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
註冊
|
會員中心
|
結帳
|
培訓課程
魔法弟子
|
自資出版
|
電子書
|
客服中心
|
智慧型立体會員
書名
出版社
作者
isbn
編號
5050魔法眾籌
|
NG書城
|
國際級品牌課程
|
優惠通知
|
霹靂英雄音樂精選
|
臺灣歷史年表
.
再寫攝影
.
新頻道-電視.傳播.
.
書寫攝影:相片的文本
文學小說
文學
|
小說
商管創投
財經投資
|
行銷企管
人文藝坊
宗教、哲學
社會、人文、史地
藝術、美學
|
電影戲劇
勵志養生
醫療、保健
料理、生活百科
教育、心理、勵志
進修學習
電腦與網路
|
語言工具
雜誌、期刊
|
軍政、法律
參考、考試、教科用書
科學工程
科學、自然
|
工業、工程
家庭親子
家庭、親子、人際
青少年、童書
玩樂天地
旅遊、地圖
|
休閒娛樂
漫畫、插圖
|
限制級
真實的叩問:紀錄片的政治與去政治
作者:
郭力昕
分類:
社會•人文•史地
/
台灣研究
叢書系列:麥田人文
出版社:
麥田
出版日期:2014/10/7
ISBN:9789863441649
書籍編號:kk0385348
頁數:288
定價:
320
元
優惠價:
79
折
253
元
書價若有異動,以出版社實際定價為準
暫停販售
暫無供應商:尋找供貨商中(也有可能出版社已結束)。
團購數最低為 20 本以上
評價數:
(請將滑鼠移至星星處進行評價)
目前平均評價:
文字連結
複製語法
真實的叩問:紀錄片的政治與去政治
圖片連結
複製語法
分
享
內容簡介
作者介紹
書籍目錄
同類推薦
真實的叩問:紀錄片的政治與去政治 ◎台灣第一本關於紀錄片的評論專書: 特別邀請《不能戳的秘密》紀錄片導演、2014年台北電影節百萬首獎得主李惠仁,與本書作者暢談紀錄片的傳播與政治作用。 對談:郭力昕 X李惠仁 時間:11/6(週四)晚上19:30 - 20:30 地點:信義誠品三樓mini Forum: =本書內容= 從吳乙峰、羅興階、李惠仁、沈可尚,一直到齊柏林憑著《看見台灣》一片紅遍大街小巷,台灣在過去十多年來已有許多傑出的紀錄片導演透過鏡頭來關懷、探索這片土地,甚至締造票房佳績。然而,細察這些傑出的作品,我們可以發現台灣的熱門紀錄片往往遺漏了國外紀錄片經常承擔起的一個責任與義務:對社會問題與公共現象的「政治性」探索與批判。相反的,許多紀錄片不但沒有達到對觀眾在理智上的啟迪與揭蔽的作用,反而是濫情且掩蓋真相的。 素以影像與媒體分析批判聞名的政大廣電系老師郭力昕,在累積了對台灣紀錄片多年的觀察之後,將他對台灣電影工業的期許與針砭化為27篇篇精彩的文章,分從理論與個案的角度來探討近期國內外重要紀錄片的政治啟蒙作用。 書中不僅對台灣讀者熟悉的國產紀錄片有犀利的剖析,也透過紀錄片延伸到對台灣的歷史背景與政治文化的爬梳,同時將台灣紀錄片置入西方長期的紀錄片理論與實踐傳統中,以期能以更遼闊、更具批判性與行動力的視野,對台灣的紀錄片之拍攝與欣賞有所啟發。 最後,讓我們請作者自己現身說法,呈現本書的精神: 「紀錄片不是一間告解室,不是為了讓人走進來買一張贖罪券。消費性的感動,無論那淚水在當下是多麼認真,常弔詭的只會帶來對結構性問題更大的漠然與冷酷。只有當紀錄片能夠做敏銳的叩問,或者在無論結構性的問題或人性與情緒之複雜性上,讓人們獲得深刻一層的認識時,它才能夠開始產生具有救贖意義的感動、和具有政治意義的行動…… 在台灣社會長期以來被商業主流媒體踐踏,而我們竟依然沒有脾氣地在做完政治順民後繼續當媒體順民,使傳媒成為國家停滯、人民蒙昧的最大直接元兇的今日……舉起攝影機的人,若不以紀錄片抵抗、翻轉這樣的狀態,只忙著拿紀錄片製造『材料上』真實的情緒消費品,或者好整以暇的展示創作者的藝術才華,我以為在此時此地,似乎是奢侈了些。」──郭力昕 =名人推薦= ◎推薦序: 王派彰:策展人、任職於公共電視「紀錄觀點」 「力昕的文字相對是嚴苛的,下筆之重常常讓人為他捏一把冷汗。但是他虛心地去關注每一個導演在做什麼。每一次新紀錄片發表會或影展都會看到他的蹤影,甚至多次參與中國獨立影像的活動……他是一位細心關注紀錄片文本的影癡。他愛恨分明地去剖析每部影片。」 吳永毅:台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與影像維護研究所助理教授,「台灣國際勞工協會」理事長 「這本書出版時正逢紀錄片高度政治化、且被主流影展肯定的歷史路口──從華隆案到反核到太陽花,導演們蜂擁走向街頭,台北電影節連續第五次將百萬大獎頒給紀錄片……面對這敏感而危險的年代,紀錄片工作者能不能再脫離街頭宣講者的身份,透過影像讓利益衝突的複雜性能夠真正呈現?」 ◎熱情推薦: 井迎瑞:台南藝術大學音像藝術學院教授 / 2014台北電影節卓越貢獻獎得主 李惠仁:紀錄片導演 / 2014台北電影節最佳紀錄片及百萬首獎得主 李道明: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學系主任 沈可尚:紀錄片導演 / 2013台北電影節百萬首獎得主 邱貴芬:中興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任 張照堂:台南藝術大學音像藝術學院教授 龔卓軍: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副教授,兼視覺學院視覺藝術研創中心主任
郭力昕 影像文化評論者,英國倫敦大學Goldsmiths學院媒體與傳播系博士,現任教於政大傳播學院。曾任《人間》雜誌圖片主編、《中時晚報》專欄作者,以及年度新聞攝影獎、紀錄片競賽、華語電影「金馬獎」、「台北電影獎」、香港「華語紀錄片節」、北京「宋庄獨立影像展」等各類評審委員,並自2003年起擔任「台北電影節」諮詢委員迄今。 著作包括《電視批評與媒體觀察》、《新頻道:電視、傳播、大眾文化》、《書寫攝影:相片的文本與文化》、《再寫攝影》等。近年的評論與研究工作,集中於攝影和紀錄片的文化研究。
推薦序(一):圈養時代紀錄片的自由----王派彰 推薦序(二):選擇界線與政治:一個業餘者的話----吳永毅 自 序 第一部分 紀錄片的政治性與去政治:理論與歷史 1. 紀錄片的政治性 1930年代的西方和當代台灣的語境 2. 帝國、身體、與(去)殖民 「日治時期紀錄影片」的影像再現政治 3. 影像介入現實的政治話語能力 檢視戰後台灣的紀實攝影與紀錄片 4. 去政治化的環境議題紀錄片 以《±2℃》為例 5. 主體的紀錄,和紀錄的主體 紀錄片「業餘美學」的政治性 6. 以團結創造環境,以視野創造作品 7. 官方記錄影片的另一種歷史參照 8. 歷史•真實•影像 9. 再談紀錄片的政治性:反思與對話 第二部分 紀錄片創作的政治實踐:批評與對話 10. 台灣符號、政治維穩、與國族性格 齊柏林:《看見台灣》(2013) 11. 「不在同一陣線」的政治性 沈可尚:《築巢人》(2013) 12. 年輕世代的民主政治對話 傅榆:《藍綠對話實驗室》(2012) 13. 移工同志情欲的政治化 陳素香:《T婆工廠》(2010)、《彩虹芭樂》(2012) 14. 環境議題的複雜政治呈現 羅興階、王秀齡:《爸爸節的禮物─小林滅村事件首部曲》(2011) 15. 歷史紀錄片裡的政治性 郭亮吟:《綠的海平線》(2006)、《軍教男兒》(2010) 16. 工運與紀錄片鏡頭前後的女性 郭明珠:《環亞罷工90小時》(2008) 17. 設計感動語彙的政治效應 吳乙峰:《生命》(2004) 18. 原住民族的姓名與族群政治學 馬躍•比吼:《請問貴姓》(2002) 19. 做為社會控制的高考惡夢,與希望 王楊:《中國門》(2011) 20. 性工作、性道德與性政治的中國語境 徐童:《麥收》(2009) 21. 影像符號勾勒的社會現實和政治話語 杜海濱:《傘》(2007) 22. 觀點犀利的當代中國觀看 艾瑪•塔西:《鏡頭下的中國》(2013) 23. 描繪當代法國農民的紀錄觀點 雷蒙•德帕東:《我在法國南部有間小屋》(2008) 24. 關於「影像真實」的政治 巴特瑞:《這不是我的影像》(2000) 羅伯•法蘭克:《這是真的》(1990) 25. 迷人的法西斯與去政治的美學 蘭妮•萊芬斯坦:《蘭妮•萊芬斯坦回憶錄》(2009) 26. 創意顛覆行動裡的政治批判 與吉兒.夏普對談《文化干擾》(2001) 27. 每日的戰鬥 專訪英國左翼紀錄片導演迪克.方登
飛越海闊天空-心航海
紀實千古回聲-三毛的
臺灣府城經典:導覽.
未完的旅程:一隻台灣
百年波麗路:從建築、
看不見的文字:時代挑
臺灣妖怪百寶圖
臺灣歷史年表(108
圖解台灣行業神明圖鑑
台馬客家帶的族群關係
為了保障您的權益,新絲路網路書店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七天的鑑賞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鑑賞期內寄回(以郵戳或收執聯為憑),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內外包裝、隨貨文件、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