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
註冊
|
會員中心
|
結帳
|
培訓課程
魔法弟子
|
自資出版
|
電子書
|
客服中心
|
智慧型立体會員
書名
出版社
作者
isbn
編號
5050魔法眾籌
|
NG書城
|
國際級品牌課程
|
優惠通知
|
霹靂英雄音樂精選
|
台灣限時批:100個新世代尋夢藍圖
此作者無相關書籍
文學小說
文學
|
小說
商管創投
財經投資
|
行銷企管
人文藝坊
宗教、哲學
社會、人文、史地
藝術、美學
|
電影戲劇
勵志養生
醫療、保健
料理、生活百科
教育、心理、勵志
進修學習
電腦與網路
|
語言工具
雜誌、期刊
|
軍政、法律
參考、考試、教科用書
科學工程
科學、自然
|
工業、工程
家庭親子
家庭、親子、人際
青少年、童書
玩樂天地
旅遊、地圖
|
休閒娛樂
漫畫、插圖
|
限制級
五歲米拉德的末班車: 一場耶路撒冷的悲劇
A Day In The Life Of Abed Salama—Anatomy of a Jerusalem Tragedy
作者:
內森.薩拉爾
譯者:
黃楷君
分類:
社會•人文•史地
/
社會科學
叢書系列:現場
出版社:
八旗
出版日期:2025/12/3
ISBN:9786267509975
書籍編號:kk0602149
頁數:320
定價:
450
元
優惠價:
79
折
356
元
書價若有異動,以出版社實際定價為準
團購數最低為 20 本以上
評價數:
(請將滑鼠移至星星處進行評價)
目前平均評價:
文字連結
複製語法
五歲米拉德的末班車: 一場耶路撒冷的悲劇
圖片連結
複製語法
分
享
內容簡介
作者介紹
書籍目錄
同類推薦
五歲米拉德的末班車: 一場耶路撒冷的悲劇 內容簡介 ★2024年普立茲非虛構得獎作品 ★喬治.歐威爾政治寫作獎入圍 ★《紐約客》、《經濟學人》、《時代》、《新共和》、《金融時報》年度最佳書籍 ★授權全球30國語言版本,理解當代以巴衝突的最佳書籍 耶路撒冷郊外的一場車禍,一對父子的真實遭遇, 揭開了一個交織歷史與生命的私密故事, 這是當今巴勒斯坦的真實縮影,也是使人心碎的時代之書 本書描述一場發生於約旦河西岸耶路撒冷郊外的交通事故,一輛巴勒斯坦校車載着一批幼稚園學生前往兒童樂園遊玩,途中校車發生事故翻覆起火。 雖然公路上的民眾不斷打電話給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緊急救援單位,但沒有任何消防車或救護車趕來。由於火勢猛烈,現場民眾奮不顧身自行救援孩童,一名巴勒斯坦人激動地向姍姍來遲的以色列救援人員大罵,反遭以軍圍毆。現場一片混亂,受傷的孩童被送往耶路撒冷和約旦河西岸的不同醫院,但巴勒斯坦傷者需要經過批准才能進入設備較好的以色列醫院。有些孩童失蹤了,有些孩童不知道被送去哪間醫院,有些燒焦了的孩童屍體一時無法確認身分,心急如焚的父母展開了尋找孩子的艱辛之旅。 本書從這場突如其來的車禍展開,猶太裔美國記者薩拉爾仔細追蹤多位牽連其中的當事人,包括受害者父母、現場救援者、醫生、救護人員、以巴雙方官員、隔離牆總設計師、以色列醫院人員等,他們的人生際遇都反映出以巴地區的生存實況。 作者意識到這場看似偶然發生的交通事故,實質與整個巴勒斯坦民族的當下處境緊密相連。他一步步追尋這些各自有著不同背景和種族人士,進行了大量調查與訪談,梳理出意外背後錯綜複雜的種族、政治與歷史因素,同時以受害者之一的阿比德與米拉德父子為主軸,揭開多段交織著生命、愛情、家族和歷史的私密故事,為以巴之間無休止的爭鬥提供了一幅不限於種族敘事的人性卷軸,幫助我們理解這個目前戰況激烈之地人民的真實境況。 ★事故發生的場景與歷史脈絡 主人翁阿比德與這場事故大部分人所居住的阿納塔鎮(Anata),是位於約旦河西岸、目前少數巴勒斯坦人獲准居住的地區之一。自一九六七年被以色列占領後開始被猶太化,人口結構和地理景觀皆被改變。以色列逐漸沒收巴勒斯坦原居民的土地,發布數百張拆除令,將城鎮的一部分併入耶路撒冷,興建了隔離牆包圍市中心,還有屯墾區、哨站、軍事基地和種族隔離公路等。意外所發生的賈巴公路(Jaba Road),原是以色列為了方便屯墾者往返耶路撒冷而修建的,但這條公路也是約二十萬巴勒斯坦人要繞過被封鎖的耶路撒冷時的主要通道,由於該道路有很多巴勒斯坦人使用,以色列便少去維護,使道路日久失修而被稱作「死亡道路」。 ★巴勒斯坦人的身分與種族迷宮 這是因為以色列政府在許多主要城鎮與道路皆設有檢查哨,能否通過檢查哨取決於巴勒斯坦人身分證的顏色、出生在占領區的哪個區域、年齡、性別,以及是否曾被拘留或逮捕等。有些地方需要向以色列當局申請許可才能進入,這也反映了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只是一個「象徵性的角色」,負責核發的是以色列所認可的身分證。當意外發生後,本書主人翁阿比德與其他巴勒斯坦父母,都踏上了尋找子女的命運旅程,但對阿比德來說,因為他是曾坐牢的巴勒斯坦人,拿著特別顏色的身分證,這使他的尋找過程更加複雜。 ★在極端對立以外的灰色地帶 作者筆下的巴勒斯坦人包括有不同派系、族群和政治立場,即使同屬巴解(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成員,也有不同陣營,當中包括對巴勒斯坦自治政府相當不滿的巴勒斯坦人,也有與以色列人關係密切的巴勒斯坦官員;作者所訪談的以色列人亦同樣,既有規劃興建隔離牆的以色列官員,也有在現場救護的以色列人、協助蒐集遺體的哈雷迪猶太教徒,醫院裡的以色列社工,還有以色列電視台記者等。作者對以巴雙方人物的書寫,在一貫極端對立的認知以外,呈現更為真實的人性灰色地帶。 ★戰爭以外,巴勒斯坦人日常生活中的暴力 雖然在一九八八年,巴勒斯坦解放組織與以色列達成歷史性的和解方案,同意在僅占原來國土面積百分之二十二的被占領土上,建立「巴勒斯坦國」,但事實上所謂的「自治」卻困難重重,巴勒斯坦人必須忍受各種日常生活中的屈辱與荒謬處境,連基本的學習和工作都大幅受限,本書透過這場意外深入揭示這些深埋日常生活中的不公對待。 【共同推薦】 王冠云|以巴關係研究學者,《這才是真實的巴勒斯坦》作者 包修平|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林長寬|伊斯蘭文化與中東研究學者 房慧真|作家 洪上凱|《加薩日記》作者 (依姓氏筆畫排序) ☆歐斯曼帝國瓦解後,其巴勒斯坦省區淪為大不列顛聯合王國託管地,「以色列」旋即被猶太民族主義分子與歐洲帝國殖民主義者共謀建立於此。巴勒斯坦人從此掉進被入侵者屠殺、迫害、驅逐的生活恐懼中。台灣國人對這種情況幾乎無所知,透過這本著作,台灣各界當可深入理解巴勒斯坦人的苦難與問題。──林長寬,伊斯蘭文化與中東研究學者 國際讚譽 ☆這是我讀過最好的書寫,說明以色列的占領是如何讓巴勒斯坦人的生活遭受壓迫、變得無望,幾乎難以生存。──大衛.雷姆尼克(David Remnick),普立茲得奬作品《列寧的墳墓》作者,《紐約客》總編輯 ☆這本耀眼同時也使人心碎的書,是這個時代的代表作。這本書讀起來像小說,但令人遺憾的是,這一切都是真的。只能在眼淚中把它讀完。——詹姆士.瑞班克斯(James Rebanks),《明日家園》作者 ☆薩拉爾是少數能夠結合生動敍事與深入政治形勢分析的作家之一……他的專業知識讓他能夠靈活穿梭於瘋狂的家庭、巴勒斯坦領袖及以色列官員,還有附近居民各種不同層面的觀點之間。——伊蘭娜·馬薩德(Ilana Masad),《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評論家 ☆據我所知,沒有其他關於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著作能達到如此深刻的感知和理解……我們可以把這本書當成現代巴勒斯坦歷史的縮影,鑲嵌在許多不同人物的個人回憶中,每個人的回憶都如此栩栩如生、細節鮮明。即使對他們略知一二,也是一份難得的禮物,遠比許多標準、疏離的巴勒斯坦歷史有用得多。──大衛.舒爾曼(David Shulman),《紐約書評》 ☆薩拉爾的書使我躊躇良久,我發現自己一直在章節、段落,甚至句子之間來回踱步,只為了舒緩那些久久無法消散的暴力、悲慟、堅強不屈的溫柔、狡猾而複雜的奇觀,這個鎮壓人民的國家,同時卻因人民超凡文明之舉而嬴得奬聲。──阿蘭達蒂.洛伊(Arundhati Roy),英國布克奬與品特奬得主,《微物之神》、《極樂之邦》作者 ☆當戰爭在加薩肆虐之時,這本書提供了一份動人的見證,講述那些發生於約旦河與地中海之間生活中更為日常的暴力形式。──康納.埃科爾斯(Connor Echols),昆西國家事務研究所,年度最佳外交政策書籍 ☆這是一本時而令人深受感動,到最後幾章更是如驚悚小說般緊張的書……這樣的敘事本身就是一種激進的行動,特別是在如今這樣暴力極端的時刻,作者堅持將那些經常僅被視為某群體成員的人,重新還原為一個個具體的巴勒斯坦人。薩拉爾的成就是讓我們重新看見並感受到這場占領的不義。——喬納森.弗里德蘭(Jonathan Freedland),《衛報》政治與時事評論專欄作家 ☆薩拉爾捕捉到生活在以色列占領下的巴勒斯坦人那些普遍與特殊經歷……這本書記錄了一個無情的案例,這場意外和隨之而來的創傷必須被記住。這一切都是可預料的,而且很容易又會再次發生。──《經濟學人》年度最佳書籍 ☆這是一部靜靜令人心碎的紀實作品……這本嚴謹且具警醒意義的著作不論何時都會深深打動讀者。此刻,我們周遭充斥著一種觀念:同情和理解只能給「特定一方」……但這本書沒有一個字鼓吹偏頗的同情心,也沒有選擇性地揭示真相。──《金融時報》年度最佳書籍 ☆一項高聳入雲的成就。我從未讀過這樣的作品。薩拉爾深入種族隔離的官僚制度當中,娓娓道出一個令人痛心的故事。──漢米爾頓(Omar Robert Hamilton),紀錄片導演,《恐成最大贏家之城》(The City Always Wins)作者 ☆薩拉爾這本獲得普立茲獎的非凡作品,以生動細膩的筆觸描述了一場令人心碎的悲劇。這本充滿人性、敏銳的書傳達令人憤怒的社會現實的同時,從未忽略故事中心各人的生命。──克林特·史密斯(Clint Smith),《大西洋》雜誌作家,《黑奴未竟之旅》作者 ☆薩拉爾用文字將讀者帶到最接近這段現實的地方。透過一絲不苟、鉅細靡遺的細節累積,他讓從未踏上巴勒斯坦土地的讀者,也能感受到生活在以色列占領下的真實處境。──阿達夫.蘇艾夫(Ahdaf Soueif),《泰晤士文學增刊》 ☆強烈推薦,毫無保留。──賈亞.托倫蒂諾(Jia Tolentino),《紐約客》評論家 ☆薩拉爾對以色列占領下巴勒斯坦人的生活描寫既充滿力量又動人,讓人痛切地意識到衝突所導致的代價,同時也因他堅持在書中展現主人翁們(不論以色列人還是巴勒斯坦人)的人性,而帶來一絲希望。──麗莎.安德森(Lisa Anderson),《外交事務》 ☆極為出色……是一部銳利而縝密的紀實作品……這本書同時以既細膩又宏大的方式展開,做到了所有好故事該做的事。此書並不說教,卻也沒有逃避應有的責任,那就是徹底打破我們那種安逸、平衡的錯覺。──柯倫.麥肯(Colum McCann),《愛爾蘭時報》年度最佳書籍 ☆這本令人印象深刻的書向我們展示了,這些巴勒斯坦人的日常生活(從瑣碎到災難)如何在以色列的統治下被控制、限制與塑造。在這場求生的掙扎中,薩拉爾記錄了人性中最美好與最醜惡的部分:驕傲、勇氣、愛、愚蠢、冷漠與殘酷。──莎莉·海登(Sally Hayden),榮獲多項國際新聞與非虛構文學大獎記者,《我們第四次溺水》(The Fourth Time We Drowned)作者 ☆如果你需要一本入門書,來了解巴勒斯坦人民每天所承受的屈辱,那麼絕不能錯過這本,這是你值得擁有的一本書。──羅伯特.庫特納(Robert Kuttner),《美國展望》(The American Prospect) ☆這本書提醒我,最出色的報導,是將人的故事帶入非人性的體制之中。我希望有更多人能讀到這本書。──瑪德琳.施瓦茨(Madeleine Schwartz),曾任《紐約書評》編輯,文學網站The Millions年度最佳書籍 ☆以強而有力的筆觸展現了政治是如何滲透巴勒斯坦人生活的各個層面,在這場看似無休止的衝突中,這是一本揭示處於歷史夾縫中普通人真實生活之作。──《觀察家報》(The Observer) ☆廣博而深刻。──《前鋒報》(Forward)年度最佳猶太書籍 ☆薩拉爾緊湊且具有新聞感的敘述,記錄了薩拉瑪一整天尋找兒子的過程,是一則令人痛苦、憤怒且心碎的控訴,指責以色列的占領政策……這是一首使人難以忘懷、以極度痛苦與憤慨交織的交響曲,同時也是對責任的呼喚。──美國圖書館協會書評雜誌Booklist星級書評,年度最佳書籍
作者簡介 内森.薩拉爾(Nathan Thrall) 薩拉爾是一位居住在耶路撒冷的美國作家、散文家和記者,並且是多家文學雜誌的撰稿人,文章刊登於《紐約時代雜誌》、《衛報》、《倫敦書評》和《紐約書評》等。曾任紐約州巴德學院的教授;亦曾任國際危機組織阿拉伯—以色列項目主任十年,負責報導以色列、約旦河西岸、加薩以及以色列與鄰國的關係。薩拉爾也是《他們唯一懂的語言:迫使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妥協》(The Only Language They Understand:Forcing Compromise in Israel and Palestine)一書作者。 譯者簡介 黃楷君 政大阿拉伯語文學系畢業,現為文字工作者、書籍譯者,譯有《穆罕默德:宣揚謙卑、寬容與和平的先知》(八旗,2023)、《原始富足》(八旗,2022)、《深入絕境:戰地記者瑪麗.柯爾文的生與死》(衛城,2021)、《支配與抵抗的藝術》(麥田,2024)等書,並曾合著《吹過島嶼的歌》、《台灣,世界的答案》。2024年創辦社群平台「齊墩果樹下」,轉譯分享巴勒斯坦的文化、藝術和歷史,並在台灣舉辦相關講座活動。 譯作賜教:kchuang289@gmail.com
目錄 推薦序一 論抵抗殖民日常暴力下的交織性──每個人的抵抗,都有不同的樣貌 王冠云 推薦序二 當高牆築起,我們以人性破牆 黃楷君 人物表 序言 第一部 三場婚禮 第一章 祕密戀情 第二章 獄中日夜 第三章 家族尊嚴 第四章 兩場婚禮 第五章 藍色身分證 第六章 第三場婚禮 第二部 兩場大火 第七章 死亡道路 第八章 海法城 第九章 返鄉人士 第十章 丟石頭的孩子 第十一章 身在地獄 第三部 重大傷亡事件 第十二章 車禍現場 第四部 牆 第十三章 種族隔離道路 第十四章 綠線的兩倍 第十五章 巴勒斯坦內政部首長 第十六章 米茲拉希猶太人 第十七章 以色列兄弟 第十八章 耶路撒冷的隔離牆 第十九章 圍牆另一側 第五部 三場葬禮 第二十章 拉馬拉醫院 第二十一章 聰穎過人 第二十二章 老天的旨意 第二十三章 葬禮 第二十四章 支離破碎 後記 作者筆記 謝詞 資料來源
在自由之地:24位台
梁啟超,不教順民:反
潤日:習政權下中國人
教育的重量,民初激進
沒有身分的母親:關於
世界大局.地圖全解讀
.那些書店這些人:書
迫在眉睫:美國五角大
復旦大學、輔仁社創始
大路:高速中國裡的低
為了保障您的權益,新絲路網路書店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七天的鑑賞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鑑賞期內寄回(以郵戳或收執聯為憑),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內外包裝、隨貨文件、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