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
註冊
|
會員中心
|
結帳
|
培訓課程
魔法弟子
|
自資出版
|
電子書
|
客服中心
|
智慧型立体會員
書名
出版社
作者
isbn
編號
5050魔法眾籌
|
NG書城
|
國際級品牌課程
|
優惠通知
|
霹靂英雄音樂精選
|
禁忌海峽:島嶼•圖像•詩
.
海國詩路:東亞航道與
.
見山又是山:李永平研
文學小說
文學
|
小說
商管創投
財經投資
|
行銷企管
人文藝坊
宗教、哲學
社會、人文、史地
藝術、美學
|
電影戲劇
勵志養生
醫療、保健
料理、生活百科
教育、心理、勵志
進修學習
電腦與網路
|
語言工具
雜誌、期刊
|
軍政、法律
參考、考試、教科用書
科學工程
科學、自然
|
工業、工程
家庭親子
家庭、親子、人際
青少年、童書
玩樂天地
旅遊、地圖
|
休閒娛樂
漫畫、插圖
|
限制級
遺民、疆界與現代性:漢詩的南方離散與抒情(1895-1945)
作者:
高嘉謙
分類:
文學
/
詩集
出版社:
聯經
出版日期:2016/9/13
ISBN:9789570847970
書籍編號:kk0429824
頁數:568
定價:
690
元
優惠價:
79
折
545
元
書價若有異動,以出版社實際定價為準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目前無庫存量,讀者下訂後,開始進入調書程序,一般天數約為2-10工作日(不含例假日)。
團購數最低為 20 本以上
評價數:
(請將滑鼠移至星星處進行評價)
目前平均評價:
文字連結
複製語法
遺民、疆界與現代性:漢詩的南方離散與抒情(1895-1945)
內容簡介
作者介紹
書籍目錄
同類推薦
遺民、疆界與現代性:漢詩的南方離散與抒情(1895-1945) 關注19世紀末至第二次中日戰爭時期中國境外的「南方」書寫 19世紀以降中國東南沿海華人移民海外已經蔚為風潮,乙未割臺、辛亥革命,以迄抗戰軍興更讓許多別有政治、文化懷抱的士子文人也參與了這一行列。他們漂泊離散,仕隱進退之間,寫作的境外漢詩,勾勒了繁複的文學播遷軌跡,亦辯證政治/文化遺民的精神處境。 從臺灣、廣東到香港;從新加坡、馬來半島到蘇門答臘,他們藉由文化、宗族和經濟的紐帶,將渺遠的唐山化為一處處在地的「現場」,竟然也形成無遠弗屆的疆域──一種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所不能想像的「想像的共同體」。這是地理空間意識的變異與重塑,也是漢詩的越界與生產。漢詩有著源遠流長的傳統,作為士人文化心靈的寄託與投射,漢詩因此成?一代流亡知識分子銘刻歷史嬗變,見證家國離散,辯證現代性最重要的文學實踐。 《遺民、疆界與現代性:漢詩的南方離散與抒情(1895-1945)》是學者高嘉謙考察19世紀以降,面對世紀的新舊交替,殖民與西學衝擊,在中國南方、臺灣與南洋的詩人群體的離散際遇。從他們寫於境外的漢詩創作,探究一個政治/文化遺民的精神處境及漢詩文類的越界與現代性脈絡。 漢詩有著源遠流長的傳統,作為士人文化心靈的寄託與投射,漢詩因此成?一代流亡知識分子銘刻歷史嬗變,見證家國離散的重要文學實踐。尤其經歷乙未、辛亥兩次政治鉅變,士紳百姓大規模遷徙,文化與文學的播遷軌跡尤其繁複,漢詩的流動與生產由此構成理解與辯證現代性最值得注意的文學形式。 漢詩的發展不僅僅侷限於中原國土疆界,從明清使臣、商賈的朝貢外交、貿易網絡,甚至更早的僧人、儒者的文化交流,促成中國邊境之外的漢字文化圈和漢字文化流動的區域──朝鮮半島、日本、琉球、越南、臺灣、新馬,都曾經有過漢詩蓬勃發展的生態。本書著眼於19世紀後期以降的文人跨洋出境,更大的意義是在「域外」或「境外」的位置上,突出一個漢詩寫作的意義和譜系。作者高嘉謙處理的時間跨度,始於一八九五年的乙未割臺事件,收束在日軍投降、二戰結束的一九四五年。前者從近代中國第一批遺民的誕生展開論述,後者以戰爭期間南來作家郁達夫的失蹤死亡,做為流寓詩學一個曖昧的結束或再生產。 此外,《遺民、疆界與現代性》關注的現代性面向,將放在時間和離散兩個部份。前者陳述了帝國覆滅、國體肇新,殖民體驗、都市化和文化與語言變革等等鉅變,將中國及東亞周邊導入現代化的線性時間。除了時間感,本書強調的現代性視域,另指向空間地理變異的體驗。 本書勾勒的脈絡,在於提出從中國境內到境外,一批傳統教養的士人階層,在紛亂時局內的離散際遇,以及透過漢詩展現的主體經驗。本書將透過遺民、離散、境外等關鍵的幾個概念範疇,去開展二十世紀漢詩寫作呈顯的現代性的種種可能。第一章講述晚清以降,士人投入古典詩學的寫作與論述。第二章從甲申、乙未與辛亥,遺民應世進退的三個歷史時刻切入,討論遺民與詩處理時間的形式。第三章清楚描述一個區域文學的可能規模,清理流寓類型與離散概念。第四章試圖論述臺灣漢詩譜系與遺民詩學的結構性起源:棄與地方意識的影響。第五章討論陳伯陶、《宋臺秋唱》與香港遺民地景,重新反思遺民身份的「發明」和「自我確認」,同時揭示民初香港離散詩學的重要特徵,殖民地裡想像與重申的遺民空間。第六章論述了康有為的南洋憂患。第七章敘述文人邱菽園的文人品味及文化資本積累而成的文學空間,最大的意義在於建構了一個中國、臺灣、香港與南洋區域之間的漢詩人交遊的網絡。第八章是從南來文學的場景,描述文化遺民面對的現實飄零與時空錯置。總結前面幾章的討論,提出文學現場的觀察。漢詩寫作、境外遷徙、遺民認同,三者構成的意義,連結到一個二十世紀漢文學播遷的區域客觀現實,補強了文學史看不見的「現場」。
高嘉謙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博士,現任臺灣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曾於捷克布拉格查理士大學客座講學。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近現代文學、漢詩、民國舊體詩詞、臺灣文學、馬華文學。著有《國族與歷史的隱喻:近現代武俠傳奇的精神史考察(1895∼1949)》(台北:花木蘭出版社,2014)。編輯《抒情傳統與維新時代》(上海:上海文藝,2012,與吳盛青合編)、馬華文學的日本翻譯計畫「臺灣熱帶文學」系列(京都:人文書院,2010-2011,與黃英哲等合編)、《從摩羅到諾貝爾:文學•經典•現代意識》(台北:麥田,2015,與鄭毓瑜合編)、《散文類》(台北:麥田,2015,與黃錦樹合編)。 延伸閱讀 鍾怡雯,《雄辯風景:當代散文論Ⅰ》《后土繪測:當代散文論Ⅱ》 史書美,《視覺與認同:跨太平洋華語語系表述•呈現》 張小虹,《時尚現代性》
序/開往南洋的慢船/王德威 導論 第一章:漢詩的文化審美與南方想像 緒言 第一節 從漢詩想像「文化遺民」 第二節 漢詩的文化意識與歷史際遇 第三節 南渡與南方的遷移 第四節 漢詩與境外南方 第五節 各章內容和研究文獻說明 第二章:遺民、詩與時間的敘事 第一節 遺民的三個歷史時間:甲申•乙未•辛亥 第二節 抒情技藝與詩史顯像 第三節 流亡詩學與異域飄零 第四節 儒家詩學與殖民地風雅 第五節 遺民之死與詩的鬼域 從臺灣、廣東到香港:遺民與殖民的詩學辯證 第三章:寫在臺灣內外:丘逢甲與漢文學的離散現代性 第一節 寫在境外 第二節 流寓與離散類型 第三節 漢文學的地域與空間 第四節 乙未割臺與地理詩學 第五節 從臺灣到廣東:流亡的文學現場 第六節 從潮州到南洋:文教舞臺與詩學空間的建構 第四章:殖民與遺民的對視:洪棄生與王松的棄地書寫 第一節 棄的原點:從乙未割臺說起 第二節 遊走殖民空間的「地方」感 第三節 反空間的廢墟意識與主體精神 第四節 反居所的遺民空間與生活擬像 第五節 漢詩的公共空間與抒情變奏 第五章:刻在石上的遺民史:陳伯陶、《宋臺秋唱》與香港避地景觀 第一節 地域文化與遺民空間 第二節 宋王臺:遺民與遺跡 第三節 石頭與詩:《宋臺秋唱》的避地論述和抒情詩學 第四節 畫與詩:「宋王臺秋唱圖」的地景圖繪 從新加坡、馬來半島到蘇門答臘:離散、流亡與地方詩學 第六章:詩、帝國與孔教的流亡:康有為的南洋憂患 第一節 逋客與南洋漢詩 第二節 十死身:創傷意識及其症狀 第三節 絕島與帝國 第四節 孔教與華人文化意識 第七章:流寓者與詩的風土:邱菽園的星洲風雅 第一節 南來、漢詩與馬華文學 第二節 跨境的遺民風雅 第三節 詩、感官與風俗 第四節 聲音、風土與地方色彩 第八章:現代性的骸骨:許南英與郁達夫的南方之死 第一節 兩代詩人之死 第二節 慾望之軀:郁達夫的最後旅程 第三節 亂離之身:許南英的自我流放 第四節 詩與骸骨的重影 第五節 南方的迴聲 結論:離散漢詩與消失的美學 徵引、參考書目 文人流動與歷史記事年表(1895-1945) 後記
女也(黃岡詩集)
阿修羅時間:王兆基詩
白屋
本週運勢
用褒歌說故事的人:呂
時間是母親
日常
離亂經
水鬼事變
香氣炸彈:五十七場試
為了保障您的權益,新絲路網路書店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七天的鑑賞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鑑賞期內寄回(以郵戳或收執聯為憑),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內外包裝、隨貨文件、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