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
註冊
|
會員中心
|
結帳
|
培訓課程
魔法弟子
|
自資出版
|
電子書
|
客服中心
|
智慧型立体會員
書名
出版社
作者
isbn
編號
5050魔法眾籌
|
NG書城
|
國際級品牌課程
|
優惠通知
|
霹靂英雄音樂精選
|
和姊妹一起守護幸福:姊姊妹妹站起來
此作者無相關書籍
文學小說
文學
|
小說
商管創投
財經投資
|
行銷企管
人文藝坊
宗教、哲學
社會、人文、史地
藝術、美學
|
電影戲劇
勵志養生
醫療、保健
料理、生活百科
教育、心理、勵志
進修學習
電腦與網路
|
語言工具
雜誌、期刊
|
軍政、法律
參考、考試、教科用書
科學工程
科學、自然
|
工業、工程
家庭親子
家庭、親子、人際
青少年、童書
玩樂天地
旅遊、地圖
|
休閒娛樂
漫畫、插圖
|
限制級
心智化:依附關係.情感調節.自我發展
Affect Regulation Mentaliz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elf
作者:
彼得.馮納吉、喬治.葛瑞蓋、艾略特.朱里斯特、瑪莉.漢普沃斯
譯者:
魏與晟、楊舒涵
分類:
教育•心理•勵志
/
個人勵志成長
叢書系列:Psychotherapy
出版社:
心靈工坊
出版日期:2021/4/20
ISBN:9789863572060
書籍編號:kk0530769
頁數:544
定價:
1000
元
優惠價:
79
折
790
元
書價若有異動,以出版社實際定價為準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目前無庫存量,讀者下訂後,開始進入調書程序,一般天數約為2-10工作日(不含例假日)。
團購數最低為 20 本以上
評價數:
(請將滑鼠移至星星處進行評價)
目前平均評價:
文字連結
複製語法
心智化:依附關係.情感調節.自我發展
圖片連結
複製語法
分
享
內容簡介
內容試聽下載
作者介紹
書籍目錄
同類推薦
心智化:依附關係.情感調節.自我發展 內容簡介 榮獲2003年格拉迪瓦書籍獎 令人震撼的廣度、無懈可擊的論證、豐富的臨床案例、綜觀古今的理論。這本書是如此具啟發性,會停駐在你的心中,持續挑戰你的思想,並帶給你新的理解方向。 ——愛德華.特羅尼克(Ed Tronick),哈佛醫學院兒童醫學部幼兒發展組主任 在知識領域與臨床領域的壯舉!這本書將會在臨床實務與理論上造成深遠的影響。 ——西尼.布拉特(Sidney J. Blatt),耶魯大學精神醫學與心理學教授 為了捍衛人類意識發展中,依附關係與情緒經驗的重要性,四位頂尖的精神分析師挺身而出,重新探索與改進心智化與情感調節的概念,將精神分析式心理治療與發展心理學、依附理論、傳統精神分析技巧結合在一起。四位作者從案例研究與近期精神分析文獻、實務工作中萃取廣泛的素材,來描繪他們的概念,提出新的心理治療模式,讓長期受到暴力對待或忽視的案主能逐漸發展出心智化與情感調節的能力。 全書共分三大部,第一部從哲學、心理學、行為科學、基因研究等領域,探索情感與心智化相關理論,以及基因與環境對發展的影響。第二部從發展角度,探討鏡映、表徵、精神等同、遊戲與假扮等概念,闡述人的自我和主體感如何在嬰幼兒到青春期的漫長過程中,一步步發展出來,並以兒童和青少年案例來說明。第三部則以臨床案例,將討論焦點帶到各種成年人心理病理的治療,特別是困難治療的個案如邊緣型人格障礙症患者等,結語則論及心智化在心理病理學以及心理治療上的綜合應用。 本書是心智化概念的第一本重要著作,提供了所有後續研究的理論基礎。助人工作者、學者專家、教育界人士、對人類心靈感興趣的人,都不能錯過。 誠摯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 周仁宇 | 兒童精神科醫師、臺灣精神分析學會訓練分析師 洪素珍 |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 洪雅琴 | 臺灣精神分析學會精神分析師候選人、前文化大學心理輔導學系專任副教授 翁士恆 | 國立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助理教授 許宗蔚 | 臺灣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國際精神分析學會精神分析師 劉佳昌 |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一般精神科主治醫師、思想起心理治療中心督導 樊雪梅 | 兒童心理治療博士(Tavistock);英國精神分析學會兒童與成人精神分析師 蔡榮裕 | 臺灣精神分析學會名譽理事長、松德院區思想起心理治療中心資深督導 謝佳芳 | 國際精神分析學會精神分析師、臺灣諮商心理師
作者簡介 彼得.馮納吉(Peter Fonagy, Ph.D., F.B.A.) 英國國家學術院院士、佛洛伊德紀念中心(Freud Memorial)精神分析部門教授、倫敦大學學院(UCL)臨床健康心理學分部主任、安娜.佛洛伊德中心(Anna Freud Centre)研究領導人。他是美國貝勒醫學院梅寧哲精神醫學部門(Menninger Department of Psychiatry at Baylor College of Medicine)兒童與家庭計畫顧問,也是英國精神分析學會(British Psychoanalytical Society)兒童與成人分析的臨床心理學家,以及訓練分析師與督導。臨床興趣主要圍繞在邊緣型心理病理學、暴力與早期依附關係的議題,並致力於在工作上整合臨床研究與精神分析理論。 喬治.葛瑞蓋(György Gergely, Ph.D., D.Sc.) 臨床心理學家、匈牙利科學院(Hungarian Academy of Sciences)心理學研究中心發展心理學研究部主任、羅蘭大學(Eötvös Lóránd University)認知發展博士學程的資深講師。在多處任教,包括慕尼黑普朗克研究院(Max Planck Institute)心理學系、梅寧哲診所兒童與家庭中心、倫敦大學學院心理學系、柏克萊心理學系,也是歐洲認知神經科學會議的倡導人,現為古根漢研究員。 艾略特.朱里斯特(Elliot L. Jurist, Ph.D., Ph.D.) 紐約市立大學(CUNY)臨床心理學博士學程主任、哥倫比亞大學內外科醫師學院精神醫學系講師。他是《超越黑格爾與尼采:哲學、文化與主體》(Beyond Hegel and Nietzsche:Philosophy, Culture and Agency)一書作者,著述許多哲學與精神分析的文章。興趣主要是情緒,特別是情緒與個人主體性之間的關係,也是數種哲學與心理學期刊的編輯委員。 瑪莉.漢普沃斯(Mary Hepworth, Ph.D., 舊姓Target) 臨床心理學家、倫敦大學學院精神分析部門資深講師、英國精神分析學會研究委員會主席,以及歐洲精神分析聯盟(European Psychoanalytic Federation)精神分析教育工作小組前主席。她是國際精神分析學會(International Psychoanalytic Association)研究委員會(質性研究)的一員,另擔任倫敦大學學院精神分析理論碩士學程的課程組織者,倫敦大學學院/安娜.佛洛伊德中心兒童與青少年心理治療博士學程的課程組織人,以及梅寧哲精神醫學部門兒童與家庭計畫顧問。 譯者簡介 魏與晟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所畢業,現任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諮商心理師,臺灣精神分析學會會員、推薦治療師。於2014年開始擔任松德院區思想起心理治療中心負責人,對諮商心理實習生之教學與訓練有多年經驗。持續致力於對社會大眾推廣精神分析,並從事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之教學與督導。 楊舒涵 諮商心理師。師大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所畢業。於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兒童與青少年精神科/六和學苑完成心理師實習。曾任國小、高中與高職輔導老師及心理師,對學校心理治療實務、督導有多年經驗,專長為兒童與青少年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校園系統合作。現為臨床工作者,長期關注於校園諮商輔導以及兒童青少年心理治療領域之實務與推廣。 審閱者簡介 林俐伶 國立陽明大學護理學系及紐約大學社工研究所畢業,目前為臺灣精神分析學會會員、執委會委員及副理事長,也是美國及國際精神分析學會會員/認證精神分析師,旅居紐約十六年,研習並從事精神分析工作,於曼哈頓獨立執業多年,目前與同伴們致力於精神分析在臺灣的推廣與訓練。
目錄 【審閱序】致讀者的一封信/林俐伶 【譯序】從理解心智到開創對話空間/魏與晟、楊舒涵 【導讀一】理論堆疊與臨床應用密切扣合的著作/周仁宇 【導讀二】心智化:一種描繪自己與他人心理地圖的能力/許宗蔚 繁體中文版序//瑪莉•漢普沃斯 謝辭 前言 第一部 理論觀點 第一章 依附與反思功能在自我組織中的角色 反思功能或心智化的歷史脈絡/反思功能在嬰兒期的發展根基/父母的反思功能與依附安全感/嬰兒的依附型態/依附系統做為日後人際關係的決定因素/孩子的依附安全性與反思功能/自我發展中反思功能的意涵/異常反思功能的發展架構 第二章 情感與情感調節的歷史以及各學科間的觀點 導論/哲學的觀點/心理學的觀點/神經心理學的觀點/精神分析的觀點/依附理論的觀點/情感與情感調節整合的觀點 第三章 心智化發展的心理社會模式與行為基因學的挑戰 導論/社會化概念的轉變:養育vs基因/介於基因與環境中間的主體性/IIM-a與IIM-c的神經解剖學/臨床運用/結論 第二部 發展觀點 第四章 情緒鏡映的社會生物回饋理論:嬰兒早期的情緒自覺與自我控制之發展 從心智理論的觀點來看情緒發展/模仿導向的情緒狀態歸因:梅爾佐夫—高普尼克假說/人類對於內在與外在刺激的原初敏感度/新生兒頭一年的情緒發展/自我狀態的表徵層級:自動化歷程與操作化歷程/父母情感鏡映的社會生理回饋模式/後效—偵測機制:「後效分析」與「後效最大化」/後效—偵測的發展功能/「後效—偵測」是生理回饋與情感鏡映的基本機制/父母的情感鏡映與保持在線的情緒狀態調節/「標記性」假說—父母的情感鏡映造就了嬰兒的表徵能力/從生理回饋理論來看「情感同調」/梅爾佐夫與高普尼克的「像我一樣」假說/「很接近,但顯然不像我」假說/對發展心理學與治療性介入的應用/情感鏡映的正常發展與病態發展/情感鏡映做為治療的處遇機制/結論 第五章 理解自我與主體的發展 導論:從心智理論的觀點來看早期對自我做為主體的理解/自我做為「身體主體」的早期發展/自我做為「社會性主體」的早期理解/理解自己與他人做為「目的論主體」:九個月大的社會認知革命/理解自我與他人做為「意圖的心智主體」/理解自我與他人是個「表徵性主體」以及「自傳性自我」/對於發展心理病理學的應用 第六章 「與現實遊玩」:主觀感發展的發展性研究與精神分析模式 精神現實的概念/發展觀點的重要性/精神現實發展的實證觀察/他人在心智化能力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分析治療的一則片段:不滿五歲的「蕾貝卡」/早期客體關係的發展模式與精神現實的演變 第七章 標記性情感鏡映,以及在假扮遊戲中發展情感調節 簡介/「標記性外化」與情感的自我調節/「標記性外化」用來進行情感調節的生物與社會要素/臨床案例:「麥特」/討論/結論 第八章 正常青少年的發展與危機 簡介/自我發展的理論/青春期的主要工作—分離/臨床案例:「東尼」/臨床案例:「格倫」 第三部 臨床觀點 第九章 從混亂型依附看見邊緣型人格 人格障礙症中的依附系統與扭曲的人際關係/依附經驗是社會認知能力的決定因子/依附與自我的正常發展/人格障礙症的代間傳遞模式/苛待對反思功能的影響/人格障礙症與他們在心智化上的缺陷/混亂型依附與人格障礙症/邊緣型人格障礙症的症狀學/此模式的一些限制條件/心理治療與心智化 第十章 邊緣型狀態的精神現實 簡介:精神現實的正常發展/創傷會妨礙兩種精神現實模式的整合/僵化的關係模式與僵硬的表徵系統/在自我毀滅中失調的精神現實—臨床案例「愛瑪」/人際暴力中失調的精神現實—臨床案例:「亨莉葉塔」 第十一章 臨床現場中心智化的情感體會 心智化情感體會的概念/心智化情感體會的要素/臨床實例/「泰瑞莎」/「班尼」/「史考特」/「羅伯」/結論 結語 心智模式與心智程序/在自我核心中的客體/對心理病理學發展的一些反思/心理治療與心智化 【附錄】參考文獻
你需要的不是堅強,而
喜憨30,笑容永續:
不只是旅行:把每一次
薩提爾的自我覺察練習
每天寫一張神可貼,九
我,沒有極限:解除心
別動不動就自責:把罪
.黃金年華:面對銀髮
扭轉人生的10句話:
反內耗情緒調適力
為了保障您的權益,新絲路網路書店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七天的鑑賞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鑑賞期內寄回(以郵戳或收執聯為憑),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內外包裝、隨貨文件、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