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
註冊
|
會員中心
|
結帳
|
培訓課程
魔法弟子
|
自資出版
|
電子書
|
客服中心
|
智慧型立体會員
書名
出版社
作者
isbn
編號
5050魔法眾籌
|
NG書城
|
國際級品牌課程
|
優惠通知
|
霹靂英雄音樂精選
|
說對了就成交!想對了就成功!
此作者無相關書籍
文學小說
文學
|
小說
商管創投
財經投資
|
行銷企管
人文藝坊
宗教、哲學
社會、人文、史地
藝術、美學
|
電影戲劇
勵志養生
醫療、保健
料理、生活百科
教育、心理、勵志
進修學習
電腦與網路
|
語言工具
雜誌、期刊
|
軍政、法律
參考、考試、教科用書
科學工程
科學、自然
|
工業、工程
家庭親子
家庭、親子、人際
青少年、童書
玩樂天地
旅遊、地圖
|
休閒娛樂
漫畫、插圖
|
限制級
搶救IBM:葛斯納再造藍色巨人之路
作者:
作者:勞勃•史雷特;
譯者:
袁世珮
分類:
行銷企管
/
經營學•成功典範
叢書系列:企業典範
出版社:
美商麥格羅希爾
出版日期:2000/2/1
ISBN:9574931897
書籍編號:bk0014545
頁數:424
定價:
380
元
優惠價:
79
折
300
元
書價若有異動,以出版社實際定價為準
絕版書
絕版書:確定不再版的商品,僅提供書籍資訊參考。
評價數:
(請將滑鼠移至星星處進行評價)
目前平均評價:
文字連結
複製語法
搶救IBM:葛斯納再造藍色巨人之路
圖片連結
複製語法
分
享
內容簡介
同類推薦
● 內容簡介 ●
這本書的推出,可以替台灣高科技企業領導人帶來珍貴的第一手資料,和少康中興的管理之道,再者,對於一般讀者,也是一本有趣的企業故事。 當路.葛斯納在一九九三年成為IBM新任的最高執行長時,也結束了紐約時報之前所謂的「美國企業史上最受矚目的求才行動」。全球首屈一指的大企業此時正在大出血,步履蹣跚地踏上拆解的邊緣。但葛斯納,這位曾率領債台高築的RJR納畢斯可公司走出一九八九年淨虧損十一億美元的低潮,達到一九九二年淨收入兩億九千九百萬美的成就,他似乎總能在公司的悲情景況中開花結果。 現在,路.葛斯納─財星雜誌譽為「敏銳、聰明、活力十足的人,充滿鬥志要翻修企業文化」─即將面臨一生最大的挑戰:拯救垂死的IBM。 《搶救IBM》是本令人著迷的傳記故事,描寫路.葛斯納是如何捲起袖子、全心投入,將IBM從必然的死亡絕境中拯救出來,從而成為企業整頓魔術的教材典範。本書說明了,面對一家已將積極視為醜事的公司,葛斯納是如何為IBM注入急迫性,率領藍色巨人從一九九三年八十億美元虧損的谷底,攀升至一九九四年卅億美元的高峰─來回相差一百一十億美元,這是前所未有的整頓奇蹟! 本書由全球知名的企業傳記家勞勃.史雷特所撰寫,他著有多本美國企業與企業人物傳記,包括《商業週刊》和《華爾街日報》暢銷書《企業強權─傑克.威爾許再造奇異之道》。《搶救IBM》揭露了全球最大電腦製造商的秘辛。各篇篇名已透露其領導秘訣和成功箴言,內容所提出的管理智慧更適用於各種規模和形式的企業。例如: ▲ 外人比你想得更聰明 了解葛斯納是如何在缺乏電腦經驗的情況下,證明外界批評全數錯誤,並從消費者的角度點出IBM的危機。 ▲ 遵行並宣揚文化,否則仍一切照舊 葛斯納清楚,全新的IBM亟需一個全新的企業文化。學習他推動改革及管理全盤影響的準則。 ▲ 傳達自信,展現領導力 葛斯納了解,溝通是領導力的關鍵。本章引用不少名言及小故事,揭露他是如何讓IBM的客戶和員工一起加入他的願景。 ▲ 別賣產品,要賣解決方法 了解葛斯納是如何帶領IBM走出單純的電腦商─成為一家能幫助顧客解決問題和進步的公司。 葛斯納拯救IBM的事蹟,是全球最具啟示、最吸引人的企業成功故事。《搶救IBM》裡,每一頁都是可供所有企業實際利用的寶貴經驗,本書還以誠實、透視的眼光剖析葛斯納如何強調服務,推動IBM進入網際網路革命,並堅持率領IBM重登全球最大企業的努力。因此,本書提供了在商業競爭激烈的今日,追求成功所必需的藍圖。 《本書特色》 ★ 是世面上第一本,也是截至目前為止第一本描寫葛斯納自1993年接掌IBM的來龍去脈,以及 其如何再造IBM成為EC時代巨獸的中文書籍,極具市場價值。 ★ 全書分成八篇二十九章,完整描寫葛斯納如何擊退強敵,獲選成為IBM掌門人的來龍去脈, 以及其將IBM從衰亡之路中重振,搖身一變成為EC時代巨獸的詳細經過。 ★ 由《企業強權》知名作者勞勃•史雷特整理、寫作,文字淺顯易懂,且具中文書市知名度。 ★ 作者搜集了許多來自IBM內部的資料以及葛斯納之演說稿,完整呈現在一般媒體報導之外的 IBM改革之路,內容具有國際級價值。 ★ IBM是國際知名企業,且是21世紀領導產業--資訊科技業--標竿企業,且本書是近幾年來唯一 討論IBM在葛斯納帶領下,奇蹟似地重生成為新時代企業領導者的中文書籍。結合IBM的知名 度以及極具故事性的企業故事,必能吸引專業人士,甚至是一般讀者的目光。 ★ IT產業是21世紀最重要的科技,而IBM是IT產業中,最受注目的企業之一,本書揭露了許多 IBM內部領導的技巧以及重整公司的秘訣,不僅值得IT產業參考學習,也值得在激烈競爭環 境下打滾的台灣中小企業主參考,更可成為新經濟時代最佳優勢管理的典範。 ★ 挾帶著暢銷書《企業強權》的優勢,本書是勞勃史雷特的最新力作,且中文版上市時間與英 文版相差僅半年,華文讀者也能立即獲得與全球同步的最新管理知識。
● 內容擷取 ●
第十一章 別擔心偉大的願景 「IBM此時最不需要的就是願景。IBM現在最需要的,是其各事業部門要有一連串非常堅決、市場導向、高度效率的策略。」[JZ)]當葛斯納成為最高執行長時,IBM正處於絕望的深淵,幾乎無人相信這家公司還能起死回生。但是,光是新任最高執行長將接替艾克斯這件事,就能激起一些希望。按照一般的觀念,路•葛斯納能拯救別家公司,他也能拯救IBM。很多人堅決相信,葛斯納一定會帶著拯救的藍圖進軍IBM,你可以稱之為策略性願景。但這樣的想法有一個問題,因為葛納希望採取慢工出細活的策略來對付電腦巨人。他過去整頓其他公司的方程式,都不是徹底翻修,而是花點時間了解如何讓公司動起來,然後再會開始回擊問題。在他看來,策略性願景自然會出現。但最高執行長只有在真正花時間和精力思考公司運作的情形後,才規劃願景。 最高執行長該以多快的速度塑造一個策略性的願景?葛斯納對這個問題的想法曾有過一番轉折。早在一九八五年他任職於美國運通公司時,他認為盡早提出這樣的願景有其好處。 你必須先決定你要什麼樣的公司。如果你沒有一套能說服自己的願景,就難以成功;人們不會就這麼相信你,你也難以有效地傳達你的行動。 即使到了一九九三年四月接任IBM的最高執行長後,他還是認為,一旦就定位,就該弄清楚自己要把公司帶往何處。 不管是針對IBM整體或IBM的各個事業,我們必須有明確的方向感、優先順序和任務感。沒有策略,你就輸定了,在快速變遷的業界中沒有策略,你很快就會敗下陣來。 媒體和金融專家都同意他的論點。葛斯納愈來愈像所謂的白馬戰士,如果說他手頭沒有針對IBM復甦所設計的長程計畫,簡直令人難以想像。他們認為,葛斯納應該為IBM設計某種的策略性願景,他們似乎也強烈地建議,新的願景必須和八○年代和九○年代初期那些失敗的策略,有著明顯的區隔。 我必須先融入公司裡 一九九三年三月二十九日,IBM董事會正式通過葛斯納接任IBM新任 董事長兼最高執行長的前一天,他坐在公司位於曼哈頓中城摩天大樓第四十層的辦公室裡,接受《商業周刊》的訪問,他透露了一些初步的訊息,勾勒出上任後最初幾天和前幾周的行動。從該篇訪問中很明顯地看出,他在上任後的前幾周裡,絕不會急就章。他真的希望慢慢來,好好學習、認識這家公司。只有在完成重要的偵察任務後,他才會決定對IBM採取何種行動。 我必須先融入公司裡。我想盡可能地多聽、多看、多感受公司目前的業務。 他發現,媒體急欲挖掘有關這家正痛苦掙扎公司的一切計畫。他指出:「我還沒想到什麼才是組織IBM的最佳策略。」葛斯納很困擾,他口中「狂熱、瘋狂的」媒體,總是提前幾個星期宣布消息。在他加入IBM時,他對同事開玩笑說:「我現在已經是舊聞了。」他老是被問到目標。當一位《財星》雜誌的記者問他,他是否計畫恪遵前任艾克斯為IBM訂定的目標,其中包含發給股東百分之十八的股利、資產報酬率百分之八、削減百分之二十三的支出,並保持四十億美元的流動資金時,他回答,他是第一次聽到這些目標,他確信自己沒有義務要守遵這些目標。 我從不花時間訂目標。我把時間用在了解自己的競爭優勢、了解該如何服務客戶。我們的競爭策略,自然會帶出正確的財務目標來。 他心中可有一份時間表?他是不是設訂完成期限,決定他該在什麼時候之前設計他的策略性願景? 沒有這回事。他無法想像,才上任三十天,外界就期待他為IBM這麼龐大、這麼複雜的公司,設計好改革的時間表。 此外,我很想提醒貴刊讀者,別總認為新的管理班子會在什麼時候提出一個偉大的計畫。沒這回事!IBM該先做再說,而不是先說再做。我們絕對會少說多做,對於想做的事,必然全力以赴。 不需要願景 「先做,再說」的模式,聽起來似乎很低調,但對不少華爾街和媒體人士來說,卻十分難以接受。他們頑固地想,IBM的問題那麼嚴重,為什麼還要慢慢來?連許多顧客都很在意葛斯納過於模糊的態度:他們想知道,IBM的科技和產品將會有何等的發展?潛在的顧客想知,IBM是否會脫離大型主機事業?葛斯納該給他們一個明確、快速的交待,但什麼也沒有。 偶爾,葛斯納會透露一點他對這家公司的整體計畫,但這些訊息都很貧乏,而且多半沒有什麼意義。舉例來說,一九九三年七月二日,他寫了一封信給高級主管們,宣佈IBM會繼續進行艾克斯在任時的計,但會更有效率:「我此時無意針對IBM進行大型重組工程。」他強,這家公司在未來的十二至十八個月中,應該把重點放在顧客、市場和 競爭者身上,而不是內部的改革。他沒有興趣花大把時間修補IBM的組織,這是他稱為「內部探測」的工作,他補充說:「在我們另做選擇之前,我要確定現在的制度都能有效落實。」 葛斯納看不出立刻展開改革的好處。當有人問他,是否視自己為革命家,他回答:噢,不不不!我只是一個想協助顧客的人。我並沒有創造這些改變,那些改變都是由非常非常優秀的科技,也就是一般所稱的資訊科技所造就的。我們嘗試接受這個科技,藉以發展出突破性的應用方法。如果你要說這是革命——這個來自IBM的革命,但這不是 我們對這套科技的熱愛,我們預測未來人人都將互相聯繫,而這一切預測——我的意思是,我們並不是非常有興趣。真正讓我們感興趣的是:你要如何真正替顧客創造突破性的應用科技?你要如何為我們的顧客創造革命? 葛斯納覺得,他必須把心思放在能穩定公司的策略上。他願意思考什麼樣的策略對IBM最好,但到一九九三年夏末,他仍然不準備透露他的長程規畫。他太清楚了,八○年代的IBM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策略性願景——總是計劃要重新定義這公司,總是誤判外在的競爭環境。他無意再提出另一個以整修公司為目標的「策略性願景」。策略性願 景並非魔術子彈,不可能在一夜之間就解決公司所有的急迫問題。時機到了,他自然為會想出長期成長所規畫的藍圖,但此刻,他有更多立即的問題要解決,這是一家支出架構失控的公司、這是一家員工過 多的公司。現在,只要能解決這些短程的問題,他就心滿意足了。葛斯納毫不隱瞞他對策略性願景的鄙視。在九三年夏天的一場記者會,他說:「我何時會提出願景。但IBM此刻最不需要的就是願景。IBM現在最需要的,是其各事業部門要有一連串非常堅決、市場導向、高度效率的策略。」 「IBM此刻最不需要的就是願景」。財經專家抓住這句話,藉以證明IBM老闆表現令人失望,至少上任這幾個月是如此。這些專家始終相信,只有一套全面的策略願景才能拯救IBM,他們不了解為什麼葛斯納不願意談。他們不理踩他說要慢慢來的那一套說辭。他們想知道他的計畫是什麼,一旦他令他們失望時,他們就不斷引用那一句話,以說明IBM內部持續的觀望態度。 策略性的指示 事實上,葛斯納確實在一九九三年秋天,公佈一套八項方針,但這些內容依舊不能構成任何的策略性願景: ◆市場是我們一切行動的動力。 ◆追根究底,我們是一家絕對堅持品質的科技公司。 ◆顧客的滿意度和股價是我們評量成功的標準。 ◆要像大型企業組織般運作,但官僚化程度要減至最低,且永不停止追求生產力。 ◆絕不迷失我們的策略性願景。 ◆思考和行動都帶著急迫感。 ◆傑出、有使命感的人將會美夢成真,尤其是能夠從事團隊合作的人。 ◆對所有顧客和我們所處社團的需求都保持敏感度。 然而,以上這些方針,還是完全未透露出葛斯納究竟想帶領公司往哪裡走的訊息。他還是想繼續以大型主機為主嗎?還是想把IBM所有的資源投注在服務和解決方案上?還是個人電腦和軟體呢?上述的方計似乎只是要員工更努力工作,要他們牢記IBM的產品是為了顧客而生產的,不是為IBM自己。至於公司的方向,葛斯納把牌藏起來。這樣的謹慎態度,正是這位堅持三思而後行的領導人所擁有的特質。 在一九九四年的年度報告中,葛斯納的態度又更明確了,他揭露了所謂的六點「策略性指示」,也就是IBM的近程地圖。但即使有了這六點指示,還是留下許多想像空間: ◆開發IBM的技術。 ◆提升IBM在主機電腦市場的佔有率。 ◆在新興以網路為中心的電腦世界裡,奠定領導地位。 ◆重新組合IBM傳達價值給顧客的方法。 ◆快速擴張IBM在全球新興市場的地位。 ◆調節IBM的規模和水平,以達到低成本和市場的優勢。 六個月後,也就是九四年三月,葛斯納對華爾街的分析師演講,他再次表明無意急著宣布IBM大規模的策略性願景。他說:「各位必須了解,我無意全盤改造IBM成為全新的公司。而是,我想創造一種迫切感,指出方向、全心投入。」他把全付精力都用在讓IBM各部門表現更好。他承認,這樣的工作,簡直就是「榨乾沼澤」。這位IBM的領導人相當不情願地,也許只是想安撫那些期待聽到願景的分析師,他發表了可能會被部份人士視為願景的談話:IBM將是「全球最成功、最重要的資訊科技公司,將會持續推薦更新的技術給顧客,持續作為科技的先鋒者」。 以商人的心態思考 在上任近一年後,葛斯納似乎還是不確定IBM所走的方向。他堅定,或者說謹慎的行動,已獲得好評。然而,當賈奈特新聞社(Gannett News Senice)針對十幾位分析師、企業專家和電腦顧問進行調查時,有些人認為,葛斯納的行動太過緩慢、太缺乏效率。不過,多數人都給他一段蜜月期,因為一年時間畢竟短了些,難以在這麼可怕的情況下有傑出表現。專業人士相信,他以穩定公司為重點,是相當正確、而且有效的——至少現在是如此。華爾街似乎支持葛斯納的作法:IBM的股價在葛斯納上任後的這一年,上漲了百分之四十。更好的,IBM自從一九九二年夏天後,每一季都呈虧損狀態,卻在九三年第四季有了三億八千二百萬美元的獲利。葛斯納不談策略性願景,努力避免犯下重大錯誤,努力讓華爾街及全世界都能感覺到,他在解決IBM的問題。艾德溫•布雷克(Edwin Black)是《專業OS∮2》(OS∮2 Professional)雜誌的發行人,這是一家位於馬里蘭州洛克維爾地區的全國性電腦雜誌,他讚許葛斯納的整體表現:「他以生意人的心態思考,過去多年來,IBM高層一直沒有人以商人的心態思考。多年,IBM的董事長總是把這家公司當成一家動不得的機構。但葛斯納卻展開了一場有方法、溫和的IBM復興運動。」 一九九四年秋天,葛斯納上任十八個月,還是沒有搞革命的跡象。他喜歡形容自己是「總經理」,意思是他正率領一群羊走過困境,不是要搞一場革命,而且成績看起來還不錯。邊際獲利持續成長,更好的是,股價也向上竄升。有些蛋頭學者堅稱,IBM的財務狀況能改善,不過是運氣好。舉例來說,可能突然有一批大型主機的大量需求——這就是葛斯納影響力不及之處。 葛斯納明白,重大的改革需要時間,雖然他一直在公司傳達一股急迫感,即使公司距成功削減八十億美元支出的目標,還有好大一段距,他卻不會怪罪自己或公司。IBM能削減四十八億美元,也就是總支出的百分之二十,已經讓他很滿意了。 我們降低成本的努力,成果相當令人滿意。改造IBM的轉型不可能在一、二年內完成的事。只要我們把短程問題改好了,就有更多的時間去處理長程的問題。除非你已經很穩定,否則不要一開始就拿長程問題開刀。 為自己辯解! 非常諷刺,金融專家和媒體希望路•葛斯納能為自己辯解,描繪出他未來十年要把IBM帶往何處的藍圖。但他覺得,這樣的藍圖非常愚,他也不怕坦白說出來。當葛斯納指責外界不該要求他提出明確計畫,許多人都指控說,他像過去的IBM領導人一樣,同樣模糊、同樣不正確、同樣地自大——是的,甚至還是一樣地麻木。葛斯納聽了這些批 評後只是聳聳肩。他知道他自己和各個藍色巨人的前任領導人不一樣,不需要多久,外界就會欣賞這樣的差異。 第二十六章 開拓網路空間, 這是下一個大商機 「這個轉變會重塑這個世界,就像印刷、電燈泡和飛機等發明一樣。 這個轉變會改變全世界各行各業。」 路•葛斯納一直不斷地強調,他不喜歡說什麼願景,但他一直沒有真正說明理由;或者是他認為「願景」這個字太模糊,或者是這個字在語義上接近狂想。不管程度如何,他比較喜歡談他所謂的策略。然而,在領導IBM幾年之後,他終於準備聲明一個「願景」。這是和網路電腦有關。 為了說明自己的看法,他談到自己剛到IBM時的情形: 幾乎是同一時間,媒體轟然爆出叫囂和牢騷,指責IBM如無頭蒼蠅、沒有願景地在荒野中亂闖。所以經過差不多三年之後,現在我這麼說,反而是一種強烈的諷刺:IBM現在最需要的就是願景。我說的不是口號,不是承諾和煙霧彈(宣布現在沒有、將來也不會出現的產品)。 我說的不是「這對IBM好,所以對各位也好」的東西,我說的是: 我們已經見識到電腦工業過去的變革——從中央化的大型主機電腦,到分權化的個人電腦,再到分散式的主從式架構電腦。 我們現在了解到,主從式架構並不是電腦工業完全成熟的階段,而是引導出下一個階段——也就是我們稱之為以網路中心的電腦階段。我承認,這即使不是百分之百的無聊字眼,也是一個很笨拙的稱呼(我也想換個體面一點的稱呼,但恐怕是來不及了)。但我們怎麼稱呼 並不重要,要緊的是其實質內容:這是一個威力強大的改變,其威力橫掃每一個人和機構。 所以,顧客需要和先進的網路科技——這兩股強大力量聚合起來,引導IBM走向一個策略、或是願景,這是非常簡單明確的,也與本公司的使命一致。IBM將領導業界轉化為網路中心電腦工業,借由:繼續創造強大網路所需的高階產品和技術,並且與我們的顧客一起合作,協助他們完全善用這些網路。 終於,老闆說了個願景 葛斯納有信心,他已經找到正確的策略,不會轉向了。就像他在九五年十月就《商業周刊》所說的: ……毫無疑問地,以個人電腦為基礎的模式是現在式,不是未來式。未來是以網路電腦為中心的模式。重點移到可以擷取二個世界長處的網路。這個模式也引導出本公司的策略。當人們談IBM時,很有意思的是,你會聽到他們說:「嗯,我懷疑他們在舊事業消逝後,能不 能找到新的事業,快速地成長。」他們不明白的是,我們重新定義我們的舊事業,我們把舊事業帶進新的模式之中。 路•葛斯納並不是一夜之間就變成網路電腦的死忠支持者。他花了十一年經營全球最大的電子事業其中之一。美國運通卡——這可以排進他最得意的計畫——就是電子商務最好的一個例證,是網路電腦的最佳範圍。在數百個國家裡有數千萬人和數千萬家的餐館、旅店和航空公司打交道,全部都是透過電子完成,而且都是在私密的網路上。葛斯納認為這個點子完全可以轉移到網際網路上。 商業可以在電腦世界(我痛恨這個字眼)裡進行,商業可以在數位的世界而非實際的世界裡進行,這個想法對我來說是相當普通的。所以,我從商業的角度來考慮這件事。這項技術被稱為網際網路,它確實與我們想做的事不謀而合。電腦業界有很多公司好像是一朝醒來,看到一種叫做網際網路的東西,就說:「老天,這個好熱門,我們最好趕快做些網際網路的玩意。」但我們不是這樣的。我們是從顧客的角度來看,網際網路只是我們用以創造整合性解決方案的工具之一、資產之一。這是一項非常有力的新工具,老實說,我們非常幸運,網際網路和爪哇語言一起發展,我們可以用這樣的語言,拓展和發揮我們所獲得的新策略。 中心組織原則 路•葛斯納早在九四年就決定,網路電腦將是IBM的中心組織原則、中心整合策略。在九四年的年度報告中,葛斯納宣布了他的六項新「策略性新政」,其中一項就是「在以網路為中心的電腦世界裡奠定領導地位」。他在文末指出,IBM一直在前線定義這個新市場和新的電腦模式,並且創造了IBM全球網路,這是全球最大的資訊網路,在一百多個國家中的七百個城市有據點(九八年底賣給美國電訊電話公司,AT&T)。IBM也開始和電話和有線電視公司合作,實際測試IBM 傳送互動服務給顧客和企業的技術。IBM正擁抱著網際網路,提供密碼譯寫的技術、防毒軟體,以及支援繁重的商業處理、並保護重要資訊不被入侵者取得的「防火牆」安全產品,全力協助顧客也擁抱網際網路,葛斯納最大的一場策略性豪賭——協助企業創造高級電腦網路——更是完全發揮了IBM的長處。IBM不只是完成網路最重要的部分,還有大批業務人員及技師負責銷售、安裝和維修這些複雜的機器。 IBM大概比微軟早了一年先洞悉到網際網路的重要性。華道斯基—伯格(Irving WladawskyBerger)是一位IBM經驗豐富的長老,負責打理網際網路部門,他一直在技術問題方面提供葛斯納建議,他記得在九五年時,他的團隊感覺對於網際網路的出現,感到「一股興奮之」。他感應到,新的現象將為IBM帶來極可觀的業務。 對葛斯納來說,網際網路的好處,正是它無時無刻都是開放的,新鮮、刺激、容易接觸。但最重要的是,網際網路提供IBM的是一個網路化電腦的戲劇性願景。網際網路用到IBM的長處,因為其擁有強大儲存能力和安全的資料庫、擁有強大的處理能力以及專精的系統整合和策略性計畫。IBM可以提供硬體、軟體、訓練、安全、網路連結,以及將這一切組合起來的服務。 不像微軟公司般只促銷單一產品,或者只在乎內容,IBM只專心找出如何讓網際網路能幫助顧客。在最初的決定中,其中一個就是捨棄自己的瀏覽器(華道斯基—伯格說,這是消費者的玩意,不算真正的IBM)。之後沒多久(九六年),IBM就擺脫了奇才(Prodigy)線上服務。 宣佈新的策略 為強化在桌上電腦網路連結的世界中所佔有的地位,IBM在九五年六月購併蓮花發展公司。IBM希望能借重Lotus Notes在網路世界中的強大溝通能力。 路•葛斯納在九五年十一月十三日Comdex交易會上,準備好要描繪他對於網路中心電腦的願景。 我們已經了解到,事實上,主從式架構並不是電腦工業完全成熟的階段,它只是引導出下一個階段:以網路為中心的電腦。有很多力量促使我們進入這個階段。 為了能達成網路電腦,IBM又大手筆押注在另一項非自己創造的軟體科技:昇陽公司(Sun Microsystem)最具代表性的作業語言爪哇(Java),這也是在作業系統常常彼此不相容的網路世界裡,個人電腦最理想的語言。以Java所寫的語言,從最大的大型主機到最小的掌上型電腦,各種電腦上都可以用。 葛斯納承認,到九五年底時,IBM把更多的未來押注在網路中心的世界。「所以我希望各位能了解,在IBM,我們對網路中心的電腦非常認真。我會說,我們把更多的未來押注在其上。」 九六年三月,葛斯納和華爾街分析師及大投資戶在紐約會談三個小時,他宣佈,公司傳統的優點,將成為網路電腦新世代的強大力量。 電腦工業又走回到我們的路,回來了,又回到我們最佳的位置上。各位所讀所聽的網際網路,在在都用到我們的長處。 葛斯納補充,在未來,IBM計劃為特定產業的需要,量身設計更多更多網路上的服務。其中一個例子是:三家大型健康中心組成的網路,這三家在科羅拉多、俄亥俄和蒙大拿等八州都有分支機構,新網路可以結合醫生、病患和醫院。其他功能包括,這個網路可以自動處理文書工作,當病患轉院時,各項記錄也可以取用。 和電燈泡一樣基本 因為外界對IBM主要策略有極高的期待,葛斯納在九六年四月三十日的年會上,對IBM的股東表示,他覺得網路電腦的轉變有著相當深切的的影響。 我真心相信,這個轉變會從根本來改造這個世界,就像印刷、電燈泡和飛機等發明一樣。這個轉變會重塑全世界各行各業,將會影響——現在已經影響——到每一個人…… 但促使網路電腦轉變的最重要驅動力,不是科技。這個轉變的主要驅動力是基於我們全球顧客的優先要求。幾乎所有的人都把重點放在加快上市速度、加快產品開發、提供更好的客戶服務、降低成本、開發新的市場等。 他再次指出,網路電腦是IBM的中心。 以IBM這般規模和廣度的公司來說,很難定義出一個能涵蓋我們所有產品、服務和人員的單一策略。然而,因為網路電腦是如此地涵蓋一切,因而成為IBM的整合性策略。這是我們在前進、在發揚的道路,以求能凌駕各對手之上。現在到了最困難的部分——落實…… 九六年九月五日,IBM成為第一家推出網路電腦的大公司,新產品是IBM網路站,是一種新型的桌上設備,可提供連接網路應用及處理功能,同時還可大幅降低桌上電腦的費用。對於新產品,以及IBM顧客間對網路電腦整個概念所表現的興奮之情,葛斯納熱情難抑。九六年十一月十一日,IBM的網路電腦部成立。 到底什麼是網路電腦?葛斯納解釋,這是一種以網路為基礎的新型電腦模式,最主要是網際網路。這不同於單純將電腦連結起來、讓各電腦可以對話——IBM已經執行了很長的一段時間。然而,在電腦如何使用、在哪裡使用這兩件事上,網路電腦是重大的改變。 它改變了電腦作業在何處發生,因為它將大多數的工作——作業、資料和應用等——從桌上的機器轉移到稱為「主機」的機器,在網路幕後工作。這會替顧客省下一大筆錢,因為他們不必在每次升級時,就更新桌上型電腦和桌上型軟體。這一切都可以一次就完成,在主機 上完成。這也讓我們的企業客戶對其重要的商業資料有更大的掌握能力,因為資訊不再是散亂地分布在數百、數千台個人電腦上…… 我們修改、調整我們每一個軟、硬體產品以符合「網路」。今天,我們所有的主機工作台,從個人電腦到超級電腦,都是網路伺服器,提供各行各業在價格∮功能上的競爭力。再加上Tivoli(IBM購併的軟體公司),我們就能跨足企業架構、甚至在網路外,形成多平台的系統管理。舉例來說,我們重要的軟體產品,資料庫和處理系統,都可以 上網路的。 葛斯納在結論時說,IBM的蓮花小組繼續創新,並且擴大在群組軟體的領先地位。更重要的是,Notes和Domino已經成為建立網際網路應用時所選擇的平台(Domino是網路為中心的網路伺服器,可以協助各公司管理Notes以進行網際網路合作。) 他相信,網路電腦會為IBM帶來重大的挑戰: ……網路逐漸變成一個進行處理、溝通、交易、學習的地方,一個學生接受教育、人民接受政府服務的地方。 葛斯納相信,如果真是如此,IBM有幾項拿手好戲將會出現巨量需求。科技是一件,網路在定義上就是複雜的東西,需要大型處理器、大量的儲存能力、大容量的資料庫、強力的交易處理軟體,以及全面性的系統管理。隨著跨網路處理的增加,對IBM產品的需求量也會水漲船高。 更自信的路•葛斯納 九七年時,更有自信的路•葛斯納開始執行IBM的新策略願景。葛斯納希望領導大企業進入網路新世界。這個計畫需要IBM為大型企業設計出科技策略,架構並運作它們的系統,最後成為企業電腦的建築師和清潔工。IBM將使各企業、甚至整個產業結合起來,目標則是儘可能使用IBM的硬體和軟體。 分析師同意葛斯納的觀點。網路電腦絕對會用到許多IBM的長處。蘿拉•柯妮格莉亞洛說:「IBM所擁抱的網路系統,是一個IBM頂級技術的調色盤……今天的IBM正處於利用網路電腦的最佳位置。」 事實上,葛斯納想要帶領IBM重回曾為全美企業資訊科技公司代名詞的黃金時代,網際網路的興起使得這個想法變成可能。隨著網路化世界的到來,IBM似乎有機會成為新世界裡不可捨棄的元素。 IBM的目標是再次強調其所做的一切,都是協助客戶進行網路化的商業。IBM策略的關鍵是加強三項解決方案:電子商務付款系統、供應鏈解決方案和軟體,以及顧客關係解決方案,包括商業智訊和電話中心技術。IBM實現了電子商務的一些優點,該公司在九七年賣出十萬部網路電腦。 葛斯納相信,IBM正居於極佳位置,將抓住網路電腦的時機。 我們知道什是領先。但是當電腦工業已經從過去造就我們的事務移開時,公司裡有些人會質疑,我們的立足點何在,懷疑顧客是否會看重我們所推出的產品。 他說明,IBM扭轉情勢的理由是: 我們也抓住了網路電腦成為電腦新模式的機會。一旦你了解到,要協助顧客實現網路世界需要什麼時,你就看到這個產業又回到我們長期擁有的優勢——企業電腦和整合解決方案。 但現在要辨別說路•葛斯納是否挖到金礦,還言之過早。他確實認為他沒有時間、也不能再浪費半點時間,要儘快把這個想法傳達給IBM和全世界。他自信滿滿,相信IBM將在網路電腦的世界中領導群雄。他會成功嗎?葛斯納明白這個賭注很大,最終還是成敗論英雄。無論如何,葛斯納已經策動整個公司,迎接網路電腦這場革命。他知道,他最好是對的。 卡斯帕洛夫看「深藍」:切磋的好對手! 「嶄新的一刻」 一九九七年五月七日,星期三,紐約市伊奎特堡中心,遠離中曼哈頓的吵雜喧鬧,第三十五層樓。路•葛斯納(Lou Gerstner)趾高氣揚走進「深藍」的作戰室。通常,最高執行長駕到時,每個人都會抬起頭來——但這會兒可沒人理他,雖然這裡是企業的辦公室,但在葛斯納眼前的景像更像是科學驚悚小說的場景。原本是傳統桃花心木辦公桌和大班椅的位置上,卻擺了一張大型棋盤,好幾個人在上面走來走去。另有一群人專注地盯著房間另一端的螢幕,影像顯示著一部被膩稱為「深藍」的超級電腦其編碼思維方法。另一個螢幕中,則是身穿藍色外套和灰色長褲的蓋瑞•卡斯帕洛夫(Gary Kasparov)在隔壁房間背對一個棋盤踱步。 這間辦公室原本是電視攝影棚,加上那些燈光、開關和儀表板,看來更像一艘太空船,但今天在這個房間裡的人,沒有人想到什麼太空船。他們正忙著見證歷史的誕生。雖然這看起來像是普通的棋賽,但這其實是人和機器相搏的終極競賽。一部電腦正和一名人類在一局棋賽中對奕,這件事本身倒也沒什麼了不起,但卡斯帕洛夫並不是尋常的棋手,他是世界棋王。如果深藍最終獲得勝利,那將是史上頭一遭由機器在棋賽中打敗現任的世界冠軍。電腦科學家多年來一直在懷疑,電腦到底能不能在棋賽中打敗人腦。如果是人戰勝電腦,通常都被視為理所當然,卡斯帕洛夫也確實在兩年前打敗過一部類似的超級電腦。但是,如果說到電腦贏——哈,那可就很不得了,那可是歷史的創舉! 舉世關切的棋賽 當初以區區二百萬美元創造深籃的IBM小組裡,瀰漫著一股緊張氣氛。他們 知道,這將是深藍的大好機會。長久以來,超級電腦都只做些被社會大眾視為理所當然的瑣事,例如執行機位預訂系統、啟動核武,或設計新的藥品。一直到此刻之前,幾乎沒有人注意到深藍。但這一次,可是舉世注目的焦點。如果深藍真能戰勝卡斯帕洛夫,那麼全世界總算能認同葛斯納接管IBM後所堅持的作戰口號:大型主機必將繼續在電腦產業中佔一席之地。 當深藍和卡斯帕洛夫還在琢磨下一步棋要怎麼走時,房間裡沒有人想去和葛斯納多聊聊,儘管他是大老闆,而且通常來說,當最高執行長想找你聊天時,你不會別過頭去的。但這個小組的人卻只是敷衍地和葛斯納打個招呼,他們根本不在意他的出現;組員們都聽過許多故事談到賈斯納可怕的個性的故事,但他們並不會因此驚惶膽顫,他們還有事要忙,也很高興看到老闆並不打算久留。他的到訪是為了恭喜小組成員教出一台能打冠軍賽的電腦。嗯,他們也算是謝謝他的到訪啦。但是組員們太專注於比賽,所以一時也想不透他來訪的真正理由。如果深藍贏了,葛斯納希望自己能在現場享受這個歷史時刻。因為這個一噸重大鐵盒的勝利,將為IBM帶來眩目的鎂光燈,而這正是葛斯納多年來所努力的目標。 替深藍喝采 但這事沒人能打包票。要讓IBM從這個事件上獲得好處,這個大傢伙必須表現出其他電腦從未達到的水準,這可不簡單。因為卡斯帕洛夫是目前世上最偉大的棋王,很多人甚至推崇他是有史以來最厲害的。他可以在一秒之內評估二步棋,對人腦來說這是很驚人的;但和電腦比起來,就實在不算什麼。深藍的程式到底能跑多快?一秒二百萬步——快得足以讓正經八百的卡斯帕洛夫臉上無光。這般令人難以喘息的速度,並不必然意味著深藍可以在棋賽中打敗卡斯帕洛夫,只不過表示這部機器能「思考」得更快。各界一直假設,如果電腦要在棋賽中打敗人類,就必須擁有最接近人類的特質,也就是直覺,但至今尚未出現擁有這種特質的電腦。 雖然有這麼多變數,但葛斯納發現自己堅定支持深藍,就像父親會支持參加球賽的兒子一樣——只有一點不同的是,這個「兒子」有可能創造歷史。既然對結果有了這麼高期待,這位IBM的最高執行長開始覺得有壓力了。他多麼想讓大家都知道,他在IBM所做的事是可信賴的、認真的、長遠的。隔壁房裡的那台超級電腦,看來就像是他說服別人的最好籌碼,說明他在公司所做的不只是整頓而已;事實上,他已展開行動,要讓IBM成為美國最受推崇的企業。 他接管IBM才不過四年時間,當他在一九九三年四月獲任命時,情況確實很糟、很可怕,這家公司看來正經歷死亡的劇痛,每年都虧損幾十億美元,短期內還看不到任何復甦的希望。幾乎沒有人期待他能夠創造奇蹟,這家公司只靠奇蹟也是不夠的。然而,過去四年來,葛斯納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的奇蹟,證明當初那些惡意批評他的人都錯了。他做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縮減過多的形式、找出各種節流的方式、管制公司的各項花費。他以超乎他人所預期的速度讓IBM轉虧為盈,為自己贏得美國企業最偉大的整頓大師之一的稱譽。 當他看到眼前這一幕不協調的景像時,他比誰都明白,IBM值得世人的尊敬。他知道華爾街的分析師仍然不把他當一回事,只認為他雖然能改善IBM財務,但卻無能力讓公司成長,重振昔日的光輝。所以他需要一些能傳達出「嘿!IBM重振雄風了!」這樣訊息的事件。這就是為什麼這場在小房間裡進行的棋賽,對他而言那麼重要的原因。當前,媒體全都追著華盛頓瑞德蒙(Redmond, Washington)的軟體大王(微軟,Microsoft),華爾街的分析師陶醉於網路新興公司帶來的新氣象,還有那麼多成長比IBM快的電腦公司,因此,深藍的勝利將會讓全世界正視IBM的復甦,給葛斯納應有的評價。 卡斯帕洛夫與深籃已進行到六戰中的第四場比賽。到目前為止,人和機器還陷入平手的僵局:各勝一局,還有兩次平手。最後兩場比賽訂於周六和周日舉行。 就在葛斯納到達的時候,深藍正處於劣勢。卡斯帕洛夫剛使出個大膽險招,做了個犧牲打,氣氛頓時緊張了起來。接下來幾小時,雙方總計走了五十六步棋,但沒有一方占上風,最後以和局收場。這讓深藍小組非常,非常擔憂。 為小組打氣 為了重振低迷的士氣,葛斯納說了一番激勵的話。想到IBM從這場特別的比賽中所獲致的正面評價,葛斯納熱切地說:「各位很了不起。」葛斯納當然喜歡這個發展,媒體正吹捧著他和他的公司(相反地,當文章對IBM不怎麼有利時, 偶爾葛斯納也會反對媒體) 在本周稍早進行第三場比賽時,卡斯帕洛夫—深藍網站僅當天就已經有二千二百萬次的點閱率。這場比賽的另一項作用,則是讓三十萬的IBM員工因共同的目標凝聚在一起。他們不只是員工,還是死忠的擁護者,他們聚集在IBM各個辦公室的電視螢幕前,觀看每場比賽的三十分鐘精華;這個場面看來不像是一場棋賽,而是是周一晚上的足球大賽。 這場歷史性的棋賽,終於在五月十一日星期天畫下句點。歷經八天的拉鋸戰,最 後的勝利者終於誕生了,遠遠超出所有人所預料的,最後的贏家是深藍。葛斯納樂極了。電腦的勝利將帶來更多有關機器如何在棋賽中打敗人類的辯論,有些人會爭辯電腦處理資訊的速度是致勝秘訣,有些人則把功勞歸於電腦的思考能力。但真正讓葛斯納興奮的是,將有許多人談論深藍的勝利對資訊科技業的意義。 假如,深藍在一九九七年春天的比賽中輸給卡斯帕洛夫,葛斯納也不會太失望;即使沒有勝利為IBM帶來可觀的宣傳,他仍對自己的決定信心十足——支持大型主機成為IBM最主要的產品線。但現在有了勝利的光芒,葛斯納相信,過去一直懷疑他能否重振IBM的整個商業世界,如今將會起立為他鼓掌。他覺得自己終於沈冤得雪了。 深藍的勝利開啟了新的一頁,是電腦史上的分水嶺,它開啟了各種可能,有些是正面的、令人興奮的,有些絕對是負面甚至可怕的,一切都預告著,電腦的行為模式有一天將會和人類一樣。如果這個事件是一個新的開始,也要花幾年才能理出頭緒。此時此刻,這個勝利帶來大量的關注,全都是有關葛斯納和IBM的正面消息。勝利有助於消弭葛斯納在過去四年內所承受的痛苦和失望;也讓人們忘記,不過四年前,IBM還在生死關頭掙扎著。 步上失敗之路 沒有IBM的世界?聽起來很荒謬,就好像是一個沒有電視、汽車或棒球的世界。 IBM向來是美國最偉大的機構之一,也是美國最有勢力的組織之一。華爾街向來視IBM的股票為藍籌股。幾十年來,這家公司是史上最成功的企業。追根究底,這家公司是做電腦的,但如果只把IBM看成電腦製造商,就又漏掉了這個企業既具滲透力,又無所不包的特質。因為這是一個改變美國企業面貌的機構,是改變美國人工作和思考方式的機構。這是積極進取的湯瑪斯•華森所建造的公司,是一個和美國聯邦政府一樣堅固、一樣歷久的組織。外人叫它做「藍色巨人」,外號取自其耐用的電腦主機顏色。這個名稱代表的不只是其規模,也代表它偉大的程度;不只是生產產品,而是最好的產品;不只是生存,而是蒸蒸日上的營運 。 然而,當這家巨型電腦製造商進入一九九○年代初期,整個公司似乎屈膝低頭,步上衰退之路。IBM的創建者恐怕會大吃一驚,畢竟,他們以敏銳的商業見解,把這個公司建立成一個企業強權。自一九二○年代的初期開始,這家由老華森創建的公司就一直能準確掌握商業的整體環境。到了一九五○年代初期,更是如此,那時IBM的領導者開始感覺到顧客的口味已從一種科技轉到另一種科技,從電子計算機換成眩目的電腦新世界:突然之間,選擇以新的主機科技整合資料處理的公司,發現企業成長全新的可能性。IBM實際上也攻佔了這個領域,自五○、六○到七○年代,IBM一直是主宰的力量。的確,「IBM」幾乎等同於「電腦」這個名詞。在一九六四年時,當IBM搬進位於紐約州艾蒙克山丘(Armonk, New York)上佔地遼闊的企業總部時,這家公司不只是主宰著電腦業,也是當時美國企業的典範。 一九八○年代顯然仍然是IBM另一個輝煌的年代。這家公司的財務報絕對令人眼睛為之一亮;從一九八○到一九八九年,IBM的稅後營收達五百一十億美元,比世界上任何一家公司都多;一九八七年其市場資本價值達到一千○六十億美元,三年之後,IBM是《財星》◆(Fortune)◆雜誌五百大企業中最賺錢的公司(五十九億八千七百萬美元),該年的營收達到六百九十億美元。 然而,到了一九八○年代後期,IBM開始進入艱困時期,公司裡自大的主管死守長程的遊戲規則,看重大型主機更甚於新興的個人電腦。在八○年代初期,這家公司未能跟上資訊科技世界的重要改變——個人電腦。一九八二年,IBM推出自有品牌的個人電腦,其個人電腦體積小,又便宜,各行各業的人都能擁有,這是在此之前無法想像的事。有那麼一段時間,IBM是個人電腦產業的霸主,但較小型的、更積極介入市場的競爭者,正一步步地蠶食IBM在個人電腦市場的佔有率。一九九四年,康柏電腦(Compag)取代IBM,成為個人電腦第一大品牌。IBM也錯過了其他科技革命的列車,往後這些都使IBM付出嚴重的代價。 隨著商業環境不斷改變,IBM也不斷地將市場佔有率拱手讓給新興的競爭對手,但IBM的主管們卻變本加厲地持著駝鳥心態。無可避免地,當市場佔有率下滑之際,公司財務開始大出血,到一九九二年底時,公司已經沒有現金了。一九九三年時,IBM似乎已慘遭電腦產業巨獸的重擊,眼看即將要倒閉了。這一年是IBM歷史上最艱苦的一年。雖然它在一九九二年的營收是六百四十五億美元,仍然很亮眼,但公司已是連續第二年虧損——這一次,虧損額達到驚人的六十八億美元!結果,有十一萬七千名IBM員工被裁員,公司被迫刪減兩百八十億美元的重建費用。 更糟的是,雖然企業再造有可能改善IBM的收入狀況,但幾乎沒有主管敢對「終身雇用」政策動刀,因為這個政策向來是IBM文化的基石。然而雖然聽來很矛盾,但唯一的解決方法就是分割巨大的企業體,拆解一連串較小而獨立的個體,就像拯救病人唯一的方法,是截去用肢、留住軀體。難道這真是拯救藍色巨人最好的辦法嗎?一九九三年一月,雖然拆解公司的計畫已在進行,不過IBM董事會決定,該是更換最高領導人的時候。雖然董事會並不認為IBM還有救,但現任的董事長兼最高執行長約翰•艾克斯(John Akers)必須走人。公司在他的領導下,已經損失數以十億計的美元了。 有人要接這個工作嗎? IBM財務的慘況早已不是秘密,所以要找人來接下這個艱難的任務,並不是件容易的事。一開始,董事會還希望能吸引到業界的優秀領導人來接掌IBM。他們優先考慮在科技領域擁有優異紀錄的人;爭議處在於,只有一人能率領IBM走出泥淖。他們向幾位美國頂尖的最高執行長放風聲,被點到名者都表示受寵若驚,但沒有人敢碰這個燙手山芋。他們看過所有的負面報導,不想因為經營一個簡直沒救的公司,而毀了自己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名聲。 董事會愈來愈絕望。剛開始時,找一位擁有管理科技公司豐富經驗的人是重要的條件,但隨著被拒絕的次數增加,標準逐漸向下調整。董事會除了降低標準外,別無選擇。新的IBM最高執行長不一定需要科技經驗,但最好擁有改造大公司的經驗。董事會部分人士開始將焦點放在某位人選身上,也就是當時經營大型食品和煙草公司RJR納貝斯克公司(以「門外野人」著稱)的路•葛斯納。他擔任RJR納貝斯克公司的董事長兼最高執行長已經四年,之前曾在美國運通卡公司擔任董事長達十一年。他曾多次拯救和修補困境中的公司,使公司轉虧為盈, 所以負有盛名。問題是,他沒有管理科技公司的直接經驗,有些董事很擔心這一點。但隨著愈來愈多的董事把眼光鎖定路易•葛斯納二世身上,他們也愈發認定這是個正確的抉擇。一九九三年四月,葛斯納接任IBM的董事長兼最高執行長。在IBM公司史上,這是頭一次從毫不相關的領域中找到領導人。幾乎沒有人認為他有機會拯救IBM,多數人認為,這家由湯瑪斯•華森所創立的公司將凋零。葛斯納面臨的任務,絕不遜於美國企業最艱鉅的管理工作。他要復興一度被視為傳奇的象徵,當確定公司得救後,就要將病患帶離加護病房。沒有人指望葛斯納將IBM扭轉回復到早期全盛時期。那似乎是不可能的事。 但七年後的今天,路•葛斯納已成功扭轉IBM的劣勢,再次打造出全球最偉大的電腦製造商。美國商界幾乎沒有人敢相信,但也沒有人否定葛斯納,他確實完成了人人都說不可能的奇蹟。葛斯納接下一家停滯不振的公司,並在一九九八年將其主持的IBM變成一家歲入達到破紀錄的八百一十七億美元的公司,這個數字較前一年成長百分之四(前一年是七百八十五億美元,在美國企業的營收比排行中名列第六)。他還扭轉了IBM連續三年——一九九一、九二和九三年——虧損的下跌趨勢。在葛斯納的重整下,IBM在一九九八年時的獲利達六十三億美元,較前一年增加二億美元。葛斯納之所以能夠創造奇蹟,是肇因於一種企業再造的手段,但這個方法過去一直不被IBM前任領導人所接受。葛斯納以外來者 全新、徹底的觀點,仔細檢視IBM的每個鮮為人知的地方。接著,他開始採取行動,重建一個全新、更有競爭力的IBM,更為顧客導向、更能洞察不斷變遷的商業環境的公司。 為了讓IBM再次成為賺錢的公司,葛斯納必須和一個陳年老問題角力——如 何讓IBM這等規模的公司穩健而持續地成長。IBM的長處(以及其短處),就是它仍然是一家以硬體為主的公司。在一九九八年全年營收中,有三百四十七億來自硬體的銷售。然而,這些硬體的銷售成績,自一九九五年以來,就沒有再成長。更糟的是,IBM在一九九八年年終結算時,業績下滑將近一半,大約四百億美元。整體而言,IBM的成長情況並不理想(一九九八年只有百分之四,一九九七年百分之三•四,較一九九六年的百分之五•六下滑;比起一九九五年百分之十二的成長率,更是差多了)。 缺乏有效的成長幅度,正是葛斯納奇蹟並沒有完全生效的強力證據。他藉著系列的商業讓IBM再次成為能獲利的公司,但這與刺激公司成長沒有多大關連,甚至毫不相干。這一直是路•葛斯納兩難的困境。他為了重振IBM所做的努力,或者說得更精確點,由於他的努力,葛斯納和IBM合作促成了本世紀最具啟發性的企業故事之一。 路•葛斯納如何達成IBM的重振工程?他成功地做了哪些事?他哪裡失敗了?回答上述問題,是本書的主題。我們將利用葛斯納的管理秘訣和企業策略,做為本書的組織架構,介紹讀者了解,這些秘訣和策略是如何成為IBM復甦的關鍵。但我們同時也會檢驗葛斯納策略中的缺點,說明這些缺點為何會讓IBM無法和過去一樣,成為一家成長型的公司。
● 作者簡介 ●
勞勃•史雷特(Robert Slater) 勞勃•史雷特先後在《時代》、《新聞周刊》和合眾國際社有二十五年的計者工作經驗,曾撰寫過多本暢銷的企業叢書,包括《歐維茲—好萊塢最有權勢的經紀人》、《奇異之眼—全球最具競爭力企業領導人傑克•威爾許的領導秘訣》,以及《梭羅斯旋風》。
● 譯者簡介 ●
袁世珮 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暨外文學士,現任聯合報記者,譯有《N世代》(合譯)、《卓皮納斯文化報告》、《企業強權》
系統創富一桶金
致未來的你:做對選擇
內心真正強大的人:《
用商業思維優化你的人
長板與短板理論【木桶
長板效應、彼得原理、
羅斯柴爾德:世界上最
年薪翻倍的向上轉職法
零經驗也能成為一流!
不能說的真相!日本經
為了保障您的權益,新絲路網路書店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七天的鑑賞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鑑賞期內寄回(以郵戳或收執聯為憑),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內外包裝、隨貨文件、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