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
註冊
|
會員中心
|
結帳
|
培訓課程
魔法弟子
|
自資出版
|
電子書
|
客服中心
|
智慧型立体會員
書名
出版社
作者
isbn
編號
5050魔法眾籌
|
NG書城
|
國際級品牌課程
|
優惠通知
|
霹靂英雄音樂精選
|
台灣限時批:100個新世代尋夢藍圖
.
創作實務研究:走在冷
.
主體轉化:藝術本位與
文學小說
文學
|
小說
商管創投
財經投資
|
行銷企管
人文藝坊
宗教、哲學
社會、人文、史地
藝術、美學
|
電影戲劇
勵志養生
醫療、保健
料理、生活百科
教育、心理、勵志
進修學習
電腦與網路
|
語言工具
雜誌、期刊
|
軍政、法律
參考、考試、教科用書
科學工程
科學、自然
|
工業、工程
家庭親子
家庭、親子、人際
青少年、童書
玩樂天地
旅遊、地圖
|
休閒娛樂
漫畫、插圖
|
限制級
知識轉藝:跨領域藝術本位學習
Transforming Knowledge into Art: ArtBased Learning Across Disciplines
作者:
鄧宗聖
分類:
社會•人文•史地
/
社會科學
叢書系列:藝術跨領域
出版社:
元華文創
出版日期:2025/3/20
ISBN:9789577114327
書籍編號:kk0598784
頁數:270
定價:
540
元
優惠價:
79
折
427
元
書價若有異動,以出版社實際定價為準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目前無庫存量,讀者下訂後,開始進入調書程序,一般天數約為2-10工作日(不含例假日)。
團購數最低為 20 本以上
評價數:
(請將滑鼠移至星星處進行評價)
目前平均評價:
文字連結
複製語法
知識轉藝:跨領域藝術本位學習
圖片連結
複製語法
分
享
內容簡介
作者介紹
書籍目錄
同類推薦
知識轉藝:跨領域藝術本位學習 內容簡介 跨領域的議題圍繞教育場域,國際間與國家政策在「競爭力」的預設下將推進科學、科技、工程與數學(STEM)或數位科技(AI)的跨領域,而忽略人文社會學科與其之間的關係,特別是藝術教育作為的形構知識的探究途徑。如何對跨領域做判斷,這與支配學科的知識、規則與判斷的「界限」連動,因此領域的知識代理人及社群對邊界的定義也會有其社會文化差異,影響互動與行動。 本書以藝術本位研究的視角,重新審視學科之間的對話關係,並嘗試探討「藝術本位學習」如何可以改善領域之間失衡的學習生態。內容分為三個部分:緒論主要是介紹寫作預設成為獨立學習者與跨領域之間的關係、研究對象與範圍、藝術本位研究與多模式理論。第一部分主要描繪化石、生物、身體、氣象、天文、數學等科學社群主題建構的場域與作品。第二部分則以手作、神景觀、神話與動態等概念來分析具有社會與文化論題的作品。本書旨在從美國科學中心與博物館社群成員企圖與公眾溝通的科學翻譯與作品再現,探討藝術思維如何領域議題並且回應跨領域的對話與學習。 本書特色 作者從「觀賞者、創作者與創作品」的概念出發,應用在美國的科學中心與博物館的文本分析,並從經驗中論述「空間—主體、轉化—技藝、溝通—脈絡」的知識探究與形構,引領讀者認識作者如何將藝術本位研究作為一種知識形構的創作(論述)行動,本書是進行跨領域學習論述不可或缺的參考著作。
作者簡介 鄧宗聖 學歷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博士 現職 國立屏東大學科學傳播學系教授兼任理學院副院長 經歷 藝術教育研究學會顧問 屏東縣文化資產維護學會理事長 臺灣音像教育行動協會理事 教育部國民教育中央輔導團藝術領域分團委員 教育部跨領域美感師資培育學校南部師培委員 美國北伊利諾大學訪問學人 教育部因材網表演藝術教材開發計畫主持人 研究專長 藝術本位研究、媒體素養、科學傳播與教育社會學 相關重要著作 專書 《主體轉化──藝術本位與媒體素養的教育探索》、《入鏡路徑:視覺媒體創作與研究法》 期刊論文 〈一位國中視覺藝術教師引領跨領域創作之課程實踐〉、〈師生共創科學概念探究的童話表演〉、〈創造性轉化:藝術創作碩士生之創作學習經驗探究〉、〈反思Covid-19的虛假訊息:大學生批判框架轉化設計之實踐行動研究〉、〈以藝術本位教育探索文化回應氣候變遷:創作《地下部落》的表演個案研究〉、〈COVID-19疫情下的在家學習:母親作為代理教育者的視角〉 論文發表於《藝術教育研究》、《藝術評論》、《新聞學研究》、《課程與教學季刊》、《教育實踐與研究》《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等。 學術成果 曾獲國科會113年補助大專校院研究獎勵、112年國立屏東大學研究績優教師、109年國立屏東大學教學績優等榮譽。
目錄 序 緒 論 一、楔子 二、對象範圍與方法 三、藝術本位研究與多模式理論 四、本書內容總覽 第一章 化石──雕塑時光隧道 一、去蕪存菁的化石準備 二、轉化雕塑家的想像力 三、無聲的文化作品 四、結論 第二章 生物──穿梭自然散步 一、穿梭自然的散步者 二、面向模型與標本的寫生 三、阡陌交織的生命之網 四、結論 第三章 身體──我是誰劇場 一、我是自己的小劇場 二、返老還童的圖文設計 三、獨特我的社會化建構 四、結論 第四章 氣象──呼風喚雷與造浪 一、劇烈氣候製造者 二、氣候模型與擬態技藝 三、氣候原理背後的社會意圖 四、結論 第五章 天文──想像人造星空 一、遠離城市的星空領航者 二、轉化星夜之美與光汙染 三、美國天文館的歷史脈絡 四、結論 第六章 數學──幾何造型與概念詩畫 一、操弄變形的造型師 二、創造陌生化的感知 三、如詩畫般的數學化脈絡 四、結論 第七章 概念──手作科學史 一、手作科學怪人 二、模型與類比的設計 三、模糊學科界限的體驗 四、結論 第八章 景觀──再製地方美學 一、屬於地方的國家公園 二、歷史敘事轉化的知識景觀 三、國家公園形成的歷史脈絡 四、結論 第九章 神話──創造怪獸生物 一、走在古老地圖的探險者 二、目擊地圖與日記書寫 三、怪獸生物與科學空間 四、結論 第十章 動態──紀錄技術的美學 一、進入速度感的超人視界 二、捕捉動態形象的技藝 三、新科技做為科學證據的文化 四、結論 結論 附錄1 科學傳播與我的距離 附錄2 包容性教育──美國表演藝術教育的挑戰 附錄3 視覺化分析實作──全球暖化海報為例 一、海報設計的多模式觀點 二、視覺化分析框架 三、海報作品分析示例 四、結論 附錄4 從非藝術學科談跨領域美感教育課程 一、從自然領域的跨科概念談起 二、非藝術學科的困境與挑戰 三、用藝術創作來探索非藝術學科的概念 四、非藝術學科的創作課程設計 五、藝術與非藝術學科的二象性 六、小結 附錄5 科學中心與博物館田野紀錄檔案名單與記錄時間 參考文獻 後 記 相片集
不受統治的藝術:東南
人類世的億萬塵埃:輕
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
經典教育三十講,重溯
香蕉、海灘與軍事基地
胡耀邦:從國共內戰到
女工之死:後工業時代
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
上海迷宮:一段以人性
你好,我是書店員:今
為了保障您的權益,新絲路網路書店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七天的鑑賞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鑑賞期內寄回(以郵戳或收執聯為憑),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內外包裝、隨貨文件、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