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
註冊
|
會員中心
|
結帳
|
培訓課程
魔法弟子
|
自資出版
|
電子書
|
客服中心
|
智慧型立体會員
書名
出版社
作者
isbn
編號
5050魔法眾籌
|
NG書城
|
國際級品牌課程
|
優惠通知
|
霹靂英雄音樂精選
|
有毒污泥愛你好:揭開黑心公關的祕密檔案
此作者無相關書籍
文學小說
文學
|
小說
商管創投
財經投資
|
行銷企管
人文藝坊
宗教、哲學
社會、人文、史地
藝術、美學
|
電影戲劇
勵志養生
醫療、保健
料理、生活百科
教育、心理、勵志
進修學習
電腦與網路
|
語言工具
雜誌、期刊
|
軍政、法律
參考、考試、教科用書
科學工程
科學、自然
|
工業、工程
家庭親子
家庭、親子、人際
青少年、童書
玩樂天地
旅遊、地圖
|
休閒娛樂
漫畫、插圖
|
限制級
論老年【華文世界首度出版,全二冊】:西蒙波娃繼《第二性》之後,再次打破西方千年沉默的重磅論述
La Vieillesse
作者:
西蒙.德.波娃(Simone de Beauvoir)
譯者:
邱瑞鑾
分類:
軍政•法律
/
社會議題
出版社:
漫遊者文化
出版日期:2020/8/10
ISBN:9789864893973
書籍編號:kk0516275
頁數:768
定價:
899
元
優惠價:
79
折
710
元
書價若有異動,以出版社實際定價為準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目前無庫存量,讀者下訂後,開始進入調書程序,一般天數約為2-10工作日(不含例假日)。
團購數最低為 20 本以上
評價數:
(請將滑鼠移至星星處進行評價)
目前平均評價:
文字連結
複製語法
論老年【華文世界首度出版,全二冊】:西蒙波娃繼《第二性》之後,再次打破西方千年沉默的重磅論述
圖片連結
複製語法
分
享
內容簡介
作者介紹
書籍目錄
同類推薦
論老年【華文世界首度出版,全二冊】:西蒙波娃繼《第二性》之後,再次打破西方千年沉默的重磅論述 內容簡介 「老年」代表一個人於根本存在上的改變。 它最顯而易見的,就是「無數的事物一去不復返」。 如果有人不為失去那些事物而遺憾,那是因為他不曾愛過它們。 我覺得,那些輕易就接受「老年」、歌頌「老年」這件事的人, 他們沒有真正熱愛過生命。 ——西蒙.德.波娃 本書特色 ◆西蒙波娃隱藏版經典作,法國重磅出版社Gallimard隆重授權 ◆史上第一部跨千年、跨文化老年議題深度研究論述 ◆揭穿在文明進步表象下,現代社會至今仍視而不見的結構性缺陷 直指威脅自我存在、令人難以面對老之將至的個人心理困境 ◆《第二性》知名法文譯者邱瑞鑾費時三年精心翻譯 我們時時懼怕死亡,但我們不會在剎那間成為老年人。人生這個斜坡緩緩而降,讓人幾乎完全感受不到其傾斜。由於老年和我們相隔如此漫長的時間,以致它的到來在我們眼中有如永恆之久。這個遙遠的未來,在我們看來是如此不真實,因此普魯斯特說:「就所有現實來看,老年說不定是我們生命中一個懷抱最久的『抽象』概念。」 絕大部分的人都會成為老年人,但很少人會提早正視這個新的身分。 沒有什麼比老年更確定會到來,但也沒有什麼比老年讓我們更沒準備。 在人類史上,女人的歷史不曾被當作是個主題,但至少,女人的景況是遵循一條變幻莫測卻帶有意義的主線在進展。「老年人」,作為社會成員的一個範疇,卻從來沒有介入世界的運行。事實是,當他仍保有活動力,就能融入群體,而且和群體沒有區別,也就是說,他是個「男性成年人,只是年紀比較大」。然而,一旦他失去在社會上的活動力,就落入「老年人」的範疇,是被排除在群體之外的「他者」,而且比女人更加徹底成為純粹的「物」。 西方文明史上,除了古希臘的西塞羅(Marcus Tullius Cicero, 106-43BC),幾千年來再無其他人專注探討老年主題,只散見於各專門學科著作上,或點綴在文學作品字裡行間。西方社會只討論死亡,不討論老年。在他們的眼裡,死亡將生命轉化為命運,具有悲劇美感,老年則只是「對生命的滑稽模仿」。從某個角度來看,死亡在授與生命絕對的面向之時也解救了生命,是死亡使他又成為他自己,因為死亡撤銷了時間,而時間等於老人,所以有「時間老人」(Father Time)的存在,以老人的形象來呈現時間。 在西蒙.德.波娃看來,西方社會對老年問題的蓄意忽視,可以從兩個層面來理解: 1.外部的社會集體漠視 人類文明幾乎可以說都是取決於建立在追求利潤的經濟之上,於是我們只有在能夠帶來利潤時才關心人類的境況。一旦沒有利益可以榨取,我們就把人拋棄。到了資本主義時代,社會更明目張膽哀嘆已經退出勞動市場的人為仍在社會中勞動的人帶來極大負擔,還用「退休生活是自由自在、盡情休閒娛樂的時光」這種謊言來粉飾一個殘酷的事實:這個社會讓絕大部分老人活得如此貧賤,以至於「老」和「窮」幾乎成為同義複詞。 有了空閒沒能為退休人士帶來新的可能。在他終於擺脫勞力奉獻的桎梏之後,他仍沒辦法行使自由,因為他有如被判決了充混、厭煩度日之刑,儼然是社會群體眼中的渣滓。 社會的制度性缺陷,加上中產階級傳播的迷思與陳腔濫調,老年人成了社會的「非我族類」。彷彿事不關己,可以造成改變的人都選擇保持沉默,於是「老年」問題成為「我們社會集體不願正視的一項羞恥」,那就是:老年人「必須」忍受被社會區隔、漠視的對待。 但一個人在他人生最後的十五、二十年,不應該是「不被需要的」。這種情況顯示了我們這個文明的挫敗。 2.內在的個人認同危機: 我們每個人,在不知不覺間一日度過一日、一年度過一年。疾病會向人提醒它的存在,老年卻是即使身體有些徵兆出現,也是含糊不清的,於是本人往往沒有別人那麼清楚知道自己在變老。 老年,是在「我的『為他存有』」和「我透過他人而得到自己的意識」之間的辯證。沙特(Sartre)所謂的「為他存有」(être pour autrui),指意識到別人在觀看我們時的一種存在。我們因他人的注視而成了客體,成為被「他有化」的自己,把他人的主觀轉嫁,因而感到不自在、失去自由,引起存在不安的感覺。在我內心裡,「年紀大的」是他人,是那個我對於他人而言的他人;而這個他人,就是我。 「老年」教人難以承受,也因為我們向來把老人看成異種生物。邁入老年,意味著:我在仍是自己的情況下,是不是正在成為「另一種」人? 而當我們還年輕,心裡會有個聲音否定老年終將落到自己頭上——雖然很荒謬,卻始終無法想像老年和自己的關係。也就是說,當事情在我們身上還沒成立時,老年只是別人的事。所以,這個社會可以成功讓我們轉過頭去,放任制度剝削勞動者、分化社會、將文化保留給權勢,讓老年人陷入「非人」的景況,使一個人在他最後的年歲中不能活得像個人。 事實是,人到了一定年紀之後會出現身心衰頹的現象。這種進程是無可避免的。到了一定時間以後,我們的活動能力會衰退,心智能力往往也會減弱,對世界的態度也會跟著改變。 為什麼對我們個人而言,「老年」很重要? 因為是老年——而不是死亡——揭露了我們之前的人生有意義還是沒有意義。 西蒙.德.波娃如何「論老年」? 如同石破天驚的《第二性》,西蒙波娃再次打破西方千年的沉默,從神話、歷史、文學、社會學、哲學、人類學、生物學、醫學等多元角度,深入探討人類文明中各種對於「老年」那些從未被正視、辯證過的觀念,使本書成為時間軸橫跨千年、空間軸跨越不同國家與文化的第一份老年研究論述。 她將本書切割為兩部,第一部是由外而內的檢視,亦即人類各種社會——含括偏遠世界的原始部落、東方傳統國度與歐美文明世界——如何為了存續而頌揚青春的活力、繁殖力,畏懼老年的精力消退、無生育能力,闡述社會與家庭如何看待家中的老者,以及歷史上的哲學家、文學巨匠對於老年的觀點。帶領讀者發掘他們的觀點如何影響了整個西方社會,也點出這些影響如何在人類的心理與社會上落腳,塑造了我們對於「老年」的刻板想像。 第二部則是由內向外的透視,西蒙波娃精細描繪了老年在個人身上造成的身心煎熬,也藉此揭露了老年人對於生命/人生所懷抱的熱情,事實上一點都不遜於年輕的世代——跟社會習以為是的預期正好相反。這個社會只知道附和「人生就如同四季遞嬗或時日流逝,老年相當於冬季或黃昏」的陳腔濫調;這個社會也深信人到了一定年紀後應該「精神自動昇華」,在各種德行上作為他人的典範,沒有資格擁有和年輕人一樣的慾望、感受、渴求。他/她如果不符合社會期待的形象,就會被按上「老不修」的道德指控。所有關於老年的迷思,使成年人將老年人視為他者,而非他的同類。 如何對待老年族群,反映了我們社會的價值觀 西蒙.德.波娃認為:一個社會怎麼對待老年人,揭露了這個社會的原則及其目的。 我們的社會讓勞動者可以過日子,卻拒絕讓他們證明自己的存在具有意義。像荒漠一樣的人生,讓他們老後無法投入願景之中,而這些願景原可使他們老後的世界仍具有目的、價值與存在的理由——讓他們活得像個人。當他們為當前無意義的人生而感到絕望,那是因為他們人生的意義向來都被人竊走。 這種悲慘的生命終局,意味著一切得重頭開始:這個殘傷人的社會系統必須進行徹底的改變。 西蒙.德.波娃要藉此書打破沉默的陰謀,在本書中如實勾勒「老者」這群「賤民」的處境,描繪他們如何經歷社會面、個人心理面上的掙扎。她要讓世人聽見他們的聲音,並鼓舞、邀請讀者起身改變自己的未來,因為老者就是我們,我們即是老者。畢竟,如果我們忽視我們即將成為的,就不會知道自己是誰。 【各界名家推薦】(依姓氏筆畫序) 王聰威(小說家) 朱為民(臺中榮總老年醫學/安寧緩和主治醫師) 吳若權(作家/廣播主持/企管顧問)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郝譽翔(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創系教授/作家) 張小虹(台大外文系特聘教授) 張翠容(香港獨立記者) 郭強生(作家) 楊力州(紀錄片導演 楊索(作家 鄧惠文(精神科醫師/榮格分析師) 鍾文音(作家) 蘭萱(資深媒體人/中廣蘭萱時間節目主持人) 顧燕翎(交通大學退休教授/前台北市社會局長/前婦女新知基金會董事長)
作者簡介 西蒙.德.波娃 Simone de Beauvoir 1908-1986 現代女權主義奠基之作《第二性》作者。法國作家、存在主義哲學家、政治活動家、女權主義者暨社會理論學家。寫作形式豐富多樣,著有小說、劇本、遊記、論述、傳記、日記、書信等30種著作,並以小說《名士風流》獲頒龔固爾文學奬。與法國存在主義大師沙特是生活、思想觀念上的最佳夥伴,積極介入社會與政治改革,在二十世紀極具影響力。 譯者簡介 邱瑞鑾 當代法文翻譯名家,台灣台中人,東海大學哲學系、法國巴黎第八大學法國現代文學DEA(高等深入研究文憑)畢業。長年專事法文文學作品翻譯,譯筆信實流暢,致力呈現原著文風,譯著少而精緻,包括《可笑的愛》(作者米蘭.昆德拉特別指定全新法文版翻譯),《貓咪躲高高》、《綠色牝馬》,《潛水鐘與蝴蝶》、《位置》、《身分》、《小姐變成豬》、《金魚》、《戴眼鏡的女孩》、《一直下雨的星期天》、《O孃》、《種樹的男人》、《第二性》(唯一法文直譯經典中文全譯本)。曾將十多年來每日進駐法國國家圖書館的讀書日記寫成《布朗修哪裡去了?一個普通讀者的法式閱讀》。
目錄 《論老年》 導論 開場白 【第一部】外在性的觀點 第一章 老年與生物學 第二章 民族學的論據 第三章 各歷史時期社會中的老年 第四章 今日社會中的老年 【第二部】存在世界之中 第五章 老年的發現與承擔:身體切身的體驗 第六章 時間、活動、歷史 第七章 老年與日常生活 第八章 老年的一些例子 結論 附錄 中法名詞對照
「沒有人」的運動:黑
AI時代的超級老人:
一條命值多少?人命的
分身:與陰謀論者交鋒
未來的戰鬥:皮凱提與
多胞胎共和國:台灣人
他們就是我們:犯罪心
暗網惡帝:直擊全球最
世界要完蛋了,我卻還
流量國度:從人氣變現
為了保障您的權益,新絲路網路書店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七天的鑑賞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鑑賞期內寄回(以郵戳或收執聯為憑),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內外包裝、隨貨文件、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