時,我的任務之一是收雞蛋。可是我的好奇與困惑卻與日俱增:在母雞身上什麼地方有這麼大一個開口可以讓蛋跑出來?顯然沒有人能夠給我適當的解釋,我決心自己找答案。我跟隨一隻母雞到一個小小的木造雞窩。當然,在我隨著她爬進去時,她大驚失色,邊叫邊逃了出來。我那小小的心眼必然尋思,一定得先躲到雞窩才行,所以我就爬進一個雞窩,等在那裡,希望有一隻母雞會來下蛋。我默默蜷縮在雞窩的一個角落,用草把自己蓋起來。終於,一隻母雞進來了,扒了扒草,趴在她臨時的窩中,剛巧就在我面前。我必定是連呼吸都不敢大聲,不然她一定會發現我而跑掉。沒多久,她半蹲了起來,我看見一個圓圓的白色東西慢慢從她腿間的羽毛中伸出來。突然,那顆蛋撲通落下,掉在草堆裡。母雞帶著歡快的咯咯聲抖了抖羽毛,用嘴推了推那蛋,出去了。整件事情發生的細節我記得非常清楚,真特別。 我滿懷興奮的跟在母雞後面,擠出雞窩,跑回家。天色幾已全黑,原來我在雞窩裡已經待了將近四個小時,完全沒有想到家裡沒人知道我在何處,全家都在找我。他們甚至報警,說我不見了。但是,當到處尋找我而憂心忡忡的凡妮見到我這個小女孩興奮的奔回家時,並沒有責罵我。她看到我發亮的眼睛,坐下來聽我說母雞下蛋的故事:雞蛋終於墜地的那一刻是多麼奇妙啊! 我聰慧的母親培養並鼓勵我對生物的愛與知識的渴求;我有這樣一位母親真是我的幸運。最重要的是,她認為應該讓她的孩子盡其所能。有時候我想,如果我生在一個刻板窒息的家庭,會變成什麼樣子;如果生在一個過度放縱的家庭,又會是什麼樣子。充滿僵硬而不合理的規矩和毫無規矩可言同樣不行。母親當然知道規矩的重要性,然而總是會解釋為什麼不可以做某些事情。最重要的是,她盡量合情合理,前後一致。 當我五歲、妹妹一歲時,我們全家搬往法國,父親非常希望我們長大能說一口流利的法語。當我們抵達法國幾個月後,希特勒便占領捷克,導致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因此父親的盼望未能如願。我們決定返回英國,由於倫敦近郊的房子已經賣掉,我們便住進祖母的老莊園;這是父親生長的地方。莊園位於肯特郡鄉間,四周田園圍繞,田園上有吃草的牛羊;房子是由灰色的石頭蓋成。莊園的土地上有亨利八世的城堡廢墟,他曾在此安置妻妾。在廢墟頹圮的灰色石頭間住滿了蜘蛛與蝙蝠。祖母的石屋總有一股幽幽的油燈味,那裡沒有電,每晚都點油燈。即使到了六十年後的現在,聞到油燈味仍會把我喚回那段奇特的時光。那段時光並未延續很久,戰爭的威脅愈來愈大,只要一有機會父親就會立刻從軍,因此凡妮帶著我和茱蒂到波恩茅斯外婆家的樺樹莊去住。 一九三九年九月三日,事情發生了:英國對德宣戰。我那時只有五歲半,但是仍然記得當時的情形。全家人都在客廳裡收聽無線電,氣氛凝重;播出宣戰聲明後,是一陣沉默。當然,我不瞭解究竟發生了什麼事,但那沉默、那種大難臨頭的感覺非常嚇人。即使在半個世紀之後的今天,我仍無法聽到倫敦的大鵬鐘鐘聲而不抖顫,英國廣播公司(BBC)在播出新聞前總是先放這鐘聲。 正如所料,父親立刻從軍,因此,距英吉利海峽僅數分鐘步行之遙的樺樹莊成為我的家。我在位於英格蘭南岸的此地度過童年與青少年時期。事實上,直到現在,當我在英國時,這座我所愛的房子仍是我的家。這本書就是在此寫作。 我的外婆,由於我無法發出「格蘭妮」的聲音而大家都隨我稱她為丹妮,是樺樹莊大家庭無可置疑的首領。她是一位堅強、自律、擁有鋼鐵般意志的維多利亞式人物,以無上的權威統治著我們所有人,又心胸寬大到足以擁抱全世界所有的饑兒。外公是威爾斯人、基督教公理會的牧師,在我出生之前就已故去。他曾是頗有成就的學者,得過三所大學,卡爾地夫、牛津與耶魯的神學學位。比丈夫多活了三十年的丹妮,用紅絲帶繫好他所有的信件,經常在就寢前拆開展讀。她曾告訴我們,每晚就寢前她都會數算自己的福氣,等待入眠。她最怕的就是未與人和好就上床。這麼多人住在一起,小衝突、口角在所難免,但是必須在就寢前化解。她引用一句話說:「不可含怒到日落。」直到今天,當我跟朋友發生爭執,我都會聽到她的聲音說:「如果在妳還沒有跟他(或她)和解、說對不起之前,他(或她)就死掉了,那將多麼可怕!」華爾特•杜•拉•馬爾(Walter de la Mare)曾告誡我們:「每個小時都以愛看萬事萬物最後一眼。」他的話之所以令人深感於心,我想是同樣原因。 與我們同住的是母親的兩個姊妹和一個兄弟。姊妹是歐文,不久就被我改叫為歐蕾與奧德麗,後者喜歡人家用威爾斯的名字叫她「關妮絲」。艾瑞克舅舅她們的哥哥是外科醫生,週末大多會從倫敦的醫院返家。宣戰不久後,我們收留了兩位單身婦女;她們像許多人一樣,由於席捲歐洲的混亂與破壞而無家可歸。擁有家園的人都被要求收留這樣不幸的人。因此,樺樹莊在那段時期是個活躍的地方,充滿了各式各樣的人。我們必須學會相互容忍。那棟房子有一種溫暖的氣氛(那時和現在都是),充滿個性。儘管人多,卻瀰漫和平。最大的好處是它有個大院子,有許多樹和一大片草地,樹叢中有許多幽祕的地方,當然,那會是妖怪和精靈居住之處,它們會在月光下舞蹈。我看著鳥兒築巢、蜘蛛抱著蛋囊、松鼠圍著樹互相追逐,對自然世界的愛好也隨之成長。 我童年的回憶幾乎離不開羅斯蒂(Rusty,譯按:有「鏽」、「臭」、「老」之意。當做狗的名字,也許可以譯為「老黑」)。他是一隻我鍾愛的黑色雜種狗,胸前有一塊白斑。他時時陪伴著我,教我許多動物天性方面的事。此外還有一些寵物在不同的時段陪伴我,例如前前後後飼養的貓、兩隻天竺鼠、一隻金色倉鼠、各種龜鱉、一隻泥龜,還有一隻名叫彼德的金絲雀;他睡在籠子中,白天則可以在屋裡自由飛翔。有一段時間我和茱蒂各有自己的「賽」蝸牛號碼寫在蝸牛殼上,放在老木頭盒子裡,上面有玻璃蓋,下面卻沒有底。當我們把盒子放在草地上時,他們就可以吃到蒲公英。 在濃密的灌木叢後方有一塊小空地,茱蒂和我在那裡設立了自己的「營地」,供我們的俱樂部聚會。我們的俱樂部只有四人;我們姊妹,還有最要好的朋友莎莉和蘇西•凱瑞(Sally and Susie Cary)。她們每年暑假都會來這裡。我們在營地中放一個舊箱子,裡面裝著四個大杯子、一些可可和茶,還有一隻湯匙。我們會生起火來,用四塊石頭搭灶,上面放一個鐵罐燒水。有時候我們在那裡舉行午夜「宴會」;戰爭期間,幾乎每樣東西都是配給的,除了一片餅乾或吃飯時剩下的麵包屑以外,我們幾乎什麼也沒有。但我們喜愛的是那種興奮的感覺:偷偷從屋裡爬出來,月光下的草地與樹木鬼影幢幢。我們的樂趣不是來自那一點點食物,而是對規矩的反抗,這是一種成就。直至今日,食物對我都是最不重要的東西。 就像在快樂家庭長大的大部分孩子一樣,我從沒有理由懷疑家人的宗教信仰。神存在嗎?當然。對我而言,神就像吹過院子樹梢的風一樣真實。神照顧奇妙的世界,其中充滿了迷人的動物,而人則至為友善仁慈。對我來說,這世界很迷人,充滿了歡樂與奇妙,而我覺得自己是其中的一部分。 丹妮每個星期日上教堂,我們至少要有一人陪同。其實,奧德麗從不缺席,歐蕾則是教會詩班的一員。我們小孩從不曾被迫進教堂、上主日學。不過,丹妮卻盡力使我們不致只崇拜自然與動物。她虔誠的信仰聖父、聖子及聖靈,也希望我跟茱蒂能分享這個能為人帶來寬慰的信仰。因此,她盡力想讓基督教的倫理與智慧影響我們的人生。我們必須遵守的規矩其實就包含在十誡之內。有時她會引用《聖經》。她最喜歡的經文是:「你的日子如何,你的力量也必如何。」這也是我喜愛的經文,它幫助我度過一些最艱困的時刻。在悲傷、痛苦和不幸時,我們總應該尋找到那幫我們度過的力量。而我,也總是找到了這個力量。 小時候,我並不怎麼喜歡上學。我夢想著自然、動物和遙遠的荒野。家裡到處是書架,書籍散滿一地。天氣陰冷時,我會蜷縮在火爐邊的椅子裡,沉迷在另一個世界。那時我最喜歡的書有《杜立德醫生的故事》(The Story of Dr. Dolittle)、《叢林書》(The Jungle Book)和艾德嘉•瑞斯•布洛斯(Edgar Rice Burroughs)寫的泰山(Tarzan)故事。我也喜歡《柳樹裡的風》(The Wind in the Willows);直到今天,我仍記得當我讀到萊蒂與摩爾在森林之神潘(Pan)的偶蹄縫中找到走失的小水獺時,那種美好與神祕的經驗。另外還有一本書讓我著迷:《北風的背部》(At the Back of the North Wind)。這是一本維多利亞風格的勵志書,今天的孩子們大概不會有多大的共鳴。書中的男主角是個小孩,名叫小鑽石,他睡在大鑽石上方的閣樓裡。大鑽石是一匹馬,小鑽石窮困的家庭賴他維生。刺骨的寒風吹入小鑽石的閣樓,向小男孩顯現出來的卻是一個美麗的女人;有時像風鈴般小,有時像榆樹般大。她會把小男孩放在她的背後,捲在她美麗濃密的長髮裡,她在那裡為他做了一個窩。她帶著這個小男孩安安全全的去觀看世界。這個故事以奇幻的方式讓我去接觸人類的苦難,使我對戰亂有心理準備。那時戰爭正在歐洲爆發,不久,就連睡夢中的波恩茅斯也感受到了。 德軍軍機丟擲炸彈聲愈來愈頻繁。幸運的是我們未曾直接被波及,但是窗戶經常吱嘎作響,窗櫺也因而斷裂。空襲警報的嘶鳴聲我記得還多麼清楚啊!經常在夜間響起,因為轟炸機往往是那時來襲,我們必須立即起床,擠入防空洞。那是在一個小房間(曾經是女傭臥房)內建造起來的。直到今天,我們仍稱它為「防空洞」。屋頂是鐵條,低而窄小寬六呎、長五呎,高僅四呎。在可能被轟炸的地區,成千上萬的家庭都發放了這種防空設備,而我們全家大人六口、小孩兩口都要擠在這個小空間裡,直到警報解除才能出來,大舒一口氣。 七歲時,我已習慣於戰爭、勝利或失敗的消息。報紙和廣播傳述的事情,讓我知悉人類對待同類那沒有人性的行為:對歐洲猶太人所犯下的不可思議的殘忍罪行,以及希特勒納粹政權的種種恐怖行為。我自己的生活雖然仍充滿了愛與安全,卻慢慢意識到另有一種完全不同的世界痛苦、死亡,以及人類的殘暴。我們雖然是最幸運的一群,未遭直接轟炸,戰爭的痕跡卻到處可見;父親遠離家鄉,身穿軍服,正在新加坡的叢林中。艾瑞克舅舅和歐蕾阿姨在空襲時擔負任務,每當空襲警報發出就離家走入黑夜中。奧德麗阿姨則擔任農作婦(land girl,譯按:戰時替代男子從事農業的婦女)的工作。燈火管制控制了我們每天晚上的生活。樺樹莊外的道路由開著坦克的美國兵占據了,其中一人和我們成為真正的朋友,但不久隨團開赴前線,像千萬人一樣,戰死沙場。 即使我們自己也險遭災難。那是開戰後第四年的夏天。我、茱蒂和好友莎莉與蘇西在沿岸數哩之外的地方度假一週。那是少數可以走到沙灘的地方之一,英國為了防備德國的進攻,在大部分海岸都設置了有刺鐵絲網。有一天,我們兩家的母親坐在沙灘上,小孩正在玩耍之際,我母親凡妮突然決定要走另一條路回我們的小客房。但是這要繞很大一圈,我們會趕不上吃午飯。但她還是決定這麼做。我們啟程十分鐘後,聽見高空傳來遙遠的飛機聲,由北飛向海洋。我現在還極為清楚的記得,我仰頭上望,看到兩個黑黑的、比雪茄還小的東西從藍色的天空落下。德國轟炸機在未能把炸彈投到既定的目標時,回程往往會把炸彈丟在海邊,如果遭遇我們的飛機攔截,會比較安全些。我現在仍然記得,兩位母親叫我們趴下,然後用她們的身體覆蓋我們。我仍舊記得炸彈落地爆炸時那可怕的聲響。其中一個就在我們原先要走的狹路上炸出一個大坑。如果不是凡妮的預感,我們正好要走那條路回去。 一九四五年五月七日,戰爭終於在歐洲結束,那些關於納粹死亡集中營可怖的傳言便得到了證實。照片先在報紙上刊登出來。我那時十一歲,非常敏感、有想像力。雖然家人不想讓我看到大屠殺的恐怖相片,卻從沒有阻止我看報。那些照片對我的人生產生深遠的衝擊。我無法抹去那瘦如骷髏、眼眶深陷而幾乎已面無表情的人行走的樣子。我拚命去設想那些活下來的人,以及千千萬萬被毀滅了的人所經歷過的身心苦難。我仍記得自己看到死屍堆成山丘的照片時是多麼悸動。你無法想像怎麼可能發生這種事。人性中一切邪惡的部分肆無忌憚的奔流而出,而我所受教的一切價值觀,仁慈、得體與愛全被拋棄。我仍記得自己曾懷疑這是不是真的:人類怎麼可能對人類做出這麼不可言說的事來?這使我想起曾經讀過中世紀西班牙宗教法庭所行的酷刑,還有黑奴遭受的苦難(我看過一張圖片,單層甲板的大帆船上鎖著成排的黑奴,站在一旁的監工則高舉皮鞭)。生平第一次,我開始懷疑神的天性。如果神像我一向所相信的既全善又全能,祂怎麼會讓這麼多無辜的人受苦和死亡?大屠殺使我觸及亙古未解的善惡問題。在一九四五年,這不是抽象的神學問題;在那些可怖的故事日漸累積的時刻,這乃是我們必須面對、非常真實的問題。 我發現世事並不像原先以為的那樣界線分明;人生充滿了混淆與矛盾。大屠殺把我從深處掘翻。整整一生,我都在欲罷不能的購買納粹與死亡集中營的書籍。人怎麼可能做出這樣的行為?人怎麼可能忍受這樣的折磨而存活下來?我似乎終生都在問這些問題。
■ 作者簡介
珍.古德
1934年生於英國,23歲時前往非洲,因緣際會地參與古生物學家路易士.李基的研究工作,1960年首途今坦尚尼亞境內的岡貝,展開長達四十多年的黑猩猩研究,隨後取得劍橋大學博士學位,1977年成立珍.古德協會,推廣黑猩猩研究和保育,1986起,在世界各地宣揚保育的觀念。眾多專業著作之外,本書是她第一本回憶錄。
菲立普.柏爾曼
畢業於哈佛神學院,1996年開始訪談珍.古德女士,而促成這本書的誕生,並著有《信心生勇氣》、《意義的追尋》等書。
■ 譯者簡介
孟祥森
1937年生於河北,台大哲學系畢業。多年來以本名從事譯作,以孟東籬筆名寫作。譯作六十餘本,寫作十餘本,愈來愈關懷人類整體的走向與生態平衡。由雙月出版的譯作有《西雅圖的天空》、《永遠的春天》。
怪咖動物偵探2:家門
怪咖動物偵探1:你家
怪咖動物偵探 1:你
與路共生:道路生態學
我們的星球【藍星+綠
遠東冰原的貓頭鷹
座頭鯨赫連麼麼:小說
國家地理終極昆蟲百科
超微昆蟲圖鑒
傷獸之島:我當野生動
為了保障您的權益,新絲路網路書店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七天的鑑賞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鑑賞期內寄回(以郵戳或收執聯為憑),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內外包裝、隨貨文件、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