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
註冊
|
會員中心
|
結帳
|
培訓課程
魔法弟子
|
自資出版
|
電子書
|
客服中心
|
智慧型立体會員
書名
出版社
作者
isbn
編號
5050魔法眾籌
|
NG書城
|
國際級品牌課程
|
優惠通知
|
霹靂英雄音樂精選
|
學校沒教的讀書方法
此作者無相關書籍
文學小說
文學
|
小說
商管創投
財經投資
|
行銷企管
人文藝坊
宗教、哲學
社會、人文、史地
藝術、美學
|
電影戲劇
勵志養生
醫療、保健
料理、生活百科
教育、心理、勵志
進修學習
電腦與網路
|
語言工具
雜誌、期刊
|
軍政、法律
參考、考試、教科用書
科學工程
科學、自然
|
工業、工程
家庭親子
家庭、親子、人際
青少年、童書
玩樂天地
旅遊、地圖
|
休閒娛樂
漫畫、插圖
|
限制級
民間教育改造藍圖
作者:
四一○教改聯盟
分類:
教育•心理•勵志
/
教育學習
叢書系列:文化叢書
出版社:
時報
出版日期:1999/7/30
ISBN:9571321753
書籍編號:BA0147
定價:
380
元
優惠價:
79
折
300
元
書價若有異動,以出版社實際定價為準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目前無庫存量,讀者下訂後,開始進入調書程序,一般天數約為2-10工作日(不含例假日)。
團購數最低為 20 本以上
評價數:
(請將滑鼠移至星星處進行評價)
目前平均評價:
文字連結
複製語法
民間教育改造藍圖
圖片連結
複製語法
分
享
內容簡介
同類推薦
●內容簡介
本書鋪陳四一○教育改造聯盟對台灣教育改造的基本立場、策略與方案,同時指出官方不願正視教育資源匱乏與中央集權的結構性困境。並洞見台灣教育問題的癥結,提出一個基進的「從教育改造到社會重建」的雙軌路線,最後並提出未來的台灣教育改造藍圖,主張編列特別預算,以7年時間完成台灣教育的總體改造。 編輯緣起 在官方教育改革仍不見其功,民間教改熱忱似漸消退的今天,四一0教育改造聯盟編纂《民間教育改造藍圖》,不僅希望作為官方教育改革主張的政策回應,更期待拋磚引玉,再度召喚民間對教育改革的思考與行動,開展另一個波瀾壯闊的社會改造運動。 有鑑於此,本書在編纂的開始,即定位在提出民間教育改造的整體架構,並回應政府近年來的教育政策。故行文立論力求嚴謹,因而無法以較平易近人的語言,使議題的討論生活化。本書重點不在為所有教育問題尋找一個絕對而唯一的具體解決方案,而是在提問、提問、不斷地提問;在於無包袱、無自我設限地對下一世代做一洞視,建構一個基進的「從教育改造到社會重建」的台灣改造路線。 本書蒐集了近年來民間教改團體主要關切的教育改革議題,並整合了九五年九月到九六年四月,四一0教育改造聯盟所舉辦「現代教育發言台」的討論意見。在持續十七場「現代教育發言台」的活動裡,教改團體、社運團體以及社會各階層關心教育改革人士,透過專題報告及討論的方式,針對一系列議題作深入討論,尋求改革意見的共識,以作為未來行動的參考。我們訂定了「社會正義」作為整合所有議題的基點,分別開展出各議題的改革理念與對策,從每個學生最先接觸的、最切身的「課程內容」開始,到調整操作課程的師資,全面地改革學生所處的「空間的教育環境」及「時間的教育學制」,最後歸結到教育資源擴充與教育法制重建,舖陳出整個教育改革的理論與策略,而以「人民教育權為依歸的社會改造」,作為終極目標。 本書在體例上分為總論、分論及附篇三個部份,由編輯群分別執筆,但為尊重個人原創風格,雖經集體研討,除了求其觀點一致,並未將文字大幅的變動。這些撰寫人為:李重志:民間教育改革的基本立場、對官方教育改革的批判、中小學教育環境;陳致嘉:課程及教科書制度、師資培育、國民教育經費;張則周:學制與終生教育;蔡慧香:中小學學校組織及學區、教育行政組織及權限;周志宏:私人興學、教育法體系之重建;劉玉燕:幼兒教育;蔡傳暉:原住民族教育、身心障礙教育、經濟弱勢者教育權益、推動改革的策略與具體方案。書末並附上四一0教育改造聯盟所研擬的《教育基本法草案》及薛曉華整理的關於四一0教育改造聯盟。 雖然本書已儘可能蒐集各方的意見與資料,但仍無法廣納所有教育議題,分別提出對策。在未來我們將持續開發新的教改議題,並深化既有議題,期能以年度出版的方式,呈現民間教育改革的思考。 長達半年的編輯時間,編輯群付出的微薄心力是無法與長久以來教改運動前輩們相提並論的,沒有民間教育改革志士與團體,篳路藍縷地辛苦耕耘,教育改革不會成為各界的共識;而本書在撰寫過程中,得到來自不同領域的理論家與實踐家相當多的建議,更豐富了本書的內容。1996年七月六、七兩日,我們假台北市龍安國小,舉辦了定稿前的討論會(四一0教育改革白皮書討論會),各場次的主持人、討論人及參與會眾對於本書的諄諄指正,更使我們不致疏漏太多,在此深深致謝。 編纂期間中,編輯群在理智、情感與生活上的相互激盪扶持,使得我們得以成長,彷如新生。這些成長的喜悅,遠勝於這本書得以成為階段性任務與紀錄而來的欣慰。我們不過盡力而已,在未來教育改革的實踐行動中,但求不負前人之託,後人之盼。新的實踐,已然開展,且永不結束。 序 人生的路,長短曲直,難以預測,但是每一個人都有做夢或擬定人生目標的權利,當您選定了目標,就要不斷向目標前進,如果高懸一個目標,卻踟躕不前,人生的歲月再長久,又有什麼意義! 今年在炙熱的「烤季」過後,台灣吹來兩種不同的風。一種是賀伯颱風,另一種則是教育部長「吳京旋風」。賀伯颱風吹走了台灣美麗的面紗,使我們看到了台灣真正的面目。吳京旋風則是將陷入低迷的教育改革吹起了一線希望。 這次「賀伯」雖然不是有史以來最大的颱風,但是,它帶來的災難卻是卅年來所罕見。山石崩塌,橋樑斷裂,交通中斷,堤防沖倒,海水倒灌,水閘無效。親人、房屋被大水沖走,被土石掩埋,數十萬戶家庭和工廠淹水。「賀伯」過後,只見政府首長,風塵僕僕地在災區飛來飛去,表現其「關切民間疾苦」外,聽到的、看到的多是官民交相指責,官員間推諉包庇,文過飾非,卻未發覺任何一位有關首長及單位真正直指問題核心的反省,以及對台灣整個環境問題痛下針砭,或是痛改前非的決心和魄力。 過去政府宣傳「台灣經濟奇蹟」是導因於教育成功。這次的颱風正揭穿了這個謊言。多年來政府缺乏國土整體規劃、完善的國土保安與公共工程品質管制政策,以及臨危應變的能力。為了經濟成長的數字,不顧公共福利及文化的提升與弱勢族群的基本權益,一昧圖利財團,變更林地、釋放農地、開放坡地及水源保護區,鼓勵大面積開發。以致農田變為高污染生產之工廠,地層不斷下陷;林地、山坡地開闢為高冷蔬菜區、溫帶果園、檳榔園、茶園、違規的別墅社區、高爾夫球場、遊憩場所,水土不斷流失。民眾也在利益驅使下爭相效法,到處濫墾、濫挖、濫建、違規棄土、盜採砂石、擅開道路,使山林、農田原有的水土保持功能日益惡化,生態環境嚴重破壞。這些都充分顯示政府的無能,財團的貪婪,人民的無知,也告訴了我們過去政府所宣傳的「台灣經濟奇蹟」並不是導因於教育的成功,而是用破壞土地、摧毀生態和剝削勞力造成的。這種奇蹟的惡果,正由全體台灣人民及若干年後的子孫共同承擔。 如果我們希望環境不要繼續受到破壞,弱勢族群也能公平地分享到多年來台灣累積的經濟成果,則必須有一個廉能公義的政府。要有這樣的政府,在上位的必須要能怯除私心,選賢與能,適才適用,更重要的是要有好的教育,才能培養出有民主素養有正義感、廉恥心、責任心及有批判與反省能力的公民。由這樣的公民才能建立一個廉能的政府及塑造一個自主、公義、多元、開放的社會。可是這麼重要的問題,一直被政府刻意忽視。政府多年來一直以粗廉的方式辦教育,且以經濟為導向,並以教育為控制人民思想的工具。 在教育規劃中,既沒有育嬰教育,也未重視幼兒教育。多數家長因缺乏育嬰常識,常把嬰兒當動物一樣地餵養,虐嬰、棄嬰者時有所聞。托兒所、幼稚園林立,但真正合格的卻寥寥無幾。有的只負責看「管」,曾有小朋友悶死在車子的案例,有的則揠苗助長,五、六歲已戴上博士眼鏡。至於政府最引以自豪的九年國民教育呢?每所國民中小學常有幾千人,每班多在四十人以上,教師除了教學又需要參與行政工作,心力交疲,難以負荷。學生在進入國中後即開始分等、分段、分類,畢業時不過才十四、五歲的孩子就被迫分流,只允許四分之一的學生進入高中,其餘則只能進高職五專。並接受統一教材、統一教法、統一評量,學生已成了考試工具,教師也變為計分員。社會的價值則以學歷、職業、身份定尊卑,為了擠進高中及大學,學生、家長、教師無所不用其極。 有的家長在孩子上小學以前就開始選學校、遷戶口。等孩子進了學校,又要選老師,終日擔心孩子起起落落的成績,為孩子沉重的課業壓力落淚。教師們除了趕進度、批作業,最關心的則是班級成績的排名,學生升學率與考上前幾個志願的人數。學生入學後得不到學習的樂趣,也得不到友誼與尊重。每天看到的多是一些唯唯諾諾、趨炎附勢、欺上蒙下、錙銖必較、冷漠陰險、勾心鬥角、投機取巧的師生和家長;學到的則是一些零碎僵化知識。成績好的,受到老師的青睞,漸漸變得驕妄自私;成績差的,則受盡老師與同躋們的歧視羞辱,有的則心懷仇恨,有的則自暴自棄,甚而輕生。 有幸進入大學者,自認高人一等,開始為步入上層社會做準備。實際上台灣的大學教育多為中小學機械化教育的延續,學校並不重視培育學生的思考與對知識整體的掌握。學生所追求的只是為謀得較高薪高位的專業訓練而已,大學教師早已忘記大學在社會中應扮演的角色。上焉者,專心傳授及研究專業知識,將研究成果懸為最高鵠的。她(他)的忠誠對象已不是大學,而是國科會或是支持其研究的機構。平時既不關心校務及其他領域的發展,更很少關心社會的動向。下焉者,利用執教做踏板,進行黨官學商結合,極盡攀援取寵、曲學阿世、逐名爭利、抄襲做偽的能事,各個爭逐名利,為年輕一輩做了最壞的示範。 試問,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下我們還能寄望培育出有理想、有正義感、責任心、同情心、寬容心、廉恥心、不向權勢妥協、有獨立思考、分析判斷及創造能力的人嗎?可悲的是這些人,有的已進入權力中心,有的已被選為代議士,為國家立法,做「頭家」的代言人,藉著金權政治的體制,黑道與白道結合,進行合法且大規模的壓榨與劫掠,強奪社會資源,造成貧富懸殊,民怨沸騰。相信命運的人求神拜佛、算命改運;不惜生命的人,則鋌而走險,犯罪的手法日益殘酷。政府雖已多次展現其整頓治安,打擊犯罪的決心,但如不從犯罪的源頭著手,增加或動員再多的軍警憲調檢,也是徒勞無益的。究竟為什麼執政者沒有這樣的膽識與決心,從犯罪的源頭著手呢?這最大的原因可能是我們的教育並不容易訓練出這樣的決策者。更可悲的是我們還須依賴經過這樣教育的人才繼續去教育我們的下一代! 1994年四月十日民間所發起的要求教育改造的萬人大遊行,就是針對數十年來教育中央集權及教育資源不足及分配不均,提出了落實小班小校,廣設高中大學,推動教育現代化,以及制定教育基本法的四大訴求。回顧過去兩年中,教育部雖也提出教改說帖及教育報告書做為回應,並推出一些改革措施。但在改善教育環境上,步調仍是緩慢:如公元兩千年國民中小學每班人數才降低到35人,高中與高職比才增加至5:5,這與民間訴求相距甚遠。在釋放中央的教育權上,仍過於保守:如開放民間編寫課本,卻只開放國小部分;大學開設教育學程仍須遵守全國一致的標準。有些則是名不符實:如自學方案,並非按自己的志願就學;而綜合高中,仍是以高職為骨幹,利用「高中」的名義招攬學生。甚至有些根本只在開倒車:譬如《教師法》中增列「懲戒權」條款,並擬制定打手心的細則。《大學法施行細則》中軍訓室之職掌則暗中增列軍事訓練,並且繼續實施品質低劣的軍事教育,嚴重影響學生受教權及大學自治的精神,使民間對教育部幾乎已不抱希望。 但是這兩年來,民間的教改活動卻是如火如荼地展開:如教師會、家長會的成立,「教師自主家長參與」的實踐。父母成長班、教師成長班以及各種形式的讀書會亦在各社區及學校紛紛組成,並有專家學者仔細檢視目前中小學課程內容的適當性,開始重新編寫教材。其他像森林小學、兒童自主教育學校、全人中學、社會學院,亦陸續成立,皆根據辦學者自己的教育理念,自編教材、自選教師、突破一元化教育的束縛,各具特色,令人耳目一新。台北縣市的國小、國中亦主動配合民間所提的現代教育實驗班的理念,積極推動開放教育並為學校社區化提供條件。除此之外,民間亦主動要求修改有關教育法案,並為防止惡法通過,常不餘遺力的赴教育部陳情,或在立法院舉行公聽會,同時呼應教改會所提廢除教育部的軍訓處、訓育委員會及編譯館等建議。 最可喜的是全國弱勢團體最近正式成立了「社會立法運動聯盟」,利用監督及公佈各立委的立法品質,促使各立委儘速制訂及修訂與人民權益息息相關之各項法案。這充分說明了,唯有當人民知道了自己應有的權利是什麼?怎樣才能獲得這些權利時,人民的力量才能展現出來。但這些往往也是在學校教育中學不到的! 吳部長上任以來連續推出許多教育改革的新構想,從高中學區制到高職免試入學、高中課程不分流、大學聯考不分系組、體能好聯考加分等,使教育部官員們追趕得難以適應。而在李總統接見吳部長時,對吳部長的教育改革政策也表示「全力支持」,並且提示了重新評估十二年國教的可行性。一時之間,「吳京旋風」吹遍了全島。不過,吳部長提出構想時,並沒有說明具體的步驟及相關條件的配合,如:實施高職免試,主要關鍵在於目前的高職有一半以上是私立學校,且設備與師資水準參差不齊。因此在高職聯考當中依舊存有競爭壓力,如改以在學成績作為分發依據,是否公平? 廢除聯考,實施學區制,必須瞭解在台灣最關鍵的入學考試是高中聯考。大學聯考決定你唸那個學校,而高中聯考卻決定你能不能唸大學。在教育部計劃不斷擴充技術學院的情形下,可能會刺激學生讀高職五專的意願。但是以社會的趨勢而言,多數家庭都希望子女讀大學,多數國中畢業生也都希望讀高中。在目前高中容量不足,職業教育尚未步入正途,職業證照制度亦未落實,重視文憑而非工作能力,各校品質仍相差懸殊下,廢除聯考後,如果也是用在校成績來決定誰進高中,誰進高職,誰進較好的高中或高職,將來在國中的升學競爭一定比現在高中不分學區還要激烈。 實施高中課程不分流與大學入學不分組、不分系有密切關連。但至今尚未見根據不分流的理念修訂的課程,亦未見國中與高中課程之整合。對高中及大學容量的增加亦未定時間表,其他如師資的培育,教學資源的分配,都未見全盤的規劃。最近又聞吳部長提出大學聯考以「選系代替選校」的新主張,與大學入學不分組、不分系的主張恰恰相反,這不免使人懷疑吳部長是否對所提的各項構想已經審慎思考或對台灣教育改革已有整體認識? 實際上,台灣教改的條件不論在主觀與客觀上都已具備,而且民間及教改會對教改的整體規劃亦已完成。廢除聯考,讓想讀高中大學的都能按自己的意願進入理想學校已不是奢望。所欠缺的只是執政者對教育的重視與決心而已!從吳部長對教改的熱情,及近日和行政院教改會召集人李遠哲博士,新達成之共識:將在教育部設置「教育改革推動委員會」以協助教育部瞭解並推動教改會研究的成果觀之,深信吳部長對教改的決心。但是身為教育部長只有改革決心是不夠的,必須能認清台灣教育的深層結構,釐清何者是基本問題,何者是枝節問題?對所提的改革構想應有清楚的概念與具體可行的實施方法。對教育整體的改革更應有清晰的改革藍圖,本書在這些關鍵的問題上或許能提供吳部長另一種思考! 可能有很多人認為,吳京部長有教改的熱誠與決心,並且獲得李總統的「全力支持」,台灣的教育改革應是水到渠成了。實際上,這是很難預測的。兩年前李總統及連院長為了推動教改,特禮聘中研院李遠哲院長出任教改會召集人,李院長為了減少國中小教師的負擔,希望每個學校增加一兩名行政人員,曾向行政院提出七千億元的預算,竟遭到連院長的拒絕。這樣不免令人擔心,將來民間或教改會若提出幾千億的教改特別預算,行政院會同意嗎?這說明了只有決心是不夠的,必須要具體的行動。但誰有能力讓政府付諸行動呢?毋庸置疑的是人民。必須要有更多的人覺醒,更多的人發聲,更多的人參與教育改革與社會改革的工作,這是唯一有效的路。 在台灣,每天都有四百餘萬的青少年在殘害身心、扭曲人性的教育環境中成長,全國一半以上的人都在陪著這些孩子過著煎熬的生活。您的孩子可能已離開了學校。但是,除非您決心「出走」,否則您仍會繼續生活在這個社會裡。面對著這樣惡劣的環境、扭曲的社會及不確定的未來,我們還要繼續靜待政府的「德政」與「恩惠」嗎? 我們決不能再蹉跎時間了,要善用我們原有的基本人權,主動出擊,平時要多關心國事及公共事務,養成閱讀、思考、反省以及與人討論的習慣,同時也要有接受別人批評的雅量,進而積極地加入教改及社改的行列。具體的作法是:利用家庭、學校、教師與家長成長班、研討會、研習會、公聽會、雜誌、電視及廣播節目、報紙專欄、電腦網路,宣揚、討論教改的理念與實際作法,並分析及公佈官員及代議士們的言論、立法與施政的表現。更草根性的作法是將家庭、學校與社區密切結合、發揮每一個人做為潛在教育工作者的潛能。將自己成長中所獲得的進步經驗與心得提供出來,相互交流、切磋,一起成長。利用現代教育理念與方式,逐漸解構這根深蒂固的一元僵化的意識形態與教育體系。同時與全國各界的民眾透過各種社運團體緊密的團結起來,主動地向行政院、教育部及立法院提出共同的改革訴求,依照人民的意願立法與施政。 這是台灣有史以來最鉅大的教育改革運動,它不再是枝枝節節地改革,也不是侷限於學校或只由一些所謂菁英主導的改革,而是結構性、根本性的改造,全民教育的改造。經由這樣的教育改造,能使民眾的心智漸趨成熟,帶動社會改造,主導國家重大政策的走向。把台灣發展成世界上最適合人居住的地方,那時台灣的公民才真正是自己及國家的主人。 正如吳部長所說「教育需要國家資源的整體配合」,要撼動體制的教育改革是要「大家一起來」,這是台灣邁向廿一世紀的全民教育改造與社會改造的契機。我們如果真心希望一個美好的社會在台灣出現,除了每一個人都必須奉獻出她(他)自己最大的潛力外,我們沒有其他更真實的依靠了。不論您目前是在讀書還是在工作,您對教育改革與社會改革的文字、聲音與具體的行動都將是教改的後盾與動力。朋友們!讓我們就自今天起,永遠攜手前進吧! 最後對本書編寫過程的感受及心中的夢做一簡單的說明。關於此書的編寫,開始時為了使讀者閱讀方便,並有整體的感覺,希望撰寫格式能夠相近,但到了初稿完成時,發現每個人寫作的方式都不一樣,各自呈現了自己的風格,這時反而覺得多樣性的可愛,但為了論文的嚴謹及完整性,編輯群對各章之內容的批評,卻毫無保留。所以各章雖然各自獨立,但各章皆能切實掌握人民為教育權主體及社會正義的共同理念,並盡量能納入民間進步的意見。本書文稿都在「四一0教育改革白皮書討論會」中發表,會後並融合了與會的意見並做適合的增刪,本書雖離嚴謹完整尚有一段距離,但在編撰過程確實已盡到反覆批判—反省—批判的責任。這本書並非創作,只是匯集了民間教改的意見與想法,如有任何創意,創意的靈感也是來自民間。因此,付梓後,仍希望繼續接受各方的批評,使這本書真正是出自民間並匯集了民間教改進步的意見。 本書由八位作者合撰,除本人外其他七位皆年輕有為,思路清晰,極富批判性。編輯群為此日夜辛勞,從無懈怠。從他們的認真、熱情、深深感到他們對台灣的熱愛及對教育改造,社會改造的殷切期望。能有幸與他們有半年多的時間在一起切磋討論,實在是一段珍貴而美好的回憶! 我常常盼望有一天在路上看到的都是健康、活潑可愛的上學或回家的孩子,不但讀書成為快樂的事,而且能深度學習,並富有批判力及創造力。全國上下只要有意升學或進修的人,都能獲得入學或進修的機會,按照自己生命特質的需要,利用各種學習方式不斷培育自己。父母和老師不再對孩子排名,把孩子當成朋友,和孩子一起討論問題,與孩子一起成長。朋友見面時除了關心自己和孩子的事,更能關心到社區的發展與國家的未來。路人相遇,不再冷漠猜疑。每個國民都有相當程度的知識與哲學藝術修養。每個社區、鄉鎮、城市,都有公園、圖書館、文物館、博物館、美術館、音樂廳、身心障礙教育資源、體育及醫療設施、及規模完善的育嬰中心、幼兒園、青少年文康中心、安養中心。使嬰兒自出生就能得到良好的照顧及教育;青少年能有一個不同於學校的學習與創造的園地,及精力紓解與認識新朋友的地方;高齡的人仍能奉獻智慧,並過著安祥快樂而有尊嚴的生活。成人工作之餘可至社區大學進修,學習自己想學,或貢獻所學,或參與社區服務。隨時可藉網路與社區內外聯繫,找到和你一起討論問題的人,並能獲得最新資訊,掌握國內外一切的脈動。 至於我們的生態環境也將大幅改進,山區森林密佈,面臨絕種的鳥獸再度找到棲身之地,每一條河溪都可再見魚兒戲水,鄉村都市綠意盎然,隨時可以盡情呼吸。居住環境清潔溫馨寧靜,不必擔心蔬菜水果中的農藥及重金屬,肉類中的抗生素及荷爾蒙。每年能有一定的假期,可到國內外訪問、遊學、旅遊。一方面可以增加生活情趣,另一方面可以進行文化交流並增進國家與私人的友誼。勞心勞力的再無貴賤之分,不同的族群、性別、身分、宗教及身心特質的人都能互相尊重、協助、寬容,過著自由、自主,有創意的生活,每一個人對社會都有責任心,對建立美麗的世界都有信心,並願發揮自己最大的潛力。這可能是我們所嚮往的文化國的初步面貌吧!到了那一天,一定又有新的編輯群籌劃第二本民間教改藍圖了! 最後要感謝,從「四一0工作隊」到「四一0教育改造聯盟」成立以來,參與推動各項工作的伙伴們,三年多來的思考辯論與實踐行動,使改革的主張得以具體成形,也促成了本書的出版。如今,教育改革已然成為社會所關注的焦點,希望本書的出版能帶給教改運動更多的思考空間。
●目錄
編輯緣起 序 總論 第l篇 民間教育改革的基本立場 /人民教育權/社會正義/從教育改造到社會重建的雙軌路線 第2篇 對官方教育改革的批判 /資源匱乏/集權控制/迴避結構性問題的枝節改革 分論 第3篇 民間教育改革的訴求及對策 課程及教科書制度 /課程解嚴/教育自由/從意識形態的牢籠解放 師資培育 /解除國家控制/啟蒙意識與解放能力的專業養成 學制與終生教育 /彈性/多元/建構終生學習體系 中小學教育環境 /生活世界的開展/小班小校的學習圖像 中小學學校組織及學區 /改造背離教育的官僚化學校/把學校還給教師家長學生住民 教育行政組織及權限 /瓦解中央集權/教育權力下放的組織改造 私人興學 /自主/監督/教育多元化與自由化 幼兒教育 /專業自主/在開放中成長的幼兒教育 原住民族教育 /民族自決/教育自治/文化的傳承與新生 身心障礙教育 /普遍人權的追尋/弱勢優先的資源分配 經濟弱勢者教育權益 /挑戰菁英主義的壓迫/改變資源競逐的弱肉強食 國民教育經費 /走出教育資源匱乏/邁向教育文化國 教育法體系之重建 /解構與重構/教育現代化的法制建立 附篇 第4篇 推動改革的策略與具體方案 /教育解嚴/大幅擴充教育資源的台灣改造方案 附錄《教育基本法草案》 關於四一0教育改造聯盟
●作者簡介
1994年四月十日,台灣教育最晦暗的時刻,兩百多個民間團體兩萬多人共同參與的「四一0教育改造全民大結合運動」提出了四大訴求:落實小班小校、廣設高中大學、推動教育現代化、制定教育基本法。四月十六日,四一0教育改造聯盟誕生了。四一0為思考全國性、普遍性、結構性教育議題,跨社團之柔性結盟。兩年半來持續推動四大訴求,在本書中更確立了「人民教育權、社會正義」的基本理念,以及從教育改造到社會重建的運動路線。面對官方陷於枝節糾葛的改革取向,四一0選擇了一條基進的體制與結構改造路線,將教育改革的議題指向台灣發展方向的辯論與重整,開拓了無限寬廣的改革向度。 頁數:450
像學霸一樣讀書:【用
好好說,好好教-零吼
【靜師芬芳錄】用心.
SEL全方位實踐指南
SEL全方位實踐指南
歷史上的小朋友怎麼長
跟全世界交朋友【套書
向全世界的小朋友說:
不教養的勇氣(增訂版
優秀不是逼出來的!孩
為了保障您的權益,新絲路網路書店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七天的鑑賞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鑑賞期內寄回(以郵戳或收執聯為憑),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內外包裝、隨貨文件、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