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
註冊
|
會員中心
|
結帳
|
培訓課程
魔法弟子
|
自資出版
|
電子書
|
客服中心
|
智慧型立体會員
書名
出版社
作者
isbn
編號
5050魔法眾籌
|
NG書城
|
國際級品牌課程
|
優惠通知
|
霹靂英雄音樂精選
|
就是為了跟你相遇:我的大愛光靈性開啟道路
.
宗教環境學與臺灣大眾
文學小說
文學
|
小說
商管創投
財經投資
|
行銷企管
人文藝坊
宗教、哲學
社會、人文、史地
藝術、美學
|
電影戲劇
勵志養生
醫療、保健
料理、生活百科
教育、心理、勵志
進修學習
電腦與網路
|
語言工具
雜誌、期刊
|
軍政、法律
參考、考試、教科用書
科學工程
科學、自然
|
工業、工程
家庭親子
家庭、親子、人際
青少年、童書
玩樂天地
旅遊、地圖
|
休閒娛樂
漫畫、插圖
|
限制級
宗教環境學與臺灣大眾信仰變遷新視野(第一卷)
作者:
張珣 江燦騰 主編
分類:
哲學•宗教
/
其他宗教
出版社:
元華文創
出版日期:2022/8/11
ISBN:9789577112644
書籍編號:kk0554470
頁數:464
定價:
600
元
優惠價:
79
折
474
元
書價若有異動,以出版社實際定價為準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目前無庫存量,讀者下訂後,開始進入調書程序,一般天數約為2-10工作日(不含例假日)。
團購數最低為 20 本以上
評價數:
(請將滑鼠移至星星處進行評價)
目前平均評價:
文字連結
複製語法
宗教環境學與臺灣大眾信仰變遷新視野(第一卷)
圖片連結
複製語法
分
享
內容簡介
作者介紹
書籍目錄
同類推薦
本書首先提出「臺灣宗教環境學」作為全書的新詮釋概念,並成功地網羅包括當代臺灣學界的(文學、歷史學、哲學、宗教學、心理學、人類學、社會學等)各個學科中,堪稱最精英學者群也是最多元的原創性論文在內。 本書共分二卷,全部內容已達30篇之多,已涵蓋臺灣各宗教(民間宗教、原住民宗教、一貫道、新興宗教、基督教、天主教、佛教)研究,所以能夠據實針對臺灣本土大眾宗教信仰變遷:從數百年前至今的歷時性變遷,也同時關注到國家政策的主導力量、並將諸如原漢族群的信仰差異、二次大戰後社會變遷帶來的新興宗教崛起、全球化導致的宗教資本化與商品化、大眾信仰與身心靈醫療的復甦等各類課題,都有機的相應納入。 此外,本書還特闢一大項,專門介紹當代臺灣各學科研究大眾信仰變遷的典範學者,讓讀者了解一個學術研究者,彼等對於相關問題的設立及其解決的來龍去脈。可知,本書堪稱是,一本歷來有關臺灣大眾信仰變遷的著作中,不但最具跨學科特色且又兼具「臺灣宗教環境學」新詮釋理念的,兩卷版研究精華匯集。 商品特色/最佳賣點 一本歷來有關臺灣大眾信仰變遷的著作中,不但最具跨學科特色且又兼具「臺灣宗教環境學」新詮釋理念的,兩卷版研究精華匯集。
張珣 人類學者 學經歷 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人類學博士 曾任科技部人類學與族群研究學門召集人 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理事長 臺灣宗教學會理事 臺灣大學人類學學系兼任教授 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兼任教授 現任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 學術專長 臺灣民間信仰,兩岸媽祖信仰,宗教與華人現代社會 著作 《海洋民俗與信仰:媽祖與王爺》、《媽祖信仰的追尋》、《文化媽祖:臺灣媽祖信仰研究論文集》、《疾病與文化:臺灣民間醫療人類學研究論集》等著作。與人合編有《當代臺灣宗教研究導論》、《臺灣本土宗教研究:研究典範的追尋》、《臺灣本土宗教研究:結構與變異》、《人類學家的我們、你們、他們》、《宗教、法律與國家:新時代的文化復振》、Religion in Taiwan and China: Locality and Transmission等專書。 學術榮譽 哈佛燕京學社訪問學人(1997-1998) 電子郵寄地址etch@gate.sinica.edu.tw 江燦騰 1946年11月3日生,桃園大溪人,現居新竹縣竹北市。 學經歷 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文學博士 曾任教於臺大與清大 臺北城市科技大學創校首位榮譽教授,現任該校通識教育中心退休兼任教授 學術專長 臺灣佛教文化史、中國近代佛教思想史、東亞近代佛教史等。 著作 《現代中國佛教史新論》(1994年)、《臺灣佛教百年史之研究(1895–1995)》(1997年)、《臺灣當代佛教》(2000年)、《日據時期臺灣佛教文化發展史》(2001年)、《當代臺灣人間佛教思想家:以印順導師為中心的薪火相傳研究論文集》(2001年)、《臺灣近代佛教的變革與反思》(2003年)、《新視野下的臺灣近現代佛教史》(2006年)、《聖域踏尋:近代漢傳佛教史的考察》(2009年)、《臺灣佛教史》(2009年),以及《戰後臺灣漢傳佛教史──從雙源匯流到逆中心互動傳播的開展歷程》、《東亞現代批判禪學思想四百年: 從當代臺灣本土觀察視野的研究開展及其綜合性解說》(卷一) (卷二) 、《當代臺灣本土大眾文化(第一冊):雙源匯流與互動開展精選集》(合著)等。 學術榮譽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紀念獎八次得主 第一屆宗教學術金典獎得主 第二屆臺灣文獻傑出工作獎得主 2000年獲選斐陶斐榮譽學會會員 電子郵寄地址:chiang1946@gmail.com
前言與致謝╱張珣、江燦騰 推薦序╱康豹 本書內容簡介 本書英文簡介 編者與作者簡介 導 論╱江燦騰、張珣 一、編輯構想與書名釋義 二、何謂「宗教環境學新視野」? 三、補充說明:有關本書詮釋理論「宗教環境學」架構的提出與主要奠基者張珣的學術概念形成略史 第一部份:國家祭祀與政權鼎革 第一章 理解日治時代的國家祭祀概念╱蔡錦堂 一、前言 二、增田的神社觀 三、增田的寺廟觀 四、結論 第二章 戰後國家祭祀及其與日本殖民時期的差異所在╱蔡錦堂 一、前言 二、戰前忠烈祠建立緣起與相關法規 三、戰前地方忠烈祠的籌建情形 四、首都忠烈祠的籌建 五、戰後大陸地區忠烈祠的建立 六、戰後初期忠烈祠在台灣的建立 七、「國民革命忠烈祠」與忠烈祠建立的高峰期 八、「國殤聖域」建立的一些問題──代結論 第二部份:國家治理與原住民族的宗教變遷 第三章 日本對臺灣原住民族宗教的研究取向:殖民地時期官學並行傳統的形成與糾葛╱黃智慧 一、研究史的背景與展開 二、官、學傳統的分袂點:對「迷信」的解釋與認定 三、政策與研究成果的互動與背反 四、國家宗教的入侵與「迷信」範疇的再生產 五、人類學與殖民主義的離合關係 六、結論:官、學傳統的形成與糾葛 參考書目 附錄一 日本對臺灣原住民宗教的研究目錄與相關史料(1895-1945) 附錄二 伊能嘉矩有關迷信之論著 第四章 戰後臺灣人類學透視之一:噶瑪蘭人獵首祭╱豐年祭的認同想像與展演╱劉璧榛 一、前言 二、敵人的頭顱:認同的地緣政治 三、中斷的qataban:部落社會的瓦解 四、生活經驗與通婚:漢人╱阿美族多元認同 五、以創新的qataban建構多元主體認同 六、沒有敵人頭顱的舞臺展演 七、族群文化符碼與集體記憶的創造 八、部落與族群認同的套疊 九、旅北qataban:排除他群的時空凝駐 十、結論 參考書目 第五章 戰後臺灣人類學透視之二:膽曼阿美族接受天主教的信仰變遷╱陳文德 一、前言 二、部落的社會組織與傳統宗教 三、目前天主教活動的情形 四、接受天主教過程的分析 五、結論 參考書目 第六章 戰後臺灣人類學透視之三:阿美族兩個聚落早期接受基督教的信仰變遷╱黃宣衛 一、前言 二、宜灣的例子 三、大坡的例子 四、初步比較 五、結語 參考書目 第七章 戰後臺灣人類學透視之四:臺灣南島民族宗教研究近十年的人類學回顧(1999-2010)╱呂理哲、黃宣衛 一、前言 二、宗教變遷的過程與肇因 三、宗教、儀式與社會 四、總結與展望 第三部份:宗教環境學新視野下的宗教變遷 第八章 開始思索「打破圈圈研究」的相關理由╱張珣 一、前言 二、採用Skinner理論的作法 三、採用Freedman的宗族模型 四、祭祀圈研究的反省(一) 五、祭祀圈研究的反省(二) 六、祭祀圈研究的反省(三) 七、視民間宗教為文化象徵 八、儀式是一種以政治為目的的文化手段 九、結論 十、後記 參考書目 第九章 換軌研究意識的提出:何謂「文化媽祖」╱張珣 一、前言 二、中國宗教的組織特性 三、媽祖信仰內的親屬邏輯 四、海內外媽祖信仰 五、基本文化分類概念 六、族群接觸與宗教變遷 七、媽祖信仰與現代社會 八、移民與社區研究的反省 九、儀式的力量 十、結論 參考書目 第十章 宗教環境學新視野之一:宗教與性別╱張珣 一、「文化」決定宗教裡性別的尊卑關係 二、結構功能派的作法與反省 三、象徵與權力的研究角度 四、從媽祖研究到女神研究 五、重要研究簡介 六、結論 參考書目 第十一章 宗教環境學新視野之二:祭祀信仰與動物權╱張珣 一、殺豬祭祖與生態平衡 二、殺豬以保存傳統信仰達到族群認同 三、新埔義民廟神豬大賽 四、林口竹林山觀音寺殺豬公 五、動物權與動物法 六、結論 參考書目 第十二章 宗教環境學新視野之三:同神異貌與地域區隔╱張珣 一、前言 二、天后或媽祖? 三、從香港水神信仰談國家對神明的管制 四、正義的化身╱慈悲的媽祖 五、大澳鄉太平街天后古廟 六、大澳天后遊涌儀式 七、香港的水神信仰 八、從香港天后信仰談神人一體 九、結論 參考書目 第十三章 宗教環境學新視野之四:香火靈驗與信仰環境╱張珣 一、宗教的環境學 二、媽祖如何取得╱為何具有靈力? 三、香與火:氣的感應思考 四、進香:香火的取得將個人與國家、宇宙聯繫起來 五、結論:感應╱感通天地 參考書目
薄伽梵歌:最偉大的哲
奧義書:生命的究竟奧
【生命的原典】奧義書
復活節的意義:耶穌十
牧靈規劃:在聖神內共
每天,都是新的起點
宗教環境學在亞洲的跨
感恩的奇蹟:喚醒希望
新譯養性延命錄(三版
神靈臺灣:第一本親近
為了保障您的權益,新絲路網路書店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七天的鑑賞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鑑賞期內寄回(以郵戳或收執聯為憑),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內外包裝、隨貨文件、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