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
註冊
|
會員中心
|
結帳
|
培訓課程
魔法弟子
|
自資出版
|
電子書
|
客服中心
|
智慧型立体會員
書名
出版社
作者
isbn
編號
5050魔法眾籌
|
NG書城
|
國際級品牌課程
|
優惠通知
|
霹靂英雄音樂精選
|
中外歷史大事酷搜本
.
草與禾:中華文明40
.
航海、財富與帝國:從
.
王朝的家底:經濟學家
文學小說
文學
|
小說
商管創投
財經投資
|
行銷企管
人文藝坊
宗教、哲學
社會、人文、史地
藝術、美學
|
電影戲劇
勵志養生
醫療、保健
料理、生活百科
教育、心理、勵志
進修學習
電腦與網路
|
語言工具
雜誌、期刊
|
軍政、法律
參考、考試、教科用書
科學工程
科學、自然
|
工業、工程
家庭親子
家庭、親子、人際
青少年、童書
玩樂天地
旅遊、地圖
|
休閒娛樂
漫畫、插圖
|
限制級
無字史記:沒有文字佐證的年代,怎麼證明歷史存在?基因可以!史學與生物學合作,解開華夏文明之謎。
作者:
波音
分類:
社會•人文•史地
/
歷史地理
出版社:
大是
出版日期:2022/10/31
ISBN:9786267192047
書籍編號:kk0557983
頁數:0
定價:
450
元
優惠價:
79
折
356
元
書價若有異動,以出版社實際定價為準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目前無庫存量,讀者下訂後,開始進入調書程序,一般天數約為2-10工作日(不含例假日)。
團購數最低為 20 本以上
評價數:
(請將滑鼠移至星星處進行評價)
目前平均評價:
文字連結
複製語法
無字史記:沒有文字佐證的年代,怎麼證明歷史存在?基因可以!史學與生物學合作,解開華夏文明之謎。
圖片連結
複製語法
分
享
內容簡介
作者介紹
書籍目錄
同類推薦
◎非洲人是大家的祖先,為何歐洲人變白,亞洲人變黃,非洲人沒變? ◎還沒有文字,大陸各地就有仰韶、良渚、龍山文化,為什麼二里頭才代表華夏? ◎客家女性先民,33%基因來自苗瑤族群,四分之一的上海人和浙江人有百越基因。 ◎臺灣呢?鄒族、達悟族、卑南族有一種特殊基因,來自長江流域。 歷史學家有個煩惱,越回溯過往,能找到的史料越少, 特別在沒有文字的時代(中國第一部正史,是直到漢武帝時代,司馬遷寫《史記》)。 偏偏人類的進化和遷徙、農作耕種、馴化家畜、航海、製陶、建築等技術, 都是在文字發明前就誕生了。 在這個沒有文字佐證的時代,怎麼證明這些歷史真的存在? 基因知道答案──這是最不會說謊的無字史記。 本書作者波音是《世界遺產》雜誌前主編,他說, 史書是人寫的,可能因記憶有誤或刻意偏頗,誤導後人。 但基因、元素等研究是科學,當我們從科學角度出發, 檢測遺骨上的DNA、比對石器、透過碳14檢測遺跡土壤…… 便能揭開人類起源、推論族群遷徙路線、生產生活甚至是文化脈絡。 本書就是史學家與生物學家跨界合作,解開華夏文明之謎。 ◎沒有交通工具,非洲智人如何全球趴趴走? 地球歷史上的最後一次大冰期,出現一條讓古人走向東方的高速公路, 等到冰期結束,古人類就靠發明標槍和弓箭,邊打獵邊前進亞洲。 既然人類起源非洲,為什麼歐亞人的膚色會比非洲人淺?基因有答案。 ◎古人棄狩獵改農耕,其實是迫不得已 冰期雖然讓人類能順利移動,但也導致動物減少,古人只好開始「吃草」── 像是水稻。水稻出現在現今中國領土的南方,七千年前當地還不知道歸誰管, 水稻在上萬年前就出現,卻在距今五千多年前,才成為主糧, 為什麼?生物學家從植物的基因裡找到答案。 ◎農耕後的草原游牧,激發東亞文明的傳輸帶 農耕社會後,人口不斷膨脹,只能到處遷移, 中國西域的草原之路,沒有廣闊沙漠和險峻高山阻擋, 西方彩陶、青銅,甚至五穀六畜,則靠這條外出的路順利輸入中華大地。 「中國」這地方豈止人,連家畜都是外來的移民? 分子生物學家從馬、豬、狗的基因發現。 ◎良渚文化、龍山文化、齊家文化、寶墩文化、石家河文化…… 大陸各地這麼多考古發現,後來他們都不見了,只有二里頭文化升起壯大, 形成「最初的中國」。原因何在? 中華大地原本部族分立,為什麼變得非逐鹿中原不可? 「中國」是怎麼形成的? ◎漢人南遷,這是客家人的起源,但你知道嗎?DNA顯示 客家女性先民中,有33%基因來自苗瑤族群,更有高達半數來自非中原漢族。 不認同秦國的羌人部分南遷,成了藏人祖先,而藏地早有仰韶人搬來了。 至於上海人和浙江人,則高達四分之一的人有百越人基因。 臺灣呢?鄒族、達悟族、卑南族有一種特殊基因,來自長江流域。 至於臺灣和南島語系人的關係,除了語言,還得從豬身上找證據…… 沒有文字佐證,怎麼證明歷史真的存在?基因可以。 史學家與生物學家跨界合作,解開華夏文明之謎。 書摘 全人類共同的老祖母,粒線體夏娃 正如今天網路時代的人們經常說的那句話:「打敗你的不是對手,而是跨界」,撼動化石派觀點的力量,並不是來自古人類學界,不是來自新的牙齒證據或者新的石器證據,而是來自一個意想不到的領域——分子生物學。 1987年1月,美國博士麗蓓嘉.肯恩(Rebecca Cann)和她的同事們在英國權威科技期刊《自然》(Nature)上發表了一篇論文〈粒線體DNA和人類進化〉(Mitochondrial DNA and Human Evolution)。論文的主要觀點是:人類起源地只有一個,這個起源地很可能在非洲,起源時間在距今20萬年內。今天所有的現代人都來自一個共同的女性祖先。 在當時,這個石破天驚的發現,是分子生物學界對古人類學界的一次顛覆性的「跨界打擊」。如果這篇論文的觀點是對的,那麼古人類學家關於人類起源與進化的整個理論體系,都得重新改寫。 讓我們先來看看這場跨界打擊在科學上是如何發生的。 從分子生物學看,人體大約包含一百萬億個細胞,每個細胞裡都含有一種叫作粒線體的細胞器,它位於細胞核外的細胞液中。我們吃進肚子裡的營養物質,比如糖類、脂肪等,最終是在粒線體中被氧化,釋放出能量,供人體細胞使用。簡單的說,粒線體就是人體細胞的「能量工廠」。 我們在國中學到,人體的遺傳物質位於細胞核裡的染色體上,大量的基因排列在染色體的雙螺旋結構上。其實,粒線體中也含有少量的遺傳物質——粒線體DNA。 而且我們還知道,一個人類生命的誕生,首先是從精子與卵細胞結合開啟的。 換句話說,粒線體來自母親的卵細胞,而不是來自父親的精子(其實精子也含有少量的粒線體DNA,但是在受精過程中被分解掉了)。因此,粒線體DNA是孩子從母親一方繼承下來。於是,分子生物學家可以透過比較人們的粒線體DNA,分析人們之間母親一系的親疏遠近,進而追溯人們母親一系的祖先情況。 肯恩從世界各地不同人群的人體胎盤中,搜集一百四十七份粒線體DNA樣本。 選擇人體胎盤提取材料,是因為胎盤裡含有豐富的粒線體DNA。肯恩發現,透過所有樣本的粒線體DNA追溯其所有者的母親,最後都彙聚到唯一的一位女性祖先那裡,不論現在擁有粒線體DNA的人居住在世界的哪一個角落,他們都是這位女性祖先的後代。 當時的媒體借用《聖經》中最早的人類女性夏娃的名字,把這位女性祖先叫作「粒線體夏娃」(Mitochondrial Eve)。關於這位粒線體夏娃,肯恩從遺傳物質裡讀出了很多資訊。 比如,粒線體夏娃生活在地球的哪個角落? 如果我們向水池裡丟下一塊石頭,蕩起的漣漪會一圈圈的向周圍擴散。即使我們沒有看到石頭在哪兒落水,我們也能根據水池漣漪的形狀,判斷石頭落水的位置在這些漣漪的圓心。判斷粒線體夏娃的生活地點,與透過漣漪判斷石頭位置的原理類似。 展開點說,人類基因在每一代向下遺傳的過程中,偶爾會發生基因突變,使後代與祖先的基因略有不同。從原理上來看,後代與祖先間隔的輩分越多,基因突變所導致的遺傳差別就越大。 若我們假定遠古時期每一代人類的壽命差不多長,那麼可以粗略的認為,後代距離祖先的時間越久,積累起來的遺傳差別就越大,最外圈的「漣漪」與最中央的「漣漪」的遺傳差別最大。 粒線體DNA的遺傳過程就是如此。一代代母親把自己的粒線體DNA傳給孩子,這個過程中也會發生基因突變,於是後代就具有各自的基因多樣性。根據現代人群各自的基因多樣性的比較,分子生物學家不僅可以判斷現代人群的親疏遠近,還可以回溯其女性祖先的生活地點和生活時間。 肯恩發現,現代人群的基因多樣性並不一樣:非洲現代人的基因多樣性最豐富,亞洲現代人和歐洲現代人次之,美洲現代人的基因多樣性最少。這個現象不僅可以讓她判斷不同現代人群的親疏遠近,還讓她了解,現代人群具有一個共同的女性祖先,這位祖先的生活地點,就在基因多樣性最豐富的那個人群生活的地方——非洲大陸。引發層層漣漪的那塊石頭(女性祖先),最初落在非洲。 這位全人類共同的老祖母——粒線體夏娃,生活在什麼年代呢? 在揭曉答案前,讀者們不妨猜一猜,老祖母生活在距今500萬年前、距今100萬年前、距今50萬年前還是距今10萬年前?哪一個資料最接近事實? 人體的基因突變雖然很罕見,但從長期來看,突變發生的速率基本上是固定的。 每一代人與上一代人相比,平均約有30個基因會發生突變。粒線體DNA的基因數量遠比細胞核裡染色體上的基因數少。 只要我們知道基因突變發生的速率,然後估計出每一代人與上一代人的年齡差,就可以計算粒線體夏娃生活的時間。 肯恩在論文中估計,粒線體夏娃生活的時間是距今14萬年前。而今天所有現代人,都是距今十四萬年前生活在非洲的一位女性祖先之後代。 別誤會,這並不是說那時的地球上只有一位女性人類生活著,當時一定還有很多女性存在,是我們這位粒線體夏娃的「閨蜜」,只是很遺憾,這些閨蜜的女性後代都沒能延續到今天。 打個比方。假設在一千四百年前的唐朝長安城附近有個小村莊,住有十戶人家,每家都有自己獨特的羊肉泡饃配方,而且配方傳女不傳男,由母親口頭傳給女兒。在一千四百年的漫長歲月中,某些家庭在某一代也許只生兒子,沒有女兒,於是這些家庭的羊肉泡饃配方就徹底失傳了。最後只剩下一家不僅代代有女孩出生,她們還一直保留著祖先的羊肉泡饃配方。即使這些女孩出嫁,也會帶著自家的羊肉泡饃配方,並傳授給自己的女兒。 當然,由於個人口味不同、原材料發生變化,或某幾代的女人改動配方,所以不同代的主婦鍋裡的羊肉泡饃味道可能都不太一樣,不過她們可以保證,鍋裡面都是羊肉泡饃,而且保留了最原始的配方的一些成分。 粒線體夏娃就是生活在1400年前的唐朝小村莊裡,掌握著配方的那位主婦;羊肉泡饃配方,就像是粒線體DNA;配方的改動之處,相當於基因突變之處。 周口店北京猿人並非中國老祖先 已經找到了「夏娃」,我們還能找到「亞當」——現代人類共同的男性祖先嗎? 能,只是有點難。國中課本告訴我們,人的性別由性染色體決定,女人的性染色體是兩條X染色體,而男人的性染色體由一條X染色體和一條Y染色體組合。 人體內的粒線體DNA「傳女,不傳男」,而Y染色體的基因恰好是「傳男,不傳女」。因此,要追蹤全體現代人的共同男性祖先,就要從Y染色體上的基因入手。不過,Y染色體上含有的遺傳物質,比粒線體裡含有的遺傳物質龐大很多,尤其是在20世紀的生物科技條件下,分析裡面的基因更加困難。 於是直到2000年,也就是在粒線體夏娃被發現13年後,科學家才找到了「Y染色體亞當」。與粒線體夏娃一樣,這位現代人類的共同男性祖先也生活在非洲大陸,而且他與非洲的一個族群——科伊桑人(Khoisan)的基因最接近,這說明他曾經生活在科伊桑人的一個遠古的群體中,時間是大約6萬年前。 與粒線體夏娃的情況類似,Y染色體亞當生活的時代,也存在很多其他男性「哥們兒」,只是這些哥們兒都沒能留下男性後代到今天。 我們現在回到周口店北京猿人的話題。 根據以上分子生物學的發現,人們得到一個重量級的推論:周口店北京猿人並不是現代中國人的祖先。因為周口店北京猿人的生活時代太久遠了,遠比粒線體夏娃和Y染色體亞當更加古老。 為了獲得周口店北京猿人的年代資料,科學家最初從地層和地層裡含有的古生物化石入手。觀察野外山間或河邊的陡崖,我們發現,岩石和土壤都是層層疊疊的。因為不同層的岩土在不同時期形成並沉積下來。一個地質學裡有個規律叫上位定律(Law of superposition,又稱疊置定律):年代久遠的地層會被埋在下面,年代較近的地層會分布在上面。 不同地質歷史時期,生活著不同種類的動植物,它們死後會與同時代的岩土共同形成地層。一般來說,古老的動植物遺骸會分布在古老的地層裡,而較新的動植物遺骸,則會分布在較新的地層裡。這個規律叫作「化石層序律」(Principle of faunal succession)。 這兩個規律是判斷一種生物(包括古人類)生活年代的重要手段。 1970年代末,科學家仔細研究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的地層分布,及地層裡包含的生物化石。在周口店北京猿人生活的時代和區域,還生活著各種各樣的古生物,比如很古老的劍齒虎、中國貉、周口店犀、三門馬、居氏大河狸,不太古老的納瑪古菱齒象、燕山犀、腫骨鹿、洞熊、中國鬣狗,以及較新的物種如狼、褐熊和許多小型齧齒類動物等。根據這些訊息,科學家判斷,周口店北京猿人生活的時期在距今50萬年前至40萬年前。 到21世紀,科學家有了更加先進的測年手段,他們可以用化學上的同位素含量來測年。所謂同位素,是指原子核裡質子數相同而中子數不同的元素,互為同位素。例如,氧元素有氧-16、氧-17和氧-18三種同位素,數字代表了所含有的中子數。 有些同位素有放射性,在動物死亡後,體內的某些同位素會穩定的轉變成其他同位素。於是,科學家可以根據死亡動物遺骸中的同位素比例,來推算動物生活的年代。 科學家採集了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裡的岩石和石器樣品,經過反覆測定同位素,得出結論:周口店北京猿人最早生活的年代在距今77萬年前,資料誤差8萬年。距今七十多萬年前,地球正好處於一個相對寒冷的時期,因此人們對於周口店北京猿人對寒冷環境的適應能力及人工取火的能力,有了更高的評價。 在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中發現的最晚的古人類活動痕跡,是在距今23萬年前留下的。也就是說,從那個時代往後,周口店北京猿人就從周口店永遠的消失了。 周口店北京猿人生活在距今77萬年前至23萬年前,而現代人的共同女性祖先生活在距今14萬年前,共同男性祖先生活在距今6萬年前,他們之間沒有時間交集。根據這些年代資料,周口店北京猿人不可能是中國現代人的祖先,他們的後代沒能存活到今天。 商品特色/最佳賣點 沒有文字佐證的時代,怎麼證明人類的進化和遷徙、農作耕種、馴化家畜? 基因知道答案──最不會說謊的無字史記。
波音 蒙古族。北京大學畢業,曾任《世界遺產》(World Heritages)等雜誌主編。 寫作力求從細微處見雄奇,用通俗詼諧的文筆展現鮮活的前沿知識。 出版十多部歷史類、經濟類、科普類作品,包括《草與禾:中華文明4000年融合史》、《航海、財富與帝國》、《王朝的家底》、《從此愛上經濟學》、《閱讀宇宙》等,其中部分作品已發行英文版、韓文版、繁體中文版。
推薦序一 沉默的歷史,追尋祖先的起源╱seayu 推薦序二 留取基因照汗青╱黃貞祥 推薦序三 讀一本無字史書的新方法和新結果╱劉益昌 序言 史學、考古學、分子生物學首度跨界合作 第一章 人類起源在東非,但誰跟誰才是親戚? 全人類共同的老祖母,粒線體夏娃 周口店北京猿人並非中國老祖先 門齒、石器,讓科學家誤判人類的演變 北京猿人數量太少,沒有後代撐到現代 基因番外篇 北京猿人吃人維生?考古學家大解謎 第二章 沒有交通工具,非洲智人如何全球趴趴走? 喬治亞原人,第一批走出非洲的古人類 冰期,一條讓古人走向東方的高速公路 發明標槍和弓箭,老祖先邊打獵邊前進亞洲 因為太冷而南遷,古人類的萎縮期 基因番外篇 尼安德塔人的多情,讓歐亞人膚色漂白了 第三章 古人棄狩獵改農耕,其實是迫不得已 種植粟和黍,不得已的選擇 中國南方是水稻起源地 豬和狗,古人最好(吃)的朋友 中國出現農業,憑的是天時地利人和 農耕番外篇 天花病毒,來自阿拉伯的駱駝? 第四章 草原之路,激發東亞文明的傳輸帶 石峁古城,以人為祭祀品,祈求軍事勝利 馬的基因透露的人類大遷移 青銅不只是器具,更是遠古王者的榮耀 草原之路,西方彩陶從這裡來 古文明出現與繁榮,關鍵是小麥 綿羊和黃牛,由內而外人類用透透 西來說、本土說,文明不能只看一面 最早的中國,不信神靈,但崇拜祖先 草原番外篇 從古人蛀牙比例看飲食結構 第五章 西域爭雄,間接導致中國換朝代 小河墓地人群來自北方,但有中西南亞的基因 商朝滅亡的最初原因:俄羅斯古人太強盛 中國一詞,最早的意思是祭祀 過往朝代輪替,也是農業的衝突變化 族群擴張:從生物基因到文化基因 西域番外篇 人類飲用動物奶的證據,牙結石 第六章 漢匈百年爭霸,西域族群大融合 尼雅遺址,四大古文明的交匯點 匈奴,不是一種人種,是融合歐亞人群的大部落 兵精糧足的樓蘭古國,為何消失? 羌藏族能生活在高原,因為有一種特殊基因 第七章 人口南遷,走向南方,走出中國 想了解客家起源,得先知道漢從哪來 客家基因,男客女主 藏族語系來自北方,卻有南方基因 百越族群不斷遷移,甚至走到臺灣 人口成長,但男性基因型沒有跟著增加 遷移番外篇 人從千年起,就帶著狗旅行 第八章 跨越滄海,基因就這樣飄向遠方 豬能告訴你南島語系人群怎麼移動 人太多,所以南島語系群開始南下 比秦朝徐福東渡更早,三萬年前就有人到日本生活 古美洲人有亞洲血緣 故鄉番外篇 番薯的內心話:哪裡才是我家鄉? 後記 基因一路流動,從祖先到你我
考前衝刺看漫畫!補教
廣島:發生在人類身上
越過高牆:1949至
富國強兵:西元100
二次建國:重塑美國憲
【漫畫版】海賊先生的
茅台傳奇:從匠心傳承
漫遊歐洲中古時代:為
成為幽魂的總統:一段
一本就懂中國史【修訂
為了保障您的權益,新絲路網路書店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七天的鑑賞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鑑賞期內寄回(以郵戳或收執聯為憑),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內外包裝、隨貨文件、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