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
註冊
|
會員中心
|
結帳
|
培訓課程
魔法弟子
|
自資出版
|
電子書
|
客服中心
|
智慧型立体會員
書名
出版社
作者
isbn
編號
5050魔法眾籌
|
NG書城
|
國際級品牌課程
|
優惠通知
|
霹靂英雄音樂精選
|
阿啾與小狗子的吐嘈同萌
此作者無相關書籍
文學小說
文學
|
小說
商管創投
財經投資
|
行銷企管
人文藝坊
宗教、哲學
社會、人文、史地
藝術、美學
|
電影戲劇
勵志養生
醫療、保健
料理、生活百科
教育、心理、勵志
進修學習
電腦與網路
|
語言工具
雜誌、期刊
|
軍政、法律
參考、考試、教科用書
科學工程
科學、自然
|
工業、工程
家庭親子
家庭、親子、人際
青少年、童書
玩樂天地
旅遊、地圖
|
休閒娛樂
漫畫、插圖
|
限制級
高塔
作者:
作者:比爾.韓德森
譯者:
楊鳴、張明敏
分類:
文學
/
生活散文
叢書系列:Into系列
出版社:
時報
出版日期:2001/2/1
ISBN:9571333069
書籍編號:bu0023904
頁數:210
定價:
220
元
優惠價:
79
折
174
元
書價若有異動,以出版社實際定價為準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目前無庫存量,讀者下訂後,開始進入調書程序,一般天數約為2-10工作日(不含例假日)。
團購數最低為 20 本以上
評價數:
(請將滑鼠移至星星處進行評價)
目前平均評價:
文字連結
複製語法
高塔
圖片連結
複製語法
分
享
內容簡介
同類推薦
內容簡介
因為懷抱對梭羅《湖濱散記》隱居生活的嚮往、對葉慈峇里酈塔的景仰;也因為對傳說中巴別塔興滅的省思、對比薩斜塔、巴黎鐵塔,及其他有名、無名塔的觀察與好奇;作者比爾.韓德森在面對一連串生命的僵局時,沒有逃避、沒有厭世,而是選擇了獨力建塔,「建設性」地面對他的中年危機。 在動念建構一座屬於自己的、「沒有理由」的濱海之塔前,他目睹身邊親友一個個陷入突如其來的病痛之中;他與妻子的關係也隱隱約約出現問題;在一次意外之中,他甚至險些失去愛女;這一切迫使他重新思索生命的意義,徘徊在他一度叛離、鄙棄的信仰邊緣。在獨力完成此一工程之際,他也像是完成某種「心靈治療」,克服了登高的恐懼,在站上塔頂的那一刻,重新感受到神的擁抱。 除了鋪陳作者如何重拾信仰、克服生命中的種種疑懼之外,這亦是一本「素人建築」的心情筆記,不但兼具《湖濱散記》的閒情野趣、葉慈「簡樸堆疊」的建築觀點、還有作者對各種型式之塔的洞見巧思;同時更是一本詳盡實用的建塔 DIY。
序
沒有理由的塔與自我治療的建築 .李清志(實踐大學空間設計系副教授) 在建築學上,對於那些非建築專業人員或是從未受過建築營造訓練的人所建造的房子,稱作是「素人建築」。關於「素人建築」的案例,似乎世界各地都可以發現到,其中最引人矚目的包括維也納百水先生(Hundertwasser)所設計的住宅公寓以及洛杉磯賽門•羅里亞(Simon Rodia)先生親手堆築的華茲塔(The Watts Towers),前者雖非自己親手獨力完成,但其怪誕的設計構想,絕非建築學院派者所能想像;而後者則是賽門先生獨立運用碎磁磚、貝殼、廢鐵筋所拼湊堆疊而成。他從 1921 年便開始堆築這座塔,一直到 1954 年才完成,華茲塔完成後,他留下一句話:「我曾想過要做一件大事,如今我做到了。」(I had in mind to do something big, and I did.)然後便離開洛城以及他所親手建造的華茲塔,再也沒有回顧,只留下令人沈思的奇異高塔,至今仍有許多人討論著他建塔的動機及過程。 在台灣平鎮地區也有一位奇怪的老先生,耗費鉅資蓋一棟位於路口的異型建築,其外型與構造全然怪異,令建築界人士嘖嘖稱奇,這棟怪建築至今仍在持續建造中。雖然我們不了解這些人動手去建造的心理狀態,我們卻可以發現動手去建造是人類普遍的現象之一,即使沒有任何的建築教育背景,人們仍然可以順著自身的直覺,完成心中的建築夢想,或許這正是本書作者所提及的「直覺工程學」吧! 一個人放下日常生活的瑣事,一心一意只是想建築一座高塔,卻又不是為了「利益」或「宗教」等等理由,甚至他自己也承認一開始他也不知道為什麼要建這座高塔?他只好稱這座高塔是「沒有理由的塔」。 建築史上的包浩斯學派(Bauhaus)早已認識到,只畫畫建築設計圖與親手蓋房子是有區別的,因此訓練建築學生的課程中不僅在於理論與設計,同時也兼顧實際操作製造建築結構,細部與傢俱等等。這樣的訓練有助於「技藝」(Craft)與「設計」(Design)的並重,培育出手與腦相結合的設計師。古代少林寺新進徒弟不也是從灑掃庭園開始,才慢慢教授武術理論的,可見實際操作過程自然有其必要的價值。 我的父親早年在芝加哥大學神學研究所專攻基督教倫理學,但是他並沒有知識分子的高傲自恃的態度,在日常生活中,他總是毫不遲疑地捲起袖子,修理馬桶水管,亦或是身著破舊衣衫,親自粉刷天花牆面,他的座右銘是:「勞動是神聖的」,或許這並非是他的座右銘,但是每當我望著他辛勤動手做工時,他總是告訴我:「勞動是神聖的!」說實在地,我一直不是很了解「勞動是神聖的」到底是什麼意思? 本書作者花了數年的時間,親手建造一座高塔,那是一座他自認為「沒有理由的塔」,不過他提到心理學家容格(Carl Gustav Jung)也曾自 1923 年起 30 年間,在瑞士蘇黎世湖北邊的柏林根(Bollingen)建造他的塔,他的塔不只是一座,而是九座塔的集合,容格形容他的塔是他「在石中的信仰告解」。或許是類似於容格的建塔動機,本書作者也認為「建塔是一種救贖之道」,是一種自我治療的方式。 在他建塔的那一年間,他目睹了幾位年輕朋友罹患癌症,他的婚姻出現瓶頸,而且他自己的信仰也搖擺不定,一時之間他的人生充滿了慌亂、不安、以及無助,他形容自己好像「失去了平衡」,但是為了好好站著,必須要做些什麼,而建造那「沒有理由的塔」成了那必須的工作。 建塔真的可以是一種自我治療的處方嗎?我並不知道,但是對於本書的作者似乎是有效的。作者在建塔的末期開始體驗到身、心的復原,並且想起聖經上記載著「靜止,便知道我是神」,「靜止」(Be Still)正是現代人所需要的,現代人在十倍速電腦時代,加速的結果卻那兒也到不了,反而是充滿著焦慮與恐懼「靜止」,「等待」讓我們的心靈可以重新發生作用。這個過程讓我回想起我父親的座右銘,或許所謂「勞動是神聖的」代表著勞動過程中對心靈的「沈澱」與「淨化」(purification),親手建塔與勞動都讓我們可以從俗世的塵煩中脫身,重新讓自己的身、心、靈復原。 我很高興作者最後回復到對生命的熱愛,他的結論是「我再度學到我已知的道理;全心全意去愛主你的神,並且要愛你的鄰人如同自己一樣。」以及「任何事都沒有什麼大不了,包括世上所有的塔在內。」我終於明白洛杉磯建造華茲塔的賽門先生在塔完工後,為什麼會頭也不回地出走了。
書摘 1
塔 幾年前的夏天,我在緬因州一個小丘上建了座眺望大海的塔。本書描寫我建這座塔的理由和方法,除了我個人的體會,也相當實用。 如果你曾想在後院打造一座塔,或你曾迷惘、失去信心,那麼你可能會對這本書產生興趣。 你或許認為蓋一座塔遠非能力所及。塔不都是巨大的、迎風搖曳的怪物嗎?例如芝加哥西爾斯大樓(Chicago‘ Sears Tower,譯註:現今世界最高建物),或紐約世貿大樓(New York掇 World Trade Center,譯註:世界第二高建物)。然而我的塔才三層樓高,從頂樓可把底層盡收眼底,但我相當滿意。 也許你希望你的塔更高些,我建議想蓋多高就蓋多高,不過很多社區的高度限制不會讓它高出樹梢。畢竟你在盤算的,是別人眼中不切實際、一無是處、特立獨行的建物,而高度限制的目的在於維持房價,是與你作對的。並不是大家都喜歡在住家附近的馬路旁看到一座塔,何況你隔壁鄰居還擔心塔會把陽光擋住了(小心別擋住陽光)。 想必你將和我一樣,要承受別人對於陽具崇拜的成見。如果遇到這種情形,你可以回敬那些批評者,葉慈(William Butler Yeats, 1865-1939,愛爾蘭詩人)也曾被他的朋友龐德(Ezra Pound, 1885-1973,美國詩人)引用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那套性學理論數落一番。龐德無禮地為葉慈的峇里酈塔冠上「陽具」(Bally-phallus)的混號。告訴那些批評你的人,史上有關塔與性的記載,多半是指巴比倫之神馬杜克(Marduck)在他金字型神塔上和女祭司胡搞,而不是僅以其外形類似而產生聯想。 如果怕麻煩,你乾脆避免用「塔」這個字,而對那些反對者、社區官員,和鄰居宣稱你在蓋一間工作室,挺拔的工作室。「工作室」感覺比較正派、有文化,大家都喜歡這套。 假如你和我一樣,每年有一段時間隱居鄉間,你大可隨興建塔而不需費唇舌解釋。以下我將提供一些有關塔的鑑賞之道,你可在計劃自己的塔時列入參考。 我喜歡獨立的塔,不依附在房子或其它建物旁,而且它不是基於實用、宗教或宣傳的理由而建的。如此一來,一大堆自詡為塔的東西都被排除了,例如多倫多的加拿大國家鐵路塔(Canadian National Railroad Tower,高五百五十公尺),或用鋼索支撐的塔,如美國北達可達州法戈鎮(Fargo, North Dakota)高六百三十公尺、波蘭華沙(Warsaw, Poland)高 645 公尺的塔。 我不喜歡矯情做作的塔,例如安•藍得(Ayn Rand)的小說《泉源》(The Fountainhead)裡,主角所建巨大、虛偽的摩天大樓;或是地產大王唐那•川普(Donald Trump)的川普大樓(Trump Tower,譯註:座落於紐約市)。我認為它們都是功利主義的建築,之所以冠上塔之名,不過取其浪漫的含意,其實它們一點也不浪漫。 所有摩天大樓都得感謝一項偉大的發明:奧蒂斯(Otis)電梯在 1857 年誕生了。奧蒂斯先生(Elisha G. Otis, 1811-1861)讓爬樓梯這回事顯得多此一舉,第一座摩天大樓遲早會出現。1883 年後,建築物開始飆高,一群虛偽的塔如雨後春筍般林立,每一棟都希望比其他摩天大樓更高、更宏偉,它們象徵商業文化貪得無饜的財務回饋。商業,就是這些空調的蜂窩大樓的一切,它們毫無樂趣可言,大而無當。 在本書,你不會讀到以下的塔:火警眺望塔、無線電轉換塔台、砲台(第十六章的圓型石塔例外)、塔形穀倉、穆斯林祈禱塔、教堂尖塔、華盛頓紀念碑(Washington Monument)、糧倉、漁船燈塔、水塔、自由女神像(the Statue of Liberty)、瓦斯塔、燈塔,這些基於實用、宗教,或政宣理由而造的建物。 這本書所提到的塔都往上攀升,但並不高聳入雲。儘管書裡有的塔確實很高,直達天際,例如巴別塔(Tower of Babel,見第四章),它也帶有政宣色彩。然而沒有任何塔是完美的,包括我建的塔。 在完全離開陽具象徵主義的主題之前,大家要知道勃起的陰莖呈 45 度角,而不像是直立的塔。就塔本身而言,大小並不重要,事實上,小反而美。例如溫妮弗瑞•魯茲(Winifred Lutz)位於賓州亞賓頓(Abington, Pennsylvania)的裝置藝術:一座沒有塔頂的石塔,在冬至那天可以由塔的窄小的縱切口完美捕捉陽光,成一直線。這別緻的作品還不到 5 公尺高。 內華達州肖肖尼山(Shoshone Mountains, Nevada)的史托克斯城堡(Stokes Castle)是一座方正的三樓建築,建於 1896 年,是礦業、鐵路大王安森•史托克斯(Anson P. Stokes)的財產。它位於小馬快速鐵路(Pony Express Trail)旁,海拔 1960 公尺的山上。它的雛型是史托克斯造訪羅馬時心儀的一座古建築。1897 年夏天,史托克斯曾在此住過兩個月,此後便棄之不顧。它在內華達州奧斯汀(Austin, Nevada)附近,空氣清新、景致絕佳,可感受肖肖尼山脈的沈靜。也許正是這沈靜嚇走了忙碌的史托克斯。 加州滑雪盛地塔侯湖芬尼特島(Lake Tahoe, Fanette)的茶館塔(Teahouse Tower),位置較不荒僻,但規模更小,佔地不到半坪。它建於 1929 年,以粗石砌成,座落於小丘上,幾乎等高等寬。這座島和塔是小孩的夢幻樂園。 還有成百上千的小型塔值得欣賞。記得小時候,你怎樣用沙子、磚塊或鐵罐堆砌你自己的塔?根據這樣的記憶,心理分析學家容格(Carl G. Jung, 1875-1961,瑞士心理學家)在瑞士某湖畔建了自己的塔。不管塔高五公分或是一千公尺,大小高度都不是重點,它們都只是地球表面的小石粒。重要的是,它們如何啟發我們活躍的想像力,至少這是本書的目的。 此外,建築工作的純粹樂趣也很重要。我在緬因州山丘上的塔只有三層樓高,這還包括塔頂在內。我使用極簡單的工具,沒有電、沒有外援來建造這座塔,讓我很有成就感。而建塔的過程也是救贖之道。那一年之內,我目睹幾位年輕的朋友罹患癌症、我的婚姻出現瓶頸,而且我的信仰搖擺不定。 《紐約時報》作者懷特(Elwyn B. White, 1899-1985,美國作家,以童書《夏綠蒂的網》〔Charlotte掇 Web〕聞名)曾住在距離我那小丘不遠的布魯克林村(Brooklin),他說:「基本上,世上最令人滿足的事(特別是趕稿趕了 15 年後),是可以把乾燥的白松木板切塊,鋸成筆尖那麼寬的長木條,並且讓它們完美地嵌合起來。」 事實上,我的塔不算很完美,但我盡力了,至少它不會弱不禁風。 因為市面上沒有建塔的書籍和藍圖,所以我遇到問題時,就請教附近曾有建造房子、車庫,或穀倉經驗的人,研究他們怎樣搭起骨架、覆上牆板、加蓋屋頂。 有時我去找我的朋友比林斯(A. J. Billings),他是鹿島(Deer Isle)巴特木材公司(Barter‘ Lumber)的老闆。比林斯很懂木材,而且是個好老師。他也是一流的小喇叭手,是島上國慶日慶典的明星。遊行時,比林斯和鎮上十二人樂團坐在摺椅上演奏,在鹿島鎮窄小的主要街道尾端。鎮上每個人都參加遊行,許多居民自己做花車,並把骨董車擦亮參加遊行。比林斯和樂團朝氣蓬勃的演奏〈永遠忠誠〉(Semper Fidelis)、〈怒吼者〉(The Thunderer)、〈永遠的星條旗〉(The Stars and Stripes Forever),所有進行曲都是緬因州作曲家霍爾(R. B. Hall)的曲子。每年夏天,比林斯一定飛到紐約進修喇叭。 我的建築知識都來自比林斯。他以緬因式幽默把我喻為森林中的湯姆•索耶(Tom Sawyer,譯註:馬克吐溫《湯姆歷險記》主角),並揶揄我會連塔帶人被風吹倒。在緬因州,如果你被開了這類玩笑,就表示你勉強被營建同行接受了。
作者簡介
比爾•韓德森(Bill Henderson)
作家,著有小說《萬能小子》(The Kid that Could)及回憶錄《他的兒子》(His Son)、《她的父親》(Her Father)。他同時還創辦了「推車出版社」(Pushcart Press),編有頗負盛名的「推車獎系列叢書」。 目前,他住在長島及緬因州兩地。
目錄
序 ╱李清志 •塔? •一塊地 •議價 •馬杜克神塔 •粗短的尖塔 •愛就是神 •懼高症 •峇里酈塔 •垃圾堆挖寶 •懸掛在空中的石頭 •瘟疫 •地點 •比薩斜塔 •絕望中的狂喜 •磐石 •馬帝羅塔十一號 •憤怒 •塔的間柱、壁骨 •豐收 •石化 •螃蟹橫行 •沒有理由嗎? •開銷
譯者簡介
楊鳴
政治大學外交系畢,美國紐約市立大學電視廣播碩士,曾任超視副總裁、中天頻道副總編輯、華視駐美特派員。現任新加坡新傳媒集團駐台特派員。
張明敏
政治大學教育系畢業,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哲學碩士,曾任台南藝術學院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研究所助教、中天頻道紐約中心記者。 著有《@紐約. Art: NY Live藝術現場》(墨刻出版社)、《TO‘GO Guide 紐約》(生活情報出版社)。
變成自己想望的大人:
請問侯文詠:侯文詠的
我的天才夢:侯文詠的
不乖:侯文詠的成長四
小說的信仰【修訂新版
當所有雨都下進眼睛裡
海德堡語絲【經典重現
終於來到懶得自尋煩惱
禪花釀蜜ᦅ
禪林覓花ᦅ
為了保障您的權益,新絲路網路書店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七天的鑑賞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鑑賞期內寄回(以郵戳或收執聯為憑),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內外包裝、隨貨文件、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