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
註冊
|
會員中心
|
結帳
|
培訓課程
魔法弟子
|
自資出版
|
電子書
|
客服中心
|
智慧型立体會員
書名
出版社
作者
isbn
編號
5050魔法眾籌
|
NG書城
|
國際級品牌課程
|
優惠通知
|
霹靂英雄音樂精選
|
有毒污泥愛你好:揭開黑心公關的祕密檔案
此作者無相關書籍
文學小說
文學
|
小說
商管創投
財經投資
|
行銷企管
人文藝坊
宗教、哲學
社會、人文、史地
藝術、美學
|
電影戲劇
勵志養生
醫療、保健
料理、生活百科
教育、心理、勵志
進修學習
電腦與網路
|
語言工具
雜誌、期刊
|
軍政、法律
參考、考試、教科用書
科學工程
科學、自然
|
工業、工程
家庭親子
家庭、親子、人際
青少年、童書
玩樂天地
旅遊、地圖
|
休閒娛樂
漫畫、插圖
|
限制級
巨震創生:九二一震災的風險分析與制度韌性
Rebirth from the Quake: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s of Risk and Institutional Resilience after the 1999 ChiChi Earthquake in Taiwan
作者:
龔怡文, 劉季宇, 簡文郁, 鍾立來, 葉錦勳, 張宜君, 陳慈忻, 陳淑惠, 陳亮全, 周偉賢, 曾裕淇, 林冠慧, 林宗弘, 林沛暘, 邱聰智, 李俊穎, 李宗義
譯者:
編者:林宗弘, 劉季宇, 陳亮全
分類:
軍政•法律
/
社會議題
叢書系列:人文社會叢書
出版社:
臺大出版中心
出版日期:2022/9/14
ISBN:9789863506331
書籍編號:kk0556536
頁數:544
定價:
880
元
優惠價:
95
折
836
元
書價若有異動,以出版社實際定價為準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目前無庫存量,讀者下訂後,開始進入調書程序,一般天數約為2-10工作日(不含例假日)。
團購數最低為 20 本以上
評價數:
(請將滑鼠移至星星處進行評價)
目前平均評價:
文字連結
複製語法
巨震創生:九二一震災的風險分析與制度韌性
圖片連結
複製語法
分
享
內容簡介
作者介紹
書籍目錄
同類推薦
巨震創生:九二一震災的風險分析與制度韌性 內容簡介 九二一震災是臺灣災害科學發展與政策改革的里程碑,為什麼有些地方的災損較嚴重?為什麼有些受災社區能夠成功復興?本書為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中央研究院、國立臺灣大學與師範大學等學者合作的成果,回顧臺灣地震科學,特別是九二一地震之後的研究發展。 全書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為震災風險研究導論,介紹資料來源與研究方法;第二部分解構震前風險,介紹危害度、暴露度與脆弱度等概念與其對九二一震災的分析結果,提出「樞紐城鎮」(nexus township)的概念,認為介於都會區與麓山帶之間的中小型交通樞紐城鎮,是社會脆弱之所在。第三部分介紹韌性的概念、探討九二一震災後的房屋重建、社區重建、校園重建以及心理重建;第四部分「面對下一場巨震」探討臺灣防救災制度變遷,並提供未來改革建議。巨災不僅留下傷痛,也帶來公民參與改革的機會之窗,這是臺灣民主對抗災害風險的「制度韌性」優勢。
作者簡介 龔怡文 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臨床心理學組博士,現任佛光大學心理學系助理教授、臺灣臨床心理學會災難與創傷心理委員會委員。研究領域為災難與創傷心理學、臨床心理學、心理衡鑑、心理治療。 劉季宇 國立臺灣大學應用力學博士,現任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研究員。研究領域為地震工程、維生線系統耐震分析與風險評估。 簡文郁 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博士,現任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研究員。研究領域為地震危害潛勢評估、結構耐震設計。 鍾立來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土木工程博士,原任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現已退休。研究領域為地震工程、耐震設計、評估及補強。 葉錦勳 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土木工程博士,現任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研究員兼組長。研究領域為地震工程、地震風險評估、整合應用軟體開發。 張宜君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博士,現職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副教授。研究領域為教育社會學、社會階層與社會流動、教育與工作轉銜等。 陳慈忻 丹麥奧胡斯大學環境科學博士,現任華盛頓大學都市計畫與設計系與環境與職業健康科學系合聘助理教授。研究領域為都市健康、建城環境、土地利用變遷與災害防治、機器學習、衛星影像分析。 陳淑惠 美國艾默雷大學心理學臨床心理學博士,現任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所特聘教授。研究領域為創傷心理研究、臺灣文化脈絡下的憂鬱、青少年的網路成癮與心理健康、非語言情緒(臉部與聲音情緒辨識)、正向心理學與慢性疾病。 陳亮全 日本早稻田大學建設工學專攻工學博士,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退休教授,銘傳大學都市規劃與防災學系退休客座教授,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前主任。研究領域為都市設計、社區營造、社區重建與防災、災害防救體制;近年則關注原民部落災害韌性建構議題。 周偉賢 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現為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博士班博士生。研究領域為災難社會學、社會階層化、社會資本。 曾裕淇 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博士,現任職於長庚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慢性疾病暨健康促進研究中心,擔任助理教授級專案教師。研究領域為都市研究、社區研究。 林冠慧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博士,美國克拉克大學George Perkins Marsh Institute研究學者,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助理教授。研究領域為過去兩千年氣候重建、氣候變遷與社會系統動態、災難風險分析。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合聘教授、清大當代中國研究中心主任。研究興趣是兩岸三地階級分化、貧富差距與災難社會學,近年來亦關注數位科技、氣候變遷與疫情等全球風險議題。 林宗弘 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合聘教授、清大當代中國研究中心主任。研究興趣是兩岸三地階級分化、貧富差距與災難社會學,近年來亦關注數位科技、氣候變遷與疫情等全球風險議題。 林沛暘 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博士,現任衛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執行長。研究領域為地震工程、結構控制、地震預警與結構安全監測。 邱聰智 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博士,現任國家實驗研究院地震工程研究中心研究員。研究領域為地震工程、鋼筋混凝土結構、耐震評估與補強。 李俊穎 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系碩士,現為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助理,研究興趣為生命歷程研究、社會階層化。 李宗義 國立清華大學社會所博士,安徽大學社會與政治學院副教授,曾任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中央研究院社會所博士後研究員、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助理教授。主要研究興趣為災難社會學、災難韌性與脆弱性以及益貧發展。 編者簡介 林宗弘 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合聘教授、清大當代中國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領域為兩岸三地階級分化、貧富差距與災難社會學,近年來亦關注數位科技、氣候變遷與疫情等全球風險議題。 劉季宇 國立臺灣大學應用力學博士,現任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研究員。研究領域為地震工程、維生線系統耐震分析與風險評估。 陳亮全 日本早稻田大學建設工學專攻工學博士,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退休教授,銘傳大學都市規劃與防災學系退休客座教授,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前主任。研究領域為都市設計、社區營造、社區重建與防災、災害防救體制;近年則關注原民部落災害韌性建構議題。
目錄 圖目錄 表目錄 編者序:震後新生/林宗弘、陳亮全、劉季宇 一、紙教堂的餘光 二、二十多年前那一晚 三、基礎設施與公共建築破壞 四、記取教訓、抗拒遺忘 第一部分 震災風險研究導論 第一章 解構巨震/林宗弘、林冠慧 一、地震研究的重要性 二、分解地震災害的風險函數 三、從歷史制度論看風險函數的演化 四、本書的理論架構與章節規劃 九二一震災的故事(一):知恩圖報/林宗弘 第二章 風中電話:臺灣震災的資料來源與研究方法/林宗弘、張宜君、李俊穎 一、臺灣的災難大數據在哪裡? 二、九二一震災相關資料庫的彙整 三、本書的研究方法 四、釜石奇蹟 九二一震災的故事(二):九份二山/林宗弘、周偉賢 第二部分 震前風險:危害度、暴露度與脆弱度 第三章 美麗島的宿命:地震危害度的起源與後果/簡文郁、葉錦勳、林沛暘、劉季宇 一、從里斯本到集集:地震與科學革命 二、臺灣:地震之島的地質構造與地震成因 三、兩大致災因子:地盤變動與強烈地震動 四、臺灣的地震觀測與科學研究 五、從震災風險評估到強震即時警報 六、用數據重現九二一震災 七、小結:從危害度到建築工程因素 九二一震災的故事(三):東星大樓/林宗弘 第四章 地震不會殺人,房屋才會:建築的震災風險與韌性/鍾立來、邱聰智、劉季宇、葉錦勳 一、九二一震災下的人口與住宅暴露度 二、製造地震:實驗室裡的集集地震 三、臺灣建築結構的三大易損性 四、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耐震建築的基本原則 五、公有建築物耐震補強的經驗:打造安全校舍 六、私有建築物:從地震保險到階段性補強 七、小結:強化建築韌性的制度改革 九二一震災的故事(四):石岡遺孤/林宗弘、周偉賢 第五章 弱者受害:臺灣巨震風險裡的社會脆弱度/林冠慧、陳慈忻 一、何謂脆弱度?脆弱度的起源與定義 二、如何整合地震與社會數據研究九二一震災的社會脆弱度? 三、臺灣巨震風險:貧窮、貧富差距、年齡、性別的脆弱度 四、樞紐城鎮效應:震災的空間與人口流動分析 五、小結:減少脆弱度的社會政策 九二一震災的故事(五):搶救東勢/林宗弘、周偉賢 第三部分 災後重建:邁向韌性社會 第六章 韌性爆發:搶救與安置時期的國家與公民社會/林宗弘 一、災後重建時期的國家與社會關係 二、災後危機中的臺灣政府反應 三、公民社會大爆發 四、九二一基金會的正面經驗 五、安置時期的組合屋爭議 六、艱鉅的下半場:從政黨輪替到災後重建 七、小結:災害應變制度的改革 九二一震災的故事(六):民安領航/周偉賢、林宗弘 第七章 重建一個家:社會資本與集合住宅重建的成敗/周偉賢、李宗義、林宗弘 一、韌性與社會資本 二、九二一震災住宅重建的整體面貌 三、集合住宅重建為何這麼困難? 四、重建的曙光:政府與公民社會合作的制度創新 五、小結:集合住宅重建的經驗與教訓 九二一震災的故事(七):桃米新生/周偉賢、林宗弘 第八章 社區創生:農村轉型與校園重建的漫長旅程/曾裕淇、林宗弘 一、鳥瞰歷史:災區整體的農村經濟復原 二、農村聚落重建VS.社區總體營造 三、兩種社區重建政策,四種社區經濟表現 四、成功聚落重建與社區營造的桃米里 五、眉溪周邊社區的努力與困境 六、在埔里之外:災區鄉鎮收入與社區營造 七、從社區重建到教育重建:新校園之夢 八、小結:從災後重建到地方創生 九二一震災的故事(八):中寮傳奇/周偉賢、林宗弘 第九章 療癒震殤:九二一震災後的心理創傷與復原經驗/陳淑惠、龔怡文 一、向災難經驗學習:臺大921心理復健小組 二、災難事件的心理適應之挑戰與影響 三、災後心理復原的實作與發展成果 四、九二一震災的遺產:近年來的災難心理學研究與服務 五、小結:本土災難創傷心理學的展望 九二一的故事(九):與子偕行/周偉賢 第四部分 面對下一場巨震 第十章 制度韌性:臺灣災害風險治理的制度興革與科技前瞻/陳亮全 一、從無到有:萌芽中的臺灣現代防救災制度 二、巨震催生:難產多年的《災害防救法》誕生 三、臺灣災害防救科技研發的歷史發展 四、制度轉化:九二一震災對災害防救科技發展的影響 五、從防災科技到防災教育:防災社區與防災校園 六、小結:展望未來的制度韌性 美濃震災的故事:維冠金龍/林宗弘 結論 下一場巨震的防災備忘錄/林宗弘、陳亮全、劉季宇 一、分解巨震風險損失 二、下次巨震前的防災政策建議 三、從震災到一般災害風險分析 四、小結:人類世的長期賽局 徵引書目 索引
社造幻想:為什麼地方
沒有砲火的戰爭:從經
當管教變成虐待:多角
朱槿可以在這裡開花嗎
山城滄桑:回不去的香
China’s In
我說,所以我存在:語
島國毒癮紀事:那些在
中國共產黨,世界最強
盜木賊:直擊森林犯罪
為了保障您的權益,新絲路網路書店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七天的鑑賞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鑑賞期內寄回(以郵戳或收執聯為憑),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內外包裝、隨貨文件、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