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
註冊
|
會員中心
|
結帳
|
培訓課程
魔法弟子
|
自資出版
|
電子書
|
客服中心
|
智慧型立体會員
書名
出版社
作者
isbn
編號
5050魔法眾籌
|
NG書城
|
國際級品牌課程
|
優惠通知
|
霹靂英雄音樂精選
|
說故事的神奇教養力
.
父母情緒幼稚,該如何
文學小說
文學
|
小說
商管創投
財經投資
|
行銷企管
人文藝坊
宗教、哲學
社會、人文、史地
藝術、美學
|
電影戲劇
勵志養生
醫療、保健
料理、生活百科
教育、心理、勵志
進修學習
電腦與網路
|
語言工具
雜誌、期刊
|
軍政、法律
參考、考試、教科用書
科學工程
科學、自然
|
工業、工程
家庭親子
家庭、親子、人際
青少年、童書
玩樂天地
旅遊、地圖
|
休閒娛樂
漫畫、插圖
|
限制級
假性孤兒:他們不是不愛我,但我就是感受不到(二版)
Adult children of emotionally immature parents
作者:
琳賽.吉普森
譯者:
范瑞玟
分類:
家庭•親子•人際
/
親子關係
叢書系列:A系列
出版社:
小樹文化
出版日期:2022/12/28
ISBN:9786269675630
書籍編號:kk0561378
頁數:256
定價:
380
元
優惠價:
79
折
300
元
書價若有異動,以出版社實際定價為準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目前無庫存量,讀者下訂後,開始進入調書程序,一般天數約為2-10工作日(不含例假日)。
團購數最低為 20 本以上
評價數:
(請將滑鼠移至星星處進行評價)
目前平均評價:
文字連結
複製語法
假性孤兒:他們不是不愛我,但我就是感受不到(二版)
圖片連結
複製語法
分
享
內容簡介
作者介紹
書籍目錄
同類推薦
假性孤兒:他們不是不愛我,但我就是感受不到(二版) 內容簡介 在你最需要支持的時刻, 父母卻是傷你最深的那個人 5大評量 x 5大練習 x 53個案例 修復你的童年孤寂 你是否覺得…… ◎好想從父母口中得到肯定或讚美。 ◎父母總是不了解你,再怎麼努力,都無法溝通。 ◎父母只關心我錢夠不夠用,從沒關心過我內心的感覺。 ◎就算獲得再高的成就,父母都只會潑我冷水。 如果你也有同樣的狀況,可能就是「假性孤兒」…… 這些父母的外表和行為看起來一切正常,他們會關心孩子的身體健康、提供溫飽、注意孩子的安全,但……僅止於此。 「你已經長大了,不准再抱布娃娃睡覺,把它丟掉!」 「我才不管你有什麼感覺,我只供你們吃住就好。」 「別再胡思亂想了,你只能照我的安排,不准有任何意見。」 父母在孩子面前豎立了高牆,擋住了他們尋求親密感情的道路。當孩子無法與父母建立穩固的心靈互動,孩子將無法擁有安全感與自信心。 看過本書,你將明白:為何無法與父母建立親密互動、為何父母無法給予愛的養分,又為何總在人生重大決定上,父母帶來的陰霾與否定如影隨形。而生長在這樣的家庭裡,是很孤單的成長經驗…… 藏在親情影子裡的噩夢: •父母要求完美魔咒:每件事都要做到最好,也許爸媽就會稱讚我了…… •父母的情緒潛規則:為了安撫爸媽的情緒,我總是疲於奔命…… •父母的情感的高牆:沒有我,爸媽也無所謂、爸媽不喜歡我的親近…… 童年的孤單包圍著我們,就算長大,仍無法擺脫,只是換了另一個形式:沮喪、焦慮、長期緊張、壓力、睡不著等失控的感覺折磨我們。這些身心症狀像是一套警報系統,提醒我們必須誠實面對自己真正的感受──想要被愛──那就是覺醒的開始。 美國知名心理學家琳賽•吉普森博士,累積20年的諮商經驗,分享真實案例,讓我們看見父母帶來的痛,解開與親情的枷鎖,修補世世代代的情感缺陷,拒絕複製上一代給予的傷痕…… 本書特色 1. 53個貼近我們生活的案例,學會一步步解開內心的隱藏傷痛。 2. 5大評量+5大練習,看見情感缺失所帶來的孤寂,學會建立健全的情感關係、不再受傷。 3. 解開家中痛苦的情感鎖鏈、給予下一代健康的親子關係。 各界推薦 「或許原著劇本不盡人意,因為編劇父母不願寫入情感戲。忽視心理需求像無形的刀劍,在匱乏的情感下成長,內心滿是傷痕,心痛無人知曉。但現在你可以拿起這本書,重新改編屬於自己的人生劇本,擁有所期待的結局。」──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一個壓抑、封閉情感的家庭,親子關係的情感疏離,影響的是一生與他人情感連結的能力。在內心深處也始終難以擺脫『孤兒』感受,不知道究竟自己歸屬於何?自己又與誰有所關係?如果這是你的處境,相信這一本書是你需要的。」──蘇絢慧(諮商心理師、心理叢書作家) 「童年時期遭受愈多創傷的人,在成年時期會有愈高的機率承受各種身體和心理健康問題。而各種童年逆境中,有一種看不見傷口的傷害,就是擁有『情感缺失』的父母。無法回應你的情緒需求、常常以自我為中心,以滿足自己的需要和感覺為主,如果你認為你的父母符合情感缺失描述,這本書就是一個幫助你了解和復元的好工具。」──留佩萱(美國國家認證諮商師) 「《假性孤兒》是以心理治療師的心和智慧,加上鑽研心理學理論與研究數十載的學術結晶所寫成。琳賽•吉普森完美結合了令人欽佩的知識,和她個案的真實生活經驗,創造出一本深入淺出且實用易懂的作品,這本書並不是責備,而是在於深入了解自己,並學習自癒。」──埃絲特•勒門•弗里曼(Esther Lerman Freeman,心理學博士、奧勒岡健康科學大學醫學院臨床助理教授) 「孩子無法選擇父母。然而不幸的是,許多人的成長之路,卻歷盡了情感缺失父母所造成的人生困境。琳賽•吉普森帶著智慧與同情,讓讀者認識並了解這種有害的關係,並進一步開創新的、健康的療癒之道。書中提供了強大的自救機會,亦是心理治療師可推薦給此類個案的理想閱讀資料。」──湯瑪士•凱許(Thomas F. Cash,老道明大學心理學榮譽教授、《The Body Image Workbook》作者) 「琳賽•吉普森深具洞見的著作,提供心靈孤寂者按部就班、一步步走向自覺與自我療癒的旅程。作者揭露的案例、深具啟發性的練習,和真誠的洞見,引領讀者更明白如何與自己、與他人更完整的連結,適合所有感到與家人有隔閡、意欲尋求與人生及情感更交融的讀者。」──佩姬•史若達(Peggy Sijswerda,《Tidewater Women》、《Tidewater Family》編輯及發行人,以及《Still Life with Sierra》作者) 「琳賽•吉普森的《假性孤兒》是一本充滿真知灼見與同情的指南,適合所有想要了解、克服因生長在情感貧瘠的家庭中而長期受其衝擊的讀者。在書裡,能找到睿智的建言和簡單的練習,幫助你擺脫舊的模式,與自己和他人更深入交融,最終成為原本注定該成為的人。」──羅納德•費德烈克(Ronald J. Frederick,心理學家、《Living Like You Mean It》作者) 「琳賽•吉普森心理治療師有著豐富經驗,她的著作《假性孤兒》做為成人自救指南,以解除因父母情感缺失而造成的焦慮、憂鬱和感情問題。這本書徹底而詳盡的描述了不成熟的父母、歷經他們教養的孩子的體驗,並且提供方法解決這樣的經歷所造成的問題。書中的許多有用經驗,來自作者所治療的個案;書中也有許多幫助了解自己的練習,任何人都能運用這本書培養成熟的情感能力,並建立更深厚的關係。」──尼爾•華生(Neill Watson,威廉與瑪麗學院心理系研究教授、榮譽教授、臨床心理醫師,專門研究焦慮、憂鬱、心理治療) 「根據長年閱讀、研究,並實際應用在診療上,心理學家琳賽•吉普森寫出一本傑出著作,介紹情感缺失父母如何影響孩子成年後的生活。我深切向所有想了解親子動力(Parent/Child dynamic)的讀者推薦《假性孤兒》這本令人振奮的書,為那些難以或無法和『缺乏同理心且不敏感的父母』建立關係的人,提供希望和絕佳的因應策略。《假性孤兒》充滿智慧,無論你的年齡為何,都能讓你和家人、朋友以最健康的方式連結,並且可能讓你體悟,何以新聞和大眾文化中充斥著這些失衡的交流。」──羅賓•卡特勒(Robin Cutler,歷史學家、《A Soul on Trial》作者) 「琳賽•吉普森的《假性孤兒》充滿了臨床實際案例,能引發被情感缺失父母撫養成年的孩子們共鳴。書中也提供了實用的建言和練習,幫助人們找出真正的自我,並避免觸及潛藏在自我形象、情感關係和幻想中會危害個人心理健康的暗礁。最後,這本書也提供了堅實且明確的方針,指引人們如何與情感缺失父母互動,以免重蹈痛苦且有害的過去經驗。讀者將會發現自己並不孤單、感受到這位傑出臨床心理師的理解,而得到寬慰。」──芭芭拉•文斯蒂德(Barbara A. Winstead,老道明大學暨維吉尼亞臨床心理學聯合計畫心理學教授、《Psychopathology: Foundations for a Contemporary Understanding, Third Edition》共同編輯)
作者簡介 琳賽•吉普森(Lindsay C. Gibson) 心理學博士與臨床心理學家,其私人診療所專門從事個人心理治療並幫助受情感缺失父母傷害的成人。琳賽•吉普森曾在母校美國威廉與瑪麗學院(College of William and Mary)與老道明大學(Old Dominion University)擔任兼任副教授,目前居住並執業於美國維吉尼亞海灘區,著有Who you were meant to be,並於美國知名雜誌Tidewater Women有固定專欄。 譯者簡介 范瑞玟 淡江大學西語系畢業,美國伊利諾州College of DuPage藝術學副學士。 目前就讀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碩士班,赴日本東京多摩美術大學交換留學,同時在中華民國才女向上幸福股份無限公司擔任股份最多的那個以及自由藝術翻譯代課人。
目錄 【各界推薦】 【致謝】 【自序】忽視童年心理需求,成年後不易幸福 ◆Chapter 1 缺愛的童年,孤單的成年 生長在情感缺失的家庭中,是很孤單的體驗 什麼是健全的親密關係 父母匱乏的情感,帶給孩子孤寂的感受 【案例1】彷彿漂流在汪洋中的大衛 【案例2】沒人關心的朗達 為何悲傷的過往,會不斷重演? 【案例3】遇上不體貼情人的蘇菲 為什麼我們會因為自己不快樂,而有罪惡感 不論男女,都會有情感孤寂的狀況 【案例4】不敢說真話的傑克 情感孤寂的感受,也會出現在與父母和朋友間的相處 【案例5】被母親控制的露意絲 否定自己的直覺,反而選擇了錯誤的對象 【案例6】覺得不受丈夫重視的梅根 受傷的自信心,讓我們無法向外尋求幫助 【案例7】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的班 【案例8】無法分享喜悅的夏綠蒂 光鮮亮麗的外表下,依舊隱藏著童年的孤獨創傷 【案例9】獨自面對一切的娜塔莉 為何缺乏情感交流的生活是有害的? ◆Chapter 2 為什麼我們就是無法感受到父母的愛? 了解情感缺失父母的特徵 【評量1】父母的情感健全度 如何區別「情感缺失」以及「偶爾情緒化」 怎麼樣才是情感發展健全? 情感缺失者有哪些特質 【案例10】與父親角色錯置的芙麗妲 代代相傳的舊式育兒方式,讓許多人關上了心門 【案例11】艾莉與麻木不仁的媽媽 【案例12】莎菈與壓抑情感的媽媽 孤單的童年經驗,造就了情感缺失者 【案例13】很會看臉色的伊麗莎白 【案例14】卸下母親心房的漢娜 對情感缺失者來說,深度情感交流具有威脅性 情感缺失者的思考模式通常是狹隘的 ◆Chapter 3 不斷體會到「情感遺棄」的童年 生命本能,讓我們無法推開情感缺失父母 【評量2】童年時期和父母相處的難題 為何我們難以和父母溝通? 【案例15】布蘭達與自我中心的母親 缺乏情感交流會激起我們的憤怒 情感缺失者會用情緒傳染的方式來溝通 情感缺失者不願承擔自己該付的情感工作 情感缺失者渴望但無法接受他人關心 情感缺失者抗拒修復關係 情感缺失者期待孩子「鏡映」並理解他們 【案例16】辛西亞與不願孩子獨立的母親 情感缺失者將自尊建立在他人的服從上 情感缺失者眼中神聖的「角色順從」機制 情感缺失者要的是情感糾葛,而不是親密感 【案例17】覺得媽媽只愛姊姊的海瑟 【案例18】獨立的馬克與偏愛弟弟的父親 【案例19】被父母忽視的比爾 片段的時間感,讓情感缺失者無法一致的處理關係 ◆Chapter 4 恐懼親密感的四大類型「情感缺失父母」 讓孩子心理孤寂、沒有安全感的情感缺失父母 育兒方式如何影響嬰兒的依附行為 四大情感缺失父母:情緒化、神經質、消極型、冷漠型 情緒化父母:善變且容易情緒失控 【案例20】布莉塔妮與只在乎自己感受的媽媽 神經質父母:過度涉入孩子的生活 【案例21】努力讓爸媽高興的約翰 【案例22】被父親控制的克莉絲汀 消極型父母:面對高漲的情感,只會消極躲避 【案例23】不期待爸爸保護的莫莉 冷漠型父母:彷彿身邊豎立著高牆、難以靠近 【案例24】貝絲與冷漠的母親 【評量3】了解父母的情感缺失類型 ◆Chapter 5 在缺乏愛的家中,我們只能埋藏真實的自我 隱藏真實自我,只為了在家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情感缺失家庭長大,為何會有療癒幻想? 療癒幻想如何影響成年後的人際關係 孩子的真實自我得不到適當回應,就會開始扮演「偽自我」 情感缺失父母如何影響偽自我的發展 【練習1】認清自己的療癒幻想與偽自我 因應情感缺失父母的兩種類型──內求型與外求型 混合型因應模式:結合了內求型與外求型人格 【評量4】找出你的因應模式 情感缺失父母,大多是外求型人格 【案例25】覺得被枷鎖鍊住的羅尼 【案例26】透過藥癮逃避生活的榮恩 不論是外求型或內求型因應模式,都有可能是助力或是阻力 ◆Chapter 6 渴求親密感,為什麼讓我們更容易受傷? 敏銳而容易受傷的內求型人格 內求型人格對情感更敏感且敏銳 內求型人格具有強烈的情感 內求型人格,需要深刻的情感連結 【案例27】對情感缺失父母感到憤怒的蘿根 內求型人格具有強烈的社交本能 內求型人格會因為自己需要幫助,而感到羞愧 內求型孩子在家中不顯眼、容易被忽略 【案例28】從小被迫獨立的珊卓 【案例29】接手照顧姪子的貝絲妮 【案例30】在治療時拚命道歉的莉亞 過於獨立的內求型人格 內求型人格會認為受虐是正常的 在關係中,內求型人格會負起維繫感情的工作 【案例31】吃力不討好的凱蒂絲 ◆Chapter 7 痛苦的症狀,提醒我們誠實面對自己的感受 什麼才是真實的自我? 不斷成長、被了解,以及表達,滿足真實自我的需求 【練習2】學會喚醒真實自我 先破壞舊有的心理模式,才能覺醒真實的自我 【案例32】想要成長的愛琳 如何擺脫過時的偽自我? 【案例33】破除童年咒語的維吉妮亞 【練習3】學會從自我毀滅的偽自我中解放 看見你的真實感受、放棄「終將得到愛」的療癒幻想 【案例34】不再克制自己只能有「對的感受」的蒂朵 【練習4】察覺你是否有隱藏的情感 我們所恐懼的「憤怒」,其實代表真實自我即將顯現 【案例35】學會對自己誠實的小潔 當我們看清事實,才能善待自己 【案例36】重新定義自我價值的蕾娜 成年後的戀愛關係,容易觸發過去未被滿足的情感需要 【案例37】找到自我價值的麥克 不再「理想化父母」,用更客觀的方式面對他們 【案例38】懂得客觀看待母親與丈夫的佩西 學會欣賞自己的能力 從心理治療,學會建立新的價值觀 【案例39】開始爭取自己權益的艾隆 面對並處理痛苦的內在與情緒,才能擺脫童年的情感傷害 ◆Chapter 8 學會不再乞求父母無法給予的愛 孩子共同的療癒幻想──以為父母終會愛他們、關心他們 【案例40】想得到母親認同的安妮 如何與情感缺失父母培養新關係? 【案例41】從情感健全度覺知法找回自我的安妮 【案例42】學會正視情感缺失母親行為的若雪 ◆Chapter 9 擺脫痛苦的親子關係,找回真實的自我 哪些家庭模式,會讓我們陷入過去的角色 開始自在的當個不完美的人 【案例43】被內在完美父母批評的傑森 自在的擁有真心的想法和感覺 自在的與情感缺失父母中止接觸 【案例44】與母親保持距離的愛莎 自在的設下接觸底線、不過度付出,並且關注自己的真正需求 【案例45】覺得被母親糟蹋的布萊德 學會疼惜、好好照顧自己 學會不再過分同理他人 【案例46】學會控制想幫忙心態的蕊貝嘉 學會在需要的時候向外界尋求幫助 【案例47】懂得掌控局面的可芮莎 學會自由的表達自己 【案例48】導正父親話題的荷莉 學著與父母以新方式保有舊的關係 學會不再從情感缺失父母身上找到情感關注 ◆Chapter 10 在未來的關係裡,學會找到情感健全的人 為什麼我們容易被自我中心、剝削他人者吸引? 情感健全者有哪些特徵? 【案例49】泰倫與過於強勢的女友 【案例50】在感情中犧牲自己的丹 【案例51】希望丈夫自我反省的克莉斯朵 【案例52】艾倫與沒有同理心的男友 【案例53】覺得被丈夫忽視的吉兒 如何從網路交友,找到情感健全者 【評量5】檢測一下,看看對方是否能給你想要的互動 讓自己培養有助情感的互動能力、邁向你想要的關係 【練習5】讓自己從情感孤寂的童年中解放 【後記】找回自我、找回完整的自己
無意良母貳:我很會養
無意良母貳:我很會養
過動兒父母完全指導手
好好生活:職能治療師
薩提爾的親子情緒課:
有些媽媽比你糟糕多了
一句話收服小孩子:聰
愛的教養,讓孩子更傑
讀懂孩子內心話:教授
看見孩子的高敏感天賦
為了保障您的權益,新絲路網路書店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七天的鑑賞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鑑賞期內寄回(以郵戳或收執聯為憑),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內外包裝、隨貨文件、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