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
註冊
|
會員中心
|
結帳
|
培訓課程
魔法弟子
|
自資出版
|
電子書
|
客服中心
|
智慧型立体會員
書名
出版社
作者
isbn
編號
5050魔法眾籌
|
NG書城
|
國際級品牌課程
|
優惠通知
|
霹靂英雄音樂精選
|
中外歷史大事酷搜本
此作者無相關書籍
文學小說
文學
|
小說
商管創投
財經投資
|
行銷企管
人文藝坊
宗教、哲學
社會、人文、史地
藝術、美學
|
電影戲劇
勵志養生
醫療、保健
料理、生活百科
教育、心理、勵志
進修學習
電腦與網路
|
語言工具
雜誌、期刊
|
軍政、法律
參考、考試、教科用書
科學工程
科學、自然
|
工業、工程
家庭親子
家庭、親子、人際
青少年、童書
玩樂天地
旅遊、地圖
|
休閒娛樂
漫畫、插圖
|
限制級
大掠奪?:考古、探險與交換,博物館寶藏來源的多重敘事
Plunder: How Museums Got Their Treasures
作者:
鄭智明
譯者:
李翊寧
分類:
社會•人文•史地
/
歷史地理
叢書系列:matchstick
出版社:
二十張出版
出版日期:2025/10/1
ISBN:9786267784013
書籍編號:kk0600857
頁數:272
定價:
460
元
優惠價:
79
折
363
元
書價若有異動,以出版社實際定價為準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目前無庫存量,讀者下訂後,開始進入調書程序,一般天數約為2-10工作日(不含例假日)。
團購數最低為 20 本以上
評價數:
(請將滑鼠移至星星處進行評價)
目前平均評價:
文字連結
複製語法
大掠奪?:考古、探險與交換,博物館寶藏來源的多重敘事
圖片連結
複製語法
分
享
內容簡介
作者介紹
書籍目錄
同類推薦
大掠奪?:考古、探險與交換,博物館寶藏來源的多重敘事 內容簡介 「帝國主義竊賊」vs「英雄式探險家」 哪一個才是歷史上獲取古物的西方人的真實面貌? . 當東方文物出現在西方的博物館, 有人說是文化掠奪、是民族恥辱、是殖民鐵證! 博物館+東方文物=帝國主義戰利品的展示場!? 事實上,博物館文物流動的故事不能只單靠「掠奪」來解釋! 跳脫民族主義高漲的「文物返還論」主流觀點, 以西方人與當地人的「合作補償機制」顛覆論述! . ★★當代漢學大家梅維恆(Victor H. Mair)特別推薦★★ 近年來在檢討過去殖民歷史的脈絡下,要求博物館「文物返還」的呼聲越來越高,一個尖銳的問題被頻繁提出:這些文物珍寶來到博物館,單純是因為文化交流,還是帝國主義掠奪的結果? 過去一個多世紀以來,針對這問題的公共辯論,總是以二分法將考古學家、博物館和收藏家解釋成兩種人:第一種認為他們是英雄式的探險家,拯救了長期被忽視、即將面臨毀壞的文物。第二種則認為他們是貪婪的外國惡魔,為了經濟利益或帝國主義的榮耀攫取任何能獲得的寶物。 如今上述第二種觀點尤為主流,也因此,全球博物館在文化遺產的取得與保存問題上,面臨到來自各國的社會輿論與政治層面的強烈檢視。國際媒體與學術論述傾向將收藏在西方的館藏視為帝國主義殖民擴張的產物,並藉此呼籲「文物返還」,以矯正那些國家「被剝奪的記憶」。 █—跳脫民族主義的桎梏,重新梳理文物跨境的移動脈絡! 一旦這種「西方博物館=文化掠奪倉庫」的單一敘事逐漸深植在大眾論述中,會導致當我們在世界各大博物館中看見來自異國、甚至是自己國家的展品時,很容易會陷入這些收藏的文物都是「偷來的」、「取之不法」的想像中。然而,事實真是這樣嗎? 歷史學者鄭智明認為,無論博物館是「掠奪」還是「拯救」了文物,二元對立的簡化觀點皆無法貼切說明文物流出的真實故事。鄭智明挑戰了時下批判博物館的主流後殖民觀點,帶領讀者回到文物流出的歷史現場,以「貼近歷史」的故事,找回文物跨境的真實過程,為當代「文化正義」辯論提供歷史脈絡與理性工具。 如果以這樣的方式重新思考博物館藏品的來源,將會發現所有試圖黑白分明的善惡敘事,常常忽略了當年那些古物被帶離故土時,當地人與西方人交涉時的互動實情;而過去人們的想法、言語和行為往往會令現在的我們感到驚訝: ●復活節島的摩艾石像 摩艾並非當地島民「失落的朋友」而是「沉默的外交官」!對當地人來說早已失去神聖性的石像,是吸引一個全球帝國將其納入庇護的絕佳贈禮。一八六八年,當島民一同協助將重達數噸的石像成功搬上英國軍艦的甲板時,島民們甚至「歡呼」了起來。 ●雅典帕德嫩神廟的石雕 神廟在超越兩千年的歷史中經歷過不同政權與宗教,建築用途早已多次轉變。也因此,當十九世紀初,額爾金伯爵從衛城移走了後來成為大英博物館最著名的館藏時,當時的雅典居民並不像現今一樣,認為神廟遺址是神聖不可侵犯的象徵,只因為他們自己也經常把斷垣殘壁當成自家的建材。 ●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半身像 一八一六年,埃及統治者「帕夏」為了拉攏英國成為盟友,頒布敕令允許英國領事移走古代文物作為贈禮。英國選擇搬走了年輕法老的「門農頭像」,但在帕夏眼中,那只是一塊長期被忽視的異教花崗岩巨石,並不適合用來送禮。只要用「石頭」就可以維持與英國的友好關係,這筆交易在帕夏眼中非常划算。 ●敦煌莫高窟的經卷 為了修繕寺廟,於一九○○年發現敦煌石窟後賣出卷軸的道士王圓籙,招致了後世罵名。但在當時,即便接受王餽贈卷軸的中國官員賞識這些文物的價值,也沒有人認為這些文物應該由帝國機構保存;相反地,他們其實相信「地不愛寶」,大地並不吝嗇蘊藏的寶藏出土,換言之,發現者便能主張其所有權。 ======================== █—以西方人與當地人的「合作補償機制」顛覆「文物返還論」! 因此,文物流動的故事從來就不是單純依靠「掠奪」就可以解釋。事實上,除了極少數藏品來自戰爭掠奪,絕大多數文物其實需依賴當地人的協助或利益交換才能運出,西方人並無法依靠一己之力拿走。而這種西方人與當地人「合作補償」的機制,今日卻常被評論家所忽略。 那麼,究竟是從何時開始,過去被殖民的一方也像西方國家一樣,將藝術品和古物視為無價之寶?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當非西方國家開始限制文物出境時,並非是因忽然意識到自己「被竊取」,而是因為西方學者帶來的觀念已成功讓他們相信「文物是國家無價象徵」。也因此,當文物最終都進入到博物館後,在被視為「無價」的寶物面前,我們便很難想像這些寶物過去經歷過什麼樣的交易、轉手或冒險,而更傾向相信最初一定都是用不道德手段取得的,否則過去我們的祖先為何會讓這些寶物離開故土? 當下次再度走入博物館時,我們可以不幫任何一方開脫,也不急於定罪,而是能看見其背後更為曲折的歷史過程,看清那些靜靜躺在玻璃櫃裡的寶物,究竟是如何翻越國界、穿越世紀,來到我們面前──這樣的故事不只比「掠奪」更引人入勝,甚至可能比展品本身更具吸引力。 推薦人 宋世祥|「百工裡的人類學家」創辦人 殷寶寧|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教授 郭怡汝|「不務正業的博物館吧」版主 張省卿|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所長暨歷史系教授 廖世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謝佩霓|國立清華大學藝術文化總中心執行長 各界好評 ●鄭智明是研究文物和考古學的歷史學家,他厭倦了關於博物館如何收集藏品的過程,變成「過度簡化的睡前故事」。他反對主流論述的「西方博物館只是用來放置帝國戰利品的非法儲藏室」的論點。在《大掠奪?》一書中,他展示了這種看法在歷史上並不準確,只是把將古物視為國家無價之寶的現代意識形態,強加給過去的人,而他們腦中並不存在這種想法。《大掠奪?》是一本學術著作,但內容並不生硬,相反地,作者以生動並津津樂道的筆觸提出他的論點,瓦解時下流行的教條。他承認西方博物館中確實有某些物品是掠奪來的:由軍人在軍事行動中拿走。然而,絕大多數的收穫來自外交贈禮(例如著名的額爾金石雕)、古董商或考古發掘,在這些情況下,對雙方皆有益的交易都是公開進行,且參與交易的當地人並不是容易被帝國主義者愚弄的人。只有當國家內的菁英變得西化時,這些國家才開始接受西方將古物視為無價之寶的觀念,並限制其外流,例如埃及與土耳其。諷刺的是,從這層意義上來說,「西方學者親手挖掘了自己的考古墳墓」。──《國家評論》(National Review) ●過去一個多世紀的時間裡,出現一種令人遺憾的二分法,將考古學家、博物館和收藏家解釋成兩種人。第一種認為他們是英雄式的探險家,拯救了長期被忽視、即將面臨毀壞的文物。而第二種則認為他們是貪婪的外國惡魔,為了經濟利益或帝國主義的榮耀攫取任何能獲得的寶物。在這本研究細緻、插圖豐富的書中,歷史學家鄭智明採取了更加平衡、中立的立場,全盤考量了所有因素。他提出有力證明,說明沒有任何單一敘事能夠解釋考古文物如何以各種方式流出其起源地,或者實際上其實在它們被創造的國家內就被摧毀。本書為讀者提供了歷史上各方皆共謀參與獲取古物的豐富證據。──梅維恆(Victor H. Mair),賓州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教授 ●越來越多修正主義學者將西方博物館視為帝國掠奪的象徵。而在《大掠奪?》一書中,歷史學家鄭智明試圖顛覆這種觀點……這本書最大的力量,在於提醒我們:偉大博物館收藏的來源,從來不是單一故事所能概括的。──休.埃金(Hugh Eakin),《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 ●在《大掠奪?》一書中,歷史學家鄭智明帶領讀者回顧過去一百五十年中一些最知名且最具爭議的文化交流案例……已有數十本書籍探討了古物在過去幾個世紀如何流入博物館與私人收藏,而其中多半聚焦於非法流通。但鄭智明在關於古物所有權的激烈辯論中,選擇了一條不同的解釋路徑。他基於自身的專業領域,依據中國官員與西方探險者間的文化互動,主張最終進入博物館的文物其實大部分皆源自當地人與外來者之間的公平交換,並對當代社會以現代的視角去檢視一個多世紀前的交流,提出了質疑。──艾薩克.舒爾茨(Isaac Schultz),科學網站「Gizmodo」作家 ●鄭智明在他生動又挑釁的《大掠奪?》一書中指出,博物館裡的大部分文物並不是殖民主義盜竊的戰利品,這些文物之所以在那裡,是因為在十九到二十世紀初期,透過當地負責人的同意,才會納入西方的收藏。他透過當代的敘述,不帶價值判斷地闡明古物曾經是如何被交易和贈送,而非掠奪。本書是對那些認為所有博物館藏品都是非法獲得的人的有效反擊。──《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 ●本書涵蓋了從埃及古物到帕德嫩神廟的大理石雕刻在內的各種文物,挑戰了人們過去廣泛接受的假說──即西方博物館的許多珍寶都是由帝國主義式的掠奪和盜竊獲得的,並主張應更細緻地理解這些文物如何抵達西方。──《觀察家報》(The Observer) ●書名《大掠奪?》中的問號,本身就是一種勇敢的表態,抵抗後殖民論述的壓倒性勢力。鄭智明在書中簡潔有力地駁斥了「博物館館藏只是帝國主義的竊取成果」的過時概念。──《評論家》(The Critic) ●能夠有一位作家顛覆主流觀點,挑戰流行的詮釋,並以清晰優雅的筆觸重述歷史,實屬難得!──《泰晤士報文學增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作者簡介 鄭智明(Justin M. Jacobs) 美利堅大學歷史系教授,專長中國史、新疆研究、絲綢之路、文物與考古研究。教授課程涵蓋古代與近現代中國、日本帝國、考古探險史、世界遺產,以及太平洋探險航行史等主題。 經營講述東亞歷史的播客「超越華夏:中國與日本的大學歷史課」(Beyond Huaxia: A College History of China and Japan),也是美國教育公司The Great Courses有關UNESCO世界遺產課程系列影片的講師。 著有《中國失寶記:外國人在中國西北的探險歷程》(The Compensations of Plunder: How China Lost Its Treasures),以及《新疆與現代中國》(Xinjiang and the Modern Chinese State)、《歷史上的印第安納瓊斯》(Indiana Jones in History)等書。 譯者簡介 李翊寧 成大創意產業設計研究所畢業,專攻藝術史與圖文研究,曾於國內博物館任職,穿梭於時空、藏品與觀眾之間。曾短居瑞典與英國,現為旅居日本的自由譯者,文章散見於藝文雜誌與平台。喜歡閱讀、散步、旅行與美食。譯作賜教、工作邀約:yiningli1994@gmail.com。
目錄 .前言 .第一章|贈禮與戰利品 .第二章|交易商 .第三章|發掘與探險 .結語 .引用文獻 .參考書目 .謝辭 .圖片來源
邊疆變局:西藏與蒙古
三姑六婆:明代婦女與
開箱臺灣史【時報五十
大查帳【時報五十•金
人生的坑,都在歷史課
馬雅斷代石語:從碑文
澎湖怪談妖獸多?!妖
如果歷史是一群喵(5
戰爭與記憶的課堂(2
上一堂「慰安婦」的課
為了保障您的權益,新絲路網路書店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七天的鑑賞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鑑賞期內寄回(以郵戳或收執聯為憑),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內外包裝、隨貨文件、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