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
註冊
|
會員中心
|
結帳
|
培訓課程
魔法弟子
|
自資出版
|
電子書
|
客服中心
|
智慧型立体會員
書名
出版社
作者
isbn
編號
5050魔法眾籌
|
NG書城
|
國際級品牌課程
|
優惠通知
|
霹靂英雄音樂精選
|
最權威的大陸淘金手冊
.
這次不一樣:國家為什
文學小說
文學
|
小說
商管創投
財經投資
|
行銷企管
人文藝坊
宗教、哲學
社會、人文、史地
藝術、美學
|
電影戲劇
勵志養生
醫療、保健
料理、生活百科
教育、心理、勵志
進修學習
電腦與網路
|
語言工具
雜誌、期刊
|
軍政、法律
參考、考試、教科用書
科學工程
科學、自然
|
工業、工程
家庭親子
家庭、親子、人際
青少年、童書
玩樂天地
旅遊、地圖
|
休閒娛樂
漫畫、插圖
|
限制級
這次不一樣:金融風暴是可以預測的?
This Time Is Different:Eight Centuries of Financial Folly
作者:
萊茵哈特、羅格夫
譯者:
劉真如、陳旭華
分類:
財經投資
/
經濟
叢書系列:極道商學院07
出版社:
大牌文化
出版日期:2010/9/3
ISBN:9789868546585
書籍編號:kk0275178
頁數:416
定價:
480
元
優惠價:
79
折
379
元
書價若有異動,以出版社實際定價為準
絕版書
絕版書:確定不再版的商品,僅提供書籍資訊參考。
評價數:
(請將滑鼠移至星星處進行評價)
目前平均評價:
文字連結
複製語法
這次不一樣:金融風暴是可以預測的?
圖片連結
複製語法
分
享
內容簡介
作者介紹
同類推薦
這次不一樣:金融風暴是可以預測的? 有五個字造成財富的損失超過戰爭,這五個字就是……「這次不一樣」。 「這次不一樣」的症狀很簡單,就是認為金融危機是他國人民的陳年往事,危機不會降臨在我們身上。我們的做法比較高明,我們也比較精明,我們早已從過去的錯誤中學到教訓,過去的評價規則已不適用。 當一位研究人員用25年的資料觀察一場「百年一遇洪水」時,只有1/4的機會,而如果以8個世紀的時間來觀察,則有32倍的機會。《這次不一樣》的特點即在於研究800年來全球金融危機史,可說是迄今跨時最長的一部著作。 ☉為什麼德國(從二次大戰後)不曾發生金融風暴? ☉為什麼歐洲PIIGS國家(葡萄牙、愛爾蘭、義大利、希臘及西班牙)因政府負債過高,債信評等遭到調降的消息後,引發全球金融市場的動盪? 美國次貸風暴、歐洲債務危機衝擊全球金融市場,兩位知名經濟學家研究5大洲、66個國家&地區(包括台灣)800多年的國際金融危機史,從中世紀的貨幣流通問題到今天的各類金融危機發現,每每看似「空前絕後」的金融危機,其實不然,不論是已開發或開發中國家,各種金融風暴無論看起來是如何的「這次不一樣」,其實在其它國家或地區,還是其它時間都曾經發生過…有了類似的經驗與認知,可以讓金融體系更加完善,避免風險的產生,甚至在金融風暴產生時可以妥善因應、消彌災害。彭博(Bloomberg)評選金融危機年度十大好書,紐約時報暢銷書。 兩位作者利用廣泛的資料加以分析,顯示歷史上各種金融危機發生的頻率、持續的時間和影響程度都極度相似。他們研究了流動性危機、惡性通貨膨脹、內外債務,以及資產價格、資本流動、失業和稅收等。作者指出,政府總是試圖用各種措施挽救危機,而只看短時期資料也容易讓人輕信,危機很快就會平息。書中關於各類金融危機有一個共通處,那就是過度舉債。無論是政府,還是銀行、公司或消費者,景氣擴張時過度舉債會造成系統性風險。政府投入大筆資金看起來是在振興經濟,民間企業與組織借錢舉債則推高了房價和股價,超出了長期的可持續水準,這些使得銀行看上去比平時更加穩健,更加賺錢。這種巨額債務累積會導致風險,因為經濟會經不起信心的危機,尤其是當債務都為短期需要,不時借新還舊之時。債務催生的繁榮會讓人產生一種錯覺,以為政府決策英明,金融機構盈利能力超凡,國家的生活水準優越,但此類繁榮假象多結局悲慘。 歷史可以給研究金融危機的人提供許多寶貴經驗。二位作者也感嘆,今昔對比,人類不太容易從歷史中記取教訓,破產的國家會拉著人民一起陪葬;而眼前的金融危機,也再次證明,沒有什麼事情不可能發生。 得獎與推薦記錄: ☆「金融危機不是偶發事件,是可以預測的!」∼魯比尼(Nouriel Roubini, 紐約大學經濟學教授) ☆「要專精地質學,得研究大地震;經濟要學得通,就要鑽研大蕭條!」∼柏南克(Ben Bernanke, 聯邦準備理事會主席) ☆債券天王葛洛斯2010年最常引述的一本書。 ☆「投資史上最貴的五個字就是--這•次•不•一•樣」∼約翰•坦伯頓 ☆彭博(Bloomberg)專欄作家,普瑞斯里(James Pressley)評選金融危機 年度十大好書。 ☆紐約時報暢銷書,BBC、New Yorker、Barron、Bloomberg、BusinessWeek、Market Watch、CBSNews、Boston Globe、CNNMoney、Chicago Tribune、Ecomomist、Financial Times、Guardian、Forbes、New York Times、 Newsweek、Observer、Wall Street Jounal、USA Today… 英、美、德媒體佳評如潮。 專家讚譽: 「金融史上最危險的五個字就是這次不一樣,由於二位作者的這本傑作,蒐羅了金融研究所需的大量數據資料,再也沒有人會懷疑這句話。」∼馬汀•沃夫(Martin Wolf) 「書中詳實的研究,已經使得《這次不一樣》成為政府決策者、學者、記者經常引述的內容,所有與金融政策相關的人都要有這本書。」∼Greg Ip,《經濟學人》雜誌美國經濟編輯,前《華爾街日報》記者 「市面上關於金融危機實證分析著作中最出色的一本。萊因哈特和羅格夫將數百年的資料整合分析,對金融史有傑出而非凡的貢獻。這本書讓人讚嘆,勝過上千個數學模型。」∼尼爾•弗格森(Niall Ferguson)哈佛大學歷史和金融教授,《貨幣崛起》作者 「這本書實在是太棒了,對於想瞭解當前全球經濟危機的讀者提供了清楚的看法。如果不對過去的危機深度分析,就無法理解眼前的危機是怎麼一回事,而這本好書正是提供這樣的內容。」∼羅伯•席勒(Robert J. Shiller)耶魯大學經濟系教授 「要找一本兼具深度與廣度的金融危機分析還真不容易。《這次不一樣》對於那些希望瞭解現在和過去危機的讀者,以及謀劃如何應付未來危機的讀者來說,是必讀之書。」∼穆罕默德•伊爾艾朗(Mohamed El-Erian)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聯席首席執行官、《大衝撞:全球經濟巨變下的重建預言與投資策略》作者 「關於債務和違約史實的書籍中,本書精彩非凡、耐人尋味、話題不斷,值得每個人架上收藏一本。∼巴里•艾肯格林(Barry Eichengreen)美國著名經濟歷史學家 目錄 序 001 謝啟 011 引言 013 第一章危機的類別與時間 021 從量化分析來訂定通貨膨脹、匯率崩盤與貶值危機定義 022 根據事件定義危機:銀行危機與內外債違約 025 其他重要觀念 031 第二章債務不耐症是連續違約的起源 039 債務的開端 039 衡量危險性 044 分類與分區 045 有關債務不耐症的反思 047 第三章全球金融危機長期資料庫 051 物價、匯率、貨幣貶值與實質GDP 052 政府財政與國民所得帳 055 公共債務及其結構 056 全球性變數 058 涵蓋的國家 059 第四章債務危機理論基礎漫談 067 國家舉債 069 缺乏流動性與無力償債 074 部分違約與債務重整 076 惡債 077 國內公共債務 078 結論 081 重複發生的型態 083 第五章國家外債違約循環 083 國家外債違約循環 083 違約與銀行危機 089 違約與通貨膨脹 091 全球因素與全球外債違約循環 093 違約事件延續期間 096 第六章外債違約歷史面面觀 103 早年的連續違約歷史: 西元1300~1799年間的新興歐洲 103 「舊世界」資本流入與違約的故事 106 西元1800年後的全球外債違約狀況 107 第七章國內債務與違約的特點 123 內債與外債 123 到期日、報酬率與貨幣構成 125 內債違約事件 131 有關國內債務的警告 136 第八章國內債務:解開外債違約與高通貨膨脹的有力線索 139 解開債務不耐之謎 140 外債違約前後的國內債務 143 通貨膨脹與「通膨稅」文獻 145 稅基的定義:國內債務或貨幣基礎? 146 重新探討「通貨膨脹誘惑」 147 第九章內債與外債違約的比較:哪個會比較嚴重?哪個比較久? 149 債務違約前後的實質GDP 150 債務違約前後的通貨膨脹 151 違約對國內與國外債權人的影響 154 摘要與討論 156 第十章銀行危機 161 銀行危機理論簡介 162 銀行危機:機會均等的威脅 166 銀行危機、資本流動性與金融自由化 175 資本流動榮景、信用循環與資產價格 177 金融業是否有產能過剩泡沫? 182 重新評估金融危機對財政的影響 183 災難和我們常相左右:觀察的心得 190 第十一章偷斤減兩:老一輩愛用降低貨幣成色的伎倆 193 第十二章通貨膨脹與現代貨幣崩跌 199 早年通貨膨脹危機史 200 現代通貨膨脹危機的地區性比較 202 匯率崩盤 209 高通膨與匯率崩跌的後遺症 209 去美元化 213 第十三章美國次貸風暴: 從國際與歷史角度分析 219 從全球性歷史觀點評估次貸危機及其後遺症 219 次貸危機前的「這次不一樣」症候群 223 危機前的爭論:美國長期向世界各國舉債的風險 223 戰後以銀行為中心的金融危機 229 次貸危機與先進經濟體過去危機的比較 230 摘要 235 第十四章金融危機後遺症 237 歷史事件回顧 238 危機後衰退的深度與延續期間 239 危機對財政的後續影響 244 國債違約風險 246 1930年代第一次大緊縮的經驗比較 246 結論 251 第十五章次貸風暴席捲各國:是延燒的結果還是一些共同因素所造成的? 253 傳播的觀念 254 過去的案例 254 共同衝擊因素與第二次大緊縮 256 會持續蔓延開來嗎? 257 第十六章金融動盪綜合指標 261 發展綜合危機指標— 銀行、匯率、債務、通膨指數(BCDI指數) 262 界定全球金融危機的定義 270 危機發生的順序 281 總結 284 第十七章有關早期預警、蛻變、政策反應與人性弱點的反思 287 危機早期警訊 288 國際機構的角色 290 蛻變 292 和政策反應有關的一些看法 298 最新的「這次不一樣」症候群 299 數據附錄 參考文獻
羅格夫(Dr. Kenneth Rogoff) 麻省理工學院博士,現為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公共政策Thomas D. Cabot講座教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前首席經濟學家與研究部主管。2008年曾經準確預言美國將會有大型銀行破產。 官方網站http://www.economics.harvard.edu/faculty/rogoff 電郵:krogoff@harvard.edu 萊茵哈特(Dr. Carmen M. Reinhart) 哥倫比亞大學博士,現為美國馬里蘭大學經濟系教授&國際經濟中心主任,1980年代任職貝爾斯登首席經濟學家和副總裁期間,對金融危機、原物料商品價格的循環以及國外金融情勢惡化之連鎖影響產生濃厚興趣,後來轉任到國際貨幣組織繼續專研相關主題。2007年與羅格夫都曾警告,次級房貸亂象可能引發美國金融風暴。 官方網站http://terpconnect.umd.edu/~creinhar/ 電郵:creinhar@umd.edu
商業爭霸:美國能夠動
為什麼全世界都在缺貨
當貨幣不再中立:從霸
經濟預測革命:從混沌
從早餐到晚餐,經濟學
AI創富引擎
.日圓王子:從日本失
加密貨幣投資金律:幣
.把經濟學剝光光:從
.大人的11堂寫作課
為了保障您的權益,新絲路網路書店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七天的鑑賞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鑑賞期內寄回(以郵戳或收執聯為憑),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內外包裝、隨貨文件、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