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
註冊
|
會員中心
|
結帳
|
培訓課程
魔法弟子
|
自資出版
|
電子書
|
客服中心
|
智慧型立体會員
書名
出版社
作者
isbn
編號
5050魔法眾籌
|
NG書城
|
國際級品牌課程
|
優惠通知
|
霹靂英雄音樂精選
|
江澤民其人連環畫集
此作者無相關書籍
文學小說
文學
|
小說
商管創投
財經投資
|
行銷企管
人文藝坊
宗教、哲學
社會、人文、史地
藝術、美學
|
電影戲劇
勵志養生
醫療、保健
料理、生活百科
教育、心理、勵志
進修學習
電腦與網路
|
語言工具
雜誌、期刊
|
軍政、法律
參考、考試、教科用書
科學工程
科學、自然
|
工業、工程
家庭親子
家庭、親子、人際
青少年、童書
玩樂天地
旅遊、地圖
|
休閒娛樂
漫畫、插圖
|
限制級
不斷革命論
作者:
作者:列夫.托洛斯基;
譯者:
林驤華
分類:
軍政•法律
/
政治
叢書系列:近代思想圖書館
出版社:
時報
出版日期:1999/7/31
ISBN:9571303070
書籍編號:BD0007
定價:
150
元
優惠價:
79
折
119
元
書價若有異動,以出版社實際定價為準
目前缺書中
目前缺書中:暫時性存量不足,或需與供應商確認後才能訂購。
團購數最低為 20 本以上
評價數:
(請將滑鼠移至星星處進行評價)
目前平均評價:
文字連結
複製語法
不斷革命論
圖片連結
複製語法
分
享
內容簡介
同類推薦
●內容簡介
托洛斯基的《不斷革命論》,不能用顧名思議的方式去瞭解它,在蘇聯的社會主義發展史中,有其特殊的重要意義,是蘇聯左翼反對派反對斯大林的思想綱領。托氏不僅不贊成列寧「由工人和農民聯合起來領導革命」的主張,也反對斯大林「一國建成社會主義」的論調。 《不斷革命論》的理論意義要大於實踐意義,需要讀者細心的研讀。 《不斷革命論》導讀 一九八七年,蘇聯「十月革命」七十週年紀念時,戈巴契夫坦承過去的歷史被嚴重扭曲。於是,蘇聯的歷史翻案風開始出現。黨中央成立了一個調查委員會,對三0年代史達林的「政治大整肅」進行調查,一九八八年二月公佈了一部分結果,認為當年的主要政治審判均涉及「製造假證據」,「違背社會主義法制」。經過這次調查,當年被迫害的首腦如布哈林(Nikolai I. Bukharin),卡米涅夫(Lev B. Kamenev),季諾維也夫(Grigory Y. Zimoriev),……等均被平反。然而,對蘇聯革命貢獻最大的托洛斯基卻不在這個名單之內。對於縱使到了今天都仍難被定位的托洛斯基,它的「象徵性平反」被拖延到一九八九年,而且在平反中亦多所保留。 一九八九年一月,蘇聯最重要的知識分子刊物「文學報」上刊出了歷史學家瓦塞特斯基(N. Vasetsky)的論文,首次在蘇聯內部探討了托洛斯基的死亡問題。文章中指出,自托洛斯基流亡墨西哥市近郊的科亞崗(Coyoacan)後,史達林即處心積慮要加以暗殺,並親自主持暗殺之計劃,未將任務交付給當時的特務首腦貝里亞(Lavrenti Beria)。史達林找了一名上校特務行動員艾亭岡(Leonid Eitingon),這名上校有個西班牙情婦佳麗塔(Caridad),而她有一個成年的兒子梅卡德(Ramon Mercader),他是西班牙共黨黨員。艾亭岡施以訓練派赴墨西哥,以托洛斯基的同情者身分接近,於一九四0年八月廿日以登山斧襲擊托洛斯基頭部,托氏翌日殞命。根據暗殺計劃,梅卡德行刺成功後應立即逃逸,其母以及艾亭岡開車在附近之街道接應;但梅卡德之行刺被托洛斯基助手發現,予以逮捕,逃逸不成。梅卡德稍後被判廿年徒刑,出獄後曾在莫斯科及捷克的布拉格居住,然而英國的「托洛斯基主義者」找到了梅卡德,宣稱將進行報復,他在恐懼之下遷至古巴,一九七八年死於哈瓦那,遺體被葬於莫斯科Kuntsevo墓園,墓碑上如此寫著:「羅培茲.雷蒙.伊凡諾維奇,蘇聯的英雄」。至於主持暗殺的艾亭岡上校,稍後被史達林逮捕,死於集中營裡。 除了瓦塞特斯基首次在蘇聯國內公開了托洛斯基的死因外,他對托洛斯基的思想則多所貶抑及保留。他和當前蘇聯的主要軍事歷史家弗可哥諾夫(Dmitri Volkogonov)等均認為托洛斯基以往固然被蘇共歪曲,但他與史達林相同,均充滿著權力意志,因而縱使托洛斯基當年能夠成功,也只不過是「以托洛斯基主義代替史達林主義而已」「托洛斯基與史達林的衝突,不是主義的衝突,而是權力的衝突」。 凡塞特斯基與弗可哥諾夫的這種觀點,也表露在一九八九年開始的蘇聯當代史教科書裡,托洛斯基不再被視為「革命的敵人」、「社會主義的叛徒」、「顛覆煽動家」,而被形容成一九一七年革命的功臣,但卻是「不務實的革命家」。史達林時代的「聯共黨史」對托洛斯基亟力醜化,托氏的入黨被寫成「入黨是要在黨內進行反列寧主義的鬥爭,並以自己機會主義的,反社會主義的政策強迫黨來接受」,「意圖從內部動搖和破壞黨的組織」,對托洛斯基的基本思想,則說「從托洛斯基的觀點來看,工人階級只有一條路,那就是在資本主義面前俯首認罪」。至於托洛斯基在「十月革命」時為「軍事委員會」主席,對革命居功最大,這些重要環節都被輕輕略過,甚至將功勞記在毫無功勞的史達林身上。到了現在,托洛斯基的「叛徒」及「敵人」等帽子被摘,以往的貢獻被肯定,但思想則被貶抑,這至少已是一定程度的歷史被擺回它應有的位置。 所有的歷史均是「當代史」——即當時的人基於當時的正反需要而寫的歷史。因此,在蘇聯歷史鉅變的這個時代,共黨失去了現實的正當性,甚至連「蘇聯之父」列寧都成了歷史罪人的時刻,第二號人物的托洛斯基當然不會受到太多肯定。其次,第二次大戰之後,國際共運大退潮,然而在西方國家,「托洛斯基主義」(簡稱「托派」)在國際工運中卻仍然以一個「核心型小團體」的地位起著重要的作用。舉例而言,英國至今在工運及民主左翼的陣線上,「托洛斯基主義者」仍然操持著重要的作用,他們繼承著托洛斯基「第四國際」有關「多元社會主義」、「工人管理」、「不斷革命」的理念,對沒落的「資本主義祖國」英國資產階級施壓,並在國會、大倫敦議會、曼徹斯特等現實政壇上扮演著雖非最重要但卻相當顯著的作用。其他如義大利、比利時等各國的「托洛斯基主義者」的活動亦明顯可見。此外,在「西方馬克思主義」這個大論壇,「托派」理論家陶亦喬(Isaac Deutscher)、孟德爾(Ernest Mandel)、布萊克龐(Robin Blackburn)……等也都明顯佔有一席之地。美國的自由左翼思想家如米爾斯(C. Wright Mills)、艾文霍(Irving Howe)也都有過推介托洛斯基的著作。這也就是說,國際共運退潮聲中,托洛斯基主義可以說已是「老左派」僅存且仍值得注意的力量,西方主流思想界自然也不可能對托洛斯基作出太高的評價。於是,托洛斯基在東西方兩個世界,遂都被擠壓成了一種「邊陲性的論述」。近代最主要的托派理論家孟德爾一九七九年在「今日革命馬克思主義」(Revolutionary Marxism Today)這本訪談錄裡,曾就近代世界的「托派」發展有所探討及敘述,略謂一九六三年「托派」已被重整及再聯合。雖然它不能突顯為當代馬克思主義的主流,但至少在國際工運上仍有重要的地位。 托洛斯基乃是蘇聯布爾雪維克革命時代的主要理論家及革命實行家。他的思想大略可分為三期:一九一七年蘇聯革命之前,以後進國工人無產階級的革命創造力為他關心的焦點。一九一七年至廿三年,乃是他在蘇聯現實政治上叱吒風雲,儼然成為「列寧繼承人」的時代,這個時期他的思想內容與列寧極為酷肖。一九二三年之後,托洛斯基在蘇共政冶局受到排擠,淪為少數派,接著被逐出權力圈,一九二九年起被放逐。這段時期乃是托洛斯基站在左邊,對蘇聯官方意識型態諸如「一國社會主義」,以及史達林的官僚法西斯主義,甚或整個蘇聯革命經驗進行批判反思的時刻,這或許是托洛斯基思想發展最重要的時期。 不過,儘管托洛斯基的思想有著這樣的劃分,且多少有不一致之處。然而,穿透並聯繫著三個階段的,乃是他始終不變的「不斷革命論」。所謂的「不斷革命論」具有三個層次上的意義: (一)在社會形式上,後進國只有經過無產階級專政才能走向民主制,因此,孤立的民主立憲不是一個可以獨立存在幾十年的制度,而只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序幕。意思是說,在社會的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改造之間,存在著革命發展的不間斷性。 (二)在社會內容上,社會主義革命本身也是不間斷的,各種經濟、技術、科學、家庭、風俗習慣等在變革中不斷展開,這也就是說,社會主義革命本身的不間斷,沒有一個不動的社會主義革命。 (三)在國際範圍內的革命不間斷,社會主義革命不能只在一國完成,而只會在先進國家的無產階級獲得勝利後一併完成。 托洛斯基著作等身,以「不斷革命論」、「蘇聯革命史」、「被背叛了的革命」、「社會主義革命過渡綱領」,以及從墨西哥政府手中獲得大量托洛斯基遺稿及日記的哈佛大學及史丹福大學所出版的托氏遺著最為重要。這本已有六十年以上歷史的《不斷革命論》儘管年代湮遠,而且書中還有大量當時現實政冶因素的糾纏而顯得夾纏難讀,但它對於關切國際社會改造的年輕一輩,卻仍有極大的反思空間。 這本《不斷革命論》,乃是托洛斯基流放失勢期,對自己的思想進行的一場保衛戰。而他攻擊的主要對象當然是史達林,以及當時擔任史達林打手的拉迪克(Karl Radek)。由於《不斷革命論》書中對於拉迪克其人未作交代,因而需作補充。 拉迪克(一八八五∼一九三九)乃是蘇聯的老布爾雪維克,為宣傳理論家,在蘇共八至十二屆大會時曾任中央委員,「第三國際」初創時曾任「執行委員會書記」。列寧死後,史達林集中權力,拉迪克在被「開除黨籍」的威脅下,成了史達林的御用打手,對托洛斯基進行思想的清算。然而,他和所有其他同類人的下場一樣,都未逃離被血腥整肅的命運,一九三六年他被開除黨籍,但仍被派出任規模極小,專為中國學生辦的「莫斯科孫逸仙大學」首任校長,早年留俄學生的回憶錄對此人均曾提及,但不旋踵,他的校長一職即被撤換,並於一九三九年的整肅中以「托派」的罪名處死。與托洛斯基相當有私交,且作過同事的拉迪克,後來成為抨擊托洛斯基的主要打手,最後又死於「托派」的罪名,這樣的血腥悲鬧劇,大概也只能存在於類似蘇聯這類野蠻的國度! 此外,拉迪克乃是蘇聯當時的「中國專家」,是「第三國際」中國革命政策的執行策畫人之一,要求中共與代表了民族資產階級的國民黨合作,而托洛斯基卻反對這種妥協,站在左邊對它進行批判。由於這個路線上的差異而延長對《不斷革命論》的意識型態衝突。為了瞭解這個問題的全貌,顯然我們已需要回頭評估「聯俄容共」的那段歷史及其意識型態背景。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不斷革命論》的文體為何如此冗贅即很容易理解了。托洛斯基必須對自己的思想進行防衛,而他的對手拉迪克又曾大量的對他的過去著作斷章取義,於是,《不斷革命論》遂不得不在冗贅的文章引錄,反覆的辯正指責及防衛中進行。在那個文章即是政冶,即是具體的生或死的戰鬥的時代,托洛斯基以這樣的文體寫作,其他如列寧也莫不以這樣的文體寫作,這種「論戰文體」反映的就是那個思想、語言、權力、政治、道德被嚴重混淆且野蠻化的時代風貌。 拋棄了這些障礙而回頭直接看托洛斯基《不斷革命論》的具體內容,或許到了我們這一代猶難對托洛斯基作出真實的定位,而定位的困難並非托洛斯基的思想多麼的深奧,而是整個社會主義的實踐即難以被定位。托洛斯基說過,社會主義不能在一國範圍內完成,只在一國完成,那麼它就會被國際資本主義體制孤立,而在孤立中使得它的成就及矛盾同時擴大,終致造成完全的崩潰。而隔了六十多年的現在,蘇聯的崩潰不正應了托洛斯基的斷言!然而,國際範圍內的無產階級革命卻又如此渺不可期。那麼,究竟是誰錯了?或者,甚至連托洛斯基本人就是歷史的一大錯誤? 托洛斯基是個熱狂的、不間斷的革命家,而到了今天,革命時代早已消褪,哈佛大學的托洛斯基專家烏蘭(Adam B.Ulam)甚至說:「托洛斯基不再是蘇聯歷史上的惡魔,而只是個不切實際的領袖。」,在這個時代,「革命」已淪為「不切實際」?它的權柄已回到國際資本主義集團手中,歷史轉了一大圈,「革命」與「反革命」的界線已告模糊和顛倒,或許這才是一切後進國家要思考的問題吧! 譯者前言 列夫.托洛斯基(1879—1940),蘇聯政治家,聯共(布)黨內反對派首領。他的代表作《不斷革命論》是二十世紀政治學和歷史學領域一部值得研究的著作,集中闡述了托洛斯基本人的主要理論觀點。 在俄國十月革命前的1903—1905年間,托洛斯基提出了與社會主義革命的前途和策略密切相關的,但與列寧和斯大林的觀點形成對立的「不斷革命」理論主張,引起了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內部的論戰,後來又因第三國際的關係而對其他國家產生了一些影響。回顧以往,這場論戰及其影響事實上早已成為歷史,與今天的情況相差很大距離。但是作為歷史,我們現在仍然有研究它的必要,因為人類的思想進步原本起源於對以往社會歷史的反思。 關於托洛斯基其人的經歷,情況大致如下。 托洛斯基原名列夫.達維多維奇.勃朗斯坦,1879年10月26日生於雅諾夫卡。青少年時代就學於敖德薩和尼古拉耶夫兩地的學校,1897年入敖德薩大學攻讀數學,參加革命活動。1898年至1899年在南俄工會工作,被沙皇政府逮捕入獄,於1899年被判處終身流放西伯利亞。1900年與亞歷山德拉.索科洛夫斯卡結婚,生下兩個女兒。1902年化名為列夫.托洛斯基,從流放地逃脫,僑居國外,此後在政治生涯中一直使用這個名字。1903年與娜塔莉婭.賽多娃結婚,生下兩個兒子。1917年回到俄國,十月革命後,於1917—1919年出任彼得格勒蘇維埃主席,中央政府外交人民委員和軍事人民委員。1923年以後成為「左翼反對派」領袖。1929年被斯大林放逐國外,先後居住土耳其、法國、挪威、墨西哥。1938年組織創立「第四國際」。1940年8月20日被暗殺於墨西哥的科亞崗,時年61歲。 二 托洛斯基在俄國革命初期提出的「不斷革命」理論,一開始就同列寧的觀點相對立。他們的主要分歧在於如何界定「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如何認識這兩者之間的關係,以及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能否在一個國家首先取得勝利。列寧去世以後,托洛斯基又同斯大林和共產國際領導人展開論戰,他的理論成了「左翼反對派」反對斯大林時的思想綱領,其主要理論觀點立足於對十九世紀末俄國社會結構的分析,在關於俄國社會主義革命問題的論爭中代表了一種邀進的異端思想。 那一場論爭原先是布爾什維克和孟什維克之間在革命問題上的不同看法。論爭的雙方都同意如下觀點:由於俄國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家,所以應該把它的革命限制在「資產階級革命」的範圍內。其任務是廢除寡頭政治,沒收貴族土地,召集立憲會議,在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時著手實行社會主義。但是雙方在領導權的問題上產生了嚴重的分歧,普列漢諾夫和孟什維克派認為應該讓資產階級自由派來領導這場革命,列寧認為應該由工人和農民的「革命民主聯盟」來實行領導。 托洛斯基駁斥上述爭論的前提。他認為,俄國社會發展的獨特形式將導致工人階級的誕生,這個階級的政治能量遠勝於它的人數,工人階級的人數與廣大的農村人口相比只是少數,但是這個俄國無產階級能夠成功地領導反對沙皇的鬥爭。農民的政治目標太狹隘。它不可能成為民族革命運動的中心,因此它只能追隨並接受城市階級的領導。工人和農民一旦結成聯合的權力形式,就會造成不同的階級利益的衝突,一方是傾向於社會主義的工人,另一方是小資產階級化的農民。工人階級要麼屈從於資本的權力,要麼自己奪取權力,並在貧苦農民的支持下,過渡到社會主義。在後一種情況下,俄國的工農政府只有在鼓動起發達國家的社會主義革命之後才能使自己繼續生存。由此必須首先從兩個層次上進行理論分析,一是俄國社會的階級結構,二是資本主義的世界體系。 列寧於1917年4月提出「一切權力歸蘇維埃」的口號。在此之前,列寧和托洛斯基在俄國革命的前景和社會主義的組織這兩方面觀點不同。在俄國社會民主工黨1903年第二次代表大會期間和以後,托洛斯基極力反對列寧關於建立集中的革命政黨的意見,認為工人群眾在大規模的鬥爭中會自發地產生社會主義意識,而所謂組織工作的任務,也只是對這種意識加以歸納並使之進一步明確化。到了19l7年,托洛斯基的認識有了轉變,他也看到,革命政黨應該要積極主動地將轉變工人階級的意識作為頭等任務。於是他承認在這個問題上列寧是對的,而他錯了。這使他暫時地放棄了不斷革命論的主張。然而到了列寧去世以後,在「一國建成社會主義」問題上,托洛斯基又同斯大林發生了分歧和衝突。1925—1927年的中國革命又刺激了托洛斯基,他舊話重提,竭力通過論戰來解釋和宣傳不斷革命論。 托洛斯基強調說,資本主義是一個世界體系,其中不同的經濟模式只是它的各個組成部分。在這種世界性的經濟體系中,社會主義不可能根據其中一種經濟模式而建成,相反,它只有在國際範圍內才能成功。所以,托洛斯基稱,「一國建成社會主義」是一種「官僚主義的烏托邦」,其結果只能使斯大林周圍的一群黨內高級官員的權力合法化,使世界革命的利益從屬於蘇維埃國家的利益。托洛斯基認為世界革命遵循的是一種「不平衡的綜合發展規律」,社會主義革命只有在情勢特別有利的國家內才會發生,甚至在處於工業化早期發展階段的俄國和中國也可以發生。但是,要使農民受制於工人階級的領導,將政治目標不僅僅停留在民族獨立和民主上,而是指向社會主義,才能使革命獲得成功。然而他們的生存最終有賴於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主義革命,這種革命將會解放世界的經濟資源,將它們置於合理的和集體的控制之下。 從這一論點出發,托洛斯基展開了對斯大林政權的批評。他認為,由於歐洲中部各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革命的失敗和斯大林追求民族主義外交政策,造成了布爾什維克革命的失敗,因為侷限於一個孤立的落後國家的革命不可避免地要流產。凡是仍然存在著物質貧困的地方,不可能消除階級差異和對立。當物質和資源不能滿足分配時,就必然需要警察制的高壓政策。正是這種情況造成了斯大林主義官僚主義的興起,他們背離了工人階級,把依靠權力來使生產資料國有化當作革命的唯一收穫。要想避免這種後果,只有依靠工人階級的力量,與西方的社會主義革命聯合一致,來奪取政權。 托洛斯基在晚年時認為,革命的這種結局是不可避免的,是歷史的「鐵」一樣的規律預定了的,在他去世後的幾年,歷史清楚地顯示了:資本主義並未瀕臨垮台的邊緣;而蘇聯政府領導人民打垮了希特勒,這也足以證明這個政府並不像托洛斯基對它的評價那樣,只是一種寄生贅疣。實踐證明,托洛斯基的許多設想和預言是錯的。 三 以上所述,是托洛斯基的主要理論觀點。 平心而論,托洛斯基通過他的不斷革命論,自以為在維護正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立場,其實不然。作為一名政治家,他的理論和實踐很快地被擠出了歷史舞台,這在他還活著的時候就是應當反省的。 在歷史活動的每一個階段,產生理論上的爭端是正常現象,但是從政治鬥爭的實際情形中往往又會生出一些迷霧,掩蓋了它的實質。這類政治迷霧往往又須在許多年後才能廓清。若論是非,只有一句話可以當真:真理的標準只能是社會的實踐。無論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無論是真誠的還是虛偽的政治家,無論是天真的還是世故的理論家,都不能忽視或看錯千百萬人民的歷史實踐活動,否則就難以制訂出正確的策略,或建立起百推不倒的理論。人可以超越自我,但他不能超越歷史。 譯餘廢墨,說這麼幾句,權作閱讀本書的引子吧。
●目錄
出版的構想 《不斷革命論》導讀 譯者前言 序言 第一章 本書的被迫性及其目的 第二章 不斷革命不是無產階級的「跳躍」,而是在無產階級領導下進行的國家的改造 第三章 「民主專政」的三個要素:階級、任務和政治結構 第四章 不斷革命論在實踐中是怎樣的 第五章 「民主專政」在我國實現了嗎? 是在什麼時候實現的呢? 第六章 論「跳過歷史階段」 第七章 民主專政的口號今天對東方意味著什麼? 第八章 從馬克思主義到和平主義 結束語 什麼是不斷革命 附錄 俄英漢譯名對照表 關於譯本的說明 頁數:150
親密敵人:錯抱中國共
政治為什麼會失敗:如
毛氏美國:親歷文革的
歐盟視角:二十一世紀
華年心緒從頭理:回憶
國家為什麼會失敗:權
我是胡志強,今天來報
關鍵十年:美國對抗中
戰爭的根源:兩種地緣
劉必榮教你國際觀:七
為了保障您的權益,新絲路網路書店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七天的鑑賞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鑑賞期內寄回(以郵戳或收執聯為憑),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內外包裝、隨貨文件、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