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
註冊
|
會員中心
|
結帳
|
培訓課程
魔法弟子
|
自資出版
|
電子書
|
客服中心
|
智慧型立体會員
書名
出版社
作者
isbn
編號
5050魔法眾籌
|
NG書城
|
國際級品牌課程
|
優惠通知
|
霹靂英雄音樂精選
|
中外歷史大事酷搜本
.
歷史六瓶裝:啤酒、葡
.
經濟學人107個全球
文學小說
文學
|
小說
商管創投
財經投資
|
行銷企管
人文藝坊
宗教、哲學
社會、人文、史地
藝術、美學
|
電影戲劇
勵志養生
醫療、保健
料理、生活百科
教育、心理、勵志
進修學習
電腦與網路
|
語言工具
雜誌、期刊
|
軍政、法律
參考、考試、教科用書
科學工程
科學、自然
|
工業、工程
家庭親子
家庭、親子、人際
青少年、童書
玩樂天地
旅遊、地圖
|
休閒娛樂
漫畫、插圖
|
限制級
社群媒體前兩千年
作者:
湯姆.斯丹迪奇
譯者:
林華
分類:
社會•人文•史地
/
歷史地理
出版社:
行人文化實驗室
出版日期:2016/7/1
ISBN:9789869253987
書籍編號:kk0424692
頁數:416
定價:
450
元
優惠價:
79
折
356
元
書價若有異動,以出版社實際定價為準
絕版書
絕版書:確定不再版的商品,僅提供書籍資訊參考。
評價數:
(請將滑鼠移至星星處進行評價)
目前平均評價:
文字連結
複製語法
社群媒體前兩千年
圖片連結
複製語法
分
享
內容簡介
作者介紹
書籍目錄
同類推薦
社群媒體前兩千年 重新詮釋媒體史的趣味觀點! 「我們過去身處的『大眾媒體時代』其實是長達兩世紀的反常狀態。 媒體原本就是屬於社群的,而現在只是再度加強。」 古羅馬最偉大的政治家西塞羅其實每天都在上網。 他的瀏覽器是莎草紙,他的頻寬是奴隸的腳。他發表一篇「動態」,這則「動態」便會在他的人際網絡中開始流傳,其他人順勢寫下心得、發表新聞,或者「轉推」抄寫到另一張莎草紙。在羅馬城內,回覆一個問題約需兩小時。奴隸們交替往來,於是各種最新消息、政治謀略與八卦,遍傳遍了羅馬。 如果我們把「技術」抽開,從歷史中尋找能擔任「社群媒體」的相同角色,便會發現:每個歷史階段,其實都有這樣密集人際互動、資訊交換的相應機制。在古羅馬我們找到奔波的莎草紙;在十六世紀我們找到不斷傳遞散布、引發革命的印刷小冊;在啟蒙時代我們找到川流不息的咖啡館。這些臉書出現之前的社群媒體,雖然速度慢一點,但卻有現在臉書、推特的全部特性。 一旦把現代網路建立起來的「社群媒體」與之前兩千年的歷史連上,許多現在的疑惑或許就變得清晰許多:臉書之於阿拉伯之春到底扮演什麼角色?論述言論的庸俗化會對文化有何影響?今日社群媒體真正新穎的地方在哪裡? 作者湯姆.斯丹迪奇是個非傳統的歷史作家,出身科技圈,長期為Wired雜誌、紐約時報等媒體撰寫重點文章。他總能用新穎的角度,重新找到理解歷史或科技的線索。他之前的幾本著作《歷史六瓶裝》、《歷史大口吃》不但精彩好看,更是引起眾多討論。 在這本書中,作者自由穿梭於各個時代,利用細膩的歷史線索,構築出一支「臉書出現之前的社群媒體歷史」。讓我們因而能撥開「社群媒體是當代產物」、「社群媒體因為科技才可能」的種種迷霧,看清眼前發生的真相。 【按讚推薦】 廖健苡/哲學星期五策劃人 黃哲斌/新聞工作者 【好評推薦】 「潛回歷史,細看新聞媒體、八卦報導、電子郵件、社群網站的原型,機智風趣且具?發性。」——黃哲斌,新聞工作者 從斯丹迪奇的《維多莉亞的網際網路》這本書開始,我就是他的忠實讀者。那本書是關於電報的興起,一方面讓我們弄清網路科技與電報的關係,一方面讀來饒富興味。這次也是如此。——保羅.克魯曼(Paul Krugman),紐約時報 斯丹迪奇再一次展現他過人天賦,把過往歷史銜接到現在的爭論與科技。《社群媒體前兩千年》一書做出好看而且極有說服力的主張。——史蒂文•?生(Steven Johnson),Future Perfect以及《好主意從哪來》作者 這本書將會改變你對社群媒體的看法。它揭露:今日科技只是幫我搔我們喜愛分享與連接的癢。——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網景及Andreessen Horowitz之共同創辦人。 湯姆.斯丹迪奇讓我們了解,在文化的自然進程中,我們過去身處的「大眾媒體時代」其實是長達兩世紀的反常狀態。媒體原本就是屬於社群的,而現在只是再度加強。——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長尾效應》、《免費》及《自造者時代》作者
湯姆.斯丹迪奇 擁有牛津大學工程與電腦科學學位,是《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的數位編輯,也是經濟學人網站Economist.com的總編輯。他也為多家知名報紙章雜誌撰寫文章,包括《連線》(Wired)、《衛報》(Guardian)和《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等。曾著有《歷史大口吃》、《歷史六瓶裝》(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Six Glasses)、《維多利亞時代的網路》(The Victorian Internet)、《土耳其人》(The Turk)和《海王星檔案》(The Neptune File)。目前與妻女住在倫敦,可參考他的網頁:www.tomstandage.com.
引言 西塞羅的網路 社群媒體早在兩千年前就出現,這個理解不但有助於看清現在的媒體發展,也讓我們能反過來用新角度看待這兩千年的媒體發展。 第一章 社群媒體遠古的基石:人類為何生來熱衷分享? 社會性大腦、語言的傳播和書寫的發明,這三件式建立起社群媒體的基石,讓人類足以成為社群動物。 第二章 羅馬媒體:第一個社群媒體生態系統 西元前一世紀,奴隸是羅馬時期的寬頻網路。送信的奴隸、謄稿的奴隸,讓身處偏遠的西塞羅,不但能獲知羅馬城內最新消息,也能讓人知道他的最新狀況。 第三章 馬丁路德的病毒行銷:社群媒體在革命中的角色(一) 十六世紀,在宗教改革時期的第一個十年間,一共出版了六百萬本小冊子,其中三分之一是馬丁.路德所寫的。那時候,作者沒有版稅可拿,分享、推薦、翻印這些事,就是「按讚」的一種模式。 第四章 流動的詩篇:用於自我表現與自我推銷的社群媒體 德文郡手稿是一群年輕廷臣交換詩歌、短籤的一本冊子。這本冊子保留了十九個人在五年間,閱讀詩歌、評論時事、表達感情的紀錄與討論。換言之,就是一個隱密的社群空間。 第五章 讓真理與謬誤抓對廝殺:管制社群媒體的困難 十六世紀期間,整個歐洲對印刷品的內容以及印刷商的控制日趨嚴厲。彌爾頓寫下《論出版自由》,反對任何形式的內容審查,而這些思想激勵了十八世紀法國跟美國的革命思想。 第六章 到咖啡館去:社群媒體促進創新 十七世紀,阿拉伯的咖啡館傳入歐洲,在巴黎跟倫敦都大受歡迎。但各種疑慮便蜂擁而至。許多人認為,咖啡館讓大家分心,讓大家終日與朋友討論各種無謂的小事。 第七章 印刷的自由:社群媒體在革命中的角色(二) 潘恩《常識》一書的成功改變了人們對獨立的態度。過去,許多人對獨立連談都不願意談,更遑論支持了。因此有人說:在實現美國的獨立中,筆與印刷機和劍同樣功不可沒。 第八章 人民的哨兵:暴政、樂觀者以及社群媒體 審查制度甫一放鬆,小冊子即如潮水般洶湧而至。截至一七 八九年五月,一年內印刷的小冊子總冊數可能超過一千萬冊。這造成了空前的全國性大辯論。不久之後,人民攻進巴士底獄。 第九章 大眾媒體的興起:中央化的開始 報紙到了十九世紀已經全然不同了,報紙上的文章由專業記者撰 寫,資金主要來自廣告商。跟十八世紀的報紙相比,社群的互動性消失了,讀與寫的距離從未如此遙遠。 第十章 社交媒體的反面:無線電的黃金時代 BBC有皇家的認可,又有政府部門的地位,對聽眾採取的是一種家長式居高臨下的態度。它不只給聽眾提供娛樂,還想教育他們,提高他們的素質。這成為歐洲國家廣播事業的典範。 第十一章 社群媒體的重生:從 ARPANET 到臉書 有一百五十年的時間,人對人的媒體被集中化大眾媒體所湮沒,現在鐘擺又蕩了回來。流行幾世紀之久,基於分享、抄送和個人推薦的社群形式的媒體如今借網際網路的東風強勢回歸。 結語 歷史「轉推」自己 不管將來社群媒體採取何種形式,有一點是清楚的:它不會消失。如本書所述,社群媒體並非新事物,它已經存在了好幾個世紀。在跨越歷史的共享平台上,思想在人與人之間不斷傳送。 註解 參考書目
醫療與帝國:從全球史
朝鮮半島六百年史:政
真假丈夫:馬丹蓋赫返
臺灣政治有意思!若林
雜碎:美國中餐文化史
盧比孔河:509–2
歐洲歷史的轉捩點(3
追尋北一:日治時期台
拜占庭帝國:324-
金融的世界史:泡沫經
為了保障您的權益,新絲路網路書店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七天的鑑賞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鑑賞期內寄回(以郵戳或收執聯為憑),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內外包裝、隨貨文件、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