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
註冊
|
會員中心
|
結帳
|
培訓課程
魔法弟子
|
自資出版
|
電子書
|
客服中心
|
智慧型立体會員
書名
出版社
作者
isbn
編號
5050魔法眾籌
|
NG書城
|
國際級品牌課程
|
優惠通知
|
霹靂英雄音樂精選
|
中外歷史大事酷搜本
此作者無相關書籍
文學小說
文學
|
小說
商管創投
財經投資
|
行銷企管
人文藝坊
宗教、哲學
社會、人文、史地
藝術、美學
|
電影戲劇
勵志養生
醫療、保健
料理、生活百科
教育、心理、勵志
進修學習
電腦與網路
|
語言工具
雜誌、期刊
|
軍政、法律
參考、考試、教科用書
科學工程
科學、自然
|
工業、工程
家庭親子
家庭、親子、人際
青少年、童書
玩樂天地
旅遊、地圖
|
休閒娛樂
漫畫、插圖
|
限制級
家是臺北的名字:從我到我們的城之記憶
作者:
王惠君, 李律鋒, 江仲淵, 林聖峰, 班與唐, 劉錡豫, murmur
分類:
社會•人文•史地
/
歷史地理
叢書系列:Pelagius 海島人
出版社:
有理文化
出版日期:2025/11/12
ISBN:9786264100939
書籍編號:kk0601635
頁數:232
定價:
450
元
優惠價:
79
折
356
元
書價若有異動,以出版社實際定價為準
團購數最低為 20 本以上
評價數:
(請將滑鼠移至星星處進行評價)
目前平均評價:
文字連結
複製語法
家是臺北的名字:從我到我們的城之記憶
圖片連結
複製語法
分
享
內容簡介
作者介紹
書籍目錄
同類推薦
家是臺北的名字:從我到我們的城之記憶 內容簡介 從十棟家屋出發, 以記憶為引、建築為線, 築成了臺北這座城市, 也從我走到我們的時代。 如果有一本屬於臺北的「家族相簿」,會看見什麼樣的人、物和景? 巨觀臺北城,會發現「居所」是組成城市的最小單位,而居所可以是一個人的家、是一棟符合當代風情的建築、也是人們聚會的場所,人們於此生長、生活且生根。頻密的居住區域延展而成了城市,因為城市,人與人得以相遇,交織出火花,構成了時代。 人與時代、還有其所屬的聚落,相互吐絲纏結,成了緊密的依存關係。因此,想要深入臺北城,必需翻開屬於這座城市的「家族相簿」,看見「家」如何構築城市與時代。 於是,我們走進時間與空間的家屋,從一九二〇年代開始,跟著柯謙諒急忙打開「仁安醫院」大門、提著出診公事包的匆匆腳步聲,來到一九三〇年代的大稻埕,其中有時而飄出夜來花香和紅露酒味的「臨秋居」,二樓傳來了〈望春風〉譜詞的吟唱聲,還有鎮日爐火不息、飄散出濃濃包種茶香的「新芳春茶行」,以及艋舺(萬華)車站旁以蔬果貿易商起家的「萬華林宅」,有著自行設計的罕見不規則四方體建築。 一九四〇年代來到了城北陽明山上的「巫雲山莊」,看魚路古道挑夫的起家厝如何成為孕育藝術創作自由的居所;一九五〇年代的城南「殷海光故居」和「紫藤廬」,則從風起雲湧的政治時局中,以自家客廳創造談論政治、經濟、哲學的思想沙龍,在威權體制下撐出一方自由領地。 一九六〇到一九八〇年代,大破大立的建設年代可見政治大學的「化南新村」宿舍,以聚落型態形成學者的家庭生活;完成一座座名人銅像的「蒲添生雕塑紀念館」,和國事與家事交織的「孫運璿科技・人文紀念館」,紛紛收納了時局下的人情與際遇發展。 在歷史的長河中,隨著時代的演進、政權的交替及產業的變革,城市的變化極大,家屋的故事透過家族成員延遞著,讓這些建物不只是一棟棟房子,而是由家族故事、建材使用、屋宇設計等資訊,反映出一部部時代變遷的縮史,並反哺成為整座城市的滋養。 一起走進臺北城,從每個「我」出發,聚合成「我們」這座城市的百川。 從家出發,溫暖推薦 以「家」為核心來閱讀這些歷史建築,則磚瓦花木、一桌一椅,不只是物,而真正是情的容器。——楊佳嫻(作家、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踏進這些建築,會感受到古意盎然的氛圍,彷彿乘坐時光機回到從前,心情會逐漸平靜下來,也能仔細品嚐其中的文化精神。——李修鑑(臺灣流行音樂作詞者李臨秋之子) 在人文薈萃的臺北市,十處名人故居獨特的故事和建築特色,呈現出不同時期的臺北人和他們的生活方式。——王惠君(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建築系教授) 臺北新故鄉,來自各地的人在此成家立業,留給新一代的臺北人,滿街的詩歌與記憶。——簡宏逸(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作者簡介 王惠君 日本國立橫濱大學工學博士,現任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建築所教授,同時擔任文化部聚落建築群史蹟及文化景觀審議委員、臺北市政府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聚落建築群考古遺址史蹟及文化景觀審議委員等。長期致力於臺灣建築史與古蹟修復保存研究,著有《臺北歷史・空間・建築:新莊、艋䴏、西門、大龍峒、圓山、劍潭》等。 李律鋒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所博士,現職為逢甲大學行銷系助理教授。曾任故事StoryStudio主編,做過廣播策過展寫過書,博士論文主題是中華商場與南機場。 江仲淵 國立清華大學法律學學士,「歷史說書人」團隊創辦人,第六十五屆中國文藝獎章得主,斐陶斐學會榮譽會員。專攻中國近代史與美國憲法史,已出版多本史學著作。 林聖峰 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博士。喜歡寫關於臺灣史的小故事。始終相信歷史寫作不應是對過去榮耀或傷痛的複述,而是試圖挖掘在背後推動變遷的特定角色。 班與唐 著有歷史小說《食肉的土丘》、《安雅之地》,合著《芬芳散策》、《文學關鍵詞100》等。寫小說之餘經營YouTube、podcast「熬夜的便當」。 劉錡豫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現為專欄作家,經營書院街五丁目的美術史筆記粉絲專頁,從事臺灣美術史的書寫與推廣。著有《神明離去之後:臺灣神社的收藏物語》。 murmur 常去涼州街的初二咖啡,接了案子驀然想起仁安醫院就在路口,遂坐在一間老屋裡寫同條街上另一間老屋的故事。
目錄 推薦序 看見臺北最溫柔的角落 推薦序 記憶所繫,認同所繫 前言 人、時代與聚落 以故居建築,翻開屬於臺北的相簿 家之一 仁安醫院 1925 一手診病,一手守信仰的老醫師之家 靜靜佇立在路口一世紀,柯謙諒的醫業及家族故事,點滴堆疊在老房子各個角落。 家之二 李臨秋故居 1932 一間厝,醞釀出臺語流行音樂的春風 在日常生活的滋養中,他寫出尋常百姓的悲喜。 家之三 新芳春茶行 1934 由五代人守護的包種茶香 這裡曾孕育臺灣茶的清香,彼時茶行忙到整日沒關過、老師傅住在爐火旁鎮日巡視⋯⋯ 家之四 萬華林宅 1935 在紅樓裡盛開的家族之花 一代蔬果貿易商,把家業、記憶與萬華風景,都裝進這棟紅毛樓裡。 家之五 巫雲山莊 1940’s 山中,走過三個時期的百年老屋 一棟古厝陪伴一個家庭的成長,也乘載著美術系學生的創作渴望⋯⋯ 家之六 殷海光故居 1956 種出一片自由的花園 縱使經歷了風風雨雨,這裡畢竟是長大的地方。 家之七 紫藤廬 1950 在風暴中,串起思想、對話與人情的堡壘 庭院深深,院子裡的屋宇是學者高談闊論之處、是反抗威權者的庇護之地,也是江湖藝文人士的安頓之所⋯⋯ 家之八 化南新村 1960’s 他們在紅磚宿舍裡講學 是陪伴學者研究學問、教學的家屋,也是學者之子成長的田野。 家之九 蒲添生雕塑紀念館 1963 塑一尊像,雕歷史的輪廓 在他的工作室裡,雕塑有臺灣近現代史的縮影。 家之十 孫運璿科技・人文紀念館 1980 棲居於重慶南院落內,院長的晚年時光 院子裡飄著桂花香、餐桌上辯論如火如荼,國事與家事在這裡交織。 參考資料
三國前夜:士大夫政治
齊默爾曼電報:美國加
烤箱裡的美國史:11
史書之外,中國歷史上
客家人口與語言傳承
環遊世界大冒險【希臘
歐洲三強國 環遊世界
地中海三國 環遊世界
世界強權 環遊世界大
海裡咬山:澎湖赤崁丁
為了保障您的權益,新絲路網路書店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七天的鑑賞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鑑賞期內寄回(以郵戳或收執聯為憑),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內外包裝、隨貨文件、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