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
註冊
|
會員中心
|
結帳
|
培訓課程
魔法弟子
|
自資出版
|
電子書
|
客服中心
|
智慧型立体會員
書名
出版社
作者
isbn
編號
5050魔法眾籌
|
NG書城
|
國際級品牌課程
|
優惠通知
|
霹靂英雄音樂精選
|
西瑪高次光能:有各種神奇的光球
.
與奇人相遇:第四道大
文學小說
文學
|
小說
商管創投
財經投資
|
行銷企管
人文藝坊
宗教、哲學
社會、人文、史地
藝術、美學
|
電影戲劇
勵志養生
醫療、保健
料理、生活百科
教育、心理、勵志
進修學習
電腦與網路
|
語言工具
雜誌、期刊
|
軍政、法律
參考、考試、教科用書
科學工程
科學、自然
|
工業、工程
家庭親子
家庭、親子、人際
青少年、童書
玩樂天地
旅遊、地圖
|
休閒娛樂
漫畫、插圖
|
限制級
來自真實世界的聲音
Views from the Real World
作者:
G.I. GURDJIEFF;
分類:
哲學•宗教
/
新時代
叢書系列:新時代系列(西洋哲學)
出版社:
方智
出版日期:2000/7/1
ISBN:9576797152
書籍編號:sb0072336
頁數:296
定價:
280
元
優惠價:
79
折
221
元
書價若有異動,以出版社實際定價為準
絕版書
絕版書:確定不再版的商品,僅提供書籍資訊參考。
評價數:
(請將滑鼠移至星星處進行評價)
目前平均評價:
文字連結
複製語法
來自真實世界的聲音
圖片連結
複製語法
分
享
內容簡介
同類推薦
■ 內容簡介
在這個紛擾的人事中,葛吉夫深具啟發性的言詞,深深鼓舞了你我的心。 「隨時隨地記得自己」讓你我觸及真正的智慧。 ●記住!你們來這裡,是因為已經瞭解必須和自己爭鬥—只和你自己。因此,感謝每一個人給你這個機會。 ●如果你已經知道它是壞事還做它,你就犯了一個難以矯正的罪惡。 ●不依別人所說,去判斷一個人。 ●暫時做個自私的人,也比從來不曾公正要好。 ●愛的練習先從動物著手,因為牠們比較敏感。 ●有意識的愛引發相同的回應。訴諸情感的愛帶來相反的結果。肉體的愛則依靠類型和磁性引力而定。 ●希望,在大膽時是力量;希望,帶有懷疑是怯懦;帶有恐懼的希望是軟弱。 ●有意識的信仰是自由的。訴諸情感的信仰是奴役的。機械的信仰是愚蠢的。 作者以簡單明白、直截了當的文字風格來說明他的論點。其直指人心的言論,甚至比禪宗更直接透澈。讀者可藉由書中精彩的問答,深刻體會這位神秘莫測的靈性導師的人格與思想精髓。
■ 目錄
原序 譯序 瞥見真理 當談到不同的主題 精確的研究,需要精確的語言 人是一個複數的存在 單方面發展 「觀察自己」非常困難 如何獲得注意力 每個人都需要一個特別的練習 所有的動物都依其自身的構造工作 有一部分在這裡的人 能----睡眠 有沒有延長壽命的方法 兒童教育 造型裝置 身體、本質和個性 本質和個性 自己從自己分開 「停止」訓練 三種力量----節約 呼吸的實驗 柏林的第一次演講 所有的練習可以分成七種 運動/動作 演員 創造的藝術----連想 有關藝術的問答 上帝的話 肯定與否定 不可能公正 世上的一切都是物質 工作自己並不比渴望工作困難 對於我每一次提出的問題 現在我坐在這裡 兩條河 愛有兩種 在你的教學中,有沒有自由意志的部分 恐懼----認同 影響力 解放通向解放 格言
■ 作者簡介
葛吉夫(George Ivanovitch Gurdjieff)
1872年生於亞歷山卓普,祖先為世居亞美尼亞的希臘人。早年雲遊中東及埃及等地,跟隨回教的蘇非(Sufi)導師學習密意知識,一次世界大戰之初,遷居莫斯科,再遷至聖彼得堡,開始傳授第四道密意體系。 1922年定居法國楓丹白露,創立「人類和諧發展機構」,於1933年關閉。葛氏仍繼續在巴黎教授學生,並撰寫《魔鬼說給孫子的故事》、《真實人生僅在當刻》等書。1949年於巴黎辭世。
■ 譯者簡介
黃承晃
曾任蘭陵劇坊創始團員、演員及導演,筆記劇場團長、導演,人子劇團團長,現任公務員。導演作品包括「家庭作業」「情蝕」「楊美聲報告」「據說他是我的朋友」「國王的新衣」「地震」「鏡子」「黎明」等多部劇作。譯有《來自真實世界的聲音》及《探索奇蹟—認識第四道大師葛吉夫》譯者之一。
■ 書摘
原序 葛吉夫正以人類處境新思潮的先鋒逐漸揚名。這種新思潮在人類漫長歷史中的世代變遷時刻曾經出現過許多。 在他去世四分之一世紀後,它的名字在一片謠傳的聲浪中浮現。今天,他被視為一股偉大的精神力量。他清楚預見當代文明的走向,並在西方暗中安排工作為一些人士做好準備,使他們自行發現這個真理──唯有素質(being)才是永恆不滅的真實──並終於擴散到全人類。 讀過他的第二、三套著作的讀者對他的生命輪廓不會陌生: 《與奇人相遇》Meeting with Remarkable Men(1963年出版) 《我存在,生命方真》Life is real only then, when“I am”(1975年,圈內人印行) 1877年他誕生在俄土邊境的一個奇異而近乎聖經背景的環境中。早年的教育在他的心中留下許多不可解的疑惑,使他在非常年輕時就開始探尋那些已經獲得人類生活完整知識的人士。歷時二十年,他的足跡遍及中亞細亞及中東一帶,詳細地點無可確認。 回返後,時值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他開始在莫斯科聚集一群門徒。俄國大革命期間,他和一小群追隨者遷徙至高加索的伊山土基(Essentuki),然後行經提弗利司(Tiflis),君士坦丁堡(一名伊斯坦堡),柏林,倫敦等地,而在遷徙過程中他依然繼續的工作。最後,在1922年他買下巴黎近郊的夏托普里耶(Chateau du Prieure)而以更大的規模重新開啟「人類和諧發展機構」(Institute for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Man)。 1924年,在他首次訪美之後,一次車禍打斷了機構的進一步計劃。自1924~1935年之間,他的全副精力轉而投入寫作。 此後他的餘生都致力於密集的工作,主要是和巴黎的法國門徒。在安排妥身後的出版事物(它的第一套書《魔鬼給孫子的故事》Beelzebub’s Tales to His Grandson)之後,1949年他逝世於巴黎。 他的教學包含了什麼?是每個人都可理解的嗎? 在他年輕時期的思考中,「人的發展」已經是個顯眼的主題。他指出:人的發展不可能在大眾的諸多影響下達成,只能是個人內在成長的結果;這樣的內在開展是所有的宗教與道(ways)的目標,但這需要一種直接而精確的知識--關於個人內在意識質地的改變。這知識被保存在他尋訪過的許多地方,但要獲得它就需要一個有經驗的引導者,並經過長時期的自我研究與工作自己。 經由他條理的意念及再三更換的諸多練習,所有去他那裡的人全都心靈大開;一方面激起他們對自己徹底不滿,同時又以一種他們絕無可能忘記的方式,大大開啟了他們內在可能性的尺度。 如同葛吉夫在《魔鬼給孫子的故事》中所做的陳述,要瞭解他的教學必須在人類文化史的全貌中尋覓;從地球上生命的創始,循著古今諸多文化的興衰起落,直到當代。 幸運地,關於他在普里耶及他與門徒避徙眾多城市的事蹟(通常處境艱難),現仍存有許多紀錄記載著他的真實話語,亦即他在談話中或演講中所直接給予的指引。本書收錄的就是這些演講。 它們是由許多筆記集結而成,從許多聽過他演講的人在事後憑記憶忠實地將內容記錄下來。他們小心珍藏他們的筆記以免遭到誤用,因而連這些筆記存在的事實都是逐漸才為人所知。 雖然這些演講並不完備,有些甚至只是一些零星的片段,集結之後對於葛吉夫「工作自己」的途徑仍是個可信的描述,就像在那需要的時刻裡傳達給門徒的一樣確實。更甚者,在這些憑記憶而做成的筆記中,令人吃驚的是,雖然聽眾包含了各式各樣的人──有些已經長久熟知他的理念,有些才第一次拜訪──字裡行間所呈現的總是同一個人的聲音和語調,是同一個人在他的每一個聽眾心裡所引發的親切回應。 珍妮•沙茲曼(Jeanne de Salzmann),由1919年起便在提弗利司開始追隨葛吉夫直到他的去世。三十年間,她參與了工作中的每一個階段,甚至在他生命的最後十年,她還負責帶領團體的工作。她在此書第一版的序言中曾做如下陳述: 「今天,在美國、歐洲、甚至亞洲,有相當多的研究團體在探究葛吉夫的教學並付諸實踐之際,似乎有必要闡明一些他教學的基本特質。亦即,雖然追尋真理總是相同,但他幫助門徒接近的形式,卻只具有限的期效,一旦達成新的瞭解,形式就會改變。 閱讀、談話、討論和研究,這些在一段時間內曾是工作的主要面貌,曾激勵理智達到開啟嶄新的「看」的方式,但為了某些理由,這一切忽然被帶到了盡頭。 「這使門徒處於一個關卡;他理智上已能瞭解並接受的東西,此時必須由情感來經驗。 「無法預期的情境被安排發生,用以打破習性。面對新情境的唯一可能,就是經由深刻檢視自己並藉由全然的誠懇──單憑這便足以來改變人的情感質地。 「然後輪到身體。需要集中身體注意力的所有能量,並將其調適到一個隨時準備效勞的狀態。 「隨後,這體驗就能循序進入另一個層面。 「如葛吉夫自己常說的:『組成人類的每一個部分都必須被告知──以一種對每個部分都好的方式。否則,發展將會失去平衡而無法繼續前進。』 「這些構想是個召喚,是導向另一個世界的召喚。它來自一個人,他瞭解一切也能夠指引我們途徑。但人的改變需要更多的東西:唯有當意識的力量下傳並真正遭遇一個完全承諾的回應,如此才能夠達成而帶來融合。 「然後,一個新的生命就能在一連串的新情境中顯現;也唯有獲致客觀意識的人,方有能力創造並發展出這一連串的新情境。 「但,要瞭解這個,人就必須親自走過此發展過程中的每一個階段。如果缺乏這樣的經驗和瞭解,工作將會失去它的效力,情境也將被誤解而不會在恰當時機被引出。情境和努力都將停滯在一般生活的層面上,徒然無益地原地打轉。」 「真理的瞥見」一文是由一位莫斯科門徒於1914年所寫,記述他與葛吉夫的會談。鄔斯賓斯基在《探索奇蹟》一書中曾提及此文。這是那段期間內第一個──或許也是唯一的一個例子──由葛吉夫策劃,陳述他的一系列觀點和意念。作者不可考。 其餘演講的部分則由湯瑪斯•哈特曼夫人幫忙重新收集資料並加以比對和整理。她從1917年在伊山土基開始出席了所有的聚會,因而能夠確保資料的真實性。讀者可能會注意到許多演講中的段落(包括「精確的研究」、「對於我所提出的問題」、「兩條河」等開頭的部分)與葛吉夫在《魔鬼給孫子的故事》一書中最後一章所用的素材幾近相同。 格言中有部分曾在普里耶發表過,為了門徒的生活;以一種只有圈內人能懂的符號,書寫在讀書室的牆上。葛吉夫的演講就在那裡進行。這本書的封面是格言的符號圖畫之一,解讀出來便是:「隨時隨地記得自己」。
天使靈氣:靈魂最完美
現代修行生活指南:從
從內在創造豐盛:靈性
第一次顯化就成真【1
靈魂感知訓練:心智無
卡米兒之連結天使套組
大天使訊息卡:第一輯
中道:未來的靈性道路
宇宙逍遙遊:伊曼紐的
從心開始幸福:斯瓦米
為了保障您的權益,新絲路網路書店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七天的鑑賞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鑑賞期內寄回(以郵戳或收執聯為憑),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內外包裝、隨貨文件、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