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
註冊
|
會員中心
|
結帳
|
培訓課程
魔法弟子
|
自資出版
|
電子書
|
客服中心
|
智慧型立体會員
書名
出版社
作者
isbn
編號
5050魔法眾籌
|
NG書城
|
國際級品牌課程
|
優惠通知
|
霹靂英雄音樂精選
|
北京•天津•唐山:文化藝術潮遊!
.
時尚金光黨
.
時尚考
.
布爾喬亞-欲望與消費
文學小說
文學
|
小說
商管創投
財經投資
|
行銷企管
人文藝坊
宗教、哲學
社會、人文、史地
藝術、美學
|
電影戲劇
勵志養生
醫療、保健
料理、生活百科
教育、心理、勵志
進修學習
電腦與網路
|
語言工具
雜誌、期刊
|
軍政、法律
參考、考試、教科用書
科學工程
科學、自然
|
工業、工程
家庭親子
家庭、親子、人際
青少年、童書
玩樂天地
旅遊、地圖
|
休閒娛樂
漫畫、插圖
|
限制級
東京讀書筆記本.新宿街頭照相簿
作者:
辜振豐
分類:
旅遊•地圖
/
國外旅遊
叢書系列:城市漫遊文庫
出版社:
新新聞
出版日期:1999/12/1
ISBN:9579306342
書籍編號:bk0009274
頁數:0
定價:
250
元
優惠價:
82
折
205
元
書價若有異動,以出版社實際定價為準
暫停販售
暫無供應商:尋找供貨商中(也有可能出版社已結束)。
團購數最低為 20 本以上
評價數:
(請將滑鼠移至星星處進行評價)
目前平均評價:
文字連結
複製語法
東京讀書筆記本.新宿街頭照相簿
圖片連結
複製語法
分
享
內容簡介
同類推薦
■ 內容簡介
在東京,什麼樣的書店都有。作者非常詳盡的介紹了東京近四十家書店,各有各的特色,有的具有古老的歷史,有的賣俄文書、有的雜誌多到讓你一整天都看不完。去東京讀書買書,踏馬路逛百貨公司,為另外一種優雅的、有書香味的哈日風。 除這個以外,逛書之餘必然感受到獨特的日本讀書文化甚至是日本文化,作者都有精彩的剖析。你知道台灣哈日正盛,但日本卻是十足的哈法一族?你知道日本上班族最愛讀歷史?你知道在日本硬梆梆的哲學書黑格爾的精神現象能有三種譯本三刷的紀錄?
本書更富有詳盡的地圖與交通路線等實用的資料,讀者即可帶著《東京的書店》到東京買書買到瘋狂!
■ 內容摘要
東京車站 穿梭在旅人和上班族之間 在東京車站附近,可以看到許多形色匆匆的旅人,有的是趕著回家,有的是要搭乘新幹線去出差。對面除了八重洲和丸善兩家書店外,到處可以看到大型建築物,內部就是容納日本的公司行號。因此,白天也會看到上班族來來去去。 一到晚上車站對面巷內的小酒館,每每擠滿了下班的受薪階級。他們之中有些是新進人員,所以要時時掏錢宴請「先輩們」;而有些同事也透過喝酒來傾訴心中的苦悶。 其實,身為日本的上班族,雖然有工作保障和退休金,但工作十分辛苦,時時又要加班,一下班後,不是買醉就是到處閒逛,至於他們的住家往往是「偏、高、狹」——房子位於郊外大樓的高層,而且空間狹小。難怪上下班即使搭乘捷運,也要花上兩、三個小時,尤其回到家太太和小孩早已就寢,親子間隔閡日益擴大。 日本小說家內館牧子在《義務與演技》這本書中,對於上班族的婚姻有諷刺的描寫,夫妻貌合神離,但是為了維持體面,雙方在做愛時,丈夫要盡義務滿足太太,而她也要以滿足的表情取悅丈夫。 看來,要瞭解日本的上班族,在東京車站四周逛一逛,包準會有收穫。 八重洲圖書中心 祇要搭乘JR總武線,即可到達東京車站。顯然,東京車站是「中心」,因為旅客在此可以乘坐新幹線或長途巴士到各地。但以市區捷運線的觀點而言,東京站祇是中型車站罷了,其他站如「池袋」、「新宿」、「涉谷」才算是大站。一出電腦票口,必須要穿越彎彎曲曲的小路,才能看到大路。而兩旁則有商店街,店家賣的是名不見經傳的服飾,當然也可以看到小餐廳和咖啡廳,內部空間十分狹小,所以顧客吃喝必須站著。 仔細端詳商店街,不免令人聯想到十九世紀初期的法國。尤其是巴黎的路面凹凸不平,一下起雨來,行人頗為不便。但迴廊一出現後,消費方式則大為改觀。迴廊的法文是Passage,也就是十九世紀初期的商店街,但又有「通路」、「小路」的意思。因此民眾一進入商店街,便會發現每家店面都有櫥窗,熱門商品逐一外現。 至於屋頂則鑲有透明玻璃,陽光一射進來,使人感受到未來世界是光明的。而天色一暗,大理石牆壁的瓦斯燈繼續點亮整條街。看來,在裡頭逛來逛去,倒是可以悠遊其間。難怪德國思想家班雅明稱這些人為「遊步者」,因為他們的動機未必是消費。 當然,東京車站內的商店街,四周格外明亮,而頭頂上則是天花板,進出的顧客大多是上班族,而步道也不少背著大包小包的旅客。因此,整個場景令人覺得是正好展現資本主義的特色 ──「時間」、「效率」。祇要將這種商店街和巴黎的迴廊比較一下,必定可以感受到兩者之間的差異。 穿過商店街,一出車站,往對面一看,便能發現「八重洲圖書中心」。其實,日本的圖書百貨公司大同小異,有時候會覺得要是選擇一家大書店逛一逛,往往會節省不少時間。 「八重洲」的門口有一尊二宮金次郎的雕像。他身上背著木柴,雙手捧著書本。如果說柴象徵「工作」,則以現代眼光而言,這就是要鼓勵日本上班族為會社打拼之餘,不要忘了K書。就整棟建物而言,八重洲共八層樓。各樓層的書架的間隔較為狹窄,逛起來比較不舒服。一樓賣的是日本和外國文學、雜誌、和新書,這些書在其他地方也可以找到。 值得一提的是,一樓擺出一座人像,脫著褲子,正蹲在馬桶上面。仔細一看,這尊像原來就是逐漸嶄露頭角的作家妹尾河童。九七年,他推出《少年H》後,立即躍登暢銷作家之列,一時之間,其他的著作也跟著熱賣起來。可惜此書《少年H》在台灣一出中譯本之後,並沒有炒熱,這種情況倒是無法像渡邊淳一的《失樂園》,轟動一時。 其實,《少年H》一書內容十分特殊,一來批判軍國主義,引起老年人的共鳴,二來強調親子之間的平等關係,也博得新人類的認同。透過作者的精心設計,每一章祇要十五分鐘即可念完,所以很適合在通勤電車上閱讀。 妹尾河童才氣縱橫,出身於舞台設計,過去也寫了許多紀行,如《日本遊記》、《印度遊記》、《歐洲遊記》。以《印度遊記》而言,內容介紹印度的名勝、街頭,和老百姓的食衣住行。有趣的是,每頁的插圖也出自於他的妙筆,而如何穿上傳統印度女裝紗麗,文中也有詳圖代為解說,看完這一頁不得不要佩服作者的想像力。 八重洲的步道是另一個特色。從四樓上五樓並沒有電扶梯,所以要用腳慢慢爬,才能到達。值得一提的是,樓梯邊還寫著:爬樓梯有助於血液循環!!到了五樓,空間豁然開通,各書架之間的距離較寬,或許是因為上面擺放文庫本的關係。 一談起「文庫」,總會想到上飛機或搭捷運,往往會看到日本人手持這種小書,攜帶方便,價格不到兩包香煙的花費,同時內容又深入淺出,使人能夠在短短一兩天就可念完,既經濟又實惠。 大致說來,日本的大出版社總會推出文庫書,如岩波的「岩波新書」、講談社的「現代新書」、中央公論社的「中公新書」。一般說來,許多學者往往會推出厚厚的論著,碰到出處又會加上註解,所以一般讀者會望而卻步。但要是該書內容探討熱門的議題,而且又能扣緊時代的脈動,一些頗具眼光的編輯會邀請他╱她們用淺顯的文字,內容予以稀薄化,如此一來便能納入文庫系列。 例如,八○年代日本流行消費理論,學者星野克美也於一九八四年推出《消費人類學》,內容長達三百多頁,而且又有密密麻麻的註解,使得一般讀者無法消化。有鑑於此,講談社乃力邀他為「現代新書」系列撰寫《消費記號論》。當時,此書一上市後,銷路一直扶搖直上,這種現象說明文庫本不但能夠普及化,同時也可提升讀書風氣。 然而,有些文庫書頗能配合時事的變化,以滿足讀者的好奇心。九八年,俄國沙皇家族的遺骨正式被埋葬,不免引起國際間的注意。因此筑摩書房眼明手快,立刻找來俄國專家植田樹撰寫《最後的俄羅斯皇帝》於九八年七月上市。此書薄薄一本,祇有兩百頁,對於忙碌的上班族而言,短短兩天便可看完。 文庫書向來受到日本讀者的厚愛,但一些書評雜誌如《周刊讀書人》的支持,也有推波助瀾之功。記得每年七月這份雜誌總會推出專輯,邀請專家學者推介一些精采的文庫書,好讓讀者可以參考一番。看來,日本的文庫文化已經十分成熟,其結果當然是嘉惠讀者。 至於七樓,則是英文書,但是現貨還是不如紀伊國屋新南店和神保町的北澤書店。相比之下,八重洲遜色不少。儘管如此,要是到東京車站附近,八重洲圖書中心還是值得一逛。 丸善總店 丸善是是日本的大型書店之一,創業於一八六九年,除了門市部供應日文書之外,業者以進口洋書為主。九九年丸善剛好屆滿一百三十年,堪稱歷史悠久的老店,所以特別強調洋書的庫存有五十萬冊,而且只要歐美出版社的新書通常在三、四個星期就會上架。 該店門市一樓主要提供新書如小型的文庫本。不過,較具特色的還是二樓的外文書。英文書佔九成,尤其是美國各大學出版社的學術書籍,如加州大學、哥倫比亞大學、普林斯頓大學的出版物。至於英國的平裝小說,如企鵝叢書和Picador也應有盡有。此外,一些歐洲國家如德國、法國、西班牙、義大利、北歐各國的洋書也舉目可見,甚至也有來自伊朗和印度的書籍。 尤其是法文新書為數不少。自七0年代中期,日本學界開始熱衷於當代法國思想,所以涉及思想的出版物倒有一定的市場。如已去世的傅柯以及德勒茲的原著隨時會上架。至於其他哲學家像德希達、南西、布希亞的新書也會以最快的速度供應讀者。除了人文書輯之外,二樓圖書種類還包括理工科、醫學、和新雜誌。 丸善經營洋書的專業可以從店面的服務得到明証。首先,聘請精通洋文書運作的老外在現場提供諮詢服務。只要有缺貨,該店馬上會幫讀者查詢或及時向外國訂購。顯然,這種服務既體貼又周到。 逛完二樓,一上三樓,可以發現許多西洋畫冊和寫真集。然而,七樓的歐洲古書會場設有櫥窗,內部放置各種洋人的珍本書。這種展示倒可以滿足讀者和收藏家的好奇心。 丸善門市部以一、二、三、七樓為主,但地下一樓的賣場也值得一逛。眾所皆知,日本的文具五顏六色,設計精美,在此可以大保眼福。此外,具有日本特色的四百字稿紙是作家的最愛,此樓也有供應。 丸善本身的出版物不多,無法與其他出版社相提並論。不過,近幾年來,丸善也加入「文庫本」的出版行列。目前,該系列已經推出三百多種書,內容五花八門,尤其是介紹福爾摩斯、美術館、動物園、巴黎香港等各地的古書店,評價甚高。 新宿 串連又較勁的獨特消費空間景觀 新宿在東京是超人氣的消費區,但八○年代以來,涉谷的西武、東急百貨公司和文化村一結合後,立即顯露後來居上的態勢。直到九六年,新南口開闢後,三家大型商場——高島屋、東急HANDS和紀伊國屋書店連成一體,新宿才煥然一新。 新宿的消費空間凸顯了既串連又較勁的景觀。首先,東口的紀伊國屋本店和新南分店合起來約有二千坪,無疑是日本最大的書籍賣場。至於伊勢丹和三越兩百貨公司本來就互別苗頭,但新南口的高島屋一亮相後,三者之間更是拼得死去活來。 紀伊國屋本店以門市取勝 祇要搭乘捷運,一出東口,就會看到紀伊國屋本店,雖然「本店」號稱圖書百貨公司,但跟新南店相比之下,空間則較為狹小。儘管如此,本店的一切仍是日本讀書人在成長過程中不可磨滅的記憶。從地下一樓到五樓的日文書,分門別類,一清二楚。至於七樓的洋書部門,則有英德法的原文書和空運的雜誌,是吸收外來資訊的窗口。如果眼睛睜亮一點,也可以看到櫃檯擺放每月出版的外文書訊。過去,台灣有些讀書人一收到這些書目,總覺得如獲至寶,但目前其效用難免打折扣,因為網路書店已經登場。 近二十年來,紀伊國屋也隨著日本經濟一起發展。換言之,日本各大公司向外攻城掠地,紀伊國屋也尾隨在後,開始建立海外據點。美國、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泰國、甚至台灣均有海外分店。 紀伊國屋是以門市取勝,但旗下仍有出版部門。其成績一直無法和各大出版社相比。不過,一九七九年,該店推出法國思想家布希亞的《消費社會的神話與構造》之後,立即叫好又叫座,精裝本約有五十刷,目前平裝本的人氣更不減當年。 回顧過去,紀伊國屋書店的影響力遍及上班族、廣告界、和文化界。學者從書中吸收理論的精華,剖析消費社會所呈現的種種陷阱,至於廣告人也獲益匪淺,因為此後可改以逆向操作,從而使文案更能吸引消費者。 伊勢丹與三越百貨 集眾多世界知名品牌 逛完紀伊國屋後,走幾步便是日本業績最好的伊勢丹百貨公司,而對面就是三越百貨公司。這兩家大賣場集結許多名牌服裝。根據《廣告批評》的調查,全世界的知名品牌約有三分之一集中在日本。 各百貨公司不免要擺出最炫的商品。例如三越的櫥窗展示路易•威登的衣箱和皮包,而伊勢丹樓下則設有Hermes的專櫃。這兩種名牌都誕生於十九世紀,總會令人產生種種聯想,進而一探當時的文化背景。 流行「物語」 V和Hermes這兩種品牌,當然與十九世紀的文化有密切的互動關係。而這段歷史也是經營者所強調的「物語」。但日本消費者倒不會去注意品牌的來龍去脈,因為他?她們是重視所謂「流行品牌」。LV和Hermes在二次大戰結束後,倒是能配合時代的潮流;世界的旅人開始以飛機為交通工具,這兩種品牌也順勢推出輕便的小型皮包,以迎合消費者。 到了本世紀末,像這兩種老品牌,更是變化多端。LV目前是屬於LVMH集團的一個品牌,而老闆就是名聞世界的猶太資本家阿諾(Arnault)。九八年,他邀請美國設計師 MarcJucobs 擔任首席設計師,其低調而簡約的風格,在日本頗獲好評。阿諾旗下還有迪奧 (Christian Dior)和紀梵希(Givenchy)兩大名牌。祇要稍加留意流行資訊,便可知道他起用海峽對岸英國的兩位年輕設計師賈利安諾和亞歷山大•麥昆分別接掌迪奧和紀梵希,他的大膽作風雖然讓法國人大為光火,但還是令人耳目一新。九八年四月,他更親自率領賈利安諾和一群模特兒抵日,舉辦大型服裝秀,一時之間,日本人蜂湧而至。 至於Hermes也不甘示弱,依樣畫葫蘆,搞起舊瓶裝新酒。兩年前,該品牌邀請比利時的設計師Martin Margiela 擔任總監。Margiela畢業於安得衛普皇家藝術學院服裝設計系,曾經在Jean-Paul Gautier的旗下擔任助手。後來,他自創品牌,特別凸顯「斷裂」和「前衛」的風格,在歐洲的服裝界早已佔有一席之地。他入主Hermes之後,風格 略為收斂,像九八年的新作強調V字領和寬袖子,香港影星張曼玉還特別登上伸展台,在巴黎一展丰彩。Margiela 的作品在日本也一度造成旋風,所以服裝雜誌《HiFashion》、《Street Fashion》還製作專輯予以介紹。而名雜誌《Studio Voice》也湊上一腳,大加介紹一番。 消費的遊戲空間 如果說消費是一種遊戲的話,那麼從東口到新南口可以連成一線,構成遊戲的空間。因為遊戲使人與現實世界保持一定的距離,無形中彷彿遁入魔幻世界,而藉著遊戲,人突然與現實世界的時空失去接觸,其結果是恍恍惚惚。現實世界充滿了負擔和壓力,而遊戲世界確是可以提供解放的快感。日本的上班族和學生一向壓力很大,這種遊戲空間倒是一帖清涼劑。 這種特色已經帶有部落社會的祭典性質,只不過空間轉到街頭和百貨公司。至於百貨公司除了推出商品外,也會搞起「文化活動」。顧名思義,這就是日本人所謂的「文化戰略」,也是百貨公司經營者以文化為包裝的商法。像伊勢丹頂樓的畫廊每隔一段時間會展出歐美畫家的名作,九八年十月展出荷蘭畫家林布蘭特的作品,對面的三越則展出英國服裝設計師保羅•史密斯(Paul Smith)的裝置作品,以便互相別別苗頭。 百貨公司很歐洲 既然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便搞起西化,以實現「脫亞入歐」的夢想,因此百貨公司的設立和經營也不免是有模仿歐洲的痕跡。窮本溯源,百貨公司的登場和文化戰略其實要歸功於法國商人布希可。 十九世紀初期,法國祇有「流行名品店」,內部標的商品沒有標價,顧客要進門必定要買東西,早已是大家的共識。但一旦要買的話,買賣雙方總是為了價錢,鬧得不太愉快。布希可曾任職於名品店,幾年來目睹種種缺點,不免心有戚戚焉。他面對路易•拿破崙的時代,更想有作為,因為這位新皇帝任命塞納縣長歐斯曼,大力整頓巴黎。尤其是拓寬巴黎的馬路,從而使消費者能悠遊於街道和商品。 高島屋開啟「新宿百貨大戰」 高島屋本來是老式的百貨公司,本店位於日本橋附近,以往打出的口號是日本皇室成員經常光臨的地方。而供應的商品也以歐美傳統商品為主。不過,新時代已經來臨了,因此新南店的開設便是力求突破的第一步。例如,該公司往往大力引進歐美新品牌,以便吸引更多的新人類。近年來,義大利的D&G、比利時的Dries Van Noten 一直受到年輕消費者的青睞,所以高島屋的D&G便是主打商品。高島屋旋風的來臨,使得南口的伊勢丹和三越壓力大增,所以三年前所謂「新宿百貨大戰」也就正式開打。 當然,旁邊的東急HANDS和紀伊國屋也是強有力的後盾。自八○年代以來,東急HANDS己在涉谷開店,而新南店祇不過是新的經營策略罷了。窮本溯源,這種DIY商店的登場是呼應日本人的休閒文化。尤其是假日一到,全家可以用這些道具動動手,修理房子,同時也可以搞搞園藝。至於郊外的陽光綠野也是上班族渴望要親近的對象。所以露營用具、腳踏車在店內都可以買到。 紀伊國屋新南店 新書的流通彷彿樓下的火車 如果直接從JR新南口出來,穿過高島屋和東急HANDS可以直達紀伊國屋書店的三樓。當然,樓下也有另一條步道通一樓。但三樓是其實是一般書店的一樓,門口設有櫥窗,九八年十月剛好日本導演黑澤明去世,窗內擺設一張他的大照片,而且還附上有關他的各種書籍的廣告。 至於店內新書和雜誌更是五花八門。這兩年來,日本的新書的流通十分快速,彷彿樓下的火車,一下子就與人擦身而過。也就是說,要是新書一上市,湊巧無法及時購買,過幾天的書店可能會找不到,接著也祇好用訂購的方式,才能買到。 逛一下三樓,即可發現該店的分類十分特殊。如日本作家有兩面書櫃,一面是「男作家」,另一面是「女作家」。所以如果要買吉本•芭娜娜《殊死戰》或是柳美里的書,必須依循這種分類才能找到。 到了五樓,則可以找到人文和社會科學的書籍。當然世界史和國際關係的書也不少。不過,正在發生的國際大事,如南斯拉夫內戰的書籍,則必須到「海外事情」的書櫃才能找到。 至於六樓所供應的書,以英文為主,德法兩國的出版物則占一小部分。當然,英文書仍以小說較吸引人,尤其是平台擺放的書大多是進入紐約時報暢銷排行榜。如九八年在美國轟動一時的《接吻》(The Kiss),也放置其中,而日譯本赫然出現在旁邊。此外,一些熱門書該店也不放過,像九八年榮登布克獎的作品《阿姆斯特丹》,作者就是英國小說家麥悠恩(Lan McEwen)。看來,要買英文新書,到這裡來,包準滿載而歸。 逛完這三家連成一體的大型購物中心,覺得真是節省不少時間。所以要是到東京從事短期旅遊,「新南口」倒是一個十分方便的角落,既省事又省時。
■ 作者導讀
請參閱旅遊副刊:
http://www.travelog.idtravel.com.tw/shelf/alter_read/tsa000108_1a.shtml
東京近郊:鎌倉、輕井
開始在澳洲自助旅行(
以色列:耶路撒冷•死
下飛機Day by
東京近郊深度繪旅行:
泰國:曼谷.清邁.普
聖地雅哥朝聖之路Ca
開始在捷克自助旅行(
開始在日本自助旅行(
香港Hongkong
為了保障您的權益,新絲路網路書店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七天的鑑賞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鑑賞期內寄回(以郵戳或收執聯為憑),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內外包裝、隨貨文件、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