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
註冊
|
會員中心
|
結帳
|
培訓課程
魔法弟子
|
自資出版
|
電子書
|
客服中心
|
智慧型立体會員
書名
出版社
作者
isbn
編號
5050魔法眾籌
|
NG書城
|
國際級品牌課程
|
優惠通知
|
霹靂英雄音樂精選
|
圖案達人(6):趣味插圖1000種(附光碟)
.
梵谷──磨難中的熱情
.
林布蘭:陰影中的亮光
.
梵谷:磨難中的熱情
文學小說
文學
|
小說
商管創投
財經投資
|
行銷企管
人文藝坊
宗教、哲學
社會、人文、史地
藝術、美學
|
電影戲劇
勵志養生
醫療、保健
料理、生活百科
教育、心理、勵志
進修學習
電腦與網路
|
語言工具
雜誌、期刊
|
軍政、法律
參考、考試、教科用書
科學工程
科學、自然
|
工業、工程
家庭親子
家庭、親子、人際
青少年、童書
玩樂天地
旅遊、地圖
|
休閒娛樂
漫畫、插圖
|
限制級
林布蘭─陰影中的亮光
作者:
Pascal Bonafoux;
分類:
藝術•美學
/
美術
叢書系列:發現之旅
出版社:
時報
出版日期:1996/1/1
ISBN:9571318884
書籍編號:XB0026
定價:
250
元
優惠價:
79
折
198
元
書價若有異動,以出版社實際定價為準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目前無庫存量,讀者下訂後,開始進入調書程序,一般天數約為2-10工作日(不含例假日)。
團購數最低為 20 本以上
評價數:
(請將滑鼠移至星星處進行評價)
目前平均評價:
文字連結
複製語法
林布蘭─陰影中的亮光
圖片連結
複製語法
分
享
內容簡介
同類推薦
內容簡介:
「旗子已經展開,鼓聲隆隆,或者說戰鼓就要擂響。我甚至覺得,好像聽見了一聲槍響。一定是那個古怪的小矮人開的槍。他的裝束多奇特啊!頭盔上為什麼飾有葉子?他身邊那個和藹的小婦人,腰間掛著一隻白鳥,周身發光,像一盞明亮的燈。她朝我們走來,臉上露出奇怪的表情,彷彿有什麼事要向我們解釋。小矮人和小婦人為什麼與大隊人馬的方向相反?該不會是想阻止人群前進吧? 其實,他倆反倒像是利用了人群移動的速度,把人群分成兩邊。背景中那一根呈對角線走向的長矛,正好指出他們前進的方向。如此一來,在畫面的右邊形成兩個三角形。我定睛細看,發現整張圖由四個三角形組成,除了幾條主要的分割線外,還有多條次要的方向線,又代表什麼意思呢?克勞岱爾 「林布蘭(Rembrandt van Rijn))1606年7月15日生於荷蘭西北部的萊頓(Leyden)。父親是范.萊茵(Harmen Gerritszoon van Rijn),母親是范.朱布洛克(Neeltgen Willems van Zuytbroeck)。」歐雷(Johannes Orlers)在一本1641年出版的遊覽指南中這麼記載;這本小冊子詳細介紹了萊頓地區的風土人情和名勝古蹟。其他史料中都查不到林布蘭的出生日期。看來,在林布蘭輝煌的一生中,還有需要進一步考證的地方。 第一章 雄心壯志 林市蘭的雙親,范.萊茵和范.朱布洛克於1589年10月8日結婚。范.朱布洛克的小名叫做妮爾金(Neeltgen),或叫妮爾婕(Neeltje),是麵包師傅的女兒。范.萊茵則是磨坊主。他的磨坊座落在萊頓城北,靠近維特堡(Wittepoort)的衛德斯提(Weddesteeg)堤岸上,老萊茵河的一條支流旁。 萊茵河的另一條支流流經城南。兩條支流之間水道密布,縱橫交錯。萊頓城就建在這一片水網上。16世紀初,萊頓約有四萬居民。1574年,萊頓遭西班牙人圍困和洗劫,幾年後才恢復元氣。除了工業外,這個城市最引以為傲的,是擁有一所聞名歐洲的大學。 范.萊茵家族在萊頓已經住了近百年 1513年,一個姓范.萊茵或范德.萊茵(Vande Rijn)的人,在萊頓開了一家磨坊。「林布蘭」這個名字也許來自他的外曾祖母。外曾祖母的全名叫倫布婕.科內里.范.布朗湘(Reijmptje Cornelis-dochter van Blanchem)。倫布婕……林布蘭……兩個名字的發音很相近。外曾祖母的娘家是名門望族。取個名字讓人不要忘記家族的聲望,倒也不無益處。 范.萊茵和岳母家這位倫布婕一樣,政信喀爾文教,林布蘭的母親則始終是虔誠的天主教徒。林布蘭在家排行第八。長子沿用祖父的名字──蓋里,繼承父業,在磨坊幹活。次子亞德里安(Adriaen)是鞋匠。接著出生的兩個女兒幼年時就夭折。材布蘭只剩下一個姐姐瑪希泰德(Machteld)。他上面還有兩個哥哥:科納利斯(Cornelis)和威廉(Willem)。威廉出生時,17世紀尚未開始。另有一小妹,名字叫莉絲貝斯(Lijsbeth)。 當時的家庭大都子女眾多,因為瘟疫、疾病和戰爭造成人口減少,新生兒也易夭折。范.萊茵一家生活寬裕。我們不太清楚,當河堤決口,洪水泛濫時,為了排水,他家的磨坊是否由當局徵用?不過,如果有,大家長范.萊茵一定會毫不猶豫,貢獻一己的力量。戰爭、火災,以及北海的海水侵襲,讓荷蘭人懂得團結合作。 兩大威脅:水與火 荷蘭人既要抵禦海水入侵,也要抵抗西班牙人的襲擊。1606年,停戰協定或和平條約都尚未簽訂。但是西班人總有一天會撤走,大海卻永遠不會離開。每年11月到翌年2月,滲入堤內的海水淹沒萬頃良田,因此,必須經常不斷地加固堤堰。全國從事堤堰修築的人,比種莊稼的人還要多。堤岸上每隔一段距離便豎一塊石頭標記,標明堤堰的長度,由沿岸居民負責看護和維修。這些土壩不斷被海水沖擊侵蝕,而荷蘭就是靠它們來保護的。難怪一位法國旗人感慨地說,這塊土地「簡直沒法居住」。 范.萊茵住在衛德斯提堤岸邊的一間磚房裡,幾乎正對著他的磨坊,和沿岸的其他住家沒什麼兩樣。只有富人的宅第和公共建築才使用石塊。每年,范.萊茵都跟鄰居一樣,在家門口備好水桶和梯子。這是城市當局的規定,要大家隨時作好滅火的準備。在萊頓和其他城市,街道和運河靠燃燒松脂或柏油照明,火災時有發生。一旦燒著了木頭房子,火勢將變得難以控制,所以一定要嚴加防範。 娛樂和祈禱 冬季來臨,河面結冰後變成天然溜冰場。范.萊茵與法官、教士和商人一樣,也熱愛溜冰。他們身穿深色的粗呢大衣,在冰上玩槌球遊戲。 范.萊茵一家不是那種不參加任何娛樂活動的清教徒。每逢節日,他們上街,擠在熙攘的人群中看熱鬧。鄉村音樂師在臨時搭的售貨大棚或商店前演奏小提琴,也有敲鑼打鼓和彈豎琴的。露天舞台上表演滑稽戲的丑角,常逗得觀眾捧腹大笑。有人三五成群玩擲骰子、跳棋和紙牌等遊戲。教會不贊成玩紙牌,但居民們在大街上、家中或小酒館裡樂此不疲。 這兒的人也禱告。每次用餐前,即使飯桌上只有一盆簡單的大鍋菜──每做一次,夠吃一個禮拜,吃前只需在火爐上加熱即可──也要感謝上帝,而且沒有一天不讀《聖經》的。 1609年,戰爭終於結束了 擔任南荷蘭省總督的奧地利大公阿爾貝特(Albert),代表西班牙,與北方七省簽訂為期12年的停戰協議。北方七省屬於宗教改革派,推派德.納索(Maurice de Nassau)為代表。聯省從此自由。政府由七省代表組成,總署設在西北方的海牙(The Hague),是全國主要的決策機構。 聯省總督由一位軍事長官擔任,大多負責仲裁工作,而不發號施令,沒有司法或稅收方面的權力,只是國家的象徵。真正治理聯省的,是源自法國南部的奧蘭治王室(Famille d''''''''Orange),很受平民愛戴。人人必須履行納稅義務,但貧富所繳的數目不同。 財富從東方滾滾而來 1602年,荷屬東印度公司成立。1609年,東印度公司進一步拓展業務,現在任何人都可以分得該公司的利潤。同年,東印度公司任命一位駐海外領地的總督。東印度公司控制著全國的經濟命脈,擁有自己的船隻、碼頭、錢莊、貨棧和船塢,以及一支數千人的軍隊和由數十條戰艦組成的龐大艦隊。 約在1385年,澤蘭省(Zelande)的一位漁民,發明了在木桶裡用海鹽醃製鹹魚的方法。這種保存鯡魚的方法給須得海(Zuiderzee)沿岸地區帶來了早期的繁榮。弗里西亞(Frise)、荷蘭和澤蘭等沿海省分的居民,一向以捕撈鯡魚、鱈魚和鰨魚為生,如今,東印度公司比醃製鹹魚更能帶來財富……。 富裕而節儉的市民階層 多年以來,通往歐洲各國的郵路,給阿姆斯特丹(Amsterdam)帶來金融方面的信息。1609年,貿易銀行成立,更加強了阿姆斯特丹金融交易中心的地位。 聯省當時正處在和平時期。人們感興趣的,不再是寧靜的港灣、神聖的教堂或喧鬧的酒館,而是能帶來財富的東方。有錢人一方面信奉倡導節儉的喀爾文教,一方面仍利用碼頭上堆積如山的貨物進行投機交易。一向注重門第和身分的貴族,也開始追逐金錢。在這種情況下,畫家作畫的對象也發生變化。 另一位荷蘭畫家哈爾斯(Franz Hals),比林布蘭大25歲,筆下常是些盛氣凌人的達官貴人。其實,他已經相當克制,盡量粉飾這些人驕橫粗魯的一面。比林布蘭晚出生25年的荷蘭畫家維梅爾(Jan Vermeer),則擅長運用柔和的光線刻劃人物,筆下的男女都有法國人那種典雅的風度。 1613年,林布蘭進入拉丁學校就讀 學校既教拉丁文,也教荷蘭文,還教《聖經》。林布蘭和其他學生一起練習寫字和背誦課文。如果他像兄長一樣,很早就開始在父親的磨坊裡幹活,怎麼可能在14歲就上大學? 1675年,林布蘭去世6年後,一位名叫馮.桑德拉特(Joachim von Sandrart)的人在文章中寫道,林布蘭的荷蘭文底子極差,因此在他研究古代歷史或美術理論時,「書本幾乎幫不了什麼忙」。這種說法有待商榷,因為我們很難相信,萊頓大學會讓目不識丁的文盲入學。該大學的學生名冊上,尼科拉斯(Nicolaus)和傑拉杜斯(Gerardus)這兩個名字中間,有一段記載:「林布蘭,萊頓市人,修習文學,14歲。」登記日期為1620年5月20日。 萊頓大學是由國家創辦的 萊頓大學設有幾個學院,一座圖書館,為來自歐洲各地的學生提供住宿。市政當局向教師出售住房。這所大學擺脫中世紀傳統的束縛,開設多門學科,例如:東方語言、希臘哲學、解剖學、天文學和植物學。為了幫助學生更能掌握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學校在市內或附近建立氣溫測定站、天文觀察站、氣象站等。 萊頓大學的學生可享受免服兵役、免繳酒類消費稅等特權。不過,林市蘭在這所大學只待了幾個月:他對拉丁文學和《聖經》毫無興趣。多得雷赫特(Dordrecht)大教區會議,於1618年和1619年連續兩次要求學校開設《聖經》課,政府也下令印製《聖經》,大家戲稱那是「國家聖經」。歐雷談到林布蘭的父母如何為他們的兒子操心:「他既無興趣也無心思學習這些功課,天生只喜歡畫畫。父母無奈,只得讓兒子輟學,送他到一位畫家那裡學習繪畫原理。」於是,林布蘭便拜斯瓦南布爾(Jacob Issacxsz Swanenburgh)為師。 斯瓦南布爾稱不上真正的畫家 林布蘭的啟蒙老師斯瓦南布爾,採用的是荷蘭中世紀畫家波希(Hieronymus Bosch)的某些繪畫技巧,但表現不很理想。他的肖像畫、人體結構畫和寫意畫,均屬平庸之作。他之所以在當地小有名氣,是因為他曾在義大住過相當長的時間。斯瓦南布爾娶了一位那不勒斯女子,直到1617年,他46歲時,才帶義大利籍妻子阿多娜(Margherita Cordona)回到萊頓。 在畫室裡,新來的人都從如何磨平畫板,準備畫布和調製顏料入門。如果不掌握這些基本功夫,將來很難成為名副其實的畫家。林布蘭潛心學習素描、人體解剖學和透視原理。短短三年裡,他學會斯瓦南布爾所教的一切東西。 歐雷在地那本遊覽指南的結尾,對林布蘭大加讚揚:「他進步很多,令專業人士驚訝。他才華洋溢,極可能成為一名不同凡響的畫家。因此,他父親決定送他到阿姆斯特丹的繪畫大師拉斯特曼(Pieter Lastman)那裡繼續深造。」 拉斯特曼對林布蘭的影響甚鉅 和斯瓦南布爾一樣,拉斯特曼也在義大利生活過幾年。他在羅馬結識了法國風景畫家挨爾榭默(Adam Elsheimer)、義大利畫家卡拉瓦喬(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等名家,對卡拉瓦喬的作品印象深刻。拉斯特曼只畫《聖經》和古代神話。在他的作品裡,既無現實生活中節日歡慶或酒徒開懷暢飲的場面,也沒有富商闊佬大擺筵席的情景;此外,他從不畫風景和靜物。拉斯特曼因畫歷史畫而一舉成名。林布蘭拜他為帥時,年僅18歲,兩地已經步入不惑之年。林布蘭花了六個月時間跟他學如何選題和構圖。這半年時間雖不長,在牠的藝術生涯中卻有決定性的影響。 林布蘭躊躇滿志,重返萊頓 阿姆斯特丹距萊頓不遠,只有四十多公里的路程,搭乘平底小木船,順著運河,很快便可抵達。回到萊頓後,林布蘭與小他一歲的油畫家利芬斯(Jan Lievens)合夥,在靠近衛德斯提堤岸邊的父親家裡,開設了一間畫室。利芬斯是林布蘭的同鄉,也曾在阿姆斯特丹拜拉斯特曼為師。林布蘭還在拉丁小學念書時,年僅八歲的利芬斯,已在當地一位名叫范.斯庫頓(Joris van Schooten)的畫家門下習藝了。後來他來到阿姆斯特丹,進入拉斯特曼的畫室。利芬斯18歲時已是一名有多年實務經驗的畫家了。 現在,對林布蘭和利芬斯來說,最重要的是如何一面潛心作畫,一面努力提高知名度,推銷作品。 畫家在荷蘭屬於平民階層 教會和國家都不收購繪畫作品。教堂裡既無油畫,也沒有裝飾畫。政府首長的俸金遠低於王儲的收入。畫家為了維持生計,就必須迎合信徒和貴族的口味。他們按照客戶的要求,把人物畫得栩栩如生;因為惟有如此,才能讓那些吝嗇又挑剔的有錢人掏腰包。 關於「磨坊工人的兒子」的種種議論 1628年,來自烏特支省(Utrecht)的法學家暨經紀人范,布歇爾(Aernout van Buchell)途經萊頓,在那裡小憩數日。他在日記中寫道,萊頓人對一個「磨坊工人的兒子」推崇備至。可是他用拉丁文補充:「Sed ante tempus」(為時過早)。他為什麼這麼說?他見過1625年創作的《聖,艾蒂安之極刑》一畫嗎?據我們所知,這是林布蘭的早期作品。不過,這幅畫那時掛在林布蘭室裡嗎? 《大衛把哥利亞的頭顱獻給掃羅》、《多比指責安娜偷竊羔羊》,以及《耶穌把商人逐出殿》等一系列作品,不是早被買走,引起不小騷動嗎?反映平民生活的《音樂會》,也贏得一片讚揚,這是以畫家的兄弟姐妹為模特兒而創作的。不正是因為在1627年繪了《使徒保羅在獄中》、《兩位哲人交談》、《逃往埃及途中》、《參孫和大利拉》等作品,林布蘭才能在畫壇嶄露頭角?布歇爾難道沒有見過《兌錢人》或《聖彼得背棄耶穌》這兩幅畫嗎? 他也許見過那幅老人的肖像。這老人是林布蘭的父親,戴一頂深色軟帽,頭微傾,銀白鬍鬚在陰影襯托下顯得格外醒目。范.布歇爾或許還見過林布蘭的自畫像:畫板上原有的天然木紋,表現出額前一綹捲髮(畫家顯然用畫筆另一端輕輕刮去油彩,使木紋顯露出來)。 在畫室裡,林布蘭是否讓范.布歇爾看過一幅自畫像?畫中,林布蘭站在畫架前,左手緊握調色板和一大把畫筆。此畫展現了他的抱負。畫架上放著一塊木板,大小只適台畫《聖經》故事。能畫這類題材的畫家,在藝術上一定有相當火候了。 從1626年起,林布蘭開始創作版畫 林布蘭用版畫的形式再現《聖經》故事:《割禮》、《逃往埃及途中小憩》、《聖彼得醫治癱瘓者》等。他常常刻劃老母親那張飽經風霜的臉,以及衣衫襤褸的乞丐。也許是皺紋、斑痕、破爛污穢的衣服等,容易用線條和明暗對比顯出效果吧! 1678年,荷蘭畫家范.霍格斯特拉頓(Samuel van Hoogstraten)為《美術學校》一書作序時,引用林布蘭對學生說過的一句話:「你們應恰如其分地運用已學到的東西,並且繼續學習你們還不熟悉而希望知道的東西。」林布蘭本人身體力行。他有強烈的求知欲,總希望學得更多。 他試圖掌握銅版畫的新技術。他觀摩荷蘭版畫家德.費爾德(Van de Velde)、油畫家調哲斯(Hercules Seghers)等人的銅版畫,甚至不惜花錢購買法國版畫家卡洛(Jacques Callot)的蝕刻畫。林布蘭深信,銅版腐蝕比刻刀更能發揮,但須先學會運用不同硬度的油彩,瞭解酸液的腐蝕力和適時更換刻計。他不斷嘗試,並有所創新。例如他改良雙頭針,用來刻劃自己額前的捲髮。 林布蘭風華正盛,勤奮好學 1620年代末,利芬斯的知名度比林布蘭稍大。1626年,利芬斯為文人惠更斯(Constantijn Huygens)畫了一幅肖像。惠更斯比這兩位年輕人年長十幾歲,但與他們交往甚密。他曾是荷蘭駐威尼斯使團一員,後出任駐倫敦使節,因成績卓著,被英王詹姆斯一世授以爵位。1625年後,惠更斯擔任聯省總督的秘書。他翻譯過拉丁文詩歌,以及英國神秘派詩人多恩(John Donne)的作品。此外,他還鑽研法學、天文學和神學,用三種語言與法國哲學家笛卡兒(Rene Descartes)互通書信,並有為日記的習慣。 約1630年,惠更斯在日記中寫道:「磨坊工人的兒子林布蘭和繡花工兒子利芬斯兩人,早已可與那些大名鼎鼎的畫師媲美,而且即將超越他們。」從這兩位年輕天才的身上,他看到自強不息的精神:儘管出身卑微,但不屈服於命運,希望憑自己努力,有朝一日出人頭地。惠更斯把林布蘭和利芬斯兩人與他們的老師相比,認為「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如果老師看到學生今天的成就,一定會像古羅馬詩人維吉爾(Virgil)、政治家西塞羅(Cicero),以及古希臘數學家阿基米德(Archimede)的老師一樣,自嘆弗如」。 惠更斯認為,利芬斯有靈氣,林布蘭對事物有敏銳的洞察力,善於表現激情。他以《猶大交出30塊銀圓》為例指出,這畫比起古希臘和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毫不遜色:一個磨坊工的兒子,年紀雖輕,水準卻超過古希臘畫家普羅托格尼斯(Protogene)、阿佩萊斯(Apelles)和帕拉修斯(Parrhasius)等人。 若不去羅馬,如何成為真正的畫家? 惠更斯對他倆不去義大利作畫感到不解。17世紀時,哪個畫家不去義大利?法國畫家普桑(Nicolas Poussin)、法蘭德斯畫家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西班牙畫家委拉斯蓋茲(Diego Rodriguez de Velasquez)都是在羅馬一舉成名,然後留在那裡尋找題材和靈感。利芬斯和林布蘭卻認為不是非去義大利不可,在荷蘭一樣接觸得到大師的作品,況且他們沒有時間。惠更斯對他倆的態度大感愕然,但仍熱心向各界推介他們的作品。當安克魯姆(Ancrum)伯爵以私人特使的身分訪問荷蘭時,聯省總督請他轉送英國國王查理一世(Charles Ⅰ)一批藝術品,其中就有利芬斯和林布蘭的畫。 收第一批學生,首次賣畫 為了吸引像惠更斯這樣的人,招收更多學生,提高知名度,林布蘭使出渾身解數。他死後50年,作家胡布■肯(Arnold Houbraken)寫道:「林布蘭常接待愛好藝術的人。一天,客人介紹他一位住在海牙的貴族,建議他把剛完成的新作,拿給這位喜歡收藏藝術品的貴族看。林布蘭便帶著畫,徒步來到海牙,結果賣得100盾(florins,荷蘭銀幣)。初次賣畫就得到不錯報酬,林布蘭從此工作熱情倍增。作品贏得好評,上門求畫者絡繹不絕。」 1630年4月23日,范.萊茵去世。林布蘭的兄弟繼承父業,經營磨坊維生。林布蘭是因為父親去世才加緊作畫,好掙更多錢貼補家用?事實並非如此。他追求的不是金錢,而是名譽,萊頓已太小,他要到更廣闊的天地去一展鴻圖。關於這點,歐雷說:「他的作品在阿姆斯特丹很受歡迎,那裡有許多人請他作畫。這是他下決心在1630年將畫室遷至阿姆斯特丹的原因。」 他在萊頓所畫的那些肖像,大都是為奠定日後創作歷史畫的基礎,而且臨摹的模特兒幾乎都是自己家人。例如,《奉獻聖堂》一畫的中心人物「先知安娜」,便是以母親為模特兒。不過,這些肖像畫已經明確傳遞出一個信息:作者對自己老是被看成是初出茅廬的小字輩,已感到不滿足。
●目錄
第一章:雄心壯志 第二章:富貴浮雲 第三章:窮途末路 第四章:終歸沉寂 見證與文獻 圖片目錄與出處 索引
●作者簡介
Pascal Bonafoux 生於1949年。作家暨藝術史家。1980年和1981年在羅馬的法蘭西學院進修。1987和1988年負責法國外交部展覽辦公室的工作。當過記者、電影編劇,寫過小說、散文和紀實性報導。著作之一《梵谷──磨難中的熱情》也收錄在《發現之旅》叢書中。 頁數:179頁 開本:32開
手繪義大利的每一天:
「哪裡畫得怪怪的?」
風景素描技法
手繪巴黎的每一天:插
禮俗台灣百年時光
梵谷:從名畫認識梵谷
從一條線開始學畫畫:
想畫就會畫!極簡線條
我的第一堂iPad動
不枯燥的素描入門書
為了保障您的權益,新絲路網路書店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七天的鑑賞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鑑賞期內寄回(以郵戳或收執聯為憑),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內外包裝、隨貨文件、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