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
註冊
|
會員中心
|
結帳
|
培訓課程
魔法弟子
|
自資出版
|
電子書
|
客服中心
|
智慧型立体會員
書名
出版社
作者
isbn
編號
5050魔法眾籌
|
NG書城
|
國際級品牌課程
|
優惠通知
|
霹靂英雄音樂精選
|
華文文學的大同世界
.
讀者反應理論
文學小說
文學
|
小說
商管創投
財經投資
|
行銷企管
人文藝坊
宗教、哲學
社會、人文、史地
藝術、美學
|
電影戲劇
勵志養生
醫療、保健
料理、生活百科
教育、心理、勵志
進修學習
電腦與網路
|
語言工具
雜誌、期刊
|
軍政、法律
參考、考試、教科用書
科學工程
科學、自然
|
工業、工程
家庭親子
家庭、親子、人際
青少年、童書
玩樂天地
旅遊、地圖
|
休閒娛樂
漫畫、插圖
|
限制級
文學讀解與美的再創造
作者:
龍協濤
分類:
文學
/
文學綜論
叢書系列:文化叢書
出版社:
時報
出版日期:1999/7/29
ISBN:9571307645
書籍編號:BA0117
定價:
250
元
優惠價:
79
折
198
元
書價若有異動,以出版社實際定價為準
目前缺書中
目前缺書中:暫時性存量不足,或需與供應商確認後才能訂購。
團購數最低為 20 本以上
評價數:
(請將滑鼠移至星星處進行評價)
目前平均評價:
文字連結
複製語法
文學讀解與美的再創造
圖片連結
複製語法
分
享
內容簡介
同類推薦
●內容簡介
本書以「接受美學」為研究對象,力圖從文化差異、民族心態和思維方法諸方面辨析東西方鑒賞觀之異同;作者寫作方式新穎,立論又能深入淺出,並企圖建立中西貫通的「文學解讀理論」。
■ 序
我對於文藝理論一向有濃厚的興趣。東西文論頗讀了一些,東西各國的文學作品,讀的也不算少。中國的文藝理論名著,如《文心雕龍》、《詩品》之類,基本上都讀過。詩話一類的書讀的更多了。但是業非專務,淺嘗輒止,讀得多而想得少。所以至今不但沒有登堂入室,連堂屋的門也相距頗遠,只能仍然算是一個門外漢。 我這樣說,並不等於說,自己對文藝理論問題沒有看法,沒有意見。我的看法和意見還是不老少的。我從門外向門內瞥上幾眼,看到了一些情況,也許是門內漢看不到的。原因正在於我不在門內,沒有為甚麼東西所蔽,沒有甚麼功利目的,能夠完全自由自在地觀察、推敲。我想改一下蘇東坡那一首著名的詩:「識得廬山真面目,只緣不在此山中。」 幾十年前,我在清華大學讀西洋文學的時候,也曾選過幾門與文藝理論有關的課,讀過一些西方文學批評的名著,譬如Saintsbury的《文學批評史》之類。選的課主要是兩門:一門是吳宓(雨僧)先生的「東西詩之比較」,一門是朱光潛(孟實)先生的「文藝心理學」。後者留給我的印象尤其深刻。所謂「文藝心理學」,實際上講的就是西方的文學批評,重點是近現代。講的都是當時最流行的理論,都是像我這樣的青年學子所渴望了解的。孟實先生講這種西洋理論,引用的例子卻多半是中國的古典詩詞,講來頭頭是道,聽來娓娓動聽,聽他講課實在是極大的享受,至今難忘。我以前對中國文學理論多少熟悉一點,中國固有的專名詞一看便能了解。對西方文藝理論,開始時難免會感到有點陌生,但是一經孟實先生講解,便立即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覺得其中確有非常精彩的東西,它給我增添了觀察問題的新角度,我的眼界為之大開。我覺得,這一門課是我在清華讀書四年中最引人入勝的課程。 從那以後,我對西方文藝理論的興趣一直保持不衰。可惜的是,清華畢業以後,我在德國待了十年,學的完全是另一套東西。在那樣長的時間內,除了有時為了消遣讀一些德國古今文藝作品外,文藝理論的書幾乎一點接觸都沒有了。 最近二、三十年以來,我主要從事的仍然是在德國學的那一套東西。但是,對中國文學史,對中國古代文藝理論的興趣又恢復了。在專搞我那一門十分枯燥的專業之餘,又利用餘閑閱讀這方面的典籍,旁及外國當前流行的文藝理論。只要有機會,就讀上一些。當年孟實先生講西洋文藝理論,只講到二十年代。從那以後的幾十年內新發展起來的理論,我幾乎完全不知道。現在想補上這一課,但是困難極多。一方面積習難除,淺嘗輒止,不想深入,無暇深入。另一面又有極大的苦惱。介紹外國文藝理論的書,絕大部分都是滿篇稀奇古怪的新名詞,像是一隻隻攔路虎,令人欲進不能。這樣的論文或專著,對我這樣的凡人來說,簡直成了「天書」。我沒有吳用的本領,這樣的「天書」我參不透。五、六十年前朱孟實先生講的課和寫的書,於今真像是廣陵散了。 前不久龍協濤先生把他的近著《文學讀解與美的再創造》拿給我看。說老實話,最初我是戰戰兢兢,頗懷戒心的:「又是一部天書吧!」我心裡想,我實在怕透了這樣的書。然而,當我接過厚厚的一摞稿子,準備硬著頭皮讀下去的時候,我卻逐漸發現了同我的期望完全相反的情況。協濤先生介紹的是濫觴於德國而風靡全世界的接受美學理論。對陌生者來說,這種理論難免有點古古怪怪,不大易懂。然而他引徵的例子卻是中國古典詩詞。全書文字生動,說理清楚。即使不可避免地要使用不少本來很難懂的新名詞,但是它們一旦同中國實際相結合,則一看就能明白,毫無攔路虎的氣味,全書一點「天書」的味道也沒有。許多在中國文學史上有名的詩句,在中國詩話一類的書中和文藝理論著作中多次出現,現在又被協濤先生引用到本書中。但他不是用中國傳統的理論來解釋,而是用接受美學的理論。這種理論用在這裡,讓我感到真是恰到好處,是我以前絕對想不到的。有一些中國古典詩詞是我童而習之認為了解絕無問題的,現在看了本書中利用接受理論進行的闡釋,大有豁然開朗之感,才知道自己原來沒有了解到點子上,或者了解得不深不透。 總之,這不是一部「天書」,而是一部「人書」,是像我這樣的凡人能夠看得懂的書。讀這樣的書簡直是一種享受。這讓我立刻就想到幾十年前在清華大學聽朱孟實先生課的情景。我萬萬沒想到,在垂暮之年竟又碰到了這樣的情景,心中怡悅之情真難以形諸楮墨了。 大家都知道,外國最新的文藝理論簡直是五花八門,無奇不有。有的流行的時間比較長,有的比較短,有的直如蟪蛄不知春秋,轉瞬即逝。這些理論,大都能說出一點道理來,至少是部分地有道理。但是,也有不少地方是強詞奪理,偏頗之處,昭然可見。在這一些新理論中,接受美學流行的時間比較長,流行的地區比較廣,足徵它標舉的新說是有著比較堅實的基礎的。它之所以至今仍然流行不衰,是有道理的。 但是,接受美學是不是就是完美無缺了呢?也不是的。這個理論創始於原來的西德,後經原東德的瑙曼加以修正,增加了新的內容,理論體系比原來的精密了一點,說服人的力量增強了一點;但是,仍然不是完美無缺,理論不周到的地方有之,牽強偏頗的地方有之,應該涉及的問題而沒有涉及者有之。根據我自己讀龍協濤先生的這一部大著的初步印象,他不但介紹了這個理論——對此我想中國讀者是感激的——而且對上述不足之處,他還做了一些補充或者糾正,這當然更有利於中國讀者全面地、正確地了解這種理論。所有這一切非讀書得間、觀察細緻是做不到的。因此,我的看法是,這是一部好書,很值得推廣,我樂於為本書寫這樣一篇序。
●目錄
序 季羨林 概論 第一章 文本對象與接受主體 第一節 文本是召喚性的語符結構 第二節 文本對象與接受主體的雙向交互創造 第三節 讀者是作品的上帝 第四節 文本對象的客觀規定性 第二章 語言潛能的釋放 第一節 突破語言的邏輯規則 第二節 借文句的階梯躍入審美的時空 第三節 「不立文字」與「不離文字」 第四節 整體的模糊把握 第五節 必要的細掂精核,錙銖必較 第三章 精神密碼的破譯 第一節 由理解性詮釋到深層信息交換 第二節 歷史文化的觀照 第三節 哲學意味的體悟 第四節 意象紛呈,觸類多通 第四章 閱讀想像的超驗性 第一節 眼裡所見不及心頭供奉 第二節 接受主體的非現實想像 第三節 「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 第五章 讀解流程中的情感導向 第一節 接受主體的角色效應 第二節 「熟讀」與「冷觀」 第三節 情感導向的兩極性 第六章 文學閱讀的心理定勢 第一節 「天下人何限?慊慊只為汝!」 第二節 期待——預設——回味 第三節 證同與趨異 第七章 雅俗共賞:不同閱讀層次的交匯 第一節 文學生態群落的考察 第二節 當代文學接受的民主化、實用化趨向 第三節 由雅俗對流到雅俗共賞 第八章 藝術符號的讀解 第一節 藝術符號——由由愜意的精神載體 第二節 對藝術符號特徵的審美體驗 第九章 文學接受是人的本質自我確證 第一節 斯芬克斯之謎的啟示 第二節 「會己則嗟諷,異我則沮棄」 第十章 接受主體的再創造永無止境 第一節 文學——「耐欣賞」的精神消費品 第二節 藝術魅力的「哥德巴赫猜想」 後記
●作者簡介
龍協濤 1945年生,湖北省孝感市人。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現任北京大學出版社、北大學報編審,北大中文系兼職教授,中國高等學校文科學報研究會常務副理事長。主要著作和選編有:《藝苑趣談錄》(北大出版社)、《鑒賞文存》(人民文學出版社)、《南國聲華》(文化藝術出版社)、《鄭子瑜墨緣錄》(作家出版社)、和《現代美育教程》(與他人合作,江蘇教育出版社)等。 頁數:349
跟著24節氣閱讀:怡
跟著24節氣閱讀:怡
憶鵞湖
厭世古文偵探:學測試
擁抱逝水年華:普魯斯
虛度年華:世界文豪的
不合時宜的群像:書寫
第二堂人生國文課:以
文學大師寫作大補帖:
文物與建築的交響(國
為了保障您的權益,新絲路網路書店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七天的鑑賞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鑑賞期內寄回(以郵戳或收執聯為憑),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內外包裝、隨貨文件、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