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
註冊
|
會員中心
|
結帳
|
培訓課程
魔法弟子
|
自資出版
|
電子書
|
客服中心
|
智慧型立体會員
書名
出版社
作者
isbn
編號
5050魔法眾籌
|
NG書城
|
國際級品牌課程
|
優惠通知
|
霹靂英雄音樂精選
|
中外歷史大事酷搜本
.
從北齋到吉卜力:走進
.
拆哪,中國的大片時代
.
中國課:繫上紅領巾的
文學小說
文學
|
小說
商管創投
財經投資
|
行銷企管
人文藝坊
宗教、哲學
社會、人文、史地
藝術、美學
|
電影戲劇
勵志養生
醫療、保健
料理、生活百科
教育、心理、勵志
進修學習
電腦與網路
|
語言工具
雜誌、期刊
|
軍政、法律
參考、考試、教科用書
科學工程
科學、自然
|
工業、工程
家庭親子
家庭、親子、人際
青少年、童書
玩樂天地
旅遊、地圖
|
休閒娛樂
漫畫、插圖
|
限制級
台灣光與影:日治時期電影史
作者:
李政亮
分類:
社會•人文•史地
/
歷史地理
叢書系列:灰盒子
出版社:
黑體文化
出版日期:2025/8/20
ISBN:9786267705001
書籍編號:kk0599995
頁數:304
定價:
450
元
優惠價:
79
折
356
元
書價若有異動,以出版社實際定價為準
團購數最低為 20 本以上
評價數:
(請將滑鼠移至星星處進行評價)
目前平均評價:
文字連結
複製語法
台灣光與影:日治時期電影史
圖片連結
複製語法
分
享
內容簡介
作者介紹
書籍目錄
同類推薦
台灣光與影:日治時期電影史 內容簡介 最完整、最詳實的日治時期台灣電影史 1895年,電影開始轉動了,日本也開始統治台灣, 在帝國的推動下,台灣逐步形成特有的電影歷史。 台灣電影史的開端,與歐美乃至日本的脈動息息相關。1895年,法國盧米埃兄弟在巴黎放映電影,被視為電影史的起點。也在這一年,台灣成為日本殖民地,被併入新興的現代帝國。日本統治台灣,粗略可分為日治之初高壓又懷柔的摸索階段、1920年代內地延長主義、1930年中後期戰爭動員等階段。 日本很早就注意到電影作為政治宣傳的作用。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意識到影像的力量,特別請高松豐次郎到台灣放映電影並進行政治宣傳。日俄戰爭爆發之初,台灣民間謠傳日本將會戰敗,高松豐次郎便放映日俄戰爭場景的電影,傳達日本的強大。1907年高松豐次郎為宣傳總督府的政績而拍攝《台灣實況介紹》,影片雖已佚失,但透過《台灣日日新報》可看到殖民者眼中的台灣。影像是視覺的呈現,隨著日本國內博覽會的熱潮,台灣也在其中展示。然而,無論是影像或博覽會,原住民始終是被高壓觀看的焦點。 1910年代,台北電影常設館僅芳乃亭與世界館兩家,放映片目在《台灣日日新報》都有報導,因此電影館無需刊登廣告。隨著日本電影的發展,芳乃亭與世界館的競爭逐漸白熱化,兩家都設法引入日活、天活的作品,甚至刊登主打辯士的廣告。到了1920年代,兩家電影館持續進化,修建新館,台灣的電影生態進入新的境界。 在日治時期,日本對台灣的想像是什麼?在1920年前後來台灣拍攝的《虛榮之夢》(1918)與《佛陀之瞳》(1922)裡,台灣洋溢著異國情調。其中根深柢固的想像則是原住民乃至吳鳳神話,從《哀之曲》(1919)、《阿里山俠兒》(1927)到《義人吳鳳》(1932)都是如此。日本總督府一手打造吳鳳的神話,也成為日本國定教科書的內容。 從1920年代中期開始,台灣掀起一波上海電影熱。受歡迎的類型主要有武俠奇觀(如《火燒紅蓮寺》)、階級差異的愛情悲劇或家庭倫理劇。而台灣的在地通俗文化維繫了這兩類電影的人氣,如《三六九小報》將電影化為小說連載、蘭記書局販賣武俠小說與連環畫。 1927年美國好萊塢第一部有聲電影《爵士歌手》問世,標示著電影進入有聲電影的年代,在台灣則是有聲與默片共存。隨著日本電影進入有聲時代,電影館也加裝新設備。雖然上海電影都是默片,但辯士的言說、加上唱片業的興起、作詞作曲家為電影譜寫詞曲、甚至歌仔冊也有以電影為主題,在在讓這些默片變得如有聲一般。此外,1930年代台灣進入廣播時代,其中有電影解說節目,詹天馬便曾解說阮玲玉主演的《戀愛與義務》。 1931年「台北映畫聯盟」成立,除了影迷定期聚會觀看電影,也舉辦以歐美電影(洋畫)為主的影展。在《吳新榮日記》和龍瑛宗的文學作品中,可看到兩人對法國電影的喜愛。1925年成立的「台灣映畫研究會」是一群台灣青年電影夢的起點。他們所拍攝的《誰之過》(1925)轟動一時,可惜無後繼作品。之後歷經《血痕》(1929)、《怪紳士》(1933),1938年迎來有聲電影《望春風》(1938),其片名是根據同名流行曲而來,可見1930年代末期大眾文化的景況。 日治時期的作家們以電影為中介,描述封建社會的悲涼或落空的城市夢,或勾勒出中上階層的生活樣貌。1930年代中期,台灣知識份子曾經有過希特勒熱潮。台灣第一位參加奧運的選手張星賢便親眼見過希特勒,他曾以台灣人的身分代表滿洲國,也曾以日本人的身分參加柏林奧運,是這一代台灣人複雜身分認同的共通寫照。 1930年代中後期開始,隨著日本發動戰爭,出現了一系列戰爭電影,1940年的《燃燒的天空》開始加入圓谷英二的特攝元素,戰爭場面更為逼真。戰爭電影對台灣人有何影響?世代差異明顯:30多歲的吳新榮因目睹戰爭的慘狀而心生厭惡,18歲的葉盛吉看了《燃燒的天空》後感動萬分,10歲少年東俊賢則因為這部電影而萌生報考少年航空學校的心願。 新興帝國日本充分運用電影的影響力,殖民地或佔領地大都設有電影設置機構。為闡釋「大東亞共榮圈」,而運用電影來連結日本與殖民地或佔領地的歷史。在敵人為「ABCD」(美國、英國、中國與荷蘭)的情況下,台灣成為對抗荷蘭的角色,《國姓爺合戰》(1940)便是以日本的鄭成功神話為主題,《海上的豪族》(1942)則是濱田彌兵衞趕走荷蘭人的故事。 李香蘭是「大東亞共榮圈」的傳奇。她從滿映起家,而後在日本、台灣乃至上海成為人氣演員與歌手。她會講日語的中國人形象以及受過俄國美聲訓練的歌聲,都讓她帶有朦朧的異國感。她在台灣拍攝的電影《莎韻之鐘》(1943),在原住民部落上映後,掀起了加入「高砂義勇隊」的風潮。 電影是政治和經濟因素、社會文化脈絡與影像交織下的產物,而殖民者的統治策略、經濟發展、社會樣態與文化風貌各有不同,在此架構下,本書試圖爬梳台灣電影在日治時期的發展軌跡。 名人推薦 石婉舜│清華大學台灣文學所副教授 史惟筑│中央大學法文系副教授 李道明│臺北藝術大學電影與新媒體學院名譽教授 李泳泉│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退休講師 林木材│《Fa電影欣賞》主編 陳允元│臺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 陳儒修│政治大學廣電系教授 黃大展│新竹高中圖書館主任 (依姓氏筆畫排序)
作者簡介 李政亮 輔大法學士、台大法學碩士、北京大學哲學博士。文化評論者,政大傳播學院兼任助理教授。曾以中國觀察進行系列書寫:《拆哪,我在這樣的中國》(2011,獲36屆金鼎獎)、《中國課》(2012,獲選《亞洲週刊》2012年年度十大好書)、《拆哪,中國的大片時代》(2017,獲選2018年法蘭克福書展台灣館展書)。此外,《從北齋到吉卜力》(2019)則透過相關博物館,敘述日本漫畫與動畫的發展歷史。近年關注焦點轉回日治台灣,在歷史中爬梳電影與殖民現代性之間的關聯。相關文章主要發表於《鳴人堂》、《想想論壇》、《電影欣賞》等。
目錄 推薦序 新探日治時期的臺灣電影:繼前人未竟之緒/李道明 前 言 在歷史的縫隙裡開出一朵花 第一章 重翻台灣電影史第一頁 在資本與帝國的年代裡問世的電影 電影從歐美到日本 台灣電影最早放映紀錄的五種說法 解讀台灣電影最早放映的五種說法 換個角度思考「第一次」 台灣人的觀影震驚記事 第二章 從文明展示到「文明使者」的高松豐次郎 展示日本文明 伊藤博文發現電影的政治功能 高松豐次郎的曲折的電影人生 日俄戰爭電影宣揚國力 高松豐次郎也在沖繩放映日俄戰爭電影 第三章 展示台灣:高松豐次郎鏡頭下的殖民地 1901年教科書裡的台灣風景 1905年第五回勸業博覽會裡的台灣呈現 《台灣實況介紹》裡的台灣風景 鏡頭下的討伐原住民 高松豐次郎台灣時光的最後榮光 第四章 高松豐次郎為何告別台灣? 高松豐次郎的理想實踐 高松電影王國由盛而衰的轉折 電影管理呼聲的浮現與放映機構的變化 電影教化功能的普及 回到日本的高松豐次郎 第五章 從廣告看1910、1920年代的電影生態 台北觀影空間的變化與競爭 美日觀影空間與電影的流變 台灣電影常設館的第一波競爭 廣告文案再現電影生態 辯士角色論爭 辯士風雲錄 世界館與芳乃亭競爭再升級! 第六章 1910到1920年代日本電影中的台灣 夏目漱石筆下由遠而近的台灣 《哀之曲》裡的蠻荒台灣 吳鳳神話的生產 異國情調影像裡的台灣 死灰復燃的吳鳳神話 第七章 1920年代中期到1930年代初期的上海電影熱 上海電影熱 《古井重波記》的愛情難題考驗台灣觀眾 《火燒紅蓮寺》的武俠奇觀與武俠文化的生產 上海電影也是社會運動教材 重新思考上海電影熱 第八章 「美台團」的電影實踐與記憶政治 文化協會的盛況 用影像語言說填補知識落差 美台團登場 美台團的再起與挫折 《台灣民族運動史》到底是誰寫的? 對歷史敘述的反思 第九章 眾「聲」喧嘩的有聲電影年代 日本的有聲電影之路 有聲電影的衝擊 台灣的有聲電影時代 辯士言說的音聲 詹天馬獨具慧眼的選片 詹天馬的選擇 《桃花泣血記》改變歷史 多重媒介打造「臨場式本土化」 第十章 1930年代教養階層的洋畫至上主義 洋畫至上主義在日本 台北映畫聯盟對歐美電影的介紹 1935年台灣電影生態再進化 台灣年輕世代觀影品味的改變 文化人的法國電影偏好 第十一章 台灣人的電影實踐(一):青年們的銀幕之夢 電影的種子在台灣發芽 蓄勢待發的台灣映畫研究會 在挫敗中繼續前進! 少年出英雄的吳錫洋 《望春風》的風起風息 準備搬上大銀幕的《可愛的仇人》 張文環版的《可愛的仇人》 第十二章 台灣人的電影實踐(二):遠走他鄉的電影夢 主演新馬第一部電影《新客》的鄭超人 前進上海 參與反殖民運動明星夢碎 並不簡單的郭柏霖 因日本人脈進入藝華影業公司 1937年文章裡的故鄉台灣 從救國行列轉軌日本協力者 第十三章 台灣人的電影實踐(三):文學裡的電影 電影作為表述城鄉問題的中介 因辯士而發的羅曼史 電影作為都會毛斷的重要元素 毛斷的批判與變形 用電影表述立場與心志 深刻影評的浮現 吳坤煌的影評手術刀 第十四章 1936年柏林奧運的認同衝擊 奧運史上台灣第一人張星賢 吳新榮拉扯中浮現的日本認同 迷人的法西斯美學 吳新榮為何因《民族的祭典》感動? 日本與德國合作的《新樂土》 第十五章 大銀幕裡的戰爭(一):從前線戰事到士兵動員 戰爭電影的生產脈絡與機制 戰爭電影的兩大類型 來自殖民地與以佔領地為主題的戰爭電影 戰爭電影對台灣人的衝擊 戰火下的台灣 第十六章 大銀幕裡的戰爭(二):歷史的文化政治 從《元祿忠臣藏》到《姿三四郎》 西鄉四郎神話 上海的合作與抵抗 《春江遺夢》:洞悉英國人奸險的日本武士 《半島之春》:以《春香傳》傳承朝鮮文化 從吳鳳到炎熱南國的台灣意象 以台灣為基地的鄭成功神話 以濱田彌兵衛事件為原型的《海上的豪族》 觀眾如何感受歷史的文化政治? 第十七章 大銀幕裡的戰爭(三):李香蘭神話 李香蘭生平 影像裡跨界的李香蘭 國策與娛樂拉扯下的《愛染桂》 為什麼是李香蘭? 李香蘭在台灣 愛國少女莎韻神話 異國情調下的愛國電影《莎韻之鐘》 結語 相關圖表 參考書目
環遊世界大冒險【俄羅
環遊世界大冒險【土耳
莉莉水果店:府城在地
歷史交錯的中東裂痕:
燃燒的海洋:雷伊泰灣
尋找湯姆生:1871
帝國落日:大日本帝國
帝國的最後時辰 皇權
長城外的造反派:漢族
人類為何戰爭?愛因斯
為了保障您的權益,新絲路網路書店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七天的鑑賞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鑑賞期內寄回(以郵戳或收執聯為憑),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內外包裝、隨貨文件、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