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
註冊
|
會員中心
|
結帳
|
培訓課程
魔法弟子
|
自資出版
|
電子書
|
客服中心
|
智慧型立体會員
書名
出版社
作者
isbn
編號
5050魔法眾籌
|
NG書城
|
國際級品牌課程
|
優惠通知
|
霹靂英雄音樂精選
|
漫畫地球科學:教科書裡的瘋狂實驗
此作者無相關書籍
文學小說
文學
|
小說
商管創投
財經投資
|
行銷企管
人文藝坊
宗教、哲學
社會、人文、史地
藝術、美學
|
電影戲劇
勵志養生
醫療、保健
料理、生活百科
教育、心理、勵志
進修學習
電腦與網路
|
語言工具
雜誌、期刊
|
軍政、法律
參考、考試、教科用書
科學工程
科學、自然
|
工業、工程
家庭親子
家庭、親子、人際
青少年、童書
玩樂天地
旅遊、地圖
|
休閒娛樂
漫畫、插圖
|
限制級
臺灣惡地誌:見證臺灣造山運動與四百年淺山文明生態史
Badlands in Taiwan
作者:
蘇淑娟, 梁舒婷, 吳依璇, 劉閎逸, 柯伶樺, 邱峋文, 黃惠敏
分類:
科學•自然
/
地球科學
叢書系列:beNature
出版社:
野人出版
出版日期:2022/8/3
ISBN:9789863847588
書籍編號:kk0553921
頁數:288
定價:
630
元
優惠價:
79
折
498
元
書價若有異動,以出版社實際定價為準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目前無庫存量,讀者下訂後,開始進入調書程序,一般天數約為2-10工作日(不含例假日)。
團購數最低為 20 本以上
評價數:
(請將滑鼠移至星星處進行評價)
目前平均評價:
文字連結
複製語法
臺灣惡地誌:見證臺灣造山運動與四百年淺山文明生態史
圖片連結
複製語法
分
享
內容簡介
作者介紹
書籍目錄
同類推薦
臺灣惡地誌:見證臺灣造山運動與四百年淺山文明生態史 內容簡介 首部從區域環境的獨特視角 開展出臺灣兩種歷史豐度——地球科學史、人文生態史 ◆看月世界如何以極限邊地之姿,刻寫島嶼的形成與變遷 ◆ ◎在臺灣就能上月球? ◎惡地如何以時間、營力、材料、地層深度訴說臺灣大地故事? ◎崎嶇不毛的月世界竟能種出遠近馳名、甘甜香脆的燕巢芭樂? ◎貧瘠環境憑藉什麼吸引野生動物來此棲身,造就生態方舟? ◎迂迴隱蔽的西南惡地為何成為宋江陣(武藝)、總舖師(廚藝)的原鄉? ★揭開惡地(Badlands)真實樣貌,顛覆你對不毛之地的想像 ★見證臺灣造山運動前後結構相以及地質多樣性 ★西南惡地面積約占國土3%,卻封存了臺灣四百年族群發展的縮影 ★以水貫穿,寫下人、生物與環境間相互試探、適應的過程與結果 ★在高度開發的臺灣西部,意外保留了一處生物多樣性方舟 ★在地人以草根力量結合特有生物兵團,正在創造當代SDGs永續發展模式——地質公園 人們常聽聞的「月世界」地形,異景如夢似幻、宛若外星球,而它正式的名稱是惡地(Badlands)。惡地的特徵是地表極易受到水流侵蝕,形成密密麻麻的侵蝕溝,使植被難以附著,呈現出裸露、崎嶇、破碎的地貌景觀。臺灣惡地分布多處,其中較為顯著的有三處,一處在島嶼西南淺山帶,大致從臺南延伸到高雄;一處在東南,主要集中於臺東利吉;還有一處是人們南來北往較易看見的苗栗三義火炎山礫岩惡地,它們分別展現了島嶼不同的大地構造與地質成因。 臺灣本島面積最大、最具代表性的惡地地形是西南部臺南到高雄一帶,面積廣達一千多平方公里,厚約三千到四千公尺深。這片泥岩(mudstone)惡地雖約占國土百分之三,卻驚異地創造了觀看、理解臺灣的多重視角,而且封存了臺灣四百年族群發展縮影,更意外成為淺山地帶生態方舟。 本書從地質的大尺度出發,告訴你位於西部麓山帶的這一片泥岩惡地是如何形成、如何見證臺灣六百萬年前造山運動的前後結構相,以及如何反映出臺灣環境的特性。 雖然惡地環境似乎不宜人居,然而歷史告訴我們,人類已在此活動數百年。本書爬梳了四百年來,在溝谷交錯、空間迴旋錯置的環境下,人們如何發展、選擇聚落、遷徙,並在族群勢力不斷交替間,形成短暫或持續的、穩定或變動的、時消時長的多元生活樣態。這是一段人與環境之間相互試探與適應的過程。 惡地地區極為重要的是水源。透過惡地生態多樣性、環境保育運動雙軸線,溯源水在當地自然與人為力量影響下的流動路線,以及保存方式。 草根公民科學家「喇賽班」和生物們是一股強大的在地力量,顧水、顧生態,例如刺竹、厚圓澤蟹、東方草鴞、梅花鹿、穿山甲、食蟹獴等,不斷在這裡上演驚奇劇場。雖然各式各樣的磨難,不斷挑戰著惡地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一群人和生物持續在青灰泥上前行,他們正翻轉想像,在寂惡之境,對大眾展現一種當代的SDGs永續生存模式,我們以地質公園理解它。 本書特色 1.地質上:透過一百多公里範圍內的三處惡地,看見島嶼複雜又脆弱的地質形成;其中西南部泥岩惡地的地質與地景多樣性高,包括泥火山、珊瑚礁石灰岩、尪仔上天等。燕巢橋子頭泥火山早在1933年(日治時期)即獲第一波指定保存的天然紀念物,至今仍在噴發,現名為滾水坪泥火山。 2.歷史上:四百年西部淺山文明史,就封存在西南泥岩惡地區。此處是臺灣早期開墾的邊地、原漢交融邊界,惡地為屏障,以極特殊方式封存了淺山原始樣貌與族群遷徙歷史,更因而成為宋江陣(防護鄉里)、總鋪師(自給自足)的原鄉,發展出農、漁、牧、流竹等特殊營生方式。生態上:看似貧瘠,卻意外成為物種基因庫、生態方舟。西南泥岩惡地面積雖僅約國土3%,却是目前最重要的國土綠網計畫熱點區之一,位於淺山(里山概念)綠帶,是生物與人重疊共居之所,承擔縫合破碎棲地的角色。特有農產之鄉:因地質形成特殊土壤,生產出好吃的芭樂、棗子等,擁有其他地方種不出的滋味。以草根公民力量守護環境的典範:一群不論出身、不論職業、全心投入知識學習與行動實踐的草根公民科學家,正在創造兼顧環境保育與經濟發展的生活新模式,我們名之為——地質公園。 熱力推薦 ❖王小棣|導演 ❖林俊全|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系特聘教授、臺灣地質公園學會理事長 ❖林華慶|農委會林務局局長 ❖林德恩|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助理研究員 ❖柯金源|紀錄片工作者 ❖凌性傑|作家 ❖孫敬閔|IUCN穿山甲專家群東亞區主席 ❖張秀慈|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副教授、惡地協作USR計畫主持人 ❖張清榮|高雄市政府農業局局長 ❖陳玉峯|生態學教授 ❖陳貞蓉|國家自然公園管理處處長 ❖陳椒華|立法委員 ❖黃美秀|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教授 ❖黃淑梅|紀錄片工作者 ❖楊國禎|臺灣生態學會前理事長、退休副教授 ❖齊士崢|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授 ❖劉烘昌|陸蟹生態研究室負責人 ❖劉克襄|作家 ──推薦語── 「地誌通常意味著一地的風土民情與各項地質、地形、生態、文化資產等特徵的說明。在這惡地地形區,初看是青灰色一片的不毛之地,加上許多沖蝕現象,刺竹雜亂而生,形成一般人認為的典型惡地印象;但從本書中,看到這裡有豐富的人文活動,也衍生許多惡地文化。『環境是限制,也是解藥』──本書應證了這樣的特質,為惡地做了最好的詮釋。」——林俊全|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系特聘教授、臺灣地質公園學會理事長 「臺灣前四名面臨滅村命運的極限村落中,其中左鎮、田寮即位於西南泥岩惡地的獨特環境。但在月世界貧瘠的表象下,蘊含著豐富的自然生態及歷史人文底蘊,以及先民面對惡地環境的里山智慧和生命韌性。結合學術與實務,本書由長期耕耘於地方的工作者,從多元面向共同撰寫,有著守護惡地的共同目標,透過生動的圖文為讀者打開了在地知識的大門,牽起了與土地連結的悸動。相信在這群惡地好人的引路之下,你我都有機會,成為開展惡地創生的關係人口。」——張秀慈|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副教授、惡地協作USR計畫主持人 「十多年來因為投入地方環境開發案的研究,我協助居民田野調查、研讀資料及環評訴訟抗爭。今樂見多年關切之淺山區域受到重視,此書出版,期待能帶領大家認識泥岩惡地及其重要性,推動政府劃設保護區時可以避免不當開發,並守護這些惡地珍貴的生態環境。」——陳椒華|立法委員
作者簡介 蘇淑娟 地理學工作者,相信知識的價值在於行動與實踐。善於走路的非洲人說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期待重要的臺灣環境議題能有一群人一起走、接力到達遠方的目標。 梁舒婷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城鄉思維與實踐組畢業、惡地農夫工作室永久成員。成長在高雄市田寮區,人稱「月世界」的地方。神創造萬物,也創造了像臺灣西南部泥岩惡地這樣的地方。惡地上有丘陵、有水文,有在地的人文產業還有豐富的自然生態,一切交織成為一幅風景、一個屬於我們的DNA。 吳依璇 國立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碩士畢業,喜歡一邊聽沒有人聲的古典樂、一邊趕稿,最常做的事就是拖稿。法蘭西斯.培根曾說過「讀書使人豐富,討論使人成熟,寫作使人精確」。而我正在努力往這三個目標前進。 劉閎逸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兒時踩著濁水溪畔黑泥黏土,旅居高屏近十載後,重返校園修讀地理學碩士。對於山林水土的地理環境與城鄉生態發展有深刻的好奇心。 柯伶樺 國立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碩士。從小就喜歡跟前跟後在村子裡趴趴走,總被大人叫野腳;現在幸運能全臺走跳做生態研究,從海岸、溪谷到山巔,窺探迷人的世界。現任野人谷長工,與各路夥伴一起守護這片土地。 邱峋文 於聖稜線上感受陽光灑落時內心的感動、於白石池目擊水鹿奔騰時心靈的震撼,是踏入山林的初衷。於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所畢業後持續於山野工作,望能盡綿薄之力守護眼前的風景。 黃惠敏 放羊的孩子。人稱小邪,從小幻想當一位充滿正義的女俠。現任高雄市馬頭山自然人文協會會長,參與反馬頭山事業廢棄物掩埋場自救會環境運動。 攝影者簡介 梁偉樂 攝影與生態工作者,練習將視野擴及每個日常,喜歡那些不經意的瞬間,也受人們勞動與閒聊間的容顏所吸引,不擅長言語,藉由相機來與人親近交流,成為新的生活方式。 審定者簡介 王文誠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授 林俊全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系特聘教授、臺灣地質公園學會理事長 陳文山 國立臺灣大學地質系教授 劉瑩三 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教授 蘇淑娟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授
目錄 推薦序惡地譜出臺灣不可或缺的地方誌 林俊全 Part I 導論:惡地求生 Part II 荒山惡地 1.快速造山的見證 ◎西南泥岩惡地:臺南左鎮、龍崎、高雄田寮、內門、燕巢 ◎臺東利吉惡地 ◎苗栗火炎山礫岩惡地 2.全球視野——孤峰在何方 ◎美洲 ◎歐洲 ◎紐西蘭 3.西南惡地地景多樣性 ◎月世界家族 ◎泥火山 ◎多元地貌 ◎斷層交會處 Part III文明的碰撞 1.淺山水鏡 ◎走入月世界,揭開水塘真相 ◎何處是聚落 2.族群行跡 ◎墾荒:遷徙路徑與生活變貌 ◎歷史治理與民風流韻 3.山水間的拚搏與治理 ◎扭轉天時的水資源工程 ◎戰後:臺灣第一阿公店水庫和二仁灌溉計畫 ◎治水治山的重擔 ◎刻苦年代的勞動 ◎山林管制的美麗與憂愁 Part IV活的地景與常民生活 1.土地的出產 ◎拾穗——稻米、番薯、甘蔗田 ◎惡地招牌——酸甘甜的芭樂、蜜棗 2.二仁溪農業——與水共生的美好年代 3.徜徉惡地的牲畜 4.惡地傳統作物的再現 Part V刺竹林帶的生物群像——失落與再發現 1.庇蔭生靈的惡地衛兵——惡地植物 ◎嚴苛的地質與氣候條件,選汰出高耐壓植物 ◎刺竹的生存策略 ◎繽紛喧鬧的林下世界 2.固守家園的惡地隱士——厚圓澤蟹 ◎不需歷經海洋環境的物種分化劇碼 ◎蟹榮則共榮,蟹亡則具亡 3.隱身草海的夜空霸主——東方草鴞 ◎山貓、怪鳥、猴面鷹——那些常民生活記憶 ◎是否會再回來? 4.惡山惡水的隱士桃花源 Part VI狼煙與轉機 1.風雨中的尋根 ◎家鄉的樣子 ◎可寧衛震撼 ◎壞事情是好事情——公民科學開始扎根 ◎穿山甲媽媽以及動物們的激勵 ◎我們特別嗎? ◎拔管行動 2.翻轉惡地 ◎人與環境永續共存的新可能──地質公園 ◎在地夥伴關係的傳承與年輕化 ◎不斷侵蝕、不斷隆起──擁有造山性格的人、生物與土地 結語惡地文化的極致是韌性 附錄•地質年代簡表 誌謝
臺灣的紋理2:人文篇
仰望與思索,揭密宇宙
臺灣的紋理1:自然篇
水族:從自然崇拜到生
觀念天文學(上+下)
失落的三億年:史詩般
世界環境大發現:用漫
太空人都在做什麼?:
臺灣濕地誌:從東亞文
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概論
為了保障您的權益,新絲路網路書店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七天的鑑賞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鑑賞期內寄回(以郵戳或收執聯為憑),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內外包裝、隨貨文件、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