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
註冊
|
會員中心
|
結帳
|
培訓課程
魔法弟子
|
自資出版
|
電子書
|
客服中心
|
智慧型立体會員
書名
出版社
作者
isbn
編號
5050魔法眾籌
|
NG書城
|
國際級品牌課程
|
優惠通知
|
霹靂英雄音樂精選
|
華文文學的大同世界
.
老子評注
.
中國古典白話小說史論
文學小說
文學
|
小說
商管創投
財經投資
|
行銷企管
人文藝坊
宗教、哲學
社會、人文、史地
藝術、美學
|
電影戲劇
勵志養生
醫療、保健
料理、生活百科
教育、心理、勵志
進修學習
電腦與網路
|
語言工具
雜誌、期刊
|
軍政、法律
參考、考試、教科用書
科學工程
科學、自然
|
工業、工程
家庭親子
家庭、親子、人際
青少年、童書
玩樂天地
旅遊、地圖
|
休閒娛樂
漫畫、插圖
|
限制級
中國歷朝小說與文化
作者:
楊義
分類:
文學
/
文學綜論
叢書系列:新知叢刊1032
出版社:
業強(明田)
出版日期:1993/8/1
ISBN:9576831512
書籍編號:sb0053233
頁數:419
定價:
250
元
優惠價:
79
折
198
元
書價若有異動,以出版社實際定價為準
暫停販售
暫無供應商:尋找供貨商中(也有可能出版社已結束)。
團購數最低為 20 本以上
評價數:
(請將滑鼠移至星星處進行評價)
目前平均評價:
文字連結
複製語法
中國歷朝小說與文化
圖片連結
複製語法
分
享
內容簡介
同類推薦
■序言
《中國歷朝小說與文化》繼《二十世紀小說與文化》之後在臺灣出版,使我欣慰的內心,難以排解那幾分惴惴不安。因為作為姊妹篇的這兩本書,面對一個東方文明古國二千餘年間如此複雜紛紜的文學、文化現象,要憑一人之力理清其來龍去脈和鉤勒其風貌神采,每有力不從心之處,也是不言自明。 唯有一點可以告慰讀者:作者學術態度是認真的。燈下窗前,嘔心瀝血,從不敢懈怠,不敢存絲毫僥倖和投機取巧的心理。 我把主要精力轉而研治古典文學,已屆不惑之年,儘管我幼年讀過一些古代詩文,青年時代尤嗜史學和子書,在研究現代文學那些年,為探源溯流而披閱過不少古典文獻。轉換研究領域的一個原因,乃是不惑之年的新的迷惑。現代文學的研究文字讀過不少了,自己也塗鴉過十幾部。但其間似乎潛伏著一種自五四以來就認為天經地義的文學進化觀,似乎凡是現代作品都比古書高明,現代文學在觀念和文體上每前進一步,都是對古典的超越和突破。 問題果真像一個直角三角形的斜邊,如此直線向上嗎?我不屬復古派,我也相信未來更好,也追求觀念更新。但我懷疑這是用新文學自己的尺碼來衡量新文學,在一個靜止點上總覽大千世界,缺乏充足的包括古代和現代、東方和西方的參照系。這大概與太史公所謂「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存在著不短的距離吧。正如靜點觀山,總覺得愈近愈高,一旦把靜點換作動點,就會發現山外有山,雖不能說愈遠愈高,但總不能棄其千姿百態而不睹。且莫空談什麼「超越自我」,走出自己的學科門限,建立一種宏觀的、動態的評價標準和參照系統,乃是超越自我的第一步。因此,現任文學研究者不妨在學有餘力之時,一探西洋文學和古典文學之堂奧。它對你研究現代文學所獲得的觀念和知識,會發生新的學術效應,而且不是數學級數的補充效應,而是某種意義上的幾何級數的昇華效應。 當然,超越自我不等於泯滅和毀棄自我,反而是在更高的層次上肯定自我。我做學問的這十幾年,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治學方略,即是「利用原有優勢,拓展新的優勢」。我研究生期間是治魯迅小說的,藉文學史轉型期巨人研究乘便把晚清到五四時代變化紛紛的文學脈絡加以細心的梳理了。因此我從事專業的文學研究伊始,便順理成章地提出了中國現代小說史的專題。對於原有的學術優勢,一要利用,二要拓展。不做利用而漫無邊際地以過大幅度跳躍到新的領域,勢必失去學術研究中非常值得珍視的堅實和渾厚;不做拓展而過長過久地在狹窄的領域躊躇滿志,也會失去學術研究中屬於新的境界的博洽和會通。基於上述的一孔之見,我在完成三卷本《中國現代小說史》之後,並不急於好大喜功地提出一個研究古典文學和文化的聳動人心的計畫,而是出偏師於古典小說,從特定的側翼進入這個異常浩瀚的領域。因為有以往十幾年的研究成果作見證,似乎頗有些人不再懷疑我對小說這種文體的鑑賞眼光和闡釋能力了。 我之研究文學,非常推崇悟性。眾皆知曉,禪宗是以悟為妙諦的,妙諦旁滲,使我國近千年來論詩衡文都是以一個「悟」字作為溝通天人與真幻的心理契機,即所謂「欲參詩律似參禪,妙趣不由文字傳。箇裡稍關心有悟,發為言句自超然」(戴復古《論詩十絕》)。如此論悟,似乎有點虛玄。但若能以悟觀文,由文出悟,則是古中國文論中足以同西洋分析文論並峙的一種審美心理優勢。若能悟與析兼用,大概是可以拓出文學評論和研究的新境界的。我曾經說過,我研究文學史力圖把握兩頭:最原始的材料,以及盡可能開闊的現代意識。經過多年實踐,我深深體會到:悟,乃是溝通這兩頭的心理橋梁。離開了悟,材料是死材料,觀念是空觀念。悟的投入就是自我的投入,一旦有了研究者充滿悟性的自我投入,材料和觀念都蘇醒起來,一若陰陽相值,衍生出新的生命。 請不要懷疑我是古老的玄悟的衛道者,我是主張由悟入析,悟析兼濟的。這裡存在著研究者面對原始材料的心理操作程序:材料→感悟→分析→理論。自然這個程序鏈條表述得過於簡單了,因為每兩項之間都存在著互動、滲透和跳躍諸類豐富複雜的狀態和形式。不過,鏈條的每個環節都不容簡單地擯棄的,尤其失去了悟,就失去了對文學之為文學,美之為美的真切洞察。比如,唐人傳奇的作品多讀幾種,就可感悟到其間存在著一種「進士與妓女」的潛隱母題。反過來又從《通典》、《續通典》和《北里志》等文獻中尋找材料,當會進一步感悟到進士和妓女處在唐代社會的榮華和屈辱的兩極。兩極相遇,乃是唐人風流的象徵。再推究以當時的婚姻制度,就可以分析到這種風流中存在著一定程度的感情可選擇性以及命運的不可選擇性。這就造成了大喜大悲的感情波瀾和聚散離合的悲劇結局。復考究傳奇作者不少人出身進士,因而悟知他們寫這個母題不含儇薄之意,倒含有幾分風流自賞,並藉言情悲劇尋「詩」,尋找唐人至為心折的精神生活方式。這種出入文本、反覆會通的闡釋方式,離開悟、析兼用的心理過程是很難達到的。 中國文學源遠流長、形態萬端,許多領域是尚未充分發掘和進行深度現代化轉化的原礦。且容我斗膽預言:浩如煙海的中國文學文獻的充分發掘和深度現代化轉化,勢必引起人類文學觀念的巨大拓展、甚至深刻革命。這是跨越二十和二十一世紀的偉大的歷史命題。近時常見一些文學論著,撏撦西洋文學觀念的皮毛,牽強附會或隔靴搔癢地給中國事例貼標籤,自以為這樣做就是現代化轉化了。我並不排洋,我向來認為西洋文學研究的不少思路,能給我們以深刻的啟示,能給我們提供非常廣闊的參照系,更何況人類的審美心靈本來就存在著許多靈犀相通之處? 然而深度現代化轉化,並不等於標籤的西洋化。中國文學有自己獨立的漫長的歷史,有自己獨特的語言形式和文體表現方式,所有這一切,並不是那些基本根據西洋文學歷史和現狀而抽象出來的理論所能完全涵蓋得了的。中西文心之雙圓的這種重合處和偏離處所產生的張力,理應成為我們文學研究的驅動力,所謂同中求異,正是創造性研究的出發點。如果研究如此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學的結果,只是給西洋理論體系提供一些例證,那是非常可悲的。中國文學要建立自己的可以同西洋體系相互對峙、相互比照、相互補充、相互完善的理論體系和評價體系,就必須對自己浩如煙海的原始文獻進行廣泛深入的感悟和分析,從中昇華出理論型態的東西。顯然,只有我們提供具有中國現代特色的體系,而不是簡單地補充幾個例證,我們才能為人類的文學理論作出別人無以代替的貢獻。 比如神話理論。古希臘羅馬神話有複雜的情節和史詩的規模,若用它們的標準來衝量中國神話,當會自慚形穢。但是,中國神話的基本特徵恰在於它的非情節性,以及與此相聯繫的神秘性和多義性。我們與其像西洋結構主義那樣把複雜的情節肢解成片斷的單元,或與其把片斷的材料組合成完整的故事(這在通俗化方面也許有價值),毋寧從中國神話非情節性、神秘性和多義性的本色出發,以亦悟亦析的方法,揭示其精神原型、思維模式和衍變脈絡,並逐漸形成自己的理論體系。若不然,單純地套用西洋標簽,也許會把中國女神描述成金髮女郎,也許會責備中國美人何以沒有碧眼聳鼻。不建立中國特色的文藝學體系和評價體系,毫無主見地以西洋體系來越俎代庖,必然會或深或淺地導致這類迷誤。 悟與析兼用的操作程序要運用得得心應手,就既要有開闊的西洋文論作為參照系,又要有豐富扎實的中國文史修養作為根柢。我向來主張「多元互補」的研究方法,即在以文本作為研究的中心點進行審美悟析之時,針對文本的不同特點,輔以歷史學、文獻學、文化學、宗教學、民俗學、心理學、文字學以及考據學等多種手段,以深入地探究文本的結構功能奧秘及其文化生命。這種研究方法是對研究者的悟性和分析能力是否出入無滯的考驗,也是對研究者全部知識儲備的非常嚴峻的挑戰。也許我在其間涉足十幾年的現代文學研究領域尚能應付,一旦轉換到古典文學研究領域,就難免為知識的飢渴症所困撓了。 我對古典文學的研究,是從文言小說開始的。古人操觚於這個領域,並沒有把它當作純粹的小說藝術對待。究其創作動機,或是方術之士自神其教,或是碩學鴻儒私家雜說,或是應試舉子進身之具,或是落魄秀才炫才之舉,或是寂寞文士好奇之所為,如此等等,總之它是以虛構敘事為共同特徵的綜合性文化現象。對這類作品的研究,尤其需要多元互補的研究方法,和與之相聯繫的豐富的文史知識。比如,如果不了解《詩經》中人稱代詞的使用方式,不了解先秦人以毛色辨馬的習慣,就無法使用語言分析的方法,破譯《穆天子傳》中穆王見西王母時吟詠酬對隱藏著男女之情的密碼,也無法揭示穆王八駿以八種顏色象徵著的世界圖式。 作者與文本之間隱秘的微妙的關係,也是今人和古人進行心靈對話的饒有趣味的話題。如果對作家傳記及其留下的其他文獻無心寓目,也就無從使用心理分析方法,窺破作家如何通過作品獲得心靈補償。讀《聊齋》的人都知道蒲松齡擅長寫妒悍之婦,如果由此只認定蒲氏善於描寫典型人物,那麼結論於普泛之處難免空疏。只有讀到他為亡妻寫的《述劉氏行實》之時,窺見蒲氏描述家變和張揚家醜時的內心傷痕,才對《聊齋》寫妒寫悍的潛隱意識豁然省悟了。即便是白話小說系統,比如敦煌變文,沒有足夠的歷史學、宗教學和文體學的知識,也很難論定它成為獨立文體的年代 ,以及由於佛陀音影和世俗趣味的交織和消長所導致的文體嬗變。而清理這類文體發展的軌跡,乃是一個文學史家義不容辭的責任。 我對古典文學的探索和中國特色文藝學的思考,充其量只能算是開了個頭,期待著高明賜教和同道協力。或許這也是一個跨世紀的課題,對於我自己。但願今後能少一點惴惴不安,多一點自信,誰又知道這能不能?
■書前語
從浩如煙海的小說史料中擷取精華,以豐富的學養、開闊的現代意識及悟析兼濟的法、妙諦旁滲的筆,探尋歷朝小說發展的軌跡,闡釋歷朝小說深刻的文化心理內涵,是楊義先生繼《二十世紀中國小說與文化》後又一問鼎之作,寫下中國小說史上輝煌燦爛的一頁。
■作者簡介
楊義,一九四六年八月生,廣東省電白縣人,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教授級研究員,研究生院教授,中國大陸「國家級有突出成就專家」。著作有:《中國現代小說史》(三卷)等學術專著多種。曾赴英國研究西方敘事學,於牛津、劍橋諸校講授中國神話及小說史。夏志清教授譽之為中國新一代「治小說史、治文學史之第一人」。
擁抱逝水年華:普魯斯
虛度年華:世界文豪的
不合時宜的群像:書寫
第二堂人生國文課:以
文學大師寫作大補帖:
文物與建築的交響(國
印刷傳媒與宋詩特色研
中國百年新詩(上卷)
中國百年新詩(下卷)
國文爆卦公社2:笑到
為了保障您的權益,新絲路網路書店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七天的鑑賞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鑑賞期內寄回(以郵戳或收執聯為憑),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內外包裝、隨貨文件、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