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
註冊
|
會員中心
|
結帳
|
培訓課程
魔法弟子
|
自資出版
|
電子書
|
客服中心
|
智慧型立体會員
書名
出版社
作者
isbn
編號
5050魔法眾籌
|
NG書城
|
國際級品牌課程
|
優惠通知
|
霹靂英雄音樂精選
|
!工作不卡,人生不苦的31個生存心法
此作者無相關書籍
文學小說
文學
|
小說
商管創投
財經投資
|
行銷企管
人文藝坊
宗教、哲學
社會、人文、史地
藝術、美學
|
電影戲劇
勵志養生
醫療、保健
料理、生活百科
教育、心理、勵志
進修學習
電腦與網路
|
語言工具
雜誌、期刊
|
軍政、法律
參考、考試、教科用書
科學工程
科學、自然
|
工業、工程
家庭親子
家庭、親子、人際
青少年、童書
玩樂天地
旅遊、地圖
|
休閒娛樂
漫畫、插圖
|
限制級
新世紀管理大師
作者:
作者:安竹•蓋博
譯者:
齊若蘭
分類:
行銷企管
/
企管•資訊科技
叢書系列:NEXT
出版社:
時報
出版日期:2001/1/1
ISBN:9571332690
書籍編號:bu0023189
頁數:368
定價:
350
元
優惠價:
79
折
277
元
書價若有異動,以出版社實際定價為準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目前無庫存量,讀者下訂後,開始進入調書程序,一般天數約為2-10工作日(不含例假日)。
團購數最低為 20 本以上
評價數:
(請將滑鼠移至星星處進行評價)
目前平均評價:
文字連結
複製語法
新世紀管理大師
圖片連結
複製語法
分
享
內容簡介
同類推薦
內容簡介
當美國世紀逐漸接近尾聲,流程改造和全球化的風潮盛行了十年後,作者藉由探討一群談「人」,而非「技術」的「資本主義的哲學家」──史隆(Alfred Sloan)、杜邦(Pierre du Pont)、麥克納馬拉、杜拉克、巴納德等十位管理大師的觀念,重新審視美國管理觀念根源,並刻畫出該國管理學發展的故事。 作者透過本書,冷靜地透過歷史的鏡片,分析美國經理人幾乎每天都聽到、看到的熱門新觀念,為管理人不可不讀的聖經作品。
作者簡介
安竹•蓋柏(Andrea Gabor)
為《發現品質的人》(The Man Who Discovered Quality)和《愛因斯坦的妻子》(Einstein’s Wife)的作者。蓋柏曾為《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資深編輯和美國《商業週刊》企業策略及科技線編輯,並任教於哥倫比亞大學新聞研究所,目前則擔任紐約市立大學巴魯克學院(Baruch College)教授。
譯者簡介
齊若蘭
台大外文系畢業,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教堂山分校新聞碩士,曾任好時年出版社編輯、天下雜誌研發組主編及康健雜誌資深撰述。譯作包括《第五項修練II實踐篇》、《數位革命》、《編輯人的世界》等,並合著《雙贏策略:苗豐強策略聯盟的故事》。 目錄 推薦序 管理的藝術 /杜書伍 推薦序 尋根探源 /許士軍 前言 第一章 科學管理之父──泰勒 第二章 後科學管理之母——傅蕾特 第三章 美國企管界的哲學家國王──巴納德 第四章 人際關係學派的始祖──羅里斯柏格與梅岳 第五章 將數字管理引進科學管理的新時代——麥納馬拉 第六章 從人際關係理論到系統動力學——馬斯洛與麥克雷格 第七章 品管運動與學習型組織的先知──戴明 第八章 在乾草堆中找針的經濟學家——西蒙 第九章 史學家與企業執行長──錢德勒與史隆 第十章 大思想家──杜拉克 後語 書評讚譽 蓋柏筆下有關昨日大思想家的精彩故事,為明日的企業領導人提供了重要的洞見,幫助他們在曇花一現的管理時尚中,找到永恆的真理。 ——哈佛商學院教授肯特(Rosabeth Moss Kanter) 蓋柏挖掘了十幾位早期管理思想家的生平和他們所處的時代——從戴明和杜拉克,到馬斯洛和麥納馬拉,這些資本主義的哲學家長久以來建構了我們對企業和管理的觀念。透過對他們個人生活和專業理念的精彩描繪,蓋柏極具說服力地說明了這些資本主義的哲學家不只詮釋了現實,同時也試圖為現實下定義。 ── 美國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領導與變革管理中心主任優席姆(Michael Useem) 本書探討了資本主義哲學家的個人生涯和智識發展,並且描述這些思想家如何對大企業產生了正面及負面的影響……蓋柏並詳細分析了引導或限制這些管理學家思想的諸多因素。 ——《哈佛商業評論》 本書是關於影響了管理的理論與實務的大思想家的一部思慮周全的重要史書。 ——南加州大學教授班尼斯(Warren Bennis) 前言 儘管一般人不這麼認為,但是個人的力量的確有可能改變歷史的軌跡。許多人都曾深刻地影響 20 世紀的歷史發展,科學家愛因斯坦、美國總統羅斯福和倡導節育的桑格(Margaret Sanger)只不過是其中少數的例子。 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是另一位以個人力量為本世紀開創劃時代新視野的人。 一提到泰勒,大家就想到「科學管理」。和 20 世紀其他風雲人物一樣,泰勒並不是科學管理觀念的首倡者,也不是唯一提出這個創見的管理學家,然而他「視工廠為機器」的觀念,一心一意追求「最佳管理方式」的執著,再加上當時的政治社會背景,都使得泰勒主義風靡一時。儘管泰勒主義並不是影響美國最深的管理觀念,但是他的觀念極具震撼力,很快就傳播到世界各個角落,從德國到蘇聯,甚至印度和中國等文化背景迥異的國家,都看得見泰勒效應。 而泰勒對世人最深遠的影響,莫過於現代經濟的榮景。在泰勒生產方式的推波助瀾下,美國工業創造了有史以來全球最高的生活水準。大型企業一向是美國產業的象徵,而泰勒強調生產作業的精密度,並積極改善生產管理,對美國大型企業的成功發揮了舉足輕重的影響。 泰勒的意識形態也不容忽視,特別是他強調數據的評估方式、對管理控制的狂熱,或是對勞工組織所懷抱的敵意,都形成了美國管理文化的一部分。其實,從最近幾年發生在你我身邊的企業再造(reengineering,或稱「流程改造」)風潮,就可以看到泰勒精神再現。 科學化vs.人性化 的確,要檢視泰勒的影響,其中一個重要指標就是看看整個世紀以來,工商界以人際關係理論的形式表現出來對於科學管理的反彈。與科學管理發展不同的是,人性化的管理並非單獨由一位如泰勒般聲譽崇隆的聖戰士來推動,而是由一群卓越的思想家所倡導,其中包括因霍桑實驗而聞名的梅育(Elton Mayo)和羅里斯伯格(Fritz Roethlisberger)、著名的人道關懷者和心理學家馬斯洛(Abraham Maslow),X 理論和 Y 理論創始者麥克雷格(Douglas McGregor),以及後來的聖吉(Peter Senge)、戴明(W. Edwards Deming)等。 麻煩的是,無論是強調工作動機的管理觀念或強調量化的管理方式,這些管理大師都有相同的弱點──過度執著於自己「獨一無二的最佳管理方式」。從泰勒以降,這群資本主義哲學家不斷地尋求提升生產力的萬靈丹,直到今天仍奮鬥不懈。結果,企業捲入了令人頭昏眼花的管理時尚漩渦中,一會兒傾向科學化的流程改造,一會兒又傾向另一個極端──人性化、重視工作動機的解決方案。 的確,我們不能把這一切全歸咎於泰勒的信徒,以及崇尚科學管理的其他徒子徒孫。例如,許多信奉民主價值的公司一心只想利用激勵措施來操控員工,遲遲不肯從根本來改革整個管理系統,結果導致員工變得懷疑、冷漠。近年來,呆伯特的諷刺漫畫讓大眾注意到企業員工在辦公室中忍受的屈辱,無論公司採取的是令人心智痲痹的泰勒式計量管理法,或是在虛偽的善意包裝下的種種激勵措施,結果都相同。 1980 年代初期,美國發生競爭力危機的時候,我就開始以財經記者的身分報導管理趨勢,我清楚的意識到,美國企業熱切擁抱的這些管理時尚,終究會和喇叭褲或厚底鞋等時髦玩意一樣短命。但是,正如同所有流行時尚的鐘擺一樣,我也曾看過似乎早已落伍的管理觀念又重出江湖,繼續演進,並且在管理文化中爭得一席之地。例如,流程改造是為資訊時代而設計的科學管理方式;還有近幾年,網路上突然興起一股閱讀馬斯洛 60 年代經典《健全心理管理》(Eupsychian Management)的熱潮。馬斯洛觀察了加州一家非線性系統科技公司的人性化管理方式後,寫成這本書,由於網路版的盛行,這本書在 1998 年以《馬斯洛人性管理經典》(Maslow on Management)為名,重新出版。 從歷史看管理 在此時此刻,當美國世紀逐漸接近尾聲,流程改造和全球化的風潮盛行了十年後,似乎也到了重新審視美國管理觀念根源的時候了。我想要探討的管理觀念和大師,不只塑造了 20 世紀的經濟,而且在他們的推波助瀾下,企業成為美國社會的重要樞紐。我希望能藉著這本書,冷靜地透過歷史的鏡片,分析美國經理人幾乎每天都聽到、看到的熱門新觀念。 透過這群影響了當代管理學的「資本主義哲學家」,以及他們的觀念、生活和所處的時代,我希望刻畫出美國管理學發展的故事。幾乎從一開始,我就深深為科學化與人性化兩股互不妥協的管理觀念所震撼,這兩種管理觀念無論在企業職場上或美國社會中,一直在爭奪領導地位。 這場衝突起源於他們對企業形象,以及企業在美國社會中的意義,看法分歧:第一種看法是,將企業視為實現民主理念的重要機構,即企業對於員工、顧客和社區等不同的組成份子,擔負了多方面的責任;另一種看法則比較功利主義,只認同股東為企業的組成份子,把獲利當成企業最重要的目標。 幾乎從本世紀初,就可以明顯看出兩種觀念間的衝突,有些泰勒的信徒開始挑戰他的反工會立場;又例如早在 1920 年代初期,呂因(Kurt Lewin)和傅蕾特(Mary Parker Follett)就從人性化的角度撰寫了談管理的文章;還有 1920 和 30 年代出現了劃時代的霍桑實驗等。因此,這本書從本世紀初開始談起,追溯科學化和人性化傳統發展的軌跡,並且探究不同意識形態之間迄今猶未平息的爭論。 有趣而且也很重要的是,這些深具影響力的資本主義哲學家多半不屬於企業界的主流,而是「局外人」。的確,他們之所以重要,正是因為以局外人的身分,他們往往能見到當局者所未能見。泰勒、傅蕾特、杜拉克和戴明都是企管顧問,西蒙(Herbert Simon)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錢德勒(Alfred Du Pont Chandler)是企業策略之父,而馬斯洛和麥克雷格則是一流的學者。因此,本書描繪的人物或多或少印證了那句古老的格言:有意義的變革往往都是由外部推動的。 在這段期間,美國管理趨勢的演變也反映出美國許多重要機構和體制的發展故事。例如,本書透過梅育與羅里斯伯格的生平與成就,探討了人際關係運動,以及洛克菲勒基金會和哈佛商學院的崛起。 1920 和 30 年代許多社會科學的研究,都是由洛克菲勒基金會所贊助,而哈佛商學院初創時,梅育和羅里斯伯格都在那裡工作。 對本書描繪的許多哲學家而言,哈佛商學院是他們的目的地,也是交會點。 泰勒和巴納德都曾經在哈佛商學院擔任講座,錢德勒(請參見第六、七、九章)則是哈佛商學院教授。當美國空軍統計管制處在二次大戰期間,徵召麥納馬拉(Robert McNamara)入伍時,他是哈佛商學院的年輕助教授,後來他還帶著那群研究統計管制的青年才俊,回去哈佛商學院受訓。甚至杜拉克也一度想在哈佛商學院謀個教職。 是哲學家,也是實踐家 最後,本書探討的多位管理大師,例如史隆(Alfred Sloan)、麥納馬拉和比較沒有名氣的巴納德(Chester Barnard)等,都不只是哲學家,同時也是實踐家,我們不只探討了他們的生平與成就,同時也介紹了他們參與開創的機構。 這幾位實踐家之所以雀屏中選,不是因為他們是優秀的企業家,事實上,無論是巴納德或麥納馬拉,都沒有超人一等的領導才能,他們躋身資本主義哲學家之列,是因為他們都創造了嶄新的公司形式,或改變了企業主管對於管理的想法和做法。因此,本書描述了史隆如何開風氣之先,在 1920 年代開創了多重事業部的公司。巴納德則以《高階主管的功能》(The Functions of the Executive)一書成名,完整地探討了組織中的合作行為,他的創見在於把企業視為社會系統,而不是精密的工程結構。麥納馬拉列名管理大師,則是因為他率先運用量化的方法來控制福特公司的財務,對二次大戰後的美國管理觀念產生巨大的影響。 除了約略提到少數創業家(例如微軟的比爾蓋茲)之外,本書並無太多篇幅探討美國的偉大創業家,我無意貶低創業家對於美國經濟的重要貢獻。毫無疑問,蓋茲與其他創業家改變了美國科技與產業的發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微軟更為「虛擬企業」搭建好必須的基本架構,但無論是蓋茲本人或微軟公司,都始終未能創造出令虛擬企業或其他組織形態發揮效能的管理觀念。 《資本主義哲學家》有一個重要的前提──管理基本上談的是「人」,而不是「技術」;談的是管理如何運用科技、影響力、說服技巧和激勵方式,令員工達到組織的目標。 本書也把探照的焦點凝聚在大企業,而非小公司。原因是管理學最初正是為了解決大型組織的管理問題而興起,而且無論企業所面對的是如何提升員工生產力,或因應快速而不連續的變動等挑戰,大型組織的複雜度也放大了大企業所面臨的問題和挑戰,以及找到解決方案的困難度。 本書所描繪的每一位哲學家,幾乎都對他們接觸過的大企業產生重大影響。因此,談杜拉克的章節追溯了奇異公司在二次大戰後的企業重組,以及後來杜拉克擔任奇異執行長威爾許的顧問時,如何影響了奇異公司。同樣的,第九章主要探討錢德勒如何分析大企業所發生的變革,例如杜邦公司在 1920 年代、通用汽車在 50 年代,以及 IBM 在 60 年代推動的劃時代變革。他的管理著作,尤其是《策略與結構》(Strategy and Structure)這本書,開創了企業策略的研究領域,而且影響了許多公司的改革。而麥納馬拉的故事則著重在探討他對福特公司和美國國防部的影響,以及這些組織變革對其他企業產生的擴散效應。 最後,第七章探討了戴明博士和其他學習型組織的先驅如何扭轉福特、全錄等企業,使之走出泰勒和麥納馬拉的管理風格。 不劃地自限,才能成功 儘管 20 世紀管理學的兩大陣營觀念相互對立,本書要談的是這些重要觀念的發展歷程,以及看似毫不相干的學門和學者之間,如何相互滋養,創造出豐碩的成果。透過這群資本主義的哲人,以及社會學、心理學和經濟學上的突破,相互激盪出管理的理論和實務。因此,這群哲學家正展現了管理學中不同領域的豐富多元面貌。 歷史告訴我們,最傑出的企業往往不會劃地自限,他們能從眾多管理學派中學習。福特、通用汽車、奇異等公司的故事在在顯示,盲目採用單一意識形態的處方,幾乎都會慘遭失敗的命運;虛情假意或虛幌一招的變革也不會有什麼成效。真正的成功屬於能努力推動科學化和人性化的新管理方式,願意真誠地學習,並且不害怕劇烈變革的公司。 透過追本溯源,檢視這群最具影響力的資本主義哲學家的管理觀念,我希望能賦予讀者充分的洞察力,來判斷下一波革命性管理新思潮何在。 推薦序 1 管理的藝術 .杜書伍(聯強國際總經理) 管理的知識往往從實務中累積而來,管理的理論思想也必須被實際應用才有其價值。然而,在理論與應用之間所存在的鴻溝,卻是企業經營管理者的一大挑戰。台灣企業近年來已普遍引進現代西方的管理思維,無論是新興的高科技產業,或是積極轉型的傳統產業,紛紛崇尚效率化、務實化、人性化的管理方式。不過,在引進西方管理思想的同時,卻也產生了些許水土不服的現象。 在實務運作上,台灣企業常因未能洞悉中西社會文化背景的差異,而在導入西方管理思想時,有施展不開的遺憾;或是管理者為了遷就本土社會的文化習性,卻或多或少地扭曲了西方管理思想的本質;或因無法將西方思想融入本土而造成實行效果不彰,甚至讓部分管理者誤以為,西方的管理思想不適用於台灣。這其中,著實存在著不少誤解。 管理,必須結合不同的觀念而形成一套完整的體系,絕非單單一個觀念就能全面應用在不同的範疇。不同的行業特性,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適用的管理體系也有所差異。管理之所以可稱為一種「藝術」,便在於不同時期、不同領域、不同背景,該將何種管理觀念發揮到何種程度的掌握上,管理火候的差別也在於此。就像藝術家刻畫一件作品的過程,在既有的素材當中,選取不同的成分組成,以不同的份量來調和不同的元素,因而賦予作品生命一般,管理的藝術也是如此。 不同管理觀念在運用程度的拿捏上,必須是基於當時、當地的社會文化背景,以及企業本身的經營特性與當下的發展階段,經過通盤而完整的考量之後,尋找出最適合自己的尺度,絕非囫圇吞棗地全盤移植。也就是說,該應用哪些管理觀念?每一種管理觀念各自發揮幾分效用?端視經營管理者基於當時的實際需求,透過本身的智慧,在自然的方式下達到最佳的平衡點。如果一味地將某一種思想理論強加套用在本身的企業管理上,文化的衝突、適應的不良等種種後遺症,很可能隨即產生。 要避免上述盲點,真正吸收到現代管理哲學的精髓並充分應用發揮,僅僅只是瞭解管理思想的學理是不夠地,還必須深究其理論背後的緣由。 任何一套思想的形成,都是以當時的時空背景為土壤,社會文化做養分,絕非憑空而來。每一位管理大師的思想在形塑過程中,也都有其親身經歷的實務體驗;同時,其出身背景、成長歷程也都會影響其思考問題的角度,以及特別著重的面向。在這種情況下,單單只是瞭解管理哲學的理論是不足夠的,還必須從理論形塑過程所處的社會文化背景,深度汲取其精神。唯有掌握住理論背後的精神,才能在應用管理哲學於實際的企業經營時,或是將西方思想移植到本土企業之際,真正掌握原意,做出最有效的發揮;在融入當前時空環境的時候,也才不至於因為物換星移而扭曲失真,應用起來才能得心應手,靈活應變。只有這種移植方式,才會是有「生命」的移植。 由此觀之,任何一套管理哲學,如果只從表面的理論去瞭解,則隨著時間、空間的轉換,很可能流於空泛。但如果能將其思想的根源一起掌握住,那麼,每一位大師的思想都有歷久彌新、存在永恆的價值。《新世紀管理大師》一書,正有著這樣的價值,提供國內企業經營管理者深掘西方現代管理大師哲學思想的絕佳管道。 本書不僅深入闡述了十位當代管理大師的管理哲學,彷如貫穿現代西方管理學的發展史,最難能可貴之處,在於闡述每一位大師的思想時,都是從當時的社會歷史背景與大師的成長歷程出發,揉合了彰顯於外的思想理論與隱含於後的文化背景。不僅沒有絲毫理論經典的艱澀難讀,相反地,更讓人讀來興味盎然,並能毫無障礙地吸收,而在讀後有著知識的飽足感。譯者流暢的譯筆,同樣令人讚賞! 《新世紀管理大師》絕對是部值得詳讀的管理學佳作,特別是有心鑽研管理學,或是從事企業管理工作者,更應細讀此書。也建議讀者在閱讀之際,能同時檢視既有的管理方式,藉由兩相對照而融會貫通,相信更能掌握住西方管理哲學的精髓,進而在企業經營上有更好的發揮。 書摘 1 第一章 科學管理之父──泰勒 看到有車床閒置,或工人閒散無事,都令他無法忍受。他滿腦子想的都是生產作業,生產這件事能挑動他不眠的興奮神經,就好像週末夜晚的烈酒或女人一樣…… ──帕索思(John Dos Pasos) 1899 年揭開了美國世紀的序幕。鐵路大亨們忙著在廣闊的美洲大陸上架設軌道,把原本距離遙遠的城鎮串連成全世界最大的消費市場。移民乘風破浪,登上了美國東西兩岸,他們懷抱著對新機會的饑渴,也為這個年輕的國家注入了成長的動力。而這時候,泰勒正在賓州柏利亨進行他最著名的工業實驗,20 世紀為提升工業生產力的種種奮鬥,也就由此開展。 泰勒把實驗重心放在移民勞工身上,這些工人大多數為德國和匈牙利移民,他們的工作是把重達 92 磅的鐵條一一拖到鐵軌車上。泰勒和兩名副手花了兩天觀察 10 個工人工作。這十名匈牙利工人平均每人每天辛苦地搬運重達 75 噸的鐵條,效率是以往的 6 倍。 泰勒根據這次的觀察,訂定了生產配額:每個工人每天必須搬運 45 噸鐵條,才算盡到本分,這樣的產出是過去的 3 倍。為了達到目標,泰勒還答應付給達到目標的工人較高的工資。 但是對柏利亨的工人而言,泰勒的要求卻太過分了。 接下來幾個禮拜,很明顯有些工人體力不勝負荷,無法完成生產配額,另外一些人則拒不從命。無論原因是什麼,有十幾個工人因此丟掉飯碗。工人恨透了泰勒,以至於泰勒的生命受到威脅,下班後,還必須由武裝警衛護送回家。或許是回想起那段在柏利亨的特殊歲月,多年後泰勒曾說:「對任何人來說,看到每個工人臉上都充滿敵意,那樣的生活實在太恐怖了。」 泰勒眼中的完美工人 頭腦簡單、卻力大無窮的荷蘭移民「施密特」,就在此時出現在這火藥味十足的環境裡。根據泰勒的說法,施密特如老牛般任勞任怨的工作態度,正是擔負這類需要蠻力工作的不二人選。施密特總是能達到泰勒要求的目標,每天快快樂樂的多掙幾分工資回家。 儘管後來研究泰勒的學者指出,施密特的故事在許多方面都誤導了社會大眾,然而施密特的傳奇後來卻成為科學管理的重要寓言。事實上,施密特是個假名,加諸在他身上的許多人格特質,大半是泰勒為了戲劇效果而編造出來的。而且,根據尼爾遜(Daniel Nelson)的說法,拿這個故事來描述「泰勒的貢獻及科學管理的特性」,並不真確,因為施密特的故事並沒有確切傳達出泰勒思想的威力──他拚命分析生產流程,把工作系統化;他熱愛發明,並且對於鋼鐵製造的科學有實質貢獻。 但是,施密特事件的確點出了泰勒主義的兩個重要層面:首先,故事顯現了泰勒好鬥的個性,包括他強烈的階級偏見,以及專斷的管理風格。其次,此一事件也具體而微地展露了泰勒對人性的缺乏了解,這都深深影響了他的管理觀念,以及 20 世紀的管理實務。但是對於泰勒所處的時代而言,泰勒就像近代微軟的比爾蓋茲或 IBM 的華生一樣,是特立獨行的奇才。當時工人的作業方式靠的是手藝,還不能算是科學,泰勒針對工作流程和控制方法,提出了幾個基本問題。他了解,想要提升生產力,就必須先將生產工具和生產方式標準化,並對工人施加某種程度的控制,而這些都是過去沒有嘗試過的做法。 儘管泰勒在提升生產力上的貢獻廣為人知,他更大的成就卻可能在於改革了鋼鐵製造和鋼鐵使用方式。在 20 世紀初,大量生產方式才剛萌芽之際,泰勒對於鋼鐵機具的研究帶來的貢獻,可以媲美 20 世紀末資訊時代的工程師開發出令使用者輕易上手的軟體。他在鋼鐵機具上的種種創新,大幅加快了生產作業的速度,因此生產環境中要求更高的準確性,同時也更需要對工人施加控制,這為他在工廠中推動的種種變革取得了正當性。難怪工廠老闆都無視於他古怪難纏的性格,大力支持他繼續提升生產力。 泰勒的一生和他的世界觀,恰好象徵了 20 世紀初期理性主義精神的興起。而理性主義的精神也塑造了今天我們所知的現代工業面貌。 泰勒最偉大的貢獻是,他了解到工業化成功的關鍵在於運用科學方法。尤其在當時,新起的大企業無論規模和格局都超乎前人的想像,工廠龐大到需要以小鐵路來運送工人。數以千計的工人在工廠內操作巨大的電動機具,實在不可能靠所謂「第一個工廠時期」那種管理小廠的散漫方式,來管理新的生產巨獸。 泰勒致力發展管理科學,對美國工業帶來了深遠的影響。幾十年後,管理的重要觀念和趨勢都仍然依循泰勒當年的腳步前進。亨利.福特的汽車生產線其實是延續了泰勒分解生產工作、以提高生產速度的努力;無論在福特汽車公司或美國國防部中,麥納馬拉麾下青年才俊精確評量生產流程和系統的做法,都代表了更複雜而高科技的科學管理方式。此外,幾十年來,企業界汲汲於追求提高員工生產力的祕方和能激勵員工的完美敘薪公式,其實也可以追溯到當年泰勒為了決定什麼樣的工資幅度能刺激最大產出,而發展出來的第一個科學化薪資計算方式。到了 80 年代,許多企業主管視企業再造為提升效率的萬靈丹,大肆翻修公司體系而不顧員工疾苦,又何嘗不是極端的泰勒主義的另一種展現。 的確,泰勒非常擅長於因應新科技為工廠作業帶來的新挑戰,但是,他卻不善於處理人際關係,除了親近的朋友與他所熟悉的上流社會圈子外,他不曉得如何與其他人打交道。因此,泰勒的理論中惹來最多麻煩的,就是他提出的「勞工問題」解決方案。有很長一段時間,他的理論造成的負面效應幾乎淹沒了工業化帶來的進步。 工廠如戰場? 對於創業家或少數幸運兒而言, 20 世紀初的美國代表了一個充滿機會的世界。但是對大多數民眾而言,當時的工作場所卻是個危險滿佈的地方。 在泰勒所處的年代,一般工人所擁有的不過是他的勞力和工具而已。然而,他們一旦踏進工廠,卻要面臨隨時可能喪命的風險。在鋼鐵廠這種需要熱處理的工廠,每年都有百分之一的工人遭受嚴重或致命的傷害,而鐵路工人的受傷率就更高了。機敏存活下來的工人彷彿在不見天日的磚造陵墓中工作,通風不佳,廁所和飲水機很少,還必須忍受幾百支蠟燭和幾百盞煤油燈散發出來的煙霧和臭味。 儘管這麼辛苦,大半的工人領到的微薄工資卻只能勉強餬口,沒有餘力買房子,而因公受傷或在不景氣時遭到資遣的工人,也沒有任何社會福利保障。 當時的社會背景,促成了 1901 年社會主義政黨以及美國勞工運動的崛起。儘管許多歐洲商人把工會視為消除勞工動亂的良方,但是在高舉個人主義和自由企業旗幟的美國,大多數公司卻視工會如寇讎。美國的工業家選擇以槍枝來面對工會的威脅。工廠老闆和工會組織者之間動輒拔槍相向,造成更多工人死亡、受傷和失業。 泰勒和當時許多資本家一樣,堅決反對工會。然而他也了解,當時的工人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企業必須為工人加薪,才能提高生產力。泰勒寫道:「目前美國產業界的基本營運原則似乎是,雇主儘可能壓低工資,而工人報復的方法就是,承擔的工作愈少愈好。因此,整個產業界彷彿像個戰場,對立的雙方不是想辦法作出最佳的貢獻,而是一心一意只希望貢獻得愈少愈好。」 泰勒意識到勞資對立的毀滅性力量,希望為工業戰場帶來和平。然而,他走入勞工陣營時,卻帶著世家子弟的優越身段。當泰勒試圖為勞工問題尋找解決方案時,他的成長背景和上流社會的價值觀卻影響了他的判斷。結果,他的解決方式和他對企業人性面的看法徒然加重了勞資之間的不信任和不睦而已。 泰勒出身顯赫的教友派家庭,他把上層階級嚴格的理性主義價值觀帶入了 19 世紀髒亂的工廠中。 泰勒承襲了亞當.史密斯和李嘉圖(David Ricardo)的精神,相信「經濟人」的觀念,認為薪資是激勵員工最重要的力量。因此,在他眼中,只要提高薪水,就可以合理化任何提高生產力的措施。他錯在誤以為每個人都願意為了高薪而出賣靈魂。泰勒壓迫工人大幅提高生產效率,以換得較高的工資。在這個過程中所導致的勞工不安,可能比美國勞工聯盟 AFL 創始人甘普斯(Samuel Gompers)和社會黨創辦人德布思(Eugene V. Debs)兩人加起來的影響力還要大。 因此,和其他 20 世紀早期的思想家比起來,泰勒的研究和主張更具體呈現了那段經濟蓬勃發展時期的進步和痛苦。泰勒是個活力充沛、創意十足的開創者,在他的生產方式推波助瀾下,人民的生活水準大幅提高到史無前例的程度。許多繼起的社會領袖也都認同他的觀念,其中包括曾領導美國進步主義改革運動的黎普曼(Walter Lippman)和曾被稱為「人民的律師」、後來擔任最高法院法官的布蘭迪斯(Louis Brandeis)。坎尼葛爾(Robert Kanigel)曾經在泰勒的傳記《獨一無二的最佳管理方法》(The One Best Way)中寫道:「今天,泰勒的影響不僅止於工業界,而幾乎擴散到現代生活的每一個層面。」 對於批評泰勒者而言,泰勒主義充分展現了現代工業社會機械化而疏離的特質。在泰勒的倡導下,標準化作業、管理控制、專業主義和科學方法,都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揮舞著計算尺和碼錶的專家成了在工廠裡發號施令的新幹部。 在這個過程中,科學管理改變了各階層勞工的生活方式。許多身懷絕技的勞工眼看著泰勒主義的信徒把他們的工作分割成小小的部分,因此即使是毫無技術或未經訓練的工人都能勝任。工廠勞工逐漸失去了對生產工具、生產過程的控制,甚至連工作時的姿勢、動作都必須聽命於人! 50 年後,新一代的管理專家,包括工業心理學家和品管專家,都了解到,工人所累積的知識和技巧非常寶貴,但是泰勒當時卻只把工人看成龐大生產機器中特別麻煩的小齒輪而已。 儘管泰勒很尊敬他在工廠中認識的技術工人,尤其是他當學徒時認識的那批人,但是泰勒從來不改從小養成的上流社會優越感。例如,他對於下屬一直沒有同情心,這也是為什麼在現代人的眼中看來,他對施密特的描述透露了他對工人階層異常粗魯的刻板印象。由於泰勒自幼就沈迷於業餘的戲劇演出,因此毫無疑問,泰勒可以把施密特的人格特質修飾得極具戲劇效果。然而從泰勒的主張中可以明顯看出,在他眼中,工人全都是像他一手塑造出來的「施密特」那般粗野的動物,唯一的價值就是從事生產作業,而不是有血有肉、有思想,能和他分庭抗禮的人類。 無論泰勒的階級觀念起源於何處,他的社會偏見不止深深影響了「泰勒主義」的面貌,同時也影響了現代工業的管理觀念。在泰勒的架構下,科學管理方法變得高度技術導向、層級化和官僚化,一直到近幾年,產業界才開始想辦法改革這種作風。我很好奇,假如當初(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首開科學管理之風的人,不是泰勒,而是比他更有民主觀念、或更認同關於工作動機的新心理學,現代管理學和工業發展的特質就可能會與我們現今所見大相逕庭。
責任型思維,從態度到
管理學(Jones/
利他一心
Fundamenta
資通安全法合規研究與
Fundamenta
作業管理(Jacob
星展銀行數位轉型實踐
管制圖與製程管制(十
實現對永續報導之有效
為了保障您的權益,新絲路網路書店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七天的鑑賞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鑑賞期內寄回(以郵戳或收執聯為憑),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內外包裝、隨貨文件、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