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
註冊
|
會員中心
|
結帳
|
培訓課程
魔法弟子
|
自資出版
|
電子書
|
客服中心
|
智慧型立体會員
書名
出版社
作者
isbn
編號
5050魔法眾籌
|
NG書城
|
國際級品牌課程
|
優惠通知
|
霹靂英雄音樂精選
|
夢想行者:15則活得精彩的人生閱歷
.
陳厚誠山水畫集
文學小說
文學
|
小說
商管創投
財經投資
|
行銷企管
人文藝坊
宗教、哲學
社會、人文、史地
藝術、美學
|
電影戲劇
勵志養生
醫療、保健
料理、生活百科
教育、心理、勵志
進修學習
電腦與網路
|
語言工具
雜誌、期刊
|
軍政、法律
參考、考試、教科用書
科學工程
科學、自然
|
工業、工程
家庭親子
家庭、親子、人際
青少年、童書
玩樂天地
旅遊、地圖
|
休閒娛樂
漫畫、插圖
|
限制級
死神唇邊的笑:李金髮傳
作者:
陳厚誠
分類:
社會•人文•史地
/
人物傳記
叢書系列:中國文化名人傳記19
出版社:
業強(明田)
出版日期:1994/8/1
ISBN:9576832519
書籍編號:sb0059370
頁數:268
定價:
220
元
優惠價:
79
折
174
元
書價若有異動,以出版社實際定價為準
暫停販售
暫無供應商:尋找供貨商中(也有可能出版社已結束)。
團購數最低為 20 本以上
評價數:
(請將滑鼠移至星星處進行評價)
目前平均評價:
文字連結
複製語法
死神唇邊的笑:李金髮傳
圖片連結
複製語法
分
享
內容簡介
同類推薦
■總序
出版緣起 《中國文化名人傳記》是業強出版社的一項宏大計畫;它旨在打破時空限制,讓當代讀者直面中國文化群巒上的奧林匹斯諸神,在與一代又一代的文化精英們心靈交感和精神對話中,尋找和確定我們當代人安身立命的價值取向。 人類在不斷反省中進步。當我們步入本世紀的最後十年,又一次面對世紀末的種種困擾之時,我們更需要靜心反思我們走過的路,尤其是這一百年來,我們究竟做對了什麼,做錯了什麼。一百年是歷史長河中極其短暫的一瞬間,但是,中西文化的撞擊和交融,新舊文化的蛻變與交替,使這個時代包容了中國文砲史上從未有過的豐富性。本世紀中國知識分子在這洶湧的文化變革中付出過特別沈重的代價,因此也最有權利要我們充分重視他們的實踐經驗,從他們為開創新文化蓽路藍縷的艱難歷程中,獲得走向未來的智慧和勇氣。也許,二十世紀的文化只是這座巍峨的奧林匹克最底層的部分,但是,路必須由最下面往上走。 文化名人是一個涵蓋面很廣的概念,它包含思想、哲學、文學、藝術、科學以及一切文史領域中曾經做出過傑出貢獻的人們,無論是以高尚人格和創造性發明進入成功者的行列,還是以失敗的代價成為後來者前進道路上的一塊階石,只要是為中國文化的繼往開來認真付出過心血與才智,只要是曾經為尋求真理,捍衛真理而不屈鬥爭過,這樣的人,這樣的知識分子,都應該成為樹碑立傳的主人,因為他們的一生,是當代思想文化發展的最好見證。 這是一項意義,同時又很艱巨的工程。作為第一步,我們準備先出版現代文化名人傳記,進而再推向古代;在各種領域範圍中,將先出版文學家傳記,進而再推向文史各類。我們不想好高騖遠,只求腳踏實地,成功一種出版一種,以涓涓細流匯集起濤濤江河。 這套叢書系列將是海峽兩岸學人通力合作的結晶。大陸近年湧現出一批見解深刻,膽識俱全的中青年學者,他們在文革廢墟中成長,帶著對人生、社會和歷史的獨特理解去研究文史學科,尤其是研究現代文化和文學。他們從資料的搜集到觀念的更新,都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就。本系列願意將他們辛勤耕耘的成果及時介紹給臺灣的讀者,以起到真正溝通兩岸學術思想,促進兩岸文化交流的作用。
■序
序 孫玉石 於新詩蹣跚走過的七十餘年的歷史中,一直被稱為「詩怪」的李金髮氏,不過是一個很小的角色。他沒有許多值得嚼味或震悚一時的作品留世。在近百年民族歷史的悲劇進程中,這位世紀同齡人承載的責任,實為微薄而淡弱。但是,當人們一旦闊開自己的思維與目光,以開弘的理論胸懷,讓新詩孱弱然而多向的探索足跡,走進自己思考的視野的時候,李金髮這個新詩創作歷史中的小人物,就會變成一個令人矚目的重要角色了。多年來毀譽不一的評騭,至今仍然不能也無法得出一致的結論來。不過有一點是誰也無法抹殺的:中國象徵派詩潮的發生與拓展,自李金髮氏的《微雨》等集子出版之後,方開始了自己的一個紀元。朱自清先生有恢弘的藝術胸懷和敏銳的審美眼光。他在責罵多於褒揚的空氣下,率先肯定了中國新詩中象徵派的存在,並推李金髮氏為開其風氣之先的第一人。這眼光與膽識,為我始終尊敬和佩服。我為開設新詩思潮流派史研究的課程,近十多年裡較早地對李金髮的詩與經歷以及他所開闢的詩潮,有所涉臘,偶有文字,均為匆就之作,謬誤不少,論說膚淺,其中還殘留「心有餘悸」的氣候下多有顧忌之痕跡。好在後來象徵主義已不再是可怕的名字。李金髮的詩,也沒有因為不斷有詈罵時時襲來,而被攆出學術研究的大野。陳厚 誠先生送給我他的這部書稿《李金髮傳》,便再次證明了這樣一個事實:忠誠於藝術歷史的創造者,終不會為歷史遺忘與抹殺。 厚誠兄的《李金髮傳》,重在描繪李氏一生的道路。他用了很多的精力,廣搜博採,尋訪扒梳,盡量窮盡資料,理清疑難;在此基礎上,以詩人、雕塑家和外交官為主線,進行組織、構想、論述、辨析,力圖清晰而準確地勾畫出李金髮這位複雜的歷史人物的一生來。不塗飾,不掩藏,不臆斷,不原囿,老老實實地作著歷史的陳述與評說。在這些沒有什麼新的理論方法、新的模式構想的樸實得近於沒有詩意的文字中,自然顯出自己的特色來:自然、客觀、扎實、豐富。隱評騭於史的敘述之中,避去了太多的時下學界流行的通病:過分主觀的臆想與發現「開掘」。 這部篇幅不大的傳記的價值,其實就在於作者的大量「開掘」。作者在史料方面所下的工夫是令人敬佩的。他幾乎花了七、八年的時間,搜集有關的史料。涉及的地方除大陸外,還有香港、美國、馬來西亞等國家和地區,有些還是他與李金髮的鄉人、家屬往來多次的信函中得來的第一手資料。在論述方面,作者對李金髮氏的詩風形成與他的性格、氣質、藝術環境之間的聯繫,個人生活包括愛情婚姻經歷對李詩的影響,李氏詩風轉變與時代前行關係的跡痕,作傳者的論述與發掘,亦頗多新見。這些書給予我的印象,有一種絕非靠著才氣閉門造車構建宏論巨制者所能達到的東西在。曾經有一種流行的世俗之見,以為作家評傳易寫,乃非學術專著。其實,學術研究之路寬得很。崇宏議論的研究專著,固然為學術;嚴肅認真扎扎實實的作家傳記,也是學術,而且比起那些引人或構想一種理論模式,隨意填入一些自取所需的材料的大作來,一部扎實而豐滿的評傳所下的學術工夫不知要高出多少倍。不趕時髦的學術論著與傳記,是有永久生命的。中國現代文學學術研究的希望在是。 與厚誠並不熟悉。除了來書信外,只在斗室中見過一面。他同我談過寫此傳記的想法與構架,討論過一些問題。我印象中他是一個勤苦而樸實的學者。他小我三歲,卻有幸在中國民族歷史性的災難過去之後,於四川大學從名師攻讀現代文學研究生,並獲碩士學位,養成了豐厚的知識基礎和新的知識結構,這是我所遠遠不及而又十分欽羨的。此前,他主編出版了《二十世紀中國文學與西方現代主義思潮》一書,為寫這部傳記準備了豐闊的背景材料與科學思路,這部傳記寫得開闔自如也就是自然的了。有些地方,史的背景也許由此敘述過多,而於文學的部分又過於簡略,這一不足,也許由此而來的吧。傳記的文字,如若更多一些活潑與詩意的色彩,或許會更多一些吸引力。 十多年前,我為啃李金髮這一酸澀的果實,耗去了一些精力,也得到些許的快慰。今天,厚誠又花更大的精力,啃這顆酸澀的果實。他的勞動獲得了豐實的成果,並將送到海峽對岸的學人與讀者手中,當是更值得欣慰與祝賀的。應厚誠之命而寫的這篇短序,也算是一種我發自心底的祝賀吧!
■小引
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李金髮是蒙上了一層神秘色彩的人物,不僅他的詩神秘幽深,而且他的家世生平也像謎一樣長期不為世人所知。人們對於他,大概是知其名比知其詩者為多,知其詩又比知其人者為多。 李金髮也是一位帶有悲劇色彩的人物。作為曾經名噪一時的「詩怪」,他的詩在二○至四○年代如果說是一種歷史毀譽中的存在,那麼在五○至七○年代則可以說是一種被人遺忘的存在(至少在大陸是如此)。在長達三十年的時間裡,整整一代人幾乎完全不知道這位曾經開創了現代中國一個新詩派的詩人。作為一位藝術家,他在現代雕塑領域裡的拓荒和在美育園地裡的辛勤耕耘,更是鮮為世人所知曉。 李金髮又是一位思想和行動充滿矛盾的人物。他在法國象徵派詩和叔本華哲學的影響下,思想上對人生抱有深刻的悲觀,然而在行動上卻又極為勤奮和刻苦。他的人生,就像他在詩中所詠唱的,是在「死神唇邊的笑」。他一面反覆慨嘆生與死近在咫尺,一面又拚命寫作、耕耘、創造,讓生命在死神的唇邊開出了不少奇異的花朵。 歷史是一位公正的書記官。凡為中國乃至人類文化的繼往開來付出過心血與才智的人,歷史都不會讓他在自己的畫卷裡永遠成為空白。進入八○年代改革開放的「新時期」以後,作為中國象徵派詩的開創者,李金髮之終於被人「記起」並成為「重新評價」的重要對象之一,就是歷史公正的一種生動體現。 當然,李金髮迄今仍然是一位褒貶不一、毀譽參半的人物,對他評價的分歧依然存在。這既反映了人們詩歌觀念和批評眼光的不同,同時也與這位詩怪本身的瑕瑜互見、成功與失敗並存有關。他並非一個「完人」。 所以,筆者在這本小書裡所要做的,並非在世俗的意義上為李氏「樹碑立傳」,盡歌功頌德之能事。本書的目的不在站在褒貶、毀譽的任何一方去反駁另一方,而是力避不適當的拔高或貶低,力求寫出一個真實的李金髮,寫出他在特定時代、環境下的獨特經歷和性格,寫出他一生的成就和局限、成功和失敗、長處和短處、經驗和教訓,並盡自己所能對此作出合理的解釋和恰如其分的評價。筆者以為,這樣做對於傳主來說也才算真正的負責和尊重。李金髮曾經說過:「我生平不喜歡看名人傳記,因為成功的人,樣樣都是好的、聰明的,如『少有大志,事親至孝』之類,加上許多渲染,則成為完人了。」看來,在反對把名人寫成「完人」這一點上,筆者的態度與傳主的看法是完全一致的。 筆者之所以選中李金髮來作傳,首先當然因為李氏作為中國象徵派詩的開創者,在中國新詩發展歷史上具有不可抹殺的地位。然而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李金髮的重要性與我們對他的了解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反差。迄今為止,大陸尚無一本李氏的傳記,臺灣雖出過一本李氏的評傳,惜對其平生所記卻甚簡略。「知其詩而不知其人」,有時就不免要影響到對其詩的理解和評價。事實上,過去對李金髮的不恰當的貶低和誤解,有不少就是對他的生平過於陌生所致。所以還是魯迅說得對:「我們想研究某一時代的文學,至少要知道作者的環境,經歷和著作。」而這就有賴於作家的傳記。因此,本傳的寫作,實出於文學研究的動機,也屬於文學研究的性質和範圍。美國著名文藝理論家韋勒克和沃倫就曾指出,作家傳記的寫作是「從作者的個性和生平方面來解釋作品」,「有助於揭示詩歌實際產生過程」,肯定它「是一種最古老和最有基礎的文學研究方法」。其實這一方法既是「古老」的,也是「現代」的。 另外,李金髮之所以吸引筆者,還因為他似乎走了一條與現代中國絕大多數詩人、文人不同的人生道路和創作道路。他從南粵客家走到了歐洲藝術中心的巴黎,在詩歌、雕塑、美育乃至小說、散文、翻譯等多種領域都展露過才華,而終於又棄筆從政、從商,以致幾乎完全被詩壇、藝壇所遺忘。作為一個中國知識分子,他在二十世紀中西文化的撞擊中,在知識分子的價值觀由傳統向現代的轉換中,都走了一條獨特的路。如果通過本傳記的撰寫,能讓讀者看到二十世紀時代、社會的巨變中,有這麼一個詩人曾經怎樣奮鬥,有過哪些成功和失敗,在哪些方面實現了作為一個知識分子的價值,又在哪些方面失去了價值,那或許也是不無意義的吧。 當然,這只是筆者小小的心願。至於它實現得如何,筆者誠懇地等待著專家和讀者們的批評與指教!
【目錄】
序(孫玉石) 小引 第一章 憂鬱的少年(一九○○─一九一九) 一 南粵客家子 二 多病少愛的童年 三 新舊交替中的童年教育 四 負笈香港 五 初婚 六 捲進赴法勤工儉學的大潮 第二章 塞納河畔的青春歲月(一九一九─一九二五) 一 從楓丹白露到百鐘之城 二 巴黎拉丁區的藝術學徒 三 波德萊爾和魏爾蘭的私淑弟子 四 在「微雨」中躑躅的詩人 五 凶年的食客──遊學柏林 六 為幸福而歌──從柏林到巴黎 七 羅馬的旖旎時光 第三章 別了,浪漫的青春時代(一九二五─一九三七) 一 學成歸國的少年藝術家 二 中國象徵派詩的創始者 三 到武漢去 四 當上了蔡元培的秘書 五 在雕塑園地裡拓荒 六 主編《美育雜誌》 七 婚變 八 「現代派」中的波德萊爾聲調 九 「詩怪」的小說世界 十 從南京到廣州 第四章 從八年抗戰到外交生涯(一九三七─一九五一) 一 越南逃難 二 怒斥漢奸汪精衛、周作人 三 為抗戰而歌 四 投筆從戎 五 出使兩伊 第五章 海外飄零(一九五一─一九七六) 一 從巴格達到紐約 二 農場經營的興衰史 三 飄零閒筆 四 沒有實現的願望 本書參考資料目錄
■書前語
李金髮,本名李權興,一九○○年生,廣東梅縣人。一九一九年赴法,學習雕塑、繪畫,文學上則耽於法國象徵派的詩歌,成了波德萊爾與魏爾蘭的私淑弟子。他的詩意象跳脫,用字怪異,因此有「詩怪」之稱;在他蘊含濃厚西方色彩的詩作影響下,中國的象徵詩有了開創性的發展。一九二八年創辦《美育雜誌》,以「快慰身心」、「陶冶性情」為旨。著有《微雨》《為幸福而歌》《食客與凶年》等詩集及合集《異國情調》。
■書後語
《中國文化名人傳記》是海峽兩岸學人通力合作的結晶:它旨在打破時空限制,讓當代讀者真面中國文化群巒上的奧林匹斯諸神,在與一代又一代的文化精英們心靈交感和精神對話中,尋找和確定我們當代人安身立命的價值取向。 文化名人是一個涵蓋面很廣的概念,它包含思想、哲學、文學、藝術、科學以及一切文史領域中曾有傑出貢獻的人士。我們準備先出版現代文化名人傳,進而再推向古代;在各種領域、範圍中,將先出版文學家傳記,進而再推向文史各類。
為台灣經濟奮鬥一生:
視而不見:【震驚全球
泥濘裡奔馳的青春:台
我是孫佳琪:不被定義
擁抱智慧,從敏捷到傑
喬治.歐威爾之妻的隱
毛澤東私人醫生回憶錄
漫畫版世界偉人傳記(
自君別後:陳大禹及其
漫畫版世界偉人傳記(
為了保障您的權益,新絲路網路書店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七天的鑑賞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鑑賞期內寄回(以郵戳或收執聯為憑),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內外包裝、隨貨文件、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