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
註冊
|
會員中心
|
結帳
|
培訓課程
魔法弟子
|
自資出版
|
電子書
|
客服中心
|
智慧型立体會員
書名
出版社
作者
isbn
編號
5050魔法眾籌
|
NG書城
|
國際級品牌課程
|
優惠通知
|
霹靂英雄音樂精選
|
中外歷史大事酷搜本
.
人生十論(精)(附贈
.
中國文化叢談(三版)
.
中國文化叢談(精)(
文學小說
文學
|
小說
商管創投
財經投資
|
行銷企管
人文藝坊
宗教、哲學
社會、人文、史地
藝術、美學
|
電影戲劇
勵志養生
醫療、保健
料理、生活百科
教育、心理、勵志
進修學習
電腦與網路
|
語言工具
雜誌、期刊
|
軍政、法律
參考、考試、教科用書
科學工程
科學、自然
|
工業、工程
家庭親子
家庭、親子、人際
青少年、童書
玩樂天地
旅遊、地圖
|
休閒娛樂
漫畫、插圖
|
限制級
國史大綱【出版83週年紀念版】
作者:
錢穆
分類:
社會•人文•史地
/
歷史地理
出版社:
臺灣商務
出版日期:2023/3/1
ISBN:9789570534788
書籍編號:kk0564496
頁數:1072
定價:
1250
元
優惠價:
88
折
1100
元
書價若有異動,以出版社實際定價為準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目前無庫存量,讀者下訂後,開始進入調書程序,一般天數約為2-10工作日(不含例假日)。
團購數最低為 20 本以上
評價數:
(請將滑鼠移至星星處進行評價)
目前平均評價:
文字連結
複製語法
國史大綱【出版83週年紀念版】
圖片連結
複製語法
分
享
內容簡介
作者介紹
書籍目錄
同類推薦
探究舊時代之興衰 尋找新未來之行路 掌握歷史智識 建立嶄新思維 史學經典巨著 出版83週年紀念 錢穆獻給歷史的溫情與敬意 史學經典巨著,1940年問世以來,一直影響史學界研究。 �\ 全球最具影響力的知識分子之一、余英時院士專文導讀。 �\ 大師寫給大眾的中國史通論。 「這是一部應該人手一編的中國史學無盡藏!」——余英時 錢穆以「中國通史」課程講義為底本,撰寫的通史著作。全書分為三層次,使用「綱目體」論述,先梳理中國歷史的發展脈絡,再深入剖析各朝代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學術等層面的發展,是認識中國史的最佳入門書。 錢穆於1940年代寫成此書,為了讓當時的人基礎了解中國歷史,行文力求簡要,僅舉大綱,並以手繪地圖、圖表解說,讓讀者更能清晰、有系統地掌握全貌。並且大量引用研究中國史不容忽視的典籍,分別追溯歷朝制度、政治形態、經濟體系或士人階層等方面的變遷軌跡,再就變動加以綜合觀察,以凸顯中國史的特色。寫作手法深刻平衡了學術與通俗的界線。 上古為中國史的起點 石器時代遺址的發現,使古史觀念脫離了三皇五帝的傳說,轉移到有形物品可尋的範疇。 春秋霸政期轉型為戰國軍國期 春秋時代從共主衰微到諸侯兼併,逐漸形成郡縣國家的型態。戰國時代的封建貴族完全崩潰,軍人、商賈興起,走向中央集權國家。 秦漢大一統,出現代表平民的政府 中國疆域版圖於秦朝確立,首度全國統一,創建政治制度、奠定學術思想、實行書同文車同軌,為平民政府立下基礎。直至漢朝興起,中國史上初創平民政權。 魏晉南北朝長期分裂的開始 東漢士族不肯同心協力建設國家,大一統瓦解,分崩動亂長達近四百年。朝代更迭迅速,長期存在有多個政權並存的局面。 隋唐盛運再臨,中唐後傾頹再度分裂 全國再度統一,這時期的統一政府與秦漢不同,中央重建宰相職權、地方政權統轄於中央。安史之亂引爆唐朝的內憂外患,藩鎮傾覆唐朝,延續為五代十國。 兩宋以貧弱的姿態於歷史現身 全國三度統一,但國力並未隨之富強,且重文抑武,始終積弱不振,難敵外患,引發讀書人的自覺精神,數度革新變法。 元明接續立國,國家走入君主獨裁 元朝為第一次非漢人政權,以不平等的階級概念立國,除去武力鎮壓和財富侵佔外,並未真正與傳統的儒家精神融合,以致未及百年即被漢人平民推翻,建立明朝。但明太祖廢相,在未來三百年的統治中埋下隱憂。 滿清入主,部族政權再現 第二次非漢人政權、中國最後一個王朝。政制沿襲明朝,但對漢人十分猜忌,文字獄直至清中葉都未嘗間斷,以致讀書人轉為消極地鑽研學術。中葉後人口激增、外國叩門,通膨亦隨之增長,民變、外患就此產生。 歷史學家聯合推薦(以姓氏筆劃為序) 王汎森(中研院院士) 王健文(成功大學歷史系教授) 孔令偉(中研院史語所助研究員) 丘文豪(中研院博士後研究) 徐兆安(中研院近史所助研究員) 高震寰(中研院史語所助研究員) 許凱翔(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游逸飛(中興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傅揚(臺灣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鄭丞良(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閻鴻中(臺灣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錢穆(1895-1990) 錢穆先生字賓四,歷史學家、儒家學者、教育家。與呂思勉、陳垣、陳寅恪並稱為嚴耕望所評選的「現代四大史學家」。美國耶魯大學讚譽錢穆先生為:「一個古代文化的代表人和監護者」。 七歲時入私塾讀書,十八歲任教於無錫三兼小學,開始教學生涯。1918年,第一本著作《論語文解》(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1923年,任教江蘇省無錫第三師範學校。1930年發表《劉向歆父子年譜》。1931年於北京大學歷史系任教,講授中國通史,於清華大學、燕京大學及北師大兼課。1935年,出版《先秦諸子繫年》。1937年任西南聯合大學教授,根據任教北京大學中國通史課程講義,開始撰寫《國史大綱》。1935年,出版《先秦諸子繫年》,1939年完成《國史大綱》書稿,1939年夏,至香港親自面交書稿給王雲五先生,1940年6月,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國史大綱》。1950年,在香港成立新亞書院。1960年赴耶魯大學講學,獲頒耶魯大學名譽博士學位;同年赴歐訪問。1967年,遷居臺北;1968年,遷入素書樓,榮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68年冬,中國文化大學聘先生為史研所教授,先生長年在家中授課,直至1988年因病而停止授課。 1990年6月遷出素書樓,8月30日病逝於臺北寓所,歸葬蘇州太湖西山湖濱。
上冊 導讀 《國史大綱》發微——從內在結構到外在影響╱余英時(中央研究院院士) 引論 第一編 上古三代之部 第一章 中原華夏文化之發祥——中國史之開始虞夏時代 一 近代對上古史之探索 二 中原華夏文化之發祥 三 夏代帝系及年歷 四 虞夏大事 第二章 黃河下游之新王朝——殷商時代 一 殷代帝系及年歷 二 殷人居地之推測 三 殷人文化之推測 四 殷周關係 第三章 封建帝國之創興——西周興亡 一 西周帝系及年歷 二 周初之封建 三 西周勢力之繼續東展 四 幽王見殺與平王東遷 第二編 春秋戰國之部 第四章 霸政時期——春秋始末 一 春秋年歷及分期 二 霸前時期之形勢 三 齊桓晉文之霸業 四 霸政衰微後之大夫執政 五 春秋時期之一般文化狀態 第五章 軍國鬬爭之新局面——戰國始末 一 戰國年歷及分期 二 從宗法封建到新軍國之種種變遷 第六章 民間自由學術之興起——先秦諸子 一 春秋時代之貴族學 二 儒墨兩家之興起 三 學術路向之轉變 四 士氣高張 五 貴族養賢 六 平民學者間之反動思想 第三編 秦漢之部 第七章 大一統政府之創建——秦代興亡及漢室初起 一 秦漢帝系及年歷 二 國家民族之摶成 三 第一次統一政府之出現及其覆滅 四 平民政府之產生 第八章 統一政府文治之道——由漢武帝至王莽 一 西漢初年之社會 二 西漢初年的政府 三 西漢初年的士人與學術 四 中央政府的文治思想之開始 五 漢武一朝之復古更化 六 士人政府之出現(昭宣元成一段) 七 漢儒之政治思想 八 王莽受禪與變法 第九章 統一政府之墮落——東漢興亡 一 東漢諸帝及年歷 二 東漢之王室 三 東漢外戚與宦官 四 外戚參加王室之由來 五 宦官參加王室之由來 第十章 士族之新地位——東漢門第之興起 一 士族政治勢力之逐步膨脹 二 東漢之察舉與徵辟制度 三 太學清議 四 黨錮之獄 五 門第之造成 六 東漢士族之風尚 第十一章 統一政府之對外——秦漢國力與對外形勢 一 兩漢國力之比較 二 西漢與匈奴 三 東漢與西羌 第四編 魏晉南北朝之部 第十二章 長期分裂之開始——三國時代 一 魏晉南北朝之長期分裂 二 舊政權之沒落 三 離心勢力之成長 四 新政權之黑暗 五 思想界之無出路 六 三國帝系 第十三章 統一政府之迴光返照——西晉興亡 一 西晉帝系及年歷 二 西晉王室之弱點 三 胡人之內地雜居 四 懷愍被虜與人心之反映 五 文化中心之毀滅 六 新宗教之侵入 第十四章 長江流域之新園地——東晉西渡 一 東晉帝系及年歷 二 東晉一代之北伐與內亂 第十五章 北方之長期紛亂——五胡十六國 一 五胡十六國撮要 二 十六國前後形勢之大概 三 五胡十六國大事簡表 四 胡人之漢化與胡漢合作 第十六章 南方王朝之消沉——南朝宋齊梁陳 一 南朝帝系年歷 二 南朝王室之惡化 三 南朝門第之衰落 第十七章 北方政權之新生命 一 北朝帝系及年歷 二 北方之漢化與北方儒統 三 魏孝文遷都及北魏之覆滅 四 北齊北周文治勢力之演進 第十八章 變相的封建勢力——魏晉南北朝之門第 一 九品中正制與門閥 二 學校與考試制度之頹廢 三 南渡後之僑姓與吳姓 四 當時之婚姻制度與身分觀念 五 北方的門第 六 郡姓與國姓 第十九章 變相的封建勢力下之社會形態(上)——在西晉及南朝 一 漢末之荒殘 二 農民身分之轉變 三 西晉之戶調制與官品占田制 四 南渡之士族 五 兵士的身分及待遇 第二十章 變相的封建勢力下之社會形態(下)——在五胡及北朝 一 五胡時代的情況 二 北魏均田制 三 西魏的府兵制 第二十一章 宗教思想之瀰漫——上古至南北朝之宗教思想 一 古代宗教之演變 二 東漢以下之道教與方術 三 魏晉南北朝時代之佛教 四 北方之道佛衝突 五 隋唐時期佛學之中國化 第五編 隋唐五代之部 第二十二章 統一盛運之再臨——隋室興亡及唐初 一 隋代帝系及年歷 二 隋代國計之富足 三 煬帝之誇大狂 四 唐代帝系及年歷 五 貞觀之治 第二十三章 新的統一盛運下之政治機構——盛唐之政府組織 一 宰相職權之再建 二 地方政治之整頓 第二十四章 新的統一盛運下之社會情態——盛唐之進士府兵與農民 一 唐代之貢舉制 二 唐代之租庸調制 三 唐代之府兵制 第二十五章 盛運中之衰象(上)——唐代租稅制度與兵役制度之廢弛 一 由租庸調制到兩稅制 二 自府兵到方鎮與禁兵 第二十六章 盛運中之衰象(下)——唐代政府官吏與士人之腐化 一 政權之無限止的解放 二 政府組織之無限止的擴大 第二十七章 新的統一盛運下之對外姿態——唐初武功及中葉以後之外患 一 安史之亂以前 二 安史之亂以後 第二十八章 大時代之沒落——中葉以後政治社會之各方面 一 唐中葉以後之藩鎮 第二十九章 大時之沒落(續) 一 唐中葉以後之宦官 二 唐中葉以後之朝士與朋黨 第三十章 黑暗時代之大動搖——黃巢之亂以及五代十國 一 流寇與唐室之傾覆 二 五代十國 三 契丹之興起 四 中原民眾之疾苦 五 中國之南北分裂 下冊 第六編 兩宋之部 第三十一章 貧弱的新中央——北宋初期 一 北宋帝系及年歷 二 宋初中央新政權之再建 三 宋代對外之積弱不振 四 宋室內部之積貧難療 五 宋代政制上的另外兩個弱點 第三十二章 士大夫的自覺與政治革新運動——慶曆熙寧之變法 一 學術思想之新曙光 二 慶曆變政 三 熙寧新法 第三十三章 新舊黨爭與南北人才——元祐以下 一 熙寧新黨與南人 二 洛蜀朔三派政治意見之異同 三 道德觀念與邪正之分 第三十四章 南北再分裂——宋遼金之和戰 一 金起滅遼 二 遼帝系及年歷 三 金滅北宋 四 南宋與金之和戰 五 南宋之財政 六 南宋金帝系及年歷 第七編 元明之部 第三十五章 暴風雨之來臨——蒙古入主 一 蒙古之入主 二 元代帝系及年歷 三 元代之政治情態 四 元代之稅收制度與經濟政策 五 元代之軍隊與禁令 六 元代之僧侶 七 元代之士人與科舉制度 第三十六章 傳統政治復興下之君主獨裁(上)——明代興亡 一 明代帝系及年歷 二 傳統政治之惡化 三 廢相後之閣臣與宦官 第三十七章 傳統政治復興下君主獨裁(下) 一 明初的幾項好制度 二 明代政制之相次腐化 第三十八章 南北經濟文化之轉移(上)——自唐至明之社會 一 經濟方面 二 文化方可 三 南北政治區域之劃分及戶口升降 第三十九章 南北經濟文化之轉移(中) 一 黃河與北方之水患 二 北方社會所受外族及惡政治之摧殘 第四十章 南北經濟文化之轉移(下) 一 南方江浙一帶之水利興修 第四十一章 社會自由講學之再興起——宋元明三代之學術 一 貴族門第漸次消滅後之社會情形 二 宋明學術之主要精神 三 宋明學者之講學事業 四 宋明學者主持之社會事業 第八編 清代之部 第四十二章 狹義的部族政權之再建(上)——清代入主 一 滿洲興起至入關 二 明末流寇 三 南明之抗戰 第四十三章 狹義的部族政權之再建(下) 一 清代帝系及年歷 二 清代對待漢人之態度 三 清代政制 四 清代之武功 第四十四章 狹義的部族政權下之士氣——清代乾嘉以前之學術 一 明末遺民之志節 二 乾嘉盛時之學風 三 政治學術脫節後之世變 第四十五章 狹義的部族政治下之民變——清中葉以下之變亂 一 乾嘉之盛極轉衰 二 洪楊之亂 三 湘淮軍與咸同中興 第四十六章 除舊與開新——清代覆亡與民國創健 一 晚清之政象 二 晚清之變法自強 三 晚清之廢科舉興學校 四 戊戌政變與辛亥革命 五 辛亥革命以後之政局 六 文化革命與社會革命 七 三民主義與抗戰建國 八 抗戰勝利建國完成中華民族固有文化對世界新使命之開始
醫療與帝國:從全球史
朝鮮半島六百年史:政
真假丈夫:馬丹蓋赫返
臺灣政治有意思!若林
雜碎:美國中餐文化史
盧比孔河:509–2
歐洲歷史的轉捩點(3
追尋北一:日治時期台
拜占庭帝國:324-
金融的世界史:泡沫經
為了保障您的權益,新絲路網路書店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七天的鑑賞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鑑賞期內寄回(以郵戳或收執聯為憑),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內外包裝、隨貨文件、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