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
註冊
|
會員中心
|
結帳
|
培訓課程
魔法弟子
|
自資出版
|
電子書
|
客服中心
|
智慧型立体會員
書名
出版社
作者
isbn
編號
5050魔法眾籌
|
NG書城
|
國際級品牌課程
|
優惠通知
|
霹靂英雄音樂精選
|
台灣限時批:100個新世代尋夢藍圖
.
經濟史的結構與變遷
文學小說
文學
|
小說
商管創投
財經投資
|
行銷企管
人文藝坊
宗教、哲學
社會、人文、史地
藝術、美學
|
電影戲劇
勵志養生
醫療、保健
料理、生活百科
教育、心理、勵志
進修學習
電腦與網路
|
語言工具
雜誌、期刊
|
軍政、法律
參考、考試、教科用書
科學工程
科學、自然
|
工業、工程
家庭親子
家庭、親子、人際
青少年、童書
玩樂天地
旅遊、地圖
|
休閒娛樂
漫畫、插圖
|
限制級
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成就
作者:
作者:道格拉斯.諾斯;
譯者:
劉瑞華
分類:
社會•人文•史地
/
社會科學
叢書系列:近代思想圖書館
出版社:
時報
出版日期:1999/8/2
ISBN:9571314641
書籍編號:BD0029
定價:
210
元
優惠價:
79
折
166
元
書價若有異動,以出版社實際定價為準
目前缺書中
目前缺書中:暫時性存量不足,或需與供應商確認後才能訂購。
團購數最低為 20 本以上
評價數:
(請將滑鼠移至星星處進行評價)
目前平均評價:
文字連結
複製語法
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成就
圖片連結
複製語法
分
享
內容簡介
同類推薦
●內容簡介
為何不同社會之間持續存在著貧窮與富裕的差異?有別於傳統的新古典經濟理論,諾貝爾獎經濟學得主諾斯以交易成本為基礎,提出新的個人行為假設,以及個人與組織的互動關係。其重要的論點指出制度變遷的過程並不必然造成有效率的結果。本書的內容不只是當今「新制度學派」的重要依據,也強調結合經濟、政治與社會理論的必要性。 《制度、 制度變遷與經濟成就》導讀 道格拉斯.諾斯(Douglass C. North, l920—)是當代經濟史學界最受矚目的大師之一。這本《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成就》是他的近期著作。為了理解諾斯的理論脈絡,有必要介紹一些他早期著作的內容。 諾斯在學術上的貢獻與1950年以來西方學界興起的「新經濟史」或「計量史學」(cliometrics)密切相關。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從美國的經濟史學界崛起的新一代學者特別強調結合經濟學與歷史,並且致力於應用經濟分析與統計方法研究歷史問題。諾斯就屬於第一代的新經濟史學家,在1950年就開始推動應用經濟理論分析歷史的工作。 在1961年,諾斯就出版了《美國的經濟成長,1790-1860年》(The Eonomic Growth of the United States, 1790-1860)一書,探討美國在內戰以前的快速經濟成長。該書可說是新經濟史革命開始之後的第一本專書,也是有關美國經濟史的一本經典之作。諾斯在該書中清楚的利用《國富輪》的論點和美國的歷史資料,說明十九世紀前美國經濟成長的動力是來自出口貿易、資本流入與區域擴張。由於這些動力引發了專業分工的利益與組織的創新,而提高社會所得。此外,這些力量也導致教育與知識的投資,以及技術進步而產生長遠的影響。 接著在1966年,諾斯又寫了《美國過去的成長與福利:一部新經濟史》(Growth and Welfare in the American Paqst : A New Economic History)。這本書中,他延續了前書的分析,進一步探討美國經過快速成長的後果。在他的分析之下,美國在十九世紀以後的土地政策、農民抗爭和政府積極介入經濟活動的發展,都有其歷史背景。諾斯也在這本書裡開始提出對公共部門的政策和法規的歷史分析。 在1960至1966年之間正是新經濟史全面拓展的時候,諾斯擔任了《經濟史學刊》(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的主編之一。他鼓勵了許多投入新經濟史研究的少壯學者,也曾大膽採用了一些頗具爭議性的稿件。看著新經濟史的逐漸成長,諾斯也努力提醒學者們,一方面要儘量利用既有的理論來研究歷史,另一方面也要針對歷史問題再建新的分析架構。 諾斯在對新經濟史的作法提出反省之外,也拿出了研究的結果來支持他要求新理論架構的呼籲。他在1968年發表的研究海洋運輸的文章中指出,雖然傳統經濟理論裡生產力的來源是歸於技術進步和資本增加,但是自十七世紀至十九世紀的兩百多年間海洋運輸的船舶技術並沒有多大改變,資本投入比率也並沒有明顯增加。真正造成十八、十九世紀英國海洋運輸生產力成長的原因是制度上的改變,使得船運組織能利用英國海軍的保護成功地防止海盜與擴大市場,以致降低營運成本及提高載貨率。那時,諾斯已經開始對新經濟史做深層的反省,並且找尋新的研究方向。 諾斯的反省使他在1974年美國經濟史學會會長演說中以<超越新經濟史> (Beyond the New Economic History)為題,提出了嚴厲的批判。他對新經濟史最大的批評是它所破壞的超過它所建設的。他曾將新經濟史的作法比喻為搖撼蘋果樹讓爛果實掉下來,以免妨礙好果實的生長。但是經過新經濟史的一陣撼動之下,經濟史這棵大樹上的果實幾乎掉光了。因此,他警覺到若要得到歷史知識的果實,必須加強理論的營養與灌溉。諾斯給經濟史施予的養分就是制度的分析。 諾斯首先採納的是寇斯(Ronald Coase)所開創的交易成本和財產權理論。諾斯在引進新理論之際,並不主張完全放棄既有的理論,尤其是倍受批評的新古典經濟理論,而是在既有的理論基礎上為歷史問題發展新的分析架構。這種作法使得在諾斯影響之下而在經濟學界新興的「新制度學派」(New Institutionalism)有別於以往許多與新古典經濟學對立的學派。 引進制度的分析使諾斯在批評新經濟史之時帶來了建設。諾斯與藍斯.戴維斯(Lance Davis)於1971年出版了《制度變動與美國經濟成長》(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American Economic Growth)。這本書裡所強調的是制度創新是造成美國經濟成長的主因。在已有的制度之下,當獲利機會不能充分被利用時,就面臨制度改變的時機。成功的制度改變經過財產權的重新安排得以降低交易成本。戴維斯與諾斯利用美國的歷史經驗說明成功的制度變動如何提高效率促進經濟成長。 緊接著,在1973年諾斯與湯馬斯(Robert Paul Thomas)的《西方世界的興起》(The Rise of the Western World)一書問世,在經濟史學界造成了更大的影響。這本書裡,諾斯與湯馬斯將制度的分析架構應用到十至十八世紀間歐洲的歷史。他們比較英、法、荷蘭與西班牙等國經濟發展的過程,指出各個社會的資源豐寡雖然會影響經濟成長,但是有效率的組織才是長期經濟成長的關鍵。有效率的組織才能造就出有利於成長的制度與財產權,並且在條件改變時順利促成制度的變動。相對於荷蘭與英國的成功,法國與西班牙的失敗顯示出健全的制度並不容易獲致。由於集體行動所遭遇組織上的困難,私人團體所能達成的制度改變有一定的限度。因此,政府的強制力量在調和公私利益的差距而建立財產權上有發揮功能的機會。但足當政府的力量未受節制時,卻往往又成為破壞財產權的主因。他們的分析不只解釋了十七、十八世紀歐洲國家經濟的消長,也指出後來政治發展的歷史根源。 這兩本關於歐美經濟史的論著開啟了新經濟史結合制度分析的先河,也突破了新經濟史已形成過度注重量化資料的窠臼,替經濟史研究開拓了一片新天地。然而,隨著他更深入探索歷史的核心問題,他越感覺到既有的理論之不足。他指出歷史研究的任務不只是要評估過去經濟活動的成就,也要解釋那些造成成就的經濟結構如何形成。這個目的需要更進一步結合歷史與經濟理論,並且發展新的理論。他鄭重指出:「如果經濟學是研究特定限制條件下的選擇的理論,則經濟史的任務之一就是解釋那些限制條件如何形成。」 諾斯在他198l年出版的《經濟史的結構與變遷》(The Structure and Change in Economic History)一書中展開了建構一套解釋歷史的制度理論的工作。諾斯的制度理論仍是以新古典理論為基礎,加上交易成本的考慮。這個制度分析的架構下有三個支柱:經濟組織、政府理論與意識形態。這三個部分一方面針對著經濟活動、財產權與集體行動問題的分析,另一方面又處理了三者的互動所產生的歷史意義。諾斯應用這個架構分析了人類自新石器文明以來歷史結構的穩定與變遷,為當代的經濟史學界寫下一本經典之作。 諾斯在《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成就》一書不但延續了《經濟史的結構與變遷》的脈絡,而且提出了更富挑戰性的架構。他所針對的問題是為何經濟體制在長期會產生極為不同的結果。為了解釋這個問題的答案,諾斯提出了更深入制度本質的見解,探討制度如何維持、如何改變,及其歷史的角色。 諾斯開宗明義地指出制度乃是一個社會的遊戲規則。這種規則是人類設定來限制他們的行為互動的約束。這種社會中普遍的限制必然涉及成員的合作,因為即使激烈的競爭也是在共同合作約定的規則之下進行的。從合作的產生與集體行動的困境之中,諾斯又提出對新古典理論理性行為假設的檢討。新古典的工具理性和人們建立與遵守約束自己的制度的行為是無法相容的。諾斯於是為他的制度理論提出了修正的行為假設。這些假設中不僅考慮了交易成本的根源、訊息處理的能力,也包括意識形態與主觀心智模型等。 制度與經濟成就之間的關鍵問題是什麼形式的制度組合最能促進交換利益。而且,長期經濟體制的成就是取決於制度變動的調適效率對於制度變動的產生,諾斯在本書中強調制度與組織之間的互動。制度是行為的限制;組織則是設立來利用制度帶來的機會,並由此造成經濟體系的發展。制度一旦建立,就決定出政治與經濟活動的各種機會與成本;組織不僅在制度提供的機會下降低成本促成交易,也會形成知識、創新技術,甚至改變談判力量而造成制度的變動。諾斯所闡釋的制度演進與政治經濟組織之間的相互影響,在應用到歷史變遷的解釋上有相當豐盛的結果。許多經濟、政治、法律與歷史的例子都在本書中得到整合性的解釋。 關於制度對行為限制的作用,諾斯區分出了正式規則、非正式限制與執行三部分。這三者對行為的影響過程不同,而且形成與改變的方式也不同。制度變動時所涉及三者的互動,使得制度的變動總是逐步而且緩慢的,而且呈現出一定的連續性。即使正式規則經過迅速而重大的改變,所配合的非正式限制與執行機能只能隨著時間緩慢而逐漸調整。若沒有非正式限制與執行機能的配合,正式規則的改變往往無法實現人所期望的結果。因此,諾斯透過規則、非正式限制與執行三者的互助來理解制度變遷,不僅說明了制度的穩定及變化的特性,而且解釋了時間和歷史因素在制度變遷過程中的作用。 考慮制度演進與組織行為互動中的學習效果,以及制度結構中各種限制的自我加強效果,諾斯更進一步指出這些影響造成制度網路中報酬遞增的特性。因此,制度變遷的過程中一旦踏上一種具有某些特性的發展路徑,繼續累積的變動將會更加強這一條制度變遷路徑的韌性,終至根深蒂固難以扭轉。這種制度變遷的性質在諾斯的闡述之下,在說明歷史過程的重要性以及關鍵歷史事件的作用上,能發揮很大的功能。 諾斯曾經指出經濟史的主旨是探討隨著時間變化下經濟活動的成果。為何有些社會繁榮進步?為何有些社會貧窮落後?而且為何往往貧者恆貧、富者恆富?要找尋這些問題的答案,諾斯不斷提醒經濟學家們重視制度與歷史。他在本書中也提及目前仍沒有完整的理論提供給我們上述問題的答案,而且也許永遠都無法確切地回答所有的問題。不過透過深刻的思考,我們可以有所進步。或許諾斯這些具有長遠視野的見解和他追求深刻知識的態度對一意追求速成答案的人並不受用,但是對於關心自身所處的社會從何而來、將往何去的讀者們,會有很重大的啟示。
■ 作者序
歷史很重要。歷史重要的原因並不只在於學習歷史能夠以古喻今,而是因為社會中制度的連續性將現在與未來緊密的和過去連接在一起。今天與明天人類的選擇在過去就已立下雛形。而過去究竟是什麼,則唯有從制度的演進中去探求。因此,將制度的研究和經濟理論與經濟史結合,乃是提昇知識的一個重要步驟。 本書的目的是要為制度與制度變遷理論勾勒出一個輪廓。雖然研究制度是我二十年來主要的興趣,而且本書也是立基於我已往的研究,但是本研究較已往更深入探討政治和經濟制度的本質及如何變化。其分析的重心是在明確釐清制度的意義、制度與組織的分別,以及制度和組織如何影響交易成本與生產成本。 本書特別強調的是人類合作的問題。尤其是有關合作行為如何促成建立經濟體系獲致交換利益。這個問題也正是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所撰寫的《國富論》(Wealth of Nations)的核心。制度的演進會創造有利的環境,以助於用合作的方式解決複雜的交換,而促成經濟成長。然而,並非所有的人類合作都對社會有利。實際上,本研究除了解釋成功的情況,也同樣探討制度演進導致的經濟停滯及衰落。 我的基本目標是要建立一個研究問題的方法,以作為發展出一個制度變遷理論所必須的第一步。因此,本書的大部分篇幅用於建立一個分析架構。文中所引的歷史乃屬說明性質。其作用是顯現分析方法的優點,而並不是當作檢證假說的證據。至於假說檢定,是終究必須的工作,尚有待繼續研究。雖然本書的主張多是針對經濟學者以及經濟史學者所發,但論點應當也會引起其他社會科學學者的興趣。因此,我儘量減少文中經濟學的專有名詞,並且盡力使分析能讓非經濟學者瞭解。 有太多人影響本書的寫成以致於不知該從何處謝起。本書初稿寫於當我獲得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的補助在行為科學研究中心(Center for Advanced Study in the Behavioral Science)研究之時。Gardner Lindzey、Bob Scott以及幕僚們提供了非常好的研究環境。我特別要感謝Carol Baxter,她耐心地引導我瞭解不少電腦的神祕,並且徹底改變(改進)了我的寫作方式。當年在該中心的學者如Robert Keohane、Steven Krasner、Mark Machina及Ken Sokoloff都有助我進行此研究。 我特別要感謝Barry Weinga和John Nye兩人。他們和我討論了許多本研究中的論點,並且多次研讀指正本書的初稿。 在撰寫的過程中,我曾閱讀了Thrainn Eggertsson所著的《經濟行為與制度》(Economic Behavior and Institutions)。他的研究澄清了我對許多問題的觀念,而且幫助了我確立研究的方向。 我在華盛頓大學(Washington University)的同事,如Lee Benham、Art Denzau、John Drobak、Gary Miller及Norman Schofield,都曾審閱本書的初稿並提出寶貴的建議。其他閱讀過本書初稿也提出過珍貴批評的人尚有James Alt、Robert Bates、Robert Ellickson、Stanley Engerman、Philip Hoffman及Margaret Levi。然而,我要感激的並不止於這些審閱過初稿的人。過去數年之中,我曾經將本書中的部分論點在各地發表,並且得到了許多寶貴的建議。這些協助大大有益於我的研究程序。 劉瑞華(Ruey-Hua Liu)以及Werner Troesken和Brad Hansen都是很好的研究助理。Annette Milford為本書的草稿花費許多心血。 最後,更要感謝Elisabeth Case將我寫的字句綴飾成流暢的文章。除此之外,她也在本書的寫作過程中與我共同經歷了無數的沮喪與靈感。
●目錄
出版的構想 郝明義 《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成就》 劉瑞華 作者序 1 制度 第1章 制度與制度變遷緒論 第2章 合作——理論問題 第3章 制度理論的行為假設 第4章 交易成本的交換理論 第5章 非正式限制 第6章 正式限制 第7章 執行 第8章 制度以及交易和轉換成本 2 制度變遷 第9章 組織、學習與制度變遷 第10章 穩定性與制度變遷 第11章 制度變遷的路逕 3 經濟成就 第12章 制度、經濟理論與經濟成就 第13章 經濟史中的穩定與變動 第14章 將制度分析納入經濟史:展望與疑惑 參考書目 頁數:178
人類學反思三部曲:文
杜拉克印象:懷念我的
不受統治的藝術:東南
人類世的億萬塵埃:輕
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
經典教育三十講,重溯
香蕉、海灘與軍事基地
胡耀邦:從國共內戰到
女工之死:後工業時代
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
為了保障您的權益,新絲路網路書店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七天的鑑賞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鑑賞期內寄回(以郵戳或收執聯為憑),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內外包裝、隨貨文件、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