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
註冊
|
會員中心
|
結帳
|
培訓課程
魔法弟子
|
自資出版
|
電子書
|
客服中心
|
智慧型立体會員
書名
出版社
作者
isbn
編號
5050魔法眾籌
|
NG書城
|
國際級品牌課程
|
優惠通知
|
霹靂英雄音樂精選
|
有毒污泥愛你好:揭開黑心公關的祕密檔案
此作者無相關書籍
文學小說
文學
|
小說
商管創投
財經投資
|
行銷企管
人文藝坊
宗教、哲學
社會、人文、史地
藝術、美學
|
電影戲劇
勵志養生
醫療、保健
料理、生活百科
教育、心理、勵志
進修學習
電腦與網路
|
語言工具
雜誌、期刊
|
軍政、法律
參考、考試、教科用書
科學工程
科學、自然
|
工業、工程
家庭親子
家庭、親子、人際
青少年、童書
玩樂天地
旅遊、地圖
|
休閒娛樂
漫畫、插圖
|
限制級
街頭的共同體: 馬來西亞淨選盟大集會裡的國家與族群
作者:
馮垂華
分類:
軍政•法律
/
社會議題
叢書系列:亞細安
出版社:
季風帶
出版日期:2024/12/25
ISBN:9786269872718
書籍編號:kk0594593
頁數:356
定價:
420
元
優惠價:
88
折
370
元
書價若有異動,以出版社實際定價為準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目前無庫存量,讀者下訂後,開始進入調書程序,一般天數約為2-10工作日(不含例假日)。
團購數最低為 20 本以上
評價數:
(請將滑鼠移至星星處進行評價)
目前平均評價:
文字連結
複製語法
街頭的共同體: 馬來西亞淨選盟大集會裡的國家與族群
圖片連結
複製語法
分
享
內容簡介
作者介紹
書籍目錄
同類推薦
街頭的共同體: 馬來西亞淨選盟大集會裡的國家與族群 內容簡介 ★ 本書以馬來西亞跨族群社運的社會學觀察,讓更多人知曉馬來西亞社運的狀況; ★ 本書原作榮獲台灣社會學會年度碩士論文獎(2019)、台灣東南亞學會碩士論文獎(第二名)(2020)、國立政治大學年度碩士學位論文獎(2021); ★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馬藹萱、馬來西亞雙威大學政治學教授黃進發、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何明修、台灣季風帶文化創辦人林韋地專文推薦! 「淨選盟大集會是馬來西亞公民運動史上一次最值得紀念的嘗試,也是最應該警惕的經驗。警惕在於由它衍生的種種限制,而值得紀念的是,它將街頭點化成一張桌子,一張可供不同族群、性別、階級進行互動、對話和行動的桌子。」 殖民時代以來,馬來西亞不同族群就時常處在不平等的關係之中,而獨立以後,馬來西亞政府也常以種族政治作為施政手段,進一步激化族群之間的矛盾關係。種族典範的政治意識形態已經全面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面對這樣的處境,馬來西亞卻難以產生一個跨族協商的公共領域,使各族難以針對公共議題進行交流、互動。直到二〇〇〇年以後,馬來西亞才頻繁地出現以多元族群參與者為主的社會運動,在國家機器之外,創造了一個跨族交流、批判公共議題的空間。其中,「淨選盟大集會」 是諸多跨族群社會運動中動員最廣泛、歷時最長的一個例子。 本書以淨選盟大集會作為個案,探討社會運動如何為馬來西亞各個族群形塑一個跨族協商的場域,並討論各族參與者如何在其中產生新的身分認同,從而建立跨越族群的公共性,以此挑戰官方的種族政治意識形態。
作者簡介 馮垂華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博士候選人及兼任講師。研究興趣為族群關係、社會運動、公民社會與文化研究。碩士論文《尋找「跨族公共領域」: 馬來西亞淨選盟大集會中的族群關係》曾獲二〇一九年台灣社會學會年度碩士論文獎、二〇二〇年台灣東南亞學會碩士論文獎(第二名),以及二〇二一年國立政治大學年度碩士學位論文獎。研究論文曾刊於《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期刊》及《東亞研究》,其他作品散見於《關鍵評論》、《轉角國際》等媒體平台。
目錄 推薦序(一)劃界與跨界:族群政治、社會運動與公民社會 ╱ 馬藹萱(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9 推薦序(二)街頭浪漫聚結的局內現實盤算 ╱ 黃進發(馬來西亞雙威大學政治學教授)14 推薦序(三)社會運動所打造出來的團結 ╱ 何明修(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27 推薦序(四)以學術作為方法:馬來西亞文藝青年的社會實踐 ╱ 林韋地(台灣季風帶文化創辦人)32 自序街頭點化的一張桌子╱ 馮垂華 37 導讀馬來西亞族群政治的前世今生 ╱ 鄺健銘(台灣季風帶文化總編輯)43 第一章背景與提問:淨選盟大集會作為跨族公共領域 57 第二章知識圖譜:族群政治、公共領域及社會運動 69 第一節種族、族群及民族的基本概念70 第二節馬來西亞「種族典範」的建構 76 第三節「種族典範」的挑戰:其他異例與日常生活的認同重構86 第四節公共領域之發展及馬來西亞例子 95 第五節社會運動作為一種公共領域 103 第六節小結 109 第三章馬來西亞多元族群的都市生活及其限制 113 第一節刻板印象與族群互動 115 第二節吉隆坡城市空間的族群分化:從葉亞來時期到獨立建國 132 第三節多元雜糅的城市:當代城市空間裡的族群相遇與邊界 146 第四節從相遇的空間到「跨族」公共領域 165 第四章社會運動作為跨族公共性生成的場域 179 第一節跨族群網絡的形成:淨選盟背景與動員 184 第一項淨選盟大集會的背景184 第二項歷次淨選盟大集會的族群結構及動員策略188 第二節從族群空間到跨族空間:跨族公共領域的形成 195 第一項選擇空間:從族群空間前進「獨立、自由」的廣場195 第二項空間布置:抗爭空間裡族群多元的元素 214 第三節大集會裡的話語與構框:從王權到公民以及跨族群群體的認同 222 第四節大集會裡的族群互動與協作 238 第五章脫下黃衣服以後:跨族團結的影響與限制 251 第一節社會運動後消逝的跨族公共性 254 第二節種族政治的回襲 262 第六章結論 275 第一節殖民時代的種族知識:國家與族群關係 277 第二節國家的空間治理:城市族群空間的界定及建構 279 第三節從日常相遇到跨族公共領域:開放空間裡族群互動的限制 280 第四節社會運動作為跨族公共領域:「淨選盟大集會」貢獻與限制282 第五節回歸日常:族群身分及社會關係的流動與固著 285 補記大疫時代中馬來西亞的抗爭行動 289 一、 背景與問題290 二、 疫時代中白旗與黑旗鬥爭運動的發起295 第一項 民間自助的開始:「白旗運動」的事件背景 295 第二項站出來鬥爭(keluar dan lawan): 黑旗鬥爭運動的事件背景298 三、 不安全感蔓延,大疫時代如何動員民眾參與抗爭?300 第一項從網路到家戶:白旗運動的動員策略300 第二項面對不安全感:黑旗鬥爭運動的動員策略303 四、抗爭行動的文化構框:政府無能與人民權益 307 第一項白旗運動的去政治化、能動性、貧窮顯影, 以及再政治化308 第二項獨立廣場外的一天: 黑旗鬥爭運動的文化構框及抗爭劇碼315 五、疫情時代公民社會的可能 322 新跋族群爭議的未完待續 327 附錄研究對象及研究方法 333 參考書目 339
正常由誰定義?:撕下
巨浪後:國安法時代的
大凍卵時代:一場關於
善意與信任:世界上最
我碎裂的父親
都市計劃:牛津非常短
冷戰:牛津非常短講0
生物地理學:牛津非常
火:牛津非常短講01
入侵物種:牛津非常短
為了保障您的權益,新絲路網路書店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七天的鑑賞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鑑賞期內寄回(以郵戳或收執聯為憑),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內外包裝、隨貨文件、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