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
註冊
|
會員中心
|
結帳
|
培訓課程
魔法弟子
|
自資出版
|
電子書
|
客服中心
|
智慧型立体會員
書名
出版社
作者
isbn
編號
5050魔法眾籌
|
NG書城
|
國際級品牌課程
|
優惠通知
|
霹靂英雄音樂精選
|
愛,帶我去遠方(2014新裝版)
此作者無相關書籍
文學小說
文學
|
小說
商管創投
財經投資
|
行銷企管
人文藝坊
宗教、哲學
社會、人文、史地
藝術、美學
|
電影戲劇
勵志養生
醫療、保健
料理、生活百科
教育、心理、勵志
進修學習
電腦與網路
|
語言工具
雜誌、期刊
|
軍政、法律
參考、考試、教科用書
科學工程
科學、自然
|
工業、工程
家庭親子
家庭、親子、人際
青少年、童書
玩樂天地
旅遊、地圖
|
休閒娛樂
漫畫、插圖
|
限制級
醫生的意外旅程:拜訪世界知名醫學博物館
作者:
王浩威,李尚仁,李宇宙,游文治
分類:
文學
/
旅遊文學
叢書系列:新.人文16
出版社:
新新聞
出版日期:2000/2/1
ISBN:9578306687
書籍編號:sb0053855
頁數:224
定價:
200
元
優惠價:
82
折
164
元
書價若有異動,以出版社實際定價為準
暫停販售
暫無供應商:尋找供貨商中(也有可能出版社已結束)。
團購數最低為 20 本以上
評價數:
(請將滑鼠移至星星處進行評價)
目前平均評價:
文字連結
複製語法
醫生的意外旅程:拜訪世界知名醫學博物館
圖片連結
複製語法
分
享
內容簡介
同類推薦
■ 內容簡介
來到孟德爾的出生地,絕不是基因遺傳的必然發展,一切皂逗留和邂逅,只是機率相關的偶然。一九九五年初開了服務多年花蓮慈濟醫院,趁還沒赴新職以,前依計劃展開了三個月的旅行。 繞遊數國結束匈牙利的瘋狂飆車之旅,在布達佩斯搭上前往布拉格的火車。這時,一個多月以來,整個旅的疲憊開始湧上,整個人癱坐在舒服的高級歐洲特快車裡。糟糕的是竟然沒注意到這條路徑是要經剛剛才分離捷克而獨立的斯洛瓦奇亞共和國,沒辦簽證,也就在進入國境以後被警察攔下了。 搬下沈甸甸的行,李呆坐在斯洛瓦奇亞不知名小的鐵路警察局的封閉走廊上,付出七十五塊美金的補辦簽證代價,終於等到了下一輛前往布拉格的火車──樸實而沒空調的普通列車。原來的疲態,更是沮喪了。 忽然,不知多久以後,遙遠地看見一座雄偉聳立的教堂,壯美極了,索性就隨意下車了。.... 在台灣,醫學博物館聽起來是個新的事物;但在西方,它卻有相當久遠的歷史,甚至可說與『博物館』的起源一般地久遠。文藝復興時代的義大利,是歐洲地區博物館最早的起源地。 在十九世紀中,隨著公共衛生運動的興起,醫學博物館又出現一個新的教育功能,它的教育對象不再只是向一般民眾宣傳公衛常識與保健需知的健康展覽;德國與美國也陸續出現類似的展覽。 由於現代醫學涉及到許多複雜的政治、經濟與倫理議題,是個具有強烈社會性的領域,因此,近來一些展覽也開始觸及各方面有爭議性的醫療問題。例如倫敦的科學博物館衛康醫學史研究所舉辦過以『愛滋病』為題的展覽,探討相關的社會議題。 雖然這本書所收集的文章,在性質上都屬於遊記與介紹,而非專技的博物館學研究,在博物館涵蓋上也沒有國外專門的導覽書籍那麼全面。不過,作為台灣第一本以醫學博物館為題的專書,它的出版在台灣醫學人文領域自有其歷史意義。 本書是一群高知度而又極富人文素養的精神科醫師、心理醫師,在有意、無意間,拜訪世界各地知名的醫學博物館,並以相當感性的散文,將旅遊經驗記錄下來。其中,王浩威遊歐途中,意外下火車,來到孟德爾的出生地;他在香港旅遊時,也意外探訪了香港極有殖民地特色的紀念館。另一位作者,現在倫敦從事醫學史博士後研究的李尚仁,以歷史的角度為英國的醫學博物館做一場精彩的導覽。 本書除了介紹國外知名的醫學博物館,如英國的衛康、沙克雷、古巴的芬雷博物館、香港的醫學博物館,另外更介紹台灣古老的、在醫學史上極具價值的淡水偕醫館以及馬雅各醫生的新樓醫院。在遊歷世界之餘,所要展望的仍回歸到期待一座台灣本土的醫學博物館的誕生,這也是李宇宙醫師寫下對於台大醫院二號館介紹,背後所透露的殷切期待與本土關懷。 本書美術設計黃瑪俐,以《電影欣賞》奠定她極富人文色彩的視覺編排,這本書是她的力作,書中附有許多難得的照片。
■ 內容摘要
序 有人在家嗎? 王浩威 如果佛洛依德從倫敦的墓園復活,搭乘穿越多佛海峽深處的TGV,在布魯塞爾轉ICE回到維也納,朝向古老的大學,撐著柺杖穿過街巷,看到了關於自己的博物館,會是怎樣的心情? 就在昔日執業的房樓入口,他先按下門鈴,聽到有人問話的聲音。不是老管家,不是安娜,也不是任何一位子弟,他還是必須回答,像他昔日病患一樣的客氣口吻,只是聲音因為喉癌多次手術而含糊不清,說明是要來參觀「西格蒙.佛洛依德」博物館。當然,上了樓層,還是要在一樓付費買入場券。 然後他看見了,自己的診療室幾乎一模一樣地被重新模擬布置起來。他應該怎麼分析或診斷這一切?是戀屍癖,蒐集狂,更深層的肛門期欲望,還是屬於性器期欲望的戀父情結?當然,步履蹣跚的他轉一個身,看見了許多來自埃及和中國的小件古董收藏,昔日費心張羅來的。這時,他又會怎樣想?昔日他收集一切,包括古老的文明和個案的歷史;現在,每一位來訪的遊客則是收集他,佛洛依德。 我是一九九五年的夏天,在展開自己盼望許久的壯遊的同時,也開始這樣兼具搜集、佔領和朝聖意圖的行動。 在維也納郊外的小村,拜訪了卡夫卡臨死前療養他肺結核的療養院;至於濟慈,除了座落在倫敦漢普斯帝的紀念館所陳列的藥劑學習生涯的器械,也拜訪了羅馬西班牙廣場旁小屋,拜倫邀他去養病卻也是病歿的地點,還有,羅馬城郊新教徒墓園的墳地。還有,更多更多的。 醫和病,關於這一切的追尋,恐怕是許多像我一樣習醫的友人在旅途中忍抑不住的欲望吧。 九五年三個月的壯遊結束後,回到台灣,任職臺大醫院精神醫學部。承蒙部主任李明濱教授的推薦,中途加入了台大醫學院謝博生院長大力推動的二號館規劃工作。 座落在仁愛路和中山南路交叉口的二號館,舊台大醫學院唯一殘存的建築,也是許多婚紗業者喜歡取景的地方,如今已經成為醫學院新的人文中心了。它的右翼,正是一個小型的台灣醫學史館。現在回頭再來看看這個展示場,許多博物館所指出的錯誤,我們幾乎都犯盡了。至少在我所參與的部分,我以為歷史太容易而文物太瑣碎,反而失去了將二號館塑成夠水準的醫學博物館的機會。 也許,這是醫生,不論哪一國,都經常犯的過錯吧。就像佛洛依德潛意識裡無所不能(omnipotent)的自戀欲望,以為世界文明的任一角落都可能掌握和理解,反而看不見自己所疏漏的。 記得更早以前,一九八九或一九九0年吧,台大醫學院圖書館配合拆除要先遷到臨時的空間。如今任職清華大學的陳傳興教授,因為他的熱忱和毅力,跑遍了台大每一個大大小小的圖書館,特別是最被忽略的死角,忍不住告訴我們幾個人(李尚仁、李宇宙、劉絮愷……),擔心醫圖裡的寶貝會被視為廢物丟棄了。我們跑去一看,發覺平常沒人探望而灰塵厚厚一層的舊書區,不只存有十九世紀末或二十世紀初的許多醫學書籍,譬如日本第一本精神醫學教科書的第一版,也留有許多二、三○年代體質人類學家(可能是金關丈夫他們吧!)人體測量的手繪原稿。而且,果真是打包將丟棄了! 二號館的參與經驗,帶給我許多的學習。一九九六年十月起,我從李宇宙手中接下台灣醫界聯盟的《醫望》雜誌,在吳樹民社長的信任下,得以享有充分發揮的空間,因而開始有介紹各國醫學博物館的專欄。也因為《醫望》上「醫學博物館專欄」,受邀參與陳水扁市長時代,由衛生局局長涂醒哲所提議的「台北醫學博物館」籌設。 當時,座落在西門町的性病防治中心新大樓就要落成了,該單位原先暫借的長安西路舊衛生局房舍就要空出來。這個博物館規劃小組主要的成員是周子艾建築師、博物館學者張譽騰教授和我自己三人,後來再加上能幹而博聞的桂雅文小姐。當時的構想裡,很早就決定不再是以「台灣醫師英雄史」為主軸,而是著重在台灣住民的生活史演化。 基於這樣的理念,目標也就放在如何在小型的古蹟空間內創造出最具互動參與的健康博物館。 不幸的是,一朝天子一朝令,馬英九市長上任了,接任的衛生局局長是葉金川先生。在直接或間接的接觸裡,兩位首長似乎都興趣缺缺,原先鬥志盎然的工作團隊遭到立刻的打擊,這座博物館於是胎死腹中。這時,反倒是高雄市 新上任的衛生局局長陳永興先生開始積極籌設台灣醫學史博物館。 在台灣,台灣醫學博物館或台灣醫學史容易陷入兩難,往往被窄化視為台灣民族意識的發展史,而忽略更多的面向,往往也因為這樣的窄化,在某一些政治環境的變動裡,可能就會有大起大落的待遇。 《醫望》的「醫學博物館專欄」,如今能夠收集一起而重新編輯出書,也許可以提供國內一些參考。出書一事,固然是多年前《醫望》編輯會議中就屢次提到的;然而,真正能夠付諸實行,是應該歸功於醫界聯盟新上任的辦公室主任林世嘉和總編輯陳質采。她們積極的行動力,加上美術編輯黃瑪琍(她是《醫望》長年的美術指導)和新新聞出版社諸位編輯的專業協助,這一本書才得以誕生。 台北的醫學博物館也許是遙遙無期了,這本《醫生的意外旅程-—拜訪世界知名醫學博物館》也算是替代性的臥遊吧。 波哈夫醫生是誰?——訪荷蘭萊頓的波哈夫博物館 李尚仁(倫敦衛康醫學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 *在十八世紀前半,那時波哈夫可算是歐洲最著名的醫生。有一則傳奇故事說:有人從中國寄了一封信,地址只寫著:波哈夫,醫生,歐洲。結果信件便順利寄達波哈夫手上。波哈夫今天之所以被人淡忘,是因為他沒有什麼重大的醫學發現與創新。然而他的成就與名聲並不在於此,而在於他對醫學教育的貢獻。 我在一九九九年九月前往荷蘭時,其實並不確定是否會前往萊頓(Leiden)。之所以前往荷蘭,是要在由「惠興格研究所」(The Huizinga Institue,以本世紀初偉大的荷蘭歷史學家Johan Huizinga 1872-1945為名)與「醫學社會史學會」(The Society for Social History of Medicine)所合辦的「醫學的意義」(The Meanings of Medicine)學術會議中提報論文。雖然我預計停留六天,但扣掉三天會議時間(更精確說是兩個半天與一個整天),以及最後一天趕中午的飛機,時間著實不多。而這是我第一次到阿姆斯特丹,這個精采的城市有太多的博物館、古蹟名勝及有趣的地方,恐怕看都看不完。另一方面,萊頓的吸引力又很大,據說它是個寧靜漂亮的大學城,而萊頓大學與植物園又是歐洲歷史最古老的學術機構之一,而且城中有一座以十八世紀偉大的荷蘭醫師赫曼•波哈夫(Herman Boerhaave, 1669-1738)為名的博物館。 在會議開始時,我碰上了與分配在同一住處的西班牙醫學史博士生阿方索,以及在劍橋攻讀醫學史博士的荷蘭小姐瑞娜,他們在會議前就先去波哈夫博物館參觀過,而且讚不絕口。事實上,瑞娜的博士論文題目以及這次她所提報的論文,就是以波哈夫為主題。然而,我還是無法下定決心。 真正讓我決定前往的,還是在會議結束之後,與會學者之一的范•哈特蘭女士(Go delieve van Heteren)邀請數位與會者到她家小酌與晚餐,我也在受邀者之列。范•哈特蘭女士所編的《馬來西亞群島的荷蘭醫學,1816-1942》(Putch Medicine in the Malay Archipelage, 1816-1946)一書,是我在博士研究時就拜讀過的,因此聊天話題之一就是殖民醫學史,而我又提到台灣曾被荷蘭殖民過,她馬上建議我應該與萊登大學的博克斯教授(Harm Beukers)見面聊聊,因為博克斯教授專攻荷蘭醫學在亞洲的傳播。當場,范•哈特蘭女士便熱心地打電話為我引介與約定會面時間。於是,我便有了無可推託的理由到萊頓做一日遊了。 萊頓這座博物館以波哈夫命名,但誰是波哈夫(註1)?為何今天我們很少聽到他的名字?為何他的名望不像哈維(William Harvey)或蓋倫(Galen)這些偉大醫生的名聲至今依舊流傳? *波哈夫學術事業全盛時期,在萊頓大學的六席教職中他便佔了四席。這要歸因於他的教學能力與吸引學生的魅力。當時全歐洲的醫學生,只要有足夠的財力與企圖心,都會到萊頓來上波哈夫的課。估計他前後吸引了數千名學生。此外,也有眾多醫師寫信向他請教疑難病案。 在十八世紀前半,情況可不是如此;那時波哈夫可算是歐洲最著名的醫生。有一則傳奇故事說:有人從中國寄了一封信,地址只寫著:波哈夫,醫生,歐洲。結果信件便順利寄達波哈夫手上。波哈夫今天之所以被人淡忘,是因為他沒有什麼重大的醫學發現與創新。然而他的成就與名聲並不在於此,而在於他對醫學教育的貢獻。 波哈夫一六九○年畢業於萊頓大學,他攻讀的是神學與醫學,原本他想從事神職,但因被人懷疑他支持哲學家史賓諾莎的泛神論學說而未能如願。一七○一年他被聘擔任萊頓大學「醫學原理」(Institutes of Medicine)的講師。在十六、七世紀時,歐洲經濟重心開始由地中海往北移,阿姆斯特丹取代了威尼斯的地位,成為歐洲重要的商業中心﹔而荷蘭經濟的繁榮,也帶來了文化的活潑開放與學術的發達,萊頓遂成為歐洲重要的學術中心。波哈夫在萊頓大展長才,陸續被任命為「醫學與植物學」教授、「實用醫學」(類似「臨床」醫學)教授及化學教授。 因此,在他學術事業全盛時期,在萊頓大學的六席教職中他便佔了四席。這要歸因於他的教學能力與吸引學生的魅力。當時全歐洲的醫學生,只要有足夠的財力與企圖心,都會到萊頓來上波哈夫的課。估計他前後吸引了數千名學生。此外,也有眾多醫師寫信向他請教疑難病案(十八世紀歐洲的名醫師常常只憑信件的描述便下診斷與開立治療方法)。 *波哈夫依循古代醫學,將人體區分為固體(solid)與液體(humor),不過並不是蓋倫的四種體液說。波哈夫認為,人體的纖維(固體)與體液(液體)都是由原子構成,人的健康端賴二者的均衡關係。 十八世紀的歐洲,相對地穩定與繁榮,帶來醫療市場的擴大,許多事業心強的醫生提出各式各樣的新學說以招徠顧客,導致醫界派別林立、學說紛呈。對此,波哈夫提出反對黨派偏見、回歸希波克拉底正統的主張。不過,波哈夫的學說並不是古希臘醫學的抄襲重複,他是波以耳、牛頓與哈維的仰慕者,信奉原子學說與機械哲學(mechanical philosophy)。波哈夫依循古代醫學,將人體區分為固體(solid)與液體(humor),不過並不是蓋倫的四種體液說。波哈夫認為,人體的纖維(固體)與體液(液體)都是由原子構成,人的健康端賴二者的均衡關係。倘若生活不節制,導致體內失衡,纖維變得太鬆弛或太僵硬而失去彈性,或是體液變得太濃稠停滯而流動不暢,或是太過稀薄,這些都會引起疾病。而醫生就是要對症下藥、恢復病人的體內平衡。因此,波哈夫眼中的人體,就類似一具複雜的水力機器一般。波哈夫的才華在於他能用清晰有系統的方式闡揚醫學理論,此外,他還在萊頓大學附設的十二床醫院實施臨床教學,指導學生觀察各類疾病,深受學生敬重,這些學生返國後,在維也納、哥廷根與愛丁堡,都以萊頓為模型,設立醫學教育。波哈夫就此使萊頓成為十八世紀前半葉歐洲的醫學重心,對西方醫學發展影響深遠。 *雖然以波哈夫為名,館內與他有關的展覽品並不多,其中最引人注目,也是館內最精采的展示之一,是波哈夫時代解剖教室(Anatomical Theatre)的重建。這個建築名副其實地像座圓形劇場(或現代體育館的縮小),底窄頂寬縱深很深。在最底層是解剖台,教授在此一邊解剖,一邊講解,學生則坐在一層層環繞的看台上聽課。 萊頓是個小城,幾乎所有主要地點都徒步可及,然而,我還是花了一番工夫,問了兩三個路人才找到波哈夫博物館,原因是萊頓街道狹小且縱橫交雜,博物館入口其實在一條像小巷般的街道上,走進去之後才發現原來是別有洞天。波哈夫博物館位居一個有著中庭的二層樓方形建築,面積相當可觀,共計有二十三間展示室,二千平方公尺的展覽空間。雖沒有一般大博物館堂皇的門面,但它內部的展示與收藏卻一點也不含糊,展出的內容不只限於醫學史,還包括科學史在內;展覽品年代則從一五00年到一九七五年,以荷蘭的科學成就為主(註2)。事實上,它就是荷蘭的國家科學史與醫學史博物館。此博物館的源起,是在一九二八年,萊頓大學的物理學家克隆姆林(C. A. Crommelin)與動物學家范德克勞(C. J. van der Klaauw),發現大學的閣樓與櫃子中有不少古老的儀器,由於擔心這些重要文化遺產的保存問題,他們於是在舊學院醫院(the old Academic Hospital)不用的實驗室中,成立了「荷蘭歷史科學博物館」(the HeHerlands Historical Science Museum),並在一九三一年開放參觀。 一九四七年,荷蘭政府接手博物館,並改名為「國家科學史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一九七六年又改名「波哈夫博物館」,以這位研究領域廣博的醫生作為博物館的神主(patron saint)。由於舊實驗室的空間不足,一九八四年館方終於覓得現在博物館的所在地。這座建築原本是個古老的修道院,在宗教改革時期遭市政府充公,改成黑死病醫院與瘋人院,後來成為蓋利亞醫院(Caecilia Hospital)。波哈夫就是在此醫院進行臨床教學。然而到二十世紀,這座廢棄醫院已年久失修,建築物狀況並不好,幾經整修擴建後,博物館正式在一九八八年遷入。 不過,雖然以波哈夫為名,館內與他有關的展覽品並不多,其中最引人注目,也是館內最精采的展示之一,是波哈夫時代解剖教室(Anatomical Theatre)的重建。這個建築名副其實地像座圓形劇場(或現代體育館的縮小),底窄頂寬縱深很深。在最底層是解剖台,教授在此一邊解剖,一邊講解,學生則坐在一層層環繞的看台上聽課。劇場般的建築其實很適切,因為在那個時代,屍體解剖不純粹是在研究或傳授醫學知識,也是在展示人體這個上帝創造的藝術品。在每層看台的欄杆上,立著各類鳥類的骨頭標本,最上一層則是人骨。這些骷髏或站立或騎在馬骷髏上,有的還戴著帽子,手中則舉著幡旗,旗上有拉丁文寫著:「生命短暫」、「凡人必死」、「不論貧富貴賤結局都一樣」、「知汝自己」等諸如此類的警句。當年解剖學所具有的宗教、道德意義表露無疑。 *十七世紀的荷蘭是顯微鏡觀察研究的重心,原本名不見經傳的商人盧文霍克,以自己手磨的單鏡顯微鏡觀察動植物與各種微生物,向外界揭露一個奇妙的、前所未見的微觀世界。他的報告投到英國皇家學會發表時,還引發一陣騷動。因為他對鏡片磨製與觀察的方法密而不宣,而使部分人懷疑其報告的真實性。 在這間展示室還有一個玻璃櫃,裝著十七世紀荷蘭醫師收集的各種種類的頭骨,其中有一個是哈蘭城(Haarlem)一位貴族的黑人僕人的頭骨,在十七世紀「三十年戰爭」期間,哈蘭城遭西班牙軍隊圍攻,這位黑人在守城戰役中頭部中了多起亂劍之後方才死去。解圍後他的屍體被解剖,破裂的髓骨展示來證明當時認為「黑人的頭蓋骨比較堅硬」的說法。看著這頭骨,我覺得又荒謬可笑,又為這位奮勇守城犧牲性命的黑人感到不值。 就像大多數醫學史博物館一般,波哈夫博物館也按年代展出各類外科與產科器械,以及各種醫療器材,其中最豐富的收藏之一是顯微鏡;從十七世紀的單鏡顯微鏡,到二十世紀的電子顯微鏡都有。這也難怪,十七世紀的荷蘭是顯微鏡觀察研究的重心,原本名不見經傳的商人盧文霍克(Antoni van Leeuwenho 1632-1723),以自己手磨的單鏡顯微鏡觀察動植物與各種微生物,向外界揭露一個奇妙的、前所未見的微觀世界。他的報告投到英國皇家學會(Royal Society)發表時,還引發一陣騷動。因為他對鏡片磨製與觀察的方法密而不宣,而使部分人懷疑其報告的真實性。然而,除盧文霍克外,其他當代荷蘭顯微鏡觀察者如史瓦門丹(Jon Swammerdam),亦提出許多有趣的發現與觀察;英國皇家學會的胡克(Robert Hooke)亦起而效尤,使當時成為顯微鏡的黃金時代﹔其中對精液的觀察,還引發對生殖機制以及精子與卵子角色的大爭辯(註3)。盧文霍克手磨的百餘副顯微鏡,如今僅存十副,其中三副就保存在波哈夫博物館。此外,館內對不同時代不同國家的顯微鏡,都有豐富收藏,並詳加說明其性能與優缺點。其中有些顯微鏡的設計非常華麗優美,只因為十八世紀顯微鏡成為有些上流社會消遣的一部分。館中的展出品還包括當時休閒用的顯微鏡玻片樣本,在這些小玻片中,裝著圖案複雜的標本,實在令人歎為觀止。 *館內另一項結合醫學與藝術的展示品,則是十九世紀初由奧佐(L. Th. J. Auzoux)所製作的蠟製人體解剖模型。這是為了克服屍體來源不足與不穩定的解剖輔助教學器材所製,但其精美與栩栩如生,卻也令人讚歎不已。 館中另一項豐富的收藏則是藥罐。荷蘭代爾夫特(Delft)有兩項最著名的藝品,一是大畫家維美爾(Jan Vermeer,1632-75)的不朽傑作「代爾夫特風景」(Vien of Delft);另一件則是其陶器。波哈夫博物館收藏了二百件左右藍色的代爾夫特藥罐,在展出中詳細說明其用途、所裝藥品,以及藥罐設計與風格的演變,頗值得喜愛陶藝者欣賞。 館中另一項有趣的藝術品,則是十七世紀所謂「醫生的四種面貌」的畫作。在四幅畫中,第一幅是病人病重召來醫生,此時醫生的面貌是救世主耶穌;第二幅是病人在醫生悉心治療下逐漸康復,此等醫生以天使的面目出現;第三幅則是病人已經痊癒,此時醫生也恢復凡人面貌;第四幅則是帳單送到病人手上,此時醫生則搖身一變成為魔鬼化身。 館內另一項結合醫學與藝術的展示品,則是十九世紀初由奧佐(L. Th. J. Auzoux)所製作的蠟製人體解剖模型。這是為了克服屍體來源不足與不穩定的解剖輔助教學器材所製,但其精美與栩栩如生,卻也令人讚歎不已。 最後館內還展出二十世紀最早的心肺機器、人工腎臟等醫療器械,其中不少是荷蘭人設計發明的。另外,十九世紀末由瑞典醫師桑德(Gustav Zander)開發,用來按摩人體不同部位的物理復健機器,也是饒富趣味。 除了醫學史外,這個博物館也是個科學史博物館,展出許多非常漂亮的天文、地理、數學、化學與物理儀器。包括十七世紀科學革命時期大科學家惠更斯(Christiaan Huygers)使用的實驗儀器,二十世紀幾位荷蘭諾貝爾獎得主使用過的儀器也在展出之列。對科學史感興趣的人,到此參觀是不會失望的。 *博克斯教授的部門並不叫醫學史,而叫metamedica。metamedica意思是「在醫學之後」,乃亞里斯多德的「形上學」(metaphysics),取其在「物理學」(physics)之後(meta)之意。 由於下午與博克斯教授有約,因此我對館內非關醫學史部分的展示雖然興趣濃厚,卻只能走馬看花,便匆匆趕往萊頓大學教學醫院去了。萊頓大學教學醫院是個巨大的現代建築,幸好它位在鐵道另一旁,中間有火車站把它與古城隔開,否則此一龐然大物,未免大殺典雅的小城風光。 博克斯教授的部門不在醫院大樓內,而在其後方一個別有洞天寧靜的校園內,且他的部門並不叫醫學史,而叫metamedica。metamedica意思是「在醫學之後」,乃亞里斯多德的「形上學」(metaphysics),取其在「物理學」(physics)之後(meta)之意;這名字還真有古風。 博克斯教授專攻荷蘭醫學在日本的傳播,對我的英國殖民醫學史研究很有興趣。他指出,目前對荷蘭在東南亞(包括台灣)的殖民醫學史的研究不多,不過他仍推薦了幾本年代較早的著作,也為我介紹了可以接洽請益的學術機構與學者。談起波哈夫博物館,他稱讚說它不只展示、收藏好,館內圖書館對醫學史出版品的資訊收集與目錄整理更是一流,對醫學史學者幫助很大。聽他這麼一說,使我對這座一流博物館的評價又更高一層了。臨行前,熱誠親切的博克斯教授一再提及萊頓大學有各種研究補助,支持外國學者做短期訪問研究,我若對荷蘭殖民醫學史有興趣,不妨來申請。我想也許我該認真考慮學習荷蘭文了。 註1:本節關於波哈夫生平的資訊主要來自Andrew Cunningham, 'Medicine to calm the mind: Boerheave's medical system, and Why it was adapted in Edinburgh', in A. Cunningham & R. French (eds.), The Medical Enlightenment of the Eighteenth Century (Cambridge, 1990), pp. 40-66;以及波哈夫博物館出售的The Trail of the Past: Walking with Boerhaave in Leide (Leiden, 1994)。 註2:本節關於波哈夫博物館的歷史主要依據該館出版的手冊Museum Boerhaave, Leiden。 註3:參見Edward G. Ruestow, The Microscope in the Putch Republic: The Shaping of Discovery (Cambridge, 1996)。亦可參考Catherine Wilson, The Invisible World: Early Modern
■ 作者簡介
醫望雜誌 標榜『政策的、人文的、藝術的』定位。是台灣唯一的醫學人文雜誌。一九九四年四月由台灣醫界聯盟基金會創刊。 一九九九年短暫休息後,將於千禧年四月再度出發。 李宇宙 一九五三年生,台北縣汐止市人。高雄醫學院醫學系畢,前醫望雜誌總編輯,著有《上帝在玩撕骰子──李宇宙的時間詩學》等。專長睡眠醫學與身心醫學,曾住美國密西根大學精神科研究員,前任職台大醫院精神部。熱愛旅遊的他念念不忘西班牙的阿汗布罕宮,也許他的下一篇博物館遊記要告訴我們回教文明撞到歐洲文明時的南歐醫療發展史! 王浩威 一九六○年生,南投竹山人。高雄醫學院醫學系畢業,前醫望雜誌、島嶼邊緣總編輯,著作涵蓋文化評論、性別觀察、詩集、散文、精神醫學等多種。專長心理治療、青少年心理學等。現為心靈工作室及台大醫院精神部精神科醫師。他千禧年最想去的地方是肴臘的Santorini小島,因為兒離煩惱最遙遠,離天堂最近。 李尚仁 一九六五年生,台北市人,台灣大學醫學院牙醫系畢業。倫敦大學帝國學院醫學史與科學史碩士,醫學史博士。著作涵蓋影評、國際文化評論及科學評論等,現為衛康醫學史研究所士後研究員。 游文治 一九四九年生,台灣彰化人。高雄醫學院醫學系畢業及英國倫敦大學精神醫學研究所修畢。他是台灣唯一領有導遊執照的專業醫師,喜歡周遊各國,他最津津樂道的是可以早上還在本洗溫泉,下午已經坐在診療室看診。 黃婉盈 茲濟大學公共衛生學系。 李俊昌 就讀長庚大學醫學系,曾擔任望雜誌駐校記者。 蕭美君 就讀長庚大學醫學系,曾擔任望雜誌駐校記者。
行遍阡陌大地:卑微角
還好,我帶媽媽去看了
之間:此地與他方的回
環義、環法、環西 3
逍遙行稿:逆風翱翔
工頭堅走讀日本套書:
洄游,成為海:寫給生
星星都美麗.都柏林的
美食日本百味散步:《
工頭堅的京都時光:從
為了保障您的權益,新絲路網路書店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七天的鑑賞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鑑賞期內寄回(以郵戳或收執聯為憑),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內外包裝、隨貨文件、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