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
註冊
|
會員中心
|
結帳
|
培訓課程
魔法弟子
|
自資出版
|
電子書
|
客服中心
|
智慧型立体會員
書名
出版社
作者
isbn
編號
5050魔法眾籌
|
NG書城
|
國際級品牌課程
|
優惠通知
|
霹靂英雄音樂精選
|
江澤民其人連環畫集
此作者無相關書籍
文學小說
文學
|
小說
商管創投
財經投資
|
行銷企管
人文藝坊
宗教、哲學
社會、人文、史地
藝術、美學
|
電影戲劇
勵志養生
醫療、保健
料理、生活百科
教育、心理、勵志
進修學習
電腦與網路
|
語言工具
雜誌、期刊
|
軍政、法律
參考、考試、教科用書
科學工程
科學、自然
|
工業、工程
家庭親子
家庭、親子、人際
青少年、童書
玩樂天地
旅遊、地圖
|
休閒娛樂
漫畫、插圖
|
限制級
政治:論權勢人物的成長、時機和方法
作者:
作者:拉斯威爾;
譯者:
鯨鯤•和敏
分類:
軍政•法律
/
政治
叢書系列:近代思想圖書館
出版社:
時報
出版日期:1999/7/31
ISBN:9571302503
書籍編號:BD0006
頁數:0
定價:
200
元
優惠價:
79
折
158
元
書價若有異動,以出版社實際定價為準
絕版書
絕版書:確定不再版的商品,僅提供書籍資訊參考。
評價數:
(請將滑鼠移至星星處進行評價)
目前平均評價:
文字連結
複製語法
政治:論權勢人物的成長、時機和方法
圖片連結
複製語法
分
享
內容簡介
同類推薦
● 本書是耶魯大學著名政治學者拉斯威爾影響最廣、名氣最大的當代美國政治學經典名著。拉氏將研究的重點擺在政治行為上,使政治學的研究擺脫傳統拘泥於法條文字解釋的束縛。為當今研究政治學的人必讀的重要著作。 《政治:論權勢人物的成長、時機和方法》導讀 拉斯威爾(H. Lasswell)是二十世紀美國政治學研究的開風氣者,著作繁多,交友教學有道,其所倡政治學研究方法主導了學界達一個世代之久。 拉斯威爾於一九0二年出生於美國伊利諾州的一個小城鎮。其父為社區牧師,母親為小學教員,兩人皆為熱心社會公益、廣結善緣的教徒。拉斯威爾成年後,在課外活動上的奔馳,在串連校際間的學術活動,以及在結合各科社會科學專家參與政府活動種種,據他回憶,是深受他父母那種圓滑和積極入世的作為所影響的。 一九一八到一九二三年之間,拉斯威爾就讀於芝加哥大學,主修經濟學。旋入芝大研究所修博士學位。肆業期間,拉斯威爾交友、問學於帕克(Robert Park)、辛普生(Eyler Simpson)、雷德費爾(Robert Redfield)、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杜威(John Dewey)、和懷海德(Alfred N. Whitehead)諸賢學者之間。其中,拉斯威爾尤受懷海德的哲學影響。懷氏相信,人們對外界環境的反應,是針對該環境的某一面向,而非該環境的整體。人們對諸事物的傾向,對利益的判斷,要之皆受經驗和歷史影響。因而對一新思想或觀念的判斷,不僅得從該思想觀念所適從的思想條件和環境來著手,對於理解該思想觀念者的利益和情感亦不可偏廢。懷氏此思想為拉斯威爾奉為終生政治學的圭臬。 拉氏修成博士後即任教於芝大,直到一九三八年因和校長哈親斯(Robert Hutchins)不和,掛鞭求去,才開始了十年左右的學官日子。一九四七年拉氏接受耶魯法學院的禮聘,重回學界近二十六年,於一九七三年退休,終老紐約。 拉氏一生,著作近四十本書,二百三十篇論文,其中以本書名氣最大,影響最廣;二十世紀美國政治學學科的術語,有不少受其支配,或脫胎於該書。 拉氏寫本書的意圖,主要是想從根本上釐清政治的本質。拉氏在其一九三0年芝大出版的著作《精神病理學與政治》(Psychopathology and Politics)中指出,由現代心理學的角度來檢視政治,將使政治行為的科學研究興起,從而使政治學研究脫離於過度空泛的形式,且不再拘泥於法規條文解釋的束縛。在此見地的基礎上,拉氏於本書把「政治學」不再定義為一研究「國家」的科學,而視「政治」為諸價值的形塑和分享。這些價值包括「代表」、「安全」、「收入」、「尊敬」……這些前所未有的政治學術語。由某種意義言之,拉氏相信,政治學者應可以集中對「權力」的研究,將之界定為重要決策的制定和決定。在此研究中的基本要領,是將政治行為視為社會上人們行為總體的部分。然後,明確找出與所要研究的政治行為的有關部分,鎖定下來,予以「內容和前後脈絡分析」(content and contextual analysis);同時,也清楚地把與主題原不相干的其他部分畫出,不做不必要的混淆和聯繫。 拉氏之所為是針對西洋傳統政治學中對人性所做的各種假設而癸。在他看來,由霍布士(Hobbes)、馬基維利(Machiavelli)、洛克(Locke)以降,由對人性的假設出癸而做的政治學研究,皆不合實際。拉氏接受弗洛依德(Freud)的觀點,認為傳統研究以「恐懼」、「虛榮」、「牟利」、「共生互利」諸觀念來瞭解人性本質是徒勞的。由於個人的成長過程,是經過社會上許多他人的影響而成;個人的善惡觀、是非觀以及信仰,靡不受他人的影響與刺激。其中拉氏特重「順從」(deference)觀念的形成與結果。換言之,拉氏不以一假定的人性論來分析個人的政治行為;他著重在一特定的時空中,人與人群間的關係,以及人與所處的社會間的關係。 為了對一個特定的政治行為進行科學分析時,能充分理解該特定行為拉氏在二十世紀美國政治學研究上,首倡大量利用量化方法和社會心理數據(data),並對各種文宣的內涵真義與功用進行分析。另外,拉氏重視在社會上各種政治和社會制度中,那些對價值和公意有決定力和影響力的權勢人物。拉氏不若列寧(Lenin)和莫斯卡(Mosca)與柏烈圖(Pareto)那般狹密,把權勢人物(elite;或譯「精英」)視為一小撮布黨分子或一團統治階級;他將之定義為:在任何情況下,「那些在所可獲得中獲取最大的人」(those who get the most of what there is to get)。本書的主題和主旨,便是對政治上權勢人物如何獲取最大所得的方法與其結果進行分析和說明,從而展現拉氏的政治學研究方法。在研究此獲取過程中,拉氏始終提醒政治學者,要具備估量權勢性質可能的改變的能力,以及確定誰是權勢者的學養。 本書完成於一九三六年,但終拉比一生,對其中主要的觀點和方法始終堅信。其五0年代末期所做的部分修改,是屬於本書最末一章。 本書在說理、排比、引證和方法上,相較當今許多校園教科書,仍具可讀性、啟發性和創造性。更難得是拉氏以此雀小的篇幅,面面點到政治學研究中的各主要課題,是為其出書半世紀來,迄今仍值得為入門者細讀的原因。 前言 本書對政治的解釋,以從事實際活動的政治家所抱的工作態度為基礎。一項政治家的技能是,要捉摸權勢和權勢人物的可能變化。 這種政治見解對所有社會發展的學者來說並不新奇,然而在他們中間卻常常存在對此見解淡化的危險傾向。至今,連一本為學生、教師、學者、公民和政治家闡明這一論點的簡明英語讀物也沒有,且這種見解被視為陳舊過時。 由於缺乏論述這個基本論點的、合時宜的讀物,某些在實踐和理論上的不良後果就接二連三地發生了。一些從事實際活動的政治家迅即被捕,而後銷聲匿跡了,這是可以預料得到的。一些循規蹈短的學生,失去了緊迫的和勢不可擋的需要感,往往沉湎於平凡瑣事,對此也無須大驚小怪。 當採用新手段或在形勢發生變化的情況下探索權勢時,對研究權勢的觀念必須加以改變或創新。在突飛猛進的時代,對智力的成果需重作恰當的評估。人人幾乎都相信需要一個我們時代的方向,一個以新的方式致力於制訂計劃的社會。(如卡爾.曼漢Karl Mannheim所堅決主張的),也許還需要新的思想作風。 除蘇聯外,世界上怨天尤人成風。蹣跚在智力成果康莊大道上的人們,不是反對這項工程,就是懷疑其出發點和目的地。許多有關比較政體學、法學、行政法學的述著,都祇致力於現行體制的分類,卻很少涉及它們的利弊。在那些宣揚政治太平無事的述著裡,政治分析的熠耀之光便顯得黯然失色了。 英國、奧地利和美國的經濟學,不能不受這種學術氣候的影響。假如我們信奉李嘉圖(Ricardo),就可知道古典經濟學早已注意到財富的分配是行使權勢的主要手段之一。自由競爭條件下的財富分配狀況曾被作過仔細論述,但古典著作不甚強調其他條件下的分配。近世的事件,曾明確地提醒我們:分配依靠神話、暴力(建立在信仰和掠奪之上的)以及交易。 本書所能做的僅僅是陳述和舉例闡明這個論點。在本書末尾刊印的有關各章節的文獻目錄注解,在一定程度上表述了本書同他作之間的聯繫。專家們不難分清原著同大量衍生材料之間的區別。那些接受本書提出的參照格局的人們,將有一個指導未來智力影響作用的共同標準。 本書分析的各個方面涉及許多實際問題。我的調查結果,在許多方面回我的朋友、同事、代表、教授和州參議員T.V.史密斯(Smith)所寫的《美國政治的希望》(The Promise of American Politics)最後幾章,有許多相似之處。這說明我的能力在各個方面都像我的朋友、同事和選民,對此,我感到極大的欣慰。 摘引麥克米倫公司(Macmillan Company)出版的《傳記文學的一次實驗》(An Experiment in Autobiography)的語錄是經H.G.威爾斯(Wells)惠允的。引用尤金.奧尼爾(Euqene ONeill)所著《哀悼成為厄勒克特拉》(Mourning Becomes Electra)一書中的某些字句,是蒙蘭登姆出版社(Random House)允許後重印的。 ●目錄 出版的構想 導讀 前言 第一部分:社會中堅 第一章/社會中堅 第二部分:方法 第二章/象徵 第三章/暴力 第四章/商品 第五章/習慣做法 第三部分:成效 第六章/技能 第七章/階級 第八章/個性 第九章/態度 第四部分:摘要 第十章/摘要 第五部分:附錄 第十一章/後記(一九五八) 文獻參考書目注解 頁數:187
親密敵人:錯抱中國共
政治為什麼會失敗:如
毛氏美國:親歷文革的
歐盟視角:二十一世紀
華年心緒從頭理:回憶
國家為什麼會失敗:權
我是胡志強,今天來報
關鍵十年:美國對抗中
戰爭的根源:兩種地緣
劉必榮教你國際觀:七
為了保障您的權益,新絲路網路書店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七天的鑑賞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鑑賞期內寄回(以郵戳或收執聯為憑),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內外包裝、隨貨文件、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