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
註冊
|
會員中心
|
結帳
|
培訓課程
魔法弟子
|
自資出版
|
電子書
|
客服中心
|
智慧型立体會員
書名
出版社
作者
isbn
編號
5050魔法眾籌
|
NG書城
|
國際級品牌課程
|
優惠通知
|
霹靂英雄音樂精選
|
一分鐘掌握對方個性:掌握對方心思的99個關鍵TIPS(新版)
.
宗教療癒與生命超越經
.
宗教療癒與身體人文空
.
生命詩情
文學小說
文學
|
小說
商管創投
財經投資
|
行銷企管
人文藝坊
宗教、哲學
社會、人文、史地
藝術、美學
|
電影戲劇
勵志養生
醫療、保健
料理、生活百科
教育、心理、勵志
進修學習
電腦與網路
|
語言工具
雜誌、期刊
|
軍政、法律
參考、考試、教科用書
科學工程
科學、自然
|
工業、工程
家庭親子
家庭、親子、人際
青少年、童書
玩樂天地
旅遊、地圖
|
休閒娛樂
漫畫、插圖
|
限制級
生命轉化的技藝學
The Craft of LifeTransformation
作者:
余德慧
分類:
教育•心理•勵志
/
心理學
叢書系列:Master系列
出版社:
心靈工坊
出版日期:2018/2/12
ISBN:9789863571131
書籍編號:kk0460940
頁數:424
定價:
450
元
優惠價:
79
折
356
元
書價若有異動,以出版社實際定價為準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目前無庫存量,讀者下訂後,開始進入調書程序,一般天數約為2-10工作日(不含例假日)。
團購數最低為 20 本以上
評價數:
(請將滑鼠移至星星處進行評價)
目前平均評價:
文字連結
複製語法
生命轉化的技藝學
圖片連結
複製語法
分
享
內容簡介
作者介紹
書籍目錄
同類推薦
中文書名:生命轉化的技藝學 原文書名:The Craft of Life-Transformation 內容簡介 本書是以余德慧教授在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開設之「宗教與自我轉化」的課程紀錄整理而成。余教授在此課程中帶領學生批判地閱讀坊間「心靈療癒」書籍,或不歸在此類、卻可能具有療癒機制的著作(如文學小說),探索何謂「修行」與「自我轉化」。 修行與自我轉化看似高深,然而這個課程中不採任何「法門本位」的語言,而是透過閱讀、比較十幾本各類「轉化書」,讓人將修行與轉化回到個人「存有的大地」的經驗層次、回到日常生活的處境中來思考。 藉由《流浪者之歌》、《生命告別之旅》、《凝視太陽》等不同語境文本的閱讀,余教授帶領讀者深入探討改變的機轉如何可能,並反思、觀照我們一己生命脈絡中的種種轉化機緣。 真正神聖的發生與顯現,應該是直接性的綿密流動,在無法被意義所捕捉的「域外」被經驗著。轉化終究不可能由意識所促成。 閱讀本書,就像親臨大師說書的現場,讀者用自己的肉身體會、聆聽,從各種具體案例中琢磨自身生命的療癒與轉化。 宗教具身化是余老師的踐行;這本書是自在自由的余老師在說話,以具身經驗的方式開創出現象學心理學的人文臨床的踐行,是默會力量的聚集。――林耀盛 余老師話語的療癒力量,仍然在人世間迴盪,為你我的受苦經驗祈願轉化的可能。――翁士恆 明明說的是深淵,湧現的卻是汨汨的生命感。余老師最後奉獻給世界的手藝是轉化生命的技藝,從哀傷與苦痛所轉化成的溫柔之味,療癒之光。――蔡怡佳 •閱讀本書,體驗親炙大師課堂的親切感與臨即感。 •將「修行」或「轉化」從高不可攀的理論世界,放回我們具體落身的生活世界――每個人都能沿著自身的條件,走一條自己獨特的轉化路徑。 •視野寬廣,不以任何「宗教」或「法門」的語言立說,只從個人經驗層次談修行轉化的可能。 •翻轉既定的價值,帶領讀者讀出現實話語之外、種種沒有被說出的廣大幽微。 •面對生命難關,不以「面對」或「接受」這類智性語言說教,而是引導我們注意日常生活中種種不經意的手藝所給出的情義與情感――「小東西行巫」這種生活技藝亦是一種促成療癒轉化的修行工夫。 •邀請讀者把自己的生命看成一個不斷實驗、創造的場所――自我轉化作為一種「自己對自己的工夫」,就像以匠人的技藝,創造、發明我們自己。 〔推薦〕 丁興祥(輔仁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王心運(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副教授) 汪文聖(政治大學哲學系教授) 宋文里(清華大學榮譽退休教授、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兼任教授) 余安邦(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李維倫(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教授) 沈志中(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副教授) 林安梧(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教授、元亨書院創辦人) 林耀盛(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翁士恆(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助理教授) 畢恆達(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黃冠閔(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政治大學哲學系合聘教授) 彭仁郁(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彭榮邦(慈濟大學人類發展學系助理教授) 楊儒賓(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楊凱麟(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教授) 蔡錚雲(前政治大學哲學系教授) 蔡怡佳(輔仁大學宗教學系副教授) 盧蕙馨(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教授) 龔卓軍(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副教授) 專業推薦(按姓氏筆劃排列)
作者簡介 余德慧教授 1951.1.10――2012.9.7 台灣屏東潮州人,台灣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曾任台灣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教授、東華大學諮商與輔導學系(現更名為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創系主任、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教授,主要教授:本土心理學、文化心理學、人文諮商、宗教現象學、宗教療癒等課程。 余德慧是台灣心理學界的另類份子,才情出眾,學通古今,創辦台灣第一本人文心理雜誌《張老師月刊》,擔任總編輯期間開拓新穎的本土心理學研究領域,多次榮獲行政院新聞局頒發的雜誌類金鼎獎。他在《張老師月刊》撰寫的刊頭文章,至今仍令人印象深刻,其優美的文學作品《生命史學》、《生死無盡》、《生命夢屋》、《情話色語》、《觀山觀雲觀生死》、《生命宛若幽靜長何》均由此集結成書。他同時擔任張老師出版社總顧問,暢銷書《前世今生》、《西藏生死書》的出版即出於他的策劃。 2000 年成立的心靈工坊文化公司,余德慧是主要的催生者之一,並擔任諮詢顧問召集人,將身心靈整體療癒的觀念帶進出版界,引進探討生病心理學的《病床邊的溫柔》、省思醫療倫理的《醫院裡的哲學家》、探究生命終極關懷的《道德的重量》,以及他最珍愛的靈性療癒經典《好走:臨終時刻的心靈轉化》等前衛好書。他在人文臨床、生死學、臨終照護、宗教療癒的創作也非常豐富,中晚期的重要著作有:《詮釋現象心理學》、《生死學十四講》、《台灣巫宗教的心靈療癒》、《臨終心理與陪伴研究》等。他的重要書評,則在其逝世一週年時,集結成《生命詩情》。心靈工坊文化亦整理其在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的課程記錄,編輯為《宗教療癒與身體人文空間》、《宗教療癒與生命超越經驗》二書出版。 2012 年 9 月 7 日,在愛妻顧瑜君教授及慈濟醫療團隊的柔適照顧之下,浸潤在靈性恩寵之中,泰然離世。
目錄 推薦序一 轉化之前的必要條件/宋文里 推薦序二 在世情懷之書:作為一種手藝的贈禮/林耀盛 推眷序三 哀傷之書,生命之歌/蔡怡佳 推薦序四 一個不可能的對話/黃冠閔 編者序 一種對「轉化書」的後設閱讀/吳明鴻 導論 課堂讀本介紹 生命的契機/《遠離悲傷》/《最後的演講》/《生命告別之旅》/《凝視太陽:面對死亡恐懼》/《雪洞》/《當生命陷落時》/《亞當:神的愛子》/《一朵小白花》/《當下,繁花盛開》/《流浪者之歌》/《靜靜的生活》/《一片花海的聲音》/《口袋裡的鑽石》 第一講 驟變中的轉化:《遠離悲傷》 「人文臨床療癒」與文學家的結合/開悟的經驗/韻律/有知覺的生命感/「漸近線」與「外拋線」/為學術者戒/羅門尼遜的故事/「幻在症」/錯認的自我 第二講 條件性的轉變:《最後的演講》 繼續討論《遠離悲傷》/實在存有vs.真實存有/在深淵中的迴旋/虛擬的存在/「實在存有」與「真實存有」的共存性/條件性的轉變:《最後的演講》/在世圓滿/願有決斷 第三講 認生與認死之間:《生命告別之旅》 臣服與奉獻/凡人認生,聖人認死/續談「認死」與「認生」 第四講 迂迴抵達與生命感:《凝視太陽:面對死亡恐懼》 不抵達的抵達/迂迴與抵達/死亡的恐懼/生命感 第五講 無人稱存有的大海:《雪洞》 修行的靜謐處/修行的關鍵字/修行:回到精神的赤裸處/修行:脫去幾層皮/何來生命的悲哀?/修行:投向無人稱的存在狀態/課後師生對話:開悟是動詞,不是名詞 第六講 自然死亡與守夜儀式:《雜菜記》、《黑晝記》 記錄是為了繼續活下去/現代醫療下的悲劇/自然死亡與臨終守夜/生命的「地下室」 第七講 修行是動詞:《當生命陷落時》、《一朵小白花》 修行形式的有無/關鍵字:面對/修行要掌握「動詞」/動詞是真實的/動詞形式的「愛」/不幸迫使人修行/愛:在孩子的行為倉庫裡游泳/出離自己,護持他人/《一朵小白花》/恩典:人的自我出離 第八講 修行界裡的地下人:《當下,繁花盛開》 修行界中的地下人/地下人的重生領域/來自生命經驗的體悟/人生的浮沉/身體的修行地/反邏輯 第九講 世界的消失與反轉:《亞當:神的愛子》 一、沒有語言的亞當/二、宗教是語言的產物/反轉/非語言與不在場/邏輯與真相/「成了」/內向修行 第十講 身體情緒Ⅰ與《流浪者之歌》 末期病人的生存難題/靜坐的身體現象/觸摸與膚慰/談論身體情緒的必要性/兩個案例/與寵物相處的真理/「身體情緒」的愛情//「身體情緒」與「體位」/「身體情緒」與味道/「身體情緒」與音樂/談《流浪者之歌》/孤獨。河流 第十一講 論私人空間:《靜靜的生活》 「卓越」與「偉大」/進入《靜靜的生活》/私人空間/私人空間:音樂與寫作/寵物給出的「自由空間」 第十二講 身體情緒Ⅱ與《一片花海的聲音》 「唯物論」與「唯心論」的身體模式/身體技術/體物入微/以心冥境/半物/心:身體流動中的內在生命/身體技術:《坐忘論》與心齋法/迎納之道/我們為什麼需要「小說」? 第十三講 實存的力道:《明珠在懷》 實存的力道/每個人自己的「壺」 第十四講 物的空間:《一個新世界》 「語言空間」與「物的空間」/語言的意指鍊/權力介於語言與物自身之間/物的世界沒有善惡/修行之路充滿謎團/修行:成為我的「不是」/救世者可能與修行無涉/修行與尼采的「超人」/內在空間與微粒子狀態 第十四講補充 靈性經驗:生活殘片的組合 「小我」與「大我」的命題/被錯認的宗教/關於「臨在」/悟性:意識之非/殘片的組合 第十五講 自然的行動:《口袋裡的鑽石》 「自然的行動」與「我的行動」/存在的未知寂靜處/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自然的行動」是他者/為道日損/事物的多層次存有/閉著眼將「它」迎來/被動性/在被動性中「護持」 附錄 心靈療癒的倫理技術──將自己的存在作為贈禮的手藝 聽語言的邊邊/讓事情轉動的倫理手藝/失望裡乍現的希望/豐富的沉默。深思的緩慢/存在與非存在間的轉圜/現象變化的多重角度/陌生人的咫尺親近 延伸閱讀
沒有最累,只有更累!
費解的顯然:動作、神
我們內心的衝突:愛恨
再困難的問題都有10
超譯阿德勒
天生善良
佛洛姆.存在的哲學套
大人系聰明心理學:5
清醒夢療法:鍛鍊意識
人工智慧:8堂一點就
為了保障您的權益,新絲路網路書店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七天的鑑賞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鑑賞期內寄回(以郵戳或收執聯為憑),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內外包裝、隨貨文件、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