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
註冊
|
會員中心
|
結帳
|
培訓課程
魔法弟子
|
自資出版
|
電子書
|
客服中心
|
智慧型立体會員
書名
出版社
作者
isbn
編號
5050魔法眾籌
|
NG書城
|
國際級品牌課程
|
優惠通知
|
霹靂英雄音樂精選
|
大陸當代思想史論
此作者無相關書籍
文學小說
文學
|
小說
商管創投
財經投資
|
行銷企管
人文藝坊
宗教、哲學
社會、人文、史地
藝術、美學
|
電影戲劇
勵志養生
醫療、保健
料理、生活百科
教育、心理、勵志
進修學習
電腦與網路
|
語言工具
雜誌、期刊
|
軍政、法律
參考、考試、教科用書
科學工程
科學、自然
|
工業、工程
家庭親子
家庭、親子、人際
青少年、童書
玩樂天地
旅遊、地圖
|
休閒娛樂
漫畫、插圖
|
限制級
馬克思安魂曲──思想巨人的光與影
作者:
作者:Frank E. Manuel
譯者:
蔡淑雯
分類:
哲學•宗教
/
當代哲學思潮
叢書系列:哲學
出版社:
圓神
出版日期:2000/11/1
ISBN:9576075491
書籍編號:bu0022644
頁數:352
定價:
330
元
優惠價:
79
折
261
元
書價若有異動,以出版社實際定價為準
絕版書
絕版書:確定不再版的商品,僅提供書籍資訊參考。
評價數:
(請將滑鼠移至星星處進行評價)
目前平均評價:
文字連結
複製語法
馬克思安魂曲──思想巨人的光與影
圖片連結
複製語法
分
享
內容簡介
同類推薦
內容簡介
自從一九八○年代末期東歐共產陣營垮台之後,共產主義似乎真的如雷根所說的「必定被拋入歷史的灰燼中」。 然而,馬克思主義真的灰飛煙滅了嗎?這曾經撼動二十世紀人類社會的思想學說(邪說)真的毫無價值嗎?馬克思曾經說過:「我不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者。」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馬克思本人和馬克思主義到底存在著什麼樣的辯證關係? 就讓我們回頭檢視馬克思其人其事吧!唯有對這位身兼哲學家與革命運動狂熱者等多重角色的人物進行最根本的探索,才能徹底了解馬克思在想些什麼、做些什麼。 美國學者麥紐爾打破一般編年史的傳記體例,以馬克思與他人的一千五百多封書信為基礎,從各個不同的主題深入探討馬克思與其妻、好友恩格斯,以及其他革命分子之間的關係,並從馬克思自身的猶太人背景出發,討論存在於其一生中的身分錯亂與思想矛盾;透過本書,你可以發現馬克思不為人知的一面,同時了解馬克思的思想來源。 馬克思學說的最大價值,就是看透資本主義社會的弊病;誠如馬克思主義學者馬庫色(Herbert Marcuse)所說:「當一切弊病都能在資本主義體制內獲得解決時,就可以證明馬克思錯了。」身處二十一世紀資本主義發展更甚以往的我們是否該好好思索,究竟該用什麼樣的眼光來看待崛起於十九世紀的馬克思學說?
序
作者序 對馬克思的思想遺體進行解剖是件危險的事:這個最初的假設可能是錯誤的—我們要解剖的對象可能並未死亡;也許馬克思主義的微粒早已散入我們這個時代的精神氛圍中,並和許多異質學說相結合,使得我們根本無從加以辨認或將之分辨出來。人們已在二十世紀首次感受到馬克思思想的震撼,儘管表面上看不出來,但這場震盪的恐懼實已成為過去。今日人們開始探討造成馬克思學說蓬勃成長的因素,以及一開始便加速將它帶向死亡的致命傷。這部安魂曲無意加入馬克思學學者的論戰,它只是一部隨筆,表達我個人對這位十九世紀作家的驚嘆之情;他的著作捕捉了那個時代快速變遷的脈動,風靡了社會各階層無數男女的心,而且直到最近他的學說才被貶入歷史的遺跡。恩格斯揶揄馬克思的話:「可以確定的是,我絕不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者。」—如果恩格斯真的這麼說過—並無法完全表達出馬克思信徒們的內心感受,他們之中有許多人的信條和信念如今已被剝奪殆盡。馬克思主義的失勢只是晚近的事,目前還無法對它做出歷史評價,但至少作古已逾百年的馬克思本人是可以被蓋棺論定的。 我第一次接觸馬克思是在七歲時父親帶我參加波士頓的一個工會集會,會中一位演說者不厭其煩地一再引述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話語,最後被惱火的主席打斷;他敲著議事槌斷然裁決,若馬克思和恩格斯有話要說,必須等到輪到他們時再自己發言。直到我在一九二六年秋天進入哈佛大學,研讀《共產黨宣言》(Communist Manifesto),才再度回想起這段初遇的往事。在接下來的數十年裡,我埋首研究馬克思的著作,至少研讀了不少關於馬克思理論毀譽參半的各種評論。雖然我從未成為真正的信徒,但我懷著對馬克思學說既同情又憎惡的心情,隨著馬克思學說在我那個世代許多美國人心中的起落而沈浮,這種矛盾心情無疑地亦迴盪在這部安魂曲中。 在馬克思生前,為其生平立傳的提議—這個想法早在一八七三年就有人提出—一直都沒有結果,但我們這個電腦時代為讀者提供了各種有關馬克思及馬克思主義著作的書目,數量之多讓印刷品書目望塵莫及(我使用馬克思和馬克思主義這兩個詞,它們的廣義關聯性表現在西方思想中,有如基督之於基督教信仰、佛洛伊德之於佛洛伊德主義)。只要按下一個鍵,就足以啟動如哈佛大學「霍利斯」(HOLLIS)這樣的書目系統,讓它吐出四、五千冊有關馬克思和馬克思主義的書目;如果把全世界其他圖書館類似「霍利斯」書目所列舉的著作加上去,想必數量會膨脹三倍—當然這只是個猜測的數字。我對曾拜讀過的英文、法文、德文及義大利文作者,包括那些早已遺忘的,心中的感激無以復加,因為浸淫在這些文獻中而有今日這部安魂曲的誕生;書名則模仿莫札特、比才和威爾第的名曲,他們同樣無法道出心中天籟的靈感來源,只可惜我的拙作不過是東施效顰。 這部安魂曲有很大一部分參考了馬克思和恩格斯往來的一千五百多封書信,以及他們在歐洲和美國等地的許多投稿。我無意對他們的著作詳加評析,也不打算加入編者間的字義之爭。馬克思命運多舛的一生和他的階級鬥爭理論、革命策略、理想社會息息相關,這些概念被詮釋為馬克思生命的光和熱,而非獨立於外的理性主義架構。但馬克思並不孤獨,恩格斯經常圍繞在他的身旁,是這齣戲的要角,此外還有妻子燕妮(Jenny)、他們的三個女兒和一大票敵人,均被召來共同揭開這位重要人物的特質。故事開始於十九世紀,地點在德國、法國,尤其是維多利亞時期的英國。 伯恩斯坦(Eduard Bernstein)和貝倍爾(August Bebel)首度嘗試出版馬克思—恩格斯的書信(Stuttgart,一九一三),但為了符合德國社會民主黨成員的道德標準,只好刪除某些內容。這部有瑕疵的作品譯成法文後,由莫利特(J. Molitor)收入其編輯之合集中,更將殘存的馬克思和恩格斯作品任意竄改;其中不只刪除整段文句,更將馬克思塑造成毫無瑕疵的維多利亞紳士。根據各種證據研判,這種淨化工作是在馬克思去世後由恩格斯和馬克思的女兒開始的;後來列寧協助重建這些被刪改的段落,奠立了馬克思著作的經典地位。早期在瑞亞沙諾夫(David Rjazanov)的指導下,出版工作由莫斯科的馬克思恩格斯研究所(Marx-Engels Institute)負責,雖然此項工作並未全部完成。由於此研究所本身是官方的學術研究機構,它的名稱後來不斷膨脹,最後變成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史達林研究所(Marx-Engels-Lenin-Stalin Institute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the Soviet Union),簡稱IMELS,只是這簡稱現在幾乎已被遺忘。這個研究所出版的《歷史批判全集》(Historisch-Kritische Gesamtausgabe)第一冊於一九二七年付梓,較近期的《著作集》(Werke)則是由柏林的馬列主義研究所(Institute for Marxism-Leninism)於一九五六年開始出版,至今仍然是馬克思學的基石,雖然開始於一九七五年集眾人之力的英譯本《馬克思恩格斯全集》(The Collected Works of Marx and Engels)更值得特別一提。 位於阿姆斯特丹的社會史國際研究所(Internationaal Instituut voor Sociale Geschiedenis)收藏了許多馬克思和恩格斯未流入莫斯科的原稿、書信及相關文件。馬克思用以摘錄其驚人閱讀量的一大堆筆記,目前由一個誓言保持學術中立的國際委員會加以整理,其中的成員包括了社會學家、前共產黨員以及無特殊派系色彩的教授群。由阿姆斯特丹社會史國際研究所贊助的馬克思恩格斯基金會,則協同德國科學學院會議(Conference of German Academies of the Sciences)及特利爾(Trier)的「卡爾•馬克思之家」(Karl Marx Haus),共同繼續為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的各種異本進行全面性的史學編輯與校訂工作—此計畫肇始於一九七五年,後因柏林圍牆的倒塌及前蘇聯的政治改造而被迫中斷。 由於馬克思和恩格斯都是諷刺高手,同時又擅長自創罵人的話,他們的冷嘲熱諷和黑色幽默常常很難在英譯中加以保留。在現代語言快速變遷的世界中,像「市儈的」這類的形容詞早已失去原始意義及其在十九世紀的意涵;而「黑鬼」和「猶太佬」則是現在的禁忌;不時出現在馬、恩兩人對話中的「糞便」、「大便」及其他不計其數的複合字,在現代這個對猥褻語詞早已見怪不怪的社會中也已失去它們之前駭人聽聞的特質。身為猶太牧師後裔的馬克思及德國虔誠派教徒(German pietists)之子的恩格斯,在他們的行文中亦不時出現嘲弄宗教的語句。除此之外,這部安魂曲可算是一本家庭讀物。 此外,我徵求了《狄德勒斯:美國文理學院期刊》(Daedalus: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的許可,引用了我撰寫的兩篇關於馬克思的論文之部分內容—〈追悼:《哥達綱領批判》,一八七五年至一九七五年〉(In Memoriam: Critique of the Gotha Program, 1875-1975),以及〈為卡爾•馬克思所譜的安魂曲〉(A Requiem for Karl Marx)(此篇論文刊登於一九七六年冬季號的《書之禮讚》〔In Praise of Books〕和一九九二年春季號的《共產主義的出路》〔The Exit from Communism〕)—證明過去二十年來我對馬克思的觀點在某種程度上是相當一致的。或許我從前的學生還保存了一些我在大學講授馬克思思想的筆記,我自信從未背離這一致性。 感謝《馬克思恩格斯全集》(國際出版社〔International Publishers〕,一九七五迄今)及一封現由社會史國際研究所保存的信件(《露薏絲•富雷貝格致奧古斯特•貝倍爾》〔Louise Freyberger to August Bebel〕,一八九八年九月二日及四日)讓我引用了其中的文句。伊瑟曼(Mieke Ijzermans)小姐在我造訪研究所時的熱心招待,我深表感激;同時也要感謝「波士頓文藝俱樂部」(Boston Athenaeum)讓我使用圖書館及其研究員的熱心協助;布蘭戴斯大學(Brandeis University)借了我數冊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並提供協助整理此書的手稿;斯圖依克(Dirk Struik)教授讓我參考了他最近出版、尚無法在大學或公立圖書館借閱的著作。 同時感謝吾妻芙莉琪(Fritzie)和我在哈佛大學出版社的編輯梭斯坦森(Christine Thorsteinsson)為我這麼一個固執又暴躁的作者提供的忠告—當然也包括那些她們有口難言的建議—讓我獲益良多。
法蘭克•麥紐爾
於波士頓
作者簡介
法蘭克•麥紐爾(Frank E. Manuel),紐約大學榮譽退休教授、布蘭戴斯大學(Brandeis University)榮譽退休教授,著作包括:《斷裂的權杖:基督教觀點下的猶太教》(The Broken Staff: Judaism through Christian Eyes)、《西方世界的烏托邦思想》(Utopian Thought in the Western World,與其妻Fritzie P. Manuel 合著)。
譯者簡介
蔡淑雯,輔仁大學哲學系、哲學研究所碩士班畢業,曾任公共電視外片兼職翻譯,現為電視頻道兼職譯者,並專職翻譯工作。譯有:《建築之旅──牛津》(合譯)。
性史:第三卷 自我的
論女性
幸福的監控國家:中國
雲端亡魂:往生者的數
閒暇與無聊(2025
思考的力量:察覺帶來
監獄中的哲學課:探索
電玩的本質:遊走於真
滄海橫流要此身:流亡
男性廢退:失落、孤僻
為了保障您的權益,新絲路網路書店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七天的鑑賞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鑑賞期內寄回(以郵戳或收執聯為憑),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內外包裝、隨貨文件、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