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
註冊
|
會員中心
|
結帳
|
培訓課程
魔法弟子
|
自資出版
|
電子書
|
客服中心
|
智慧型立体會員
書名
出版社
作者
isbn
編號
5050魔法眾籌
|
NG書城
|
國際級品牌課程
|
優惠通知
|
霹靂英雄音樂精選
|
聯合文學雜誌328期
此作者無相關書籍
文學小說
文學
|
小說
商管創投
財經投資
|
行銷企管
人文藝坊
宗教、哲學
社會、人文、史地
藝術、美學
|
電影戲劇
勵志養生
醫療、保健
料理、生活百科
教育、心理、勵志
進修學習
電腦與網路
|
語言工具
雜誌、期刊
|
軍政、法律
參考、考試、教科用書
科學工程
科學、自然
|
工業、工程
家庭親子
家庭、親子、人際
青少年、童書
玩樂天地
旅遊、地圖
|
休閒娛樂
漫畫、插圖
|
限制級
聯合文學雜誌207期
分類:
雜誌•期刊
/
期刊
出版社:
聯合文學雜誌
出版日期:2002/1/5
書籍編號:kk0033615
頁數:160
定價:
180
元
優惠價:
85
折
153
元
書價若有異動,以出版社實際定價為準
絕版書
絕版書:確定不再版的商品,僅提供書籍資訊參考。
評價數:
(請將滑鼠移至星星處進行評價)
目前平均評價:
文字連結
複製語法
聯合文學雜誌207期
圖片連結
複製語法
分
享
內容簡介
同類推薦
序
【編輯室報告】 新而美麗的世界會開啟 曾經有機會聆聽小澤征爾指揮美國波士頓交響樂團演奏德弗札克的《新世界交響曲》,聽到出神時,感到塵世緲遠、纏縛卸去的幻境,好似一個無所有而無所不有的雲中仙境,隨著樂音飄來,觸手可及。因為當時無所企求,所以感到如此自然美好;彷彿在一切的敗壞、劫毀之後,畢竟還存在一些值得付託的、信賴的境域,那些境域著根於夢想、理想或者想像力的人類本能,帶領我們到更遠的而難以被預期的地方去,讓我們體驗到自由的意志、神思千里的能力。 那一個夜晚,我在音樂廳裡感到眼角微微的濕意,幾乎失去自制,想要放聲的哭泣。 類似的這樣強大的感染力,像是一種滌洗,讓我們得以看清自我,想像此刻之存在有著無比的可能,而對人類的文明興起肅然的敬意,讓我們得以勇敢的活下去──因為明天,永遠有可能是一個新而美麗的世界,為我們而呈現,而開啟。 文學家、音樂家、藝術家──這些創作者,不就像盜火的普羅米修斯,為我們點燃照亮世間的火炬,使得原本被遮蔽的事物開展了意義和秩序。字與詞、音符與音節、素材與構想──創作正是為了衝破鴻濛,一如數學或哲學,要為大千世界化育的萬物,找出特質、位置和關係,讓我們在這個世界安身立命、從容而勇毅。 【勇敢:我們生命的動力】這個專輯正立意於此。讓我們從人類的歷史和活動之中,找出一些不凡的典型、特出的見解,當做參考,讓我們有了格局、有了氣力。 簡媜的〈浪子──獻給先組〉是難得一見的追尋之作,鋪陳了一個氏族的衍化、派生,又歸納台灣拓墾者的無畏和勇氣;是以不僅文學的家族史,又駸駸乎成為台灣史的粲然補注。 羅智成的詩五首,是華美的戀歌、婚歌、人生之歌。從生活細節和那些精巧的字詞推演了美和價值──那些我們值得追求、不可漏失的細微感受,我們被投擲於此生而值得經營的美好。 美好需要以智慧和勇敢來追求,而二○○二年已經到來。 (許悔之)
目錄
【編輯室報告】 新而美麗的世界會開啟 【特稿】 浪子──獻給先祖 ◎簡媜 1. 九字密碼/2. 浪子旅途/3. 溯洄南靖/4. 入台開基祖/5. 問籤 6. 簡氏遷徙史/7. 長教開基祖/8. 偷渡/9. 落籍噶瑪蘭/10. 浪子之歌媜 【詩】 羅智成詩五首 ◎羅智成 夢中孩童 夢中電話亭 夢中鋼筆 夢中主播 夢中婚禮 【小說】 小威的漂流木暑假 ◎楊渡 外灘 ◎張生 二○○一 ◎張復 【專輯】 勇敢:我們生命的動力 ﹝典型論﹞ 古典勇者的畫像 ◎ 杜正勝 ﹝象徵篇﹞ 航行的勇氣 ◎東年 ﹝心理面﹞ 勇敢及其弔詭 ◎王溢嘉 ﹝私筆記﹞ 為勇猛精進而準備的筆記 ◎裴元領 【散文】 一夕驚星 ◎蔡珠兒 事到臨頭 ◎黃寶蓮 作客 ◎李欣倫 【獨家專訪】 1○○問倪匡 ◎葉李華/紀錄整理 【蔣勳看電影】 一個都不能少──談張藝謀 ◎蔣勳 【當代觀典】 死者的房間──讀駱以軍《遣悲懷》 ◎黃錦樹 【訪談】 舊金山文藝復興的兩位北灘詩人──佛令格第與拉曼西亞訪問記 ◎鍾玲 【台灣新文學史】 第十四章 現代主義文學的擴張與深化 ◎陳芳明 【作家動靜】 南方朔戲外尋找《多桑與紅玫瑰》(等十一則) ◎楊樹清 【索引】 《聯合文學》第十七卷(193期─204期) 作者•文類索引 ◎陳維信/整理
內容試閱
浪子──獻給先祖 簡媜 每一支姓氏遷徙的故事,都是整個族群共同記憶的一部分。當我們追索自身的家族史,同時也鉤沉了其他氏族的歷史。唯有大時代足以歌泣時,我們自身的故事才足以歌泣。我選擇從這扇視窗往外看,對聚集在島上一批批宛如漁汛般的移民浪潮,懷著全體吸納的渴望。我想,這島之所以雄偉,在於她以海域般的雅量匯合每一支氏族顛沛流離的故事合撰成一部大傳奇。我從中閱讀別人帶淚的篇章,也看到我先祖所占、沾血的那一行。 1.九字密碼 然而,沒有任何族譜或文獻可以確定地告訴我,先祖們從渡海來台到定居宜蘭的這一段墾拓史;同樣,也沒人告訴我,為什麼我說的閩南語帶著濃厚宜蘭腔,甚至成為他人戲謔的對象? 三十歲以前,我的確對自己的身世一無所知。 這是可以理解的,在那個強迫失憶的年代,課本是一切知識的基礎。教科書沒教的,代表不存在。再者,像大多數清貧農村一樣,在漁牧農耕之外,長輩們幾乎不曾對我陳述家族史或提及三代以前的舊事。其原因不難臆測:十七世紀中葉起的大規模移民中,或因復明旗幟號召而投身軍旅,或因原鄉貧敝而不得不加入墾拓行列,與其說他們是移往已開發、富庶安定社會的「移民」,不如說是一條命不值幾兩銀的墾荒部隊,為尋找富足生活而冒險渡海,因此鮮少將族譜與祖宗牌位一併攜來;就算有所傳承,對我家這脈先祖而言,入台後的墾拓路線由西而北而隨吳沙於一七九六年穿山越嶺入墾宜蘭直抵冬山河流域噶瑪蘭族聚落,幾經播遷分爨,著實不易保存族譜史料。況且,人皆有據地定居,以休養生息、繁衍子裔的天性,我的祖先們竟然到十八世紀末還在當第一線墾民,可見當時不是得勢與得意者,才需另闢蹊徑,直搗噶瑪蘭族巢穴。如此赤手空拳的墾民,別說族譜不存,恐怕連上一代的墳在哪裡都忘了。不過,這些因素都比不上我家父、祖早逝的影響巨大,家族歷史一向由父系長輩主述,既然口述者不存,也就等同封口了。 聽族親提過,應有一本族譜,我猜是入墾宜蘭後才修纂的。這本族譜,就像家族特有的不安靈魂,也有其荒謬旅程。聽說它跟隨叔公一家播遷花蓮,叔公早已作古,這本族譜遂以孤本姿態在各房親族間傳閱、徘徊,還一度遺失甚久,後來被善心人士送回,據云在火車上撿到。難道先祖們有靈,又要流浪到遠方? 我相信大多數人跟我一樣,身世難辨。要認真追索家族歷史,猶如雨夜觀星,除了一身淅瀝,還能得到什麼?如果,「原鄉」意謂父系、母系雙脈族史,對我而言,原鄉是一團迷霧。所幸,拜父系威權紀錄法則,就父系這一脈來說,我還有幾個啟示錄式的符號可以追蹤:簡、范陽、南靖。 簡是姓,無須解釋,南靖、范陽則是偶然抓住的線索,純屬意外。 小時候,逢清明節到廣興墳場掃墓,常四處逛墓園,那時已入學,極愛唸墓碑上的文字,發覺每塊墓碑上頭橫書兩個大字,如:「龍溪」、「晉江」、「南靖」、「安溪」、「平和」、「南安」……等,由於當中也有「冬山」、「順安」等熟知的鄉、村名,我即刻明白那是地名,然而因鐫刻格式左右不辨,我以已知的地名作準,便一直把「南靖」誤作「靖南」、「平和」訛為「和平」。至少在大學畢業以前,我所寫的祖籍資料上偶爾可以發現「靖南」二字。至於「范陽」,那是有一次爬上八仙桌偷拿祭拜用的金桔吃,心裡有點虛,彷彿祖宗們睜著大小眼怒視這個不受教的小孩,我難免有一番合情合理的說詞在心裡跟他們「溝通」,因此眼睛直視祖宗牌位甚久。除了再多拿幾個桔子也不會有罪惡感外,我看到寫在祖宗牌位上,灰撲古舊的「范陽」二字。 彷彿一隻蜘蛛回到昔年海邊,尋找當年被風吹落大海的那張網般困難,我探求先祖軌跡,只得到五字訣。嚴格說,連這五字都是空殼子;首先,我不知道簡姓如何傳承(曾有一段時間,我憎惡這個福佬音同性愛,常被庸俗男性藉題取笑的姓),再者,「南靖」、「范陽」位在哪裡?無從求解。直到大學,曲折得知「南靖」大概位在福建省內,稍稍可以推斷自己屬閩南人。至於是泉州還是漳州?我又糊塗了。數年前清明掃墓,至曾祖父母公墓處祭拜,意外發現墓碑上刻著「十九世」,推算自己應屬「二十二世」,總算可以在「簡、南靖、范陽」後掛上「二十二世」,勉強把五字訣撐成九字密碼。 如同智慧需從生活經驗裡提煉,一個人對家族歷史的興趣也必須等到青春烈焰燃盡了,眼瞳裡沒了火苗,才能靜心尋找先人足跡。然而,一人、一家、一族之歷史皆是時代洪流之旁支,我沿著幽深的時光甬道洄溯,原以為會找到我的先祖──他年輕力壯,在彼端等我,沒想到一攤開台灣開發史,出了時光甬道,赫然看到成千上萬荷鋤戴笠,正等待船隻欲尋找天堂的浪子。 他們面目黧黑,衣衫襤褸,眼睛裡閃著最後一絲希望。 他們生死未卜。 他們之中大部分成為各姓宗祠裡虔誠禮拜的「入台開基祖」。 2.浪子旅途 一六六一(清順治十八、明永曆十五)年辛丑,高舉「反清復明」大纛的鄭成功於兩年前率軍北伐金陵潰敗後元氣大傷,退守金門、廈門兩地,亟需謀求能夠寓兵於農、養精蓄銳之基地。恰逢曾任荷蘭通事的何斌攜台灣地圖來獻,稱許台灣「田園萬頃,沃野千里,餉稅數十萬」,極力遊說鄭成功攻打由荷蘭人殖民佔領的台灣。 這年三月,鄭成功率二萬五千餘官兵,分乘五百多艘舢板船從金門料羅灣發兵,先抵澎湖,靜待天時。三月三十日晚,海面風暴稍息,鄭氏傳令開駕。這支盛大海軍,靜悄凝肅,宛如暗夜鬼魅漂遊在海路上,絲毫未驚動任何一朵擅長告密的浪花。四月一日破曉時分,大軍開入鹿耳門外,離荷蘭人心臟地帶「熱蘭遮城」僅咫尺。荷軍以為鹿耳門水道已淤積,大船無法駛入,故防禦不嚴。鄭成功得知這水道未廢,漲潮時巨鯨仍可破浪前進。他精算潮汐、觀測風向,虔心祈求一場濃霧。 清晨,果然大霧,為鄭軍作掩護。鄭成功於主船上設香案,恭請媽祖聖像,焚香祝禱,祈求一場勝仗。傳說潮水大漲,兵船速速駛入鹿耳門溪,在北線尾附近登陸。次年,荷蘭人降,自此撤離台灣。 這一仗,雖為鄭成功取得霸業根基,但至終圓不了「恢復中原」大夢。船總是離了這岸、靠了那岸,這是海洋的道理,是以回航甚難。三百多年來潮汐反覆推敲,才弄明白那一日媽祖振袍起霧、頓足興浪不是為了朱家天下、鄭姓王朝,是為無數被飢餓所困的浪子開路。這一仗後,香火南來。 整整三百年後的一九六一年,仍是辛丑,我與一批同齡嬰兒在蘭陽平原冬山河畔農村誕生。一六六一與一九六一,這兩組冷冰冰數字跟稻米年產量、牲口數無關,亦不指涉幸福,然而對我而言卻是奧祕之數。如果,歷史上不曾存在鄭成功這人,一六六一年以後的台灣也許會繼續由「荷蘭東印度公司」及其他歐、亞勢力割據殖民而在兩三百年間自成一語言混雜、人種殊異、文化奇特之無國界混血島,那麼一九六一年的我應該誕生在福建一個叫「南靖」的地方,而不是台灣東北濱臨太平洋一個叫「宜蘭」的小水鄉。即使命運的內容包含地理位置,命定生在蘭陽平原的我也應該操荷蘭語懷念「偉大祖國」之鬱金香花或說西班牙方言歌頌鬥牛士之英勇或以葡萄牙文追溯航海先祖們如何在「尋找胡椒與解放靈魂」的旅途中發現了「美麗之島」福爾摩沙,而非成長於閩南人村落且操持中文筆墨。一六六一年鄭成功大軍進駐台灣之時,這島人口有原住民十五至二十萬,漢人只五萬。一七二一年(康熙六十),漢人增至二十六萬,至一八一一年(嘉慶十六),漢人超過二百萬,平埔族只五六萬。總計一百五十年間,漢人增長一百九十五萬。換言之,扣除在台誕生者,有數十萬甚至近百萬人懷抱「蓬萊仙島」夢,千里迢迢橫渡黑水溝且僥倖未葬身魚腹、未遭番刀刎頸、未被瘴癘吞沒,成為其姓氏支派的入台基祖。這一想,令我不寒而慄,在生命存在之前,一條看不見的世代鎖鍊已預先替我決定這一生將在哪塊土地扎根。那彷彿是一條以紅色血液染成的絲線,一圈圈繫在每一世子弟腕上。我開始好奇,十六至十九世紀之間某年某月某一天,那個穿草鞋走山路,從福建南靖縣一路播遷到台灣本島的簡姓男子到底長得什麼模樣?我好奇,他出發那日是好天氣還是飄雨?(節錄) 台灣新文學史第十四章 現代主義文學的擴張與深化 陳芳明 進入六○年代的台灣文學,逐漸出現斷裂的傾向。這種斷裂現象在許多方面都可以發現,包括作家世代的差距,美學思維的迥異,以及對現實環境的不同回應。造成這種斷裂的原因極為複雜,其中較為顯著者大約有二:一是國民政府未能脫離國共內戰的陰影,而對台灣社會進行更加嚴密的控制;一是全球冷戰的對峙,使美國不斷加強對台灣的政治支持與經濟支援。 從國共內戰的觀點來看,通過五○年代危疑動盪的時期之後,國民政府大致鞏固了它在台灣的統治基礎。然而,也正是為了維持它權力支配的優勢,國民政府藉反共之名所實施的戒嚴政策未嘗稍懈。尤其是一九五四年「中美協防條約」簽訂後,海峽兩岸的隔離政策漸趨穩固化、永久化,這反而使國民政府獲得較為安定政治空間,而更能夠對社會內部施行高壓統治政策。一九六○年的雷震事件,象徵著國民黨對知識分子的欠缺寬容。雷震之遭到逮捕,以及他創辦的雜誌 《自由中國》之遭到查禁,意味著自由主義思想在台灣的延續受到重挫,知識分子的思想言論空間面臨前所未有的監控與壓縮。粗礪的政治現實使作家強烈感受到,所謂反共政策與戒嚴體制,並沒有讓台灣社會獲得解放,更沒有讓島上住民享受到免於恐懼的自由。作家對於高壓統治的事實產生高度懷疑,從而對於國民政府代表中國的立場也產生了困惑。他們作品既無法反映對中國的感受,也無法對台灣現實表示積極的態度,因此,他們的文學也不能不與政治保持疏離的關係。苦悶、焦慮、孤獨的情,之所以會滲透在六○年代的文學之中,與這種封閉的政治現實誠然有密切的關係。 就全球冷戰的形勢而言,以美蘇對峙為主的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兩大陣營之間的抗衡,在六○年代大致確立下來。美國對國民政府的協助,也以這段時期最為穩定。不僅是美國第七艦隊在台灣海峽的防衛成為制度,國民政府在聯合國的席位也同時獲得保護;尤有進者,經濟上的美援物資與跨國公司的陸續到達台灣,使日據時期殘餘下來的工業基礎得到復甦的機會。台灣在政治、經濟、軍事的對美依賴,也無可避免地形塑了一面倒的親美文化。在特定的、被支配的政經結構之下,知識分子的思考逐漸喪失「左」的批判精神,而只剩下「右」的共謀思考。因此,在美國大量的文化傾銷之下,台灣作家只能被迫居於接受的地位,無法施展絲毫抗拒的能力。 美國現代主義思潮,便是由於帝國主義文化與台灣親美文化的相互激盪而終於在島上開花結果。五○年代中期以降的法國象徵主義,漸漸在六○年代轉化為美國現代主義的重要關鍵,就在於美援文化扮演了極其積極的角色。不過,在接受西方現代主義的過程中,台灣作家的文學思考也表現了一些特色。第一、西方現代主義的釀造乃是來自經濟上的重大變革,而台灣作家之接受現代主義則是由於政治環境的影響。西方現代文學所表現的荒謬、扭曲、孤獨的美學 無非是基於對工業革命後都會生活的反動與批判。台灣現代主義作品所表現的流亡、放逐與幻滅,則是對反共政策與戒嚴體制的抗拒。第二、台灣現代主義的追求,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尋找思想與精神的出路。這種心靈解放,不像西方作家是以沉淪、頹廢來表達現代文明的危機,而是為了對封閉的政治體制表達深沉的抗議。因此,台灣作家所寫的流亡與死亡,其實蘊藏著正面的、積極的生命意義。第三、台灣作家在受到西方現代主義影響之餘,並不全然是西方文學思考的下游。在內心世界的描寫方面,台灣作家其實還是非常寫實的。他們的文學仍然反映了戰爭離亂的苦難,鄉土歷史的崩塌,傳統人倫的傾斜;而現代主義的技巧,使他們作品的色澤與氣氛更為加深。 現代主義路線的確立:「藍星」與「創世紀」詩社 六○年代在文學史上被定位為現代主義時期,並非是一朝一夕成為定論,也不是某人某派刻意塑造,而是因為那是一場全面性的藝術運動。現代畫、現代舞、現代音樂、現代攝影、現代劇場,都是在六○年代紛紛崛起。所有的藝術思考會與「現代」產生連繫與聯想,顯然是美援文化在背後的強勢影響。不過,在這場大規模的運動裡,也可反映出當時知識分子尋求思想解放的欲望是何等強烈。官方反共文藝的主導,在這段時期仍然影響並干涉作家的思考。無可否認的,官方文藝政策及其所倡導的戰鬥文學,在六○年代還是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許多作家必須在適當時機被要求交心表態,根本無法掙脫霸權論述的框架。在尋找思想出路的掙扎過程中,現代主義的思維正好為當時的作家提供了恰當的管道。藉由現代主義式的挖掘,作家在心理上、精神上獲得了相當程度的解放與自由。在衝撞官方文藝政策的的各種力量中,現代詩運動所帶來的挑戰,可以說最為壯闊。 現代詩運動到達一九六○年時,已粗具規模。戰後台灣文學對「現代」的追求,如果沒有現代詩運動的衝擊,也許不會那樣迅速臻於成熟的境界。紀弦創辦的《現代詩》及其鼓吹的現代派運動,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脈絡裡彰顯意義。然而,紀弦並非是僅有的推手。除了現代詩社之外,一九五四年三月成立的藍星詩社,與一九五四年十月成立的創世紀詩社,對台灣現代主義思潮的塑造與鍜鑄也產生積極而正面的作用。這兩個詩社的同時加入運動,才使現代主義的定義與內容有了明確的範疇,也使紀弦的口號「新詩再革命」與「新詩現代化」獲得了實踐。 藍星詩社最初之受到矚目,肇因於覃子豪向紀弦的宣戰。這兩位重要的運動領導者,曾經分別主編過五○年代初期的《新詩週刊》。他們對現代詩的接受,都是從法國的象徵主義作品獲得影響。不過,覃子豪的詩觀,並未像紀弦那樣主張新詩的加速現代化。由於覃子豪的出現,才使「橫的移植」放緩腳步。但是,現代主義思潮的引介,也是由於覃子豪的加入而漸漸深化。他所領導的藍星詩社,在現代主義的實踐上篤定而穩重。要了解現代主義在台灣的擴張,藍星詩社所扮演的角色不容忽視。 藍星詩社成立於一九五四年三月,在夏菁、鄧禹平的策劃下,結合余光中、覃子豪、鍾鼎文共同組成。在成立之初,詩社並未有具體的文學主張。他們發行的刊物,有兩個重要系列,一是《藍星詩刊》,共出二百十一期,始於一九五四年六月,止於一九五六年八月。這是借用當時的《公論報》版面所發行,是該社主要交流的園地。一是《藍星詩頁》,屬於四○開摺紙頁,共出六十三期,始於一九四八年十二月,停刊於一九六五年六月。此外,覃子豪還主編過《藍星》宜蘭版(1957)、《藍星詩選》共兩期(1957),以及《藍星季刊》共四期(1961-1962)。 這個詩社表面上看似鬆懈,也似乎未建立任何理論;但是,藍星在現代詩論戰中提出的見解與批評,無形中也開闢了異於同時代其他文學集團的詩觀。基本上,藍星詩社所追求的路線是在穩健中求發展,既不屬於全盤西化論,也不屬於食古不化論。以五○年代中期到六○年代初期的幾次論戰來印證,正可以顯現詩社成員的態度與信仰。除了前述的覃子豪與紀弦之間的論戰之外,藍星詩社成員參與了另外三次的論戰。一是關於象徵詩派的定義與定位,是由古典文學教授蘇雪林首先提出詰難,覃子豪展開系列的辯護,時間發生於一九五九年七月至十一月。一是新詩保衛戰的辯論,由保守的專欄作家言曦提出質疑,覃子豪、余光中、黃用、夏菁、葉珊等人提出辯護,整個論戰開始於一九五九年十一月,終止於一九六○年六月。一是〈天狼星〉論戰,是余光中與洛夫之間進行的一場現代詩精神的再定義與再釐清。這幾次論戰的最大作用在於使現代詩終於從苦悶政局中打開一條道路。在反共政策的陰影下,反反覆覆的辯論迂迴地闢出廣闊的想像空間。具體言之,參與論戰的成員並未正面挑戰官方的意識形態;不過,他們嚮往自由的心靈,卻在論戰隱約獲得釋放。另外,必須注意的是,通過數次論戰的洗禮,台灣現代主義的精神也次第建立起來。這種精神,並非完全向西方文學傾斜,也並非全然死守中國的傳統,而是一種在五○年代特定時空下所凝鑄出來的現代詩美學。(節錄)
Watch Taiw
歷史臺灣:國立臺灣歷
《河流》身心靈療癒.
Watch Taiw
ef東京衣芙雜誌【國
ef東京衣芙雜誌【國
Watch Taiw
歷史臺灣:國立臺灣歷
ef東京衣芙雜誌【國
《河流》身心靈療癒.
為了保障您的權益,新絲路網路書店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七天的鑑賞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鑑賞期內寄回(以郵戳或收執聯為憑),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內外包裝、隨貨文件、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