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
註冊
|
會員中心
|
結帳
|
培訓課程
魔法弟子
|
自資出版
|
電子書
|
客服中心
|
智慧型立体會員
書名
出版社
作者
isbn
編號
5050魔法眾籌
|
NG書城
|
國際級品牌課程
|
優惠通知
|
霹靂英雄音樂精選
|
中外歷史大事酷搜本
此作者無相關書籍
文學小說
文學
|
小說
商管創投
財經投資
|
行銷企管
人文藝坊
宗教、哲學
社會、人文、史地
藝術、美學
|
電影戲劇
勵志養生
醫療、保健
料理、生活百科
教育、心理、勵志
進修學習
電腦與網路
|
語言工具
雜誌、期刊
|
軍政、法律
參考、考試、教科用書
科學工程
科學、自然
|
工業、工程
家庭親子
家庭、親子、人際
青少年、童書
玩樂天地
旅遊、地圖
|
休閒娛樂
漫畫、插圖
|
限制級
島都之河:匯流與共生,淡水河與臺北的百年互動
A City’s River: Water History and Water Culture of the Tamsui River and Taipei City
作者:
顧雅文, 李宗信, 簡佑丞
分類:
社會•人文•史地
/
歷史地理
叢書系列:春山臺灣講座Forum
出版社:
春山出版
出版日期:2025/8/5
ISBN:9786267478783
書籍編號:kk0599365
頁數:512
定價:
750
元
優惠價:
79
折
593
元
書價若有異動,以出版社實際定價為準
團購數最低為 20 本以上
評價數:
(請將滑鼠移至星星處進行評價)
目前平均評價:
文字連結
複製語法
島都之河:匯流與共生,淡水河與臺北的百年互動
圖片連結
複製語法
分
享
內容簡介
作者介紹
書籍目錄
同類推薦
島都之河:匯流與共生,淡水河與臺北的百年互動 內容簡介 一門給所有流域公民的水文素養必修課──從淡水河的歷史,開啟與水共生的未來 ★經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分署 X 春山 合作出版★ 沿著淡水河的「水之道」,是臺北城數百年的歷史,也是島都不同人群形塑淡水河的故事。 翻轉工程與災害觀點,跨越歷史與科學對話,潛入時間之河叩問當代水議題。 淡水河,匯聚基隆河、新店溪、大漢溪三大支流,並與海潮交會於臺北盆地。《島都之河》提出新穎的觀點,說明相較於臺灣其他河川,「擺盪」並不是它的關鍵字,「匯流」才是。這條豐沛而穩定的大河造就了臺北,從農業聚落成為首善之都。然而,河流的利與害是一體兩面,讓自然氾淹成為洪水災害的,正是人們對淡水河日益加深的依賴。 作為臺灣唯一一條緊臨都會區的「城市之河」,淡水河宛如東亞最前沿治水觀念與技術的試驗場,也擁有最活躍的民間動能。從日治初期到一九八〇年代,技術專家與民間人士不斷為這條大河構思它該走的路,築堤、浚渫、建壩、改道或疏洪,每一個方案都是歷史上多股知識交會累積的成果。何為「最佳」方案,從來不是純粹的技術問題,而是被那個時代的臺北地位深刻左右。 弔詭的是,隨著防洪工程的進展,淡水河逐漸被阻隔於城市邊緣,我們幾乎遺忘了親水文化及應對洪水的地方知識,也很少探究臺北滴水不進的治理思維從何而來。如今,在氣候變遷的衝擊下,挖掘藏於歷史中的水文化,逐漸成為因應水危機的重要調適策略。為此,本書從上述面向檢視不同背景、立場人群如何認識、利用、治理淡水河,邀請所有流域公民及水利人一同尋找與淡水河的連結,並從中探尋與水共存的智慧。 全書分成五部:第一部「河流的個性」上溯十七、十八世紀,透過旅人遊記與河道變遷之謎,揭示淡水河三條支流的迥異性格與匯流的能動性。第二部「河流的豐饒」描繪清末到日治時期,河畔居民豐富多樣的用水方式,包括農業灌溉、動力水車、公共給水、築港航運等,呈現淡水河的水之「利」如何將臺北蛻變為城,將臺灣連接世界。第三部「河流的明暗」則深入水之「害」的一面,即洪災的社會建構,以及隨之產生的調適手段與地方知識。第四部「島都馭河術」與第五部「蛻變中的大河」聚焦日治到一九八〇年代,政府、市民、水利專家等各方的防洪思維與規劃,探究城市地位的變化如何影響河流的治理。 「匯流」既是淡水河的特色,也是本書的核心觀點與方法,強調河流與城市、自然與社會的相互形塑,以及跨領域知識的交會。本書既不是歌頌偉大工程的水利建設史,亦不是控訴環境破壞的河流保育史,而是一部多重敍事「匯流」形成的水歷史,試圖架起人文與技術、環境與工程、官方與民間之間的橋梁。 一段瑠公圳的遺跡,訴說的是臺北之所以成為臺北的起點; 一段斑駁的百年堤防,記錄了圍堵思維下防禦洪水的努力; 一座跨越世紀的半樓仔建築,代表的是被時間洪流磨得發亮的傳統智慧。 更重要的是,置身於水文化地景之中,能切身體會到洪災不僅是自然環境抛出的新難題,且是社會共同建構、歷史長期累積的共業,需要我們一起承擔並謀求解決之道。 ──顧雅文/本書主編 ★ 本書大量使用經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分署的珍貴圖資史料,並蒐集海內外博物館、檔案館、美術館、圖書館等館舍典藏之淡水河相關圖像。 ★ 特別策劃〈河流美學〉及〈河流生態〉圖輯,以紙上展覽形式,呈現日治時期畫家筆下的淡水河風情,以及當代攝影近距離觀察之淡水河流域相關物種,包括鸕鶿、小水鴨、香魚、圓吻鯝、鹵蕨、豔紅鹿子百合與鐘萼木等。 ★ 封面上半部淡水河以當代照片為基礎,融合日治時期吉田初三郎〈始政四十周年紀念臺北市鳥瞰圖〉風格繪製而成,凸顯歷史層層累積所形成的「島都之河」風貌,並與拉頁復刻的金子常光〈新莊郡大觀〉相映成趣。下半部則疊加一九一三年臺北市街洪水淹水圖、十川嘉太郎的分流規劃設計圖,以及堤防、流速測量等水利相關史料,呈現河流自然風光下隱藏的另一面,與上半部的水上風景,共同構成一部立體的河流史。 專文推薦 賴建信/經濟部次長 温振華/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兼任教授 于立平/公共電視《我們的島》節目製作人 《島都之河》⋯⋯在淡水河的研究上,是結合人文與技術的經典著作。技術與淡水河的整治關係至為密切,此為本書的重要特色。──温振華 《島都之河》這本書,回顧了淡水河與人們的百年互動,是歷史的見證,也是當代的提醒。曾經我們與河親密共生,又與河緊張對峙,這條隨著時代擺渡的大河,它的故事,接下來我們會如何書寫下去?──于立平 各界推薦 江紫茵/新店崇光社區大學主任祕書 林育淳/臺南市美術館前館長 林淑英/自然步道協會榮譽理事長 柯金源/紀錄片導演 洪健榮/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兼海山學研究中心主任 陳鴻圖/國立東華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兼教務長 廖桂賢/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教授 (按姓名筆畫順序) 《島都之河》是一本融合歷史、地理與社會記憶的水文化專書,從淡水河流域百年變遷出發,深刻描繪城市與水的互動關係。書中不僅重構人與水的連結,更提供我們面對氣候變遷與水環境挑戰的新思維。對長期推動在地學習與環境教育的社區大學而言,本書是難得的行動教材,也是一扇通往公民參與及地方知識對話的重要入口。誠摯推薦給所有關心土地、關心水的人,一同在閱讀中聽見河流的聲音,展開永續未來的學習旅程。──江紫茵 透過這部包羅萬象且深入淺出的專著,讓我們一窺淡水河流域水文化的樣貌與特質,一探百年以來水環境變遷與大臺北地區人文活動的調適及共生,進而從防災治水的角度警示我們面對自然生態應該保有的謙遜與智慧。──洪健榮 淡水河不但是北臺灣的象徵意象,更是探究臺灣人地互動最適合的對象。本書三位跨領域的研究者,帶領我們從認識淡水河的個性開始,進而將河流的歷史面貌繪出,最後提醒我們重新省思流域內水與人之間的相互關係。──陳鴻圖
作者簡介 顧雅文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專長為環境史、疾病史、水歷史與水文化、歷史GIS。著有《尋溯:與曾文溪的百年對話》、《測繪河流:近代化下臺灣河川調查與治理規劃圖籍》,主編並合著有《石門水庫歷史檔案中的人與事》。 李宗信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特聘教授。專長為臺灣區域史、臺灣水利史、歷史GIS。著有《瑠公大圳》。 簡佑丞 國立臺北大學民俗藝術與文化資產研究所助理教授。專長為文化資產、產業遺產、水利史、城市史。合著有《石門水庫歷史檔案中的人與事》、《臺灣近代化文化資產 : 知水.溯源 : 22處水利文化資產導讀》。 合作出版 經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分署 前身為一九六七年成立之「臺灣省水利局河川治理規劃總隊」,並於二○二三年正式改制為現名。秉持「專業」、「創新」、「永續」之核心價值,負責推動臺灣水利治理與規劃,主要業務包括:前瞻水利政策之研擬、水利技術之研究與開發、重大水利政策之規劃與試驗、建立水利規劃知識庫等。此外,亦辦理水資源供應、防洪治理、區域排水及河岸整治等規劃研究,積極推動水資源風險管理與韌性建設,致力為臺灣打造更安全、永續且具前瞻性的水利環境。
目錄 淡水河生命地圖 推薦序 賴建信 推薦序 結合人文與治水科技的大河史/温振華 推薦序 淡水河與臺北的相愛相殺/于立平 導讀 藏於歷史的水智慧 第一部 河流的個性 第一章 為河賦名:異國旅人與漢人移民眼中的淡水河 第二章 流動的印記:淡水河河道變動的歷史謎題 第二部 河流的豐饒 第三章 水到渠「城」:臺北平原水圳系統與聚落的興起 第四章 肥美的時節:沿河漁業、養殖與生態環境的變遷 第五章 水之力:近代動力水車與市郊產業發展 第六章 人流與物流:河運交通與商貿網絡的形成 第七章 生命泉源:近代自來水系統與衛生下水道的整建 第八章 航向國際:淡水河築港與近代航運體系的興衰 第九章 河畔風景:河岸生活文化與近代休閒娛樂 第三部 河流的明暗 第十章 河已成災,何以成「災」:水災的歷史與社會建構 第十一章 與洪水共生:河畔居民的地方知識與調適手段 第十二章 合作應對災害:社子島拓墾共同體的災害韌性 第十三章 讓路於水:高地避險與分洪減災 第十四章 心靈縫合:水信仰與民俗活動的災後慰藉與認同形塑 【圖輯】河流美學 第四部 島都馭河術 第十五章 保護大稻埕:臺北近代城市堤防的誕生 第十六章 掌握河流:從調查「有用之河」到治理「無益之河」 第十七章 圍城之術:臺北輪中治水方案與近代高水堤防的形成 第十八章 河畔市民的治水想像與倡議行動 第十九章 島都之河的總合治理計畫 第五部 蛻變中的大河 第二十章 「戰勝自然」的官民提案:水庫、築堤或浚渫 第二十一章 築堤大戰:從地方之災到國家之災 第二十二章 尋求防洪「最佳」解:水利專家的初期研究調查 第二十三章 以大型工程為解藥:防洪治本計畫中的技術者身影 第二十四章 從改道到疏洪:變動世局中的臺北水之道 第二十五章 在聲浪中前進:工程實踐與在地居民的回應 結語 邁向未來的水之道 謝誌 淡水河大事記 注釋 【圖輯】河流生態 【拉頁】金子常光〈新莊郡大觀〉
玫瑰與龜殼琴:露天市
吃一場有趣的宋朝飯局
凝視時代:日治時期寫
留聲機時代:日治時期
群王之夢:東南亞的故
加薩:從圍困到浩劫,
世紀高雄:城市變遷與
考前衝刺看漫畫!補教
廣島:發生在人類身上
越過高牆:1949至
為了保障您的權益,新絲路網路書店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七天的鑑賞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鑑賞期內寄回(以郵戳或收執聯為憑),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內外包裝、隨貨文件、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