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
註冊
|
會員中心
|
結帳
|
培訓課程
魔法弟子
|
自資出版
|
電子書
|
客服中心
|
智慧型立体會員
書名
出版社
作者
isbn
編號
5050魔法眾籌
|
NG書城
|
國際級品牌課程
|
優惠通知
|
霹靂英雄音樂精選
|
阿啾與小狗子的吐嘈同萌
.
十字路
.
修正<新版>
.
修正
文學小說
文學
|
小說
商管創投
財經投資
|
行銷企管
人文藝坊
宗教、哲學
社會、人文、史地
藝術、美學
|
電影戲劇
勵志養生
醫療、保健
料理、生活百科
教育、心理、勵志
進修學習
電腦與網路
|
語言工具
雜誌、期刊
|
軍政、法律
參考、考試、教科用書
科學工程
科學、自然
|
工業、工程
家庭親子
家庭、親子、人際
青少年、童書
玩樂天地
旅遊、地圖
|
休閒娛樂
漫畫、插圖
|
限制級
到遠方「偉大的美國小說家」強納森•法蘭岑的人文關懷
作者:
強納森.法蘭岑
譯者:
洪世民
分類:
文學
/
生活散文
叢書系列:文學森林
出版社:
新經典圖文傳播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7/3/31
ISBN:9789865824785
書籍編號:kk0439791
頁數:304
定價:
340
元
優惠價:
79
折
269
元
書價若有異動,以出版社實際定價為準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目前無庫存量,讀者下訂後,開始進入調書程序,一般天數約為2-10工作日(不含例假日)。
團購數最低為 20 本以上
評價數:
(請將滑鼠移至星星處進行評價)
目前平均評價:
文字連結
複製語法
到遠方「偉大的美國小說家」強納森•法蘭岑的人文關懷
圖片連結
複製語法
分
享
內容簡介
作者介紹
書籍目錄
同類推薦
到遠方「偉大的美國小說家」強納森•法蘭岑的人文關懷 內容簡介 「當你走出去,和真實的人,甚或只是真實的動物發展真實的關係後, 你便會面臨非常真實的危險:最後可能交付出『愛』的危險。」 ――強納森.法蘭岑 到遠方,是出走,是尋找,是開拓,也是歸屬 繼《如何獨處》後,法蘭岑再次以幽默的機鋒與銳利的洞察, 帶讀者前往荒島的遠方、觀點的遠方、思想的遠方,以及閱讀的遠方。 精彩內容: ★科技消費主義如何偽裝成「愛」,讓人們逃避所有可能的痛。 ★帶著《魯賓遜漂流記》與好友的骨灰,法蘭岑開啟了一段差點回不來的荒島放逐。 ★摯友大衛.華萊士的迷人風采,與其孤決又令人心碎的自盡之路。 ★「先發展,後環保」的口號,實際「創造」的是環境的毀滅。 ★「狩獵」是傳統文化的一部份,「無差別獵殺」卻是新時代的產物! ★小說家最討厭被問到哪四個問題? ★法蘭岑談艾莉絲.孟若「短篇」小說裡的「完整」人生,談她擅長的「事中之事」。 「我對鳥的愛儼然成為一個入口,通往心中一個重要但沒那麼自我中心的部分,我從不知道有這東西存在的地方。我不能再以地球居民的姿態一輩子漂流,不能再只管喜不喜歡而把承諾留給未來,反而被迫面對一個要不就坦然接受,要不就斷然拒絕的自我。這就是愛會對人做的事。」——強納森.法蘭岑 在這本深刻的演說和散文選集,強納森•法蘭岑帶著煥然一新的力度回到縈繞心頭已久的主題,包括人和文學。無論是回憶他在賽普勒斯和違法獵鳥者的暴力衝突,省視心中對亦敵亦友的作家大衛•華萊士自殺的感受,或是針對科技如何改變人們表達愛的方式提出動人而風趣的看法,這些文章都實現了法蘭岑「毫不隱瞞」的承諾。出自當代頂尖小說家之手,《到遠方》是部傑出而具啟發性的作品,記錄了一顆獨特而成熟的心靈與自我,與文學和當今一些最重要議題角力的過程。 【好評推薦】 「睿智、銳利的散文,在幾乎每一件事物中挖掘深刻的社會意義。」 ──《今日美國報》(USA Today) 「(法蘭岑的)寫作有種不炫技、近乎無自我的完美。」 ──萊夫•葛羅斯曼(Lev Grossman),《時代》(Time)雜誌 「美妙絕倫的散文。」 ──《洛杉磯書評》(Los Angeles review of Books) 「一部多面相、啟迪人心的選集,《到遠方》實則帶領讀者更接近作者。」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 「如同最好的小說,《到遠方》標出了一條告別孤獨的路。」 ──《基督教科學箴言報》(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作者簡介 強納森•法蘭岑(Jonathan Franzen) 1959年生,美國小說家、散文作家,《紐約客》撰稿人。1996年,37歲、已經出版過兩本小說的法蘭岑在《哈潑》(Harper’s)雜誌上發表的一篇題為〈偶然作夢——在影像世紀還寫小說的一個原因〉的文章,表達其對文學現況的惋惜,引起眾多矚目。他的第三部小說《修正》(2001)出版後好評如潮,法蘭岑憑此書獲得美國國家書卷獎及2002年美國普立茲獎提名。第四本小說《自由》(2010)令他登上《時代》(Time)雜誌封面,被譽為「偉大的美國小說家」。最新長篇小說《純真》(2015),亦引領話題旋風。 出生於美國伊利諾州,母親是美國人,父親是瑞典人。在聖路易度過童年,1981年從斯沃思莫學院(Swarthmore College)畢業,主修德文。1979-1980年,通過韋恩州立大學設立的「去慕尼克讀大三」合作項目,曾到德國留學。1981-1982年,獲歐布萊特獎學金在柏林自由大學學習,因此會說一口流利的德語。創作第一部小說期間,曾在哈佛大學地震實驗室打工。現居紐約。 著有五本小說:《第27個城市》(The Twenty-Seven City)、《強震》(Strong Motion)《修正》(The Corrections)、《自由》(Freedom)、《純真》(Purity),一部散文集:《如何獨處》﹝How to Be Alone)、《到遠方》(Farther Away),一部個人史:《不舒適區》(The Discomfort Zone),並譯有法蘭克•韋德金德(Frank Wedekind)的《春醒》(Spring Awakening)等。 得獎紀錄 ・2010《時代》雜誌百大人物、John Gardoner小說獎,入圍國家書評獎、洛杉磯時報圖書獎 ・2002 普立茲獎決選名單入圍(Pulitzer Prize finalist) ・2002 國際筆會/福克納獎決選名單入圍(PEN/Faulkner Award finalist) ・2001 美國國家書卷獎得主(National Book Award) ・2001《紐約時報》年度最佳書籍(New York Times Best Books of the Year) ・1988 懷丁作家獎(Whiting Writer’s Award) ・1996 入選Granta雜誌最佳美國青年小說家(Granta’s Best Of Young American Novelists) 譯者簡介 洪世民 六年級生,外文系畢,現為專職翻譯,譯作涵蓋各領域,包括《如何獨處》、《一件T恤的全球經濟之旅》、《告別施捨》、《獨居時代》等非小說作品,以及《應該相信誰》、《浮生》、《靈魂的代價》等小說。
目錄 •痛,不會致命 ——致凱尼恩學院畢業生演說,2011年5月 當你考慮另一種選擇,放棄被科技點燃自信自滿的醉人幻夢,痛,就成了活在你抵抗的世界的自然產物及指標。無痛地度過人生,就等於沒活過。 •到遠方 我花了兩小時進行多項烘乾計畫,再花一小時在地岬搜尋我瘋狂衝刺時遺落的一個重要的帳篷零件,無功而返。然後,短短幾分鐘後,雨停了,雲散了,這時我才發現,自己一直待在畢生見過最美的地方。 •小說裡寫得的最好一家 ——評克莉絲汀娜.史黛德(Christina Stead)的《愛孩子的男人》(The Man Who Loved Children) 露薏不討人歡心,尤其不得父親喜愛的經驗,肯定是從作者自身的痛楚汲取的。她最好的小說讀來就像一個女兒呈獻給父親的愛和團結;當然,也呈獻了激烈競爭的恨。 •大黃蜂 我差點親手燒燬一個家,而那個家甚至不是我的。 •醜陋的地中海 只是,馬爾他式的射獵有多「文化」、多「傳統」是有爭議的。儘管春季狩獵和稀有鳥類的捕殺及標本剝製無疑是行之有年的傳統,但無差別的屠殺現象似乎到1960年代才興起,也就是馬爾他獨立建國、開始繁榮之後…… •玉米王 ——評唐納德.安特里姆(Donald Antrim)的《百名兄弟》(The Hundred Brothers) 這或許是美國人出版過最奇特的小說。但,說來矛盾,這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小說。它說話的方式不像我們任何一個人,卻說著我們每一個人的事。 •論自傳性小說 ——演講 這裡有個我想要強調的重要悖論:小說作家作品中,自傳成分的比例愈高,它表面上就愈不像作家的真實人生。作家愈是深入挖掘意義,他的人生就會有愈多不規則的細目,成為深入思考夢境的阻礙。 •打給你,只是要說我愛你 被蜂窩式侵入惹毛的那部分的我,承襲自我的父親;喜愛我的黑莓機、想要愉快和加入世界的那部分的我,則來自我母親。雖然有正事要做的人是他,不是她,最後卻是她站在贏的一方。 •大衛•福斯特•華萊士 ——追悼辭,2008年10月23日 他在電話裡要我跟他講個事情終會好轉的故事。我把他前幾年跟我聊天時說過的很多話講給他聽:我說他前一次走過瀕死體驗後,很快就擺脫困境寫了一本書;我說他改變服藥習慣是因為他想要成長、過更好的生活;我說我認為他最好的作品還在前頭。 •中國的海鸚 我不確定對於鹽城的丹頂鶴來說,火的威脅是不是比核心區半年一次的堅壁清野來得大,但我知道大部分的中國仍在「先發展,後環保」這句八○年代的口號下運作。我問馴鹿,隨著中國經濟繼續擴張,鳥類的境遇會不會變得更糟。「肯定會。」馴鹿說。 •讀《大笑的警察》 兩位作者反烏托邦的觀念,與偵探小說樂觀本性之間的緊張,也為這本書添加了薪火。當馬丁.貝克終於在最後一頁笑了,他的笑是在彰顯,所有他承受的苦難原來多無謂,多不真實。 •逗點──然後 有太多東西要讀,偏偏時間太少,我一直在找理由把某本書放下,永遠不再拿起;而作者可以給我的最好理由之一,就是把「然後」(then)當連接詞用,後面沒跟主詞。 •可信但可憎 ——讀法蘭克•韋德金德(Frank Wedekind)的《春醒》(Spring Awakening) 要適切地取笑人性,包括你的人性和別人的人性,你必須和寫悲劇一樣冷淡和嚴厲。但喜劇不同於悲劇,不需要堂皇的道德架構。 •紐約州專訪 紐約州:不過,儘管如此,我還是挺美的啊。很不公平對不對?錢可以買什麼?而樹確實有辦法長回來。你以為你的山坡十九世紀有橡樹嗎?那時整個國家碩果僅存的橡樹恐怕不到一千棵吧。所以我們別提過去了。 •情書 ——恭賀詹姆斯.普爾帝(James Purdy)以《尤斯塔斯.奇澤姆和夥伴們》(Eustace Chisholm and the Works)獲小說中心(Center for Fictions)頒發的法迪曼獎(Clifton Fa di man Award) 他一直是,也將持續是美國最被低估、最少被細讀的作家之一。在他諸多出色的作品中,這是結構最成熟、文句最動人、敘事最嚴謹、結構最優美的一部。 •我們的小行星 白白的太陽在東方,然後白白的太陽在西方。我們彷彿已經一連開了好幾個小時的下坡路,衝向愈退愈遠、綠絨般的密蘇里州界。可怕的是現在可能還在下午。可怕的是我們還在愛荷華。 •歡宴的尾聲 ——評杜斯妥也夫斯基的《賭徒》(The Gambler) 沒有哪個小說家與唯物主義的搏鬥,比杜斯妥也夫斯基更激烈也更睿智了。他認為唯物不但會威脅到他沉浸伏特加、政治過激的祖國,也會危及他個人的福祉。創造強大得足以抵擋唯物攻擊的敘事,既是愛國的責任,也是個人的需要。 •你怎能那麼肯定自己並不邪惡? ——讀艾莉絲.孟若(Alice Ann Munro) 自契訶夫以來,沒有哪個作家像孟若這般努力在每一篇故事裡完完整整地呈現人生,而且做到了。她追求的是決定命運、不可挽回、做出戲劇性行動的剎那。這對讀者的意義是,故事總要到最後一、兩頁才豁然開朗。 •我們的關係:簡史 「和平的邏輯是這樣。你的妻子是個賤貨,是妓女。只要她在這間屋子裡,你就不是我們的弟弟。」於是這個有錢的小弟掩面哭泣。 •穿灰法蘭絨西裝的男人 如果你相信愛,相信忠誠,相信真理和正義,讀完《穿灰法蘭絨西裝的男人》,你可能會熱淚盈眶。但在心融化之際,你可能也會氣自己逆來順受。 •沒有盡頭 ——再讀寶拉.福克斯(Paula Fox)的《絕望的人們》(Desperate Characters) 整本書幾乎找不到一個無關緊要或任意填塞的字。這等規模的精確和切題不是偶然形成,但作家要一邊做到這點,一邊放鬆得讓人物躍然紙上、敘事行雲流水,幾乎是不可能的事,這樣的小說就在眼前,傲視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所有美國寫實小說。
終於來到懶得自尋煩惱
禪花釀蜜ᦅ
禪林覓花ᦅ
文青櫃姐聊天室:那些
京都文化遊
眾神之島2
地味手帖NO.18
第21頁(增訂新版)
長鏡頭
你今是岸
為了保障您的權益,新絲路網路書店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七天的鑑賞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鑑賞期內寄回(以郵戳或收執聯為憑),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內外包裝、隨貨文件、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