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
註冊
|
會員中心
|
結帳
|
培訓課程
魔法弟子
|
自資出版
|
電子書
|
客服中心
|
智慧型立体會員
書名
出版社
作者
isbn
編號
5050魔法眾籌
|
NG書城
|
國際級品牌課程
|
優惠通知
|
霹靂英雄音樂精選
|
夢想行者:15則活得精彩的人生閱歷
.
臺灣音樂百科辭書【增
.
鑽石台灣:多元歷史篇
.
鑽石台灣:多樣性自然
文學小說
文學
|
小說
商管創投
財經投資
|
行銷企管
人文藝坊
宗教、哲學
社會、人文、史地
藝術、美學
|
電影戲劇
勵志養生
醫療、保健
料理、生活百科
教育、心理、勵志
進修學習
電腦與網路
|
語言工具
雜誌、期刊
|
軍政、法律
參考、考試、教科用書
科學工程
科學、自然
|
工業、工程
家庭親子
家庭、親子、人際
青少年、童書
玩樂天地
旅遊、地圖
|
休閒娛樂
漫畫、插圖
|
限制級
郭芝苑沙漠中盛開的紅薔薇
作者:
陳郁秀
分類:
社會•人文•史地
/
人物傳記
叢書系列:生活台灣
出版社:
時報
出版日期:2001/1/1
ISBN:957133278X
書籍編號:bu0023782
頁數:456
定價:
380
元
優惠價:
79
折
300
元
書價若有異動,以出版社實際定價為準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目前無庫存量,讀者下訂後,開始進入調書程序,一般天數約為2-10工作日(不含例假日)。
團購數最低為 20 本以上
評價數:
(請將滑鼠移至星星處進行評價)
目前平均評價:
文字連結
複製語法
郭芝苑沙漠中盛開的紅薔薇
圖片連結
複製語法
分
享
內容簡介
同類推薦
內容簡介
在穿越台灣的百年歷史軌跡中, 郭芝苑以天籟之聲、以不同的形式, 記錄了由小市民至知識份子、 由廟口至音樂殿堂的所有心聲。
《沙漠中盛開的紅薔薇》這本書的完成前後共花了三年的時間,主要內容來自於筆者主持的「台灣前輩音樂家時代背景及傳承」研究之一。三年間研究者除了蒐集、整理郭芝苑先生的相關資料,拜訪他的親友、故舊,並經常往返於台北和苗栗苑裡與郭芝苑先生本人討論,從他整理得井然有序的陳年資料中翻出許多珍貴的相片和歷史資料。在撰寫的過程中,筆者深深為郭芝苑先生對音樂的執著而感動,誠如郭芝苑先生在個人音樂手札中所說,他就像西洋老芭蕾影片『紅鞋』中的主角深深為紅鞋魅力所吸引,因而脫不掉所穿的紅鞋誓志舞蹈至死方休一樣,音樂猶如他的第二生命一般。
自序
寫在「台灣前輩音樂工作者資料庫」建立之前 .陳郁秀 1993 年秋,我與先生盧修一博士共同創立「白鷺鷥文教基金會」,將本土文化藝術資料的蒐集、整理與研究,列為重要宗旨之一。 1995 年適逢馬關條約割讓台灣予日本滿一世紀,值此年代,基金會在百般困難中,舉辦「台灣音樂一百年」系列活動,包括十六場有關台灣音樂文化的研討會、演講會。會中除邀請專家學者發表論文外,會後並將成果集結成書;另有七場不同類型的大型音樂會,包括南管、北管、民謠、管絃樂、室內樂等的表演,分別在國家音樂廳、國父紀念館、大稻埕廟口前等場所盛大演出;又推動 50 餘場「絃歌琴聲」音樂下鄉系列活動,至各處巡迴公演;以及「影像中讀台灣音樂史」攝影展。 在籌備攝影展過程中,看見許多深具歷史價值的照片,這些泛黃起皺的照片,連結了一串串被人遺忘的音符,譜成一首動人優美的台灣生命之歌。跟著它高低起伏,猶如坐上歷史的列車,循著照片,穿梭時空,你將看見台灣音樂歷史移動的軌跡。回想我們祖先,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創作力與競爭力所塑造、揉合的斑斑可歌史蹟,正告誡我們子孫必須瞭解台灣歷史種種,以不忘教訓、避免悲劇的重現。整個活動的過程,激起我們夫婦倆人內心深處翻湧的思潮,並激發我們推動、建立「台灣前輩音樂工作者資料庫」浩大工程的心願。 本書是繼 2000 年 3 月出版第一本書「張福興-近代台灣第一位音樂家」後,將 1999 年 12月由苗栗縣政府出版、本人撰寫的「穿紅鞋的人生-永懷祖恩的郭芝苑先生」再行修正,加上1 年來所得的新資料,重新編整完成之「沙漠中盛開的紅薔薇」。 20 世紀的台灣人,如以懷舊的心情、感傷的口吻來談古論今,會訝於在我們成長的日子中,神話和歷史故事的開端,總是會用「古時,古時……,很久以前……」,一個很飄渺的字眼來起頭;而我們內心深處的真正英雄都是在那個動盪不安的年代裡,承受過顛沛流離命運撥弄試煉的人,愛情故事則如同《雨夜花》歌詞「花謝落土不再回」的哀怨、《望春風》裡「心內彈琵琶」的靦腆、《望你早歸》所唱「拜託月娘替阮講給伊知」的淒苦,《百家春》傾訴「深閨終日,淒涼淚滴心」的苦楚等。 而今日的新新人類一啟蒙就進入未來的世界,生活中充滿電腦資訊、科技創作等,他們的英雄是卡通式的無敵鐵金剛和超人。這些偶像能呼風喚雨,遨遊宇宙,行俠仗義,無往不利,生活中具有林強的《向前走》「啥米攏不驚!」的膽識,新世代「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的叛逆、以及《海海人生》「輕輕鬆鬆人生路途阮來行,無人是應該永遠孤單……」的瀟洒,好像世界真的就如此無憂無慮的永遠轉下去……。 但人生畢竟是無常的,一場世紀末的「921 大地震」震毀了我們美麗的山河,也震出我們久久未曾自省的心。歷史的經驗傳承是脈脈相連的,過去如此,現在如此,未來也將如此。日昇月落、冬去春來,宇宙的世界,似包含了所有的愁苦和喜樂。一旦身處痛苦深淵,才方知平安是福。對於這世紀的林林總總,有人以詩抒情,有人以文字書寫過去,而郭芝苑先生是以他自己的音樂來為我們紀錄台灣的「過去」和「現在」……。 在現代的社會中,要認識像郭芝苑先生如此靦腆、謙虛、執著、懷舊的人是少之又少的了。第一次聽到他的作品是 1986 年《小協奏曲》的演出,當時內心十分感動,雖然曲式比一般協奏曲簡單,但其中那種「台灣味」卻是在其他作品中無法感受到的。1995 年與夫婿盧修一博士共同舉辦「台灣音樂一百年」系列活動。我們夫婦親自邀約郭老師共襄盛舉,演出管絃作品《三首交響練習曲—由湖北民謠而來》,在那場音樂會中,是我初次聆聽郭老師美好的管弦配器。1998 年我曾和他討論他的輕歌劇《許仙與白娘娘》的演出情事,郭老師希望由我來主導。幾番仔細研讀總譜並和友人導演及指揮們悉心的討論後,覺得此劇的演出在求真、求善、求美的原則下似有不少問題尚待解決,尤其劇本和創作上要調整的部份過於龐大,郭老師也認為短期內不可能修改,只好悵然作罷。 1999 年初,欣聞郭老師鉅作《許仙與白娘娘》將於 6 月 16 日在台北社教館舉行首演,由實踐大學音樂系管弦樂團演出。是日,懷著興奮的心情,學習的態度,前往聆聽。演出過程中,所有我們預料的困難,大部份仍未獲完美的處理解決,然而作曲家、導演、舞台設計師及所有的演員、演奏者們的表現,雖未臻盡善盡美之境,但是他們的勇氣、熱忱、認真卻是令我深深感動不已。對郭老師而言,這部曲是經由創作、中輟、再創作、曲折的過程中走過來的嘔心瀝血作品,在有生之年能在舞台上演出,讓作曲者親身聆聽自己的作品,那份感動是外人所無法體會的。 綜觀郭芝苑先生的一生,他有幾個顯著的人格特質;他是一位真正「愛台灣」的人;他是串起台灣過去與未來,謙虛、孜孜不倦的作曲家,更難得他是一位永懷「感恩的心」的仁者。在他所有的作品中,無論是藝術歌曲、流行歌曲、管弦樂曲或室內樂,「台灣」與「傳統」的歷史軌跡,永遠是他創作的主要素材,所以他是一位以「天籟之聲」來「愛台灣」的長者;將近六十年來,他從未因戰爭、家庭悲歡離合,人生的際遇而中斷過他的創作生涯,多元豐富的創作串連「傳統的」與「未來現代化」的台灣,他的作品始終以追求「傳統」與「創新」為目標,他實是一位專業、受尊敬,代表我們這個時代傳奇性之作曲家。 郭老先生一生創作無數,走過 70 多年的歲月,以飲水思源、不忘本的精神創作交響曲《唐山過台灣》獻給他的祖先們,由此看出他是一位永懷感恩心的仁者。這些人格特質以及堅韌的性格,使他在這個政權更迭頻繁的生活潮流中,並未因由「日語」、「河洛話」轉到「北京語」的障礙,而成為「失聲」的人。相反地,更促使他堅持用音樂詮釋這個時代。發出他的心聲,足稱我們現代人生活中的典範。 先生常謙稱自己是活在「象牙塔」中的人,事實上他「三不五時」探頭出來汲取外界現代知識,再轉回他的內心世界埋頭苦幹。郭老師的一生是前輩音樂家們共同特質的展現,執著與豐收可以道出一個時代令我們敬佩的典範。僅以此書《沙漠中盛開的紅薔薇》獻給這位充滿台灣情懷的自由專業創作家,期盼他身體康健、萬事如意,在未來長長久久的平安歲月,再創作更多更多的傑出作品。
序文
我一生的音樂之愛 .郭芝苑 在我幼年時代,父親常帶我去隔壁庄日南的大地主郭木火先生的大厝遊玩。日南是一個小庄,但有很多地主,尤其郭家是 13,000 石的大地主(1 石是 100 台斤),和台中霧峰林家一樣是臺灣屈指可數的大地主。郭家大厝後面有一片竹林,竹林內有白鷺鷥的巢穴,每天黃昏的時候,數百隻的白鷺鷥一起飛翔在天空,非常壯觀。白鷺鷥是台灣代表性鳥類,昔時的人都說如果白鷺鷥來做巢,家庭一定富裕。白鷺鷥文教基金會自成立以來為台灣音樂做很多事,而且越來越發展。回想自古以來臺灣都不重視音樂家,但我的運氣還好,現在成為台灣音樂界的老前輩,而受到音樂界的尊重。這次能受到白鷺鷥文教基金會的誠意來編輯本人的傳記,我感覺無上的光榮。 我一生中都是偏重精神生活而輕視物質生活,自從省交樂團研究組退休後,也是不出門外,在象牙之塔中追求音樂創作及欣賞音樂、文學到現在。回顧戰前學生時代在東京首次接觸貝多芬、舒伯特等西洋古典音樂之時,使我夢想能做一位音樂家,但還沒想到要作曲。因為在西洋音樂中那麼多的傑作,我們東方人只有吸收欣賞而已,還能加添寫什麼傑作呢?中學畢業之後才聽著德布西、拉威爾的印象主義,普羅高菲夫、史特拉汶斯基的原始主義音樂,這些現代音樂跟古典音樂不一樣,他們表現出強烈的民族性而且具備濃厚的現代感,很接近東方人的感覺,這使我驚動而產生作曲的興趣。繼而發現日本年輕的作曲家也開始寫出日本現代民族音樂,如伊福部昭、早阪文雄、松平賴則、清瀨保二、江文也等人,尤其江文也的作品是追求中國現代民族音樂,我看他們的理念、聽他們的音樂,常激動而流淚,致使我這個不速之客像狂人一樣一直走訪早阪文雄、菅原明朗、江文也等年輕民族樂派的作曲家。 這時我的命運已經決定追隨江文也,也要創作漢民族的現代音樂。我進入日本大學音樂系作曲科時已經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在學校都是軍事訓練或勤勞奉仕(為公家做勞動工作),很少開課,只學到一些基本和聲而已,沒有訓練作曲。我沒有鋼琴,也買不到音樂資料,完全不是學音樂的環境,戰後翌年(1946 年)我回到台灣。戰爭中我在東京受現代音樂的洗禮,而戰後的台灣也是跟戰時中一樣,將近 20 年的文化沙漠,當時在台灣只有 4、5 位作曲家,但沒有人寫現代音樂或管絃樂曲,沒有機會聽現代音樂,也沒有人跟我共鳴,造成心理上有倒退的不平衡。直到 1959 年許常惠及史惟亮回國之後,我才有了可以談談現代音樂的朋友。我們這一代作曲者完全是戰爭的犧牲者。 戰中派的本人雖然受到這樣的逆境,但最大的困難還是雙手的手指先天性殘缺,不能演奏樂器(需用整個手指操作的樂器),尤其不能演奏鋼琴才是作曲上最大的致命傷(學生時代的我是口琴演奏者,後來感覺口琴的技術有限,因此轉學小提琴時才發現手指殘缺),能好好地演奏鋼琴才能了解西洋音樂構造,才能作曲。我深深感覺能夠做一位鋼琴演奏家才有資格做一位作曲家。你看從古典時代的莫札特、貝多芬,到現代的拉威爾、巴爾托克都是鋼琴演奏家。 1955 年我所試作的管絃樂曲雖然由省交演奏,但不僅不達水準而且是不滿意的作品。許常惠返國以後發起了現代音樂創作運動,我也參加發表鋼琴曲《臺灣古樂幻想曲》、《鋼琴奏鳴曲》,雖然受到音樂界好評,但我覺得這樣暗中摸索的作品,是永遠達不到專業作曲家的地位的。 某一天偶然聽到 NHK 的廣播音樂節目中演出日本新進作曲家的管絃樂作品,內心頗受震撼,因此決定再度赴日進修,在 1966 年考進國立東京藝術大學音樂系作曲科。因半工半讀而沒有充足的時間受池內老師指導作曲或管絃樂法而深感遺憾,但池內老師說過:「作曲是不能教的,但沒有學過理論作曲不能稱為作曲家。」我 1969 年回國,現在的台灣已經能夠以各種角度吸收現代音樂,然而在我現在好像能夠建立自己的風格之時,光陰無情使我已經變成老人。 回想戰前落後的台灣,雖然只有傳統的民俗音樂,但後來這些民俗音樂卻成為我創作臺灣現代民族音樂的重要素材及風格,這是我們老一代的特色。我要繼續寫出有現代性、有台灣風格而且受到聽眾肯定的作品,才有存在的價值。
書摘
唐山過台灣 郭芝苑西元 1921 年 12 月 5 日生於苗栗縣苑裡鎮,目前居住於苑裡車站附近具有六十多年歷史的舊式宅院,這座古厝大廳堂外掛著「汾陽世澤」堂匾,他認為其祖先可能和唐代名將郭子儀同源。郭家祖籍為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石洋石與崎腳九斗內鄉里,那是一個靠海的貧瘠農村,祖先們在惡劣艱困的環境下,生活過得十分清苦,於是曾祖父郭盤衍(偏名燕,1834--1899)及胞兄郭源決心攜手渡台開創另一番新生活。清光緒年間,篤信媽祖的郭源和郭燕兩兄弟經抽籤卜卦後,神示移居台灣將有所發展,遂帶著寡居的母親歐品,舉家漂洋過海來到台灣,定居於當時新竹縣苑裡鎮貓盂里【註 1】。 乾隆六年(西元 1741 年)開發的苑裡,原是台灣原住民平埔族道卡斯族喔灣麗社所在,漢人取「灣麗」之音簡譯為「苑裡」,才有了今天的地名。明鄭永曆 24 年(西元 1670 年),鄭經命右武衛劉國軒屯兵大甲鐵砧山,經略「蓬山八社」和「後瓏五社」,這是官方首次接觸苗栗沿海地區。苑裡鎮在明代屬於「蓬山八社」,所謂八社包括大甲東、日北、德北、雙寮、苑裡、貓盂、房裡、吞霄等社;前四社現今屬台中縣,包括苑裡的後四社屬於苗栗縣,其中苑裡、貓盂和房裡三社皆隸屬現今苑裡鎮境內。苑裡社在鎮上的市區一帶,貓盂社為今中正里,原以道卡斯平埔族人的「無亞貓盂社」名之;房裡社之名沿用至今為今之房裡里,又因東邊緊鄰枕頭山(即古之蓬山,又稱崩山)而得蓬山為地名,依台灣府誌記載,房裡庄即蓬山庄,蓬山也就成為苑裡鎮的代稱。 貓盂里內多為大陸郭姓同宗,如由郭燕和其寡母從「唐山」來到台灣算起,郭芝苑應是第四代。郭源和郭燕兄弟兩人初抵台灣,以燒木炭及兼做零販維生,含辛茹苦維持家計。隨著時間的流逝,積存錢財,收購田地,漸漸地在地方上發達,後來在貓盂里購得一寬闊田地,蓋了一棟三合院莊宅【註 2】。由於郭燕待人和氣,熱心公益,在地方上有「老大哥」的尊稱。郭燕先後娶了四個妻室,分別為王圓(1836--1855)、許姜(1838--1859)、黃秋(1841--1876)、陳省(1845--1914)。第三任妻子黃秋生下了郭浸潤(1871--1901)和郭戇滔(偏名虎)兩兄弟。郭燕的前三任妻室皆早逝,為了照顧兩名幼兒,再娶第四房妻室陳省,陳省到了日治時期才過世,享年69歲,在當時算是高壽了。 幼年的郭芝苑常常聽祖母談起祖先們「唐山過台灣」的故事,尤其是曾祖父郭燕的事蹟總是讓家人津津樂道,最有趣的是關於他節儉,甚至可以說是吝嗇的個性。有一天,他在山上光著腳走路,不小心絆到石頭,腳指甲掀開,血流不止,忍著疼痛走了很久才回到家,卻用著他的唐山口音向祖母說:「好哉!幸好沒穿布鞋,如穿的話一定會弄破,就損失一雙鞋了。」加上祖母模仿郭燕的唐山口音,聽了著實令人發笑。郭燕的兄長郭源早逝後,兩兄弟各分得家產 1,800 石,一石相當於一百台斤,在水利灌溉未發達及沒有化學肥料的當時,每年能收入 1,800 石稻穀的田地,比現在同產量的田要寬廣的多。雖然郭燕生性節儉且擅於理財,但在感念手足情誼之下,仍不計私益地將日後所賺財富平分為二,照顧嫂姪。 郭燕育有二子,長男郭浸潤,次男郭戇滔(偏名虎)。郭浸潤即為郭芝苑祖父,娶王絨(1872--1951)為妻,兩人先是生育長女郭鄭愛之後,抱養一子取名郭大川,後來再陸續生育兒女郭萬最(偏名大旭,1899--1941,郭芝苑之父)與郭陳采,期間又抱養一個女兒郭莊幼;郭戇滔則育有郭大經一子。郭燕雖有三個孫子郭大川、郭萬最及郭大經,事實上僅有郭萬最為親生,其餘皆為抱養,也就是說,在郭燕的三個孫子中,僅有郭萬最有血緣關係,郭大川和郭大經都是抱養的。在郭浸潤、郭戇滔先郭燕去世後,郭燕原欲將家產多數分給郭萬最,但郭浸潤之妻王絨對親生子與養子一視同仁,認為應均等分得田產,因此郭家直到郭燕去世之後,才在王絨的堅持之下公平地分了家,如此不為己、不循私的美德受到地方上的敬重,成為當時苑裡庄的美談。 由於短短幾年間郭浸潤、郭戇滔、郭燕相繼去世,貓盂里的祖厝年年有長輩過世,家人深覺不安,遂延請地理師走一趟,結果認為這座祖厝的風水不好。因此郭燕的遺孀陳省帶著寡居的媳婦王絨及年幼的孫子郭萬最,協同叔伯一家大小搬到苑裡街上的媽祖廟(慈和宮)附近居住。郭芝苑的父親郭萬最,西元 1919 年畢業於台灣總督府台北國語學校國語科(見圖B1),起先任職台北市新高銀行(第一銀行前身),後來回鄉擔任苑裡庄役場(鎮公所)會計(見圖B2、B3),於中日戰爭前轉任苑裡農會總幹事(見圖B4),可以說是當時地方上的菁英階級。 郭萬最和妻子陳彩霞(1901--1977)先後共生育三子三女,郭芝苑是長子。日治時期大正十年(西元1921年)十二月五日,大腹便便的陳彩霞到郭芝苑的大姑媽郭鄭愛家作客,突然腹痛,便在大姑家生下了郭芝苑,由於這段因緣,大姑媽待郭芝苑就如親生子一般。郭芝苑有三個妹妹和兩個弟弟,分別是大妹郭秋月(1923--)、二妹郭碧雲(1928--)、三妹郭寶貴(1930--)、大弟郭傳芳(1932--)、小弟郭欽明(1937--1988)。 郭萬最善於理財,又逢當時水利灌溉發達,化學肥料進步,使田地收益大增,以致累積相當的財富,到他去世的時候,郭家每年 28 甲地的榖租約有 1,400 百石,擁有的山林地亦接近 40 甲。肇基於歷代父祖輩的辛苦經營,勤奮節儉,使得郭芝苑日後得以衣食無憂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從事音樂工作。郭芝苑曾在「交響曲 A 大調《唐山過台灣》」文中寫道: 我從學會寫管絃樂開始,心中便一直有個心願,有朝一日要寫出一首感謝祖先的「交響曲」來獻給他們,尤其是建立郭家經濟基礎的曾祖父郭燕及讓郭家更興盛的父親-郭大旭…。 郭芝苑從小便與母親這邊的親戚較常往來,一方面是父親這邊的親戚人丁單薄,另一方面是母親這邊的親戚和他同年齡的玩伴較多。郭芝苑有六位都是學醫的舅舅,郭母家族排行的方式是親兄弟和堂兄弟合起來算的。郭芝苑常提到他早年對音樂的興趣部分是來自四舅陳南垣的啟發,南垣舅舅是一位喜歡古典音樂的醫生,和他的兒子陳弘典對古典音樂均有研究,後來專門研究音響,並常替人設計音響。郭芝苑的外曾祖父陳星郎(1851-1906)是前清秀才,由於家學淵源的關係,郭芝苑的外公陳瑚(1875-1923)和二叔公陳貫(1882-1936)均為優秀的文人,曾經參與台灣文化協會櫟社詩會的活動,而大舅陳南輝亦曾於一九二五年左右擔任台灣文化協會評議員。 台灣文化協會成立於西元 1921 年 10 月,發起人包括林獻堂、蔣渭水、蔡培火等人,目的在喚醒台灣人民的民族意識,致力於文學、藝術、音樂活動的推廣,並培養一種有利的氣氛以推動抗日的政治活動。台灣文化協會中的「櫟社」是日治時期台灣重要詩社,與北部的「瀛社」、南部的「南社」鼎足而立,櫟社成員常於霧峰林家聚會,逢春秋佳會必呼朋擊缽、吟詩唱酬,也常以實際行動參與反對運動。陳瑚以「陳滄玉」、「陳枕山」為筆名,陳貫則慣用「陳聯玉」。對於外公與叔公的詩作,雖然郭芝苑有心為這些優美的詩詞譜上音樂,但由於語言的關係,多年來僅完成陳貫的《雙溪漁火》和《梧港歸帆》及陳瑚的《四時閏思》和《蓮葉接天時》四首藝術歌曲。(見譜例 C1、C2、C3、C4)。 註 1:清乾隆 29 年(西元 1764 年)設置苑裡堡,隸屬淡水廳,下轄吞霄、苑裡二街及房裡等 13 社。光緒元年(1875 年)改隸新竹縣,並易名為「竹南三堡」,光緒 15 年又改隸新設置的苗栗縣;日治時期復設苑裡堡,下轄 3 街 42 庄;二次戰後國民政府將日治時期台灣 5 州 3 廳改為 8 縣,苗栗隸屬新竹縣轄下之一區,到西元 1960 年實施地方自治之後重劃行政區,改 8 縣為 16 縣,苗栗方脫離新竹轄區,獨立設縣。 註 2:此故居目前仍住有郭家親族。
目錄
自 序 寫在「台灣前輩音樂工作者資料庫」建立之前 /陳郁秀 序 文 我一生的音樂之愛 /郭芝苑 影像集錦
第一樂章 家世與童年
•唐山過台灣 •少年郭芝苑
第二樂章 負笈東瀛
•錦城中學的口琴演奏經歷 •戰火中的音樂學習 •與音樂才子江文也結緣 •戰時疏散
第三樂章 篳路藍縷
•戰後初期之音樂經歷 •苑裡TSU樂團 •結婚生子 •創作初期的音樂作品 1. 嚴肅音樂的創作 2. 通俗音樂的經歷 •三度赴日留學
第四樂章 執著創作
•任職台灣電視公司 •省交時期 •豐沛的創作之路 •退而不休
創作風格與作品介紹
•郭芝苑的創作風格 •郭芝苑的作品介紹
(一)歌劇:
《牛郎織女》 《許仙與白娘娘》
(二)管絃樂曲:
交響變奏曲《台灣土風為主題》 狂想曲《高山族的幻想》為鋼琴與管絃樂 《台灣旋律二樂章》 民俗組曲《回憶》 大合唱與管絃樂《偉人的誕生》 大進行曲《大台北》 《小協奏曲》為鋼琴與弦樂隊 《三首台灣民間音樂》 室內管絃樂《民歌與採茶舞》 《三首交響練習曲-由湖北民謠而來》 交響曲A調《唐山過台灣》 管絃樂組曲《天人師(釋迦傳)上下集》 《台灣吉慶序曲》
(三)管樂曲:
《管樂隊進行曲《太湖船》
(四)室內樂:
《豎琴與鋼琴小奏鳴曲》 《為小號與鋼琴的三個樂章》
(五)鋼琴獨奏曲:
《鋼琴組曲》 《台灣古樂幻想曲》 《Prelude in Db major》&《Vrelude Thema by Formosn Style》 《鋼琴小曲六首》 《鋼琴奏鳴曲》 《台灣古樂變奏曲與賦格》 《簡易鋼琴曲集》
(六)藝術歌曲
(七)流行歌曲
(八)台灣民謠採詞作品
譜例 終曲︰郭芝苑在近代台灣音樂史之地位 參考書目 附錄 一、郭芝苑年表 二、郭芝苑作品一覽表 三、郭芝苑得獎紀錄表 四、郭芝苑論述文章一覽表 後記
作者簡介
陳郁秀
台灣台中縣人,旅法鋼琴家,現任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任委員,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教授,曾任師大音樂系主任、音樂研究所所長、藝術學院院長、中華民國音樂教育學會理事長、財團法人白鷺鷥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1975 年以第一大獎畢業於法國巴黎音樂學院,1976 年隨即返台任教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多年來致力於音樂教育及文教活動的推廣,策劃製作音樂節目,並活躍於各類型的音樂演出。除多次舉辦獨奏會外,曾與國內所有著名樂團,以及日本大阪愛樂交響樂團、名古屋愛樂交響樂團、上海交響樂團、柏林愛樂木管五重奏、慕尼黑室內樂團等團體合作。1993年與夫婿盧修一博士成立「白鷺鷥文教基金會」,致力社會音樂之推廣,1996年以其音樂文化上的卓越貢獻,榮獲法國政府所頒贈之「法國功勳騎士級獎章」。著有《拉威爾鋼琴作品研究》、《音樂台灣》、《張福興-近代台灣第一位音樂家》,編有《台灣音樂閱覽》、《台灣音樂一百年論文集》、《百年台灣音樂圖像巡禮》等書,並主持「音樂資料電腦化系統之研究」、「台灣前輩音樂家研究系列」、「八十七學年度國民中小學音樂班評鑑」、「提昇銀髮族休閒生活-音樂篇」之專題研究。
漫畫版世界偉人傳記(
漫畫版世界偉人傳記(
悠木碧的製作方法:聲
床墊教父陳燕木傳:鐵
黎智英傳:從億萬富翁
漫畫版世界偉人傳記(
漫畫版世界偉人傳記(
漫畫版世界偉人傳記(
.達賴喇嘛和百年西藏
印象派的膽識:卡米耶
為了保障您的權益,新絲路網路書店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七天的鑑賞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鑑賞期內寄回(以郵戳或收執聯為憑),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內外包裝、隨貨文件、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